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大廨導遊詞3篇

杜甫草堂大廨是一座敞廳式建築,是杜甫草堂中軸線上的第二重建築。下面是本站帶來的杜甫草堂大廨導遊詞,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杜甫草堂大廨導遊詞3篇

篇一:杜甫草堂大廨導遊詞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廨”是官署,古代官吏辦公的地方。由於杜甫曾做過左拾遺和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人出於尊崇,就把這處建築作了如此命名。

廳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術學院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的傑作。這尊銅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較為抽象和誇張的藝術造型,來表現詩人飽經憂患的一生和他憂國憂民的情懷。我們在此駐足凝視,似乎感到時光已經倒流回一千二百多年前,詩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頭,手撫詩卷,頭部微仰,雙眉緊蹙,彷彿正向蒼天發出“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的沉重慨歎。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公元720xx年出生於河南鞏縣,770年因貧病交困,死於湖南湘江的一條船上。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經歷了玄宗、肅宗、代宗王朝。由於他具有“致君堯舜上”的遠大政治抱負,卻始終得不到重用,一生顛沛流離,飽經憂患,因此,能更深刻地認識到當時社會存在的種種矛盾和弊端,體驗到下層百姓生活的艱辛和困苦,並用詩歌把這一切反映了出來。他傳世的1400多首詩,大都是這種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不朽作品。

如“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因為杜甫有着深沉而博大的思君、憂國、愛民的情懷,還因為他的詩歌代表着中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所以後世把他尊為“詩聖”。葉劍英元帥曾撰書對聯評價説杜甫寫詩,筆鋒直指社會弊端與逆臣賊子,他的愛國憂民情懷與日月同輝而長存天地間。這正是對杜甫的思想及其詩歌創作的極高評價。

大廨東西兩壁還懸掛有一副清代學者顧復初的名聯。上聯“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卧幾詩客。”意思是:我(作者)與你(杜甫)生活在不同的朝代,試問這人傑地靈的神州河山,古往今來,在眾多詩人墨客中,能有幾個像你我這樣才華橫溢、立志報國?但卻不能為世所重,只能如蜷龍卧虎,不得伸展凌雲壯志! 下聯“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是説:您杜少陵先生和我一樣,也是流寓作客在蜀中,但您卻留下了這座伴隨着明月清風而流芳千古的草堂,與天地共存。

言外之意是同為流寓,我的命運更為不幸,什麼也沒留給後人,身後只能是形銷而跡滅了。可是作者卻沒有想到,正是因為撰寫了這副對聯,所以他的名字竟得與草堂共存。這副對聯寫得非常含蓄婉致而耐人尋味。1958年毛澤東同志遊覽草堂時在這裏仔細觀賞,久久沉思。郭沫若稱讚它是“句麗詞清,格高調永”。您能品出它的獨特韻味來嗎?”大廨內還可以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圖。杜甫於公元765年春天離開成都,順長江向東飄泊。詩人離去不久,草堂便毀損頹敗。

五代時,詩人韋莊在成都做前蜀政權的宰相,他尋找到“柱砥猶存”的草堂遺址,便“重結茅屋”來表達對杜甫的懷念之情。北宋元豐年間(11世紀),成都知府呂大防再次重修,並把杜甫像畫在牆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紀念祠堂的性質。以後歷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兩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20xx年)和清代嘉慶十六年(公元1820xx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模和佈局。經過一千多年的演變,杜甫當年“誅茅七年級畝”的草堂故居,已成為今天供人們瞻仰、憑弔“詩聖”的紀念性建築羣,面積也擴展到240多畝(包括建國後擴建的梅苑與原草堂寺)。

由於它既是詩人的故居舊址,又具有紀念祠堂的性質,因此整個園林與建築便有機地融匯了這兩者的特點:建築風格古樸典雅,不作雕樑畫棟的處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於民居;建築格局則以一條中軸線貫穿始終,主體建築從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到工部祠都在這條線上,兩旁以對稱的附屬建築相配,其間又有溪流索回,小橋相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重肅穆,又清幽雅潔;漫步其中,我們不僅可以瞻仰憑弔詩聖,表達心中的敬意,還可以返璞歸真,發思古之幽情。所以説,草堂是紀念性建築與園林景觀相結合的成功典範。

篇二:杜甫草堂大廨導遊詞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您看到的是一座敞廳式建築,也是杜甫草堂中軸線上的第二重建築,它叫做大廨。

大廨是古代官吏辦公的場所,杜甫草堂的大廨建於清嘉慶十六年(1820xx年)。杜甫一生胸懷大志,卻不被重用,仕途失意。他做過肅宗的左拾遺,因直言犯諫而被貶謫,不久乾脆便辭官而去。後來流寓蜀中,被好友嚴武舉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不過是個掛名的虛銜。後人為他修建大廨,無非是想借此表達對詩聖的尊崇和景仰之情。

廳中擺放的杜甫塑像,是由中央美術學院著名雕塑家錢邵武先生雕塑的。這尊銅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抽象和誇張的藝術造型,來表現杜甫飽經憂患和他憂國憂民的情懷。廨內還有葉劍英元帥撰書的“杜陵落筆傷豺虎,愛國孤宗薄鬥牛”,這更是對杜甫一生憂國憂民、憤世嫉俗的真實寫照。

大廨內懸掛着多副對聯,尤以清代學者顧復初撰聯最為膾炙人口:“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卧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作者原籍長洲(今蘇州),流寓成都,身世際遇和杜甫頗有相似之處,故作此聯以寄託感慨。借吟詠杜甫,既自恃才高,又自傷不遇,一唱三歎,而立意深遠。1958年毛澤東同志遊覽草堂時在這裏仔細觀賞,久久沉思。郭沫若曾作長跋稱讚其“句麗詞清,格高調永”。

好了,請您繼續向前遊覽,前面便是史詩堂。

篇三:杜甫草堂大廨導遊詞

步入大廨,映入眼簾的便是那尊消瘦的杜甫塑像。雖然有些誇張、抽象,但是杜甫緊蹙的雙眉,微仰的頭與雙手撫摸書卷的姿勢,不禁流露出詩人飽經風霜的人生與憂國憂民的情懷。望着這尊銅像,遊客們都禁不住輕輕撫摸一下杜甫精瘦的雙手,來分擔他內心的痛楚。

整個大廨都是以黑白兩色為主,並沒有奢華的裝飾相襯,顯得大廨莊重肅穆。大廨東西兩壁還懸掛着一副清代學者顧復初的名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幅名聯寫得十分含蓄婉轉而耐人尋味,我和爸爸停望許久才離去。

遊覽完大廨、詩史堂、水檻,柴門等景點,我們又去感受了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情景。來到“杜甫草堂”我怎能不親眼目睹一下杜甫寫出不朽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那座名揚古今的茅屋呢?

很快茅屋便出現在眼前,茅屋四周環繞着清清的小溪、翠綠的竹林還有長長的竹籬與幽幽的茅亭。茅屋前詩人的老妻所畫的棋盤仍留在石上,一旁還有一菜圃,處處都體現着濃濃的田園氣息。

茅屋內有書房、卧室、廚房等。茅屋的牆壁並不是石頭、磚砌成的,從從牆壁破損處可以看到裏面的茅草和泥土,輕輕一推便可感知牆的簡陋。這時突然想起杜甫的《江村》“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雖然如此,在“八月秋高風怒號”時,杜甫卻希望“安得廣廈千萬間,大批天下寒士俱歡顏!"想到這,我便心生一股對杜甫的敬佩之情。

原來如此多的名人墨客來到成都這個天府之國拜訪杜甫的故居,不只是為這裏的風景而來,而是因為敬佩、仰慕杜少陵先生。所以才有“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杜甫故居不愧為中國文學史實的一塊“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