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旅遊400字導遊詞範文(精選11篇)

景點旅遊400字導遊詞範文 篇1

青島總督府,氣勢宏偉,建築面積為4083平方米,高度為30米,厚達60多釐米的外牆以黃色為基調,局部以花崗巖石料作裝飾,石面加工粗樸,正門牆飾以淡綠色、淡灰色花崗巖石,頂部石料雕以美麗的圖案,於粗放之中見精巧。米紅色筒瓦、藍色魚鱗瓦、綠色牛舌瓦鋪設的樓頂,使大樓更加精美別緻。1957年環繞迎賓館修建了圍牆形成了佔地面積達86000多平方米的庭院,院內遍植果樹和多種觀賞植物。

景點旅遊400字導遊詞範文(精選11篇)

位於沂水路11號的總督府坐落在觀海山之南坡,背山面海,居高臨下,天然造就了權力機構的肅穆和威嚴氣勢。它始建於1920xx年,由德國建築師拉查魯維茨根據19世紀歐洲公共建築的藝術形式設計,大樓外表均採用青島優質花崗巖石料砌成,屋頂覆蓋紅色筒瓦。整個建築既莊重典雅,又美觀堅固,至今仍屬青島市著名建築之一。

迎賓館是德國總督官邸舊址,坐落於信號山南麓,1920xx年10月-1920xx年10月建造,由德國建築師馬爾克設計,施特拉塞爾監督施工。因它是當年德國膠澳總督的官邸。故俗稱"提督樓"。這是一座具有歐洲皇家風範的德國古堡式建築,其造型之典雅,裝飾之豪華,輪廓線條之優美,色彩之瑰麗,至今仍具居我國單體別墅建築之前列,作為二十世紀初建造的這種風格的房屋在歐洲大陸甚至德國也不多見了。

景點旅遊400字導遊詞範文 篇2

各位遊客:

歡迎大家到寧夏來觀光旅遊。首先請允許我向各位介紹一下寧夏概況。

寧夏位於祖國的西北內陸地區,黃河中上游,全區土地面積6.64萬平方公里,現轄銀川、石嘴山兩個地級市,銀南、固原兩個地區,吳忠、青銅峽、靈武3個縣級市和6各轄區,15各縣。全區人口536萬。

寧夏是我國唯一一個回族自治區,回族人口約佔全區總人口的1/3。回民信仰伊斯蘭教,全自治區有大、小清真寺3000多座,因此寧夏又被稱為中國的“穆斯林之鄉”。

寧夏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黃河岸邊的靈武市“水洞溝遺址”發掘表明,在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秦代時屬北地郡,秦軍在此屯墾戍邊,抗擊匈奴。漢代時又分為朔方和西涼刺史兩部。唐代時屬關內道,農牧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11世紀初,党項族以寧夏為中心,建立了西夏政權,並創造了燦爛的西夏文化。元滅西夏後,設寧夏行省,取“平定西夏永遠安寧”之意,於是便開始有了寧夏的名稱。明改制寧夏衞,清屬甘肅省。1920xx年建寧夏省。1654年又撤銷省建制,分歸內蒙古、甘肅省管轄。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地處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的過渡地帶,又是河套文化與絲綢之路的交融區,古老深遠的黃河文化、特色鮮明的伊斯蘭文化、獨一無二的西夏文化、頗具特色的移民文化和濃郁粗曠的邊塞文化工具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從而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遺蹟和探尋不盡的奧祕。

景點旅遊400字導遊詞範文 篇3

提起蘭州的橋,人們首先會想到那座令蘭州人驕傲自豪的橋,它就是號稱“黃河天下第一橋”的中山橋。

中山橋位於蘭州市金城關,橫跨黃河,毗鄰白塔。中山橋始建於清光緒年間,1920xx年2月開工,1920xx年6月竣工。它是由美國人設計,德國人承建而成的,建橋花費白銀306600餘兩。中山橋長233。5米,寬8。36米,是黃河上第一座公路橋,所以有黃河天下第一橋之稱。後來為紀念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該橋於1942年改名為“中山橋”。中山橋是全鋼構造的五拱橋,造型美觀大方,氣勢磅礴,北面有鬱鬱葱葱、高高聳立的白塔山,南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橋下滔滔黃河水日夜不休地奔流而過。

夜晚的中山橋是黃河岸邊最美的一景了,璀璨的花燈給中山橋平添了一份雍容華貴,遠遠望去,中山橋就像一條威猛的金色巨龍橫卧在黃河之上。臨河觀看,中山橋與水中倒影交相輝映,花燈閃爍,真是美輪美奐!

經過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中山橋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不能再承受更多的壓力,現在的中山橋已經改為步行橋,人們在橋上拍照、休閒、娛樂……中山橋因為它的百年曆史和獨特造型成為蘭州的標誌性建築,成為值得蘭州人自豪的名片。

景點旅遊400字導遊詞範文 篇4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位於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金城關前,建於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是蘭州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樑,因而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中山鐵橋長233.33米,寬7.5米,有6墩5孔的鐵橋,橋上飛架5座弧形鋼架拱樑。其前身始於明洪武5年(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七裏處建的浮橋名叫鎮遠橋。

根據清道光“蘭州府志”記載,該橋以二十四艘大船貫連,浮於河面,冬拆夏設。嚴冬時黃河結冰,車馬都可通行。至明洪武9年(1376年),衞國公鄧愈移浮橋至西10裏處,稱“鎮遠橋”;明洪武20xx年(1385年),蘭州衞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遺存重10噸,長 5.8米的鑄鐵橋柱“將軍柱”三根。

清光緒33年(1920xx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 導,建起了長達233.33米,寬7.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1954年,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樑,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氣勢雄渾。

景點旅遊400字導遊詞範文 篇5

各位遊客大家好:

歡迎來到我們美麗的海賓城市秦皇島,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_旅行社的導遊_,在我身邊的這位是我們的司機_師傅,車號為___幾天由我們為大家服務,希望我們大家能合作的愉快,如果大家有什麼要求可以及時向我們提出,我們一定會竭盡權利為大家服務!

現在我先把這幾天的行程和大家介紹一下.......,好了,這回大家可以向車窗外看一看我們秦皇島的市容市貌,是否和我們想象的秦皇島相吻合呢?我們所處的這個位置是秦皇島的海港區,它是秦皇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市政府也坐落在這個區域內,可以説它是秦皇島最繁華的區域了!

秦皇島是由3區4縣組成的,佔地面積7812.4平方公里,人口有270萬,可以説是人口少面積小的城市,大家可不要小瞧這個面積小,人口少的地方,這裏不僅是河北省唯一的賓海旅遊城市,它還具有“夏都”這樣的美稱,不僅如此它也成為了衞生城市、花園城市、足球城市——08年奧運會足球外圍賽賽場就定在了秦皇島,等等很多光榮的稱號。

景點旅遊400字導遊詞範文 篇6

位於沂水路11號的總督府坐落在觀海山之南坡,背山面海,居高臨下,天然造就了權力機構的肅穆和威嚴氣勢。

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迎賓館)位於青島市南區龍山路26號,始建於1920xx年,落成於1920xx年。由德國著名建築師拉查魯維茨設計,建築面積4000餘平方米,是德國威廉時代典型建築樣式與青年風格派手法相結合的歐洲古堡式建築。

作為“德國建築藝術在中國”的最高代表,其裝飾之豪華、造型之典雅,至今仍雄居我國單體建築之首列。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凝縮了近代以來青島城市的歷史風雲,呈現了東西方建築文化對話的豐富圖景,集結着建築藝術、城市史、近代史及中德關係史等多重內涵。

作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三級博物館、國家首批AAA級旅遊景區(點),其先後接待過眾多海內外知名人士,架起了中外文化關係溝通之橋樑,是青島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經典象徵,成為海內外觀眾瞭解青島、瞭解建築藝術的一扇重要窗口。

景點旅遊400字導遊詞範文 篇7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衞縣的沙坡頭旅遊區是一處景觀獨特的遊覽區。過去,沙坡頭是以治沙成果而聞名。包蘭鐵路在中衞境內六次穿越沙漠,其中以沙坡頭坡度最大,風沙最猛烈,為了保證鐵路暢通,避免路軌被沙埋住,從50年代起,在鐵路兩側營造防風固沙工程。   這項工程取得了成功,鐵路兩側巨網班的草方格里長滿了沙生植物,金色沙海翻起了綠色的波浪,包蘭鐵路沙漠段幾十年來安然無恙。 這一治沙成果引起了全世界治沙界的普遍關注,不少外國專家慕名前來考察。

到了80年代,旅遊部門發現沙坡頭有着獨特的景觀,便將它建成一個頗具特色的遊覽區。

沙坡頭遊覽區的特色之一是滑沙。遊人從高約百米的沙坡頭的坡頂往下滑,由於特 殊的地理環境和地質結構,滑沙時座下會發出一種奇特的響聲,如洪鐘巨鼓,沉悶 渾厚,稱之為“金沙鳴鐘”。

特色之二是沙山北面是浩瀚無垠的騰格裏沙漠。而沙山南面則是一片鬱鬱葱葱的沙 漠綠洲。遊人既可以在這裏觀賞大沙漠的景色,眺望包蘭鐵路如一條綠龍伸向遠方; 又可以騎駱駝在沙漠上走走,照張相片,領略一下沙漠行旅的味道。

特色之三是乘古老的渡河工具羊皮筏,在滔滔黃河之中,渡向彼岸。這種羊皮筏俗 稱“排子”,是將山羊割去頭蹄,然後將囫圇脱下的羊皮扎口,用時以嘴吹氣,使之鼓起,十幾個“渾脱”製成的“排子”,一個人就能扛起,非常輕便。遊人坐在 “排子”上,筏工用槳劃筏前進,非常有趣。

景點旅遊400字導遊詞範文 篇8

青島迎賓館(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位於繁華商業區、風景區的中部。背山面海,雄偉壯觀,它是一座歐式風格建築精華的薈萃,始建於1920xx年,建成於1920xx年,是當時膠澳戰區提督的官邸。

建築位於信號山半山腰上,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幽雅。建築設計師為德國人拉查魯維茨,建築總監為施特拉塞爾,工程耗資為四十五萬金馬克。建築面積四千餘平方米,主體高三十餘米。部分外牆飾以花崗巖作裝飾,石料加工粗樸。米紅色筒瓦、藍色魚鱗瓦、綠色牛舌瓦鋪設樓頂,使大樓更加精美別緻。

建築主體為四層,共有大小房間30個,其中主要展廳14個。各個展廳互相貫通,卻又各成一體,更令人稱奇的是,每個展廳又三個不同之處,其內部裝飾之豪華、造型之典雅,至今仍雄居我國單體建築之首列。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人類文明的直觀載體,藴涵着豐富的認知與審美價值。作為"德國建築藝術在中國"的最高代表,這幢氣勢雄偉的建築是德國威廉時代典型建築格調與青年風格派手法相結合的範例,創造性地包容了多種建築藝術語言和東西方的文化理念。它記載着歷史,同時又超越了自身的歷史,成為青島歷史文化名城的顯赫載體和二十世紀人類建築藝術的經典象徵。

總督樓具有很高的歷史、科研和藝術價值,而且體現了多元文化匯合的魅力。總督樓是一幢世界知名建築,凝結着極為豐富的文化信息,在超越了其歷史侷限性之後,成為中外文化關係的一個重要見證,也因此而成為青島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經典象徵。百年而今,一座樓堡與一個城市共同經歷了往昔。重新審視這幢傳奇建築和這座海上名城需要有一種宏闊而精微的眼光,惟有透過歷史而客觀把握其中的人文藝術價值才能獲得對未來有益的啟示,"從世界看中國"與"從中國看世界"的眼光可以因此而匯合起來,兩種文化的碰撞與交融顯得極其耐人尋味。

景點旅遊400字導遊詞範文 篇9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衞縣的沙坡頭旅遊區是一處景觀奇異的遊覽區。已往,沙坡頭是以治沙成就而有名。包蘭鐵路在中衞境內六次穿越戈壁,箇中以沙坡頭坡度最大,風沙最激烈,為了擔保鐵路流暢,停止路軌被沙埋住,從50年月起,在鐵路兩側營造防風固沙工程。  這項工程取得了樂成,鐵路兩側巨網班的草方格里長滿了沙生植物,金色沙海翻起了綠色的海浪,包蘭鐵路戈壁段幾十年來安全無事。這一治沙成就引起了全天下治沙界的廣泛存眷,不少外國專家慕名前來考查。

到了80年月,旅遊部分發明沙坡頭有着奇異的景觀,便將它建成一個頗具特色的遊覽區。

沙坡頭遊覽區的特色之一是滑沙。遊人從高約百米的沙坡頭的坡頂往下滑,因為特 殊的地理情形和地質佈局,滑沙時座下會發出一種怪異的響聲,如洪鐘巨鼓,沉悶渾樸,稱之為“金沙鳴鐘”。

特色之二是沙山北面是眾多無垠的騰格里戈壁。而沙山南面則是一片鬱鬱葱葱的沙 漠綠洲。遊人既可以在這裏撫玩大戈壁的景緻,遠望包蘭鐵路如一條綠龍伸向遠方;又可以騎駱駝在戈壁上逛逛,照張相片,明確一下戈壁行旅的味道。

特色之三是乘迂腐的渡河器材羊皮筏,在滾滾黃河之中,渡向彼岸。這種羊皮筏俗稱“排子”,是將山羊割去頭蹄,然後將囫圇脱下的羊皮扎口,用時以嘴吹氣,使之興起,十幾個“渾脱”製成的“排子”,一小我私人就能扛起,很是精練。遊人坐在“排子”上,筏工用槳劃筏提高,很是風趣。

景點旅遊400字導遊詞範文 篇10

杭州西溪濕地是新開闢的一個生態保護景點,原為沼澤遍佈的古老民居村落,含有很濃重的歷史文化沉積,現闢為國家濕地公園。它就坐落在我居住地的旁邊,沒事時經常去那裏走走。首先給人的感覺是自然環境和諧幽美,沒有雕塑的痕跡。到處都是池塘,池塘邊的樹木東倒西歪,有的甚至橫卧在水裏。枯萎的荷葉、水草、蘆葦在風中搖曳,擺弄着殘敗的身影。池塘邊的小路曲曲彎彎,有的是泥路,有的是木板搭成的路,有的是水泥塊鋪成的路。路的兩邊,栽種了品種豐富多樣的樹木,堪稱濕地植物王國。我在一條整潔漂亮的木板路上走着,不經意地走到了一間水下生態博物館。

透過玻璃可以看到小魚在遊動,水下植物此時還處在冬眠期,只看到一些枯枝殘葉和稀少的綠芽。我想,到春天一定很好看。公園裏有兩條貫穿東西南北的大馬路,東西方向叫綠堤,南北方向叫福堤。綠堤的兩邊是濕地生態植物園;福堤的兩邊是主要景點。首先到了西邊的河渚街,這條古色古香的小街,正在經營着各式各樣的傳統土特產品,有藍印花布店,豆腐坊,釀酒坊,傘店,手工藝編織店,龍舟陳列館等。店鋪都是木製門板,雕花窗户,每家店鋪門前都飄揚着招商旗,頗有復古之風。走過河渚街,眼前聳起一座高塔,約四層,有盤梯可上。不遠處,是遊船碼頭,那裏有兩棵大樟樹,樹幹粗大,濃廕庇日。又有綠水相映,實為夏天最佳納涼處。我沒有登船遊覽,料想別有一番風趣。

隨後便掉頭沿福堤向南走去,右轉彎穿過竹林,見到一排排掩映在竹林中的廟宇和古民居,那裏有交蘆庵,雲水庵,西溪山莊,厲杭二公祠等建築,靜閒有致,古樸典雅,是讀書休養的好地方。走出竹林,沿福堤朝南走去,便到了高莊。這是清朝乾隆時期宮廷學者高士其的住所,也是接待乾隆的地方。莊園佈置得錯落有致,竹林圍繞,水波清幽,視野開闊,美不勝收。當年高士其的自得其樂可以想見。

濕地公園種了很多花卉,再過幾天,梅花就要開放。到那時再訪濕地,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景點旅遊400字導遊詞範文 篇11

列位旅客:

接待各人到寧夏來參觀旅遊。起首請應承我向列位先容一下寧夏輪廓。

寧夏位於故國的西北本地地域,黃河中上游,全區土地面積6.64萬平方公里,現轄銀川、石嘴山兩個地級市,銀南、固原兩個地域,吳忠、青銅峽、靈武3個縣級市和6各轄區,15各縣。全區生齒536萬。

寧夏是我國獨逐一個回族自治區,回族生齒約佔全區總生齒的1/3。回民信奉伊斯蘭教,全自治區有大、小清真寺3000多座,因此寧夏又被稱為中國的“穆斯林之鄉”。

寧夏是中漢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黃河岸邊的靈武市“水洞溝遺址”掘客表白,在3萬年前的舊石器期間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秦代時屬北地郡,秦軍在此屯墾戍邊,抗擊匈奴。漢代時又分為朔方和西涼刺史兩部。唐代時屬關內道,農牧經濟獲得了很大的成長。11世紀初,党項族以寧夏為中心,成立了西夏政權,並締造了光輝燦爛的西夏文化。元滅西夏後,設寧夏行省,取“逍遙西夏永久平定”之意,於是便開始有了寧夏的名稱。明改制寧夏衞,清屬甘肅省。1928年建寧夏省。1654年又取消省建制,分歸內蒙古、甘肅省統領。1958年創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地處華夏文化與草原文化的過渡地帶,又是河套文化與絲綢之路的領悟區,迂腐深遠的黃河文化、特色光鮮的伊斯蘭文化、唯一無二的西夏文化、頗具特色的移民文化和濃烈粗曠的邊塞文化器材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從而為後人留下了很多貴重的遺蹟和探尋不盡的機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