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雄寶殿導遊詞(精選5篇)

大雄寶殿導遊詞(精選5篇)

大雄寶殿導遊詞 篇1

普寧寺後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築是模仿桑耶寺風格,通過建築總體佈局和個體造型來反映藏傳佛教的世界觀,把密宗的曼荼羅等清淨佛國理想境界用具體建築形象表現出來,使整個建築具有象徵作用。“曼荼羅”的梵語,義為“輪集”,或譯作“;輪壇”、“壇城”,是密宗僧侶修行時構築的法壇,後演變為“圓輪俱足、諸佛集會”的聖壇。普寧寺的後半部就是根據佛經對宇宙的描述設計的。大乘之閣巍然屹立中間,代表須彌山,象徵世界中心,閣之東西則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環繞宇宙世界運行,閣的四面有四座重層殿宇代表四大部洲:東勝神洲殿象徵風,起着長養萬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築月牙形台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為三角,起着促進萬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台殿;西牛賀洲殿象徵水,攝受萬物,建成橢圓形台殿;北俱盧洲象徵地,保護萬物,建成正方形台殿。閣之四隅有四座寶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為“大圓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認識世界萬象;東北角黑色塔為“平等性智”,視世界萬物平等無差別;東南角的紅色塔為“妙觀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惡,妙觀萬法;西南角綠色塔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業。大乘之閣五頂緊密連接,結成一個屋頂組羣,四大部洲的台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頂建築改變比例,作為基座,上建漢式木構建築,而白台建築則是藏族形式,這樣使漢藏建築巧妙結合,外形雄偉又具有園林配置,形成漢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風格獨特的寺廟建築。

大雄寶殿導遊詞 篇2

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裏羣山環抱,形勝優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裏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築羣,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築,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佔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築羣。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築風格獨特,它吸收並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佈局:中軸線上依次分佈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築: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列着許多藏式碉房建築物——紅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清朝末年,普寧寺隨着清政府的衰落而衰敗。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軍閥盜走大量珍貴文物和佛像。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從外八廟盜走大小金、銀、銅佛143尊,殿內用品120件,匾額四塊,丹珠爾經、甘珠爾經等13部,其中有的經籍用金字書寫,珍珠裝飾。1948年承德解放,人民政府成立了外八廟管理處,對斷壁殘垣、滿目瘡痍的普寧寺進行維修和保護,對瀕臨倒塌的大乘閣等建築進行落架修復,使之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1961年普寧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進駐喇嘛,作為宗教活動場所開放。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脱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製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佈局;左右為《御製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製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唸經。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大雄寶殿導遊詞 篇3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佔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築羣。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普寧寺建築風格獨特,它吸收並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佈局:中軸線上依次分佈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築: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列着許多藏式碉房建築物——紅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佛經曾有云: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所以我敢很肯定的説,上輩子咋們啥事兒都沒幹,老顧着回頭了。

咱們在上輩子的努力回頭下,今世才有緣相識,在這共同的1天裏,咱們共同遊覽了承德,離別之際小李送大家一句話:我們常説因為生活我們不能失去工作,我們努力地工作是為了生活,那反過來我們也不能因為工作失去生活,在您忙碌的工作之餘別忘了給自己留一份空間,出來旅行一下。

在這次的旅途中,我還是有很多做的不得位,謝謝大家的理解與支持。也許我不是最好的導遊,但大家卻是我遇到的最好的客人,能和最好的客人一起度過這難忘的今天是我導遊生涯中最大的收穫!

最後祝大家在接下的旅途中玩得開心!謝謝!

大雄寶殿導遊詞 篇4

普寧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佔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中較大的寺廟建築羣。當時清政府平定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在避暑山莊為厄魯特四部上層貴族封爵,因他們信奉藏傳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稱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寧寺。淆政府希望邊疆人民“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取名“普寧寺”。

普寧寺建築風格獨特,它吸收並融合了漢地佛教寺院和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築格局,南半部為漢地寺廟的“七堂伽藍”式佈局:中軸線上依次分佈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兩側為鐘鼓樓和東西配殿,南北長150米,寬70米。北半部為藏式寺廟建築:以大乘閣為中心,周圍環列着許多藏式碉房建築物——紅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普寧寺正門,面闊五間,當中三間石刻拱門,象徵“三解脱門”(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殿內供奉的兩位天神即“哼哈二將”,是1986年修復時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剛杵,裸露上身,衣纏腰際,瞠目作威猛狀。左為密持金剛,右為那羅延金剛。碑亭為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頂,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邊覆頂。亭內有三座碑,中間是《御製普寧寺碑文》,記載了興建普寧寺原委和佈局;左右為《御製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御製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記述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貴族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鞏固西北邊防的史實。這三座碑均為乾隆御筆,用滿、漢、蒙、藏四種文書寫成。鐘樓平闊三間,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內懸清朝雍正年間銅鐘一尊,高2米,口徑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擊108響,僧人開始上殿唸經。佛教稱這108聲鐘聲可去108種煩惱,“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傳佛教寺院建築特有裝飾銅質鎏金寶塔。屋脊、前後垂脊、岔脊頭共有十個鴟吻,在建築上可保護脊壟穩固、不滲水。檐角上各有七個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像,它們各有其寓意。第一個是龍,能興風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個為鳳,鳥中之王,指有聖德之人。第三個是獅子,為鎮山之王,勇猛威嚴。第四個是天馬,象徵皇帝威德暢達四方。第五個是海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個是狻猊,是一種能食虎豹的猛獸。第七個叫押魚,為海中異獸,能滅火防災。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間是現世佛釋迦牟尼,左邊是前世佛燃燈,右邊是未來佛彌勒,木雕金漆,金光閃爍,儀態莊嚴。兩側山牆石壇上排列十八羅漢像。北牆繪有八尊度母和勝樂十六天女圖,栩栩如生,傳神入畫。屋頂繪有六字真言。

大雄寶殿導遊詞 篇5

大家好!很高興在這樣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裏見到大家,首先我代表我們公司——美好時光旅行社,為大家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歡迎!託大家的宏福,很幸運地成為了各位的導遊,我姓李,大家叫我小李就可以了,千萬不要叫李導,那就太見外了!我身邊的這位,是我們這次旅途中最為勞苦功高的一位,我們的司機劉師傅,劉師傅已有26年的駕車經驗,由他行車大家可以放心。雖然我們的車廂不大,但卻能容納五湖四海,既然我們能從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相聚到這個小小的車廂裏,借用範偉的一句經典名言“緣分啊”,因為緣分我們坐到了一起,因為緣分我們成為了朋友,既然是朋友,如果我有什麼做得不合適的地方大家要及時提出來,我會立即改正。旅途中要是有什麼問題千萬不要吝嗇自己的語言,一定要告訴我。

朋友們注意下我們的車是藍白相間的金龍車,車牌號是______。有一首歌叫做《常回家看看》,有一種渴望叫做常出來轉轉,説的就是旅遊,旅遊固然重要,但平安最重要。都説世界像部書,如果您沒有外出旅遊,您可只讀了書中之一頁:現在我們一同出遊,讓我們共同讀好這屬於中國的一頁。接下來我們來閲讀第一節,也就是我們今天的第一站---普寧寺。普寧寺系承德外八廟之一,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這裏羣山環抱,形勝優越,氣候絕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這裏興建了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佛教建築羣,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全國第二個政治中心,它融匯了我國多民族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建築,使承德成為一座以園林和寺廟著稱的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外八廟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樂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安寺和羅漢堂等11座寺廟組成,這11座寺廟分外八處受北京雍和宮管轄,得名“外八廟”。其中以普寧寺最為完整、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