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景點的導遊詞

泰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泰山風景區導遊詞,歡迎參考!

泰山景點的導遊詞
篇一:泰山風景區導遊詞

泰山是我國的“五嶽”之首,有“天下第一山”的美譽,是中國最美最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海拔1532.7米,佔地面積426平方公里,氣勢雄偉磅礴,譽為中國的“國山”。泰山東望黃海,西襟黃河,汶水環繞,前瞻聖城曲阜,背依泉城濟南,以拔地通天之勢雄峙於中國東方,以五嶽獨尊的盛名稱譽古今。泰山風景以壯麗著稱,重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的烘托,雲煙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着神奇。

泰山不僅是歷代帝王所奉為的“神山”,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華夏歷史文化的縮影。數千年來,先後有十二位皇帝來泰山封禪,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讚歎,杜甫則留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千古絕唱。

泰山風景區內,有山峯156座,崖嶺138座,名洞72處,奇石72塊,溪谷130條,瀑潭64處,名泉72眼,古樹名木萬餘株,古遺址42處,古墓葬13處,古建築58處,歷代刻石2500餘處,石窟造像14處,近現代文物12處,文物藏品萬餘件。其中城子崖遺址、現存最早的石塔—四門塔、大汶口遺址、靈巖寺、岱廟、千佛崖石窟造像、龍虎塔、九頂塔、馮玉祥墓,唐大觀峯石刻,北齊經石峪金剛經,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泰山日出是岱頂奇觀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標誌,每當雲霧瀰漫的清晨或傍晚,遊人站在較高的山頭上順光看,就可能看到縹緲的霧幕上,呈現出一個內藍外紅的彩色光環,將整個人影倒映在裏面,好象佛像頭上方五彩斑斕的光環,所以被稱為“佛光”或“寶光”。泰山風景區內有天燭峯、日觀峯、百丈崖、仙人橋、五大夫松、望人鬆、龍潭飛瀑、雲橋飛瀑、三潭飛瀑等著名景觀。

篇二:泰山風景區導遊詞

泰山古稱“岱宗”、“岱山”,世稱“東嶽”,為“五嶽之首”、“五嶽獨尊”,位於山東省中部,總面積426平方公里,主峯玉皇頂海拔高度1545米。泰山以其有容乃大的氣魄將歷史文化、自然景觀、地質地貌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被譽為中國歷史文化的縮影、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自古泰山便被視為社稷穩定、政權鞏固、國家昌盛、民族團結的象徵,也成為幾千年來中國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據史書記載,秦代以前曾有72位帝王到泰山祭告天地,秦以後又相繼有12位皇帝來泰山封禪朝拜。泰山目前有保存較好的古建築羣26處、寺廟58座、古遺址128處、碑碣1239塊、摩崖刻石1800餘處,泰山古建築羣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泰山形成於28億年前的太古代,地質年代久遠,有羣峯拱岱、山水相依、氣勢磅礴、雄偉壯麗的山系,“穩如泰山”、“重如泰山”即源於泰山獨特的地質特徵。泰山現有百齡以上古樹名木18000多株,其中23株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1982年,泰山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20xx年泰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地質公園,成為世界文化、自然、地質三重遺產。

近年來,泰山景區秉承“愛護遺產,享受遺產,傳承遺產”的宗旨,牢固樹立“嚴格保護,永續利用,實現科學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樹立中華國山地位,打造四重世界遺產,把泰山建設成國際知名遺產地和旅遊目的地”的工作目標,“跳出泰山看泰山,放眼世界看泰山”,不斷強化泰山文化、自然、地質、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利用,以保護築基石,以項目強後勁,以服務樹形象,以促銷引客源,全面推進了景區的科學發展。連續取得首批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座中國書法名山、中國最美的十大名山、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旅遊示範區榜首、中國旅—業十大影響力品牌、中國青年喜愛的旅遊目的地、歐洲人最喜愛的中國十大景區等一系列高含金量品牌;連續兩屆排名“中華100大人文與生態名山口碑金榜”首位,榮膺“中華國山”特別美譽;先後與寶島阿里山、日本富士山、韓國漢拿山締結為友好山,與巴西阿拉里皮世界地質公園建立友好合作關係,泰山在國內外的知名度、美譽度和核心競爭力明顯提升。

篇三:泰山風區導遊詞

岱廟俗稱“東嶽廟”,坐落於山東省泰山的南麓。

泰山位居五嶽之首,岱廟是泰山規模最大的建築羣。自秦漢以來,就成為歷代帝王封禪泰山,舉行盛典的地方。至唐宋時期達到鼎盛,有殿宇樓閣八百多間,金、元、明、清各代又屢經修葺增擴,遂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岱廟與北京故宮、山東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並稱中國四大古建築羣。

岱廟佔地面積約96500平方米,雉堞周匝,四隅角樓,四面闢門,廟內的建築可分中、東、西三路。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為正陽門、遙參亭、天貺殿、寢宮;東路為鐘樓、漢柏院、東御座;西路為鼓樓、唐槐院、道舍院。

天貺殿是岱廟的主體建築,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大殿共九間,長48.7米,寬19.8米,高22.3米,台基為石築,白石雕欄環繞四周,重檐歇山式殿頂,黃琉璃瓦覆蓋。殿內保存有巨幅宋代壁畫《啟蹕迴鑾圖》,長62米,高3.3米,描繪了東嶽泰山之神出巡時浩浩蕩蕩的場面,共有人物630餘名,並繪有各類珍禽異獸、山石樹木、宮殿樓閣等,構圖嚴謹,疏密相間,氣勢磅礴,筆法流暢。所繪人物根據不同的身份,各具神態,尊卑有別,後代雖然又多次增補,但仍不失宋代的畫風,是十分難得的研究資料。

岱廟東路末端的仿木結構銅亭,是中國屈指可數的珍貴銅鑄大型建築之一。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原在泰山頂峯碧霞祠內,是奉祀碧霞元君之所,1972年移至岱廟內。銅亭長4.4米,寬3.4米,造型端莊渾厚,鑄造工藝極為精湛,堪稱中國古代銅鑄藝術的精品。

岱廟內碑碣林立,保存着歷代的修廟祭告碑、經幢、題名、詩刻等共計151方,一直有碑林的名號。藏於東御座的秦二世詔書石刻,是以公元前209年李斯的篆書鐫刻而成的,是目前中國保存的最為古老的文字石刻之一。藏於漢柏院的東漢建寧元年(168年)的衡方碑、中平三年(18年)張遷碑、西晉泰始八年(272年)孫夫人碑和唐神寶寺碑、漢張衡不忘碑等,都是著名的碑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