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美食導遊詞(精選5篇)

山西美食導遊詞 篇1

火燒是山西省孝義縣具有特殊風味的一種餅類小吃、孝義火燒有鹹火燒、糖火燒、菜火燒之分。鹹火燒是內包鹹鹽和茴香,上鏊烙烤。食時,若佐以葱花、大蒜、醋、醬油、鹽、味精,更是美味可口。

糖火燒的製作將老酵、鹼面和涼水一起放入盆內攪成稀糊,再倒入麪粉和成團、面和好後,以手蘸涼水反覆搓揉,直到麪糰光潤時,蓋上濕布餳三十分鐘。同時把紅糖、芝麻醬、桂花攪拌調成糖醬。然後把麪糰放在抹了油的案板上,搓成長條、切塊、摁扁,再橫着擀成五寸長、三寸寬的厚片,然後,左手(拇指在上,其它四指在下)拿着厚片的左端將面提起,再反腕向案板右方一甩(甩時勁頭要勻,動作要利落),“啪”地一聲橫落案板上成為尺把長的面片。上面抹勻糖醬,用左手托起面片左端輕輕向外伸長,同時右手把面片由右向左捲成卷,搓勻後揪成面劑,捏成桃形,收口朝上摁成圓餅。按此法將其餘面塊全部做完。鐵鏊在微火上燒熱,徐抹麻油,火燒餅坯放鏊上烙烤,烤約五分鐘,再翻過來烙正面(兩面約烤十分鐘左右)。隨後放在烤爐中,用微火烤成醬黃色即可。

菜火燒有葷素之分。葷火燒豬肉或羊肉剁成肉沫,配以蘿蔔白菜,再加花椒、鹽、姜沫、味精、葱,攪拌成餡。素火燒純蔬菜綃拌調料。面用温水和起,放入蘇打,揉均勻,蓋上濕布餳30分鐘。在案板上鋪撒麪粉,將餳好的麪糰放在上面,搓成圓條,揪成面劑,並摁成圓皮,包餡,揪去收口處的面頭,再摁成圓餅,上鏊烙烤。

火燒的做法不一樣,口味各不相同,但是共同的特點是它綿軟不粘,香鮮可口,層次均勻,質地酥脆,宜於熱吃。

孝義火燒據説與“火燒中陽樓”有關。孝義舊城中央,有一永安市場,市中心有一座宏偉高大、壯觀絢麗的古樓——中陽樓。此樓相傳建自漢魏,自漢唐設郡以後,孝義為一方重鎮,車騎繽紛,商賈彌至,往來郡城者,多道出其間。凡事至邑者,必身臨其境,瞻仰其樓,而後贊之:真乃高矣!如此數代相傳,頗有名聲。而孝義人也常以其傲之。逢人便説:“俺孝義的中陽樓,半個還在天上頭!”此話確有欺天之意,久之惹惱上帝,遂派火神下界燼之。

清朝順治辛卯年四月十五日,永安市場大會,中陽樓下的四條大街,商鋪錯落,車水馬龍,人山人海,熱鬧異常。小吃攤上人們品嚐着各種風味小吃。

中午時辰,街市正紅火。中陽樓下又增添了一位頭髮斑白、衣衫襤樓的賣火燒老翁。老翁眉頭緊鎖,似有憂悶之情。他一面製作火燒,一面高聲反覆叫賣;“世人快來買火燒,吞掉火燒,火就不燒”老翁奇特的叫賣聲,引來眾人圍觀。一個年青的後生問老翁:“多少錢一個?”翁答:“百兩黃金,千兩白銀”。“小小火燒,這般昂貴,怪事!”圍觀的人們議論紛紛,深感怪異,百思不解。老翁憤激地説:“嫌我的火燒小,那你們等大火燒吧!”説罷,老翁收攤而去。中午剛過,中陽樓突然起火,不到一刻,便成瓦礫一堆。

事後,人們把中陽樓火災與賣火燒老翁的出現聯在一起,以為是神的點化。於是,城裏人普吃火燒,認為不吃火燒,火即燒房燃屋,隨着鄉里人也照做。此後,火燒便成了邑人的食俗。至今,汾孝一帶過年都吃火燒,多在大年除夕夜食,謂之“翻身火燒”。

山西美食導遊詞 篇2

我的家鄉在山西,那裏的麪食聞名於天下,其中最美味還有最出名的是這些:刀削麪、莜麪“栲栳栳”、山西小窩頭等。這些都是我吃過的。在這裏,我就為大家詳細地介紹這三個吧。小窩頭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由玉米麪做成的窩窩頭;還有一種便是雜糧窩窩頭。山西小窩頭吃起來感覺比較甜,挺好吃,清末時慈禧曾經贊過它。但是好吃的東西也不能多吃,因為窩頭吃多了傷胃。刀削麪想必許多人都吃過,一片一片的,一邊比一邊厚。

許多人以為它是用刀削的,這是一個誤區,刀削麪可以不用刀削,用鐵片也很好。刀削麪被髮明時就是用鐵片“砍”的。這還有一個典故呢!相傳在宋末時,蒙古入侵中國,佔領了中國。當蒙古進攻太原時,百姓們就用刀抵禦蒙古兵。當蒙古佔領了太原之後,便下令收了百姓的菜刀,每十户只給一把,輪流使用。有個老人看排隊領菜刀的人太多,便鬱悶地回到家裏。路上,他撿到一鐵片,於是就讓老伴用鐵片“砍面”,再和滷汁一起煮。結果做成了天下聞名的刀削麪。莜麪“栲栳栳”,也許許多人覺得它這個名字怪怪的,不敢去吃。你們可錯過了這美味了!它用莜麪製成,形狀為蜂窩狀。許多個圓形的窟窿整齊地排列着。將它放進蒸籠蒸一陣子,美味的莜麪“栲栳栳”就出爐了,熟時即香味撲鼻。做法是:將莜麪加一倍開水或冷水和制,用手掌在光滑的板面上推一個,食指卷一個,做成如‘貓耳朵’似的筒狀形,長寸許、薄如葉、色淡黃。

做好後,挨個站立並排在籠內酷似蜂窩。我最喜歡吃它了!要是選料好,做工精細的莜麪“栲栳栳”,如配以羊肉或蘑菇湯、肉醬等,那實在是太美味了!又軟又香,吃起來香噴噴的,肉醬的香味在你的嘴裏迴盪。咬起來軟綿綿的,又有些彈牙,這感覺保證你吃了還想吃,使人聞之垂涎,胃口頓開,食之香醇異常,回味無窮。除了美味外,還可健腦醒目,還可降低現代"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

看着看着,你不禁想嚐嚐了吧?那你就趕緊到附近的一家正宗的山西面館品嚐吧!

山西美食導遊詞 篇3

我作為一個地道的山西人,今天我就給你介紹介紹榆次的小吃——榆次灌腸。説起榆次灌腸,相信聽説過的朋友很多,吃過的人也不少,可是知道這灌腸來歷的人可能就不太多了。

相傳在民國初年,榆次市場上經營灌腸者較多,但唯有大乘寺街範臭小家是祖傳的灌腸經營者。清朝時,範臭小就隨父親範慶林學做灌腸,民國25年之後,其子範二毛又繼承其業,後又傳其孫範玉亭,成為四代經營灌腸世家。灌腸是用蕎麪為主料製成的一種麪食品,其形狀與燒餅相似,只是中間稍厚,四周略薄。

在榆次,以豬血灌腸最為出名。其原料以蕎麪和豬血為主,豬血灌腸吃起來鮮香可口,顏色為淺褐色,軟中有韌而富有彈性。

灌腸冷食時輔以佐料,以鹽、蒜、醋、辣醬為主,再滴幾滴香油,食之涼爽、利口、香辣適中。熱食應切塊,以豬油烹炒,佐以蒜、醋,食之清香可口。

我的家鄉山西還有許多出名的小吃,大多以麪食為主,其中刀削麪、燜面、撥魚兒、碗禿等。故海內外早有“世界面食在中國,中國麪食在山西”的説法,我真誠地歡迎海內外的朋友來山西做客,嘗一嘗山西的麪食,一飽口福。

山西美食導遊詞 篇4

“天下面食,盡在三晉”,山西面食從遠古走向今天,也從黃土高原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山西面食,不僅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飲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山西面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可以考證的時間算起,至少有20__多年的歷史。以麪條為例,東漢稱之為“煮餅”;魏晉則名為“湯餅”;南北朝謂“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麪食名稱推陳出新,因時因地而異,俗話説嬌兒寵稱多,麪食眾多的稱謂與名堂,正説明山西人對它的重視和喜愛。山西面食種類繁多,一般家庭主婦就能用小麥粉、高粱面、豆麪、蕎麪、莜麪做成數十種的麪食,如刀削麪、拉麪、圪培面、推窩窩、灌腸等。到了廚師手裏,更被舞弄得花樣翻新,讓人目不暇接。有據可查的麪食在山西就有280種之多。一般家庭婦女能做幾十種,到了廚師手裏,更是花樣翻新,達到一面多樣、一面百味的境界。

刀削麪

是山西最有代表性的麪條,堪稱天下一絕,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傳説,蒙古韃靼侵佔中原後,建立元朝。為防止“漢人”造反起義,將家家户户的金屬全部沒收,並規定十户用廚刀一把,切菜做飯輪流使用,用後再交回韃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將棒子、高粱面和成麪糰,讓老漢取刀。結果刀被別人取走,老漢只好返回,在出韃靼的大門時,腳被一塊薄鐵皮碰了一下,他順手揀起來揣在懷裏。回家後,鍋開得直響,全家人等刀切面條吃。可是刀沒取回來,老漢急得團團轉,忽然想起懷裏的鐵皮,就取出來説:就用這個鐵皮切面吧!老婆一看,鐵皮薄而軟,嘟喃着説:這樣軟的東西怎能切面條。老漢氣憤地説:“切”不動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麪糰放在一塊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鐵片,站在開水鍋邊“砍”面,一片片面片落入鍋內,煮熟後撈到碗裏,澆上滷汁讓老漢先吃,老漢邊吃邊説:“好得很,好得很,以後不用再去取廚刀切面了。”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晉中大地。至今,晉中的平遙、介休、汾陽、孝義等縣,不論男女都會削麪。後來,“鳳陽”出了朱皇帝(朱元璋)統一了中國,建立明朝,這種“砍面”流傳於社會小攤販,又經過多次改革,演變為現在的刀削麪。刀削麪柔中有硬,軟中有韌,澆滷、或炒或涼拌,均有獨特風味,如略加山西老陳醋食之尤妙。

剔尖

這是山西人食譜中的精品,有白麪剔尖、高粱面剔尖、雜糧面剔尖等等。白麪剔尖要在特製的鐵板(俗稱“剔面板子”)上用特製的筷子來剔。高手剔出的剔尖,呈中間圓、兩頭尖形狀,有的用特殊技巧還可剔出寬於鐵板2~3倍的長剔尖來。技藝在於麪條離鐵板的一瞬間,用筷頭順勢將面拉長,用筷尾快速撥離鐵板。這種麪食操作別致,筋軟爽口,易於消化,配上大炒肉、炸醬、葷素打滷,別具一格。

擦面

把和好的白麪按在扁眼擦子上,從擦子漏下掉入開水鍋裏煮熟,配上各種澆頭、打滷食用,這種麪食易咀嚼、好消化,適於老年及牙齒不良的人食用。

揪片

面和好後,擀成面片切成一寸多寬的條,用手一片一片揪入開水鍋裏(大小與手指頭肚相同),煮熟後配上各種澆頭食用。這種麪食做法簡單,吃着筋滑。

河漏

把和好的面投入特製的河漏牀,迫使面從下方均勻的孔內下到鍋裏。待面壓到一定長度,用刀從下方把麪條截斷,煮熟配澆頭或打滷食用。

撥魚

把和的很軟的面放在一個帶把面板上,一手端面板,一手用鐵製筷子或木筷子一根一根往下撥入鍋內,如小魚在水裏跳躍。這種面柔軟綿滑,易於消化,配上葷素澆頭或打滷即可食用。

貓耳朵

外形酷似貓的耳朵,小巧玲瓏,吃起來有韌性,利口。做法是用白麪、莜麪或高粱面等和好,把面擀成面片。切成小方塊,用拇指按推成薄片,自然捲成貓耳朵狀,如果配以羊肉佐料,味道就更美了。

莜麪栲栳栳

用營養價值極高的莜麪做成的,將面揉精,將小莜麪團一揉、一搓,再往手指上一繞,就變出了一卷卷的莜麪栲栳栳,豎立在籠中蒸熟即成。

頭腦

頭腦是太原市特有的一種名早點,為湯狀食品。在一碗湯糊裏,放上三大塊肥羊肉,一塊蓮菜,一條長山藥。湯裏的佐料有黃酒、酒糟和黃芪。品嚐時可以感到酒、藥和羊肉的混合香味,味美可口,越吃越香。具有滋補、活血功能。每年農曆白露到立春期間,太原市各清真飯店大都有“頭腦”上市。

沾片子

山西太原周邊特色食品,煮食。以菠菜,芹菜等的葉部或者豆角,茄子,裹以乾麪粉煮熟,拌醋調和(醋,鹽,葱花炒制)或蘸水水即可食用。

山西美食導遊詞 篇5

刀削麪是山西著名的風味小吃,我們小區就有一家專做刀削麪的小館。

刀削麪看上去樸實無華。一根根白白扁扁的麪條縱橫交錯在碗中,像一座座山嶺,而點綴其中的綠綠的青菜,就像一道道萬里長城了。

雖然刀削麪看起來樸實無華,但做起來不如想像中的容易。每次我去吃刀削麪,都會看到師傅做刀削麪的整個過程:

首先,師傅從櫥櫃中拿出一大塊面來,放在桌子上,揉了又揉,搓了又搓,然後將揉平的那一面捧在手上(底下一個工具撐着),一手抄起一把削麪專用的刀,在上面可就削開了。只見師傅拿着刀,從面的上方往下方一削,看上去也沒用什麼勁,那麪條就乖乖地跳進了鍋。緊接着師傅越削越快,“刷刷刷刷刷”,一根根麪條可就進鍋了,燙了一會後,師傅又把麪條撈起來放入另一個鍋裏,抓一把青菜,燒了幾分鐘,一碗熱氣騰騰的刀削麪就做好了。

在吃麪的時候,我喜歡把面“攔腰”搛起,一股腦送進嘴裏,然後慢慢咀嚼,細細品嚐它的味道。吃青菜時,我喜歡把根部連在一起的先分開,然後藮一點湯,細細咀嚼。刀削麪的湯很純,也很好喝,用來解渴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每次吃刀削麪,無論那剛盛起來的有多麼熱氣騰騰,我都會迫不及待地搛起一根面就往嘴裏送。由於臉靠碗口太近,那熱氣總是會將我的.眼鏡弄得全是霧氣,讓我分不清東南西北。從而我就給刀削麪起了個別名——“玩笑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