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迴歸線標誌塔導遊詞(通用3篇)

北迴歸線標誌塔導遊詞 篇1

“自然之門”北迴歸線標誌塔在南澳島建成,成為汕頭第二座北迴歸線標誌塔,也是我國己建成的第十一座北迴歸線標誌塔。“自然之門”位於南澳島東端的青澳灣,該塔設計採用漢字“門”字進行演變造型,球體半徑3.21米(對應春分3月21日),懸臂長6.22米(對應夏至6月22日),從底座到球體高12.22米(對應冬至12月22日);兩邊門柱所傾斜的角度正好對應北緯23.50。

北迴歸線標誌塔導遊詞(通用3篇)

巧合的是,南澳“自然之門”與汕頭西郊雞籠山南麓的標誌塔形成了一山一海、東西呼應的新格局。1986年6月22日,由時任汕頭市建築設計院工程師杜川設計的汕頭北迴歸線標誌塔建成並投入使用。該塔高13.6米,運用了象徵的建築手法,以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可見的“北”字加以抽象變形,並以此作為支架承託着一個直徑5米的空心地球模型,球心裝有直徑40釐米、長5米的不鏽無縫鋼管垂直地面,置於三層圓形觀賞台中心。每年夏至日,當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時,可觀賞到“立竿不見影”的天文現象。20xx年10月21日,國家郵政局發行了PP48《北迴歸線標誌塔》普通郵資明信片,郵資圖便是汕頭北迴歸線標誌塔的形象,讓人們通過這枚郵資片認識了北迴歸線上的綠洲——汕頭。

什麼是“北迴歸線”?我們人類生活的地球除了不斷自轉外,還以橢圓形的軌道繞着太陽旋轉,叫做公轉。地球的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而地球的公轉就形成了四季輪迴。地球公轉時是斜着身子繞太陽轉,地軸與公轉軌道面交相成66.5度的夾角,因此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太陽光垂直照射地球表面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有時直射北半球,有時直射南半球。把太陽光直射在最北面的點連成一條假想線,就叫北迴歸線。一年之中太陽光的垂直照射點就在北迴歸線到南迴歸線之間移動。只有每年6月22日夏至日正午12點左右,有一瞬的時間直射北迴歸線,從這一瞬開始,北半球進入夏季。北迴歸線經過地球上16個國家和地區,多屬沙漠和草原地帶,其中有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塔爾沙漠、墨西哥沙漠等。唯有經過我國雲南、廣西、廣東、中國台灣四省的地區,卻是林木繁茂,鬱鬱葱葱,雨量充沛,物產豐富的景象,被稱為“神奇的迴歸綠帶”。

北迴歸線是看不見的一條假想線,建立了標誌塔,使得人們能夠直觀地看到北迴歸線的客觀實體,感覺到這條緯線的存在。它對天文、地理、土壤、生物、氣候的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在北迴歸線經過的地方,至今已建成了十一座標誌塔,是世界上建立北迴歸線標誌塔最多的國家。這十一座標誌塔除了汕頭、南澳各一座,位置由東而西的還有:北迴歸線橫過中國台灣的澎湖、嘉義、南投、花蓮四縣,中國台灣就在島的東、西兩面各立碑誌,西標誌碑就是嘉義北迴歸線標誌碑,建於1920xx年(清光緒三十四年),是我國最早建立的北迴歸線標誌碑。東標誌碑則建在花蓮縣,而花蓮縣的北迴歸線標誌碑有兩座,較早的一座建在瑞穗鄉舞鶴村,另一座就是靜浦北迴歸線標誌塔。該標誌塔位於花蓮縣豐濱鄉靜浦村,圓柱形,燈塔狀,一柱擎天,頗為壯觀。標誌塔的南北兩面,上刻“北迴歸線”字樣,圓柱中間有縱向狹長細縫,北迴歸線正從這裏通過。

廣東從化北迴歸線標誌塔,位於太平場油麻埔村,總高30.25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北迴歸線標誌建築。主體為混凝土花崗石混砌結構,塔基拼砌成八卦形,軸線正對南北,基座呈半球形,鑲嵌着“北迴歸線標誌”六個金字。8.4米以上用不鏽鋼板焊接,四稜飄出翔翼,從任何一方看去均成“北”字形。塔頂是一個銅球,中心有一個圓也垂直於地面,供太陽直照時校驗。

廣東封開北迴歸線標誌塔,位於江口鎮江濱公園內。底座寬12米,內圈用混凝土塑成半球狀,外圈用花崗石拼成八卦狀;有四條斜柱支承在混凝土底座上,斜柱支撐着塔身,塔身面向南方,正對“離”位,四根斜柱分置於巽(東南)、艮(東北)、乾(西北)、坤(西南)四方;塔身下部,由鋼筋混凝土澆灌而成,塔身上部,用不鏽鋼焊接而成,它的四稜,各有兩塊羽翼飄出,任何位置觀看,均顯示“北”字。塔頂置一直徑62.1釐米的銅球,象徵太陽,銅球頂部中央有一直徑10釐米的圓孔,作太陽直射檢驗。

廣西桂平北迴歸線標誌塔,坐落在桂平石咀鎮小汶村。是一座呈正東西走向,跨度18米,高17.2米的弧形建築,弧形中心頂端託着一個直徑6米的地球儀,球體正中有直徑16釐米的“窺陽孔”,太陽光經此孔直射在正下方“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圖”的桂平點上。

廣西武鳴北迴歸線標誌塔,位於武鳴縣大明山風景區內,是一座高約2米的北迴歸線標誌塔,並設有北迴歸線科普廊。

雲南西疇北迴歸線標誌亭,位於縣城西面的出入口處,海拔1526米,是我國海拔最高的北迴歸線標誌。主標誌名“迴歸亭”,呈飛碟狀,看起來像亭又像塔。迴歸亭四周均有窗,頂部正中間有一圓形天窗,與亭內大廳正中央相對應,作為夏至日觀測太陽直射之用。

雲南墨江北迴歸線標誌園,是我國最大的北迴歸線標誌園,總面積1500平方米,融天文、地理、植物及科普知識和園林藝術、旅遊文化為一體,以公元2038年北迴歸線的位置(北緯23。26)為主軸線,截北迴歸線上500米地段,間以“太陽之路”、“夸父追日”、“北迴歸線之門”等建築小品。

北迴歸線標誌塔導遊詞 篇2

汕頭北迴歸線標誌塔位於廣東省汕頭市金平區鮀蓮街道雞籠山南麓。該塔於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日竣工,東與中國台灣嘉義一碑,西與從化、封開兩塔連成一線,標誌精確經緯度為:東經116°35′8.78″, 北緯23°26′32.49″。(汕頭北迴歸線標誌塔的緯度位置,經準確測量在公元1990年1月1日為23°26′32.48″N,利,同時的北迴歸線理論值為23°26′26.13″N,考慮到北迴歸線是一條不斷移動的線,這一誤差是正常的。)1994年11月被汕頭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定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塔的上部是一個直徑5米的空心地球模型,球體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球面鑲嵌黃、藍、白等各種顏色的玻璃馬賽克,使中國版圖十分顯眼,海陸分明,球心垂直貫穿一直徑40釐米長5米的不鏽無縫鋼管,可仰窺藍天。塔的下半部四面以“北”字型的鋼筋混凝土柱為依託,鑲上磨光的漢白玉石片。塔基是二層圓型平台,直徑分別為17.2米和26米,平台鋪上花崗巖石板,並從東向西用黑色大理石鋪設一道黑線象徵着北迴歸線。平台圍欄高一米,塔位佔地面積200多平方米。標誌塔設計新穎,造型獨特,把地理科學和視覺形象有機地結合起來。當夏至正午,立竿不見影;管窺睹驕陽,天象奇現,任由究探。

在觀賞台的東西方向上,標誌北迴歸線的黑色石板帶兩邊種植温、熱兩帶植物。當我們兩腳跨踏此石板帶時,就置身於北温帶與熱帶之間,似乎能感受到大地的轉動,有一身跨越兩帶的神祕感。 “北標窺日”,就是“夏至”觀日的真實寫照。每年夏至(6月22日正午),觀日者十分踴躍,都爭相競睹這一年一度的“立竿不見影”的奇觀,親身感受這春夏交替的時刻。

北迴歸線標誌塔周圍種植了很多樹木花草,鋪設了登山道路,在山巔還建起了“夸父亭”和“鄧林亭”(取《山海經》神話命名),路旁石壁上刻了很多登山旅遊者的詩詞。登上鄧林亭可以西望牛田洋寬闊的水面,東看古火山雞籠山。“夸父亭”和“鄧林亭”取名與太陽有關,古籍《山海經》有一則動人神話傳説:夸父就是大男子漢的意思。古時乾旱,他要征服太陽,追趕太陽,滿身淌汗,熱渴難忍,飲盡黃河渭水還不止渴,要去飲大海的水,未到,就在路上口渴而死。夸父丟棄的手杖,插在地上,即成茂密的鄧林。鄧林就是桃林。汕頭北迴歸線標誌塔地處我們這個海濱城市,造“夸父亭”等景緻和《山海經》中的夸父追日的神話故事非常吻合。

北標窺日:指位於汕頭大學北5公里的北迴歸線標誌塔,建於雞籠山腰,高13.6米,底寬30米。以“北”字形狀支架支撐一個直徑5米的地球儀。每年夏至日,當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時,可看到陽光從地球儀中間的小孔,映在地面上的圓影,幾分鐘後事過境遷。自此日光逐漸南遷。地面上將無形的北迴歸線畫為有形。你可以腳跨迴歸線,一腳在温帶,一腳在亞熱帶。附近還有夸父亭等供人們休憩。站在山顛可以西望牛田洋,東瞅雞籠山的圓錐形的火山地貌。

位處亞歐大陸東南端的北迴歸線地區,因受海風的影響而降水豐沛,形成了蒼翠欲滴的熱帶季雨林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出現了與整個迴歸荒漠帶截然相反的景觀。汕頭北迴歸線標誌塔即在此特殊景觀的最東端而有其重要的環境科學研究上的意義。

汕頭市北迴歸線標誌塔的選址,恪守如下原則:①學性原則;②不佔(少佔)用農田原則;③交通方便的原則;④與其他旅遊景點相呼應原則;⑤美學原則;⑥傳統習慣等其他原則。汕頭北迴歸線標誌塔的建築特色:天壇式的塔基,“北”字型的塔身結構上安置一巨大的地球模型,地球模型中心有一為方便觀測夏至日直射陽光而讓陽光透過的管道,稱“窺陽孔”。

北迴歸線標誌塔導遊詞 篇3

汕頭北迴歸線標誌塔位於廣東省汕頭市西郊,建於1985年,於1986年竣工開放,是汕頭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88年11月,被列入汕頭市第一批公佈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汕頭北迴歸線標誌塔既是一處地理科學體驗處,又是一處旅遊點,更是為汕頭八景之一。這裏每年夏至都能看到"立竿不見影"的天文現象。

我國現在已建有10座北迴歸線標誌塔,由東向西分別是中國台灣花蓮(2座)、嘉義,廣東汕頭、封開、從化,廣西桂平、武鳴,雲南墨江、西疇,是世界上北迴歸線標誌塔最多的國家。

汕頭北迴歸線標誌塔坐落在汕頭市雞籠山上。標誌塔高13.6米,底寬30米,由基座、支柱和地球模型三部分組成。標誌塔基座為天壇式,分三層,第一、二層,各高1.33米,各分九級台階,頂層高0.30米,只一級台階連接平台,平台鋪上花崗巖石板,並從東向西用黑色大理石鋪設一道黑線象徵着北迴歸線。平台圍欄高一米,塔位佔地面積200多平方米。

標誌塔支柱為兩個"北"字型承重水泥支架,以鋼筋混凝土柱為依託,鑲上磨光的漢白玉石片。高8.60米,不論從那個方向望,均呈明顯的"北"字,突出北迴歸線主題。地球模型在標誌塔的上部,由支柱支撐,直徑5米,球體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球面貼上黃、藍、白各種顏色的玻璃馬賽克,球面標繪世界輪廓圖,其中中國版圖十分顯眼,海陸分明,球心垂直貫穿直徑40釐米長5米的不鏽無縫鋼管,可仰窺藍天。赤道南北迴歸線和南北極圈,中有一直徑24釐米的不鏽鋼管,指向天頂,垂直地平面,貫穿地球模型表面,作夏至日正午檢驗太陽直射用。

廣東省汕頭北迴歸線標誌塔自1986年建成,汕頭北迴歸線標誌塔設計新穎,造型獨特,把地理科學和視覺形象有機地結合起來。夏至正午,立竿不見影;管窺睹驕陽,天象奇現,任由究探。

汕頭北迴歸線標誌塔,於1988年11月被汕頭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成為了汕頭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科普旅遊景區。標誌塔的建成、開放對科研、教學、旅遊均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