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山東出名景點的導遊詞(通用19篇)

關於山東出名景點的導遊詞 篇1

各位旅客朋友們:

關於山東出名景點的導遊詞(通用19篇)

大家好!

遙參亭

遙參亭位於泰安市區的中部,座落在岱廟正陽門外,是岱廟的前庭。遙參亭為過亭式院落,東西寬52米,南北長66.2米,總面積3442.4平方米。正殿五間,建在院中心長方形台基上面,寬10.8米,進深7.75米,通高7.9米,為四柱五樑、九脊單檐歇山式,黃瓦蓋頂。清代曾祀碧霞元君。兩側為東西配殿各中間。

古代帝王每逢來泰山舉行祭典時,先要在這裏舉行簡單的參拜儀式,以表示對泰山神的虔誠。因此,古時又稱“草參亭”。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山東參政呂經升任副都御史,臨行前改為“遙參亭”,一直延用至今。遙參亭門外的遙參坊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創建,至今完好無損。另有旗杆高豎,左右鐵獅蹲列。坊南的“雙龍池”,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開建,方石壘砌,引王母池之水,環繞岱廟注入池中。因池內西北、東南角各有一個進出水的石雕龍頭而得名。遙參亭在唐代曾叫“遙參門”,民間曾有“參拜泰山神,先拜遙參門”之説。

岱廟坊

遙參亭與岱廟之間是岱廟坊,又名玲瓏坊,是山東布政使施天裔建於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通高12米,寬9.8米,深3米,總體略呈方形造型端正,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低錯落,通體浮雕,造型雄偉,精工細琢,為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

坊頂是 歇山式仿木結構, 螭吻凌空,斗拱層疊,檐角飛翹,脊獸慾馳。正脊之中豎立着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着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着丹鳳朝陽。坊下奠立方形石座,座上均豎立雙柱,柱下側是滾墩石,石上前後有立雕蹲獅兩對。坊的樑、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坊柱南北兩面都刻有楹聯,南面為施天裔所題“竣極於天,贊化體亢生萬物;帝出乎震,赫聲濯靈鎮東方”。北面是清山東巡撫、兵部侍郎趙祥星題的“為眾嶽之統宗,萬國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摻羣靈之總攝,九州待命蕩蕩乎功孰於京?”

正陽門

正陽門位於 岱廟坊後,正陽門始建於宋,毀於二十世紀中葉。正陽門高8.6米,上面的五鳳樓高11米,共5間,為九脊單檐歇山頂,覆黃色琉璃瓦,24根四方明柱,檐下斗拱出三翹四,墨線大點金彩繪,額枋金龍飛舞,遠遠望去翹檐翼然,翩翩欲飛。正陽門有兩扇硃紅大門,門上鑲有81個鐵製饅釘,有鋪首,象徵着岱廟的尊嚴,古時候只有帝王才能從此門進入。廟牆四角有角樓,按八卦各隨其方而名:東北為艮,東南為巽,西北為乾,西南為坤。門樓、角樓均於民國年間毀壞。1985年重建正陽門和五鳳樓,黃瓦蓋頂,點金彩繪,高聳巍峨。1988年至1989年重建巽、坤二樓,五彩 斗拱,飛檐 凌雲。

正陽門內迎面是配天門,穿堂式,築於石砌高台上。門上懸當代書法家舒同書額。門內原祀青龍、 白虎、 朱雀、 玄武神像,1920_年毀,今為大汶口文化展室。兩側原有配殿:東為三靈侯殿,祀周朝諫官 唐宸、葛雍、 周武 西為太尉殿,祀唐武宗時 中書郎杜。兩配殿神像毀於1920_年。門兩側有碑碣21塊。東側有《宣和重修泰岳廟碑》、《大元太師泰安武穆王神道之碑銘》等;西側有《 大宋封東嶽天齊仁聖帝碑》等。

唐槐院

唐槐院位於岱廟西,與東側的漢柏院相對。原有延禧殿,舊稱延禧殿院,清末時殿廢,因院內有唐槐而名唐槐院。原樹高大茂盛,蔽蔭畝許,民國年間枯死。1952年在枯槐內植新槐,今已扶疏鬱茂,俗稱“唐槐抱子”。樹下有明萬曆年間甘一驥書“唐槐”大字碑,又有清康熙年間 張鵬翮題《唐槐詩》碑。西樹立有清乾隆帝親筆題刻:“兔目當年李氏槐,枒槎老幹倚春階、何當綠葉生齊日、高枕羲皇夢亦佳。”院內遍植槐樹,春夏之際,滿院飄香。百碑牆、古槐蔭山、槐香池,再加上點綴其間的盆景,別有一番情境

漢柏院

漢柏院位於廟東南隅,院內原有炳靈殿,又有 漢柏,故舊稱炳靈宮或東宮,今稱漢柏院。門內巨匾高懸,李鐸書“炳靈門”。周圍有古柏5株,傳為漢武帝東封時所植。如今扭結上聳,蒼勁葱鬱若虯龍蟠曲。雖已膚剝心枯,卻新枝繼生。古人譽為“漢柏凌寒”,為 泰安八景之一。樹下有清康熙年間河道總督張鵬翮題《漢柏詩碣》。院內存歷代碑碣90塊,僅乾隆皇帝登岱傳作就有26塊,詩30首。亭台及東牆內嵌70餘塊。有 張衡《四思篇》、 曹植《飛龍篇》、陸機《 泰山吟》、 米芾《第一山》、乾隆帝《登岱詩》。

東御座

東御座位於 漢柏院北,原為清代皇帝駐蹕之所。其 垂花門與東華門相直,大門與 漢柏亭相對。院內殿宇毗連,步 廊環圍,1985年闢為泰山珍貴文物陳列室。正殿內按清宮設置作復原陳列,有龍墩、龍椅、立櫃、方桌等紫檀古木傢俱及各種大理石花飾掛屏。配殿內陳列泰山祭器。殿前松柏下,東有宋真宗御製《青帝廣生帝君之贊碑》,西有馳名中外的《泰山秦刻石》殘字碑。

天貺殿

天貺(音況,賞賜意)殿是岱廟的主體建築, 位於岱廟仁安門北側,元稱仁安殿,明稱峻極殿,民國始稱今名。相傳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20_年)六月初六有“天書”降於泰山, 宋真宗即於次年在泰山興建天貺殿,以謝上天。天貺殿長48.7米,寬19.73米,高22.3米,面積近970平方米,大殿建於長方形石台之上,三面雕欄圍護,殿面闊九間,進深四間,重檐八角,斗拱飛翹,上覆黃琉璃瓦,檐間懸掛“宋天貺殿”的巨匾,檐下八根大紅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單翹重昂三跳拱,內槽 殿頂為四個復鬥式 藻井,餘為方形 平棋天花板。殿內供奉 泰山神即東嶽大帝。民間傳説此神即黃飛虎 《 封神演義》中,姜子牙奉太上元始天尊敕命,封屢樹戰功的武將黃飛虎為“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命他總管天地人間的吉凶禍福。

大殿東次間有明代銅鑄“照妖鏡”一架,原在 遙參亭,1936年移此。殿內東、西、北牆壁上繪有巨幅壁畫,名《泰山神啟蹕迴鑾圖》,長62米,高3.3米,描繪泰山之神出巡的盛況。東半部是出巡,西半部是迴鑾。整個畫面計675人,加以祥獸坐騎、山石林木、宮殿橋涵,疏密相間,繁而不雜,是中國道教壁畫傑作之一。大殿重台寬廣,雕欄環抱。中置明代鐵鑄大香爐和宋代兩大鐵桶;兩側有 御碑亭,內立乾隆皇帝謁岱廟詩碑。

殿兩側原有環廊百間,與仁安門兩側的東西神門連接,內繪十殿閻羅、七十二司。東廊中間有鼓樓,西廊中間有鐘樓,均毀於清末。1982年後,陸續重建環廊與鐘樓。今東廊內陳列歷代碑刻,自北而南有《仿秦刻石二十九字碑》、《漢 衡方碑》、《漢張遷碑》、《晉孫夫人碑》、《魏齊隋唐造像記刻石》、《大唐齊州神寶寺之碣》、《唐鴛鴦碑》、《唐經幢》、《宋升元觀敕牒碑》、《金濼莊創佛堂之記》、《金重修天封寺碑》、《五嶽真形圖碑》、《登岱八首》、《太極圖》、《谷山寺敕牒碑》、《頌岱詩》、《乾隆御製詩》、《望嶽詩》、《築橋碑記》等名碑19塊。西廊內陳列漢畫像石48塊。殿前院,古柏蔽蔭,碑碣林立:東有《宋封祀壇頌碑》、《金重修東嶽廟碑》、清乾隆皇帝御製《重修岱廟碑記》;西有《大宋 天貺殿碑銘》、明太祖御製《封東嶽 泰山之神碑》;中立《大觀聖作之碑》、清康熙年間《重修岱廟記》等。

銅亭鐵塔

岱廟後院的東西兩側,東為 銅亭,西為鐵塔。銅亭又名“金闕”,為明萬曆四十一年(1620_年)鑄。亭為銅質,施以鎏金,亭長4.4米,寬3.4米,內祀元君銅像。璀璨耀目,端莊渾重,該亭以仿木結構形式裝配而成,為重檐歇山式,顯示了中國古代精湛的冶鑄工藝。20世紀70年代遷入岱廟。泰山人文景觀之二絕——秦刻石, 也稱李斯碑。此刻石是秦二世胡亥所下詔書,由丞相李斯以小篆字體書刻製成的。小篆字體筆畫簡易而形體整齊秀美,較繁贅的大篆更為人們所喜愛。《泰山秦刻石》原在岱頂,後漸磨損。至清代移存山下岱廟,曾被盜而又追回。尚存完整者7個字“臣去疾臣請矣臣”,半殘者三字“斯昧死”。《泰山秦刻石》已成為稀世瑰寶。西側的鐵塔為明 嘉靖年間鑄,造型質樸雄偉,原有13級,立於泰城天書觀,抗日戰爭中被日軍飛機炸燬,現僅存3級,高約4米,1973年移此。

岱廟碑林

岱廟因歷史久遠,藏碑頗為豐富。現存歷代碑刻300餘通,林立而羣,形制各異。有中國現存最早的刻石——秦李斯小篆碑;有充分體現漢代隸書風格的“張遷碑”、“衡方碑”;有晉代三大豐碑之一“孫夫人”碑;有形制特異的唐“雙束碑”,以及宋至清歷代重修岱廟的御製碑等。以時代而論,自秦泰山刻石、漢衡方碑、張遷碑等,至現代名人題刻,時間跨度達二千餘年。就碑之來源,一是岱廟原有的,二是由廟外遷入的。從碑的內容看,有封禪告祭、廟宇創建重修、文人題詩吟岱等,形成了一座天然的中國曆代書法博物館,故有岱廟碑林之稱。

宋《大宋東嶽天齊仁聖帝碑》又名《祥符碑》,立於大中祥符六年(1020_年)六月。碑高8.2米,寬2.15米,碑陽刻文34行,滿行61字,共2319字。由翰林學士晁迥撰文,翰林待詔、朝散大夫尹熙古篆書碑額並書寫碑文。該碑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20_年)將泰山神由“王”晉封為“帝”之後所立。碑文敍述了自唐玄宗至宋真宗不斷為泰山神追加封號的經過,以及真宗封泰山、謝天書後的重大變化。

《宣和重修泰岳廟記》又稱《宣和碑》,立於宋宣和六年(1120_年)三月。碑高9.25米,寬2.1米,龜趺螭首。龜座高1.85米,寬3米,長5米,重4萬餘斤,為岱廟諸碑之冠。碑陽刻文26行,滿行74字。額陰刻“宣和重修泰岳廟記”2行8字。翰林學士宇文粹中撰文,張漴書並篆額。宣和六年(1120_年)北宋王朝危在旦夕,為保江山,宋徽宗不惜耗費巨資,歌功頌德,粉飾太平,借神的力量庇佑自己。碑文主要敍述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20_年)登基至宣和四年(1122)二十一年問陸續重修岱廟的情況。

秦《泰山刻石》也稱《李斯篆碑》,此碑立於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據《史記》載,秦《泰山刻石》全文共36句,3句為韻,12韻,144個字。

關於山東出名景點的導遊詞 篇2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聊城市地處北緯35°47’-37°02’和東經115°16’-116°32’之間,位於魯西,臨河南、河北,位於華東、華北、華中三大行政區交界處。總面積為8590平方公里,全市為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平均坡降約1/7500,海拔高度27.5-49.0米,屬於温帶季風氣候區,具有顯著的季節變化和季風氣候特徵,屬半乾旱大陸性氣候。

聊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聊城地處中原腹地、山東省西部,臨河南、河北,位於華東、華中、華北三大區域交界處。黃河與京杭大運河在此交匯。聊城是京九鐵路與膠濟鐵路、膠濟邯鐵路、濟鄭高鐵在山東省內的交匯點,橫跨冀魯豫三省的最大交通物流樞紐。聊城不僅可以輻射和帶動魯西經濟發展,而且是與晉、豫、冀等省份經濟技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東部沿海的便利港口,還可利用中西部省份的豐富資源,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內陸口岸和輻射冀魯豫交界地區的中心城市,中原經濟區東部的核心城市。

關於山東出名景點的導遊詞 篇3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劉公島,位於威海灣口,它面臨黃海,背接威海灣,素有“海上桃源”之稱。島上主要景點有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劉公島博覽園、劉公島鯨館、旗頂山炮台等景點,還有眾多英租時期遺留下來的歐式建築,更有中日甲午戰爭博物館,因此,這裏是甲午戰爭紀念地,更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來劉公島遊玩需要從威海坐客船前往,行程約20分鐘。而最佳的遊玩路線建議登島後先向西前往不遠處的中日甲午戰爭博物館,這是一處遺址類博物館,以北洋海軍提督署、水師學堂等清代建築為主體,真實再現了當年北洋水師及甲午戰爭的歷史原貌。

參觀完後從出口向北進入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這也是中國第一個海上公園。公園內蒼松翠柏,山花漫爛,植物覆蓋率非常高。公園中有一個小型的動物園,遊客可以在梅花鹿館中看到很多的梅花鹿。之後可前往山上看旗頂山炮台,參觀完後可在此坐纜車下來正好可以遊玩劉公島博覽園,在纜車上還可以俯瞰整個博覽園的全貌。

在博覽園你可以真正瞭解到劉公島的歷史,園內很大,分為“劉公美德”、“甲午風雲”和“英租歷史”3個主題區,整個園區玩下來需要2小時左右。“劉公美德”區主要用巨大壁雕、木雕講述了劉公島的文化。而在甲午海戰紀念館裏還可以看到當年北洋水師從成軍到覆滅的過程,逼真再現了壯烈的戰爭場面。在紀念館的外部就是登島時映入眼簾的鄧世昌石雕。之後可在英租威海衞歷史展覽館中,看到威海被英國強租了32年,其中劉公島被強租了42年的恥辱歷史。而在展館外可見英租時期的建築,這些建築多以斜坡屋頂為主,都還有一個四方的大煙囱,非常有特色。

此外,遊客還可以選擇乘坐觀光車穿行林海松濤間,20分鐘的行程可將各主要景點盡收眼簾。更或是選擇乘坐環島遊船的方式環島一週,領略整個劉公島的全貌。

關於山東出名景點的導遊詞 篇4

國家2A級旅遊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位於膠東半島南部的海陽市境內。南面青威高速公路橫貫而過,北有藍煙鐵路可達。距海陽市區約8公里。是典型的山嶽型自然風景區。據《海陽 續志》載:“邑北三十五里有招虎,概以虎伏山中,仙家訓之,遂化為石,遺蹟宛然,故名”。

招虎山屬嶗山山系,總面積1762.7公頃,主峯海撥549.7米。園區東路崖壁如削、怪石嶙峋、幽谷含秀;西路水急石美,幽谷瀑潭,層層有景;南路山光雲影,微波盪漾,似龍顯靈;北路翠綠竹海、陰鬱蔽日、北國江南,形成“羣山共一脈,兩水繞主峯,山水相環繞,遊路貫其中”的空間佈局。園內地勢複雜,山體挺拔俊秀,山谷狹窄幽深,植被茂密,瀑布眾多,展現出膠東地區的獨特風貌。山體巖石為燕山運動的二長花崗巖和正長巖。土壤主要為棕壤性土和棕壤。植被覆蓋率達到92%,四季林相變幻奇特,色彩各異。草木本植物600多種,屬於國家一、二級保護的植物14種,更有狼、花面狐、金雕、中華秋沙鴨等走獸飛禽180餘種出沒其中。年平均氣温11.5℃,空氣負離子含量達770000個/cm3,氣候宜人,冬暖夏涼,是理想的旅遊度假、避暑康體、觀光休閒的勝地。

景區每年舉行獨具膠東特色的旅遊節慶活動:5月份舉辦招虎山櫻桃節和踏青節;7月份舉辦“相約招虎山、關愛大自然”夏令營活動;9月舉辦招虎山膠東民俗旅遊活動;10月舉辦招虎山相約金秋旅遊活動;12月舉辦“海陽大秧歌”民俗旅遊活動。

關於山東出名景點的導遊詞 篇5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聊城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因位於古聊河西岸而得名, 有“ 水城 ”的美譽。聊城市地處經濟發達的山東省,居魯西,臨河南、河北,位於華東、華北、華中三大行政區交界處。

聊城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從事農業生產。可以追溯到距今約六七千年的8座龍山文化城,它們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可見,古濟水西岸是當時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夏商周時期,聊城經濟和社會發展較快,農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商初大臣伊尹曾“躬耕於有莘之野”,輔佐商湯滅夏桀,世稱賢相。周時有“二十四孝”之一的閔子騫。春秋時期,聊城為齊國西部重要城邑。有謀士計然。戰國時期,聊城為諸侯爭戰之地。時有著名兵家孫臏、名士魯仲連威名遠播。

明清兩代是聊城歷史上的輝煌時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樂九年(1411)間曾數次興工開通會通河,縱貫中國南北的大運河為聊城的發展繁榮帶來勃勃生機,臨清、聊城成為沿運九大商埠之一。聊城“廛市煙火之相望,不下十萬户”、商賈雲集、百業興隆、帆檣如林、舳艫相接、車馬絡繹、貨積如山。外籍商人會館傍河而立,有崇樓高閣、殿宇名剎,清康熙帝4次來聊,乾隆帝9次駐蹕聊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建立後,聊城人民繼承優秀歷史傳統,艱苦奮鬥、鋭意進取,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聊城古稱東昌,歷史悠久,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極為豐富。現有名勝古蹟446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風景如畫的東昌湖,面積達4.2平方公里,聊城古城座落在湖中央,形成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一體”的獨特的古城格局和風貌,是著名的中國北方水城,被譽為“東方威尼斯”。全市主要旅遊資源聊城山陝會館,臨清舍利塔、清真寺,東阿曹植墓,陽谷景陽岡等。

建於明代的光嶽樓,氣勢恢弘,“雖黃鶴、岳陽亦當望拜”。建於清初的山陝會館,雕刻精細,佈局嚴謹,是我國會館建築中不可多得的藝術傑作。被譽為“東昌三寶”之一的宋代鐵塔,古樸雄渾,蒼勁挺拔,是我國現存為數極少的鐵塔之一。清代四大私人藏書樓之一的海源閣,收藏之豐富“為海內之甲觀”。在市區周圍,還分佈着武松鬥西門慶的獅子樓、武松打虎的景陽岡、魚山腳下的曹植墓,以及古阿井、迷魂陣、鰲頭磯、舍利塔等一大批聞名遐邇的名勝古蹟。

聊城是人傑地靈的地方,是著名學者傅斯年、季羨林、國畫大師李苦禪、民族英雄張自忠和黨的好乾部孔繁森的故鄉。

關於山東出名景點的導遊詞 篇6

抱犢崮的“崮”字在《辭海》中的解釋是:“四周陡峭頂端較平的山,山東省中南部山

區多用作地名。

如:孟良崮、抱犢崮。

抱犢崮位於山亭區東南部,距棗莊市駐地 23 公里。

從古至今,數易其名。

漢代曰 “ 樓山 ” ,魏晉曰 “ 仙台山 ” ,唐宋時曾叫 “ 抱犢山 ” ,明清時期稱 “ 君山 ” ,近代《嶧縣誌》載:昔有王老抱犢耕其上,後仙去,故爾得名 “ 抱犢崮 ” 。

傳説古時山下住着一個姓王的老漢,因無法忍受官吏的苛捐雜税,決心到又高又陡的樓山上去度過殘生,可老漢家的耕牛無法上去,他只好抱着一隻牛犢上崮頂,搭舍開荒,艱苦度日。

誰料老漢平日飢食松子伏苓,渴餘山泉甘露,久而久之,漸漸覺得神清目朗、風骨脱俗,後經一位仙人點化,居然飛昇而去,抱犢崮因此而得名。

清代詩人雷曉專門為此作詩一首:遙傳山上有良 田,鋤雨耕雲日月偏。

安得長梯還抱犢,催租無吏到天邊。

抱犢崮屬沂蒙山區,海拔 584 米,是一座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名山。

山勢突兀、巍峨壯麗、泉流瀑瀉、柏蒼松鬱。

山腳下有古廟兩座,分別為清華寺和巢雲觀;半山處有山洞數十個;崮頂沃土良田數十畝,松柏茂盛,蒼翠欲滴,奇花異草,滿崮爛漫。

佇崮東眺,黃海茫茫雲霧繚繞。

《嶧縣誌》載: “ 邑八景之冠,為君山望海 ” 。

極目南天,平野如畫。

山麓下、叢林間,泉水叮咚,清溪潺潺。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山光各異:春報桃李爭豔放,夏暑濃蔭不侵肌,秋染紅葉醉霏芳,冬雪綻玉鬆梅奇。

山腰間,有一處十八羅漢洞,洞內四周壁崖上雕刻着神態各異的佛像。

抱犢崮總面積 665.5 公頃,地貌特徵表現為低山丘陵類型,頂部由一系列崮組成,屬暖温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森林覆蓋率在 98% 以上,以天然雜木林和松柏防護林為主。

1992 年 9 月,抱犢崮被林業部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是山東省罕見的帶有亞熱帶常綠闊葉樹種的天然雜木林彙集區,有各種植物 165 科, 627 種。

抱犢崮與人工湖周村水庫交融為一體,山水相連,氣勢磅礴,以她獨有的“雄”、“奇”、“險”“秀”居魯南七十二崮之首,被譽為“魯南小泰山”,是研究魯南植被和科研教學難得的基地。

抱犢旅遊區共分為 4 個景區:巢雲竹林、桃源仙境、君山望海、鳳落古崖。

巢雲竹林

好了,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景區的第一個景點:巢雲竹林,巢雲竹林景區是抱犢崮的主要景區,以觀溝登山路為主要遊覽線路,以巢雲觀、清華寺為中心景點,是人們進行探古、尋幽、遊覽、科研、科普等活動的絕佳選擇。

其景點主要有:厚殼樹、清華寺、巢雲觀、千年銀杏、巢雲洞等。

厚殼樹

進山後,沿石階上行約100米處就到了巢雲觀,沿其門前向南一條山間小路行進,約有10米就可看到山東省境地內獨一無二的厚殼樹。

厚殼樹為紫草科厚殼樹種,樹葉大而蔭濃,摘下它的一片葉子,用帶尖的硬物稍加用力在上寫字,它就會象紙一樣很快“顯形”。

更令人稱奇的是,據介紹,該樹發芽較早則風調雨順;如發芽較晚則定有自然災害,俗稱“神樹”, 此樹又名“相思樹”。

相傳古時候,抱犢腳下的村莊裏有一位秀才,每正都要在一片樹葉上寫上一段情詩,以解對遠方情人的相思之苦,。

天然動植物園

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內植物種類繁多,古老植物和現代植物混雜生長,被稱為“天然植物園”。

抱犢崮氣候温和,土壤肥沃,雨量充沛,適宜名類植物生長,植被類型較多:現初

步查明有維管植物100科302屬453種,其中喬木樹種36種,灌木樹種119種,草本植物298種,具有亞熱帶與暖熱帶兩大植物區系成分的特點,並相互滲透。

在植被組成上,近代植物區系中保留了很多第三紀以來或更古老的殘遺植物,如榆、臭椿、枸樹、榿木、槐、柳等一些屬種,植物區系的地源較為古老,自然植被歷史悠久。

具有亞熱帶區系成分為主的天然植被,主要有欒樹、楸樹、楝等。

長白山植物區系中的糠椴、蒙古櫟也有分佈。

抱犢崮還有“花果山”和“藥山”之美譽。

果樹品種應有盡有,如桃、杏、蘋果、核桃、板栗等,自古以來一直佔領着江南市場的半壁江山;天然中藥材品種有杜仲、黃精、玉竹、柴胡等100多種。

除此之外,在抱犢崮中生活的鳥、獸、兩棲、爬行類動物共有134種,林中分佈的野生動物98%為有益生物。

其中鳥類103種,屬13目31科和亞科,包括留鳥32種,夏候鳥24種,冬候鳥11種,旅鳥36種,屬於國家級保護的鳥類有15種。

竹林庵、清華寺和呂祖洞

繼續前行50餘米,可看到一座古碑豎立在陡峭的山坡之上,此處便是竹林庵的遺址。

從古碑上所刻碑文看,康熙五十六年,即距今283年,竹林庵曾是一座茅檐草舍、茂林修竹、樸素幽雅的居姑庵,香火極盛。

看着這些勸人向善的詩文,不禁讓人想起當年青燈 古佛、暮鼓晨鐘的情景。

清華寺和竹林庵比鄰而居,只是現在的清華寺也只剩下孤零零的兩塊石碑分豎在道路兩側,其中右側石碑保存完好,碑文清晰可見;另一塊則已攔腰截斷,讓人陡生蒼涼,很難將此地和曾經是魯南一帶佛教活動的名剎古寺聯繫起來。

清華寺始建於唐代,後來歷代重修,清道光年間最為旺盛。

清華寺原是下觀,但發展卻超過了上觀巢雲觀。

當地民謠曰:“六十年灌一觀,淹了上觀淹不了下觀”。

傳説當初山洪一來巢雲觀道士就把洪水擋住,山洪無路可傾,就順勢泄進了地勢低的清華寺。

清華寺年年受淹,觀音實在看不下去,就找太上老君説情,可太上老君不願出面,派呂洞賓應付她。

觀音靈機一動提出與呂洞賓比酒,並以清華寺的藏經閣為賭注。

呂洞賓聽説要比酒,當即答應。

關於山東出名景點的導遊詞 篇7

各位遊客大家好,很高興能有此緣分與各位一同遊覽青島的美景。

我是來自中國旅行社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X。這位是今天負責帶大家到達個景點的司機,王師傅。在今天的行程中,如果您有什麼問題和要求,都可以儘管的提出來,我會盡力為大家解決的。

今天的第一站我們來到的是具有青島象徵的棧橋;第二站是有着“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的八大關建築羣;最後一站是青島市著名的新城市廣場——五四廣場。

希望本次的青島一日遊可以圓滿的結束,為您帶來快樂,在開心之餘還可以瞭解青島感受青島。

青島概況

青島位於山東半島南部,東南瀕臨黃海,西北連接內陸,背倚奇峯嶗山,環抱“內海”膠州灣,東與朝鮮、韓國、日本隔海相望,全市總面積為1065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為1471平方公里,青島市轄市南、市北、李滄、嶗山、黃島、城陽6個區和即墨、膠州、平度、萊西4個縣級市。截止20xx年底,全市户籍總人口為871。51萬,其中,市區人口277。09萬。

青島雖然屬温帶季風性氣候,但“三面滄海一面山”的獨特地理格局,卻使青島又具有鮮明的海洋性氣候特點。這裏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温12。7攝氏度,一年中最熱的8月,平均氣温25。3攝氏度,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温-0。5攝氏度。

青島的歷史既古老又年輕。

為什麼説它古老呢?因為早在五六千年前,東夷先生就在這裏繁衍生息,並創造了燦爛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東嶽石文化。著名方士徐福帶數千名童男童女出海尋找長生不老藥,此次較早的大規模航海探險活動,使青島的琅琊台稱為中國航海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説青島的歷史年輕。青島地區昔稱膠澳。1891年建置。1897年德國強佔,1920xx年日本取代德國進行殖民統治。1920xx年,由於青島主權問題,引發了著名的“五四運動”。1920xx年10月10日,北洋政府收回膠澳,開為商埠;1920xx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接管,同年7月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為青島市。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佔青島。1945年9月,國民黨政府接收青島,仍為特別市。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改屬山東省省轄市。1981年被列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4月,被列為全國14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年10月,被國務院正式批准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賦予省一級經濟管理權限;1994年2月,被列為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

今天的青島不僅是山東和沿海地區最大的對外經貿、金融、信息中心和對外交通樞紐,而且是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沿海開放城市。20xx年,青島實現生產總值6615。6億元。青島目前已形成“二、三、一”的產業發展格局。在第二產業中,青島的輕工、紡織、食品、飲料工業有傳統優勢。隨着工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優化,青島現已成為全國重要的家電電子、汽車機車船舶製造、石油化工、新材料工業基地,家電、電子、石化等六大產業集羣。

青島工業積極實施名牌發展戰略,形成了一大批知名品牌,如海爾、青啤等品牌,無愧於“中國品牌之都”的美譽。

青島依海立市、靠海興市,憑藉港口、海洋和旅遊構築了青島三大特色經濟。

青島港由青島老港區、黃島油港區、前灣新港區三大港區組成。目前,青島港已與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50個港口有貿易往來,被國際港航屆譽為“21世紀的希望之港”。20xx年青島港完成港口吞吐量3。5億萬噸;完成集裝箱1201萬標準箱;進口鐵礦石吞吐量居世界港口第一位。

青島市中國海洋科技城,海洋科研力量雄厚。全是擁有25個海洋科研機構和國內著名的綜合性海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青島雲集了全國50%以上的海洋科研專家,是國家海洋科研、教育和技術交流中心。20xx年7月,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落户青島。

青島旅遊經濟發達,20xx年,青島共接待國內外遊客4003。47萬人次,旅遊總收入681億元;航空運輸方面,截止20xx年年底,青島擁有國內航線96條,國際航線9條,港澳地區航線3條,全年航空旅客吞吐量達到1110萬人次。

青島旅遊資源豐富,“海上都市,歐亞風情”是對青島城市風格的典型寫照。西部老市區紅瓦、綠樹、碧海、藍天輝映出青島獨特的城市風貌;東部新市區,浮山灣畔迅速崛起的高層建築、20xx年夏季奧運會帆船帆板比賽場地——浮山灣大型綜合海上運動中心和長達12。8千米的東海路中華文明雕塑長廊,勾畫出現代海濱都市的壯美。青島的市花是月季和山茶,市樹是雪松。這有天柱山摩崖石刻、即墨古城等10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島是中國環境最好的城市之一。20xx年喜獲“中國城市環境奧斯卡”之稱的“中國人居環境獎”第一名,20xx年被評為“中國品牌之都”,20xx年被評為“中國最具軟實力城市”。

青島有着眾多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青島啤酒節、青島海洋節、青島國際時裝週等有特色的大型節會,每年都吸引着眾多海內外遊客,節慶會展等商務旅遊已成為青島旅遊的重要形式。

現在,這個充滿着生機與活力的城市,正敞開温暖的懷抱歡迎世界各地的朋友前來旅遊觀光。有詩云“青山碧海映紅樓,彷彿人在畫中游,天上人間無覓處,島城美景勝瀛洲。”竟日的青島已如此多嬌,明天的青島將更加美好。

關於山東出名景點的導遊詞 篇8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首先,讓我代表某某旅行社,對大家來泰山旅遊、觀光表示熱烈歡迎!

希望大家在泰山逗留期間能夠玩得開心,吃、住放心,同時希望大家在泰山遊覽當中能夠得到一個較大的收穫,留下一個美好的記憶。

泰山,古稱岱宗,它位於山東省東部,華北大平原的東側,面積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方位為東經117度6分,北緯36度16分。泰山雄偉壯麗,歷史悠久,文物眾多,以五嶽獨尊的盛名稱譽古今。巍巍泰山就像一座民族的豐碑屹立於中華大地,舉世矚目。

1982年,泰山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1992年榮登全國旅遊勝地40佳金榜。泰山至今保護較好的古建築羣有22處,總建築面積達14萬多平方米。在古建築羣之間,還有12處石坊、6座石橋、7座石亭、1座銅亭和1座鐵塔。泰山刻石有2200多處,被譽為中國摩崖刻石博物館,這裏有中國碑制最早的刻石--泰山秦刻石;有珍貴的漢代張遷碑、衡方碑和晉孫夫人碑;有被譽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的北齊經石峪刻石;有天下洋洋大觀的唐玄宗《紀泰山銘》和唐代雙束碑等。泰山古樹名木繁多,被譽為活着的世界自然遺產。泰山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3萬餘株,其中有2120xx年前的漢柏6株,1320xx年前生的唐槐,520xx年前生的望人鬆、五大夫松,還有一棵被譽為國寶的620xx年前生的盆景松樹小六朝鬆。泰山素以壯美著稱,呈現出雄、奇、險、秀、幽、奧、曠等諸多美的形象,泰山景區內有著名山峯12座,崖嶺78座,巖洞18處,奇石58塊,溪谷12條,潭池瀑布56處,山泉64處,有著名的黑龍潭、扇子崖、天燭峯、桃花峪等10大自然景觀;有旭日東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等10大自然奇觀。

泰山的日出,是一個想象的世界,神奇的世界,日出景象的美妙是筆墨難以形容的。自古以來,無數詩人對泰山日出的壯麗景觀都有過生動的描述。宋代詞人梅聖俞的晨登日觀峯,海水黃配熔。浴出車輪光,隨天行無蹤。的絕句尤為人愛,凌晨破曉前,站在日觀峯,舉目東方,晨星漸沒,微暈稍露,天地間的一片雲海滾動,稍頃,一線晨曦透過雲層照亮東方,這時天空由灰變黃,繼而呈現橙、紫、紅瑰麗的朝霞,波浪似的雲層,在陽光的照耀下,組成一幅幅五彩繽紛、綺麗多姿的圖案,旭日在陽光中婷婷娜娜從雲層升起,陽光因受海波起伏的影響忽隱忽現,閃爍不定,日輪緩升時又受波峯、波谷推進的影響上下跳動,漸漸成圓形,磅礴而出,金光四射,羣峯盡染,大地一片光明。

夕陽西下時,朵朵殘雲飄浮在天際,落日的餘輝如一道道金光穿過雲朵灑滿山間。太陽象一個巨大的玉盤,由白變黃,越來越大,天空如緞似錦,待到夕陽沉入雲底,霞光變成一片火紅,天際雲朵,山峯好象在燃燒,天是紅的,山是紅的,雲是紅的,大地也是紅的。舉目遠眺,黃河象一條飄帶,彎彎曲曲從天際飄來,在落日的映照下,白色緞帶般的黃河泛起紅潤,波光翻滾,給人以動的幻覺。一條黃水似衣帶,穿破世間通銀河。太陽慢慢靠向黃河,綵帶般的黃河象是系在太陽上,在絳紫色的天邊飛舞。泰山的雲霧是變幻莫測的。雨後初晴,大量水氣蒸發蒸騰,加之夏季季風自海上吹來的暖温空氣,成雲致霧。有時大片雲在山腰形成一條長長的帶子,如同官服玉帶,而山上山下皆晴;有時則烏雲滾滾,大有倒海翻江之勢;也有時白雲平鋪,如大地鋪絮,山谷堆雪,團團白雲如同千萬個玉盤,輕攏漫湧,鋪排相接,好象平靜如無垠的汪洋大海,這就是著名的雲海玉盤。

碧霞寶光是泰山的又一大奇景。寶光俗稱佛光,多出現在碧霞祠東、西、南神門外,碧霞祠地處玉皇頂的前懷,地勢相對低凹,雲霧較為濃密且較穩定,在瀰漫背後照來,人影呈現在霧幕上,周圍形成內紫外紅彩色光環,燁燁生輝,彩環呈現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有時還會出現雙環,更加絢麗動人。站在霧幕前的遊客舉手投足,光環中的影子也手舞足蹈,油然而生飄飄欲飛成仙人之感。

泰山的冬季,氣温常在-20攝氏度左右,雪後天晴,氣温回暖,大陸氣團稍有減少,南方暖温氣團乘虛而入,霧氣籠罩山間,微風吹動,飄浮的霧滴觸及樹枝、巖石、房頂,凝結成冰粒,層層疊疊,便形成了千枝瓊玉、萬樹花的霧淞奇景。泰山上下成了一個潔白如銀的世界,猶如龍宮洞府,別有一番情調。

泰山的冬季,也常有冷卻的雨滴,降落到地面上、物體上,急速結成堅硬、滑而透明的冰層,這就是雨淞。每當雨淞出現,山巒樹木象冰晶倒掛,地面巖石似鋪明鏡,泰山變成了冰雕玉琢的琉璃世界。雨後天晴,紅日映冰峯,藍天襯霞山,光彩奪目,金光迸射,滿山松柏映雪,到處銀裝素裹,好一派冰清玉潔的北國風光。

泰山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造就了千姿百態的麗山秀水和人文名勝,生動地記錄了我們中華民族發展歷史的文明篇章。現代考古科學的研究已揭示出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泰山周圍已經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大量史料也都記載了泰山地區早在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已經顯露出文明的曙光。在5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不僅影響到山東,而且影響到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齊魯之邦是中國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地區之一,產生了孔子、孟子等歷史文化名人。歷史告訴我們,泰山地區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而泰山在先秦時代就已成為中國最早的名山,成為五嶽之首。

泰山實際海拔高度並不太高,在五嶽中次於恆山、華山,僅佔第三位。與全國的許多大山相比都不能望其項背。但它為什麼成為赫赫於古今的五嶽之長、五嶽獨宗而獨享盛名呢?這要從泰山的地理環境和原始宗教談起。

泰山崛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奏感和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山脈綿亙100餘公里,盤卧426平方公里,其基礎寬大產生安穩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生厚重感,大有鎮坤維而不搖之威儀。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徵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從古到今,人們總把泰山作為一個高大、美好、高尚、堅毅的形象,熱情加以歌頌。公元前二世紀,司馬遷在他的《報任少卿書》中就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毛主席曾引用了司馬遷的這名話教導人們,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這種把泰山精神與人生的意義、人生觀密切聯繫起來的做法,在教育人民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六朝任方《述異記》載,秦漢時,民間傳説盤古氏(遠古時開天闢地,代生萬物的神人)死後頭為東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盤古屍體的頭向東方,而且化為東嶽,泰山就成了當然的五嶽之首了。這顯然是根據《五行》、《五德》學説創作的神話故事,反映了泰山獨尊五嶽的歷史背景。

東方是太陽出升的地方,古人即認為是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因此,東方就成了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徵。而古代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嶽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對象來崇拜,於是,地處東方的泰山--這個通天拔地的龐然大物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了。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徵。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傳説中秦漢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後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歷代帝王藉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治,使泰山的神聖地位被抬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伴隨着歷代帝王的封禪祭祀,泰山成了各種宗教流派活動的重要場所。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黃伯陽修道于山後,以後歷代著名道家名人都曾在泰山傳經佈道,建觀築廟。佛教自東晉高僧郎公創建郎公寺開始,在泰山也不斷髮展。

泰山吸引了眾多的文化名人,歷代詩人墨客紛至沓來,他們朝山覽勝,賦詩撰文,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精品。孔子、管仲、司馬遷、張衡、諸葛亮、曹植、李白、杜甫、劉禹錫、蘇東坡、歐陽修、范仲淹、王世貞、姚奈、郭沫若等都揮筆疾書,留下了浩如煙海的頌岱詩文,把遊人從山神崇拜中引向遊覽觀賞、求知審美的新方向。由山腳拾級而上,到泰山之巔,僅摩崖石刻就有千餘處,從秦至清,歷代皆有鉅製。書體眾彩紛呈,書意各代不同,其規模之大,作品之多,時代之連續性以及風格、流派、藝術之精湛,構景之巧妙都是世界名山無與倫比的。刻古中所包含的高韻深情與巍巍壯麗的泰山融合在一起,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崇高精神。

在泰山數千年的文明中,歷代勞動人民所創造的一系列輝煌的人文景觀與高大雄偉的自然景觀相結合,形成了泰山的崇高形象,構成了獨特的泰山風景景觀。人文景觀的佈局與創作,是根據自然景觀,尤其是地形特點和封禪、遊覽、觀賞活動的需要而設計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帝王封禪、百姓朝山進香的路線。其主體是拔地通天的自然景觀,主題是封天禪地的思想內容,佈局形式重點是祭地的蒿里山,經帝王駐驛的岱廟到封天的玉皇頂構成了長達10餘公里的地府--人間--天堂的三重空間一條軸線。即以城西南過奈河橋至蒿里山(在泰安火車站東南側)為陰曹地府;泰安城區為人間;自城北岱宗坊開始,沿長達6666級的天梯至岱頂為天府。

泰安城是因古帝王封禪祭祀、百姓朝山進香和遊覽觀光發展而成的。岱廟是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這條中軸線從泰城南門起,延伸到岱宗坊,然後與登山盤道相接而通向天庭,使山與城不僅在功能上,而且在建築空間序列上形成一體。其序列按登山祭祀活動的程序次第展開,貫穿着一種由人境至仙境的歷程。從地形上看,是由緩坡、斜坡直到陡坡,人們由低到高,步步升高,最後宛若登上天府;從建築規模上看,是由人間帝王宮殿上達蒼穹,漸入仙境;從色調上看,紅牆黃瓦始終與蒼松翠柏形成對比。再通過三裏一旗杆,五里一牌坊,一天門、二天門(中天門)、三天門(南天門),三重節奏,構成了一道步步登天,雄偉壯觀的朝天序列。

泰山古建築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對地理環境的利用,它巧妙地因自然之勢,又以人工之力加強和美化自然環境。其一,在封禪祭祀活動的序列空間位置的選擇上,充分利用泰山南坡由緩漸陡之勢,造成登天梯的意境。此路沿溪而上,人在谷中行,屬封閉型自然景觀,下段是緊緊收縮,直至岱頂才開放。前奏長,對比十分強烈,對於祭天活動來説,造成環境感應的心理狀態,若步步登天,扣人心絃。登臨南天門驟然開闊,恰似昇仙。因此,這樣的地理環境是封禪祭祀空間序列的傑作。其二,在建單體或羣體位置的選擇與建築結構的創作上,有跨道而建的門户建築,有登山轉折處的導向性建築,有臨溪而設的賞景建築,有半山懸掛的宗教建築,也有聳立山巔的祭祀建築等。其三,從建築的結構、材料、裝飾及以庭院空間為基本單元的羣體組合上,均能適應地形環境多變的要求,該建亭的建亭,該設閣的則設閣;需開敞通透處即造型輕巧,需收縮空間處便實厚重,充分體現因景而設,因境而生的建築思想。

泰山古建築主要保存的是明清時期的風格,它的價值不僅在於建築與會畫、雕刻、山石、林木融為一體,成為中國古老文化的例證,保存了一個巨大的封禪祭祀序列和一幅記載歷史的立體畫卷,而且還為我們留下了順應自然的建築典範,以其特有的藝術形象去協調和加強自然美,去表現和深化自然環境。由於它們的存在,才使泰山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映生輝,使峻極於天的泰山深入到幾億炎黃子孫的心坎中,併名揚全世界,成為全為類的珍貴遺產。

登泰山,自古3條路。原來的東路已毀,原來的中路自然而然地成了現在的東路,遊人在泰安火車站下火車後,可先遊岱廟,然後從岱廟後門至岱宗坊,步行經中天門到南天門,或步行至中天門後轉乘索道到南天門,再沿天街經碧霞祠登上泰山極頂。若走中路(原來的西路),從泰安火車站下車後,可乘遊覽汽車沿環山公路經黑龍潭、竹林寺直達中天門,然後從中天門乘索道或步行到南天門,再沿天街直至岱頂。若從西路上山,需從泰安火車站乘遊覽汽車至界首(泰安與濟南的交界處)向北折,沿新闢的環山公路,在鳥語花香,泉水叮咚的茂林深谷中穿行至桃花源索道站,從這裏乘索道可直至天街的北端,真可謂一步登天了!

各位朋友,我的介紹就到這裏。俗話説:百聞不如一見,大家要想對泰山有一個深刻的瞭解,還需要根據自己的興趣,親身投入到泰山的懷抱裏,沿着歷史文化的足跡慢慢地去遊覽,仔細地去觀賞。

關於山東出名景點的導遊詞 篇9

招虎山國家級森林公園位於膠東半島南部的海陽市境內,招虎山距海陽城區8公里,地處煙台、青島、威海三市的中心地帶,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主峯海拔549.7米,總面積1762.7公頃。

招虎山屬嶗山山系,《海陽續志》載:“邑北三十五里有招虎,概以虎伏山中,仙家訓之,遂化為石,遺蹟宛然,故名”。招虎山以山稱奇,以水叫絕,因林冠幽,以史誨人。

招虎山園內自然和人文景觀珠聯璧合,相映成趣。在此您可頓悟天人之合一,感受原始之裸露,聆聽燕雀之鳴幽,享受潭溪之音韻,拋卻塵世之煩惱!

招虎山園區東路崖壁如削、怪石嶙峋、幽谷含秀;西路水急石美,幽谷瀑潭,層層有景;南路山光雲影,微波盪漾,似龍顯靈;北路翠綠竹海、陰鬱蔽日、北國江南,形成“羣山共一脈,兩水繞主峯,山水相環繞,遊路貫其中”的空間佈局,遠觀可取其勢,近視可得其質。卧龍湖、十八潭、天馬戲水、天柱峯、金蟾拜佛、觀音澤慧等景觀,各具特色,盡顯自然之玄暝造化!

招虎山公園氣候屬暖温帶季風氣候,受海洋、小地形影響,氣候宜人,冬暖夏涼,年平均氣温11.5℃,是理想的旅遊度假,避暑康體、觀光休閒的勝地。招虎山園內空氣純淨,其空氣中負離子含量達50000個/cm3,是理想的天然氧吧。招虎山公園野生資源豐富,有木本植物200餘種,草本植物400餘種,野生動物168種,是一處天然的生態樂園。“花徑緣客掃,蓬門為君開”,優美的招虎山森林公園期待您的到來!

關於山東出名景點的導遊詞 篇10

各位朋友:

現在我們將進入的是蓬萊閣名勝景區,遊覽時間是一個半小時左右。在遊覽過程中,我將竭誠為您服務,並很願意回答您所提出的問題。希望我們共同合作,度過這美好愉快的時光。

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蓬萊閣景區的基本情況。

蓬萊閣景區是以丹崖山為中心、蓬萊水城和田橫山為兩翼的,融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於一體的名勝風景區。景區面積為10平方公里。蓬萊閣古建築羣始建於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經過了宋、明、清三代不斷的擴建和改建。整個建築羣建築面積為18900平方米,佔地面積為32800平方米,分為六個建築單體,共有100多間,整個古建築羣樓台殿閣分佈得宜,寺廟園林交相輝映,古樸典雅,獨有千秋,成為名揚中外的遊覽勝地。198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蓬萊是古代登州府署所在地,管轄着九個縣一個州,是當時中國東方的門户。久負盛名的登州古港,是中國古代北方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和軍港,與我國東南沿海的泉州、明州(寧波)和揚州,並稱為中國四大通商口岸,並且是我國目前保存得最完好的古代海軍基地。蓬萊依山傍海,所以又以“山海名邦”著稱於世,山光水色堪稱一絕。

蓬萊的魅力不僅在於它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和蒼茫豪放的山海風光,而且在於它有着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説。

在我們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神話中,有兩個很重要的系統。一個是崑崙神話系統,一個是蓬萊神話系統。崑崙神話系統發源於西部高原地區,它那瑰麗的故事傳到東方以後,與浩瀚的大海這一自然條件結合起來,形成了蓬萊神話系統。

蓬萊也就自然成為中國東方神話的策源地。《山海經》和《封禪書》中,都把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描繪得活靈活現,於是便引得齊威王、燕昭王派出探險家到海中尋求神山,秦始皇東巡求藥、漢武帝御駕訪仙。據史籍記載,蓬萊城北海面常出現海市,散而成氣,聚而成形,虛無縹緲,變幻莫測。那些好事的方士便以海市的虛幻神奇,演繹出海上三神山的傳説,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一個令世人嚮往的神仙世界,更為蓬萊平添了幾分神采。

後來八仙過海的故事也加盟到這裏,就更加生動迷人了,被稱為“人間仙境”也就名副其實。我們剛才進入的是“人間蓬萊”坊,為四柱沖天式單檐彩繪坊,額題“人間蓬萊”四個鎏金大字,為蘇東坡手跡。內外兩邊柱子上分別鐫刻的書畫名家劉海粟題的“神奇壯觀蓬萊閣,氣勢雄峻丹崖山”和費新我題寫的“丹崖瓊閣步履逍遙,碧海仙槎心神飛躍”楹聯,昭示此牌樓為仙境之門,遊人入門即可做神仙之遊。

彌陀寺:彌陀寺始建於唐代,是蓬萊閣景區內唯一的佛教寺廟。這裏曾是香火極盛的佛教傳播基地。但是到了唐代,武宗李炎鑑於佛教盛行造成建寺廟佔耕地過多,出家當和尚和尼姑的人也越來越多的狀況嚴重影響了國家賦役來源,與國家利益發生尖鋭衝突,發動了禁佛運動。佛教歷史上共發生過四次法難,即滅佛。唐武宗的法難稱“會昌法難”,時間不長,因為武宗在位一共才六年。他勒令在全國範圍內拆毀佛教大寺近5000座,拆除小寺40000多座,還俗佛教徒26萬多人。就這樣,使佛教受到嚴重打擊。彌陀寺也不能倖免,雖然沒有遭到拆除之災,也一度僧尼還俗,門庭冷落。

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佛教名僧憨山德清(明末四大禪僧之一)來山東嶗山傳教,含辛茹苦十二年,終於實現了他儒、釋、道三教合一、各宗並進、禪淨雙修的思想。由於當時代表了佛教革新的先進思想,在嶗山以及膠東地區的佛教界影響很深,他的弟子遍佈各地。這時,蓬萊閣內的彌陀寺香火復盛,漸漸擴建成今天的規模。

彌陀,是號稱西方三聖之一的阿彌陀佛的簡稱(西方三聖指的是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彌陀寺,是供奉阿彌陀佛的寺廟。

這裏是彌陀寺前殿,東邊是密跡金剛,西邊是那羅延金剛,兩位金剛各手持寶杵,成為護衞寺院的第一道防線。

這裏是祖師殿(西廂),中間主尊為慧遠法師。他的右側為劉遺民、恆伊,左邊為陶淵明、慧然。

慧遠,是古山西雁門樓煩人(今山西原平),俗姓賈,生於公元334年。他自幼聰穎過人,博覽六經、《老子》、《莊子》。由於厭倦當時戰亂年代,他無心仕途,便和弟弟慧持投到名僧道安門下。他從21歲開始,跟隨道安師父20_年。44歲時奉道安之命帶着十來個弟子南行,經過廬山時,被廬山秀麗風光所迷,便決定留在廬山接收徒弟,共修佛業。

慧遠在江州刺史恆伊的資助下,在廬山的西林寺東面建起東林寺,東林寺的選址和建起,構成宗教建築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的園林,體現了中國寺廟園林的雛形,在中國佛教史上留下燦爛的一頁。後來慧遠在東林寺創立淨土宗,東林寺就成為淨土宗祖庭,慧遠成為淨土宗一代祖師。為紀念江州刺史恆伊功德,將他塑在慧遠的身旁。公元420_年,慧遠邀集劉遺民、慧然等123人建齋立誓,建立了中國佛教最早的結社--白蓮社。白蓮社的成立,標誌着中國佛教淨土法門的興起。劉遺民、慧然功不可沒,被塑在慧遠左右。

東林寺的前面有一條小溪,名叫虎溪。慧遠專心修行,足不出户,所以送客的時候從來不過虎溪橋。如果過了虎溪橋,神虎便會大聲吼叫,提醒慧遠。一次他送陶淵明和劉遺民,邊談邊走,不知不覺便過了虎溪,神虎便吼叫不止,三人相視大笑。這一則文苑佳話,被稱為“虎溪三笑”,流傳到現在。

這裏是關公殿(東廂),中間主尊為關公。關公,是我國東漢末年西蜀名將,官拜前將軍、漢壽亭侯爵位。宋代以後,統治者為鞏固政權需要,大力宣揚關羽的“忠義”,關羽地位不斷提高。特別是元末著名小説《三國演義》問世以後,關羽名聲大震,由王升為帝,由帝升為大帝,成為華夏諸神中的一員,併為之修建關帝廟,獨立道觀。

關公怎麼會到了佛寺裏,成為佛界神明?相傳南朝高僧智者大師(智)在當陽玉泉寺居住時,當地鄉民反映:關公遇害,心懷憤恨,常於悽風苦雨之時顯靈大呼“還我頭來!”。智者大師敬仰關公為一代名將,仁義至極,因此設壇超度關公,並對關公靈位説法,關公聞法後,願作佛弟子。智者大師念關公已入佛門,就將其塑在佛寺伽藍殿中。自此,關公成為釋、道、儒三教都敬奉的神明。旁邊供奉的是關公手下的幾員大將,分別是關平、王甫、周倉和趙累。

關公進入佛寺的原因還有一説:南朝陳與隋朝時的高僧智是中國天台宗四祖。南朝陳後主贈名智為“海慧菩薩”。陳亡後,隋朝煬帝為智受“菩薩戒”,並尊他為“智者大師”。關公本是道教的神,而關公被佛教神化是源於《佛祖統記》卷六《智者傳》:天台宗智在湖北當陽玉泉山建精舍,曾“見二人威儀如王,長者美髯而豐厚,少者冠帽而秀髮”。自通姓名,乃關羽、關平父子,請於近山建寺,把關公列為伽藍神之一。如現在杭州的靈隱寺,就在十八伽藍神旁塑關公像供奉。玉泉山,原名覆舟山。因山有泉窟,玉泉流其中,至隋朝智居此後,改名玉泉山。

現在我們一起參觀一下彌陀寺的正殿,裏面供奉的是西方三聖和十八羅漢。正中供奉的是阿彌陀佛。其左協侍為觀世音菩薩,右協侍為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能夠接引唸佛的人前往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又稱“接引佛”,為淨土宗敬奉的主要對象。傳説阿彌陀佛過去是一位國王,喜歡聽佛講經説法,所以放棄了王位,出家修行,法號“法藏”。他在佛前發下四十八願,其中一個大願就是:將來他成佛後,凡信奉他並讀誦他的名號的人,命終之時,佛就前往,接引其去西方極樂世界。後來,他經歷無數劫難,終於實現誓願,成為阿彌陀佛,號“無量壽佛”,他所在的世界為西方淨土極樂世界。您看他右手下垂,左手當胸,執一蓮台表示“弘揚佛法,度盡世間眾生苦”。據專門敍述阿彌陀佛及西方極樂世界的漢譯佛經《無量壽經》記載,阿彌陀佛在極樂淨土中,高站於蓮台上,左右分別有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為協侍,構成“西方三聖”的組像。阿彌陀佛胸前有一(萬)字,這是古印度宗教的吉祥標誌,象徵太陽與火,在佛教中用來表示佛的智慧與慈悲無限。

觀世音,是以慈悲救苦為本願的菩薩,又稱觀自在菩薩、觀音聲菩薩、窺音菩薩,略稱觀音菩薩,別稱救世菩薩、蓮華手菩薩、圓通大士。凡是遇難的人唸叨他的名字,他就會順着聲音來救助,所以被稱為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之所以稱為“大勢至”,據説,在他出行的時候十方土地都為之震動,所以得名。他是一位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的菩薩,但是他的名氣卻遠不及觀世音,儘管大勢至菩薩在中國受到冷落,但在日本卻受到廣泛崇拜。日本佛教中,有觀世音和大勢至接引善人靈魂送歸淨土的説法。所以在公元1192--1333年這一時期,隨着佛教淨土學和淨土真言的傳播,日本對大勢至的信仰頗為流行。他手拿蓮花,意為“淨土”。

旁邊供奉的是十八羅漢,是佛的一羣高足弟子。羅漢是梵文阿羅漢的簡稱。和尚經修行,取得正果後,便可以成為羅漢。他們是奉佛主之命到世間拯救眾生的,常住世間不涅(不進行生死輪迴)。中國佛教中經常提到的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以及五百羅漢等等。羅漢原來指的是原始的小乘佛教所達到的最高成就。據説,一個佛教徒修行,可能達到高低不同的四種成就,每種成就就叫一個果位。這四種果位是: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有點類似現在的學位,阿羅漢果就好像今天的最高學位,修成這個果位的和尚,就算是功成名就了,永遠也不會再投胎轉世遭受生死輪迴之苦了。得到此果的人就稱為阿羅漢。

“蓬kǔn”圓形牆門:這個“kǔn”字指的是宮中的小路。蓬萊既然是一處仙界,這裏的“蓬”二字便毫無疑問指的是仙宮中的路了。裏面的門額上書有“勝境”二字。

萬民感德碑亭:這是萬民感德碑亭。清朝康熙皇帝曾降旨普免田賦一年,登州官吏以百姓感恩的名義,建起了這座碑亭。原碑早已毀壞,只剩下碑座,這座石碑是1995年重立的。碑亭為木石結構,式樣為八角十六柱,拱頂飛檐式。

丹崖仙境坊:俗話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丹崖山並不高,但是因為它有了仙人的傳説和仙境的美稱,便名揚天下了。道教的求仙、尋仙和修仙,從一開始就與海中的神山聯繫着。方士們很早就從事着去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覓取不死之藥的活動,並且慫恿帝王也去從事這類活動,三神山傳説的擴展,又引出了十洲三島的仙境。在凡界人間,被稱為道教勝地的主要有“三山、五嶽、洞天、福地”,我們現在所處的地方,就是道教勝地中的三山之一——蓬萊。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丹崖仙境坊,原來叫“丹崖勝境坊”,是木質結構。清光緒末年被毀壞,民國初年修復後,改名“丹崖仙境坊”,後又被毀壞,這是1981年下半年修復的。“丹崖仙境”四個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來蓬萊閣時題寫的。因為蓬萊閣坐落在丹崖山上,這裏的石頭是紅褐色的,所以稱為“丹崖”。丹崖山古稱蓬萊島。自從有了三神山的傳説,在我們漢語的詞彙中,“蓬萊”二字便成了仙境的代名詞。蓬萊閣是建造在仙島丹崖之上的,所以便成了仙境的象徵。這個牌坊是蓬萊閣上標誌性比較強的一個建築物,大家可以在此攝影留念。…等領導人都曾在這裏留過影。

文山李啟垣在蓬萊閣上留下一副楹聯寫道:“眼前滄海難為水,身到蓬萊即是仙”。“神仙”二字是蓬萊有別於其它旅遊勝地的主要特色,也是蓬萊旅遊叫得響的品牌,神仙的超脱與逍遙,自然是很具有魅力的。要做神仙之遊,非蓬萊莫屬。

顯靈門:進入仙境自然有神仙顯靈,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顯靈門。顯靈門是天后宮的宮門。天后宮裏供奉的是海神娘娘,過去漁民最崇敬的就是海神娘娘,常來這裏祈禱海神娘娘保佑出海平安無事。

關於山東出名景點的導遊詞 篇11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曲阜。曲阜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故鄉。它是中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很高興成為你們的導遊。我會盡力為您提供滿意的服務,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在參觀“三空”之前,請允許我介紹一下曲阜的概況。

曲阜位於山東中山區與山東西南平原交界處,北臨泰山,南臨沂蒙山,東臨連邑縣,西臨黔楚平原。地勢東高西低。四河和一河自東向西流。自古以來,就有“聖人門前的死水”的説法。產品豐富,景色宜人。李白,一位偉大的詩人,曾形容曲阜“笑死者意味着絕望的環境,風景是綠色的和藍色的”。

曲阜歷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裏繁衍生息,創造了人類早期文明。在眾多的古籍中,炎帝和邵武遷移到曲阜。黃帝出生在壽秋(曲阜以東8英里),順在壽秋被記載為史記。可見,中國古代影響最大的三位皇帝和五位皇帝中有四位在曲阜留下了足跡。雖然這是一個傳説,但並不是沒有根據的。從境內保存的20多處大汶口、龍山文化遺址中,我們仍能看到祖先征服自然的遺蹟。曲阜最早見於禮記。東漢應縣解釋説:“鹿城的東邊有賦,渭河有七八英里長,所以叫曲阜。”商朝初期,曲阜是商朝著名的屬地,是商朝的重要屬地。周朝時,曲阜是魯國的首都,已有800多年曆史,是當時中國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春秋時期,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座的形式。“三千弟子,七十二聖人”遍佈全國,成為當時的教育中心。魯國是曲阜歷史上的黃金時期。它在世界上被稱為“禮儀之邦”。因此,山東省仍然使用“陸”作為其縮寫。在公元前249年西漢魯國的都城,秦朝屬薛縣,魏晉南北朝為魯國所轄。隋煬帝十六年(596年),曲阜首次被命名為縣。宋代改稱鹹源縣,晉代恢復曲阜縣的名稱。1986年,縣制撤銷後,曲阜被稱為曲阜市。它佔地890平方公里,人口60多萬。曲阜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蹟,主要有110處。其中,孔廟遺址、孔府遺址、孔林遺址、魯國古城遺址等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被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三公”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關注曲阜的文物和古蹟,和國家分配超過3000萬元的綜合修復“三孔”。近年來,為了大力發展旅遊業,曲阜先後開發並建造了一個新的旅遊景點,如孔子六藝術城市,《論語》中柱花園,繁榮的華夏文化的城市,形成了一個人文和自然景觀,將舊的和新的景點,反映出旅遊資源的新模式,成為文化旅遊景點,中國和外國遊客渴望。

孔廟的第一個石頭廣場叫做“金生玉鎮廣場”。孟子曾經這樣評價孔子。他説:“孔子被稱為大師,大師,金嗓子,玉振。”“金聲玉振”指的是演奏音樂的全過程,從敲鐘開始,到敲石結束,是孔子對古代聖賢和聖賢的偉大成就的隱喻。在石頭廣場上方的蓮花寶座上,有一隻獨角獸,名叫“辟邪”或“怒吼”

關於山東出名景點的導遊詞 篇12

山東因位於太行山以東,故稱為山東。山東半島是我國三大半島之一。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處黃河下游,這裏四季氣候分明,雨量適中,具有暖温帶季風型氣候,年平均温度在11-14℃之間。

山東歷史悠久,自古以來是古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西周時期,齊國、魯國都建都於此,因經濟、文化發達,所以,在歷史上有着重要影響,故人們將“齊魯之邦”作為山東省的代稱。

山東是以農業為主的大省,是我國重要的農產品基地。如棉花、小麥、花生的總產量都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近幾年來,隨着改革開放,工業也隨之迅猛發展,在原有重工業的基礎上,輕工業、電子業也得到不斷髮展。並且在全國產生了積極影響。誕生了許多名牌企業,推出了許多名優產品。如青島的海爾集團、海信集團、青啤集團、頤中集團,濟南的輕騎集團,煙台的張裕集團等都已家喻户曉。另外,山東省的礦產資源品種多樣,儲量豐富,其中黃金產量也躍居我國榜首。

齊魯大地在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湧出了許多傑出的名人,有中國的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能工巧匠尊為“祖師”的魯班,以神機妙算著稱的諸葛亮。宋代女詞人李清照。一代神醫扁和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都是山東人的驕傲。齊魯大地之所以造就了這麼多的名人,這與我們山東人吃苦耐勞的性格是分不開的。

山東依靠它的良好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豐富的物產。此外工藝品也在全國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濰坊的風箏,濟南的羽毛畫,青島的貝雕畫,珍珠工藝品,煙台的草編,曲阜的楷木雕刻都是不錯的工藝品。

俗話説:“南方多山多水多才子,北方卻有一山一水一聖人”。山東隨着改革開放,經濟的不斷髮展,旅遊業也得到了很好的開發,旅遊資源得到相應開發,增添了許多風景名勝及新興景觀。如:濰坊國際風箏節,孔子文化節,泰山登山節,青島海洋節,青島國際啤酒節等。

關於山東出名景點的導遊詞 篇13

山東因居太行山以東而得名,簡稱“魯”,省會濟南。先秦時期隸屬齊國、魯國,故而別名齊魯、東魯。山東地處華東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中北段,是華東地區的最北端省份。西部連接內陸,從北向南分別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四省接壤;中部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點;東部山東半島伸入黃海,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相對、拱衞京津與渤海灣,東隔黃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東南則臨靠較寬闊的黃海、遙望東海及日本南部列島。

山東是儒家文化發源地,儒家思想的創立人孔子、孟子,以及墨家思想的創始人墨子、軍事家吳起等,均出生於魯國。以姜太公在臨淄建立齊國為發端的齊文化,孕育了齊桓公、管仲、晏嬰、鮑叔牙、孫武、孫臏等一大批志士名人;齊國還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

山東是中國的經濟第三大省、人口第二大省、中國温帶水果之鄉,國內生產總值列全國第三,佔中國GDP總量的1/9,20xx年,山東前三季度GDP邁入4萬億大關,僅次於廣東和江蘇。

山東是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運動會,第三屆亞洲沙灘運動會,20xx年世界盃帆船賽、世界園藝博覽會、APEC貿易部長會議,20xx年世界休閒體育大會、國際歷史科學大會舉辦地。

山東人既有內陸地區的保守與豪情,又兼具沿海地區的開放與豁達。

山東省位於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北緯34°22.9′—38°24.01′、東經114°47.5′—122°42.3′之間。境域包括半島和內陸兩部分,山東半島突出於渤海、黃海之中,同遼東半島遙相對峙;內陸部分自北而南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4省接壤。全境南北最長約420多公里,東西最寬約700多公里,總面積15.8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總面積的1.64%。

山東省境內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窪平坦,東部緩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為骨架、平原盆地交錯環列其間的地形大勢。泰山雄踞中部,主峯海拔1532.7米, 為山東省最高點。黃河三角洲一般海拔2—10米,為山東省陸地最低處。境內地貌複雜,大體可分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盆地、山前平原、黃河沖積扇、黃河平原、黃河三角洲等9個基本地貌類型。山地約佔山東省總面積的15.5%,丘陵佔13.2%,平原佔55%,窪地佔4.1%,湖沼平原佔4.4%,其他佔7.8%。境內主要山脈,集中分佈在魯中南山區和膠東丘陵區。屬魯中南山區者,主要由片麻巖、花崗片麻巖組成;屬膠東丘陵區者,由花崗巖組成。絕對高度在700米以上、面積1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泰山、蒙山、嶗山、魯山、沂山、徂徠山、昆嵛山、九頂山、艾山、牙山、大澤山等。

關於山東出名景點的導遊詞 篇14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我們現在將要遊覽的是古代藝術的博物館--岱廟。

岱廟,舊稱“東嶽廟”,又叫泰廟,主祀“東嶽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來泰山封禪告祭時居住和舉行大典的地方。

岱廟創建歷史悠久,西漢史料始有“秦即作疇,漢亦起宮”的記載。唐開遠十三年(公元725年)增修宋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後經金、元、明、清歷代拓修,逐漸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建築羣。

岱廟位於泰安市城區北部,恰在南起舊泰城南門,北的岱頂南天門中軸線上。南北長405.7米,東西寬236.7米,呈長方形,面積為9.6萬平方米。岱廟的建築,採用了中國古代縱橫雙方擴展的形式,總體佈局以南北為縱軸線,劃分為東、中西三軸。東軸前後設漢柏院、東御座、花園;西軸前後有唐槐院、環詠亭院、雨花道院;中軸前後建有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後寢宮、厚載門。主體建築宋天貺殿位於岱廟內後半部,高踞台基之上,其他建築則設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獨立,又有內在聯繫。這種建築佈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宮城的格局構思設計的,形成分區鮮明,主次有序,莊嚴古樸的獨特風格,並通過建築空間的變幻,在莊重、肅穆和幽深、雅樸的相互滲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體。廟中巍峨的殿宇與高入雲端的南天門遙相呼應,給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優美感。

岱廟城堞高築,周長三華里,高三丈,四周8個門,向南開的5個,中為正陽門,左為東掖門,再左名仰高門;右為西掖門,再右名見大門;向東的名青陽門,也叫東華門;向西的名素景門,也叫西華門;向北的名魯瞻門,也叫厚載門。每個城門上皆有城樓,岱廟的四隅分別建有巽、艮、乾、刊角樓,整座建築雄偉壯觀,氣勢磅礴,猶如一座帝王的宮闕。

岱廟,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這裏保存了琳琅滿目的歷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藝品,也有閃爍着華夏文明光華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歷史文物,並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經。更為珍貴的是還有184塊歷代碑刻和48塊漢畫像石,成為我國繼西安、曲阜之後的第三座碑林。

岱廟,又是一座賞心悦目的古典園林。虯龍蟠旋的古柏,遮天蔽日的銀杏,玲瓏精美的盆景,爭奇鬥豔的花卉,又為古樸典雅的亭、台、樓、閣增添了萬種風情的媚態。岱廟,一年四季景色如畫,吸引了眾多的中外遊客。

莊嚴、雄偉的岱廟,殿宇輝煌,文物薈萃。這裏的每一處建築都體現着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風采,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泰山的文明發展。漫步在這藝術的世界裏,抬眼望到的,舉手觸到的都是民族的瑰寶,無不使觀者動力容,令遊人感慨。巍巍岱廟,是一座熔建築、園林、雕刻、繪畫和祖國傳統於一體的古代藝術博物館。

現在,我們到的這個地方叫“遙參亭”。它位於泰安市區的中部,通天街的北首,座落在岱廟正陽門外,是岱廟的前庭,為進入岱廟的初階。古代帝王每逢來泰山舉行祭典時,先要在這裏舉行簡單的參拜儀式,以表示對泰山神的虔誠。因此,古時又稱“草參亭”。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山東參政呂經升任副都御史,臨行前改為“遙參亭”,一直延用至今。遙參亭門外的遙參坊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創建,至今完好無損。另有旗杆高豎,左右鐵獅蹲列。坊南的“雙龍池”,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開建,方石壘砌,引王母池之水,環繞岱廟注入池中。因池內西北、東南角各有一個進出水的石雕龍頭而得名。池南是通天街,使人一進入泰城南門就置身於神祕、莊嚴的“登天”氣氛之中。池北側的華板上刻有“龍躍天池”四字。1992年又在池外圍以漢白玉雕花石欄,周長63米,以保護文物。石欄內東側立有清代石碑二通,北側立有“濟南五卅慘案紀念碑”,西北側有古槐一株,相傳為唐代所植,至今枝葉繁茂,青翠欲滴。雙龍池周圍為一小廣場,四周古建築林立,形成一幅優美的圖畫。

遙參亭為過亭式院落,東西寬52米,南北長66.2米,總面積3442.4平方米。正殿五間,建在院中心長方形台基上面,寬10.8米,進深7.75米,通高7.9米,為四柱五樑、九脊單檐歇山式,黃瓦蓋頂。清代曾祀碧霞元君。兩側為東西配殿各中間。第一遙參亭是一組獨立的建築,但與岱廟在內涵上又是統一的,由於它的存在,把岱廟神祕而莊嚴的氣氛烘托得更加濃厚。這種既獨立又統一的建築風格,不僅在五嶽中獨樹一幟,在中國現存古建築中也是不多見的。遙參亭在唐代曾叫“遙參門”,民間曾有“參拜泰山神,先拜遙參門”之説。當您遊覽岱廟時,也應首先從遙參亭開始。

穿過遙參亭,迎面而立的“岱廟坊”是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山東布政使施天裔創建。坊高12米,寬9.8米,深3米,為四柱三門式。坊起三架,重樑四柱通體浮雕。四柱前後流通墩上雕有8個石獅,姿態各異;重樑四柱刻有“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羣鶴鬧蓮”、“天馬行空”等20餘組形象逼真的祥禽瑞獸和各式花卉紋樣。整座石坊造型別致,刻鏤透細不凡,為清代石雕藝術中之珍品。坊柱南北兩面都刻有楹聯,南面為施天裔所題“竣極於天,贊化體亢生萬物;帝出乎震,赫聲濯靈鎮東方”。北面是清山東巡撫、兵部侍郎趙祥星題的“為眾嶽之統宗,萬國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摻羣靈之總攝,九州待命蕩蕩乎功孰於京?”。兩副楹聯扣人心絃,先聲奪人,把泰山的崇高地位和泰山神的顯赫聲威做了高度概括,使人未進岱廟便生敬仰之情。

關於山東出名景點的導遊詞 篇15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我們現在將要遊覽的是古代藝術的博物館--岱廟。

岱廟,舊稱“東嶽廟”,又叫泰廟,主祀“東嶽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來泰山封禪告祭時居住和舉行大典的地方。

岱廟創建歷史悠久,西漢史料始有“秦即作疇,漢亦起宮”的記載。唐開遠十三年(公元720_年)增修宋祥符二年(公元1020_年)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後經金、元、明、清歷代拓修,逐漸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建築羣。

岱廟位於泰安市城區北部,恰在南起舊泰城南門,北的岱頂南天門中軸線上。南北長405.7米,東西寬236.7米,呈長方形,面積為9.6萬平方米。岱廟的建築,採用了中國古代縱橫雙方擴展的形式,總體佈局以南北為縱軸線,劃分為東、中西三軸。東軸前後設漢柏院、東御座、花園;西軸前後有唐槐院、環詠亭院、雨花道院;中軸前後建有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後寢宮、厚載門。主體建築宋天貺殿位於岱廟內後半部,高踞台基之上,其他建築則設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獨立,又有內在聯繫。這種建築佈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宮城的格局構思設計的,形成分區鮮明,主次有序,莊嚴古樸的獨特風格,並通過建築空間的變幻,在莊重、肅穆和幽深、雅樸的相互滲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體。廟中巍峨的殿宇與高入雲端的南天門遙相呼應,給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優美感。

岱廟城堞高築,周長三華里,高三丈,四周8個門,向南開的5個,中為正陽門,左為東掖門,再左名仰高門;右為西掖門,再右名見大門;向東的名青陽門,也叫東華門;向西的名素景門,也叫西華門;向北的名魯瞻門,也叫厚載門。每個城門上皆有城樓,岱廟的四隅分別建有巽、艮、乾、刊角樓,整座建築雄偉壯觀,氣勢磅礴,猶如一座帝王的宮闕。

岱廟,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這裏保存了琳琅滿目的歷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藝品,也有閃爍着華夏文明光華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歷史文物,並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經。更為珍貴的是還有184塊歷代碑刻和48塊漢畫像石,成為我國繼西安、曲阜之後的第三座碑林。

岱廟,又是一座賞心悦目的古典園林。虯龍蟠旋的古柏,遮天蔽日的銀杏,玲瓏精美的盆景,爭奇鬥豔的花卉,又為古樸典雅的亭、台、樓、閣增添了萬種風情的媚態。岱廟,一年四季景色如畫,吸引了眾多的中外遊客。

莊嚴、雄偉的岱廟,殿宇輝煌,文物薈萃。這裏的每一處建築都體現着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風采,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泰山的文明發展。漫步在這藝術的世界裏,抬眼望到的,舉手觸到的都是民族的瑰寶,無不使觀者動力容,令遊人感慨。巍巍岱廟,是一座熔建築、園林、雕刻、繪畫和祖國傳統於一體的古代藝術博物館。

出岱廟坊,迎面看到的高大寬闊的“正陽門”,是進入岱廟的正門,兩扇硃紅大門,象徵着岱廟的尊嚴,古時候只有帝王才能從此門進入。歲月的磋砣,到解放前夕,正陽門已是裂痕斑斑,門上方的城樓也俱被歷史的風雨吹打得煙消雲散。現在的正陽門是1985年按照宋代建築風格重新修建的。門高8.6米,上面的城樓高11米,共五間,為九脊單檐歇山頂,24根四方明柱,四周鑲嵌條櫺隔,上覆黃琉璃瓦,檐下斗拱出三越四,雅烏墨小點金彩繪,額方金龍飛舞,遠遠望去翹檐翼然,翩翩欲飛。

走進正陽門霍然入目的“配天門”,是取孔子語“德配天地”而名,為岱廟的第二道門,配天門建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20_年),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式建築,殿內原祀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四方星宿。兩側原有配殿,東為“三靈候殿”,祀周朝諫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傳宋真宗東封時,在南天門見三神人,加封為“三靈候”,後來建此殿專祀。西為“太尉殿”是祀唐朝“雖出入將相,而奉自願厚養”的分國公杜宗的。與配天門南北相連的“仁安門”是取孔子語“天下歸仁”之意而名,為岱廟的第三道門,元代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創建。建築結構與配天門雷同,殿內原祀天聾、地啞之神,兩側有東西門神。配天門的西側有碑碣20塊,最的是《宣和碑》和《祥符碑》,雙碑高大雄偉,東西對峙,龜跌螭,氣勢非凡,為岱廟現存兩大碑碣。

關於山東出名景點的導遊詞 篇16

招虎山國家級森林公園位於膠東半島南部的海陽市境內,招虎山距海陽城區8公里,地處煙台、青島、威海三市的中心地帶,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主峯海拔549.7米,總面積1762.7公頃。

招虎山屬嶗山山系,《海陽續志》載:“邑北三十五里有招虎,概以虎伏山中,仙家訓之,遂化為石,遺蹟宛然,故名”。招虎山以山稱奇,以水叫絕,因林冠幽,以史誨人。

招虎山園內自然和人文景觀珠聯璧合,相映成趣。在此您可頓悟天人之合一,感受原始之裸露,聆聽燕雀之鳴幽,享受潭溪之音韻,拋卻塵世之煩惱!

招虎山園區東路崖壁如削、怪石嶙峋、幽谷含秀;西路水急石美,幽谷瀑潭,層層有景;南路山光雲影,微波盪漾,似龍顯靈;北路翠綠竹海、陰鬱蔽日、北國江南,形成“羣山共一脈,兩水繞主峯,山水相環繞,遊路貫其中”的空間佈局,遠觀可取其勢,近視可得其質。卧龍湖、十八潭、天馬戲水、天柱峯、金蟾拜佛、觀音澤慧等景觀,各具特色,盡顯自然之玄暝造化!

招虎山公園氣候屬暖温帶季風氣候,受海洋、小地形影響,氣候宜人,冬暖夏涼,年平均氣温11.5℃,是理想的旅遊度假,避暑康體、觀光休閒的勝地。招虎山園內空氣純淨,其空氣中負離子含量達50000個/cm3,是理想的天然氧吧。招虎山公園野生資源豐富,有木本植物200餘種,草本植物400餘種,野生動物168種,是一處天然的生態樂園。“花徑緣客掃,蓬門為君開”,優美的招虎山森林公園期待您的到來!

關於山東出名景點的導遊詞 篇17

嶗山古稱牢山、勞山。坐落在山東半島的東南,西靠青島,東南兩面瀕臨黃海。面積386平方公里,嶗頂巨峯,海拔1,133米。既是中國道教名山,又是著名的避暑遊覽勝地。

嶗山景區包括太清宮、太平宮、北九水、華樓宮、鶴山和嶗頂巨峯等景區與景點。奇峯怪石,滿山遍佈,如獅子峯、綿羊石等。人稱峻山的石峯是“天然的花崗巖羣雕”。由於臨海,山色海波相映,形成了紫霞雲海乃至“海市蜃樓”的奇特景象。再加上聞名天下的嶗山泉水,如“金液”、“靛缸灣”等,構成了嶗山獨具一格的自然景觀,如《齊記》所云:“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

嶗山自古被稱為“神宅仙窟”、“海上仙山第一”。秦皇漢武都曾來此求仙。宋元以來,宮觀次第興建,最盛時達“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今尚存太清宮、太平宮、華樓宮等。這些建築多為石壁瓦舍,簡樸無華,具有道家沖和恬淡的色彩。其中太清宮中的漢柏唐榆至今仍蓊鬱葱青。歷代名道如邱處機、張三丰,文人李白、蘇軾、蒲松齡等都曾來山中—或漫遊,多有題刻吟詠,為奇麗的山水增添了幾分文秀。

關於山東出名景點的導遊詞 篇18

各位遊客朋友們: 我是大家這次去招虎山的導遊----,咱們今天要遊覽的招虎山主要以奇山、秀水、真自 然為特色,主要分為東西兩大遊線。西線是以溪流飛瀑,奇木翠竹位主要特色,全程 8.8 公 裏,途中我們可以看到百歲木瓜樹,木魚石,巨觀飛瀑。天柱峯等多處景點。東線十一奇石 險峯為主要特色,全程 7.5 公里,途中我們可以看到鑑海石、飛魚石、蓮花峯、杜鵑谷等景 點。進了景區就會有示意圖,到時候大家可以看一下,自己選擇線路。

到了中心服務區離招虎山還有大約 1 個小時的路程, 到時候大家可以步行過去, 也可以 坐電瓶車過去,坐電瓶車的話需要十塊錢,是單程票,票是現場買的。 (去十塊,回來十塊) 另外再跟大家交代一下注意事項: 旅遊車就是我們第二個家, 所以為了讓我們自己有一個温馨舒適的乘車環境, 咱們一定 要注意保持好衞生,八卦果皮等垃圾放在塑料袋裏。

另外,一定隨身攜帶好您的貴重物品,不要落在車上。進了景區,有的朋友可能喜歡拍 照,但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邊走邊拍,一定要找個安全的地方,安全的位置, 停下來再拍。 有老年證的,年齡 70 歲以上的請把證件交給我,到時進景區可能會有優惠,但是我也 不能保證一定會有優惠,這得看景區的規定。

兒童票是根據景區的標尺決定優惠情況的,到時候景區人員會給小朋友量身高。1.2 米 以下的兒童免票, 米以上 1.4 米以下的兒童是半票, 米以上的收全票, 1.2 1.4 也就是成人票。 咱的車牌號是 大家下車的時候注意看一下,記好了咱們撤的特點,等爬完山後 別找不到車了。咱們 2:20 集合,2:30 出發,大家要把握好計算好時間。 由於景區屬於森林公園, 護林防火非常重要, 為了大家的旅途安全同時也為了保護景區 安全,進入景區後請大家不要吸煙,不要採集,不要攀爬,將垃圾隨手放入垃圾桶內。

關於山東出名景點的導遊詞 篇19

蓬萊閣景區位於膠東半島最北端,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景區現有蓬萊閣、戚繼光故里、蓬萊水城等20餘處景點,每年吸引着數以百萬計的遊客來此觀光旅遊。

蓬萊閣景區素有“人間仙境”之稱,傳説蓬萊、方丈、瀛州是海中的三座仙山為神仙居住之所,亦是秦始皇東尋求藥、漢武帝御駕訪仙之地。廣為流傳的“八仙過海”神話傳説,便源於此。

蓬萊閣坐落在蓬萊城北瀕海的丹崖山巔。丹崖拔海面起,通體赭紅,與浩茫的碧水相映,時有云煙繚繞,蓬萊閣高居其上,“仙閣凌空”確是一幅天開的畫圖。

蓬萊閣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被譽為全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為雙層木結構樓閣建築,創修於宋嘉佑六年(1061),建於宋嘉佑六年與滕王閣、岳陽樓、黃鶴樓齊名。它坐北朝南,東、西兩側前方各築偏房、耳房,對稱分佈。耳房亦做門廳,有道路聯結偏房及登閣石階。

蓬萊閣是觀賞“蓬萊十大景”中“仙閣凌空”、“漁梁歌釣”二景的最佳所在。1982年與水城同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蓬萊閣管理處1998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以文補文”先進單位;1999年5月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狀”榮譽稱號,9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創建精神文明行業先進單位”榮譽稱號;20xx年被評為全國首批“4A級旅遊區”。20xx年順利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0xx年,又順利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取得通往國際旅遊市場的通行證。

景區榮譽:AAAAA級景區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主要特點:世傳蓬萊、方丈、瀛洲在海之中,皆神仙所居,人莫能及其處。其言恍惚詭異,多出方士之説,難於取信。而登州所居之邑曰蓬萊,豈非秦漢之君東遊以追其跡,意神仙果可求也,蓬萊不得見,而空名其邑曰蓬萊?使後傳以為惑。據方士三山之説,大抵草木鳥獸神怪之名,又言仙者宮室偉大,氣序和平之狀,餐其草木,則可以長生不死。長往之士,莫不欲到其境而脱於無何有之鄉。際海而望,翕然注想物外,不惑其説者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