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導遊詞(通用10篇)

白塔導遊詞 篇1

天津白塔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舊稱漁陽郡塔,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亦稱觀音寺白塔。遼清寧四年(1058)建,明嘉靖、隆慶、萬曆和清乾隆年間重修。

白塔導遊詞(通用10篇)

白塔平面八角形,通高30.6米。塔基下部砌花崗石條,上部築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

白塔身南面設門,內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磚雕假門;四個側面凸雕碑形,上書佛教偈語。八個轉角處作重層小塔。塔身上出三層磚檐,檐角系銅鐸。檐上置塔座承覆缽形圓肚、十三天和銅剎。素有“金峯平掛西天月,玉柱直擎北塞雲”之譽。

此塔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是中國遼塔造型奇特之一例。

白塔保留着印度的塔形,將覆缽式、密檐式、亭閣式的建塔風格完美結合。塔中還有許多價值很高的文物,如遼國的水晶龜形盒、琥珀小方塔等。

白塔導遊詞 篇2

揚州的白塔高27.5米,下面是束腰須彌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龕,龕內雕刻着十二生肖像。和北海白塔的厚重穩健不同,揚州白塔比例勻稱,玉立亭亭,和身邊的五亭橋相映成趣。著名建築家陳從周在《園林談叢》中曾將北海塔和揚州的搭進行對比,説:“然比例秀勻,玉立亭亭,晴雲臨水,有別於北海塔的厚重工穩。”可見北方之景到了南方也隨鄉入俗,雄壯之氣鋭減,窈窕氣質倍增了。相傳在1784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坐船遊覽揚州瘦西湖。

從水上看到五亭橋一帶的景色,不由遺憾的説:“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不然這而看起來和北海的瓊島春陰就像極了。”説者無心聽者有意,財大氣粗的揚州鹽商當即花了十萬兩銀子跟太監買來了北海白塔的圖樣,當晚連夜用白色的鹽包堆成了一座白塔。這就是在揚州流傳至今的“一夜造塔”的故事。

最佳旅遊季節揚州市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向温帶季風氣候的過渡區。其氣候主要特點是:盛行風向隨季節有明顯的變化。冬季盛行乾冷的偏北風,以東北風和西北風居多;夏季多為從海洋吹來的濕熱的東南到東風,以東南風居多;春季多東南風;秋季多東北風。揚州冬季偏長,4個多月;夏季次之,約3個月;春秋季較短,各為2個多月。

白塔導遊詞 篇3

遊客朋友們,您們好,歡迎您到北海公園參觀遊覽。

當您走進這座有着近千年歷史的皇家園林,當您仰望美麗的白塔感受着人間仙境般的秀美,急於要走進園中去享受北海山水的時候,我建議您駐足留步,用您幾分鐘的時間,聽我介紹一下北海公園的總體概況,為您的參觀遊覽做一個導遊。

北海公園是我國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之一。這座擁有近千年歷史的園林開發始於遼會同元年(公元938年),金大定六年至十九年(公元1166-1179年)世宗完顏雍(yōng)又在遼初創的基礎上建成一座規模宏大的皇家離宮—太寧宮。太寧宮沿襲中國皇家園林“一池三山”的規制,即北海和中海是太液池,瓊華島如”蓬萊”,團城為”瀛(yíng)洲”,中海犀(xī)山台似”方丈”。並將北宋汴京艮(gèn)嶽御園中的太湖石移置於瓊華島上。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營建大都,將瓊華島及其所在的湖泊被劃入皇城,賜名萬壽山、太液池。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朝正式遷都北京,萬壽山、太液池成為紫禁城西面的御苑,稱西苑。清朝承襲明代的西苑,乾隆七年至四十四年(公元1742-1779年)對北海進行大規模的改建,奠定了此後的規模和格局。

辛亥革命後,1925年北海闢為公園對外開放。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北海公園的保護極為重視,撥巨資予以修葺,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海是中國歷史園林的藝術傑作。全園佔地面積69萬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積39萬平方米),主要由瓊華島、東岸、北岸景區組成。

走過由漢白玉雕琢的永安橋、穿過堆雲牌樓,您就來到了瓊華島。瓊華島上樹木蒼鬱,殿宇櫛(zhì)比,亭台樓閣,錯落有致,白塔聳立山巔,成為公園的標誌。走進永安寺的山門,拾階而上您可以登上白塔。關於永安寺的壯麗景觀我將在您到達時詳細介紹。您走下白塔沿島步行,你可以欣賞到又一些美景。西側,那裏有著名的“閲古樓”內存有三希堂法帖,它是享譽世界上最著名的書法作品集成。西北面被一組沿湖長廊所環抱,北面山坡上,可見到相傳為秦漢時期的文物“銅仙承露盤”;東側山腳下是瓊島春陰碑,它是老北京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半月城”亦稱般若香台,在東坡依山而建;下面是“般若香台牌樓”,過“陟山橋”折而向北就來到東岸景區。

沿湖建有北京目前歷史最悠久的船塢;環湖的垂柳掩映着東岸的著名景點——濠濮間、畫舫齋。

濠濮間是一處馬蹄形小山圍成的水潭,在這座人工建造的皇家園林中現出它獨特的野趣。由濠濮間向北就是畫舫齋,著名的古樹——唐槐就在其中,畫舫齋以其寧靜、幽雅的園林意境名揚中外。出畫舫齋西門就可看到清代“先蠶壇”的大門。從先蠶壇北過橋向西而行就到達北岸景區。

北岸景區從東到西佈滿景點:東側有靜心齋——人稱“乾隆小花園”、大西天景點有西天禪林喇嘛廟建築羣,“華藏界”牌樓、“天王殿”、金絲楠木建成的“大慈真如寶殿”、九龍壁等建築;九龍壁西南是“快雪堂”“鐵影壁”,再往西您就看到了北海五龍亭、闡(chǎn)福寺、小西天等眾多著名景點。

從小西天極樂世界殿出來向南,可以從北海公園西門出園,也可乘遊艇回到瓊華島由南門出園。

北海園林博採眾長,有北方園林的宏闊氣勢和江南私家園林婉約多姿的風韻,並蓄帝王宮苑的富麗堂皇及宗教寺院的莊嚴肅穆,氣象萬千而又渾然一體,是中國園林藝術的瑰寶。您每到一個景點遊覽,我都將伴隨您,為您做更詳盡的講解。

白塔導遊詞 篇4

瀘州白塔位於瀘市的商業中心:東鄰成都人民商場(瀘州分部),西鄰重慶百貨(瀘州分部)和久盛百貨,再往西不足500米就是國窖窖池,南邊不遠處就是長江,北有匯通和摩爾商業大廈。白塔周圍還有燈光噴泉、十二肖相雕塑、奇樹異花應有盡有,是休閒納旅的好去處!但我寫白塔決不會僅僅為此。

白塔又叫報恩塔,報什麼恩?報母親養育之恩。瀘縣縣誌載“瀘州安撫史馮輯,幼年喪父,離母及長,官居於瀘。誕日,在乞食羣丐中尋得老母,遂建塔以報母恩,故名報恩塔”。意思是説瀘州歷史上有一個當官的叫馮輯,他很小的時候就死了父親,成人後離開母親和哥哥到瀘州當安撫史。一日,在一羣要飯吃的人中找到了老母親,所以建塔以報母恩!這太儉簡單了,一個當官的如果蒐集了大量民脂民膏,然後為自己的老母修塔這有什麼教育意義呢!要是那樣,現在各地不是有不少一夜暴富的大富翁花幾十萬、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在修祖墳嗎!難道這些人也值得學習嗎?非也。日前我聽到了一個關於白塔的民間傳説,與上述記載稍有不同,我感到卻有教育意義,現概述如下:

宋朝有學子叫馮輯,很小的時候就死了父親,他還有一個比自己大三歲的哥哥,兄弟倆靠母親一人養育成人。馮輯自小克苦讀書,而其兄只愛勞動不愛讀書。也好,這樣母親也多了個幫手,為小馮輯學習創造了一定條件。小馮輯由於學習努力,不足二十歲就考取了功名,並被派遣到瀘州當安撫史。在宋朝安撫史不只管軍隊,還兼任地方長官。由於馮輯勤政,將瀘州治理的津津有條,人民安居樂業,因此深受瀘州人民的愛戴。一年馮輯原籍岀現傳染病,哥哥病死,母親離家出走,沿路乞討來到瀘州。一日馮輯撫慰難民,在難民中看到了母親。但老母已雙眼失明,認不岀跪在面前的是自己的親生兒。馮輯痛哭失聲,自言自語地説:兒子不孝,讓母親受苦了。馮輯想用眼淚和舌液醫治老母的眼疾,他這一舉動感動了當時的瀘州名醫,名醫將馮母接到自己家中,不久使馮母復明。復明後的母親,對馮輯要求更加嚴格,馮輯更加勤政,將瀘州治理的更好。在馮母去世後,當時瀘州鄉紳百姓想集資為馮母建塔,但馮輯不準。到馮輯去世後,瀘州人民才修建了報恩塔,報答馮母養育了好兒子,使瀘州人民過了一段平安富裕的好日子。

白塔導遊詞 篇5

曼飛龍佛塔在景洪縣大勐龍一個叫作曼飛龍寨子的後面的山頂上,距自治州首府允景洪70公里,距大勐龍3公里,是西雙版納著名的佛塔羣,有人把它叫作“筍塔”,這是形容羣塔像春筍一樣拔地而起。還有人因其潔白,喚作“白塔”。

從曼飛龍寨邊跨過小河,便是200餘級石階,左邊是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右邊是葱葱郁郁的橡膠樹林,塔羣建在山頂,共9座,塔基呈多瓣形的梅花狀,周長 42.6米。其中主塔高16.29米,四周環抱着8個小塔,分佈8角,每座小塔高9.1米,塔身為多層葫蘆形。一座母塔,8座子塔,乍看起來很像是一叢剛勁挺拔的大竹,又像是拔地而起的粗壯竹筍,雄偉壯觀。每座小塔塔座裏都有一個佛龕,佛龕裏有一尊佛雕和一個佛像,佛龕上還有泥塑的鳳凰,凌空飛翔,門口是兩條泥塑的大龍。8個金色小塔頂上,每座掛有一具銅佛標,母塔尖上還有銅質的“天笛”,山風吹來發現叮叮噹噹的響聲。塔上各種各樣的彩繪、雕塑、秀麗優美。

據説,這組佛塔最初建於傣歷565年(1220xx年),距今已是778年。它的設計、建造、典禮等資料,貝葉經上都有記載。近幾年,政府撥款將羣塔修飾一新。每年潑水節期間,曼飛龍寨子的傣族羣眾,還要在塔前舉行歡慶儀式,男女老少都圍塔跳“依拉賀”,追逐潑水,歡度傣歷新年。

這組羣塔是由3個印度籍佛教徒設計、大勐龍頭人古巴南批等人主持建造的,近代曾兩次進行修復,現在已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佛塔正南向龕下的原生巖石上,有一人裸足印,被傳為釋迦牟尼腳跡。當地佛教傳説釋迦牟尼來到大勐龍那一年,孔雀飛滿了壩子,當時正在籌建這組羣塔,但卻不知建在哪裏好,釋迦牟尼知道後,就用他的左腳在大青石上一踩,那裏就留下了一個深深的腳印,人們就在他的腳印邊建了這羣塔。

在腳印前還有眼泉井,傳説釋迦牟尼講經時,天氣很熱,講得口乾舌燥,打發7個小夥子下山到寨子裏挑水,一下把33口井都挑幹了,釋迦牟尼就大顯佛法,用他的禪仗在地上戳了一個3尺深的洞,這個洞就成了井泉,徐徐淌出水來,至今那裏還有一眼泉水井。因此,過去東南亞一帶佛教信徒們,來到曼飛龍羣塔,總要向着那個填不滿的腳印裏丟上幾個銀幣,每人還要帶一葫蘆泉水回去呢。其實,釋迦牟尼生活的時代,早於建塔前1 000餘年,他也未曾到過雲南。這個傳説,只是佛教徒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增加塔的神祕性而創造出的神話。

白塔導遊詞 篇6

瀘州白塔又名報恩塔,位於瀘州中心城區報恩塔文化廣場,與瀘州老窖池相距500米,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白塔又叫報恩塔,塔高32.30米,呈八方形,每邊長4米,七層、雙檐,座西向東而立,造型古樸優美,結構協調自然,塔外檐下磚砌斗拱,飾有瑞獸、琴書等塗雕,塔內共有八十二龕三百六十餘尊石刻造像,分別為佛教、民間中的傳説故事,雕塑精密細膩,頗其南宋秀麗工緻風格,外面全部呈白色,故此又名為“瀘州白塔”。

此“報恩塔”始建於南宋。相傳,當時的瀘州安撫使馮楫在自己的壽宴之日,有幸識得了流散多年的瞎母,馮楫當即焚香禱告,跪舔母目,終始母眼重明,馮楫遂建此塔以感恩。千百年來“報恩塔”的故事在瀘州流傳極廣,並深情讚美了知恩、感恩、報恩這一中華民族之傳統美德,也深深影響了瀘州人的道德情操。明弘治年、清光緒四年及1983--1985年維修過,至今保存完好。

該塔矗立城中,在過去數十里便可遙見,塔頂以水晶念珠一串、金碗四枚填以七珍八寶其內,頂之四葉以鐵索擊真頂,每值旭日東昇即放霞彩,光芒萬丈,蓋珠光矣,古代《瀘州八景》中謂之“白塔朝霞”。

千百年來“報恩塔”的故事在瀘州流傳極廣,並深情讚美了知恩、感恩、報恩這一中華民族之傳統美德,也深深影響了瀘州人的道德情操。知恩,顧名思義,就是要知道恩情。知遇之恩、養育之恩、授藝之恩、教師之恩……,可謂恩情融入人世甚廣啊……;感恩其本意是要信徒感謝主(上帝)的善良與寬容,感謝兄弟姐們的幫助與支持。牛津字典將其定義為“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回饋他人”。我們中國人自己將其表達更加生動——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報恩也就是用實際行動和其他各種方式予以回報。

白塔導遊詞 篇7

揚州白塔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舊稱漁陽郡塔。建於遼統和年間,遼清寧四年(1058)重建,在明嘉靖、隆慶、萬曆和清乾隆年間重修。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所以亦稱觀音寺白塔。塔平面呈八角形,由高大的束腰須彌座、八角重檐亭式塔身、碩大的率堵波和頂部的十三天相輪組成。通高306米,磚石結構。塔基下部砌花崗巖石條,上部的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

相傳在 1784 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坐船遊覽揚州瘦西湖。從水上看到五亭橋一帶的景色,不由遺憾的説:“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不然這而看起來和北海的瓊島春陰就像極了。”説者無心聽者有意,財大氣粗的揚州鹽商當即花了十萬兩銀子跟太監買來了北海白塔的圖樣,當晚連夜用白色的鹽包堆成了一座白塔。這就是在揚州流傳至今的“一夜造塔”的故事。

揚州的白塔高 27.5 米 ,下面是束腰須彌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龕,龕內雕刻着十二生肖像。和北海白塔的厚重穩健不同,揚州白塔比例勻稱,玉立亭亭。和身邊的五亭橋相映成趣。

白塔導遊詞 篇8

曼飛龍佛塔也叫筍塔,白塔,位於景洪市大勐龍鄉曼飛龍寨子後面的山頂上,距離景洪市70公里,距離大勐龍鎮3公里。 塔羣由大小九塔組成,潔白的塔身,白塔是因其潔白而享名,金色的塔尖,宛如玉筍破土而出,因此又有筍塔之稱。

塔為磚石結構,建於傣歷五六年(1020xx年),傣語“塔糯莊龍”,意為大頭筍塔,系小乘佛教建築。主塔居中,通高16.29米,塔盤直徑 8.6米,8個小塔分列八角,通高9.1米,座下設有佛龕,內供佛像。

距白塔南3.5公里處還建有一座金塔(又稱黑塔,布朗塔),可從大勐龍鎮步行500米即到。 每年潑水節期間,曼飛龍寨子的傣族羣眾相聚在塔前,追逐潑水,歡度傣歷新年。

白塔導遊詞 篇9

​揚州白塔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舊稱漁陽郡塔。建於遼統和年間,遼清寧四年(1058)重建,在明嘉靖、隆慶、萬曆和清乾隆年間重修。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所以亦稱觀音寺白塔。塔平面呈八角形,由高大的束腰須彌座、八角重檐亭式塔身、碩大的率堵波和頂部的十三天相輪組成。通高306米,磚石結構。塔基下部砌花崗巖石條,上部的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

塔身南面設門,內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磚雕假門;四個側面凸雕碑形,上書佛教偈語。八個轉角處作重層小塔。塔身上出三層磚檐,檐角系銅鐸。檐上置塔座承覆缽形圓肚、十三天相輪。此塔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是中國遼塔造型奇特之一例。素有“金峯平掛西天月,玉柱什擎北塞雲”之譽。上層室內曾藏有遼清寧四年舍利石函一具和珍貴文物百餘件。

揚州至今還流傳着“一夜造白塔”的故事。該故事出於《清朝野史大觀》。一天,乾隆在瘦西湖中游覽,船到五亭橋畔,忽然對揚州陪同官員説:“這裏多象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皇帝開軒一看,只見五亭橋旁一座白塔巍然聳立,以為是從天而降,身旁的太監連忙跪奏道:“是鹽商大賈,為彌補聖上游西湖之憾,連夜趕製而成的”。據説,是八大鹽商之一的江春用萬金賄賂乾隆左右,請畫成圖,然後一夜之音用鹽包為基礎,以紙紮為表面推成的。儘管只可遠視,不可近攀,但乾隆不無感慨地説:“人道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

傳説是無稽的,舊塔建於何年,已不可考。因喇嘛塔,原屬藏語系佛教中喇嘛教寺院的塔制,元代以降,漸行全國,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兩淮鹽總江春集資仿北京北海白塔,就舊塔基建造。《揚州畫舫錄》點明,該塔是“仿京師萬歲山塔式”。但型制已大有區別。北海的白塔是寺廟塔,肚大頭細,高35.9米,下為高大的磚石台基,塔座為折角式的須彌座。揚塔雖取喇嘛教寺院的塔制,但在瘦西湖僅為點綴,系園林塔,另則揚州的建築都以柔秀見長,因此取其形式,改換面目。一是降低高度,揚州的白塔僅27.5米;二是外形輪廓線變得秀美,使之身子縮小,其相輪(十三層級)也較北海塔瘦長,這樣揚州的塔形似花瓶了;三是發揮磚刻特長,塔座全是磚雕的束腰須彌座,座為八角四面,每面三龕,龕內磚雕十二生肖像,象徵一年十二,一天十二時辰,築台五十三級,象徵童子拜觀音的五十三參圖,相輪為十三層,象徵天的最高處十三天。

處處有象徵,處處有暗示,揚州造園藝術的手法巧妙揉合於外來景緻之中。着名建築家陳從周在《園林談叢》中曾將北海塔和揚州的搭進行對比,説:“然比例秀勻,玉立亭亭,晴雲臨水,有別於北海塔的厚重工穩。”

白塔導遊詞 篇10

天津白塔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舊稱漁陽郡塔,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亦稱觀音寺白塔。遼清寧四年(1058)建,明嘉靖、隆慶、萬曆和清乾隆年間重修。

白塔平面八角形,通高30.6米。塔基下部砌花崗石條,上部築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

白塔身南面設門,內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磚雕假門;四個側面凸雕碑形,上書佛教偈語。八個轉角處作重層小塔。塔身上出三層磚檐,檐角系銅鐸。檐上置塔座承覆缽形圓肚、十三天和銅剎。素有“金峯平掛西天月,玉柱直擎北塞雲”之譽。

此塔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是中國遼塔造型奇特之一例。

白塔保留着印度的塔形,將覆缽式、密檐式、亭閣式的建塔風格完美結合。塔中還有許多價值很高的文物,如遼國的水晶龜形盒、琥珀小方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