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沙坡頭景點導遊詞(通用16篇)

寧夏沙坡頭景點導遊詞 篇1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衞縣的沙坡頭旅遊區是一處景觀獨特的遊覽區。過去,沙坡頭是以治沙成果而聞名。包蘭鐵路在中衞境內六次穿越沙漠,其中以沙坡頭坡度最大,風沙最猛烈,為了保證鐵路暢通,避免路軌被沙埋住,從50年代起,在鐵路兩側營造防風固沙工程。

寧夏沙坡頭景點導遊詞(通用16篇)

這項工程取得了成功,鐵路兩側巨網班的草方格里長滿了沙生植物,金色沙海翻起了綠色的波浪,包蘭鐵路沙漠段幾十年來安然無恙。

這一治沙成果引起了全世界治沙界的普遍關注,不少外國專家慕名前來考察。

到了80年代,旅遊部門發現沙坡頭有着獨特的景觀,便將它建成一個頗具特色的遊覽區。

沙坡頭遊覽區的特色之一是滑沙。遊人從高約百米的沙坡頭的坡頂往下滑,由於特

殊的地理環境和地質結構,滑沙時座下會發出一種奇特的響聲,如洪鐘巨鼓,沉悶

渾厚,稱之為“金沙鳴鐘”。

寧夏沙坡頭景點導遊詞 篇2

特色之二是沙山北面是浩瀚無垠的騰格裏沙漠。而沙山南面則是一片鬱鬱葱葱的沙

漠綠洲。遊人既可以在這裏觀賞大沙漠的景色,眺望包蘭鐵路如一條綠龍伸向遠方;

又可以騎駱駝在沙漠上走走,照張相片,領略一下沙漠行旅的味道。

特色之三是乘古老的渡河工具羊皮筏,在滔滔黃河之中,渡向彼岸。這種羊皮筏俗

稱“排子”,是將山羊割去頭蹄,然後將囫圇脱下的羊皮扎口,用時以嘴吹氣,使之鼓起,十幾個“渾脱”製成的“排子”,一個人就能扛起,非常輕便。遊人坐在“排子”上,筏工用槳劃筏前進,非常有趣。

寧夏沙坡頭景點導遊詞 篇3

中樓靈巧別緻,六角三重檐四面坡頂分三層疊合。途中兩側有東西天池和磚砌天池,分別有飛橋同南天門相連,渾然一體。中樓上層塑的太白金星像,肅穆尊嚴;中層塑的觀音像,寧靜慈善;下層繪的二十八宿,各展風采。最後,是分上中下三層而設的五嶽玉皇、聖母寶殿。下層正面是五嶽廟,東有三宮殿,西有祖師殿;中層正中塑有玉皇像,後樓為大成殿,祀孔子;上層正面為瑤池宮,東西兩側為三教宮。三殿底層東西兩側的文武樓別是一番景色:文樓塑文昌,身騎四不象怪獸;武樓塑關公,騎赤兔追風馬。文武樓下層的龍王宮,塑四海龍王,神態各異,功力超羣,令人敬慕。磚牌坊下面的地獄宮,繪滿了各種怪像,或青面紅發,或鋸齒獠牙,或面目猙獰,或神態從容……整個繪畫想象豐富,結構嚴謹,色彩鮮豔,筆法細膩,顯示了民間藝人不同凡響的高超技藝。

十分可惜,高廟1700多個彩塑造像和大量彩畫在動盪年代,遭到了破壞,如今,雖補塑了不少彩像,但遠不及矣!

高廟的主要建築都位於一條中軸線上。層層相因,逐步增高;輔助建築位於兩側,均衡對稱。在僅

20__餘平方米的高台上,建築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不同風格的殿宇。整個建築羣重樓疊閣,亭廊相連,飛檐相啄,迴環曲折,緊湊而富於變化,真是寧夏古建築中的傑作。

寧夏沙坡頭景點導遊詞 篇4

古城中衞城北建在接連城牆的高台上的雄偉古建築——高廟,格外引人注目。高廟,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稱“新廟”。

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20__年)秋,因地震坍塌重建,後經道光二年、咸豐三年、光緒八年續建,改稱“玉皇閣”。民國初年增建後,改稱“高廟”,建築面積達2510平方米,是一處造型完整、氣魄壯美的古建築羣。

高廟坐北朝南。前院為保安寺,進入山門,耀眼的單檐歇山頂大雄寶殿正面屹立;兩側廂房、地藏宮、三霄宮和3座配殿各具特色。保安寺後就是高廟主體建築。沿24級青磚鋪砌的台階而上,高廟磚雕牌坊聳立眼前。牌坊立的一幅對聯十分有趣。上聯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裏;下聯是: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過南天門,達中樓。

寧夏沙坡頭景點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朋友,我們現在要去遊覽的是沙坡頭風景區。沙坡頭景區位於寧夏中衞縣,建於1984年,面積1.3萬餘公頃(19.5萬畝),地處騰格裏沙漠東南緣,是草原與荒漠、亞洲中部與華北黃土高原植物區系交會地帶,主要保護對象為騰格裏沙漠景觀、自然沙塵植被及其野生動物。保護區內植物有422種,野生動物有150餘種,充分展示出一個以亞洲中部北温帶向荒漠過渡的生物世界。它是中國第一個具有沙漠生態特點並取得良好治沙效果的自然保護區,是乾旱沙漠生物資源“儲存庫”,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過去,沙坡頭以治沙成果而聞名。包蘭鐵路在中衞境內六次穿越沙漠,其中以沙坡頭坡度最大,風沙最猛。為了保證鐵路暢通,避免路軌被沙埋住,從20世紀50年代起,我國治沙專家採用一種叫“麥草方格”的方法,就是一種用麥草、稻草、蘆華等材料在沙漠中紮成方格形狀來防風固沙、涵養水分的治沙方法,在鐵路兩側營造防風固沙衞程,取得巨大成功,鐵路兩側巨網般的草方格里長滿了沙生植物,金色沙海翻起了綠色的波浪,包蘭鐵路沙漠段幾十年來安然無恙。這一治沙成果引起了全世界治沙界的普遍關注,不少外國治沙專家慕名前來考察。各位遊客朋友,20世紀80年代初,旅遊部門發現沙坡頭有着獨特的景觀,便將它建成一個頗具特色的遊覽區。

寧夏沙坡頭景點導遊詞 篇6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衞縣的沙坡頭旅遊區是一處景觀獨特的遊覽區。過去,沙坡頭是以治沙成果而聞名。包蘭鐵路在中衞境內六次穿越沙漠,其中以沙坡頭坡度最大,風沙最猛烈,為了保證鐵路暢通,避免路軌被沙埋住,從50年代起,在鐵路兩側營造防風固沙工程。   這項工程取得了成功,鐵路兩側巨網班的草方格里長滿了沙生植物,金色沙海翻起了綠色的波浪,包蘭鐵路沙漠段幾十年來安然無恙。 這一治沙成果引起了全世界治沙界的普遍關注,不少外國專家慕名前來考察。

到了80年代,旅遊部門發現沙坡頭有着獨特的景觀,便將它建成一個頗具特色的遊覽區。

沙坡頭遊覽區的特色之一是滑沙。遊人從高約百米的沙坡頭的坡頂往下滑,由於特 殊的地理環境和地質結構,滑沙時座下會發出一種奇特的響聲,如洪鐘巨鼓,沉悶 渾厚,稱之為“金沙鳴鐘”。

特色之二是沙山北面是浩瀚無垠的騰格裏沙漠。而沙山南面則是一片鬱鬱葱葱的沙 漠綠洲。遊人既可以在這裏觀賞大沙漠的景色,眺望包蘭鐵路如一條綠龍伸向遠方; 又可以騎駱駝在沙漠上走走,照張相片,領略一下沙漠行旅的味道。

特色之三是乘古老的渡河工具羊皮筏,在滔滔黃河之中,渡向彼岸。這種羊皮筏俗 稱“排子”,是將山羊割去頭蹄,然後將囫圇脱下的羊皮扎口,用時以嘴吹氣,使之鼓起,十幾個“渾脱”製成的“排子”,一個人就能扛起,非常輕便。遊人坐在 “排子”上,筏工用槳劃筏前進,非常有趣。

寧夏沙坡頭景點導遊詞 篇7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衞縣的沙坡頭旅遊區是一處景觀獨特的遊覽區。過去,沙坡頭是以治沙成果而聞名。包蘭鐵路在中衞境內六次穿越沙漠,其中以沙坡頭坡度最大,風沙最猛烈,為了保證鐵路暢通,避免路軌被沙埋住,從50年代起,在鐵路兩側營造防風固沙工程。

這項工程取得了成功,鐵路兩側巨網班的草方格里長滿了沙生植物,金色沙海翻起了綠色的波浪,包蘭鐵路沙漠段幾十年來安然無恙。

這一治沙成果引起了全世界治沙界的普遍關注,不少外國專家慕名前來考察。

到了80年代,旅遊部門發現沙坡頭有着獨特的景觀,便將它建成一個頗具特色的遊覽區。

沙坡頭遊覽區的特色之一是滑沙。遊人從高約百米的沙坡頭的坡頂往下滑,由於特

殊的地理環境和地質結構,滑沙時座下會發出一種奇特的響聲,如洪鐘巨鼓,沉悶

渾厚,稱之為“金沙鳴鐘”。

特色之二是沙山北面是浩瀚無垠的騰格裏沙漠。而沙山南面則是一片鬱鬱葱葱的沙

漠綠洲。遊人既可以在這裏觀賞大沙漠的景色,眺望包蘭鐵路如一條綠龍伸向遠方;

又可以騎駱駝在沙漠上走走,照張相片,領略一下沙漠行旅的味道。

特色之三是乘古老的渡河工具羊皮筏,在滔滔黃河之中,渡向彼岸。這種羊皮筏俗

稱“排子”,是將山羊割去頭蹄,然後將囫圇脱下的羊皮扎口,用時以嘴吹氣,使之鼓起,十幾個“渾脱”製成的“排子”,一個人就能扛起,非常輕便。遊人坐在

“排子”上,筏工用槳劃筏前進,非常有趣。

寧夏沙坡頭景點導遊詞 篇8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位於祖國西北部的黃河中上游地區,地處北緯35°14’~39°23’、東經104°17’~107°39’之間。東鄰陝西省,西部與北部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部與甘肅省相連,總面積6.64萬平方公里。地形南北狹長,地勢南高北低,自北向南為賀蘭山地、寧夏平原、六盤山地。寧夏南北相距456公里,東西相距約250公里。寧夏地處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從地貌類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蝕的黃土地貌為主,中部和北部以乾旱剝蝕、風蝕地貌為主。境內有較為高峻的山地和廣泛分佈的丘陵,也有由於地層斷陷又經黃河沖積而成的沖積平原,還有台地和沙丘。地表形態複雜多樣。據20xx年初統計資料顯示,寧夏地形中丘陵佔38%,平原佔26.8%,山地佔15.8%,台地佔17.6%,沙漠佔1.8%。平均海拔為1090-20xx米。賀蘭山是寧夏平原的天然屏障,主峯敖包圪墶海拔3556米。黃河從中北部穿越12個市縣,境內流程397公里。

寧夏地處內陸,屬温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跨東部季風區和西北乾旱區,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區,大致處在我國三大自然區的交匯、過渡地帶。年平均氣温為5℃~9℃,晝夜温差大。年降水量一般為200~600毫米。全年日照達3000小時,無霜期170天左右,是中國日照和太陽輻射最充足的地區之一。

寧夏是中華遠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寧夏靈武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活動遺址和出土文物表明,早在3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裏繁衍生息。

春秋戰國時期,境內就開始修築聞名世界的長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兵在寧夏屯墾,開始了引黃河水灌溉的歷史,到漢代(前206~220),這裏農耕經濟已相當繁榮。唐代天寶十四載(755)爆發了“安史之亂”,太子李亨進入寧夏,在靈武登基稱帝,史稱唐肅宗。當時,寧夏已成為中國東西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北宋寶元元年(1038),党項族首領李元昊以寧夏為中心建立了大夏國,史稱西夏,定都興慶府(今銀川市)。蒙古滅西夏後,於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設寧夏府路,始有“寧夏”地名。明設寧夏衞。清設寧夏府。民國初年,寧夏府改為朔方道,1920xx年成立寧夏省。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4年撤銷寧夏省。1958年10月25日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礦產資源豐富,農業、能源和旅遊優勢突出。全區有耕地128.8萬公頃。其中水澆地33.3萬多公頃。有待開發的宜農荒地66萬餘公頃,其中可開發水產養殖的荒灘13.3萬公頃、荒水面積5.6萬公頃,有草場300萬公頃。已發現的礦產資源有50多種,人均自然資源潛在價值為全國平均價值的163.5%,居全國第五位。尤其是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炭、石膏、石油、天然氣等。石膏藴藏量居全國第一。全區近三分之一的土地下藴藏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探明儲量300多億噸,居全國第五位。僅靈武煤田探明儲量就達270多億噸,相當於中國東北地區探明儲量的總和。全國十大煤種,寧夏就有9種。世界著名的優質無煙煤太西煤,年出口量達100萬噸。地跨寧夏的陝甘寧盆地天然氣田,已探明儲量20xx多億立方米,是世界特級大氣田。

自治區下轄銀川、石嘴山、吳忠、固原、中衞5個地級市,興慶、金鳳、西夏、大武口、惠農、原州6個市轄區,靈武、青銅峽2個縣級市,永寧、賀蘭、平羅、同心、鹽池、中寧、海原、涇源、西吉、隆德、彭陽11個縣和紅寺堡開發區(縣級移民開發區),首府銀川市。

寧夏有回、漢等35個民族,20xx年末總人口603.73萬人,其中漢族377.42萬人、回族206.49萬人。寧夏是我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回族羣眾信仰伊斯蘭教。

中國回族形成於元代。關於回族的來源可以上溯到公元七世紀中葉,那時就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到中國經商和留居。元代大批中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到中國,由於通婚和社會經濟關係,與漢、維吾爾、蒙古等族在長期相處的過程中形成回回民族。早在宋代,就有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在寧夏經商定居。元代大批中亞阿拉伯的穆斯林與蒙古人一起,遷今寧夏屯墾戍邊。元末明初回族逐漸形成,寧夏回族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發展的時期。

回族人居寧夏,最早可追溯到唐末。到北宋、西夏時期,東來的穆斯林多從玉門、酒泉經西夏屬地至中原。到元代,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亞人被徵調或遷徙,以半軍事、半屯牧的形式生存。明初,大批迴回人以“歸附土達”身份被安插到靈州(今靈武市一帶)及固原各州縣,加之不斷遷徙來寧夏開發、屯墾的回回人,形成了許多回族聚居點。到了清乾隆年間,“寧夏至平涼千里,盡系回莊”,寧夏回族人口劇增。至同治年間(1862-1874年),西北迴民反清起義遭到殘酷鎮壓,義軍及眷屬被遷趕到偏僻地區,其中部分回民移居靈州、化平(今寧夏涇源縣)、隆德、海原等縣。

作為寧夏主體民族的回族,信仰伊斯蘭教。在寧夏回族聚居地區,建有不同建築形式和不同規模的清真寺3000多座,有阿訇約4000名。回族穆斯林羣眾一般信奉五項“功課”即:念、禮、齋、課、朝。回族的傳統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和聖紀節三大節日。自治區和各市、縣建有各級宗教社會團體即伊斯蘭教協會,管理自己的宗教生活。自治區在銀川市開辦了寧夏伊斯蘭經學院,在同心縣開辦了同心阿拉伯語專修學校,幫助穆斯林羣眾培養了大批有宗教學識的人才。除伊斯蘭教外,寧夏還有羣眾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自治區人民政府對各種宗教一視同仁,羣眾正常的宗教活動受到保護,各種宗教人士在寧夏長期和睦相處。

寧夏回族在衣着、飲食、起居衞生、婚嫁、喪葬等方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回族男性都喜歡戴白色的小圓帽,穿黑色的馬甲。回族婦女還喜歡戴蓋頭,戴金銀耳環、戒指、手鐲等。回族特別講究衞生,室內外清潔整齊,灶具潔淨。平時洗手、洗臉多用湯瓶,沐浴用吊罐。

回族喜歡吃牛、羊、駱駝等反芻類的偶蹄目食草動物肉,也吃雞、鴨、鵝、魚肉,禁食豬肉,不食動物血液和自死的禽畜。虔誠的教徒食用的禽畜,必須由阿訇代宰。回族一般不吸煙,不喝酒,男女老少都愛喝泡有冰糖、茶葉、枸杞、核桃仁、芝麻、桂圓、紅棗、果脯等營養佐料的“八寶”蓋碗茶。喜慶節日,回族多製作油香、饊子、油果等油炸食品。有尊貴客人時,會以豐盛的“全羊席”和各種回族小吃熱情接待。婚姻方面,實行一夫一妻制。回族婚禮很隆重,且有許多宗教和民族的特點。如舉行婚禮時,要請阿訇念“尼卡哈”,即用阿拉伯經文進行證婚和祝賀。回族喪葬簡易,實行土葬、薄葬。葬禮包括清潔埋體、白布裹屍、阿訇主持舉行宗教祈禱儀式、入葬四道程序。

清真寺,又稱禮拜寺。阿拉伯語為“麥斯吉德”,意即叩頭的地方。既是伊斯蘭教信徒聚眾禮拜的場所,某些地方又兼有文化教育中心、社會活動中心的功用。寧夏清真寺的創建從元代開始,經明、清兩代,清真寺的數量和規模得到了相當的發展。拱北,是伊斯蘭教某地域傑出人物的陵園。道堂,是伊斯蘭教某分支宗教領導人禮拜、誦經、講學和居住的地方。寧夏伊斯蘭建築集中反映了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並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個性。

寧夏沙坡頭景點導遊詞 篇9

古城中衞城北建在接連城牆的高台上的雄偉古建築——高廟,格外引人注目。高廟,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稱“新廟”。

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20xx年)秋,因地震坍塌重建,後經道光二年、咸豐三年、光緒八年續建,改稱“玉皇閣”。民國初年增建後,改稱“高廟”,建築面積達2510平方米,是一處造型完整、氣魄壯美的古建築羣。

高廟坐北朝南。前院為保安寺,進入山門,耀眼的單檐歇山頂大雄寶殿正面屹立;兩側廂房、地藏宮、三霄宮和3座配殿各具特色。保安寺後就是高廟主體建築。沿24級青磚鋪砌的台階而上,高廟磚雕牌坊聳立眼前。牌坊立的一幅對聯十分有趣。上聯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裏;下聯是: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過南天門,達中樓。

中樓靈巧別緻,六角三重檐四面坡頂分三層疊合。途中兩側有東西天池和磚砌天池,分別有飛橋同南天門相連,渾然一體。中樓上層塑的太白金星像,肅穆尊嚴;中層塑的觀音像,寧靜慈善;下層繪的二十八宿,各展風采。最後,是分上中下三層而設的五嶽玉皇、聖母寶殿。下層正面是五嶽廟,東有三宮殿,西有祖師殿;中層正中塑有玉皇像,後樓為大成殿,祀孔子;上層正面為瑤池宮,東西兩側為三教宮。三殿底層東西兩側的文武樓別是一番景色:文樓塑文昌,身騎四不象怪獸;武樓塑關公,騎赤兔追風馬。文武樓下層的龍王宮,塑四海龍王,神態各異,功力超羣,令人敬慕。磚牌坊下面的地獄宮,繪滿了各種怪像,或青面紅發,或鋸齒獠牙,或面目猙獰,或神態從容……整個繪畫想象豐富,結構嚴謹,色彩鮮豔,筆法細膩,顯示了民間藝人不同凡響的高超技藝。

十分可惜,高廟1700多個彩塑造像和大量彩畫在動盪年代,遭到了破壞,如今,雖補塑了不少彩像,但遠不及矣!

高廟的主要建築都位於一條中軸線上。層層相因,逐步增高;輔助建築位於兩側,均衡對稱。在僅

20xx餘平方米的高台上,建築了近百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不同風格的殿宇。整個建築羣重樓疊閣,亭廊相連,飛檐相啄,迴環曲折,緊湊而富於變化,真是寧夏古建築中的傑作。

寧夏沙坡頭景點導遊詞 篇10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衞縣的沙坡頭旅遊區是一處景觀獨特的遊覽區。過去,沙坡頭是以治沙成果而聞名。包蘭鐵路在中衞境內六次穿越沙漠,其中以沙坡頭坡度最大,風沙最猛烈,為了保證鐵路暢通,避免路軌被沙埋住,從50年代起,在鐵路兩側營造防風固沙工程。   這項工程取得了成功,鐵路兩側巨網班的草方格里長滿了沙生植物,金色沙海翻起了綠色的波浪,包蘭鐵路沙漠段幾十年來安然無恙。 這一治沙成果引起了全世界治沙界的普遍關注,不少外國專家慕名前來考察。

到了80年代,旅遊部門發現沙坡頭有着獨特的景觀,便將它建成一個頗具特色的遊覽區。

沙坡頭遊覽區的特色之一是滑沙。遊人從高約百米的沙坡頭的坡頂往下滑,由於特 殊的地理環境和地質結構,滑沙時座下會發出一種奇特的響聲,如洪鐘巨鼓,沉悶 渾厚,稱之為“金沙鳴鐘”。

特色之二是沙山北面是浩瀚無垠的騰格裏沙漠。而沙山南面則是一片鬱鬱葱葱的沙 漠綠洲。遊人既可以在這裏觀賞大沙漠的景色,眺望包蘭鐵路如一條綠龍伸向遠方; 又可以騎駱駝在沙漠上走走,照張相片,領略一下沙漠行旅的味道。

特色之三是乘古老的渡河工具羊皮筏,在滔滔黃河之中,渡向彼岸。這種羊皮筏俗 稱“排子”,是將山羊割去頭蹄,然後將囫圇脱下的羊皮扎口,用時以嘴吹氣,使之鼓起,十幾個“渾脱”製成的“排子”,一個人就能扛起,非常輕便。遊人坐在 “排子”上,筏工用槳劃筏前進,非常有趣。

寧夏沙坡頭景點導遊詞 篇11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衞縣的沙坡頭旅遊區是一處景觀獨特的遊覽區。過去,沙坡頭是以治沙成果而聞名。包蘭鐵路在中衞境內六次穿越沙漠,其中以沙坡頭坡度最大,風沙最猛烈,為了保證鐵路暢通,避免路軌被沙埋住,從50年代起,在鐵路兩側營造防風固沙工程。

這項工程取得了成功,鐵路兩側巨網班的草方格里長滿了沙生植物,金色沙海翻起了綠色的波浪,包蘭鐵路沙漠段幾十年來安然無恙。

這一治沙成果引起了全世界治沙界的普遍關注,不少外國專家慕名前來考察。

到了80年代,旅遊部門發現沙坡頭有着獨特的景觀,便將它建成一個頗具特色的遊覽區。

沙坡頭遊覽區的特色之一是滑沙。遊人從高約百米的沙坡頭的坡頂往下滑,由於特

殊的地理環境和地質結構,滑沙時座下會發出一種奇特的響聲,如洪鐘巨鼓,沉悶

渾厚,稱之為“金沙鳴鐘”。

特色之二是沙山北面是浩瀚無垠的騰格裏沙漠。而沙山南面則是一片鬱鬱葱葱的沙

漠綠洲。遊人既可以在這裏觀賞大沙漠的景色,眺望包蘭鐵路如一條綠龍伸向遠方;

又可以騎駱駝在沙漠上走走,照張相片,領略一下沙漠行旅的味道。

特色之三是乘古老的渡河工具羊皮筏,在滔滔黃河之中,渡向彼岸。這種羊皮筏俗

稱“排子”,是將山羊割去頭蹄,然後將囫圇脱下的羊皮扎口,用時以嘴吹氣,使之鼓起,十幾個“渾脱”製成的“排子”,一個人就能扛起,非常輕便。遊人坐在

“排子”上,筏工用槳劃筏前進,非常有趣。

寧夏沙坡頭景點導遊詞 篇12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衞縣的沙坡頭旅遊區是一處景觀獨特的遊覽區。過去,沙坡頭是以治沙成果而聞名。包蘭鐵路在中衞境內六次穿越沙漠,其中以沙坡頭坡度最大,風沙最猛烈,為了保證鐵路暢通,避免路軌被沙埋住,從50年代起,在鐵路兩側營造防風固沙工程。

這項工程取得了成功,鐵路兩側巨網班的草方格里長滿了沙生植物,金色沙海翻起了綠色的波浪,包蘭鐵路沙漠段幾十年來安然無恙。

這一治沙成果引起了全世界治沙界的普遍關注,不少外國專家慕名前來考察。

到了80年代,旅遊部門發現沙坡頭有着獨特的景觀,便將它建成一個頗具特色的遊覽區。

沙坡頭遊覽區的特色之一是滑沙。遊人從高約百米的沙坡頭的坡頂往下滑,由於特

殊的地理環境和地質結構,滑沙時座下會發出一種奇特的響聲,如洪鐘巨鼓,沉悶

渾厚,稱之為“金沙鳴鐘”。

特色之二是沙山北面是浩瀚無垠的騰格裏沙漠。而沙山南面則是一片鬱鬱葱葱的沙

漠綠洲。遊人既可以在這裏觀賞大沙漠的景色,眺望包蘭鐵路如一條綠龍伸向遠方;

又可以騎駱駝在沙漠上走走,照張相片,領略一下沙漠行旅的味道。

特色之三是乘古老的渡河工具羊皮筏,在滔滔黃河之中,渡向彼岸。這種羊皮筏俗

稱“排子”,是將山羊割去頭蹄,然後將囫圇脱下的羊皮扎口,用時以嘴吹氣,使之鼓起,十幾個“渾脱”製成的“排子”,一個人就能扛起,非常輕便。遊人坐在

“排子”上,筏工用槳劃筏前進,非常有趣。

寧夏沙坡頭景點導遊詞 篇13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衞縣的沙坡頭旅遊區是一處景觀獨特的遊覽區。過去,沙坡頭是以治沙成果而聞名。包蘭鐵路在中衞境內六次穿越沙漠,其中以沙坡頭坡度最大,風沙最猛烈,為了保證鐵路暢通,避免路軌被沙埋住,從50年代起,在鐵路兩側營造防風固沙工程。

這項工程取得了成功,鐵路兩側巨網班的草方格里長滿了沙生植物,金色沙海翻起了綠色的波浪,包蘭鐵路沙漠段幾十年來安然無恙。

這一治沙成果引起了全世界治沙界的普遍關注,不少外國專家慕名前來考察。

到了80年代,旅遊部門發現沙坡頭有着獨特的景觀,便將它建成一個頗具特色的遊覽區。

沙坡頭遊覽區的特色之一是滑沙。遊人從高約百米的沙坡頭的坡頂往下滑,由於特

殊的地理環境和地質結構,滑沙時座下會發出一種奇特的響聲,如洪鐘巨鼓,沉悶

渾厚,稱之為“金沙鳴鐘”。

特色之二是沙山北面是浩瀚無垠的騰格裏沙漠。而沙山南面則是一片鬱鬱葱葱的沙

漠綠洲。遊人既可以在這裏觀賞大沙漠的景色,眺望包蘭鐵路如一條綠龍伸向遠方;

又可以騎駱駝在沙漠上走走,照張相片,領略一下沙漠行旅的味道。

特色之三是乘古老的渡河工具羊皮筏,在滔滔黃河之中,渡向彼岸。這種羊皮筏俗

稱“排子”,是將山羊割去頭蹄,然後將囫圇脱下的羊皮扎口,用時以嘴吹氣,使之鼓起,十幾個“渾脱”製成的“排子”,一個人就能扛起,非常輕便。遊人坐在

“排子”上,筏工用槳劃筏前進,非常有趣。

寧夏沙坡頭景點導遊詞 篇14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衞縣的沙坡頭旅遊區是一處景觀獨特的遊覽區。過去,沙坡頭是以治沙成果而聞名。包蘭鐵路在中衞境內六次穿越沙漠,其中以沙坡頭坡度最大,風沙最猛烈,為了保證鐵路暢通,避免路軌被沙埋住,從50年代起,在鐵路兩側營造防風固沙工程。   這項工程取得了成功,鐵路兩側巨網班的草方格里長滿了沙生植物,金色沙海翻起了綠色的波浪,包蘭鐵路沙漠段幾十年來安然無恙。 這一治沙成果引起了全世界治沙界的普遍關注,不少外國專家慕名前來考察。

到了80年代,旅遊部門發現沙坡頭有着獨特的景觀,便將它建成一個頗具特色的遊覽區。

沙坡頭遊覽區的特色之一是滑沙。遊人從高約百米的沙坡頭的坡頂往下滑,由於特 殊的地理環境和地質結構,滑沙時座下會發出一種奇特的響聲,如洪鐘巨鼓,沉悶 渾厚,稱之為“金沙鳴鐘”。

特色之二是沙山北面是浩瀚無垠的騰格裏沙漠。而沙山南面則是一片鬱鬱葱葱的沙 漠綠洲。遊人既可以在這裏觀賞大沙漠的景色,眺望包蘭鐵路如一條綠龍伸向遠方; 又可以騎駱駝在沙漠上走走,照張相片,領略一下沙漠行旅的味道。

特色之三是乘古老的渡河工具羊皮筏,在滔滔黃河之中,渡向彼岸。這種羊皮筏俗 稱“排子”,是將山羊割去頭蹄,然後將囫圇脱下的羊皮扎口,用時以嘴吹氣,使之鼓起,十幾個“渾脱”製成的“排子”,一個人就能扛起,非常輕便。遊人坐在 “排子”上,筏工用槳劃筏前進,非常有趣。

寧夏沙坡頭景點導遊詞 篇15

各位遊客朋友,沙坡頭有中國最大的天然滑沙場,有總長800米、橫跨黃河的“天下黃河第一索”——沙坡頭黃河滑索,有黃河文化的代表——古老水車,有中國第一條沙漠鐵路,有黃河上最古老的運輸工具——羊皮筏子;有沙漠中難得一見的海市蜃樓,可以騎駱駝穿越騰格裏沙漠,可以乘坐越野車沙海衝浪,咫尺之間可以領略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奇觀。黃河南岸是一塊三面環沙,一面靠山的“U”形半島,這裏地形優越,景觀奇特,民風淳樸,資源豐富,可以在演藝中心觀看具有異域風情和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可以住宿黃河塞上人家,幹農家活、吃農家飯、睡農家坑、享農家樂;濱河浴場可以體驗母親河的沐浴,秦代長城和陶窯在這裏留下了千古不朽的遺址等。20___年,中衞市沙坡頭旅遊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各位遊客朋友,20世紀80年代初,旅遊部門發現沙坡頭有着獨特的景觀,便將它建成一個頗具特色的遊覽區,並顯示出以下三大特色:一是滑沙勝地,遊人從高約百米的沙坡頭坡頂往下滑,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地質結構,滑沙時座下會發出一種奇特的響聲,沉悶渾厚,稱之為“金沙鳴鐘”;二是沙漠綠洲,沙山北面是浩瀚無垠的騰格裏沙漠,而沙山南面則是一片鬱鬱葱葱的沙漠綠洲,遊人既可以在這裏觀賞大沙漠的景色,眺望包蘭鐵路如一條綠龍伸向遠方;又可以騎胳駝在沙漠上走走,照張相片,領略一下沙漠旅行的味道;三是乘羊皮筏渡過滔滔的黃河。這種羊皮筏俗稱“排子”,是將山羊割去頭蹄,然後將囫圇脱下的羊皮扎口,用時以嘴吹氣,使之鼓起,十幾個“渾脱”製成的“排子”,一個人就能扛起,非常輕便。遊人坐在“排子”上,筏工用槳劃後前進,非常有趣。

寧夏沙坡頭景點導遊詞 篇16

寧夏有回、漢等35個民族,20__年末總人口603.73萬人,其中漢族377.42萬人、回族206.49萬人。寧夏是我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回族羣眾信仰伊斯蘭教。

中國回族形成於元代。關於回族的來源可以上溯到公元七世紀中葉,那時就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到中國經商和留居。元代大批中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到中國,由於通婚和社會經濟關係,與漢、維吾爾、蒙古等族在長期相處的過程中形成回回民族。早在宋代,就有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在寧夏經商定居。元代大批中亞阿拉伯的穆斯林與蒙古人一起,遷今寧夏屯墾戍邊。元末明初回族逐漸形成,寧夏回族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發展的時期。

回族人居寧夏,最早可追溯到唐末。到北宋、西夏時期,東來的穆斯林多從玉門、酒泉經西夏屬地至中原。到元代,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亞人被徵調或遷徙,以半軍事、半屯牧的形式生存。明初,大批迴回人以“歸附土達”身份被安插到靈州(今靈武市一帶)及固原各州縣,加之不斷遷徙來寧夏開發、屯墾的回回人,形成了許多回族聚居點。到了清乾隆年間,“寧夏至平涼千里,盡系回莊”,寧夏回族人口劇增。至同治年間(1862-1874年),西北迴民反清起義遭到殘酷鎮壓,義軍及眷屬被遷趕到偏僻地區,其中部分回民移居靈州、化平(今寧夏涇源縣)、隆德、海原等縣。

作為寧夏主體民族的回族,信仰伊斯蘭教。在寧夏回族聚居地區,建有不同建築形式和不同規模的清真寺3000多座,有阿訇約4000名。回族穆斯林羣眾一般信奉五項“功課”即:念、禮、齋、課、朝。回族的傳統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和聖紀節三大節日。自治區和各市、縣建有各級宗教社會團體即伊斯蘭教協會,管理自己的宗教生活。自治區在銀川市開辦了寧夏伊斯蘭經學院,在同心縣開辦了同心阿拉伯語專修學校,幫助穆斯林羣眾培養了大批有宗教學識的人才。除伊斯蘭教外,寧夏還有羣眾信仰、佛教、天主教、道教。自治區人民政府對各種宗教一視同仁,羣眾正常的宗教活動受到保護,各種宗教人士在寧夏長期和睦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