歷史博物館導遊詞(精選17篇)

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1

三秦大地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華夏文明誕生、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曾在這裏建都。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澱,形成了陝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陝西曆史博物館則是展示陝西曆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

歷史博物館導遊詞(精選17篇)

陝西曆史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歷史類博物館,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的小寨東路91號(大雁塔西北側),是中國第一座擁有現代化的設施的大型國家級博物館。是“4A”級旅遊景點。

陝西曆史博物館  陝西曆史博物館建築的外觀着意突出了盛唐風采,館舍由一組“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仿唐風格建築羣組成。館舍佈局呈“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結構特點。把唐代古典建築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相結合,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築風格於一體。館區佔地6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

陝西曆史博物館館藏文物370,000餘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中國歷史上強盛的周、秦、漢、唐等王朝曾在陝西西安附近建都,擁有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澱,文物數量多、種類全,品位高、價值廣,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銅器,千姿百態的歷代陶俑,以及漢、唐金銀器,唐墓壁畫。堪稱陝西悠久歷史和文化的象徵。陝西曆史博物館被譽為“華夏珍寶庫”和“中華文明的瑰麗殿堂”。[1]

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2

陝西曆史博物館是瞭解古代中國光輝文明的好地方。館內藏有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歷代陶俑、漢唐的金銀器具和唐墓壁畫等珍品文物,而且大多為漢、唐盛世時期的珍寶,其中不乏國家禁止出境的精品。

館藏中的獸首瑪瑙杯、舞馬銜杯紋銀壺和“皇后之璽”,是國家禁止出境展出的文物,要想看這些,只能來陝博。鑲金獸首瑪瑙杯,是目前發現的唯一的唐朝俏色玉雕,以一塊罕見的五彩纏絲瑪瑙雕琢而成;而舞馬銜杯紋銀壺,見證了唐朝興衰,壺身工藝精巧,凸紋為舞馬銜杯乃宮廷的經典娛樂節目;“皇后之璽”,是至今所見唯一的漢代皇后玉璽(疑為劉邦之妻呂雉皇后所有)。

此外,博物館推薦參觀的文物有: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戰國調兵虎符、漢武帝姐姐-陽信公主所用的鎏金竹節薰爐、唐代的鴛鴦蓮瓣紋金碗、匈奴族首領帽上冠飾的黃金怪獸等等。

陝博的中央大廳內設有1-3號展廳。三個展廳以時間作為主線,展示了從原始時代,直至清朝末年間的各類陝西出土的文物珍品。

陝博在中央大廳的東、西兩側都設有特殊展廳。西側設有“大唐遺寶專題展(珍寶館,何家村出土文物)”,很多盛唐時期的金銀器精品都轉移到這裏展出,建議購買“遺寶展”門票,即能欣賞到這些珍寶,又節約了領取免費參觀券的排隊時間。

東側設有“唐代壁畫珍品展”(需要另外購票),展出了一批唐墓壁畫的真品,不少是國寶級和一級品壁畫,如:“唐章懷太子墓壁畫馬球圖”。

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

今天我們大家參觀的是陝西曆史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是在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佔地面積有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000平方米,用以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的遺願,由國家計委和陝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元人民幣,所修建的一座藝術殿堂。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設計呢,是由中國建築學界泰斗樑思成大師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所擔任.建築的外觀為仿唐風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應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佈局上,還借鑑了中國宮殿建築"軸線對稱、中央殿堂、四隅崇樓、高低錯落、主從有序“的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並創造了一種古代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徵着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陳列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展覽》等三大部分組成。基本陳列也就是常設陳列,它為《陝西古代史》,系統地向我們大家展現了陝西自藍田猿人至鴉pian戰爭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序言大廳,我們可以發現這裏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巨型照片。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它既是古代陝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是陝西曆史文化孕育、產生和不斷髮展的基礎與前提。在這兩幅照片的背後,還陳列着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陵墓的巨照,標誌陝西古代文明、中華古代文明的開端。這些用照片構成的無言之序,通過寬廣渾厚的場面,象徵着陝西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綿延久遠,以及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人文傳統精神。在廳中央我們看到的這尊巨獅,是來自於女皇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之前,它呢高大雄偉,勘稱為東方第一獅.在古代的時候,獅子與獅子的雕刻藝術是從阿富汗傳入的,因此呀,這尊獅子它不僅是陝西曆史文化反映,同時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

陝西古代史的第一個段落是史前史,時間範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發現,文化高峯迭起年、並首尾相連,在全國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的頭像。她是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的,是一位年紀約30多歲的女性。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迄今所知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約20萬年左右人類就已經發展到了智人階段。陝西地區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距今約8020xx年左右,人類就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老官台文化是陝西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新舊石器時代區別主要有三個重要標誌:一是學會了製造陶器;二已經定居並有了原始農業;三是出現了磨製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發展的一個階段。這類文化遺存由於是1920xx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為在這類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繁榮階段。後來,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會中處於支配地位。人類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龍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文化。這類文化由於是在1920xx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的龍山鎮,因此得名。又因為發現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龍山文化也被稱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龍山文化之後,我國曆史進入了傳説時代,也就是歷史上所説的“軍事民主制時期”。黃帝就是這個時期一位傑出的領袖,他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來到黃帝陵尋根問祖,認同中華文化,愛國之情在這裏昇華,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黃帝之後,人類歷史上又出現了三位傑出的領袖,他們是堯、舜、禹。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於此,中國便進入了奴隸制王朝的統治時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陝西境內主要是周族的發生、發展與興盛。周族實際上經歷了周民族、周方國、西周王朝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隸制王朝鼎盛時期西周的一個青銅器。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來是一種炊具,即煮肉的鍋,後來隨着禮樂制度的強化,鼎也逐漸成為一種權利和等級的象徵。傳説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徵。以後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遣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以後“問鼎”就成為企圖篡奪政權的代名詞。我們現在所説的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孰人敢來問鼎”等都與這件文物有關。鼎,一般可分為圓頂和方頂。圓頂一般為鼓腹,雙耳,三足,整個造型給人以穩定、威武的感覺。所以,人們用獅胸虎足來形容它。而成語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則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徵。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研究青銅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青銅器上的紋飾可分為兩大類,即:動物紋和幾何紋。總的特點是神祕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作器者本意是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説明他構思成功。

隨着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但周王朝實際上已名存實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後出現了“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戰爭持續了200多年。公元前220xx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掃六合而蕩天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維護其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和度量衡等。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貨幣就是秦統一六國之後的通行貨幣——秦半兩。上面的這些貨幣就是統一前六國的貨幣。貨幣的不統一大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於是,方孔圓形的半兩錢便應運而生。古人講“天園地方”,並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兩就意味着“圓以象天,方以則地”。這種精神為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接受,並一直保持到清末。

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人們的反抗。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爆發了。隨後四年的“楚漢相爭”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公元前220xx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漢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

漢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朝代,它的各項發展對中國歷史上以後各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中國懂得方塊字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被稱為“漢字”。漢王朝成了當時世界最強盛的一個國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還把“漢”作為中國和中國人的代稱。

現在請大家看這副“絲綢之路”示意圖。它中國最古老的一條貿易通道,也是橫貫歐亞大陸的一條貿易通道。它為東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溝通歐亞大陸的這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開通的。張騫是我們陝西城固人,他於公元前138年應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經歷了十年時間和種種磨難,熟悉了西域的政治、軍事、地理、風俗民情。溝通了漢與西域各國的關係。因此史書上把張騫的這次出使、也稱為“鑿空”。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又先後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4000多公里。“絲綢之路”開通後,商隊往來不斷,經濟貿易十分活躍。促進了農業和科學技術交流,為中西文化開創了新紀元。由於這條路最先主要過往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把這條通道也稱為“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國的絲綢不斷輸出。在當時的羅馬,中國的絲綢與黃金等價。因此,絲綢又被稱為“軟黃金”。從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黃瓜、蠶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獼猴桃等物產傳入我國。我國的種茶、鑿井、冶煉等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也使世界上出現了兩顆明珠。從此,世界上就有了“東有長安,西有羅馬”之説。

漢王朝不僅有發達的經濟貿易活動,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大,1965年,從咸陽楊家灣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馬俑。這座漢墓屬於漢高祖劉邦長陵的陪葬墓。據同出的“銀鏤玉衣”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漢初名將周勃或其子周亞夫。在楊家灣出土的俑羣中,有騎兵俑583件,各種人俑1965件。這些漢兵馬俑大的身高48.5釐米,小的身高44.5釐米。大多數做武士打扮,個別做跳舞、奏樂、指揮等姿勢。拿這批漢兵馬俑與秦兵馬俑相比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時刻準備着出發去打仗。漢俑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靈氣十足,愉悦歡暢。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當時國富民強、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樂。在秦俑裏,我們從外形看不出有指揮官,但在漢俑裏則可以看出;另一方面,軍陣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秦兵馬俑以步兵為前鋒,戰車為突擊力量,騎兵甚少。而漢兵馬俑中騎兵所佔的比例卻大的多。漢王朝也正是憑藉着這支強大的騎兵才戰勝了不可一世的遊牧民族——匈奴。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農業民族第一次大規模的戰勝遊牧民族。

經過四年的楚漢相爭,國力大大削弱。漢初“天子不能俱純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意思是説,在漢朝初年馬匹很少,以至於找不到四匹顏色相同的馬為皇帝拉輦。而一般將相的車輛只能用牛羊拉了。但是漢王朝勵精圖治,養馬業得到了高度發展,使漢代騎兵的馬源充足,所以漢代騎兵業得到了發展。楊家灣的漢三千彩繪兵馬俑就是一個有力的印證。

漢朝滅亡後,我國曆史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從公元220xx年北魏建立開始,到公元589年隋統一結束,歷時369年。這一時期政權更迭,戰亂頻繁,可以説是中國歷史和陝西曆史上依次偉大的大融合時期。公元581年,北周大將楊堅建立了隋朝。隋煬帝楊廣也是歷史上以為有名的暴君。公元620xx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唐朝。隋唐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陝西曆史文化的黃金時代,現代的海外華人自稱“唐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對後世子孫產生的影響。

在唐時,人們的生活比較安定,就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各種娛樂活動。打馬球便是其中的娛樂項目之一。現在就請大家看這幅《打馬球圖》。這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馬球,也叫波羅球,球似拳頭大小,硃紅色,皮革製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傳入我國的。這幅圖畫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了唐代馬球運動的精彩場面。畫面上有騎馬人物二十多個,他們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長袍。前五個手拉韁繩,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驅馬掄球,有的反身擊球,姿態矯健,得心應手。其它騎手也姿態各異。場面生動,圍繞着滾動的小球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畫家巧妙的抓住了馬球運動的瞬間場面,使比賽的緊張氣氛溢於畫外。

在唐朝的時候,上至宮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連婦女都愛打馬球。尤其是許多皇帝,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甚至成為馬球健將。據史料記載:唐中宗景豬年間,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與漢人比賽馬球,經中宗同意後,雙方展開較量。第一回合以漢人失敗而告終。這時一旁觀看的臨淄王,即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率領球隊進行比賽。終於以精湛的球技轉敗為勝,一時在京城傳為佳話。唐代的皇宮禁苑大多築有馬球場,有的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唐代以後,馬球隊運動就開始流行全國,直到明朝末年才開始逐漸衰敗。近幾年來,在西安東郊也開展過。這幅畫的表現技法相當講究,極富真實感和立體感。可見這幅馬球圖達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大唐時期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社會情況,再現了大唐雄風。

唐王朝的外交活動也是非常活躍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畫面上的前面幾個人是熱情的朝廷官員,後面三個人是外國和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使臣。經考證,三人中第一個是印度人,第二個是朝鮮人,第三個是突厥人。這幅畫形象的再現了唐代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活動以及同外國和我國少數民族友好往來的實況。大家請注意看,在這幅畫面的下角有一位個子比較矮的唐代朝廷官員,這就反映了唐代對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長得個高或個矮,都會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會風貌。

隋唐兩代都把長安作為其都城。隋時稱為大興城,唐時稱為長安城。規模宏大的都城長安可以説是那個偉大時代的明亮窗口。透過它,可以窺見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各個方面。隋大興城是少數民族建築大師宇文愷設計並主持營建的。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葺完善起來的。從這幅唐長安城的平面佈局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它氣勢宏偉,整齊劃一。全城共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內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由十一條縱向的大街和十四條橫向的大街,把整個長安城劃分為108個小區域,稱為坊。正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中所寫:“百千家似為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種佈局對以後各個朝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亞洲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規劃都城時所效仿。唐長安城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規模宏大。它總面積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過一百萬。其面積是漢代長安城的2.4倍,東羅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的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它可以説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規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城中的中軸線朱雀大街寬155米,而橫貫皇城自承天門至長樂門之間的橫街竟寬達440米,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絕無僅有的。中華民族成長壯大到了唐代,充滿了開拓進取精神。因此對長安城的修築不僅僅只着眼於實用功能的需要,還有着積極的精神追求。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宏大的氣魄和泱泱大國的氣勢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個國家的人們來到長安。當時居住在長安城的外國人和少數民族人數約5萬人。同時長安吸收融匯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創造了博大精深、輝煌璀燦、當時世界文化最高峯的唐文化。

唐代的手工業也是非常發達,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起源於西漢武帝時期。唐三彩並不專指三種顏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風行一時而得名。唐三彩是用黃、綠、赭.藍等多種彩釉組合裝飾成的一種鉛鈾陶器。它的製作過程是把高嶺土經過挑選、衝打、淘洗、沉澱、冶煉等工藝後,捏製成形,經修飾曬乾後放入窯內。經過1000度左右燒製,待冷卻後飾以配製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窯中燒至900度後完成。西安是唐三彩的故鄉。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種冥器,慢慢地才發展成為一種日用品和工藝品。唐三彩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以造型取勝。三彩中無論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動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寫實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達到了令人讚歎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贏人。三彩釉色雖簡單,但它經燒製過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動,互相浸潤後自然漫延,呈現出一種千變萬化,班駁淋漓,彼此交融,沒有明顯界限的裝飾藝術效果。優美、流暢,具有一種和諧的古樸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動人春色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構成了豐富的藝術語彙,使唐三彩成了世界聞名的古代工藝品。

公元960年,宋代趙匡胤皇袍加身定都開封。元、明、清分別建都南京和北京。陝西從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軍事重鎮。又由於周、秦、漢、唐的燦爛文化形成一種巨大的慣性,所以這一時期陝西的經濟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準和發展勢頭。在這一時期也遺留下來了許多文物,現在呢,我們大家自由參觀一下,一會我們在門口集合。

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4

陝西曆史博物館是位於陝西西安市內的一座國家級綜合性歷史類大型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擁有現代化的設施的大型國家級博物館。 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陝西曆史博物館是展示陝西曆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陝西曆史博物館建成後,集中珍藏陝西地區出土的珍貴文物37萬餘件。大多為漢唐文物,對於看慣了明清文物的愛好者來説,是一大特色。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基本陳列為陝西古代文明,以歷史進程為線索,選取各時代的典型文物進行組合陳列,來揭示陝西地區古代社會文明發展狀況。館內設有現代化文物庫房、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圖書館、具備多種語言同聲傳譯功能的報告廳。 西安自古帝王都,歷史上先後有周、秦、漢、唐等十三個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地上地下文物非常豐富。陝西曆史博物館建成後,集中珍藏陝西地區出土的珍貴文物37萬餘件。

比較典型的藏品有以下八大類:青銅器、唐代墓葬壁畫、歷代陶俑、歷代陶瓷器、歷代建材、漢唐銅鏡、金銀玉器、歷代貨幣。

青銅器: 藏品時代上起商周,下止秦漢。種類有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其中最為典型的商周青銅器,許多器物(如多友鼎、師獻鼎等)上鑄有史料價值很高的銘文。

唐代墓葬壁畫: 1952年至1989年先後從陝西關中地區25座唐墓裏揭取的。墓主均系唐代三品以上的皇親國戚和朝廷重臣。畫面內容有四神、儀衞、建築、狩獵、生活及唐與四鄰的友好來往等。

歷代陶俑: 藏品時代包括秦、漢、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質地有陶、彩繪陶、釉陶和三彩。

歷代陶瓷器: 有史前仰韶文化彩陶、西周原始青瓷、漢代釉陶、唐三彩、古玻璃、琉璃、唐祕色瓷和宋耀窯青瓷等。器物種類包括生活用品、文具和殉葬明器等。

歷代建材: 藏品時代上起兩週秦漢,下至唐宋明清。器物種類有陶製的瓦、瓦當、磚、昭尾、水道和石刻建材,以及金屬建築構件。

漢唐銅鏡: 造形多樣,圖案精美。有些還鑄刻着吉祥語句。 金銀玉器: 包括湮金望銀的銅器。其中如西周玉製禮器、春秋秦公大墓出土的金啄木鳥、西漢皇后玉璽、金銀竹節銅薰爐等,均屬舉世罕見的精品。

歷代貨幣: 種類繁多,有西周貝幣、戰國刀幣、秦半兩、西漢金、王五株、王莽時的各種貨幣、唐金銀幣以及稀有的古代外幣。 除上述八大類外,還有字畫、版本、經卷、織物、骨器、木器、漆器、鐵器、石器、印章、封泥,以及近現代文物和民俗民族文物。

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5

陝西曆史博物館是國家級現代化大型博物館,是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築羣,佔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它彙集了陝西文化精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鑑於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國家共投資1.44億元人民幣,興建了陝西曆史博物館,於1991年6月建成開放。

博物館建築古樸典雅,別具特色。它將中國古典宮殿建築和庭院建築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色彩協鰨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築風格,同時具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br/>

博物館珍藏了陝西出土的文物精品11.3萬件(組)展室面積達1100平方米,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象系統地展現出自115萬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的陝西曆史。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11個朝代在陝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我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説,陝西古代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

●特點:陝西省博物館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築風格於一體,典雅凝重,古樸大方,佈局協調,氣勢宏偉,體現了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館內設有中央空調、多功能照明系統,採用計算機管理系統和中央控制系統。設有現代化文物庫房和具備多種語言同聲傳譯功能的報告廳。                    鑲金玉鐲

●陝西曆史博物館建築造型繼承唐代博大雄渾、典雅凝重的風格,借鑑我國傳統宮殿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佈局形式,同時運用現代先進技術,把我國盛唐時期古典建築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要求有機地結合為一體,既保持了古老風貌,又有現代化的特點。屋頂採用唐代盛行的灰綠色琉璃瓦,顯得華貴莊重,古樸大方,牆面材料為仿石棉磚,門窗則採用大塊茶色玻璃和鋁合金框架,館內配備可控制温濕度的全封閉中央空調系統,多功能的照明系統,自動防火防盜系統,計算機控制管理系統;設有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具有先進的化驗、測試技術和文物保護修復手段。為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建有電腦控制並擁有30萬冊藏書的圖書館和6國語言同聲傳譯的國際學術報告廳。此外,還有設施完善的文物庫、資料室、購物中心等。

●珍藏:館內珍藏了陝西出土文物精品37萬件,遊客可欣賞到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自115萬年前到公元1840年間的陝西曆史文物。

●結構:展室總面積達11000平方米,分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大部分,其中陝西古代史陳列、陝西青銅器珍品展、陝西曆代陶傭精華展和唐墓壁畫真品展最具吸引力。

●進入博物館大廳,迎面巨幅照片向人們展現出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這是孕育誕生陝西曆史文化的地理環境。陝西的歷史是黃土地文明的歷史。昂首屹立在大廳中央的巨獅是這種文明的標誌。它造型雄偉,氣勢澎湃,石刻之精美,氣魄之弘大,堪稱東方第一獅”。這頭石獅來自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中國古代的獅子及獅子雕刻藝術由阿富汗傳入,中亞的浪漫奇特與東亞的深沉渾厚在這裏如此完美地融合為一體,集中體現了陝西曆史文化的基調。近1500米的展線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部分組成。位於博物館中央上下兩層的基本陳列薈萃了陝西出土文物的精華,展出的3000餘件稀世珍品從陝西出土的幾十萬件文物中精選而來,許多珍貴文物在這裏首次公諸於世,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象系統地展現出自115萬年前至公元1840年的陝西古代歷史,並使人們瞭解陝西一些重要考古遺址的基本面貌。

漢·四神瓦當(朱雀) 直徑15.8釐米,邊輪寬2釐米,陝西漢長安城遺址出土。朱雀口卸寶珠,昂首翹尾,更顯得威嚴勢猛,神聖異常。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

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6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陝西曆史博物館參觀遊覽。

這座博物館於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它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它佔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000平方米,用於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生前遺願建造的。那是1973年,周恩來總理來陝西視察時,有感於陝西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資源和已有博物館小而簡陋的狀況,提出應該在陝西建一座新的博物館的指示。後來由國家計委和陝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人民幣,建成了這座藝術殿堂。這座博物館的設計是由中國建築學界的泰斗——樑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擔任的。建築的外觀為仿唐風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映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佈局上借鑑了中國傳統建築“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樓”的結構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並創造出一種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徵着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陳列可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展覽三大部分。今天我們將要參觀的是基本陳列,也就是常設陳列。為陝西古代史。系統的展現了陝西自藍田猿人至鴉片戰爭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序言大廳。這裏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三副巨型照片: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既有古代陝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是陝西曆史文化孕育、產生和不斷髮展的前提和基礎。這兩幅照片的背後,陳列着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皇帝陵墓的巨照,標誌着陝西古代文明、中華文明的開端。這些用照片構成的無言之序,通過寬廣渾厚的場面,象徵着陝西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綿延久遠,以及具有世界影響的人文傳統精神。大家現在看到廳中央的這尊巨獅,它原來位於唐代女皇武則天的母親楊氏的順陵前。我們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偉,堪稱“東方第一獅”。中國古代獅子及石獅的藝術是從阿富汗傳入的。因此,這座石獅不但是陝西曆史文化的反映,也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產物。

陝西古代史的第一個段落是史前史,時間範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發現,文化高峯迭起年、並首尾相連,在全國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的頭像。她是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的,是一位年紀約30多歲的女性。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迄今所知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約20萬年左右人類就已經發展到了智人階段。陝西地區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距今約8020xx年左右,人類就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老官台文化是陝西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新舊石器時代區別主要有三個重要標誌:一是學會了製造陶器;二已經定居並有了原始農業;三是出現了磨製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發展的一個階段。這類文化遺存由於是1920xx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為在這類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繁榮階段。後來,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會中處於支配地位。人類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龍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文化。這類文化由於是在1920xx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的龍山鎮,因此得名。又因為發現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龍山文化也被稱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龍山文化之後,我國曆史進入了傳説時代,也就是歷史上所説的“軍事民主制時期”。黃帝就是這個時期一位傑出的領袖,他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來到黃帝陵尋根問祖,認同中華文化,愛國之情在這裏昇華,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黃帝之後,人類歷史上又出現了三位傑出的領袖,他們是堯、舜、禹。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於此,中國便進入了奴隸制王朝的統治時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陝西境內主要是周族的發生、發展與興盛。周族實際上經歷了周民族、周方國、西周王朝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隸制王朝鼎盛時期西周的一個青銅器。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來是一種炊具,即煮肉的鍋,後來隨着禮樂制度的強化,鼎也逐漸成為一種權利和等級的象徵。傳説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徵。以後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遣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以後“問鼎”就成為企圖篡奪政權的代名詞。我們現在所説的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孰人敢來問鼎”等都與這件文物有關。鼎,一般可分為圓頂和方頂。圓頂一般為鼓腹,雙耳,三足,整個造型給人以穩定、威武的感覺。所以,人們用獅胸虎足來形容它。而成語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則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徵。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研究青銅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青銅器上的紋飾可分為兩大類,即:動物紋和幾何紋。總的特點是神祕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作器者本意是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説明他構思成功。在陝西境內迄今發現的西周青銅器達3000餘件。就一個有限的地理範圍而言實屬罕見。

隨着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但周王朝實際上已名存實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後出現了“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戰爭持續了200多年。公元前220xx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掃六合而蕩天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維護其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和度量衡等。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貨幣就是秦統一六國之後的通行貨幣——秦半兩。上面的這些貨幣就是統一前六國的貨幣。貨幣的不統一大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於是,方孔圓形的半兩錢便應運而生。古人講“天園地方”,並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兩就意味着“圓以象天,方以則地”。這種精神為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接受,並一直保持到清末。古書上也因此把錢稱為“孔方兄”。秦半兩的製作很科學,中間有小孔,可用繩子穿起來便於攜帶;外圍為圓形,則不易產生磨損。中國古代有三大貨幣,除秦代的貨幣秦半兩外,還有漢代的五銖錢和唐代的通寶錢。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人們的反抗。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爆發了。隨後四年的“楚漢相爭”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公元前220xx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漢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

漢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朝代,它的各項發展對中國歷史上以後各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中國懂得方塊字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被稱為“漢字”。漢王朝成了當時世界最強盛的一個國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還把“漢”作為中國和中國人的代稱。現在請大家看這副“絲綢之路”示意圖。它中國最古老的一條貿易通道,也是橫貫歐亞大陸的一條貿易通道。它為東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溝通歐亞大陸的這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開通的。張騫是我們陝西城固人,他於公元前138年應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經歷了十年時間和種種磨難,熟悉了西域的政治、軍事、地理、風俗民情。溝通了漢與西域各國的關係。因此史書上把張騫的這次出使、也稱為“鑿空”。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又先後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4000多公里。“絲綢之路”開通後,商隊往來不斷,經濟貿易十分活躍。促進了農業和科學技術交流,為中西文化開創了新紀元。由於這條路最先主要過往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把這條通道也稱為“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國的絲綢不斷輸出。在當時的羅馬,中國的絲綢與黃金等價。因此,絲綢又被稱為“軟黃金”。從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黃瓜、蠶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獼猴桃等物產傳入我國。我國的種茶、鑿井、冶煉等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也使世界上出現了兩顆明珠。從此,世界上就有了“東有長安,西有羅馬”之説。

漢王朝不僅有發達的經濟貿易活動,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大。1965年,從咸陽楊家灣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馬俑。這座漢墓屬於漢高祖劉邦長陵的陪葬墓。據同出的“銀鏤玉衣”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漢初名將周勃或其子周亞夫。在楊家灣出土的俑羣中,有騎兵俑583件,各種人俑1965件。這些漢兵馬俑大的身高48.5釐米,小的身高44.5釐米。大多數做武士打扮,個別做跳舞、奏樂、指揮等姿勢。拿這批漢兵馬俑與秦兵馬俑相比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時刻準備着出發去打仗。漢俑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靈氣十足,愉悦歡暢。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當時國富民強、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樂。在秦俑裏,我們從外形看不出有指揮官,但在漢俑裏則可以看出;另一方面,軍陣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秦兵馬俑以步兵為前鋒,戰車為突擊力量,騎兵甚少。而漢兵馬俑中騎兵所佔的比例卻大的多。漢王朝也正是憑藉着這支強大的騎兵才戰勝了不可一世的遊牧民族——匈奴。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農業民族第一次大規模的戰勝遊牧民族。

經過四年的楚漢相爭,國力大大削弱。漢初“天子不能俱純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意思是説,在漢朝初年馬匹很少,以至於找不到四匹顏色相同的馬為皇帝拉輦。而一般將相的車輛只能用牛羊拉了。但是漢王朝勵精圖治,養馬業得到了高度發展,使漢代騎兵的馬源充足,所以漢代騎兵業得到了發展。楊家灣的漢三千彩繪兵馬俑就是一個有力的印證。

漢朝滅亡後,我國曆史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從公元220xx年北魏建立開始,到公元589年隋統一結束,歷時369年。這一時期政權更迭,戰亂頻繁,可以説是中國歷史和陝西曆史上依次偉大的大融合時期。公元581年,北周大將楊堅建立了隋朝。隋煬帝楊廣也是歷史上以為有名的暴君。公元620xx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唐朝。隋唐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陝西曆史文化的黃金時代,現代的海外華人自稱“唐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對後世子孫產生的影響。

在唐時,人們的生活比較安定,就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各種娛樂活動。打馬球便是其中的娛樂項目之一。現在就請大家看這幅《打馬球圖》。這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馬球,也叫波羅球,球似拳頭大小,硃紅色,皮革製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傳入我國的。這幅圖畫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了唐代馬球運動的精彩場面。畫面上有騎馬人物二十多個,他們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長袍。前五個手拉韁繩,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驅馬掄球,有的反身擊球,姿態矯健,得心應手。其它騎手也姿態各異。場面生動,圍繞着滾動的小球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畫家巧妙的抓住了馬球運動的瞬間場面,使比賽的緊張氣氛溢於畫外

在唐朝的時候,上至宮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連婦女都愛打馬球。尤其是許多皇帝,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甚至成為馬球健將。據史料記載:唐中宗景豬年間,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與漢人比賽馬球,經中宗同意後,雙方展開較量。第一回合以漢人失敗而告終。這時一旁觀看的臨淄王,即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率領球隊進行比賽。終於以精湛的球技轉敗為勝,一時在京城傳為佳話。唐代的皇宮禁苑大多築有馬球場,有的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唐代以後,馬球隊運動就開始流行全國,直到明朝末年才開始逐漸衰敗。近幾年來,在西安東郊也開展過。這幅畫的表現技法相當講究,極富真實感和立體感。可見這幅馬球圖達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大唐時期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社會情況,再現了大唐雄風。

唐王朝的外交活動也是非常活躍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畫面上的前面幾個人是熱情的朝廷官員,後面三個人是外國和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使臣。經考證,三人中第一個是印度人,第二個是朝鮮人,第三個是突厥人。這幅畫形象的再現了唐代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活動以及同外國和我國少數民族友好往來的實況。大家請注意看,在這幅畫面的下角有一位個子比較矮的唐代朝廷官員,這就反映了唐代對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長得個高或個矮,都會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會風貌。

隋唐兩代都把長安作為其都城。隋時稱為大興城,唐時稱為長安城。規模宏大的都城長安可以説是那個偉大時代的明亮窗口。透過它,可以窺見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各個方面。隋大興城是少數民族建築大師宇文愷設計並主持營建的。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葺完善起來的。從這幅唐長安城的平面佈局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它氣勢宏偉,整齊劃一。全城共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內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由十一條縱向的大街和十四條橫向的大街,把整個長安城劃分為108個小區域,稱為坊。正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中所寫:“百千家似為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種佈局對以後各個朝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亞洲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規劃都城時所效仿。唐長安城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規模宏大。它總面積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過一百萬。其面積是漢代長安城的2.4倍,東羅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的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它可以説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規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城中的中軸線朱雀大街寬155米,而橫貫皇城自承天門至長樂門之間的橫街竟寬達440米,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絕無僅有的。中華民族成長壯大到了唐代,充滿了開拓進取精神。因此對長安城的修築不僅僅只着眼於實用功能的需要,還有着積極的精神追求。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宏大的氣魄和泱泱大國的氣勢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個國家的人們來到長安。當時居住在長安城的外國人和少數民族人數約5萬人。同時長安吸收融匯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創造了博大精深、輝煌璀燦、當時世界文化最高峯的唐文化。 I$ X Zz51

唐代的手工業也是非常發達,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起源於西漢武帝時期。唐三彩並不專指三種顏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風行一時而得名。唐三彩是用黃、綠、赭。

藍等多種彩釉組合裝飾成的一種鉛鈾陶器。它的製作過程是把高嶺土經過挑選、衝打、淘洗、沉澱、冶煉等工藝後,捏製成形,經修飾曬乾後放入窯內。經過1000度左右燒製,待冷卻後飾以配製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窯中燒至900度後完成。西安是唐三彩的故鄉。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種冥器,慢慢地才發展成為一種日用品和工藝品。唐三彩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以造型取勝。三彩中無論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動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寫實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達到了令人讚歎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贏人。三彩釉色雖簡單,但它經燒製過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動,互相浸潤後自然漫延,呈現出一種千變萬化,班駁淋漓,彼此交融,沒有明顯界限的裝飾藝術效果。優美、流暢,具有一種和諧的古樸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動人春色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構成了豐富的藝術語彙,使唐三彩成了世界聞名的古代工藝品。

公元960年,宋代趙匡胤皇袍加身定都開封。元、明、清分別建都南京和北京。陝西從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軍事重鎮。又由於周、秦、漢、唐的燦爛文化形成一種巨大的慣性,所以這一時期陝西的經濟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準和發展勢頭。

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7

英租威海衞歷史博物館,位於博覽園中華海壇地下,展廳面積1890平方米,以現代布展手段,扼要展示了英租威海衞32年(劉公島42年)期間的基本史實。

作為聞一多先生筆下的“七子”之一,威海衞是繼香港之後為英國殖民主義者強行租借的。為了讓後人銘記這段屈辱的歷史,威海市曾先後五次派員赴英國查檔,收集資料,找回了部分珍貴史料。

然而,世人對英租威海衞這段歷史畢竟知之甚少,真實地再現並讓更多的人瞭解這段屈辱歷史,進而激發世人的愛國熱情,已成為義不容辭的責任。

劉公島上散落着大量的英式建築和相關遺蹟,作為劉公島三大歷史文化主題之一,“英租文化”有着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卻始終未能得到開發利用。因此,在劉公島建設一座全面展現英租歷史的博物館顯得很有必要。經過反覆論證,劉公島管委會投資建設了還原英租威海衞歷史的大型文化景點——英租威海衞歷史博物館。

進入英租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1898年的威海衞,港灣裏泊着幾艘英1艦。遠處的劉公島綠意葱蘢,閒適而安謐。甲午戰爭的硝煙剛剛散去,那個形單影隻的小男孩孤獨地坐在一旁,神情凝重地望着遠方,分明就是一位遠離故鄉的遊子在思念着自己的母親,當時的威海衞已被英軍佔領。這就是該館的序廳——威海衞全景。

從序廳向西是一條引領遊人回顧歷史的通道,兩側的圖片記錄了當年威海衞及劉公島的概貌。通道雖短,步入其中卻有一份凝重和辛酸,猶如穿過時光隧道,重又回到英殖民統治下的威海衞,開啟那段已塵封百多年的記憶。

穿過“隧道”,即進入該館的第一部分——“威海衞土地上的國中之國”。然後依次還有“常備不懈的軍事控制”、“難圓的第二香港夢”、“歐風東漸”、“坎坷歸途”共五個部分。通過場景復原、幻影成像、高分子蠟塑等先進手段,將英租威海衞這段歷史展現得淋漓盡致,把一幅獨特的歷史畫卷展現在世人面前。

英租威海衞期間,英方先後派出了7任行政長官,其中任職時間最長的是駱克哈特,他於1920xx年出任威海衞首任文職行政長官。在他的主持下,當時的威海衞逐步建立了一套高度集權的殖民統治體制。館內復原了洛克哈特官邸一角,我們可以通過1:1的幻影成像技術直觀地瞭解到駱克哈特工作時的情形。

英方租佔威海衞後,確立了將它建成皇家海軍訓練和療養基地的方針,修建了軍事訓練基地及營房,利用劉公島和威海衞沿海軍事設施進行艦隊演習、炮術訓練和步兵射擊訓練。此外,英方還利用當地宜人的氣候和優美的環境進行避暑和療養。他們在島上設立供官兵休養、消遣的各種生活和娛樂設施,建起了將軍避暑樓、海軍病院、別墅、酒吧、舞廳、教堂,還有3個足球場、數十個網球場以及高爾夫球場、棒球場、地滾球場、枱球場等。每到盛夏時節,掛着米字旗的航空母艦、潛水艇、巡洋艦、大小魚雷艇便雲集劉公島,上萬名英軍官兵在島上度假休閒,劉公島儼然成了皇家海軍的海上樂園。

《租威海衞專條》簽字後,英國當局認識到,光靠一紙空文難以實現殖民統治的目的,要想在威海衞站住腳,必須有足夠的軍事力量作保證。由於當時的英國正處於兵力匱乏時期,不可能從本土增派部隊,殖民當局遂決定在華組建僱傭軍,以擔負威海衞的防務。

1899年,英方嚴重違背《租威海衞專條》的有關規定,在威海衞成立了一支由300多中國青壯年組成的僱傭軍。這支在華組建的部隊被稱為“中1團”;由於該軍團中的士兵全是華人,又稱“華勇營”。這支軍隊着英軍裝、操毛瑟槍、打米字旗,這些“假洋鬼子”成了殖民當局“以華治華”的有利武器。

“中1團”組成不久,就成為英國殖民當局鎮壓威海衞人民的得力工具。特別是1920xx年威海人民掀起抗英武裝鬥爭的時候,這支武裝力量曾奉命對民眾的抗英鬥爭實施了瘋狂鎮壓。庚子事變後,華勇營有400多人奉命乘軍艦趕赴大沽口,被編入英軍作戰部隊序列,號稱“英軍第一軍團”,參加了八國聯軍攻佔天津衞和北京城的戰鬥。“中1團”最鼎盛時期,曾發展到1300人。後來“假洋鬼子”們越來越感到為真洋鬼子當炮灰的恥辱,先後有800多人開了小差……

1920xx年日俄戰爭爆發,由於俄國在華地位被日本取代,加之英日又簽訂了同盟條約,英國對日本的戒心隨之消除。1920xx年6月,中1團最終被解散,大部分士兵轉往南非當警察,部分人留在當地充任巡捕。

英租期間,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的巨大傷亡使交戰各方兵員鋭減,勞力奇缺,為挽回戰爭頹勢,英法軍團將目光轉向中國,通過招募華工以解決勞力需求。英方認為山東苦力不僅耐寒冷,而且強壯能幹,是最好的招募對象。英法兩國先後在直隸、山東、江蘇等8個省招募華工近14萬人。作為英國租借地的威海衞,因轉運華工達54000多人而成為最大的華工輸出地。

華工們在威海衞集結後,經過短期培訓,就與軍用騾馬一道從海上被運往歐洲,在戰爭中遭受了非人的待遇。在英租館內,有一幅即將遠行的華工與親人依依惜別的照片,還有當局發佈的華工工資表。館內播放着當年流行的吟詠華工命運的《華工出洋歌》,其悲愴、淒涼的旋律催人淚下……

展廳內有一幅記錄法國諾萊特華工墓園的老照片,那裏葬有遇難華工842名,是歐洲最大華工墓園。長眠在那裏的華工們被視為“中法關係的先驅”。

1920xx年11月,一戰以協約國的勝利而告終,但華工們的命運卻長期無人過問,後來由於廣大幸存者的強烈要求,才於1920xx年被陸續遣返,但實際上回國的只有11萬人。廳內播放的短片《巴黎和會》,使人們進一步感受到舊中國“弱國無外交”的悲慘境地。

走出英租威海衞歷史博物館,彷彿經歷了一次精神的洗禮,此時此刻,迴盪在腦海裏的就是序言中的那段話了:英租威海衞歷史博物館,非為緬懷已逝的年華,而是重在濃陳前鑑、警示今人、留戒後生……

這裏是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的誕生地,這裏是清朝北洋水師全軍覆滅的國恥地,這裏是慘遭英國殖民統治42年的屈辱地......3.15平方公里的劉公島承載着太多的歷史積澱。

1985年,封閉了近半個世紀的軍事0劉公島,裹挾這大海的熱情,向世界張開美麗的懷抱。歷經20xx年風雨洗禮,新世紀的劉公島已成為國家文明風景名勝區和全國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人文

劉公島上人文景觀豐富獨特,既有上溯千年的戰國遺址,又有漢代劉公、劉母的動人故事;既有清朝北洋海軍提督署、水師學堂等大量文物古蹟,還有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眾多歐式建築。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修舊如舊”的文物保護原則,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累計投資近億元,重點搶修恢復了海軍公所、龍王廟、丁汝昌寓所、東泓炮台、旗頂山炮台、水師學堂等遺蹟、遺址。建立了文字、照片記錄檔案,樹立了保護標誌,徵集文物和資料數千件,其中濟遠艦前雙主炮堪稱鎮館之寶。劉公島博覽園通過深入挖掘劉公美德、英租42年、甲午戰爭等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向遊客展開了一幅幅跌宕起伏、撼人心魄的歷史畫卷,成為人們感悟悲壯歷史、憑弔甲午英烈、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

風光

劉公島自然風光秀美,遠眺松濤翠柏,鬱鬱葱葱,近觀鹿羣結隊,鳥語花香,素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譽。

北部海蝕崖直立陡峭,如刀削斧劈;南部海灘綿延,水清沙潔。聽濤崖、板礓石、五花石等地貌奇特,登山臨水,飽覽壯麗景色,令人心曠神怡。4000畝森林中,烏桕、龍柏、朴樹等70多鍾林木、50多鍾花草鬱鬱葱葱,200多頭野生梅花鹿以及70多種鳥獸棲息林中,構成一道立體的、流動的風景。20xx年來,在提高環境衞生和綠化美化水平基礎上,不斷加大環境整治力度,打造環境品牌,提升環境效應,劉公島以自然質樸、清新幽雅、特色鮮明、獨具韻味的生態景觀、旅遊環境,吸引了一批批中外遊客紛至沓來,流連忘返。

誠信

誠信是風景名勝區的生命。景區在完善硬件設施的基礎上,推行目標責任制、服務承諾制、責任追究制和首問負責制,並從抓好誠信教育入手,不斷健全監督約束機制,採用網格化管理模式,實行聯合巡查、現場辦公制度,管理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景區順利通過了ISO1400環境管理體系和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連續17個黃金週,景區未發生遊客投訴事件,拾金不昧、救助傷病遊客等好人好事層出不窮。誠信經營為景區負責,一心一意為遊客着想,已成為每一個劉公島人的共識,也成為劉公島最為閃光的名片。

和諧

多年來,圍繞打造和諧景區的目標,劉公島始終圍繞吃、住、行、遊、娛、購六大要素做文章,進一步加大對餐飲業的投入、管理力度,使 吹海風、品海鮮、賞海景變成遊客的一種享受。充分利用島上居民的老宅、北洋海軍兵舍、炮台掩體、英租時期建築以及部隊廢棄的營房等,增設住宿設施,延長遊客逗留時間,也正在有計劃的運作之中。開發具有劉公島特色的旅遊紀念品,加大對旅行社的促銷力度,讓更多的遊客在景區購物、在島上消費,被納入景區重點工作目標。充分利用北洋海軍、英租時期遺留的閒置房屋,增上北洋水師體驗訓練等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較強的項目,已成為景區新的經濟增長點......一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文化和旅遊相得益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協調增長的劉公島,正不斷向世人展示着她獨特的魅力。

魅力

劉公島藴藏着巨大的發展潛力。意氣風發的劉公島人將堅持把“嚴格保護、有選擇恢復、適度開發”作為第一指針,把提高效益作為第一目標,把開拓創新作為第一動力,把以人為本作為第一追求,着力打造“文化、環境、管理和服務”四大品牌,全力推進後山景區、博物館新館等一批重點工程,精心建設主題突出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獨具特色的海權文化基地、人人嚮往的旅遊度假基地,使劉公島真正成為千里幸福海岸的龍頭,成為國內文化旅遊的知名品牌,成為向世界展示人居威海魅力的靚麗窗口。

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8

陝西曆史博物館英語導遊詞30生命的美麗,永遠展現在她的進取之中;就像大樹的美麗,是展現在它負勢向上高聳入雲的蓬勃生機中;像雄鷹的美麗,是展現在它搏風擊雨如蒼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麗,是展現在它波濤洶湧一瀉千里的奔流中。陝西曆史博物館英語導遊詞

陝西曆史博物館是國家級現代化大型博物館,是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築羣,佔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它彙集了陝西文化精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鑑於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國家共投資1.44億元人民幣,興建了陝西曆史博物館,於1991年6月建成開放。

博物館建築古樸典雅,別具特色。它將中國古典宮殿建築和庭院建築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色彩協調,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築風格,同時具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

博物館珍藏了陝西出土的文物精品11.3萬件(組)展室面積達1100平方米,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象系統地展現出自115萬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的陝西曆史。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11個朝代在陝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我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説,陝西古代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特點:陝西省博物館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築風格於一體,典雅凝重,古樸大方,佈局協調,氣勢宏偉,體現了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館內設有中央空調、多功能照明系統,採用計算機管理系統和中央控制系統。設有現代化文物庫房和具備多種語言同聲傳譯功能的報告廳。鑲金玉鐲

●陝西曆史博物館建築造型繼承唐代博大雄渾、典雅凝重的風 格,借鑑我國傳統宮殿“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 四隅崇樓”的佈局形式,同時運用現代先進技術,把我國盛唐時期古 典建築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要求有機地結合為一體,既保持了古老風貌,又有現代化的特點。屋頂採用唐代盛行的灰綠色琉璃 瓦,顯得華貴莊重,古樸大方,牆面材料為仿石棉磚,門窗則採用大塊茶色玻璃和鋁合金框架,館內配備可控制温濕度的全封閉 中央空調系統,多功能的照明系統,自動防火防盜系統,計算機控制管理系統;設有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具有先進的化驗、測試 技術和文物保護修復手段。為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建有電腦控制並擁有30萬冊藏書的圖書館和6國語言同聲傳譯的國際學術報 告廳。此外,還有設施完善的文物庫、資料室、購物中心等。

●珍藏:館內珍藏了陝西出土文物精品37萬件,遊客可欣賞到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自115萬年前到公元1840年間的陝西曆史文物。

●結構:展室總面積達11000平方米,分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大部分,其中陝西古代史陳列、陝西青銅器珍品展、陝西曆代陶傭精華展和唐墓壁畫真品展最具吸引力。●進入博物館大廳,迎面巨幅照片向人們展現出奔騰咆哮的黃 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這是孕育誕生陝西曆史文化的地理環境。陝西的歷史是黃土地文明的歷史。昂首屹立在大廳中央的巨 獅是這種文明的標誌。它造型雄偉,氣勢澎湃,石刻之精美,氣魄之弘大,堪稱“東方第一獅”。這頭石獅來自中國歷史上唯一的 女皇帝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中國古代的獅子及獅子雕刻藝術由阿富汗傳入,中亞的浪漫奇特與東亞的深沉渾厚在這裏如此完 美地融合為一體,集中體現了陝西曆史文化的基調。近1500米的展線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部分組 成。位於博物館中央上下兩層的基本陳列薈萃了陝西出土文物的精華,展出的3000餘件稀世珍品從陝西出土的幾十萬件文物中精 選而來,許多珍貴文物在這裏首次公諸於世,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象系統地展現出自115 萬年前至公元1840年的陝西古代歷史,並使人們瞭解陝西一些重 要考古遺址的基本面貌。

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9

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是國家級現代大型陝西曆史博物館。

陝西曆史位於小寨東路大雁塔西北1公里處,是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築羣,佔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5萬多平方米。它彙集了陝西文化精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鑑於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國家共投資1.44億元人民幣,興建了陝西曆史博物館,於1991年6月建成開放。 博物館建築古樸典雅,別具特色。珍藏出土文物精品11.3萬件,展室面積達1100平方米。

陝西曆史博物館主要展示陝西出土的歷史文物,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形象地展現出115萬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陝西曆史。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11個朝代在陝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我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説,陝西古代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

特點:陝西省博物館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築風格於一體,典雅凝重,古樸大方,佈局協調,氣勢宏偉,體現了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館內設有中央空調、多功能照明系統,採用計算機管理系統和中央控制系統。設有現代化文物庫房和具備多種語言同聲傳譯功能的報告廳。

鑲金玉鐲

陝西曆史博物館建築造型繼承唐代博大雄渾、典雅凝重的風 格,借鑑我國傳統宮殿“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 四隅 崇樓”的佈局形式,同時運用現代先進技術,把我國盛唐時期古 典建築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要求有機地結合為一體,既保持了 古老風貌,又有現代化的特點。屋頂採用唐代盛行的灰綠色琉璃 瓦,顯得華貴莊重,古樸大方,牆面材料為仿石棉磚,門窗則採 用大塊茶色玻璃和鋁合金框架,館內配備可控制温濕度的全封閉 中央空調系統,多功能的照明系統,自動防火防盜系統,計算機 控制管理系統;設有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具有先進的化驗、測試 技術和文物保護修復手段。為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建有電腦控制 並擁有30萬冊藏書的圖書館和6國語言同聲傳譯的國際學術報 告廳。此外,還有設施完善的文物庫、資料室、購物中心等。

珍藏:館內珍藏了陝西出土文物精品37萬件,遊客可欣賞到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自115萬年前到公元1840年間的陝西曆史文物。

結構:展室總面積達11000平方米,分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大部分,其中陝西古代史陳列、陝西青銅器珍品展、陝西曆代陶傭精華展和唐墓壁畫真品展最具吸引力。

進入博物館大廳,迎面巨幅照片向人們展現出奔騰咆哮的黃 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這是孕育誕生陝西曆史文化的地理環 境。陝西的歷史是黃土地文明的歷史。昂首屹立在大廳中央的巨 獅是這種文明的標誌。它造型雄偉,氣勢澎湃,石刻之精美,氣 魄之弘大,堪稱“東方第一獅”。這頭石獅來自中國歷史上唯一的 女皇帝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中國古代的獅子及獅子雕刻藝術 由阿富汗傳入,中亞的浪漫奇特與東亞的深沉渾厚在這裏如此完 美地融合為一體,集中體現了陝西曆史文化的基調。 近1500米的展線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部分組成。 首先,我們先來看下陝西古代史的第一部分是史前史,從距今約115萬年至公元前21世紀。1964年在陝西省藍田縣發現頭骨化石是目前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新石器時代區別於舊石器時代的標誌有3個:一是出現磨製石器;二是發明陶器;三是開始定居並出現了原始農業。仰韶文化距今7000至5020xx年,處於仰韶文化社會的半坡人生產力已大大提高。從半坡出土的陶壎,是我過迄今發現最早的吹奏樂器,引起了國際音樂界極大興趣。

這裏是周朝,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0xx年,包括從公元前21世紀在陝西形成的周族到周方國、西周王朝3個歷史發展階段。這件是牛的肩胛骨,是用來占卜,事後在卜骨記錄下結果。這些占卜記錄便是最早形成—甲骨文。西周是我國青銅時代繁榮興盛的頂峯。青銅器也是是奴婢社會的禮制,即權力與等級的象徵。這些是鼎,是古代的一種炊具,用來煮肉類。銅鼎是由原始社會的陶鼎演變而來的。在夏、商、週三代,銅鼎作為禮器,在奴婢主貴族舉行祭祀、飲宴等活動時使用。傳説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徵。所以,以後把取得天下叫“定鼎”。青銅器紋飾是研究青銅器藝術的重要內容。青銅器紋飾有兩大類:動物紋和幾何紋。二者均神祕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製作的本意是用這些青銅器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説明構思的巧妙和成功。

大家看這些出土的大量的鐵農具,是在秦朝農業為主出土的物品,秦朝以農業為主,這説明鐵器當時已經取代了青銅器被廣泛使用。公元前350年,秦國遷都咸陽。秦始皇繼位後,在20xx年先後吞併6國,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取了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對促進我國封建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秦始皇兵馬俑發現的兵器、馬俑銅車馬,集中展示出秦王朝在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所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朝代,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在這時正式形成。漢長安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國際性大都市。它比當時西方的古羅馬城還大兩倍。漢代非常重視農業,發達的農業也是漢代強盛的物質基礎。漢代在冶鐵、紡織、造紙等手工業的規模和技巧上都超過了前代。這是1957年在西安霸橋一座漢墓中出土的西漢紙。霸橋紙的發現將我國造紙的時間向前推進了近220xx年。漢代絲織品種繁多,這些是從絲綢之路沿線發現的絲綢殘片,而求良馬正是汗王朝開通絲綢之路的重要目標之一。

公元220xx年到公元581年的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社會大動盪、民族大融合的時期。這是匈奴大夏政權在今陝北靖邊縣建立的都城統萬城的照片。統萬城堅固無比,雄偉壯觀,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之一。

隋、唐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長安城面積達84.1平方公里,是東古羅馬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我國瓷器起源很早,這些是唐三彩,是唐盛時的一種以黃、褐、綠3種顏色為主色釉的陶瓷工藝品。三彩器流行的時間較短,燒製的區別較少,因此遺物不多,非常珍貴。

這些是在陝西發現的元代文物。蒙古族統一中國建立元朝。1369年,明王朝攻佔西安,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就是從此得名的。宋代到清代是中國瓷器的繁榮時期。這裏陳列的壺、罐、茶座、等器物工藝高超,造型古樸,使人留連往返。

漢•四神瓦當(朱雀)直徑15.8釐米,邊輪寬2釐米,陝西漢長安城遺址出土。朱雀口卸寶珠,昂首翹尾,更顯得威嚴勢猛,神聖異常。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

給大家一小時的活動時間在此參觀,一個小時後我會在門口等大家集合。

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10

陝西曆史博物館是國家級現代化大型博物館,是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築羣,佔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它彙集了陝西文化精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鑑於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國家共投資1.44億元人民幣,興建了陝西曆史博物館,於1991年6月建成開放。

博物館建築古樸典雅,別具特色。它將中國古典宮殿建築和庭院建築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色彩協鰨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築風格,同時具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br/>

博物館珍藏了陝西出土的文物精品11.3萬件(組)展室面積達1100平方米,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象系統地展現出自115萬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的陝西曆史。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11個朝代在陝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我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説,陝西古代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

特點:陝西省博物館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築風格於一體,典雅凝重,古樸大方,佈局協調,氣勢宏偉,體現了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館內設有中央空調、多功能照明系統,採用計算機管理系統和中央控制系統。設有現代化文物庫房和具備多種語言同聲傳譯功能的報告廳。                    鑲金玉鐲

陝西曆史博物館建築造型繼承唐代博大雄渾、典雅凝重的風格,借鑑我國傳統宮殿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佈局形式,同時運用現代先進技術,把我國盛唐時期古典建築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要求有機地結合為一體,既保持了古老風貌,又有現代化的特點。屋頂採用唐代盛行的灰綠色琉璃瓦,顯得華貴莊重,古樸大方,牆面材料為仿石棉磚,門窗則採用大塊茶色玻璃和鋁合金框架,館內配備可控制温濕度的全封閉中央空調系統,多功能的照明系統,自動防火防盜系統,計算機控制管理系統;設有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具有先進的化驗、測試技術和文物保護修復手段。為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建有電腦控制並擁有30萬冊藏書的圖書館和6國語言同聲傳譯的國際學術報告廳。此外,還有設施完善的文物庫、資料室、購物中心等。

珍藏:館內珍藏了陝西出土文物精品37萬件,遊客可欣賞到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自115萬年前到公元1840年間的陝西曆史文物。

結構:展室總面積達11000平方米,分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大部分,其中陝西古代史陳列、陝西青銅器珍品展、陝西曆代陶傭精華展和唐墓壁畫真品展最具吸引力。

進入博物館大廳,迎面巨幅照片向人們展現出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這是孕育誕生陝西曆史文化的地理環境。陝西的歷史是黃土地文明的歷史。昂首屹立在大廳中央的巨獅是這種文明的標誌。它造型雄偉,氣勢澎湃,石刻之精美,氣魄之弘大,堪稱東方第一獅”。這頭石獅來自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中國古代的獅子及獅子雕刻藝術由阿富汗傳入,中亞的浪漫奇特與東亞的深沉渾厚在這裏如此完美地融合為一體,集中體現了陝西曆史文化的基調。近1500米的展線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部分組成。位於博物館中央上下兩層的基本陳列薈萃了陝西出土文物的精華,展出的3000餘件稀世珍品從陝西出土的幾十萬件文物中精選而來,許多珍貴文物在這裏首次公諸於世,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象系統地展現出自115萬年前至公元1840年的陝西古代歷史,並使人們瞭解陝西一些重要考古遺址的基本面貌。

漢·四神瓦當(朱雀) 直徑15.8釐米,邊輪寬2釐米,陝西漢長安城遺址出土。朱雀口卸寶珠,昂首翹尾,更顯得威嚴勢猛,神聖異常。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

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11

你好!陝西曆史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大型博物館。從全國範圍來看,陝西的博物館無疑是一流的。陝西特殊的歷史地位決定了陝西的博物館在品牌效應、館藏文物、博物館類型等方面排在全國甚至世界的前面。陝西的旅遊以文物古蹟為依託,世界八大奇蹟的地位使秦俑博物館世界聞名。

西安碑林博物館是中國的書法藝術寶庫,陝西曆史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的遺願,從1983年開始籌建的,是中國第一座擁有現代化設施的大型國家級博物館。這些博物館各有特色,史前文明、書法藝術、漢唐文化等中華民族不同時期和不同領域的頂級瑰寶,都能在陝西的博物館中領略。

在西安市的陝西省博物館內,於北宋(1090年)為保存唐石經而興建的。現有6個陳列室,7個遊廊,1個碑亭,收藏着漢、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碑石共2300餘件,是我國曆史上保存碑石最早的地方,也是我國現今最大的石質書庫。由於碑石如林,故稱“碑林”。

碑亭裏存放着由4塊石板合成的呈方形的一道石碑,碑身刻寫着《石台孝經》的經文,其主要內容是講“孝”、“梯”,是孔子的學生曾參記述他對孔子提出的問題予以回答之辭。此碑上有浮雕石紋,下有線刻紋飾,刻於唐天寶四年(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注釋作序、並以隸書所寫的。

碑亭後面為第一陳列室,陳列着唐石經共114方兩面刻文的石碑,計65萬餘字,因刻於唐開成二年(837年)所以也就稱為《開成石經》。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等12部古代儒家學説經典著作。

第二陳列室至第六陳列室,置放着漢至清各代書法名家的精品之作。篆書、隸書、真書、草書,無論從章法,結構,乃至點劃,都充分顯示出各名家獨特的藝術風采。其功底可謂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筆筆見功效。尤以李斯、李陽冰、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張旭、懷素、智永、李隆基、以及米芾、蔡京、趙佶、蘇軾、董其昌、林則徐等人的作品更為引人注目。

西安碑林所收藏的珍貴碑石,不僅是作為文化藝術欣賞以及學習書法的模本,更重要的是研究我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哲學、宗教等方面極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12

陝西曆史博物館,是位於陝西西安的一座國家級綜合性歷史類大型博物館。籌建於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開放,它的建成標誌着中國博物館事業邁入了新的發展里程。陝西曆史博物館以其豐富的文物藏品成為展示陝西曆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殿堂,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

三秦大地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華夏文明誕生、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曾在這裏建都。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澱,形成了陝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陝西曆史博物館則是展示陝西曆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

陝西曆史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歷史類博物館。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的小寨東路91號(大雁塔西北側)。是中國第一座擁有現代化的設施的大型國家級博物館。是“4A”級旅遊景點。

陝西曆史博物館建築的外觀着意突出了盛唐風采,館舍由一組“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仿唐風格建築羣組成。館舍佈局呈“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結構特點。把唐代古典建築風格與現代博物館功能相結合,融中國古代宮殿與庭院建築風格於一體。館區佔地6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

陝西曆史博物館館藏文物370,000餘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中國歷史上強盛的周、秦、漢、唐等。

王朝曾在陝西西安附近建都,擁有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澱,文物數量多、種類全,品位高、價值廣,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銅器,千姿百態的歷代陶俑,以及漢、唐金銀器,唐墓壁畫。堪稱陝西悠久歷史和文化的象徵。陝西曆史博物館被譽為“華夏珍寶庫”和“中華文明的瑰麗殿堂”。

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13

陝西曆史博物館位於西安大雁塔的西北側,籌建於1983年,1991 年6月20日落成開放,是它的建成標誌着中國博物館事業邁入了新的發展里程。這座館舍為"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唐風建築羣,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錯落有致,氣勢雄渾莊重,融民族傳統、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於一體。

館區佔地 6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000平方米。館藏文物多達 370000餘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文物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廣,其中的商周青銅器精美絕倫,歷代陶俑千姿百態,漢唐金銀器獨步全國,唐墓壁畫舉世無雙。可謂琳琅滿目、精品薈萃。

陝西曆史博物館展廳面積116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2700多件,展線總長2300米。展廳跨度大,層位高,視野廣闊,照明設備靈活多用。整個陳列分為序言廳、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臨時展覽和已開闢為國際畫廊的中央大廳等幾個部分。館內設有現代化文物庫房、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圖書館、具備多種語言同聲傳譯功能的報告廳。

博物館序言廳位於中央大殿前端,陳列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獅(唐代順陵石獅複製品),襯以奔騰的黃河和黃土高原巨幅照片,引導觀眾去領略由黃土、黃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

陝西古代文明以歷史進程為線索,選取各時代的典型文物進行組合陳列,來揭示陝西地區古代社會文明發展狀況。該陳列展出面積5051平方米,展線長1247米,在中央大廳,分上下兩層,共三個展室,分為七個部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第一展館:第一單元《人猿揖別》,距今115萬年前的先民遺存,第二單元《鳳鳴岐山》,西周王都的豐富遺蹟,第三單元《東方帝國》,秦帝國以兵馬俑為代表的文物;

第二展館:第四單元《大漢雄風》,漢都長安、漢家陵闕和典型漢代文物,第五單元《衝突融合》,陝西民族大融合、佛教東漸豐富的文化遺存及宗教文物;

第三展館:第六單元《盛唐氣象》,中國古代鼎盛時期隋唐時代典型遺存,第七單元《告別帝都》,展示唐以後作為西北區域中心的陝西。基本陳列精選的20xx餘件珍貴文物包括: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藝術追求的豐富多姿的彩陶器皿,反映西周王都興起與擁有的青銅器,反映秦掃六合統一天下的青銅劍、兵馬俑等,以及顯示秦漢建築構件、大型瓦當,民族大融合文化遺存、佛教東漸的宗教文物,還有反映盛唐繁榮景象的唐代金銀器和唐三彩等等,並配以遺址模型、圖表、照片等輔助展品,系統展現自115萬年前至1840年期間陝西地區的悠久古代歷史和文化。由於中國古代社會周、秦、西漢、隋唐幾個盛期都是在陝西地區建都的,所以該陳列以這幾個時期為重點,反映了陝西地區古代文化,這幾個時期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

唐墓壁畫館收藏了近20座唐墓的壁畫,總藏量約1000平方米。我國曆代墓葬壁畫,不論是出土數量還是藝術價值,首推唐墓,主要集中在唐都長安周圍。由於墓室壁畫採取從墓室中將厚度為0.5cm-1cm的畫面揭取下來加以保存的異地保存形式,為妥善保護這批壁畫真跡,在陝西曆史博物館建館同時修建了一座現代化的壁畫觀摩庫,對壁畫進行收藏、保管,同時便於研究和對外開放。唐墓壁畫真品展每週部分時間對外開放。可觀賞國寶級和一級品壁畫十餘幅,其中主要有章懷太子墓出土的馬球圖、狩獵出行圖、客使圖、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闕樓圖、儀仗圖、宮女圖等。

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14

各位遊客:

今天我們大家參觀的是陝西曆史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是在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對外開放,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佔地面積有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000平方米,用以展覽的面積為110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的遺願,由國家計委和陝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元人民幣,所修建的一座藝術殿堂。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設計呢,是由中國建築學界泰斗樑思成大師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所擔任.建築的外觀為仿唐風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應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佈局上,還借鑑了中國宮殿建築"軸線對稱、中央殿堂、四隅崇樓、高低錯落、主從有序“的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並創造了一種古代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徵着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陳列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展覽》等三大部分組成。基本陳列也就是常設陳列,它為《陝西古代史》,系統地向我們大家展現了陝西自藍田猿人至鴉片戰爭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序言大廳,我們可以發現這裏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巨型照片。奔騰咆哮的黃河和綿亙無垠的黃土高原,它既是古代陝西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是陝西曆史文化孕育、產生和不斷髮展的基礎與前提。在這兩幅照片的背後,還陳列着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陵墓的巨照,標誌陝西古代文明、中華古代文明的開端。這些用照片構成的無言之序,通過寬廣渾厚的場面,象徵着陝西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綿延久遠,以及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人文傳統精神。在廳中央我們看到的這尊巨獅,是來自於女皇武則天母親楊氏的順陵之前,它呢高大雄偉,勘稱為東方第一獅.在古代的時候,獅子與獅子的雕刻藝術是從阿富汗傳入的,因此呀,這尊獅子它不僅是陝西曆史文化反映,同時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 陝西古代史的第一個段落是史前史,時間範圍是距今約115萬年前至公元前21世紀。這一時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發現,文化高峯迭起年、並首尾相連,在全國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藍田猿人的頭像。她是1964年在藍田縣公王嶺發現的,是一位年紀約30多歲的女性。藍田猿人距今約115萬年,是迄今所知亞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約20萬年左右人類就已經發展到了智人階段。陝西地區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距今約8020xx年左右,人類就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老官台文化是陝西境內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新舊石器時代區別主要有三個重要標誌:一是學會了製造陶器;二已經定居並有了原始農業;三是出現了磨製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發展的一個階段。這類文化遺存由於是1920xx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為在這類文化遺存中發現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繁榮階段。後來,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會中處於支配地位。人類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時期。龍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文化。這類文化由於是在1920xx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的龍山鎮,因此得名。又因為發現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龍山文化也被稱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龍山文化之後,我國曆史進入了傳説時代,也就是歷史上所説的“軍事民主制時期”。黃帝就是這個時期一位傑出的領袖,他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內外的炎黃子孫來到黃帝陵尋根問祖,認同中華文化,愛國之情在這裏昇華,從而產生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黃帝之後,人類歷史上又出現了三位傑出的領袖,他們是堯、舜、禹。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於此,中國便進入了奴隸制王朝的統治時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陝西境內主要是周族的發生、發展與興盛。周族實際上經歷了周民族、周方國、西周王朝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隸制王朝鼎盛時期西周的一個青銅器。青銅是指銅和錫的合金,因顏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來是一種炊具,即煮肉的鍋,後來隨着禮樂制度的強化,鼎也逐漸成為一種權利和等級的象徵。傳説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為政權的象徵。以後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就曾遣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以後“問鼎”就成為企圖篡奪政權的代名詞。我們現在所説的成語“逐鹿中原”,“鹿死誰手”,“孰人敢來問鼎”等都與這件文物有關。鼎,一般可分為圓頂和方頂。圓頂一般為鼓腹,雙耳,三足,整個造型給人以穩定、威武的感覺。所以,人們用獅胸虎足來形容它。而成語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則是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徵。青銅器上的紋飾是研究青銅藝術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中國藝術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青銅器上的紋飾可分為兩大類,即:動物紋和幾何紋。總的特點是神祕怪誕,很難看懂。這是因為作器者本意是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説明他構思成功。

隨着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滅亡。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但周王朝實際上已名存實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後出現了“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戰爭持續了200多年。公元前220xx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掃六合而蕩天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維護其統治,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和度量衡等。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貨幣就是秦統一六國之後的通行貨幣——秦半兩。上面的這些貨幣就是統一前六國的貨幣。貨幣的不統一大大地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於是,方孔圓形的半兩錢便應運而生。古人講“天園地方”,並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兩就意味着“圓以象天,方以則地”。這種精神為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接受,並一直保持到清末。

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但同時他也是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殘暴的統治終於激起了人們的反抗。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爆發了。隨後四年的“楚漢相爭”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公元前220xx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漢王朝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

漢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朝代,它的各項發展對中國歷史上以後各朝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構成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形成。中國懂得方塊字也是從這一時期起被稱為“漢字”。漢王朝成了當時世界最強盛的一個國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還把“漢”作為中國和中國人的代稱。

現在請大家看這副“絲綢之路”示意圖。它中國最古老的一條貿易通道,也是橫貫歐亞大陸的一條貿易通道。它為東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溝通歐亞大陸的這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開通的。張騫是我們陝西城固人,他於公元前138年應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經歷了十年時間和種種磨難,熟悉了西域的政治、軍事、地理、風俗民情。溝通了漢與西域各國的關係。因此史書上把張騫的這次出使、也稱為“鑿空”。公元前120xx年,漢武帝又先後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中國境內4000多公里。“絲綢之路”開通後,商隊往來不斷,經濟貿易十分活躍。促進了農業和科學技術交流,為中西文化開創了新紀元。由於這條路最先主要過往做絲綢生意的商人,所以把這條通道也稱為“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國的絲綢不斷輸出。在當時的羅馬,中國的絲綢與黃金等價。因此,絲綢又被稱為“軟黃金”。從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黃瓜、蠶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獼猴桃等物產傳入我國。我國的種茶、鑿井、冶煉等生產技術也傳入西域。“絲綢之路”就好像一條絢麗而堅韌的紐帶溝通了亞歐大陸,也使世界上出現了兩顆明珠。從此,世界上就有了“東有長安,西有羅馬”之説。

漢王朝不僅有發達的經濟貿易活動,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大,1965年,從咸陽楊家灣的一座漢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馬俑。這座漢墓屬於漢高祖劉邦長陵的陪葬墓。據同出的“銀鏤玉衣”推測,墓主人可能是漢初名將周勃或其子周亞夫。在楊家灣出土的俑羣中,有騎兵俑583件,各種人俑1965件。這些漢兵馬俑大的身高48.5釐米,小的身高44.5釐米。大多數做武士打扮,個別做跳舞、奏樂、指揮等姿勢。拿這批漢兵馬俑與秦兵馬俑相比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時刻準備着出發去打仗。漢俑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靈氣十足,愉悦歡暢。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當時國富民強、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樂。在秦俑裏,我們從外形看不出有指揮官,但在漢俑裏則可以看出;另一方面,軍陣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秦兵馬俑以步兵為前鋒,戰車為突擊力量,騎兵甚少。而漢兵馬俑中騎兵所佔的比例卻大的多。漢王朝也正是憑藉着這支強大的騎兵才戰勝了不可一世的遊牧民族——匈奴。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農業民族第一次大規模的戰勝遊牧民族。

經過四年的楚漢相爭,國力大大削弱。漢初“天子不能俱純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意思是説,在漢朝初年馬匹很少,以至於找不到四匹顏色相同的馬為皇帝拉輦。而一般將相的車輛只能用牛羊拉了。但是漢王朝勵精圖治,養馬業得到了高度發展,使漢代騎兵的馬源充足,所以漢代騎兵業得到了發展。楊家灣的漢三千彩繪兵馬俑就是一個有力的印證。

漢朝滅亡後,我國曆史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從公元220xx年北魏建立開始,到公元589年隋統一結束,歷時369年。這一時期政權更迭,戰亂頻繁,可以説是中國歷史和陝西曆史上依次偉大的大融合時期。公元581年,北周大將楊堅建立了隋朝。隋煬帝楊廣也是歷史上以為有名的暴君。公元620xx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唐朝。隋唐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陝西曆史文化的黃金時代,現代的海外華人自稱“唐人”,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對後世子孫產生的影響。

在唐時,人們的生活比較安定,就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各種娛樂活動。打馬球便是其中的娛樂項目之一。現在就請大家看這幅《打馬球圖》。這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馬球,也叫波羅球,球似拳頭大小,硃紅色,皮革製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傳入我國的。這幅圖畫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了唐代馬球運動的精彩場面。畫面上有騎馬人物二十多個,他們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長袍。前五個手拉韁繩,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驅馬掄球,有的反身擊球,姿態矯健,得心應手。其它騎手也姿態各異。場面生動,圍繞着滾動的小球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畫家巧妙的抓住了馬球運動的瞬間場面,使比賽的緊張氣氛溢於畫外。

在唐朝的時候,上至宮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連婦女都愛打馬球。尤其是許多皇帝,都是馬球運動的愛好者,甚至成為馬球健將。據史料記載:唐中宗景豬年間,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與漢人比賽馬球,經中宗同意後,雙方展開較量。第一回合以漢人失敗而告終。這時一旁觀看的臨淄王,即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率領球隊進行比賽。終於以精湛的球技轉敗為勝,一時在京城傳為佳話。唐代的皇宮禁苑大多築有馬球場,有的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唐代以後,馬球隊運動就開始流行全國,直到明朝末年才開始逐漸衰敗。近幾年來,在西安東郊也開展過。這幅畫的表現技法相當講究,極富真實感和立體感。可見這幅馬球圖達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再現了大唐時期國泰民安、繁榮昌盛的社會情況,再現了大唐雄風。

唐王朝的外交活動也是非常活躍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從章懷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畫《迎賓圖》。畫面上的前面幾個人是熱情的朝廷官員,後面三個人是外國和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使臣。經考證,三人中第一個是印度人,第二個是朝鮮人,第三個是突厥人。這幅畫形象的再現了唐代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活動以及同外國和我國少數民族友好往來的實況。大家請注意看,在這幅畫面的下角有一位個子比較矮的唐代朝廷官員,這就反映了唐代對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長得個高或個矮,都會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會風貌。

隋唐兩代都把長安作為其都城。隋時稱為大興城,唐時稱為長安城。規模宏大的都城長安可以説是那個偉大時代的明亮窗口。透過它,可以窺見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的各個方面。隋大興城是少數民族建築大師宇文愷設計並主持營建的。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葺完善起來的。從這幅唐長安城的平面佈局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它氣勢宏偉,整齊劃一。全城共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內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由十一條縱向的大街和十四條橫向的大街,把整個長安城劃分為108個小區域,稱為坊。正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詩中所寫:“百千家似為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種佈局對以後各個朝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亞洲一些國家如日本、朝鮮等規劃都城時所效仿。唐長安城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規模宏大。它總面積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過一百萬。其面積是漢代長安城的2.4倍,東羅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達的6倍,明代長安城的9.3倍。它可以説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規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城中的中軸線朱雀大街寬155米,而橫貫皇城自承天門至長樂門之間的橫街竟寬達440米,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絕無僅有的。中華民族成長壯大到了唐代,充滿了開拓進取精神。因此對長安城的修築不僅僅只着眼於實用功能的需要,還有着積極的精神追求。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宏大的氣魄和泱泱大國的氣勢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個國家的人們來到長安。當時居住在長安城的外國人和少數民族人數約5萬人。同時長安吸收融匯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創造了博大精深、輝煌璀燦、當時世界文化最高峯的唐文化。

唐代的手工業也是非常發達,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起源於西漢武帝時期。唐三彩並不專指三種顏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風行一時而得名。唐三彩是用黃、綠、赭.藍等多種彩釉組合裝飾成的一種鉛鈾陶器。它的製作過程是把高嶺土經過挑選、衝打、淘洗、沉澱、冶煉等工藝後,捏製成形,經修飾曬乾後放入窯內。經過1000度左右燒製,待冷卻後飾以配製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窯中燒至900度後完成。西安是唐三彩的故鄉。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種冥器,慢慢地才發展成為一種日用品和工藝品。唐三彩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以造型取勝。三彩中無論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動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寫實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達到了令人讚歎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贏人。三彩釉色雖簡單,但它經燒製過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動,互相浸潤後自然漫延,呈現出一種千變萬化,班駁淋漓,彼此交融,沒有明顯界限的裝飾藝術效果。優美、流暢,具有一種和諧的古樸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動人春色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構成了豐富的藝術語彙,使唐三彩成了世界聞名的古代工藝品。

公元960年,宋代趙匡胤皇袍加身定都開封。元、明、清分別建都南京和北京。陝西從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軍事重鎮。又由於周、秦、漢、唐的燦爛文化形成一種巨大的慣性,所以這一時期陝西的經濟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準和發展勢頭。在這一時期也遺留下來了許多文物,現在呢,我們大家自由參觀一下,一會我們在門口集合。

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15

各位遊客:

我叫周依琳,今天是你們的導遊。

我們今天來到的地方是大家都知道的世界上最著名的歷史古蹟-北京故宮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館始建於1420xx年,建成於1420xx年,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又名紫禁城。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屋子有9999間半,故宮四周饒10米高的城牆,外有50多米寬的護河城。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北京故宮門前。各位遊客,你們看,這座故宮的四個城角上都有一座九樑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故宮座北朝南,開有四條門。各位遊客,這裏就是故宮的正門,叫午門,意思是正午的太陽光芒四射。

各位請看!在10米高的城牆上聳立着五座崇樓,樓頂飛檐翅起,從上面看就象五隻展翅欲飛的鳳凰,故午門又稱五鳳樓。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外朝皇帝處理政事的地方,它們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太和殿,它是三大殿中最為高大的,它金碧輝煌,這個台基四周矗立成排的雕欄,稱為望柱,柱子上雕刻着雲龍雲鳳的圖畫,末代皇帝溥儀就是在這裏舉行了他的登基大典禮。看完了太和殿,我們再來看中和殿。大家請看!中和殿是皇帝在大典前等待吉時、稍事休息的地方。下面,請大家跟我來一起參觀當時的國宴廳--保和殿。各位遊客,這座大殿是故宮前朝三大殿中的最後一座大殿-保和殿,這座大殿被稱為清代的國宴廳及科舉考場,自乾隆皇帝以後,這裏便成為每四年一次的皇家科舉考場。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乾清宮,這是皇帝在紫禁城中居住和處理日常政事的地方。乾清宮分為中殿、東暖閣及西暖閣三個部分。正殿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臨時按見大臣的地方,殿中設有皇帝寶座及御案,正中掛着一塊“正大光明”匾,那是清朝皇帝的祖訓,作為治國、修身、平天下的基本準則。東、西暖閣是皇帝晚上住宿的地方。 現在請各位隨我去參觀交泰殿。各位請看,這座四角攢尖頂的大殿叫交泰殿,這座建築是明清兩朝皇后過生日時舉行壽慶活動的地方。在大殿後牆匾額上有“無為”二字,那裏是康熙皇帝的御筆,意思是希望後代能夠以德制國,施以仁政,以圖國家長治久安。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紫禁城的後花園--御花園,這裏是帝后們的休閒娛樂的場所。等一會兒大家可以在這座名字叫堆秀山的假山前拍照留念。

故宮博物院還珍藏着近百萬件以明清宮廷文物及宮中舊藏為主體的歷代傳世珍品,像世界知名的《清明上河圖》《五牛圖》。 現在,故宮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文房四寶館、珍寶館、鐘錶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大家照相完後就可以分別進到這些館裏面去參觀,但要記住一定要遵守故宮博物館的各項規定,保護好這些珍貴的文物,要注意以下事項:

1.不準破壞文物.在牆上亂圖亂畫.

2.不準破壞環境及隨地吐痰.

3.要注意安全,迷路了要即使打電話和我聯繫

下午四點要在午門集合,現在解散。

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16

各位朋友:

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是一處獨具特色的旅遊景點,它位於北京城的中心,殿宇千門萬户,樓閣巍峨莊嚴,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素有金色的宮殿之海的美稱。您一定猜到了,這就是馳名中外的故宮博物院。

故宮是明、清兩面三刀代的皇宮,在這裏有明清兩代24個帝王登基坐殿,統治中國長達500多年。故宮含金量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北京城的中心,是全城風景最美的一處景觀。故宮的西北面有湖光塔景的北海公園;西面是碧波粼粼的中南海;東面有著名的商業街王府井;北面的景山為故宮的屏障。站在景山萬春亭上,可以俯瞰故宮的全貌。故宮南面是特殊意義的國門,即天安門廣場,它是新中國的象徵,第一面五星紅旗在此冉冉升起。

故宮是世界著名的旅遊景觀,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它閃爍着東方文明的光輝。

故宮南北長960米,東西寬750米,面積木2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有房屋9000餘間。很多人都聽説故宮有房9999間半的傳説,這是因為按《易經〉中講九是陽極之數,發九為尊,故宮是皇帝的住處自然要作到頭了。故宮四周有高10米的城牆。城有四門,南面是正門午門,北為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四角各有一座結構精巧別緻的被稱作“九樑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城外有長3800米,寬52米的護城河,使故宮自成防禦體系,有城中之城的美稱。而其護城河長度,也已列入世界之最。

故宮從明代開始作為統治中心,但它的初建者卻不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而是他的四兒子明成祖朱棣。故宮建在北京城南起永定門北至鼓樓長16華里的中軸線上,南北為主,左右對稱,建造中遵循《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室,左祖右社”的建造原則。故宮在建造手法上突出皇權,其基本做法是突出以前三殿和後三宮為主的中軸線,其他建築拱衞中央。故宮的建造可以説是集全國的人力物力,木材磚瓦取自全國各地,耗費極其巨大。宮殿內墁地的磚被稱作“金磚”,製作工藝極為複雜,從取土到成泥要6道工序,到成磚則需17道工序,最後還要把磚放到桐油裏浸泡處理。這種磚鋪在地上越磨越亮,由於製作複雜,價格昂貴,在當時一磚合一石米。年以有“金磚”之稱。可以説故宮每座宮殿都浸透着人民的血汗它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充分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故宮是我國保存到現在最完整,最輝煌的一組皇家建築羣,而今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

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座紅牆黃瓦,飛檐宏麗的建築就是故宮的正門——午門。它平面呈“凹“字形,上有崇樓五座,正樓是9開間的重檐廡殿頂大殿,東西是四座重檐四角攢尖頂方形亭樓,各以廊廡相連,輔翼正樓。整個建築氣勢巍峨,充分體現了皇帝的威嚴。午門全部建築,高下錯落,左右映對,勢若朱鳥展翅,翱翔天空,故又常被人稱作五鳳樓。正樓設有寶座,左右設有鐘鼓樓,過去皇帝 在太和殿舉行大典時,鐘鼓齊鳴,肅穆森嚴。

一提起午門,常令人想起“推出午門斬首示眾”這句話。其實午門前並未斬過人。因為明朝行刑在西市9今西四),清代在菜市口,但在這裏卻打死過人。明代有一種罰刑——廷杖,就在午門下舉行。如果大臣觸怒皇帝就要被批“逆鱗”。被子批“逆鱗”的大臣被子打掉烏紗帽穿上囚衣推出午門,行刑就在這御路東側。起初只是象徵性的打,主要在於對大臣的羞辱,但到後來則打人至死。正德十四年正德皇帝朱厚照要到江南選美,羣臣阻諫。荒淫無度的正德皇帝不但不聽,還將舒芬,黃鞏等130位大臣廷仗,打死11人。這聽起來確實非常殘忍,不過要到傳統佳節元宵節,這晨卻是另一番景象,懸燈結彩賜宴百官,喜氣洋洋。

進入午門就開始了宮內的遊覽,您看前面的河叫金水河,上面五座漢白玉石橋叫內金水橋。五座橋各有用處:正中的叫御路橋,供皇帝走,望宗室親王走;再外面是品級橋,供文武大臣走。引金水河流過這裏,除美觀外還有防火作用。一方面故宮內多是木建築,一旦失火可以用河水撲救;另一方面與我國的五行説相關,南方屬火故以水克之,這種例子很多,講解中將隨時介紹給大家。由此可見,故宮不僅是集建築藝術之大成,也是集中國傳統文化之大成。前面這座門叫太和門,門前這對銅獅您能猜出雌雄嗎?您猜得不錯,東面的是雄獅,前腳踩一繡球,象徵權力也象徵統一寰宇;西面是雌獅,前腳撫弄一小乳獅,象徵子嗣昌盛。門旁所立的圖是故宮平面圖。大家請看,故宮是由前朝和內廷兩部分組成的,前朝以三大殿為主,是皇帝發佈政令和舉行大典的地方。三大殿後是內廷,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及東西六宮等,這裏是皇帝處理政務,居住享樂的地方。現在故宮的陳列體系分宮廷歷史遺蹟陳列,東六宮,外東路及三大殿兩廡等為古代文化藝術陳列。在故宮這座藝術寶庫中收藏有近百萬件珍貴文物,佔全國700座博物館藏品總數的六分之一,成為馳名中外的最大的博物館。這裏閃爍着中華民族5020xx年文化藝術的光輝。昔日的皇宮禁地今天成為人們參觀遊覽的旅遊名勝。

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規模宏大,氣宇軒昂的三大殿。大殿坐落在三層漢白玉石台基上。中國建築主體是木結構,受材料限制,本身不可能很高,聰明的古代人民採用高大的石台基將大殿托起以增強氣勢。大家還注意到如此大的廣場前沒有一棵樹,其原因也是為烘托三大殿的高大,故意製造一開闊的空間;另一個原因就是五行相剋的體現,金木水土火五行學説中,土居中,樹為木,而木克土,如果種樹恐怕不利於中央統治。古人在建造故宮時可謂用心良苦。殿前三層漢白玉台階上有銅鼎18個。露台上分列兩旁的銅龜銅鶴寓意龜鶴延年。東面的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西面的嘉量是中國古代的標準量器,放在這裏象徵皇帝公正平允。

殿前左右各有一對鎦金銅缸,是清乾隆年間鑄造成的,每缸重約2噸,也稱門海,放在這裏用於防火,取意缸置於土上,土生金,缸中貯水,金生水,而以水克火。正中的大殿是太和殿,就是人們常説的金鑾寶殿。明朝叫奉天殿,皇極殿,清順治二年改叫太和殿。大殿面寬11間約64米,進深5間約38米,高26。92米,加上台基高度,通高35。03米,大殿面積2377平方米,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築物。殿內寶座四周的6根大柱為蟠龍金漆大柱,金光燦燦,因為這裏是宮內最神聖的地方,所以殿頂,彩繪等都採用官式建築中最高等級。殿內金漆大柱當中就是皇帝的寶座。設在地平牀上。寶座左右有對稱的形容詞象,仙鶴,香筒等陳設,這些都是銅胎嵌絲琺琅製品。座旁有孔雀做的扇。各位抬頭請看,寶座上方是金漆蟠龍藻井,藻井為覆鬥式,井中有盤龍,龍頭下的圓球叫軒轅鏡。相傳軒轅鏡為軒轅氏黃帝所造,將它懸於寶座上象徵江山正統,但現在寶座與軒轅鏡並不上下相對,據説是復辟皇帝袁世凱登上寶座,抬頭見軒轅鏡懸在頭頂,怕球掉下來將他砸死,於是將寶座後移。軒轅鏡下紫宸台上就是楠木金漆雕龍寶座,它是皇權的象徵。太和殿內外裝飾壯麗豪華,但皇帝並不是天天在這裏,只有元旦,冬至,萬壽節(皇帝生日)及重大慶典如冊立皇后,派大將出徵等日子,才來此登臨寶座以示尊嚴。

轉過太和殿,眼前這座單檐四角攢尖鎦金寶頂的方形殿宇叫中和殿,明朝叫華蓋殿,中極殿,順治二年改名中和殿。大殿深廣均為5間,長寬均為24。15米。皇帝到太和殿舉行大典前,先在此小憩,接受內閣大臣等官員朝拜,然後再去太和殿。皇帝到天,地,日,月壇,祭祀的前一天要來此看祭文,到農家壇親耕要先來此閲視種子,農具。清朝皇帝每20xx年修一次玉牒,要在此舉行隆重的儀式,殿內陳列着乾隆年間的兩頂肩輿,就是轎,也就是人們俗稱的八抬大轎。中和殿後是保各殿,面寬9間,進興5間。它的功用有很多,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就是殿試。這是封建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考試。被錄取的進進士,前三名稱鼎甲三元即狀元,榜眼,探花,其他稱“進士出身”或“同進士出身”能參加殿試是很不容易的,要經過童試,鄉試,會試三級考試錄取後才是殿試。

如果一個文人在各級考試中都是第一名叫連中三元,那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國自隨代開始的科舉制度一直延續到本世紀,最後一次科舉在1920xx年就是光緒三十年舉行,最後一們狀元叫劉春霖,自稱是第一人中的最後一人。保和殿後位於丹陛御路上的大雲龍石雕,是故宮內乃至全國最大的一塊石雕塑,長16。57米,寬 3。07米,厚1。7米。重約250噸。產自北京郊區房山。如此大的石板在當時沒有現代機械設備情況下運輸極為困難,當時人們採用在路上潑水凍冰用滾木等方法進行運輸。

現在我們所在的這個東西橫向的廣場叫乾清門廣場,它是前朝與內廷的分界地帶。內廷是皇帝的居住區,這座門叫乾清門,清康熙皇帝曾在此御門聽政。乾清門內就是總稱後三宮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乾清,坤寧象徵天地乾坤。乾清宮東西兩面的日精門,月華門象徵日月。圍牆外東西六宮象徵十二星辰。後面眾多建築象徵眾星。這些象徵日月星辰的建築均拱衞皇帝居住的象徵天的乾清宮,以顯示一輩子受命於天皇帝尊嚴。這後宮就是民間所説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三千佳麗所居住的皇宮內院,現面我們到裏面細看。

乾清門內的這第一座大殿就是乾清宮,面寬9間,是皇帝的寢宮和日常活動的地方,一直到雍正皇帝以後才將寢宮移到養心殿。這兒是皇帝的寢宮,也是奪權鬥爭最激烈的地方,明代的壬寅宮變,紅丸案,移宮案等宮闈大案都有發生在此。各位抬頭請看宮內高懸的“正大光明”匾就是宮內鬥爭的產物。匾後是藏祕密立儲匣的地方。有人説正大光明匾一點也不正大光明,就是因為雍正皇帝上台後有傳聞,説他是串通隆科多等人篡改遺詔當皇帝的。此事真假不用深考,不過祕密立儲確是由雍正朝開始。雍正上台後深感其父康熙皇帝在立儲問題上幾廢幾立,造成諸皇子明爭暗鬥朝臣互相傾軋,對中央統治不利,於是改為祕密方式立儲。方法是事先寫兩份遺詔,一份帶在身上,一份藏於“正大光明”匾後,皇帝晏駕後,將兩份遺詔校對後再宣佈繼位者。乾隆等皇帝都是這樣繼位的。

乾清宮後是交泰國殿,它的形制與中和殿相同,這裏是皇后在冬至,元旦,千秋節受賀的地方。現在這裏存有玉璽25塊,放置25塊的寓意是從《周易》“天數二十有五”之説而來的,而且1。3。5。7。9這五個陽數之各也是25,殿內高懸的“無為”二字是康熙親筆所寫,取意“無為而治”。殿內的內宮不可干政的鐵牌也是康熙皇帝鑑於明亡的教訓而立的,只可惜到清末依然出了安德海,李蓮英等太監弄權誤國。交泰殿後的坤寧宮原來是皇后的寢宮,後來皇帝移居養心殿,皇后移居體順堂,這裏成為祭神的地方。請大家到東面來,透過玻璃可以看到東暖閣內有龍鳳喜牀,牀有有象徵多子多福的百子帳,這裏是皇帝大婚的洞房,一派喜氣景象。

出坤寧宮我們現在來到御花園,這裏是皇帝皇后休息遊玩的地方。當中的大殿叫欽安殿,這是宮內惟一的道教建築。道貌岸然家認為北方屬水,所駝個殿內供的是道貌岸然教北方之神玄武大帝。這座御花園面積1。2萬平方米,東西130米,南北90多米,以主建築欠安殿為中心,左右對稱,前後呼應,分佈着10餘座亭台樓閣曲池水榭。位於園子四角的象徵春夏秋冬的萬春亭,浮碧亭,千秋亭,澄瑞亭,同是亭子但形態各異還有收藏《四庫全書薈要》的離藻堂,堆秀山上的御景亭等。其音點綴着蒼松翠柏奇花異石,是皇家園林中的典範。規整中見變化:規整是指佈局上四平八穩,變化指建築風格變化多樣,在一萬多平方米範圍內容納十幾種風格不同的建築,各們倘佯其間才能細細品味。

我們現在走出的這座高大城門叫神武門,是故宮的後門,至此宮內的遊覽結束了,但是紫禁城的建築並未結束,您看對面高43米的景山,它是紫禁城的屏障,與前面的金水河遙相呼應,構成中國建築背山面水的傳統格局,我們乘着遊興登上山項萬春亭俯瞰故宮。看看這金碧輝煌的世界奇觀。

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篇17

陝西曆史博物館是目前我國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位於小寨東路大雁塔西北1公里處,是一組雄偉壯觀的仿唐建築羣,建築的外觀為仿唐風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映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佈局上借鑑了中國傳統建築“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樓”的結構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並創造出一種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徵着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佔地約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5萬多平方米。它彙集了陝西文化精華,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博物館建築古樸典雅,別具特色。珍藏出土文物精品11.3萬件,展室面積達1100平方米。館內現有收藏品37萬件。這座博物館是遵照周恩來總理生前遺願建造的,博物館的設計是由中國建築學界的泰斗——樑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張錦秋女士擔任的。建築的外觀為仿唐風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映了一個輝煌時代的風貌。佈局上借鑑了中國傳統建築“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樓”的結構特點,突出了古樸凝重。並創造出一種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氛圍,象徵着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陳列系統的展現了陝西自藍田猿人至鴉片戰爭的發展過程,突出了周、秦、漢、唐等封建社會的盛世和陝西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展示陝西出土的歷史文物,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形象地展現出115萬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陝西曆史。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11個朝代在陝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我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説,陝西古代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