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精彩導遊詞3篇

紹興是浙江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其文化底藴濃厚,具有江南水鄉的靈秀。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紹興精彩導遊詞,歡迎參考!

紹興精彩導遊詞3篇
篇1:紹興鑑湖導遊詞

鑑湖位於中國浙江省紹興市南,經緯度N29°58ˊ, E120°14ˊ,是我國長江以南 著名的水利工程,古鑑湖淹廢后的殘留部分。俗稱長湖、大湖、慶湖,雅名鏡湖、賀鑑湖。

東漢永和五年(140),會稽太守馬臻納山陰、會稽兩縣36源之水為湖,總面積曾達200多平方千米。湖在唐中葉之後逐漸淤積。北宋時,豪家在湖上建築堤堰,築湖墾田,湖面積大大減少。今湖塘、容山湖、屓石湖、白塔洋均為其遺蹟。湖長約15千米,面積3平方千米。鑑湖水質極佳,馳名中外的紹興酒就用鑑湖水釀製。湖濱有馬臻墓、陸游故里、三山、快閣遺址等古蹟。

鑑湖原名鏡湖,相傳黃帝鑄鏡於此而得名。鑑湖還有長湖、慶湖、賀家湖、賀監湖等別名。鑑湖水質特佳,馳名中外的紹興老酒,即用此湖水釀造。鑑湖湖面寬闊,水勢浩淼,泛舟其中,近處碧波映照,遠處青山重疊,有在鏡中游之感。

鑑湖不僅有獨特的自然風光,還有許多名勝古蹟為之增色。湖東岸有馬臻之墓,他發動民眾興修水利,卻得罪了豪紳,被誣告致死,後來會稽百姓設法把他的遺骸運回,安葬於鑑湖之畔,建墓立廟,永久祭掃。墓在鑑湖東跨湖橋下,後依鑑湖,前臨曠野,墓前有石坊一座,上刻"利濟王墓"( 鑑湖

"利濟王"為北宋仁宗所賜)四個大字。墓碑上刻有:"敕封利濟王東漢會稽郡太守馬公之墓",為清康熙五十六年(1720xx年)修墓時所立。墓東側有馬大守廟,始建於唐開元年間(713~741年)。現存前殿、大殿和左右廂,為晚清建築。

湖在唐中葉之後逐漸淤積。北宋中期以後,豪家在湖上建築堤堰,築湖墾田,湖面積大大減少。北宋末圍湖最盛時終於為成田。到元代僅少數特別低窪處還保留着瀦水,鑑湖已經名存實亡。今零星散佈的芝塘湖、百家湖、鑑湖、百塔湖、洋牌湖等都是古鑑湖的殘跡。

鑑湖水質極佳 ,馳名中外的紹興酒就用鑑湖水釀製。鑑湖所在的紹興,距杭州東南60㎡處,其歷史悠久,春秋時為越國都城,稱"越池"。南宋初年,宋高宗趙構南逃,曾在此暫住,取"紹祚中興"之義,改越州為紹興,而得名至今。鑑湖一帶是典型的江南水鄉風光。湖上橋堤相連,漁舟時現,青山隱隱,綠水迢迢。王羲之詩:“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 鑑湖水質清澈,含有豐富的Ca和微量元素Li,是釀造“紹興黃酒”的極佳水源。由其釀造出來的紹興黃酒醇香撲鼻,馳名中外。 鑑湖所在的紹興,距杭州東南60km2處,其歷史悠久,春秋時為越國都城,稱“越池”。南宋初年,宋高宗趙構南逃,曾在此暫住,取“紹祚中興”之義,改越州為紹興,而得名至今。 紹興出了很多名人,它是魯迅先生的家鄉,周恩來的故里。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南宋詩人陸游、明代畫家徐渭以及晚清女革命家秋瑾都在此留下過足跡。

烏蓬船:船蓬黑色的小船,盛行於浙江紹興,劃時雙手劃單槳,雙腳踩櫓,行駛很平衡。是古時主要水上交通工具。

“萬年戲台”這座江南水鄉舞台坐西朝東,兩面環水,面臨鑑湖。此處再現了魯迅筆下的社戲風采、水鄉演戲的情景。

篇2:紹興東湖導遊詞

紹興東湖在紹興古城東約六公里處,以崖壁、巖洞、石橋、湖面巧妙結合,成為著名園林,是浙江省的三大名湖之一。東湖雖小,但因它的奇石、奇洞所構成的奇景使東湖成為旅遊業界人士公認的罕見的"湖中之奇"。日本旅遊機構交通公社,曾在同時遊歷過杭州西湖與紹興東湖的日本遊客中作過問卷調查,對東湖的印象超過西湖,可見對東湖的讚譽並非紹興人的自我感覺。

東湖所在地,原為一座青石山,秦始皇東巡時曾在此駐駕飲馬,故被稱為箬簣山。漢代以後,箬簣山成了紹興的一處石料場,經過千百年的鑿穿斧削,又是採用特殊的取石方法,搬走了半座青山,並形成了高達50多米的懸崖峭壁。勞動者取石還普遍深入到地下20多米,有的甚至四五十米處,日子一久,形成了長過200米,寬約80米的清水塘。清末,紹興著名鄉賢陶浚宣眼光獨到,利用採石場築起圍牆,對水面稍加拓寬,遂成山水相映的東湖。東湖經過百年的人工裝扮,成為一處巧奪天工的山水大盆景。

1920xx年八月,孫中山先生還親臨陶社致祭。建國後,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多次到過東湖。郭沫若在東湖還留下詩歌一首:"箬簣東湖,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難通。大舟入洞,坐井觀空。勿謂湖小,天在其中。"遊覽東湖的遊客不僅會被如畫的景色所吸引,而且還會被勞動人民手足胼胝創造的如此奇蹟所感動。

沿着古運河旁圍牆邊小路步行遠看,崖壁表面顏色深淺不一,洞穴形狀各不相同,富層次,多變化;沿着湖中小徑可以中瞧,崖壁及崖壁所組成的洞穴給人以神奇,並禁不住為先人們的鍥而不捨發出感歎;近觀的形式當然是乘船入洞,在崖壁之下感受東湖,那時的你感覺可能會是自己的渺小。遊船觀東湖,最奇妙的是近觀陶公洞與仙桃洞,可以説未進二洞等於沒有到過東湖。陶公洞入口處僅容一艘小舟通行,進入洞內之後卻是另有洞天,在洞底仰望小片天空,坐井觀天的意境悠然在目。站在岸上看仙桃洞,只是一座簡單的石框門,而你在和仙桃洞零距離接觸之時,才能在導遊人員的指引下,見到與倒影組合在一起的巨大仙桃。

篇3:紹興大禹陵導遊詞

大禹陵位於紹興東南的會稽山腳下,會稽山風景區內。相傳八年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就葬在這裏。雖然目前景區新開闢了百鳥苑景點,一旁還有香火甚旺的香爐峯,但會稽山景區的精華依然是以大禹為主題的古蹟——禹陵、禹祠和禹廟。

進到大禹陵景點會經過兩個檢票口,檢票進入景區後,往大禹陵牌坊方向,再走過一段神道便來到祭禹廣場。如果是自駕,需把車停在此處的停車場,而後步行遊玩。每年清明,在這裏會舉行祭祀大禹的公祭活動。廣場一端有一座石橋,橋邊有烏篷船可以遊周邊古村(需另付費)。過橋是第二處檢票口櫺星門,進門迎面映入眼簾的是一尊仿青銅器造型的石鼎,後面是一條長長的甬道,盡頭是景區的核心“大禹陵”碑亭,不少人在這塊標誌性的石碑留影。

它的右側是禹祠,現在裏面陳列了一些關於大禹治水傳説的圖文史料,可以進去參觀。出禹祠,經大禹碑亭前行是一條曲折的碑廊,大禹陵的碑刻眾多,此處彙集了其中大部分的石碑。其中最高大的《會稽刻石》碑是乾隆年間的遺物。

穿過金桂林繼續參觀禹廟,相傳禹廟最初是大禹的兒子建的,後來歷經多次毀建,現在看到的是明末清初的樣式。建築由南到北依次是照壁、峋嶁碑、午門、拜廳、大殿,隨山勢逐漸升高,氣勢宏偉。過午門登上百步禁階,走過拜廳,再往前走就是禹王殿,大殿正中的供奉着大禹像,塑像後以九把鉞為背景,象徵大禹治水成功劃定九州,殿內四下陳列着歌頌其功績和品德的對聯。可以感受到後世對大禹的緬懷。出大殿右轉是最後一處值得細看的景點窆石亭,亭內這塊窆石是景區內最古老的一件文物,相傳是大禹下葬的工具。

從禹陵北側的石階登山,可以走到山頂大禹雕塑腳下,這裏可以俯瞰紹興城,視野開闊。上山的路是比較好走的石階路,不過有些地方比較陡,還是有些消耗體力的,登山前最好準備點水和乾糧。在山下遠遠就能看到大禹的塑像,朝着這個方向一路往前就好。需要注意的是,通常16:00之後就不可上山了,遊玩時要注意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