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侯家金鰲山導遊詞(精選5篇)

上海侯家金鰲山導遊詞 篇1

位於崇明縣城橋鎮東2,5公里,相傳始建於宋代,後隨縣治數遷。1668年,在壽安寺北重建金鰲山。山有九峯,中峯最高。山下鑿玉蓮池,砌清遠堂。玉蓮池中有一小島,島上建大有亭。1777年,知縣範國泰倡捐重修金鰲山,修復清遠堂,新建觀音閣、翰墨林、醉花軒、駕山亭和修廊等,刻八景詩於碑,時金鰲山堪為崇明勝地。其後,金鰲山建築漸圮,至光緒時金八處勝景已無存。

上海侯家金鰲山導遊詞(精選5篇)

1893年6月,大户捐資在金鰲山建塔一座,名鎮海,意為可制海坍。塔高16米,呈六角形,正面上豎書“寶藏興焉”,下橫書“鎮海”。塔之東、南、西三壁分書:“安”、“靜”、“定”三字。1985年文物管理部門再次重修,周圍築牆,園門有周谷城題書“金鰲山”。

山上的鎮海塔,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建,六角空筒形,無腰檐,上有攢尖頂,飛檐起翹,內有鐵梯盤旋而上。中峯下有石洞,山下有清遠堂、抗倭英雄唐一岑紀念碑。山麓壽安寺,始建於南宋。原在三沙,因三沙沉於水中,於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遷此。

上海侯家金鰲山導遊詞 篇2

上海金鰲山是崇明的名勝古蹟,風景寶地,位於侯家鎮鰲山村,與壽安寺比鄰而居。既有古剎之神韻,又有園林之秀麗,堪為崇明休閒之勝地。

走近山門,就見明清特色的門樓上週谷城題“金鰲山”幾個蒼勁的大字,下面則是明清人物風情圖,頗有古意。

沿着壽安寺西牆根往裏走,就來到了金鰲山最著名的景點鎮海塔。鎮海塔始建於光緒20xx年(1893年),位於金鰲山之高峯,這裏原有觀音閣,後改為滄海閣,清乾隆時為“鰲山八景”之一的“鰲峯遠眺”。

金鰲山也頗具江南園林之韻,清遠堂,觀音閣、翰墨林、醉花軒、駕山亭、紫竹林、得月橋、水香榭、月圃諸景,雖已無原“鰲山八景”之勝。但水木清靈、曲徑蜿蜒,卻是同樣的精緻。

地址:崇明縣城橋鎮交通:旅遊五號線,也可搭乘走長江隧橋的申崇一號線(共和新路中山北路)、二號線(浦東科技館)前往崇明陳家鎮臨時交通樞紐,再換其他公交車前往。

上海侯家金鰲山導遊詞 篇3

位於侯家鎮鰲山村,與壽安寺比鄰而居。既有古剎之神韻,又有園林之秀麗,堪為崇明休閒之勝地。

走近山門,就見明清特色的門樓上週谷城題“金鰲山”幾個蒼勁的大字,下面則是明清人物風情圖,頗有古意。

沿着壽安寺西牆根往裏走,就來到了金鰲山最著名的景點鎮海塔,據介紹,鎮海塔始建於光緒20xx年(1893年)。由本縣大户捐建,位於康熙七年(1668年)所築的金鰲山之高峯,這裏原有觀音閣,後改為滄海閣,清乾隆時為“鰲山八景”之一的“鰲峯遠眺”,此塔於1986年重建。塔內有九層,順木梯拾級而上,發現每層供奉着六尊小菩薩。越往上空間越小,最後僅夠一人容身。

登至塔頂,極目遠眺,遠近萬象盡收眼底。天氣極晴好時,你甚至可以遙望見海灘,這大約就是“鰲峯遠眺”的由來吧。金鰲山也頗具江南園林之韻,清遠堂,觀音閣、翰墨林、醉花軒、駕山亭、紫竹林、得月橋、水香榭、月圃諸景,雖已無原“鰲山八景”之勝。但水木清靈、曲徑婉延。卻是同樣的精緻。

上海侯家金鰲山導遊詞 篇4

佛教中認為,四大天王,能護佛護法護國土護眾生,佛教信徒從四天王手中所持的法寶(寶劍挾“風”、琵琶“調”音、寶幢喻“雨”、龍蛇喻“順”人之心意),能保佑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年年“風調雨順”。

天王殿的正中,面南而塑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在佛教中是受佛授記,繼佛之後在世間教化眾生的未來之佛,故又稱為彌勒佛。沉香閣內,塑的是彌勒尚在兜率天內院時,現菩薩法相的天冠彌勒像。現在大多數寺院都塑笑口常開的布袋和尚像。相傳在五代時,浙江奉化有一個名叫契此的僧人,常常蓬頭垢面,手裏拿一個布口袋,乞討於街上,人們都叫他“布袋和尚”。某年農曆三月九年級日,端坐圓寂之前,説了一首偈子:“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常不識。”佛教徒認為他就是彌佛的化身,而且他慈眉善目,使人見了都能生歡喜心,所以一般的佛教寺院中都將他塑為布袋和尚相。

彌勒的背後是韋馱天將像,佛教中説他常常手執降魔杵,巡遊東、西、南三洲,面對佛尊,守護佛法,稱為“三洲感應”。是寺院的守護神,老百姓又稱他為韋馱菩薩。常見的韋馱像為立像,一種是雙手合十,降魔杵橫擱於兩臂彎中,另一種是雙手扶杵柱地,或左手扶杵柱、右手叉腰,面對大雄寶殿,注視出入之人。個別寺院也有將韋馱塑為坐像的,如江蘇如皋定慧寺內,就塑坐、立各一尊韋馱像。

上海侯家金鰲山導遊詞 篇5

靜安寺遷至今址後,規模逐漸擴大,至元時,蔚成巨剎。寺內有8處名勝,即:三國時所立“赤烏碑”、南北朝時所植“陳朝檜”、原於神僧智嚴異行而流傳的“蝦子潭”、南宋仲依所建“講經台”、沸井浜中突沸的“湧泉”、詩僧壽寧所築方丈室“綠雲洞”、行人取道渡吳淞江的古渡口“蘆子渡”、東晉遺存防禦海寇的“滬瀆壘”。壽寧蒐集歷代詩人題詠,編為《靜安八詠集》行世,靜安寺由此聲名遠播。明洪武二年(1369),鑄洪武大鐘,耗銅六千斤,上有“洪武二年鑄,祝皇太子千秋”銘文,至今嗚響大殿,聲洪震遠。

清初以來,寺屢經興廢。雍正年間,住持孚庵,因寺院田產案勝訴,維護了靜安寺的'田產,並勒石記其事。乾隆六年(1741)禮部侍郎麥煥捐款重修大殿。乾隆四十三年(1778)歙人孫思望倡議集資重修殿宇。上海道(長白)盛保又修建寺前湧泉亭,並於寺東建報恩院供僧眾居住。寺僧大海,曾將寺內被火焚餘的宋代銀杏樹幹,雕成十八尊羅漢及一尊韋馱像於寺內供奉。咸豐同治之際,靜安寺毀於太平天國戰火,唯餘一座大殿。住持鶴峯在縉紳李朝觀、姚曦、浙江富商胡雪巖等資助下,於光緒六年(1880)重建靜安寺,翌年四月初八寺宇落成,按佛教儀軌舉行隆重的浴佛節,四眾雲集,車水馬龍,商賈輻,蔚為奇觀。自此形成有名的一年一度靜安寺廟會,“三月三到龍華(看桃花),四月八到靜安(逛廟會)”遂成為滬上民諺民俗。光緒九年(1883)由李朝觀作記、住持鶴峯勒碑,《重建靜安寺記》碑文今仍保存於大雄寶殿前壁。

光緒二十年(1894)住持正生於大殿左右兩側增建兩座樓房,再次修葺全寺,使靜安寺恢復舊觀。光緒三十年(1904)在上海南翔建“靜安南翔塔院”一座,將靜安寺歷代祖師靈骨遷葬該院,並建祖師祠,供歷代祖師牌位。塔院旁建有僧舍,派專人管理。直到民國年間,尚有七十三間房屋,土地六十四畝。

1930-1940年,志法、志汶先後出任住持,任內無所建樹,而寺產糾紛興訟不斷,留下許多後患。1941年,德悟法師繼任住持,革弊圖新,轉向佛學教育,注重佛學研究,曾舉辦數十次佛學講座,分別禮請應慈、圓瑛、芝峯、丁福保、趙樸初、蔣竹莊等高僧、大德主講,同時成立靜安寺護法會,會同監院密迦整頓寺務,寺風頓有起色。

抗戰勝利後,在住持德悟、監院密迦主持下,在原山門之東,另建一座仿唐新山門,由鄧散木(鐵翁)題額“靜安古寺”。並在新山門前、“天下第六泉”井欄一側,豎立一座古印度阿育王式梵幢,成為靜安寺標誌。工程竣工後,又逢四月初八日佛誕及靜安佛學院開學,在揭幕典禮上,太虛大師以三喜臨門,親自主持剪綵,拈香禮佛,歡喜讚歎。與會僧俗逾萬人,成為當時滬上佛界一大盛事。

在此期間,靜安寺還於寺後門向華山路,創辦靜安國小。於南翔建立靜安農村實驗學校。該校由持鬆、白聖、趙樸初、毛效同、顧恆(暨南大學農學教授)五人任董事,由大同法師主持教務。兩校經費均同靜安寺負擔。

{$上海外灘導遊詞 ·上海南京路導遊詞 ·世紀大道導遊詞$}

1947年春,住持德悟、監院密迦委託周孝廉、奚亞夫二律師,聯名致函上海市佛教會,主動提出願將靜安寺由子孫剃度制改為十方叢林選賢制。請市佛教會主持推賢選能繼任靜安寺方丈。同時,靜安寺會體僧眾也贊同德悟、密迦這一建議,亦函呈上海市佛教會請求改制選賢。於是,上海市佛教會尊重住持德悟法師及全寺僧眾願望,於是年農曆三月二十九日,召集諸山長老、護法居士及全寺僧眾,舉行會議,一致決定該寺改為永久十方叢林,並公推持鬆法師為改制後首任住持,兼任靜安佛學院院長。持鬆法師接任時,提出四項要求:“一、靜安寺既定為十方叢林,今後住持選舉,應由佛教會會同本市諸山代表及本寺兩序大眾公推,以示大公而杜流弊。二、靜安寺應作為佛教文化事業中心,逐漸減少酬應,以期成為純粹弘法之道場。三、寺內經濟應行公開,盡力所及,舉辦佛教慈善公益事業,以符佛陀救世利生之旨。四、本人潛心內學,不善外緣,重違大眾囑託,除寺內行政大計如需本人主持外,其餘事務,概由監院領導諸執事分別負責。所有瑣務應酬,幸勿相累。”獲得與會者一致通過。持鬆法師擔任住持後,任命白聖為監院,四項規約,得以實施,寺務大有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