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河故城導遊詞精選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築城市,也是我國保存兩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遺蹟,唐西域最高軍政機構安西都護府最早就設在交河故城。1961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面是關於交河故城的導遊詞,歡迎閲讀!

交河故城導遊詞精選

交河故城導遊詞

交河故城在吐魯番縣城西南大約10公里的牙爾乃孜溝中,它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車師前國的國都。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它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牙爾乃孜溝是遠古時代由於洪水沖刷而形成的一道河谷,經過數千萬年沖蝕,大自然經它巨大的創造力,在河谷中央留下一個平面呈柳葉形的河心洲,東西走向,最寬處約300米,四周崖岸壁立,為一百米寬,約30米深地河谷所環繞,形成了天然屏障,遠在302019年前,原始部落的居民為了避免野獸的侵害和防備部落間的戰爭就在這個河心洲上建造自己的家園,他們在堅硬的黃土層中掏挖出洞室居住,開鑿出通往河谷底部的通道,到河谷中取水和從事生產活動。當時他們使用的刮消器、尖狀器、石核、石片和紅色彩陶片等,至今在地面仍然可以採集到一些遺物。據《史記》記載,這些土著居民屬於我國古代西北兄弟民族姑師人。

姑師人在戰國時期進入階級社會,其活動遍佈新疆東部地區。這個河心洲當是其重要據點之一。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姑師為趙破奴所破,遂分為車師前後王和山北六國。《漢書西域傳》雲:“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這説明交河一名的由來,也説明了這個河心洲是2019多年前車師前國的都城所在地。公元448年,車師前王車伊洛,帶兵隨北魏萬度歸平西域,西征焉耆,留子車歇守交河。盤踞在盆地東部高昌城的北涼殘餘勢力沮渠安周,乘虛引柔然兵襲擊交河,車歇固守不住,450年西奔焉耆投伊洛,車師前國至以覆滅。根據附近南北朝墓中出土的墓誌記載,此後至唐初,這裏為高昌國的交河郡治所。唐太宗貞觀2019年(640年),候君集平高昌,在此設立交河縣,屬西州管轄,西域最高軍政機關——安西都護府最早也設立在這裏(640-658年),成為唐王朝進一步統一廣大西域地區的大本營,後來隨着管轄範圍的不斷擴大,都護府才西遷到龜茲(今庫車)。盛唐詩人李頎曾形象地描述過這裏的戒馬生涯,寫下了“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的名句。8世紀中葉至9世紀中葉,這裏曾為吐蕃所陷。以後,交河城又為回鶻高昌國屬地,設交河州,由於空間狹小,限制了發展,城池也就漸漸衰落了。

13世紀末,西北蒙古遊牧貴族海都·都哇發動叛亂,多次侵犯元朝控制下的地區,交河城毀於這次兵火之中,故城發現的古代文書中,沒有見到元末以後當地流行的察合台文以及更晚的老維吾爾文;挖掘出來的錢幣,方磚、陶瓷片等遺物中,也不見有元代以後的物品,明初永樂年間,吏部員外郎陳誠出使西域,曾到過此地,留下了《崖兒城》詩一首:“沙河二水自交流,天設危城水上頭。斷壁懸崖多險要,荒台廢址幾春秋。”由此可見當時這裏已經是廢墟一片,人們都不知其廢棄於何年何月。現在當地羣眾已很少使用“交河”之名,而習慣稱之“雅爾和圖”、“雅爾湖”。其實,“雅爾”就是漢語“崖兒”的輾轉音譯,“和圖”是蒙古語“城”的意思,“湖”就是“和圖”的音變,合之仍為“崖兒城”,是交河城於元末廢棄後新興起的名稱。

我們現在看到的交河故城是其鼎盛時期的規模,大體為唐代的遺存,台地西北部是一片唐以前的古墓地,已被盜掘破壞殆盡,建築物集中在台地東南部約1000米的範圍內。其東、南兩面各有一個城門,建築形式除沒有城牆外,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即大部分建築物、包括寬大的街道,都是從原生土中掏挖出來,窯洞是在原生土中直接掏挖的,平房則多是切挖原生土留出四壁,然後用木頭搭頂。從殘留的柱洞看,有不少是多層建築,有的下部是窯洞,上部平房,板夾泥剁牆建築物只佔少數,有的下部是生土牆上部是板夾泥垛牆。城內佈局可分為三部分:貫穿南北的一條大街把居住地區分為東、西南部分,大街北端則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以它為中心構成了北部寺院區。東區南部有一所氣勢宏偉的宅院,佔地3000平方米,地下地上雙層建築。有寬大的樓梯通道可以上下,寬厚高大的圍牆外面是城內唯一一處廣場。根據考察分析,這個宅院當為唐初所建,可能是安西都護府的治所,後為天山縣的官署衙門。西區分佈有許多手工業所坊,發現的幾處陶窯遺址堂壁,經烈火焚燒,已完全變成灰色。大街北端的寺院平面呈長方形,佔地約5000平方米。由山門、大殿、僧房、庭院、水井等組成,根據建築特徵和殘存的泥塑佛像分析,應為南塔羣,中央是一座大佛塔,上面原有塑像,今已無存,四角各25個小塔,排列成縱橫各五巷的方陣,總計101個。城中大街兩旁盡是高厚的圍牆。臨街不見一個門窗,縱橫連接的街巷把建築羣分為若干小區,頗似宋代以前內地城市的坊、曲。這種建築佈局足以表明,交河城在唐代曾經進行過一次有規劃的重修改建,而唐代以前的舊城痕跡則早已全面目全非。

由於當地氣候極為乾燥,城址又遠離水源,無法開墾耕種,因而城內的官署衙門、寺院佛塔、坊曲街道等建築物遺址得以完好地保存下為,如今遊人至此,仍可以走街串巷,穿堂入室,像這樣歷史悠久,保存完好的故城遺址,在國內可以説是首屈一指的。交河城東北角為民宅,房舍狹小密集,每户民宅至幹線間必須經過一條條高深的小巷,巷口與幹線相連,民宅遺蹟保存尚好,可看出院落的平面佈局和房屋的門、窗位置。

交河全城就像一個層層設防的大堡壘,人行牆外,像在深溝之中,無法窺知城垣內的情況,而在牆內,則可居高臨下,控制內外動向,城中佈防,也是極為嚴密的。故城內曾出土不少文物,如唐代蓮花紋瓦當,蓮花經卷等。交河故城作為絲綢之路的重鎮,班超父子,唐代玄法師及邊塞詩人岑參等都曾到過這裏,留下了千古佳話和不朽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