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導遊詞作文(通用13篇)

故宮導遊詞作文 篇1

大家好,我是北京旅行社的導遊,名叫成思瑤,歡迎來自濟南的朋友來到北京參觀故宮,我會陪同大家一起遊覽故宮,大家在參觀的過程中有疑問的地方可以問我。

故宮導遊詞作文(通用13篇)

故宮建於公元1420xx年,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63米,面積約723600平方米,大小院子有90多座,房屋有980多座,共計7078間。故宮的前半部分建築形象是嚴肅、莊嚴、壯麗、雄偉的,以象徵皇上的至高無上。後半部分叫內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築多事自成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

現在我們馬上就到乾清宮了。乾清宮是內廷的正殿,高20米,殿的正中央有寶座,內有“正大光明”匾,兩頭有暖閣。清康熙前此處為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之處。清雍正後皇帝移居養心殿,但仍在此處批閲奏摺、選派官吏和召見下臣。請大家注意,在解散之後,不要隨便觸摸這些古老的文物,以防破損。

下面我們要去御花園,請大家排好隊。

御花園裏有高聳的松柏,珍貴的花木、山石和亭閣。御花園原名叫宮後苑,佔地11000多平方米,有建築20餘處。以欽安殿為中心,園林建築採用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佈局緊湊,古典富麗,可以説是保存的古亭中最為華麗的花園了。注意事項:如果大家有垃圾,請及時扔到垃圾箱裏,不要丟在故宮裏。

謝謝大家今天的參觀,再見!

故宮導遊詞作文 篇2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故宮,很高興能為大家服務,我是本次大家旅程的李子昂,大家叫我李導就行,今今天有我陪同大家共度這段美好的時光。

故宮建於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時建,現在請大家跟我一起去故宮中最大的宮殿太和殿看看。這裏是明朝皇帝召見白宮發號施令舉行慶典的地方,全殿面闊間,進深五間,外有廊柱,殿內外立着72根大柱,殿高35米,殿內淨高達14米,寬63米,為全宮最大的木構大殿。

我們再來到中和殿,位於紫禁城太和殿之間。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幷接受執事官員朝拜的地方。

又玩了中和殿,我再帶大家去參觀保和殿,這座保和殿是清代的國宴廳及考舉科場。大家都知道,乾隆身邊有一位大臣叫劉墉,他就是在這保和殿考上狀元的。

故宮的遊覽就到這裏,對我今天的講解還滿意嗎?歡迎您提出意見和建議,我深表感謝,最後我祝大家玩的開心。謝謝。

故宮導遊詞作文 篇3

大家好,我是小黃,是你們的導遊,你們可以叫我黃導遊。今天我要帶大家去遊覽故宮。

這故宮是1420xx年開始修建的,它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總面積約723600平方米,在北京東城區景山前街4號。

大家看!這是故宮午門,這幾面牆是紅色的,宮殿上掛着一個藍牌子,我們站着這麼遠,上面的字還看不清楚呢!

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是故宮金水河,四周的宮殿上鋪着金色的琉璃瓦,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金水河的水靜得像一面鏡子,倒映着兩邊的圍欄,十分美麗。

大家瞧!這是故宮角樓,這裏有一段城牆,但已經很舊了,在一個轉彎處有一個很大的亭子,就像飯廳一樣大。

遊了這麼久,大家都累了。那我給大家蔣一澤關於故宮的故事:傳説這故宮剛建成的時候,是10000個房間,當天晚上,皇上做了一個夢,夢見玉皇大帝對他説:“我的宮殿有10000個房間,我不允許你的房間比我的豪華,。皇上聽了很害怕,第二天早上就馬上派人拆了半間房屋,所以就只有9999。5間房屋。

故事講完了,現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一個小時後在這裏集合,遊玩時不要對故宮造成傷害哦。

故宮導遊詞作文 篇4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我姓宋,在接下來的幾天當中,我將陪伴大家共同遊覽北京的名勝風景,希望通過我的講解,能夠是您對北京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同時也希望您能對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好,現在我們就開始今天的遊覽行程吧。

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為16.3萬平方米,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周圍有10米高的城牆環繞,還有寬52米的護城河,在四角都建有一座精美的角樓。根據1973年的統計,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登基不久,在永樂四年,也就是1406年下詔營建北京紫禁城。修建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永樂四年開始備料,而第二階段就是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六月開始動工興建,歷時14年,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完工。在建造過程中,徵集了全國10萬名能工巧匠和民夫100萬人,而建築材料都來自全國各地,比如漢白玉石來北京房山,金磚來自蘇州,石灰來自河北易州,五色虎皮石來自河北薊縣盤山,殿基所用的精磚石來自山東臨清,松木多來自東北,而楠木多來自四川、雲貴、浙江等地,可見當時工程的浩大。故宮基本上是按照明中都皇宮的藍圖而修建的,佈局規劃遵循了《周禮·考工計》的都城設計禮制:前朝後寢,左祖右社。大致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半部位前朝,北半部則為後寢。前朝是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殿和武英殿為東西兩翼,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而後寢則是以乾清、交泰、坤寧這後三殿以及東西六宮、御花園為中心,外東路、外西路的建築為主,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後宮皇妃居住、祭祀的地方。左祖右社是這樣佈局的:在午門外東側是皇帝祭祖的場所太廟,西側則是祭社稷的場所社稷壇。按照這種佈局建築而成的故宮就是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宮,其中明朝14位,清朝10位,統治時間總共長達五個世紀。由於它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它精美的建築羣體,所以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到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當中,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羣。現在在北京有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被樑思成先生稱為偉大的中軸線,全長8.5公里,南起永定門,北到鐘樓,其中包括故宮在內的皇城就佔了三分之一。這條中軸線也叫做龍脈,線上的景山是內城的中心點,也是故宮的鎮山。

我們有時候還把故宮叫做紫禁城,而它的名稱是怎樣得來的呢?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上的主要恆星分為三垣、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三垣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其中紫薇垣居中,是天上皇帝所居住的地方,稱為紫宮。封建帝王自稱是天帝的兒子,所以他們也把自己居住的皇宮象徵為天上的紫宮。而且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備森嚴,不許庶民百姓接近,是絕對的禁地,又稱為禁宮,所以這裏也被叫做紫禁城。這裏共有四道門,分別是午門、神武門、東華門和西華門。而紫禁城的正門就是午門,因為在羅盤上,上午的代表正南,所以午門也是南大門的意思。它的平面呈“凹”字型,從漢代的門闕形制演變過來。下端有高12米的墩台,正中的墩台上面有門樓,兩側還設有鐘鼓亭,東西兩側突出的部分叫觀,上部各有廊廡13間,兩端還建有重檐攢尖方亭。中央的廣場叫闕。在明清兩代,這裏是朝廷舉行頒朔大典和獻俘典禮的地方。正中開了三道門,兩側都有掖門,這種做法稱為“明三暗五”。五個門洞都有各自的用途:中門是皇帝專用的,或者皇帝大婚的時候,皇后可以從這裏入宮,科考三甲也可以從這裏入宮;平時,文武百官走左門,宗室王公走右門;掖門只有在大型活動的時候才開,三品以下的官員按照文東武西分別通過東西掖門,外國使節要從西掖門才可以入宮;在殿試的時候,考生分單雙號,從東西掖門中通過。

在太和門兩旁還有兩道門,就是德昭門和貞度門。每逢皇帝出宮,都要在太和門換車,而且皇帝大婚的時候,皇后也要從太和門進入皇宮。在光緒四年的時候就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在光緒皇帝大婚前夕,太和門突然被火燒燬了,可是大婚當後要從這裏經過,所以朝廷就在北京尋找了能工巧匠,連夜用綵綢還有木料搭建了一座假的太和門,才使得婚禮如期進行,而在第二年,太和門才重建完成。

過了太和門我們就進入了太和殿廣場,它面積有3萬多平方米,在每年的元旦、冬至、還有皇帝生日以及一些重大活動的時候,都要在太和殿以及太和殿廣場舉行隆重的朝禮。

現在我們面前這座宏偉的建築就是太和殿了,它和中和殿還有保和殿是建立在一個土字型的三層台基上,台基南北長230米,高8.13米,在四周圍還建有一些樓閣,其實就是清朝內務府所管轄的庫房。太和殿是故宮中最高最大的建築,面積有2377平方米,通高35.05米,面闊11間,進深5間。其實在明朝奉天殿的時候,這裏市面闊9間,進深5間的大殿,到了清朝年間,將它改為了現在的大小,其實在兩側的夾室是封閉的,不能作為正殿使用,所以實際上還市面闊9間,進深5間,同時,也將它改名為太和殿。太和二字出自於《周易》中的:“保合大和”,而太和的觀念是上古天人和一觀念的延伸,強調了君臣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還有個民族之間的和諧。在太和殿的屋頂正脊上還有一個高3.36米的大吻,往下還有11個垂脊獸,在我國古代,異獸的數量越多,代表了殿宇等級越高。在殿內有72根大住支撐,當中的六根是瀝粉貼金雲龍圖案的金柱,上面支撐了藻井,再藻井當中雕刻有蟠龍,龍口中銜有軒轅鏡。軒轅二字出自於我國古代天文學中的軒轅星,意思就是軒轅黃帝之星,也是掌管雷雨之星,在殿頂上建有藻井,一是為了代表當朝的皇帝才是中華民族的正統繼承人,第二則是起到了鎮火的作用。

殿內的陳設也非常的多。金鑾寶座是明代的遺物,清朝的皇帝繼續使用。在袁復辟的時候,曾經將它換成了一箇中西合璧,不倫不類類似沙發的座椅,解放以後,專家們在傢俱庫中發現了原來的寶座,經過一年多的整修,終於恢復了它本來的面貌。

殿內的地平牀高6尺多,上面設有屏風,寶座等,在台面上還有香亭、仙鶴等等。在皇帝上朝的時候,就要點燃檀香,烘托出一種神祕的氣氛。殿中有一隻象,身上駝着寶瓶,裏面放有五穀,寓意天下太平,吉慶有餘。而象身四腳立地,穩如泰山,象徵社會和政權的穩固。稱為太平有象。角端,是傳説中的一種神獸,象徵着當今皇帝是聖明之君。仙鶴被古人認為是一種長壽鳥,象徵着江山長存。香亭是從香爐演變而來的,放在殿中,象徵着國家安定。

在太和殿外還有很多的陳設。日 :是我國古代的計時器,在此處標準的北京時間

中和殿在明朝的時候曾經叫做華蓋殿和中極殿,在順治年間改為中和殿,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殿名體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在明清兩代舉行大潮禮的時候,皇帝在趕赴太和殿之前,都要在中和殿稍作休息,接受官員朝賀。在遇到重大祭典的時候,還要在前一日閲覽祝文或者檢查種子農具。清朝規定每十年都要修一次皇室的家譜,也就是玉牒,在修訂好以後,就要在中和殿內讓皇帝閲覽,並舉行存放儀式。

過了中和殿,我們就來到了保和殿,明朝這裏曾經叫做謹身殿,建極殿,順治年間改為中和殿,名稱來源與太和殿相同,都是保合大和之意。保和殿在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朝的時候,在舉行冊立大典的時候,皇帝都要在保和殿內更衣。在年底,還要在此宴請文武百官。在清朝的時候,每逢正月十五,除夕,也都要在此舉行宴會。而且這裏還是清朝舉行殿試的地方。在保和殿後,有一個巨大的雲龍石雕,是艾葉青石雕刻而成的。清朝乾隆年間,將原來明代所雕刻的花紋去掉,重新雕琢。石雕高16.57米,寬3.07米,厚1.7米,重達200多噸。在石雕四周都是卷草紋,下端是海水江牙紋,中央是飛雲簇擁的九條蛟龍。製作非常精美,是難得的石雕珍品。這塊石頭是來自北京的房山,搬動這塊石頭的時候動用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不過這塊石頭為什麼會在保和殿後面,史料上是沒有記載的,根據專家推測,可能是因為這塊石頭運過來以後就放在這裏,想要重新移動非常的困難,所以就放在了這裏。

遊覽完了前三殿,就來到了後寢區的正門乾清門。在後寢區有15宮,專家認為,這與天文學中的紫薇垣和八卦都有象徵性的關係。

在清朝康熙年間,乾清門就是舉行御門聽政的地方,而在西側還有一排連房,就是軍機處,他是在雍正年間設立的,直到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才被廢除。軍機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構,凌駕於內閣之上,但是當時為了防止泄密事件的發生,督察院每天都要派御史到軍機處旁邊的內務府值班,監視這裏的活動。

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乾清宮了。乾清二字取自唐代韓愈《六合聖德詩》中的詩句:“乾清坤夷”,意思就是天下清和,各地平安。在明朝和清朝初年,皇帝的寢宮一直都是這裏,到了雍正皇帝以後,就挪到了養心殿,從此,乾清宮九成了皇帝聽政的地方。在每年過節的時候,皇帝都要在乾清宮舉行慶典活動,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還在宮內舉行了“千叟宴”。而且“康熙智擒鰲拜”的故事也發生在這裏。而且皇帝死後,必須要在這裏停靈,祭奠15日,表示壽終正寢,之後才可以轉移到其他地方。在乾清宮內正中設有金漆寶座,後面還有屏風,上面刻有先帝的聖訓。在寶座上方還高懸着“正大光明”的匾額。在雍正皇帝即位以後,對於爭奪皇位的種種弊病,他發佈了祕密立儲的上諭,從而改變了封建王朝公開冊禮太子的制度。此後,皇帝親自寫儲君諭旨兩份,一份兒放在這塊正大光明的匾額後邊,另一份兒則自己藏起來。在皇帝去世以後,拿出兩份詔書核對無誤以後,即可生效。

在乾清宮的後邊就是交泰殿,取自《易經》中的天地交泰,象徵着帝后生活和諧。在殿中央放有25顆寶璽,上方高懸着康熙皇帝御書、乾隆臨摹的“無為”匾額。東側陳設着我國古代人民發明的計時器——銅壺滴漏,西側陳設着大自鳴鐘一座。此在,在每年皇后的生日,皇后都要在交泰殿接受慶賀禮,就連皇太后還有皇帝都要來這裏慶賀。在每年皇后到先蠶壇舉行儀式的前一天都要在這裏檢閲採桑工具。

故宮導遊詞作文 篇5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沈蕾,是你們這次旅行的導遊,你們可以叫我沈導,在這裏首先祝你們旅遊愉快!下車時,請大家小心階梯。

下面我給你們介紹介紹故宮吧!北京故宮,又名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今天人們稱它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它是明朝皇帝朱棣徵調無數能工巧匠,用了20xx年時間建成的宏偉建築。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共有房屋9000多間,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築羣。宮殿沿着一條南北走向的中軸線排列,左右對稱,佈局嚴整。故宮外沿還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外朝最引人注意的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我也不細細介紹了,過一會兒你們可以自由遊賞。

繞過三大殿,我們到了故宮的後半部分,以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側有東六宮和西六宮,主要是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地方。與外朝建築的雄偉壯麗不同,內廷非常富有生活氣息。其中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坤寧宮在明朝是皇后的寢宮。走完了坤寧宮,我們到了後面的御花園,這裏是專供皇帝和后妃休息、遊玩的場所,園內有高聳的松柏、珍貴的花木和玲瓏別緻山石。

好了,我的介紹到這兒結束了,你們可以隨意遊賞,17:30分後從東門的東華門出來集合。請注意不要在園內亂扔垃圾、隨意刻寫,祝你們旅途愉快!

故宮導遊詞作文 篇6

各位朋友,先自我介紹一下……。今天我將帶大家參觀故宮博物院,現在我先為大家作個簡單介紹。

故宮位於北京市城區中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當今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最雄偉、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宮殿。故宮又叫紫禁城。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傢俱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羣,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1987年,北京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故宮座北朝南,開有四條門。各位朋友,這裏就是故宮的正門,叫午門,意思是正午的太陽光芒四射。各位請看!在10米高的城牆上聳立着五座崇樓,樓頂飛檐翅起,從上面看就象五隻展翅欲飛的鳳凰,故午門又稱五鳳樓。它建成於公元1420xx年,位於端門之北,雄偉壯觀。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已經進入故宮。這裏是故宮第一進院落,首先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五座漢白玉石橋,它們象徵五德,即仁、義、禮、智、信,是皇帝集美好的品質為一身的意思。金水橋下是內金水河,跨過金水橋就來到了太和門廣場,這裏就是明代皇帝御門聽政時百官待駕的地方。

好,下面請各位去參觀末代皇帝溥儀舉行登基大典禮的太和殿。現在我們來到了故宮中最重要的院落--太和殿及其廣場,這裏就是皇家舉行盛大典禮的地方。好!這裏可以拍下遠處太和殿的全景,各位可以在此留個影,過一會兒,我再給大家介紹一下太和殿。

各位朋友,我們眼前的太和殿是整座紫禁城內級別最高的建築,只有皇帝舉行盛大典禮時才使用,象徵皇權的至高無上,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我國現存木結構大殿的傑出典範之作。太和殿始建於公元1420xx年,當時叫奉天殿。後來,該叫皇極殿。清順治皇帝登基後,重修三大殿,並將皇極殿改為太和殿。

太和殿高35米,東西長64米,南北寬33米,面積為2377平方米。它面闊十一間,進深5間,規模為紫禁城內大殿之最。裝飾用的彩繪為最高等級的金龍和璽。殿頂形式為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頂,就連大殿正脊上的吻獸也是我國目前最大的,總之處處顯示“第一”,那是皇帝認為“老子天下第一”思想的體現。

看完了太和殿,我們再來看中和殿。大家請看!中和殿是皇帝在大典前等待吉時、稍事休息的地方。下面,請大家跟我來一起參觀當時的國宴廳--保和殿。

各位朋友,這座大殿是故宮前朝三大殿中的最後一座大殿,叫保和殿。這座大殿被稱為清代的國宴廳及科舉考場,自乾隆皇帝以後,這裏便成為每四年一次的皇家科舉考場。

好啦!故宮的前三殿講解到此結束,現在請大家參觀保和殿並稍適休息,我們10分鐘後集合,謝謝大家!

各位,故宮整個院落分為兩大部分,即“前朝”和“後寢”。“前朝”是皇帝舉行盛大典禮的地方,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東西兩側的文華殿及武英殿為主。“後寢”是皇帝及后妃、未成年的子嗣們居住的地方,主要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及東西六宮為主。現在,我介紹一下故宮的後半部分,即“後寢”。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乾清宮,這是皇帝在紫禁城中居住和處理日常政事的地方。乾清宮分為中殿、東暖閣及西暖閣三個部分。正殿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臨時按見大臣的地方,殿中設有皇帝寶座及御案,正中掛着一塊“正大光明”匾,那是清朝皇帝的祖訓,作為治國、修身、平天下的基本準則。東、西暖閣是皇帝晚上住宿的地方。

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就先講到這裏,現在請各位隨我去參觀交泰殿。各位請看,這座四角攢尖頂的大殿叫交泰殿,這座建築是明清兩朝皇后過生日時舉行壽慶活動的地方。在大殿後牆匾額上有“無為”二字,那裏是康熙皇帝的御筆,意思是希望後代能夠以德制國,施以仁政,以圖國家長治久安。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紫禁城的後花園--御花園,這裏是帝后們的休閒娛樂的場所。大家可以在這座名字叫堆秀山的假山前拍照留念。

好啦,各位朋友,故宮中路的講解到此結束。

故宮導遊詞作文 篇7

首先我來介紹故宮的概況。

故宮過去叫紫禁城,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紫禁城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2019年)永樂十八年建成,佔地面積72萬多平方米,距今已有62019年的歷史。在這裏曾居住了明清兩朝24位皇帝。紫禁城的建築是依據我國古代的《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原則建造的。

那麼為什麼叫“紫禁城”呢?這裏面有很深的文化內涵。咱們中國是一個天文學非常發達的國家,早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許多關於天象的記載。在古代的天象觀測中,人們發現,有一顆星的位置是不變的,始終居於天空的正中,它是紫微星,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北極星。人們認為那是天帝居住的宮殿,稱它為“紫宮”。皇帝稱自己為天子,就是天帝的兒子,他所居住的宮殿就叫“紫宮”,這是其一,其二呢,皇帝居住的宮院,對尋常老百姓來説,是絕對的禁忌之地。於是兩層含義合起來,所以就叫“紫禁城”

紫禁城是明朝的第三個皇帝朱棣,也就是永樂皇帝在142019年開始營建的,用了2019年的時間才全部建成,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從明朝永樂到清朝宣統,共有24位皇帝在這兒居住過,統治中國達491年。

相傳紫禁城有宮殿9999間半,實際上是8700多間,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目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羣。這些宮殿沿中軸線排列,並向兩邊展開,左右對稱,格局嚴正,氣魄雄偉,極為壯觀。當我們漫步在這些宮殿之間時,不僅僅可以親身接觸到它的一磚一瓦,還會欣賞到青銅、玉器、書畫、珠寶等珍貴的文物。要知道,這些文物都是從故宮博物院150多萬件藏品中精心挑選出來的,您定會愛不夠,也看不夠。再者説,在那些文物的背後,在眼前這些殿宇之中曾經發生過許許多多令人蕩氣迴腸的故事,足以讓您聽不夠、想不夠。簡單一句話,您今天走進了這明清兩代的皇宮,就是走進了中華文明的寶庫。

故宮的全稱是“故宮博物院”,因為它是在明清兩朝的皇宮和宮廷舊藏文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綜合性國家級博物館。説到這兒您可能會問了,那故宮博物院是什麼時候成立的呢?不要着急,這還要從末代皇帝溥儀的退位説起。192019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192019年溥儀正式宣佈退位。按説,這座宮殿應該收歸國有。可是,按照當時的規定,溥儀卻被允許居住在後宮部分,長達十幾年。

在1924年冬季的一天,馮玉祥將軍的手下鹿鍾麟,將溥儀和他的后妃逐出了皇宮,同時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接管故宮,並對皇宮中的文物進行了清點。又經過一年的緊張籌備,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門前廣場舉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禮。那天,為了爭先目睹這座神祕的皇宮和宮殿裏珍藏的寶貝,許多人擁向故宮,北京城萬人空巷、交通堵塞,這件事成了當天各大報紙的重要新聞。

故宮在開放的第一天,到底接待了多少遊客,我們不知道。可這幾年,每年都有近1000萬中外遊客到故宮參觀遊覽。因為故宮是全年365天開放的,算起來,每天平均要接待將近3萬人呢。

故宮博物院已經有80多年的歷史了,在這麼長的時間,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故宮在古建築保護、文物收藏、研究和展覽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您知道嗎?目前故宮珍藏的文物有150多萬件,佔全國文物館藏總量的十分之一,其中一級文物佔全國文物的五分之一還多呢?那故宮的文物都有哪些品種呢?這150多萬件文物種類齊全,包括玉器、陶瓷、書畫、琺琅、漆器、金銀器,以及大量帝后、妃嬪服飾、衣料和傢俱等十多個門類。

這些年來,故宮博物院除了保存和復原三大殿、後三宮和西六宮外,又開闢了青銅、陶瓷、書畫、珍寶、鐘錶等專館,並經常舉辦各種臨時的主題性展覽。另外,你還可以到故宮的網站上看看,網址是:. (D是英文Digital 數字的意思;PM是Palace Museum,故宮的意思。中文意思就是數字故宮。

城池

午門 是皇宮的正門,因其位於紫禁城的午位(正南方)故稱午門。“五鳳樓”;在明清兩朝,它的地位非常重要,許多重大儀式都是在這裏舉行的。比如:每年農曆十月,皇帝要親自到這兒來頒佈下一年的歷書。另外,打完仗,將士得勝回朝後,要在午門前舉行隆重的獻俘禮。午門有時也會作為舉行喜慶活動的場所。每年農曆正月十五的元宵節,這兒要張燈結綵、“放燈”三天,而且允許平民百姓來賞燈遊玩,顯示皇家於民同樂、普天同慶的太平景象。然而,説到這午門,大家都會想到“退出午門斬首”這句話吧。其實,這句話純屬誤傳,北京當時的刑場在南城的菜市口。那這句話是怎麼傳出來的呢?過去大臣們和皇帝在朝堂上議政,經常出現意見不和的情況。在明朝時,皇帝就可以把觸犯他的大臣拉到午門外用竹子打屁股。這叫廷杖。千萬不要小看這竹子,它是一種碗口粗的毛竹,裏面還要灌上水銀,據説是為了加大殺傷力,几杖下去就能皮開肉綻。被打的人不死也要終生殘疾。這種恐怖的事情從皇宮傳到民間,就逐漸變成“推出午門斬首”了。

神武門 故宮的北門。這座門故去除了供帝后妃嬪、太監、宮女們進進出出外,還是擊鼓報時的場地。當年這門樓上有一支大鼓和一口大鐘,每夜有專人值班擊鼓報更。這裏説的更,是過去人們對夜間的計時方法,一更約為兩個小時,一夜分五更。夜裏11點到第二天1點,正是三更的時候,所以就有了“三更半夜”或“半夜三更”的説法。每天夜幕降臨後,在擊鼓報初更之前,先要敲鐘108響。樓高夜靜,紫禁城裏的人們,都能聽到這鐘鼓聲。

東華門 是整個明代皇宮的東門,與西華門一東一西,遙相對應。東華門與西華門不像午門與神武門那樣處於正南正北方為,而是處於靠近東南、西南方位。

西華門是紫禁城的西門,門外與東華門一樣矗立着一塊下馬石碑。這個門的職能與東華門相同,是大臣們上朝進宮出入的必經之地,或許因為出入東華門要經過一大片馬廄的緣故,大多數朝臣一般進出皇宮都走西華門。清代皇帝和太后平時出宮遊玩也多走西華門。

角樓 在紫禁城高高的城牆上,有四座小巧別緻、精美無比的角樓。它們像四顆明珠,鑲嵌在高大的城牆上,它們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的建築精品。這角樓的建築十分複雜,它一共有三層檐。關於這角樓的建造,還有一個故事呢,我來説説吧。 相傳,明朝的永樂皇帝在修建皇宮時,特意指定要在紫禁城的死角,各建造一座“九樑十八柱七十二脊”的角樓,並且限期100天,蓋不好要殺頭。誰也沒有見過這麼複雜的建築阿,這可難壞了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眼看皇帝的限期就要到了,工匠們愁的都吃不下飯。這是,來了一個賣蟈蟈的老頭兒。他那蟈蟈籠子非常精緻漂亮,大家都為過去看那巧奪天工的籠子。有個工匠不自覺的數起籠子上的玉米秸,“一根樑,兩根樑…..”一數,一共是九根橫粱、十八根柱子、七十二個脊。哎,這部正式咱們要蓋的角樓嗎!大家非常興奮,突然想起賣蟈蟈的老頭兒,可一看,老頭兒不見了。工匠們七嘴八舌的説,這是魯班爺顯靈,來救我們了。於是,工匠們如期建好了角樓。

護城河和金水河 紫禁城城垣的外圍圍繞着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河岸陡直,由條石砌成,俗稱筒子河。清代護城河的北、東、西三面內側建有守衞圍房732間,戒備森嚴。護城河水的源頭是京西的玉泉山,玉泉山水經過頤和園、運河、西直門的高梁橋,流到市中心的後海,然後從地安門的步樑橋下分出支流,經景山西門的地道進入護城河。從康熙朝開始在護城河中種蓮藕,農曆七月,荷花盛開,十分壯觀。收穫的蓮子和蓮藕除交給宮中食用外,剩餘的拿到市場上賣,所得銀子作為小花銷。嘉慶以後開始出租給人養荷收取租金。故宮周圍有兩條金水河,一條是內金水河,一條是外金水河。外金水河在天安門前,其水系來自護城河西邊的河段,護城河河水到達宮牆西南角後,進入地道,在從織女橋流出,繞過社稷壇,從外金水橋流過,經牛郎橋向東過天妃閘,流出皇城。內金水河的水是從神武門西邊的地道引入的護城河河水,河水沿內廷西區供電牆外向南流,在慈寧花園牆外向東南轉,蜿蜒經武英殿,在太和門前廣場形成一個優美的拱形渠,然後轉向北流經文淵閣,在鑾駕庫的西邊流出皇宮。整條內金水河在皇宮裏綿延2019多米,河上共有大大小小21座橋,還有10多處涵洞。內金水河除有排泄雨水、方便宮中取水、消防等實際功能之外,增加精緻也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因素。

太和門和三大殿

太和門 朋友們,到了皇宮,您一定想知道皇帝上早朝的地方吧,太和門,就是明朝“御門聽證”的地方。所謂御門聽證,就是大家所説的上早朝,由皇帝和大臣們討論、處理國家大事。 在人們的印象中,皇帝上朝都是在威嚴的大殿裏,其實不然。每天清晨,皇帝從後宮出來,坐在這太和門種種擺放的龍椅上。王公大臣們按照文東武西的順序,站在門下的廣場上,向皇帝奏事。皇帝身邊站着當班的內閣學士,負責記錄皇帝的意見,退朝後再稍加整理,頒行天下,這就是我們常説的“聖旨”或“上諭”,國家的日常事務就在這太和門商量決定了。説到這裏,也許您會想到:在露天的門外辦公,萬一颳風下雨怎麼辦呢?其實別説颳風下雨,就是平常這裏也不打舒服。但按當時的規定:皇帝和大臣們每天都要上早朝。不過,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封建社會每個朝代的頭一兩個皇帝一般都還比較勤奮,後代的皇帝就貪圖享樂,把祖父輩打江山時的艱辛和治天下短褲新都拋到腦後了。明朝也不例外,中後期的萬曆皇帝竟長達24年不臨朝。歷史學家曾説過“明之亡,則亡於神宗”就是説明朝的滅亡正是從這位明神宗開始的。到清朝的時候,將御門聽證改在故宮的乾清門。

金水橋 在太和殿前面有五座精緻的漢白玉石橋,這就是著名的金水橋。您知道它為什麼叫“金水橋”嗎?我先説橋下這條河的水,它來自京城西面的玉泉山,從紫禁城的西北進入,東南流出。而古人推崇陰陽五行學説,就是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認為“西”這個方位在五行中屬金,所以取名“金水河”,那上面的橋自然就叫“金水橋”了,我們都知道,天安門外也有金水橋,那是外金水橋,而我們眼前的是內金水橋,這金水河不光起到了裝飾庭院的作用,也是紫禁城裏重要的消防水源和排水渠道,故宮中的水源是很少的,一旦宮殿着火,金水河裏的水就非常珍貴了。

太和殿 在寬闊的太和門廣場上,廣場中間有一條青白石鋪成的御道,這條御道當年只有皇帝才能走。從太和門廣場北望,在那高大、漂亮的漢白玉台基上,有座雄偉的建築叫太和殿,也就是老百姓所説的金鑾殿。這漢白玉台基高達8米,比現在的兩層樓還要高。修建這麼高的台基,為的就是造成大殿的雄壯感。咱們國家古建築的主體是木結構,而木材本身又不可能很高大,於是聰明的工匠採用高大的石台基將大殿托起,以增強氣勢。 在紫禁城所有宮殿中,以這座金鑾殿最受尊崇,當年最高級別的儀式和大典都在這裏舉行。比如説,皇帝登基、大婚、冊立皇后,還有在發生戰爭時派將出徵,都要在太和殿舉行非常隆重地典禮活動。其中最為隆重的就是登基大典,皇帝要這裏接受百官和外國使臣的朝賀。此外一年當中的三個大節慶,也就是元旦、冬至和萬壽節,皇帝也要在這裏舉行盛大的宴會。其實這個元旦不是咱們現在的新年,而是農曆的大年七年級_—春節。冬至是一年當日光照時間最短的一天,古人認為這是陽長陰消的日子,值得大慶。所以皇帝要在冬至那天到天壇祭天,次日在太和殿接受王公大臣的朝賀,而萬壽節則是當朝皇帝自己的生日。您可能在電視劇中看到過舉行大典的場景把,這廣場的兩要佈置雄壯的儀仗隊,文武百官就跪在這御道的兩旁。而皇帝是坐在太和殿內的寶座上,接受官員們的叩拜大禮的。既然太和殿的地位這麼重要,在建築規格上自然就是最高、最大的了。它的建築面積是2377平方米。不僅在紫禁城內,就是從全國範圍看,也是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宮殿。從它的屋脊到地面,高達35米,比現在的10層樓房還要高。講到這裏,不知您是否注意到這麼一個問題。您看,這麼大的一個廣場,怎麼連一顆樹也沒有?原來,這是為了突出三大殿的壯觀和皇帝的尊嚴。您想一想,如果這裏松柏參天,三大殿掩映在樹蔭之中,那還能有現在這種氣勢馬?再者説,這裏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要求格外莊嚴肅穆。如果有了樹木,儀仗和百官的站位都會受到影響,將有損於典禮的嚴肅性。如此説來,是這些宮殿建築的功能,決定了這裏不能種樹。 在太和殿的漢白玉台基上,有許多青銅鼎,其實那時香爐,因為它們是模仿周朝的鼎造的,所以叫鼎式爐。三層石台上共有18個香爐,象徵着清朝的18個行省。每當大典時,就在香爐腹部裝上香料,然後將香料點燃,18個香爐就一起散出縷縷青煙,使太和殿顯得更加神祕莊嚴。 太和殿外面兩邊平台的兩個角落,各有一件漢白玉雕鑿的器具。在一塊圓石板上,中間插一根鐵針,周圍刻有刻度。當太陽升起時,鐵針的投影指向哪個時刻,就表示是什麼時辰了。它叫日晷,是古代的一種計時工具。與日晷對稱的位置,是一座石頭亭子,它叫嘉量。在嘉量的裏面石斛(hu)、鬥、升、合(ge)、龠(yue)五種計量器具,一直到近代,人們還常用鬥和升來稱量東西。為什麼要把這兩件器具擺放在這兒呢?這裏面有很深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古代,時間和度量衡是非超重要的,它代表上天的旨意和國家的統一。在世間,只有天子才能代表上天,行使規定時間和計量的權力,它們象徵着皇權的至高無上。擺放在日晷和嘉量旁邊的統龜、銅鶴是舉行大典時薰香用的,但還有一定的寓意。我們都知道,龜、鶴是長壽的動物,在太和殿的兩邊擺放上龜、鶴,象徵着國運永昌。 我們都知道故宮有8700多間房子,而這太和殿,就有55間,這是怎麼回事呢?因為在古代,我們把四根柱子之間算一間屋子,而太和殿是橫11間、縱5間,就是55間了。所以説,整個故宮也只是由幾百座宮殿。 擺放在太和殿中平台上的龍椅,就是民間俗稱的金鑾寶座。它是用紫檀木製成,從明朝到清朝一直是用。這寶座的寬度大大超過高度,給人一種非常穩定的感覺,象徵着皇權安穩、江山永固。大殿裏的柱子,靠近金鑾寶座的是6根金黃色的柱子,他表面貼的是金箔,6根金柱拱衞着那巨大的龍椅,把皇帝襯托得更加尊貴、莊嚴。此外還有66根硃紅色的柱子。這些柱子都是用才子東北長白山的紅松製成的,每根高12米,直徑1米多,兩個人都抱不過來。當年沒有顯得的大型運輸工具,要採伐、運輸這麼的木材,實在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 在太和殿的天花板上,有一個盤龍藻井。這“藻井”是古建築中的名稱,就是指天花板中間鏤孔雕刻的一塊。太和殿的藻井是一條蟠龍,就叫蟠龍藻井。在這龍嘴的下面,吊着一個亮晶晶的圓球,它叫“軒轅鏡”。這個東西可大有講究,您聽説過“炎黃子孫”這個詞吧。傳説古代有炎、黃兩帝,而咱們現代人都是它們的後代,所以中國人都説自己是炎黃子孫。而過去的皇上也自認為是黃帝的繼承者和接班人。這個傳説中的黃帝號“軒轅氏”,而皇上在寶座的正上方懸掛一個軒轅鏡,表示自己三正統黃帝,而且有軒轅氏的保佑。 太和殿地面上鋪的是一種亮亮的方磚。您聽説過紫禁城“金磚墁地”嗎?指的就是這種“金磚”。這種磚並不是拿黃金製成的,那它為什麼會叫金磚呢?這種磚是在今天蘇州附近的御窯村燒製的。因為是專門為京城燒製的,所以叫“京磚”。可是南方人發“京”這個字音時,聽起來像是黃金的“金”字。久而久之,這京磚被叫成金磚了。雖説這磚不是用黃金製成,可是由於它的製作方法獨特,工藝複雜,它的質地更像大理石一樣細密、堅固,儘管經歷了幾百年的摩擦,依然光亮如鏡,再加上燒製、鋪墁這種磚的費用也是很高的,所以,冠以“金磚”的美名,也是名副其實。

中和殿 太和殿後面有一座四四方方、象亭子一樣的建築,是中和殿。它是黃帝在大典之前的休息室。每次大典前,皇帝從後宮出來,在中和殿稍作停留。當太和殿所有的儀式都準備好後,有專門的人來導引着皇帝,沿中間的御道,從太和殿的後門走近去。當皇帝一落座,就要焚香、奏樂、響鞭,整個大典便開始了。由於這裏是皇帝大典之前做準備工作的地方,所以他在後來逐漸成為舉行各種祭祀、典禮時的準備場所。在各種祭祀活動中,有一項很特殊,那就是每年春天的祭農。每年春分,皇帝要到先農壇,那裏有一塊皇帝的“自留地”,就是咱們俗稱的“一畝三分地”。平常有專門的官員管理,但到了春分那天,皇帝要親自到這塊田地上,扶扶犁,鋤鋤地,這叫行“親耕禮”,祈求五穀豐登。皇帝在去先農壇之前,要在中和殿舉行一個儀式,看一看他要用的農具,這也反映皇帝對農業的重視。當然了,中和殿還有其他用途。比如皇帝要在這裏閲視家譜。皇族和老百姓一樣,也有自己的家譜,皇帝的家譜叫“玉牒”。玉是玉器的玉,牒是通牒的牒,每隔十年重修一次。這裏要説明一句,皇帝的家譜雖名為玉牒,但並不是用玉製成的,也是用紙張書寫,只是為了強調皇帝家譜的高貴,才稱為玉牒。中和殿的另一個用途,是皇帝在這裏為皇太后上徽號。皇帝為了表示孝道,要在壽慶和節日給皇太后上一些吉祥的稱號,叫做徽號。像我們熟悉的“慈禧”“慈安”就是徽號。

保和殿是一座非常著名的宮殿,在明清兩朝,這裏是皇家的高級宴會廳。每逢重大節日和帝后生日,皇帝都要在這裏宴請文武百官,以示慶賀。一些少數民俗的領袖,像西藏的高僧,蒙古王公來皇宮,皇帝也要在這裏設宴款待,以示籠絡。公主出嫁,皇帝也要在這裏宴請親家,表示對他們的尊重。然而,保和殿在讀書人的心目中,地位是最高的,因為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保和殿擁有了一項更加重要的職能,成為中國科舉考試的最高一級殿試的考場。老百姓所熟知的狀元,就是從這座大殿裏考出來的。朝為放牛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您聽過這首童謠嗎?它的前兩句是説一個青年早上還在為地主放牛,晚上就到天子堂來考試了。而“天子堂”,指的就是這保和殿。這裏形容讀書人的一步登天,其實當年可不是這樣的。在當年,能夠到這座大殿內參加考試,就應經是非常非常不容易了。因為來到這裏的考生,都是從全國眾多學子中,經過從地方到京城層層考試選出來的。一個讀書人,熟讀“四書五經”之後,首先要中秀才。中了秀才就是讀書人,到縣衙大堂,見縣官就不用跪了。秀才要去省會城市考試考“鄉試”,考中為舉人,舉人就可以做縣令之類的小官了,社會地位也會得到很大的提升。您還記得嗎,在電視劇《鐵齒痛牙紀曉嵐》裏就有秀才參加鄉試,考官們徇私作弊的情節。其實,中舉對於科舉之路來説,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舉人們還要到京城的國子監去考“會試”。然後才有資格到這座宮殿參加考試,所以叫“殿試”。“殿”就是保和殿的“殿”。殿試每三年舉行一次,由皇帝親自主考。從早上考到晚上,整整一天。閲卷工作全部結束,皇帝要在太和殿進行一個隆重的發榜儀式,稱之為“金殿傳臚”。所有參加殿試的貢生們都雲集在太和廣場,皇帝親自在大典上宣讀前三名的名字。考中第一名的稱為狀元,第二,第三名稱為榜眼和探花。這三個人可以很榮耀的從午門正中的門洞走出紫禁城,這是皇帝對他們的恩寵。

雲龍石雕 故宮中,在許多宮殿的前台都有石雕,用浮雕的手法刻出游龍、翔鳳等圖案。這些石雕主要為了裝飾,顯示皇家的威嚴和氣派。在這些大大小小的石雕中,保和殿後也就是台階中間的雲龍石雕是最大的一塊。石雕的圖案,從上到下,刻着九條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游龍,嬉戲於雲海之中,非常生動、精美。這塊石雕是用一塊完整的大青石雕成的,現在長16.57米,寬3.07米,平均厚度1.70米,重量達200多噸。這塊石料是採自北京房山區的大石窩村,距離紫禁城有100多華里。在500多年前,沒有任何現代化運輸工具的情況下,是如何從百里之外將這麼巨大的石頭完整的運來的呢?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簡單地説,就是藉助冰,是用拉旱船的辦法拖過來的。工匠們從紫禁城到大石窩村,每隔一里地打一口井。到了嚴冬季節,從井裏把水提上來,潑在路面上,就這樣波一條100多華里的冰道。我們知道,餅面上的摩擦力小的多。就是這種能夠情況下,仍然動用了兩萬多名民工、幾千匹騾馬,用了近一個月時間,耗銀11萬兩,才把這塊大石頭拉進紫禁城裏,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每個人站在它面前,都不得不從心底歎服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銅缸 故宮裏有許多大缸,您想這些大缸是做什麼用的呢?這些缸是儲水防火用的,故宮裏現在總共有308口銅缸或鐵缸,分散在各個宮殿附近。故宮的缸都有一個特點,缸底的石基都留有一個方口。因為北京的冬天很冷,户外的水很容易結冰,所以入冬以後,專門有太監來管理這些缸。在缸的外面套上棉套,上面蓋上缸蓋,低下燒上炭火,一直燒到驚蟄時節氣温回升了才撤火,基座下的方口就是燒炭的炭口。這些缸大部分都是用青銅鑄成的,缸外面是鎦金的,一口缸要用黃金約3公斤。金燦燦的鎦金銅缸襯着紅牆,十分華貴氣派。可是,如果我們走到前朝宮殿旁邊,會發現那裏的缸表面只留下了斑斑的黃跡。這是怎麼回事呢?説道這兒,我要講一段令人心酸的歷史了。1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192019年,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的名義,侵略北京。當他們進入紫禁城後,對宮廷物品進行了大肆劫掠,搶走了數不清的玉器、瑪瑙、佛像,許多珍貴圖書、檔案也被破壞。這些大缸表面,金燦燦的黃金夜難逃此劫。貪婪的侵略者用刺刀把缸表面的鎦金一點點颳去,留下橫七豎八的刀痕,引起我們痛苦的回憶,提醒我們要勿忘國恥,自強不息!

橫街

在保和殿和乾清門之間有條狹長的廣場,是紫禁城內的一條分界線,稱“橫街”,又叫乾清門廣場。橫街以南是外朝,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橫街以北是皇帝后妃們居住的地方。從這裏向北的一片金碧輝煌的宮殿,就是紫禁城的內廷。在內廷紫禁城的中軸線上有三座宮殿,依次是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稱為後三宮,再往北是御花園。兩側各有六座規制相同的院落,就是妃嬪們居住的東六宮和西六宮。東六宮的東側,有皇帝供奉祖先的奉獻殿和乾隆打算養老的寧壽全宮。在內廷中軸線的西面,有一大片宮殿,是供太后、太妃們居住的慈寧宮、壽康宮。另外,還有一座很高的建築,與周圍其他殿堂有很大差異。那是外西路的一處佛堂,叫雨花閣,是故宮中最大的一處佛堂。這座閣樓的形制與其他宮殿明顯不同,它的四個屋脊各雕有一條銅鑄鎦金的龍,四條游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軍機處 在乾清門西高牆邊,有排又矮又小的房子,比起紫禁城裏那些高大的宮殿,它們實在是太不起眼了。可是正像俗話所説的“人不可貌相”一樣,這幾間小房子也非比尋常,因為這就是鼎鼎大名的“軍機處”所在地。您在各種文學、影視作品中所看到的“軍機大臣”,就在這裏值班。清朝為什麼要把軍機處那樣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構,放在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呢?就是因為這排房子的一牆之隔就是皇帝居住的養心殿。雍正初年,西北地區放生大規模的武裝叛亂,軍情緊急,雍正皇帝經常在養心殿晝夜不停的和大臣們商量如何評定叛亂。為了隨時召見這些大臣,雍正便將養心殿外這排平房作為大臣們休息和等候的地方。這樣一來,既節省了時間,又有利於保密。於是,軍機處成為正式的國家機關,國家的軍政大事都在這裏決斷,而本來掌握朝政大權的內閣變成空架子。軍機大臣的人選要皇帝親自在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大臣中選任。這樣軍機處就完全置於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了。而軍機大臣確實有一定權勢。要是沒有過人的才能,還是不可能成為軍機大臣的。一位大臣初入軍機處,叫學習“行走”,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謄寫詩片。皇帝每天口誦所制詩文,這位大臣只能肅立靜聽,然後回到軍機處根據記憶將皇帝的詩文謄些出來,也能做到準確無誤了,才能參加撰寫皇帝的諭旨。皇帝的諭旨,有時一天好幾次,有時一説就是幾百句話,聽了以後,僅憑記憶,要能寫的完全符合皇帝的本意才行。您説,這活兒容易嗎?

景運門 在明朝時期可是戒備森嚴,沒有皇帝的詔令,就是王公大臣也不能進入。因為,這是進入皇宮內院的必經之門。在景運門西面,有一個和它正對着的門,叫隆宗門,隆宗門的作用及管理辦法,和景運門完全一樣的。

後三宮

乾清門,它和南面的太和門有異曲同工之處。太和門是明朝“御門聽證”的場所,清朝則改在這裏。清代的許多重大國事比如平定吳三桂等人的叛亂、抗擊沙皇俄國的侵略、出兵收復中國台灣等。都是在這裏討論決策的。乾清門內是一個不大的院子,周圍有一些看上去很普通的長廊式房屋,您可千萬別小看這些沒有氣派的平房,中國歷史上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就發生在這裏。您聽説過康熙智擒鰲拜的故事嗎?這歷史上真實的一幕,就發生在乾清門西側的叫南書房的屋子裏。康熙做皇帝的時候只有8歲,又鰲拜登四名大臣輔政,鰲拜居功自傲,專橫跋扈。有很大野心。他通過大肆結黨營私,迫害異己逐漸總攬了朝廷大權,幹了許多壞事。康熙14歲時,名義上正式親政,可實際上鰲拜仍然控制着朝廷,把康熙置於傀儡地位。有一次,鰲拜和一個大臣發生爭執,鰲拜在朝堂上,就和皇帝大吵大鬧,後來竟然擼起袖子、伸出拳頭,脅迫康熙。康熙只好暫時忍耐。從那以後,康熙決心除掉這塊絆腳石。然而鰲拜是滿族貴族中有名的“勇士”武功極好,又手握大權,在朝中有一大幫黨羽,要扳倒鰲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康熙決定智取,假裝迷上了摔跤,他讓人找了十幾個身體強壯並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少年,天天在一起玩摔跤。有時鰲拜進宮辦事,看到小皇帝這樣貪玩,認為不會有什麼作為,就更加不把皇帝放在心上,做着獨攬大權的美夢。經過一年多的訓練,康熙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便在康熙八年五月的一天,召鰲拜來南書房講書,當時這裏是康熙讀書的地方。當鰲拜像往常一樣趾高氣揚的走進去時,突然擁上一幫少年,連拉帶絆把他按倒在地,鰲拜還以為這幫孩子在跟他開玩笑。當他被捆綁住後,康熙嚴厲的列舉了鰲拜的30條罪狀。考慮到鰲拜畢竟為清朝立下過汗馬功勞,宣佈將他終生監禁。不可一世的鰲拜後來死在獄中。這一年康熙皇帝才16歲。

乾清宮 是皇帝的寢宮,明朝的14位皇帝和清朝的順治,康熙兩位皇帝都曾在這裏居住,並在這裏批閲奏章、召見官員、接見外國使節。從清朝第五代皇帝雍正開始,將寢宮移到了養心殿。宮殿裏寶座的上方,懸掛着一塊牌匾,上面寫着“正大光明”四個大字。這塊匾是康熙皇帝臨摹順治皇帝的筆跡寫成的,在學多電視劇中出現過,可以説它是紫禁城中最重要的一塊匾,為什麼這麼説呢,有兩個理由:首先“正大光明”這四個字是清朝皇帝標榜的祖訓格言,製成扁懸掛在這裏,作為立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本準則。再者,它和清朝雍正皇帝創立的祕密建儲制度有關。儲是儲存的儲,建儲業叫立儲,就是確立皇位繼承人。我國曆代王朝,大都採取公開建儲的方式,立為太子的多是嫡長子,也就是皇后生的第一個兒子。可是皇帝的兒子一般都很少,不少皇子都做着皇帝夢,他們為此往往拉幫結夥、勾心鬥角,甚至發展為同胞骨肉互相殘殺,您看過電視劇《康熙王朝》嗎?劇中的康熙皇帝就因為建儲而遇到問題:他曾兩次立嫡長子胤礽為太子,又兩次把他廢掉。此後康熙便不再提太子的人選,直到他臨死之前,才下詔書,讓四子胤禎繼承皇位,這就是雍正皇帝。由於康熙朝的太子長期不定,而雍正即位又比較突然,所以民間就盛傳雍正是偷改了康熙皇帝的遺詔而登上皇帝寶座的。據説,康熙寫的是“傳位十四子”,雍正勾結負責傳召的故名大臣隆科多將“十”字上面加一橫,下面加意鈎,改稱了了“於”字,成為“傳位於四子”。事實果真如此嗎?據清史專家考證,這種傳説是靠不住的,因為清代這種傳位詔書要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這樣看來,雍正並不是靠篡改詔書登上皇位的。雍正皇帝即位後,吸取歷史教訓,決定將公開立太子的制度,該為祕密建儲。祕密建儲的做法是,皇帝在位時不公開確立太子,通過對皇子們的全面考查,選定皇位接班人,並祕密的將這個皇子的名字寫在兩份詔書上,一份由混各地隨身帶着,另一份裝在一個小盒子裏,密封好後,就放在這塊“正大光明”匾背後。當皇帝病危時或去世後,由朝廷重臣和王公貴族,一起把這兩份詔書取出來,對照無異後,即按照上面的名字公佈下一任皇帝。這種方法確實減少了皇子之間的爭鬥。雍正皇帝設立了這種祕密建儲制度後,他的兒子乾隆皇帝就是以這種方式登上皇位的。

交泰殿 是以做四方的亭式建築。這座宮殿上的彩畫圖案和其他宮殿的是有區別的。所繪彩畫是一對對飛翔鳳凰,而其他宮殿基本上都是一對對游龍。在封建社會,龍是皇帝的象徵,而鳳凰是皇后的象徵。皇后頭上戴的是鳳冠,穿的是鳳頭鞋,住的是鳳樓。説到這兒您是不是已經想到了交泰殿的用途,原來這交泰殿是宮內專門為皇后準備的正殿。在皇宮中,皇后的地位也是非常尊貴的。每年的一些重要節日,如元旦,還有千秋節,也就是皇后的生日,皇后就會端坐在交泰殿內的寶座上,接受宮內嬪妃以及一些高級官員大夫人的朝拜。殿內正上方懸掛的那張匾寫有“無為”二字。這兩個字很是耐人尋味,無為是古代的一種政治思想,講究清靜無為、清心寡慾,其實就是不要有太多的作為,凡是要順其自然。交泰殿雖然不大,裏面的陳設卻非常豐富。寶座兩旁有一些蒙着布的方架子頗引人注目。當年這些架子上放置着象徵皇權的大印,一共有25方,習慣上稱為二十五寶,這些都是乾隆皇帝親自選出來的。在殿的兩側,還有兩件大型計時器,東邊的叫“銅壺滴漏”,西邊的叫“大自銘鍾”。銅壺滴漏是中國古代傳統的計時器,大自銘鍾是吸收西方近代科學仿造的鐘表。

坤寧宮 是後三宮的最後一宮。我們知道後三宮中最前面的是乾清宮,從名字上看,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的解釋,這“坤寧”二字同乾清宮的“乾清”二字是非常對應的,“乾”指天,象徵着陽;“坤”指地,象徵着陰。“清”“寧”都是表示安定、和諧的意思。您該猜到坤寧宮的作用了吧!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那坤寧宮自然是皇后的寢宮了。在明朝,除了個別失寵的皇后外,其他皇后都住在這座宮殿內。清代,順治和康熙時期,皇后依然住在坤寧宮裏。到了雍正皇帝時,由於皇帝搬出乾清宮,皇后也就不再住坤寧宮了,於是對坤寧宮作了改建。從此,這座古老的宮殿在結構和功能上,都發生了有趣的變化。首先説,這座宮殿的正門不居中,而是偏向東邊,這是東北地區滿族的建築特色,再者説,坤寧宮的窗户紙都糊在窗櫺的外面,過去人們説東北三大怪,其中就有這“窗户紙糊在外”。在風沙大地區,這種把窗户紙糊在密集的窗櫺外面的方法,既可以使窗户紙不易被風颳破,還可以使窗櫺上不落灰塵。屋內的陳設,就更有特色了。大殿的西半部分較大,是薩滿教舉行祭神的場地。薩滿教是滿足的民族宗教,在東北地區非常流行,它是一個多神教,佛教中的釋迦牟尼、觀音菩薩,漢族民間祭拜的關雲長,以及山裏的虎、鹿、豬、熊,路邊的石頭、樹林等都是薩滿教的祭祀對象。坤寧宮東側是皇帝皇后大婚的洞房。按照禮儀,帝、後新婚,要這這裏住滿三天。三天之後,皇帝搬到養心殿,而皇后在東西六宮中中選擇一宮居住。洞房中的陳列室末代皇帝溥儀和他的“皇后”婉容大婚的原狀。洞房的牆上塗着紅漆,地上鋪着紅地毯,到處都是紅色,在洞房的門口和東側過道的木影壁上,各有一個大紅底金色雙喜字,寓意着“開門見喜”。靠窗户的大炕,是皇帝和皇后因交杯酒、唱交祝歌的地方。屋內靠西北牆的地方擺有皇帝和皇后的龍鳳喜牀。

坤寧門 是御花園的入口。到了這裏,古柏老槐撲面而來,有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御花園的面積並不大,它東西長130多米,南北寬90米,總面積不超過12019平方米。但古代的工匠們就利用這一方小小得天地,安排了各類建築20多座、古樹160株,還有兩座假山、兩方水池及散佈其間的大量奇花異石,使御花園顯得格外典雅、幽靜,幽賞起來,美不勝收。

御花園

欽安殿 走進天一門,在欽安殿的前面,您能看到兩棵長的很奇特的柏樹。這兩棵樹的根和主幹彼此獨立,但從樹杈上就相依相偎,難分彼此了。人們稱它為“連理樹”、“連理枝”。古代人把這種連理枝又叫“合歡樹”、“夫妻樹”。其實它們不是天然形成的,在它們很小的時候,園藝工匠就將它們擰到了一起,最後長成了這個樣子。您知道嗎,欽安殿是整個故宮中最古老的建築,它是從明代保存下來的,距現在已經有580多年的歷史了。明清兩朝都在這裏供奉玄武大帝。玄武大帝也叫真武大帝,是水神。皇宮都是木結構的房子,非常怕火,過去由於沒有避雷針,曾多次着火。特別是太和殿,因為最高大,更容易遭受雷擊,自明初建成以來,曾經發生五次較大的火災。所以封建帝王們特意在宮中專門找一個宮殿供奉水神,祈求保佑皇宮的安全。而且,這連理枝前的門叫天一門,門的名字也跟水有關係。《易經》上説“天一生水”,水是滅火的,於是起這個名字,用水鎮火,圖個吉利。我們都知道,浙江寧波有一座明代的藏書樓叫“天一閣”,也是取這個意思。當然,這些都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慰罷了。

養性齋 是座凹字形的兩層樓閣式建築。它的外牆倚着御花園的牆壁,海棠樹、太湖石環繞周圍,環境很優雅,在這兒居住一定很舒服。誰在這兒住過呢?他就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英文老師。這位英文老師是蘇格蘭人,中文名字叫莊士敦。他是一箇中國通,中國話也講的非常流利。在電影《末代皇帝》中,就有這位英文教師的鏡頭。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寫道,自己唸書厭煩的時候,莊士敦能循循善誘,“講些山南海北、古今中外的掌故。”他稱讚莊士敦是自己的又一個靈魂。因此,溥儀特意把這養性齋,賞賜給莊士敦當書房兼卧室。當然,溥儀學習英文就業在這裏了。

堆秀山,它是用江蘇太湖流域的“太湖石”人工堆砌成的。太湖石是在太湖裏被湖水多次沖刷而形成的奇形怪狀的石頭。要細算起來,這堆秀山“太湖石”的歷史比整個皇宮都古老,聽我們講講吧。在北宋的都城開封,過去由一座山叫“艮嶽”,就是用太湖石堆成的。可是建好後不久,北宋就被金朝滅亡了,艮嶽山也毀了。等到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時,就把這些石頭運到這兒,堆成了我們眼前的堆秀山。所以這些太湖石有近102019年的歷史了。在山腳下,正中有一個門洞,在門洞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座人工噴泉。那時候故宮裏沒有自來水管道,這噴泉是怎麼設計的呢?工匠們在半山腰兩側各設一口蓄水的大缸,通過水道,產生壓力,使水從下面的龍嘴裏噴出。而噴泉造型是用石頭雕刻的一條蛟龍,盤踞在石座上面。噴泉整體造型和諧美觀,使皇帝的遊玩別有情趣。堆秀山山上有一座小亭子“御景亭”。那兒是御花園的最高點,每年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九九重陽節,皇帝會帶着后妃們,在亭內登高賞月、飲酒作詩。

絳雪軒 為5間房的建築。這個“絳”字是紅色的意思。可我們都知道,雪是白的,那麼,絳雪豈不成了紅色的雪嗎?其實,當年這裏種着5棵海棠樹。一陣微風吹來,白中透紅的海棠花瓣紛紛飄落,地面上就像下了一層紅色的雪,乾隆皇帝為此作詩“暇日高軒成小立,東風絳雪未酣霏”,來讚美當時的景色,所以取名叫絳雪軒。絳雪軒對面的花壇,豎着一塊枯木。但您仔細想想,如果這是塊木頭,常年的風吹日曬雨淋,早就腐爛了。其實,這是一塊木頭的化石,叫木變石。這木變石是怎麼形成的呢?據記載,東北的松木沉入松花江,經常年累月,變成石頭,就是木變石了。一般的木變石都比較小,可是我們看這塊石頭,有一米多高,就十分難得了。這塊石頭是黑龍江的一個大將軍,進獻給乾隆皇帝的,乾隆得到石頭後,非常高興,詩興大發,題詩一首,刻在石頭上。

延暉閣 為二層閣樓。您可千萬不要小看這閣樓,清朝的選秀女就是在這裏進行的,每三年選一次,滿、蒙、漢八旗官員的女兒凡是13歲到17歲的都要參選,只有到17歲仍未被選上的才可以自由婚嫁。選秀女的時候,候選的女孩子們先由太監從神武門領到這御花園北門外等候。選時一到,再將那些女孩子引到這延暉閣前站好,讓坐在閣裏的皇帝、皇太后挑選。被選中的秀女,或成為皇帝的嬪妃,或指配給皇子皇孫和皇家宗室的子弟。您知道嗎?慈禧就是17歲時在這裏被選入宮的。好,延暉閣講到這裏。我現在問您一個問題,您看過電視劇《還珠格格》嗎?那裏面的格格門住的地方叫什麼來着?沒錯,淑芳齋!在延暉閣西北邊有一個小屋檐,倚着紅牆,那裏面就是淑芳齋了。它位於西六宮最北處,目前還沒有公開開放。我所以要講一家,是為了消除一個誤會,實際上這淑芳齋並不是拍《還珠格格》時的場景,也不是格格居住的地方,電視劇只是借用了這個名字。在清朝的時候,淑芳齋是皇帝和后妃們看戲的場所。紫禁城內共有5個戲台,淑芳齋裏就有兩個,梅蘭芳、楊小樓等人都在這裏演過戲

故宮導遊詞作文 篇8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楊逸洲。今天,我將帶你們去聞名中外的紫禁城(故宮)遊覽,請大家不要掉隊。上車吧,祝大家旅途愉快!

大家看見那一排排的宮殿了嗎?那就是紫禁城。紫禁城建於明永樂四年,也就是142019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紫禁城東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總面積約72萬多平方米,現存宮殿8700多間。

讓我們進入紫禁城吧。看見了嗎?那是午門,是用於舉行重要典禮的場所:戰爭凱旋時,在此舉行受俘禮;清代每年十月七年級,在此舉行朔典禮,向全國頒發次年的歷年;立春之日,京師大興、宛平兩縣的縣令,將象徵春耕的春牛、春山進獻給當朝皇帝。午門的那三個主門洞,中間的門洞是專供皇帝出入的御門洞。旁邊兩個門洞是由文武大臣、宗室王公出入的。

穿過午門,那幾座建在內金水河上的漢白玉石橋,都看見了吧?那便是金水橋,橋上雕刻着幾十條生動的蟠龍。和午門的道理一樣,中間的橋叫作御路橋,也是專供皇帝通過的。正前方,便是太和門。看見太和門前陳放着的兩隻青銅獅子了嗎?不錯,此為明代遺物,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青銅獅子。它們成雙成對,左雄右雌,雄獅踏繡球,象徵權利,代表寰宇一統;雌獅逗小獅,寓意子孫昌盛。

好了,讓我們繼續向前參觀。瞧,那就是太和殿。它總佔地面積達2377平方米,總高度35.05米。看到太和殿的正脊兩端了嗎?都裝飾有仿神獸的龍形大吻。它張口吞脊,尾部上卷,背插露出劍柄的寶劍,然後鎖以鐵鏈。古代建築師將它安置在屋上正脊處,的確降低了大殿遭遇雷擊的機率。當然這不是神物顯靈,而是因為鎖着金屬鏈條,幾乎與現代避雷針存在異曲同工之妙!

印象,各位遊客朋友,再見!

故宮導遊詞作文 篇9

大家好,我是小導遊王子安,今天我要帶大家一起參觀聞名世界的故宮。

遊客朋友們,我們已經來到了故宮,它又叫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故宮總共有四個門,南邊的是午門,北邊的是神武門,東邊的是東華門,西邊的是西華門。

我們現在來到的地方是太和殿。它是故宮三大殿之首,建在五米高的漢白玉台基上。殿高36米,寬63米,面積2380平方米。大殿正中,兩米高的台子是金漆雕龍寶座。清明兩代皇帝即位、誕辰以及春節、冬至等慶典均在此舉行。

繼續向前走,就到了中和殿,皇帝有事去太和殿之前,到這休息,接受大臣的朝拜。

最後一站,我們來到了保和殿,它也是三大殿之一。清朝每年的除夕和元宵會在此宴請皇親和大臣。

今天的旅行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故宮導遊詞作文 篇10

各位朋友,這裏是故宮的正門,叫午門,意思是正午的太陽光芒四射。各位請看!在10米高的城牆上聳立着五座崇樓,樓頂飛檐翅起,從上面看就象五隻展翅欲飛的鳳凰,故午門又稱五鳳樓。它建成於公元1420年,位於端門之北,雄偉壯觀。

午門的平面呈“U”字型,正樓高35.6米,門額上有“午門”二字。兩廂盡頭為鍾、鼓樓。城門正面開三個門洞,中路供皇帝出入,東西兩側供皇室成員及文武大臣通行。在兩側的牆上,還開有兩個掖門,即側門,平時不開,唯有舉行皇家考試時才開放。

下面,我再為大家講一講午門的作用,在明代這裏是舉行獻俘大典的地方。所謂獻俘大典是指軍隊凱旋而歸時,皇帝在此接見功臣、將士,將士們向皇帝獻上戰俘,皇帝象徵性地將戰俘赦免,以示皇恩浩蕩,像正午的太陽光照四海,頗有一種“哪裏有了皇帝郎,哪裏人民得解放”的意味。另外,每逢正月十五過燈節的時候,皇帝在此賜宴百官,農曆十月七年級,在這裏頒佈次年曆書,每逢皇帝去太廟祭祖便擊鼓,去社稷壇祭土、穀神則鳴鐘。如果皇帝去天壇祭天或祈谷便鐘鼓齊鳴,告知百姓們“咱們的皇帝要去天壇祭天,祈谷為民造福啦!多麼偉大的皇帝呀!”界時還有樂隊吹奏、擂鼓,真是名符其實的自吹自擂!

剛才咱們講的都是發生在午門前的好事,但這裏還有可怕的一面呢!各位都在電影或在小説中聽到過“將某某推出午門斬首”的説法,現在我要告訴大家,這裏雖是午門,但卻不是砍頭的地方。在明朝的時侯,這裏是廷仗之所。何謂廷杖呢,説白了就是用棍“仗”打某人的屁股。為什麼要廷杖呢?大家都知道皇帝是真龍天子,文武大臣對真龍要百依百順。但凡有人敢出言不遜或頂撞皇帝,那便是犯了“逆鱗”之罪。那位“逆鱗”者就會被押到午門東北角進行廷杖,輕則皮開肉綻,重者死於仗下。挺可怕的吧!那麼,今天還有受廷杖之苦的人嗎?有,不過今天的廷杖是讓某人“停(廷)止遊覽,依仗(杖)有關條例處罰”的意思。所以請大家一定要遵守有關遊覽規定。

故宮導遊詞作文 篇11

大家好,歡迎來到故宮參觀。我姓王,大家可以叫我王導。希望我能到給你們最好的服務。

大家請跟我一起走進故宮的大門。首先我們來到的是乾清宮。乾清宮是明清兩代皇帝在紫禁城中的居住和處理日常政事的地方。乾清宮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高二十米,殿的正中有寶座,兩頭有暖閣。乾清宮始建於明代永樂十八年,明清兩代曾因數次被焚燬而重建,現在的是清代嘉慶三年所建的。

來,大家請跟我繼續往前走,現在展現在大家眼前的是太和殿。太和殿是“東方三大殿”之一,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俗稱“金鑑殿”。是明永樂十四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螼四十一年改成皇極殿,清順治二年改稱太和殿。建成後多次遭焚燬,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後行成。

由於時間關係,今天的參觀就到這裏。再見,希望我們還有機會再見。

故宮導遊詞作文 篇12

大家好,非常高興能夠成為你們今天的導遊。

這兒即是國際聞名的故宮博物館,通常咱們都簡稱它為故宮,也就是舊日的皇家宮廷。自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被逼宣告退位,上溯至1420年明朝第三代永樂皇帝朱棣遷都於此,先後有明朝的14位,清朝的10位,共24位皇帝在這座綺麗堂皇的宮城裏控制中國長達500年之久。帝王之家,天然規劃巨大,氣勢磅礴,時至今日這兒不只在中國,在國際上也是規劃最大,保管最完好的古代皇家宮廷建築羣。由於這座宮城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優異傳統和共同個性,所以在建築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建築藝術的經典之作,1987年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國際文化遺產。

故宮又稱紫禁城,究其由來,是由天文學説和民間傳説彼此融合而構成的。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將天上一切的星宿分為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天區。其間的三垣(yuán)是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的中間,正契合“紫微居中”的説法。因而,古人以為紫微垣是天帝之座,故被稱為紫宮。皇帝是天帝之子、人世至尊,因而他們也要仿照天帝,在自個宮廷的姓名上冠其紫字,以體現其位居中間,環視全國的帝王氣魄。還有一個説法是指“紫氣東來”。傳説老子出函谷關,關令尹喜見有紫氣從東來,曉得將有聖人過關。老子騎了青牛前來,尹喜便請他寫下了《道德經》。後人因而以“紫氣東來”標明祥瑞。帝王之家當然期望出祥瑞天象,那麼用“紫”字來命名也就水到渠成了。“禁”字的意思就很明顯,那就是皇宮禁地,戒備威嚴,萬民莫近。此話決無半個虛字,在1924年末代皇帝被逐出宮後,這兒才正式敞開,曾經這裏布衣百姓別想踏近半步,咱們能夠想像紫禁城過去是多麼崇高威嚴,崇高不可侵犯啊!

紫禁城建在北京,是有其歷史的,也由於這兒是一塊風水寶地,説起來話長。故宮從明永樂四年(1406)開始建築,用了14年的時刻才底子建成,到今日已有570多年的前史。咱們看到了,故宮是一級紅牆黃瓦的建築羣,為何這樣呢?據道家陰陽五行學説以為,五行包含金,木,水,火,土,其間土佔中間方位,由於華夏民族代代生息在黃土高原上,所以對黃色就產生了一種崇仰和眷戀的豪情,所以從唐朝起,黃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顏色,其他人不得在服飾和建築上運用。而赤色,則涵義着圓滿,吉利富有,正由於這些緣由,故宮建築的底子顏色便採用了紅,黃兩種顏色。

故宮佔地72萬多平方米,有宮廷樓閣9900多間,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附近有高9.9米,聲稱10米的城牆,牆外一週是52米寬的護城河,俗稱筒子河。城南北長約960米,東西寬約760米,城上四角各有一座規劃奇特漂亮的角樓,呈八角形,人稱九樑十八柱,七十二條脊。城附近各設一門,南面的正門是午門,北門叫神武門,東門叫東華門,西門叫西華門。故宮在施工中共徵集了全國聞名的工匠23萬,民夫100萬人。所用的建築材料來自全國各地。比方漢白玉石料來自北京房山縣,五色虎皮石來自河北薊縣的盤山,花崗石採自河北曲陽縣。宮廷內墁地的方磚,燒製在姑蘇,壘牆用磚是山東臨清燒的。宮廷牆壁上所用的赤色,質料產自山東宣化(今高青縣)的煙筒山。木材則主要來自湖廣,江西,山西等省。由此也能夠看出其時工程之浩大。

咱們眼前的叫午門。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俗稱五鳳樓。明代,每年正月十五,午門都要懸燈賜食百官。到了清代這種活動就取消了。每年陰曆十月七年級,都要在這兒舉辦公佈次年年曆典禮,清代乾隆年間因避乾隆帝“弘曆”的姓名,故將“頒歷”改稱“頒朔”。清代,皇帝舉辦朝會或大祀,以及元旦,冬至,萬壽,大婚等重大節日,都要在這兒擺設鹵簿,儀仗。此外,國家凡有徵戰凱旋時,皇帝在午門承受獻俘典禮,若是皇帝親征也從午門出駕。

關於“推出午門斬首”的説法,是由於戲曲午台上及別史小説唐塞而來的。實際上是明代朝廷命官違法,有的在午門廷杖,當然嚴峻的也有被當場打死的。

(進午門後金水橋前)

如今咱們現已到了故宮裏邊,在正式旅遊之前,我先介紹一下故宮的規劃和觀賞道路。故宮佔地72萬多平方米,在這樣大的面積上,集各種修建方法,締造一組規劃如此巨大的建築羣,不光沒有紛雜表象,反而給人以規劃謹慎,顏色光輝和規劃規整的感受,最主要的方法是締造了一條極為顯着的中軸紅,這條中軸線和整座北京城有機地結為一體,北從鐘樓,南至永定門,總長度約8公里,皇家禁區苑內的有些約佔三分之一。宮內重要建築都在這條中軸線上,其它建築分東西對稱散佈。整個宮廷的規劃都體現了封建君主的“莊重”和對封建等級制度的威嚴。

故宮分外朝內廷。如今咱們在外朝的最南端正,前面是太和門。門前有一對青銅獅子,威嚴兇悍,成了門前橋頭的守衞者,標誌着權利與莊重。皇帝貴為皇帝,門前的獅子天然最精巧,最巨大了。東邊立的為雄獅,前爪下有一隻幼獅,標誌皇權不朽,千秋萬代。咱們眼前的這條小河,叫金水河,起裝修和防水之用。河上五座橋標誌孔子所發起的五德:仁、義、禮、智、信。整條河外觀象支弓,中軸線即是箭,這標明皇帝授命於天,代天帝管理國家。

在太和門前

故宮建築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由午門到乾清門之間的部分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間,東西兩邊有文華、武英兩組宮廷,左右對稱,構成“外朝”雄偉壯麗的格式。三大殿前後擺放在同一個巨大的“工”字型漢白玉石殿基上,殿基高8米,分為三層,每層有漢白玉石刻欄杆環繞,三台中有三層石雕“御路”。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故宮最巨大的一座建築物,也是國內最巨大、最壯麗的古代木規劃建築。乾清門以內為“內廷”,建築規劃也是左右對稱。中部為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是封建皇帝寓居和處置平常政務的地方。兩邊的東、西六宮是嬪妃的居處,東、西一所是皇子的居處。“內廷”還有為皇家玩耍的三處花園——御花園、慈寧花園、乾隆花園。內金水河沿“內廷”西邊彎曲繞過威武殿、太和門、文華殿流出宮外,河上有白玉石橋,沿河兩岸有彎曲多姿的白玉雕欄杆,形似玉帶。故宮建築絕大部分以黃琉璃瓦為頂,在陽光下綺麗堂皇,莊重漂亮。

故宮中的建築除了中軸線外,還用了各種方法,使宮城中各組建築獨具特徵。比方殿基的處理,殿頂的形式,吻獸和垂脊獸的數目,彩繪圖畫的規制等等。這樣,不只使主要建築更顯得巨大,壯麗,並且還體現了宮中建築的等級不同。民間傳説故宮有房9999間半,説天上的皇宮總共有房10000間,地上的皇帝自稱“皇帝”,不敢與其同數,所以就少了半間。這半間房在哪兒呢?它指的即是文淵閣西頭那一小間。實際上紫禁城有房9000餘間,所謂的這半間是根本不存在的。文淵閣西頭一間,面積雖小,僅能包容一個樓梯,但它仍是一整間。文淵閣樓下是藏中國第一部《四庫全書》的地方,為了照看規劃上的漂亮,所以把西頭一間締造的分外小。

通過太和門之後

女士們、先生們,前面的大殿叫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故宮內最大宮廷。建築面積2377平方米,重檐廡殿頂,是殿宇中最高等級,為外朝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太和殿建在三層堆疊的“工”字型須彌座上,由漢白玉雕成,離地8餘米,基層台階21級,中,上層各9級。

太和殿始建於公元1406年,經歷了三次火災和一次兵燹(xiǎn)的破壞,如今咱們看到的是清朝建的。四個屋檐上各有一排動物,本來是釘子,用來固定瓦片用的,後來換成了神話傳説中的動物,聽説能夠辟邪,並且數量越多,標明建築越重要。太和殿上有9個,9是陽之極數,依次為7、5、3、1,布衣百姓家是不允許有這種裝修的。

明清兩朝曾有24個皇帝在此登基,宣告即位詔書。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冊立皇后、公佈法則、政令、派將出徵、金殿傳臚以及賜安等等,皇帝都要在這兒舉辦典禮,承受文武百官朝賀。

這個廣場是太和殿廣場,面積達3萬平方米。整個廣場無一草一木,空闊安靜,給人以威嚴莊嚴的感受。正中為御路,左右地上鋪的磚雜亂無章,共15層,以防有人挖地道進入皇宮。周圍有一些大缸,是做什麼用的呢?在故宮裏總共有308個大缸,是用來儲水防炎的,缸下可燒炭加温,避免冬季缸水結冰。為何要建這麼大的廣場呢·那是為了讓我們感受到太和殿的雄偉壯麗。站在下面向前望去:藍天之下,黃瓦生輝。層層石台,如同白雲,加上香煙旋繞,整個太和殿如同天上仙界相同。舉辦大典時,殿內的搪瓷仙鶴盤上點上蠟燭,香亭、香爐燒檀香,露台上的銅爐、龜、鶴燃松柏枝,殿前兩邊香煙旋繞,全場萬籟俱寂。皇帝登上寶座時,鼓樂齊鳴,文武大臣按等級跪伏在廣場,仰望着雲中樓閣山呼萬歲,以顯現皇帝無上威望與莊重。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1908年末登基時,年僅3歲,由他爸爸攝政王載灃把他抱扶到寶座上。當大典開端時,突然鼓樂齊鳴,嚇得小皇帝哭鬧不止,嚷着要回家去。載灃急得滿頭大汗,只好哄着小皇帝説:“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大臣們以為此話不吉利,説來也巧,3年後清朝果然就滅亡了,然後結束了中國20__多年的封建控制。

在太和殿的石台上

這是銅香爐,是皇帝舉辦典禮時燃燒檀香用的。這兒總共有18座,代表清朝18個省。殿外左右安放四個銅缸,標誌”完整無缺“,作為貯水防火之用。台基東西兩邊各有一隻銅製仙鶴和龜,是長命的標誌。這個由鉛鑄造成的用具叫嘉量,嘉量是其時量的規範器,標明皇帝公正處事,誰半斤,誰八兩,心中自然有數。對面還有一個石頭做成的用具叫做日晷(guǐ),是古代的測時儀。皇帝的意思是:量和時的基準都在自個手裏。

太和殿正面有12根圓紅柱,東西約63米,南北進深約37米,高35米,殿前丹陛三層五出,殿前後有金扉40個,金鎖窗16個,整個大殿雕樑畫棟,奢華綺麗。殿內中間設有2米高的平台,上面擺放着雕有9條金龍的楠木寶座。後邊有金漆圍屏,前面有御案,左右有對稱的寶象、角端、仙鶴、香筒等陳設品。象馱寶瓶,內裝五穀,標誌和平現象、五穀豐登。角端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説中的一種神獸,可“日行一萬八千里”,知曉四方言語,只要明君,它才捧書而至,護駕身旁。

太和殿也叫金鑾殿,為何這麼叫呢?因殿內為金磚墁地而得名。金磚墁地平坦如鏡,潤滑細膩,像是灑了一層水,發着幽暗的光。那麼金磚真的含金嗎?其實這是一種用特殊方法燒製的磚,技術講究,複雜,專為皇宮而制,敲起來有金石之聲,所以稱作“金磚”。燒這種磚,每一塊相當於一石大米的代價,可見金磚雖不含金,但也的確寶貴。

殿內共有72根大主柱,支撐其悉數分量,其間6根雕龍金柱,瀝粉貼金,環繞着寶座周圍。在殿中間有一藻井,是從古代“天井”和“天窗”方式演化而來,為中國古代建築的特徵之一。主要設置在“顯貴”的建築物上,有“崇高”之意。在藻井中間部位,有一浮雕蟠龍,口銜一球(球為銅胎中空,外塗水銀),此球叫軒轅鏡,傳説是遠古時代軒轅黃帝制造的,懸球與藻井蟠龍聯在起,構成了游龍戲珠,懸於帝王寶座上方,以示中國曆代皇帝都是軒轅的後代,是黃帝正統繼承者。它使殿堂綺麗堂皇,雍容華貴。鏡下正巧對着寶座,聽説是袁世凱怕大球掉下來把他砸死,故將寶座向後挪到如今的位置。關於龍椅,這兒裏面還有段故事。1916年(民國五年)袁世凱登基時,把本來的寶座搬走了,換了一把西式高背大椅,上飾他自個規劃的帝國徽號。聽説他的腿短,因而將椅座下降。新中國建立後,為了尋找那把龍椅,依據以前的一張相片,在破傢俬庫找到了一把破椅,經教授判定,這椅子即是皇帝寶座,後經修正展出。

帶客人至太和殿東或西側銅缸處

古人把擺設在殿堂房屋前的大缸,稱為“門海”,門海者,蓋“門前大海”之意,古人相信,門前有大海,就不怕鬧火災。因而,大缸又稱為吉利缸。它既是擺設品,又是消防器材。在科學不民達的古代,宮中沒有自來水,更沒有消防器材。因而,缸內有必要常年儲滿水以備不虞。

清代時,共有308口大缸,按其質量分類三種,即鎏金銅缸、燒古銅缸和鐵缸,其間最寶貴的是鎏金銅缸。但是這些鎏金銅缸沒有逃脱侵犯者刺刀刮體的厄運。侵犯者是誰?是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國聯軍。為了打壓中國公民反帝的義和團運動,1900年的8月13日至8月15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進佔紫禁城。軍官們燒、殺、搶、掠,從宮中及頤和園等處掠取的文物在各侵犯國使館區堆積如山,至今仍有很多文物被倫敦、巴黎、紐約博物館攫為已有。這一切包含在眼前這口缸上,這道道刮痕都已變成帝國主義侵犯中國的鐵證。是偽控制時期,大缸被拉出宮門,裝上日本侵犯軍的貨車,用去製造子彈,再反過來殘殺中國公民。

中和殿前

眼前這個方形建築是中和殿。皇帝舉辦大典前,先到此暫坐歇息,會晤一些官員。皇帝去天、地、日、月四壇祭祀時,前一天也要在中和殿裏看祭文。每年二月皇帝到先家壇舉辦親耕典禮,前一天要來這兒閲視種子、耕具、祝文。這兒如今陳設的是乾隆年間的兩頂肩輿(yú),也就是八抬大轎。

城角

故宮的四個城角,每一個角上有一座九樑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締造的可美觀了。這四座角摟是怎樣蓋的呢?北京有這麼個傳説——

明朝的燕王朱棣在南京做了永樂皇帝之後,由於北京是他做王爺時的老地方,就想遷都北京,所以就派了心腹大臣到北京蓋皇官。朱棣通知這個大臣:要在皇宮外牆——紫禁城的四個犄角上,蓋四座姿態格外秀麗的角樓,每座角樓要有九樑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並且説:“你就做這個管工大臣吧,若是修蓋的欠好是要殺頭的!”管工大臣領了皇帝的諭旨後,心裏十分憂愁,不知怎樣蓋這九樑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

管工大臣到了北京今後,就把八十一家大包工木廠的領班、木匠們都叫來,跟他們説了皇帝的旨意,期限三個月,叫他們一定要如期蓋成這四座怪姿態的角樓,並且説:“若是蓋不成,皇帝定然要殺我的頭,可是在沒殺我的頭之前,我就先把你們的頭砍了,所以留神你們的腦袋。”領班和木匠們對這樣的工程都沒掌握,只好常常在一塊揣摩法子。

三個月的期限是很短的,一轉眼即是一個月了,領班和木匠們還沒想出一點條理、一點方法來,他們做了許多樣型,都不適宜。這時,正趕上六七月的三伏氣候,熱得人都喘不上氣來,加上心裏愁悶,領班和木匠們真是坐也不適宜,躺也不適宜。有這麼一位木匠師傅,真實呆不住了,就上大街閒遛去了。

走着走着,聽見老遠傳來一片蟈蟈的吵叫聲,接着、又聽見一聲呼喊:“買蟈蟈,聽叫去,睡不着,排遣兒去!”走近一看,是一個老頭兒挑着許多大大小小秫秸(shújiē)編的蟈蟈籠子,在沿街叫賣。其間有一個細秫秸棍插的蟈蟈籠子,精巧得跟畫裏的一座樓閣相同,裏頭裝着幾隻蟈蟈,木匠師傅想:反正是煩心的事,該死的活不了,買個美觀的籠子,看着也風趣兒,所以就買下了。

這個木匠拎着蟈蟈籠子,回到了工地。大夥兒一看就喧嚷起來了:“我們都心裏怪煩的,你怎樣買一籠子蟈蟈來,故意吵人是怎樣着?”木匠笑着説:“咱們睡不着解個悶兒吧,你們瞧……”他原想説你們瞧這個籠子多麼美觀呀!可是他還沒説出嘴來,就覺得這籠子有點特別。他匆促擺着手説:“你們先別吵吵嚷嚷的,讓我數數再説。“他把蟈蟈籠子的樑啊、柱啊、脊呀細細地數了一遍又一遍,大夥被他這一數,也吸引得留了神,靜靜地直着雙眼看着,一點聲響也沒有。

木匠數完了蟈蟈籠子,蹦起來一拍大腿説:“這不正是九樑十八柱七十二條脊麼?”大夥一聽都快樂了,這個接過籠子數數,那個也接過籠子數數,都説:“真是九樑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樓閣啊,”

大夥兒受這個籠子的啟示,揣摩出了紫禁城譙樓的姿態,燙出紙漿做出樣型,最終修成了到如今還存在的角摟。

好了,希望今天的講解,能夠讓大家對故宮更瞭解,更愛它。

故宮導遊詞作文 篇13

大家好,歡迎來到故宮參觀。我姓王,大家可以叫我王導。希望我能到給你們最好的服務。

大家請跟我一起走進故宮的大門。首先我們來到的是乾清宮。乾清宮是明清兩代皇帝在紫禁城中的居住和處理日常政事的地方。乾清宮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高二十米,殿的正中有寶座,兩頭有暖閣。乾清宮始建於明代永樂十八年,明清兩代曾因數次被焚燬而重建,現在的是清代嘉慶三年所建的。

來,大家請跟我繼續往前走,現在展現在大家眼前的是太和殿。太和殿是“東方三大殿”之一,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俗稱“金鑑殿”。是明永樂十四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螼四十一年改成皇極殿,清順治二年改稱太和殿。建成後多次遭焚燬,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後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