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烏鎮旅遊導遊詞(精選20篇)

浙江烏鎮旅遊導遊詞 篇1

大家好,很高興可以和大家一起遊玩,下面有我來為大家介紹浙江烏鎮的景色。

浙江烏鎮旅遊導遊詞(精選20篇)

烏鎮是浙江的一個水鄉古鎮,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鄉。據譚家灣古文化遺址的考證表明,大約在6020xx年前,烏鎮的先民就在這一帶繁衍生息了。那一時期,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

唐時,烏鎮就隸屬蘇州府。唐鹹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廟碑》首次出現“烏鎮”的稱呼。烏鎮稱“鎮”的歷史可能從此開始。烏鎮為何稱為烏鎮呢?原因有很多,最為真實的原因是烏鎮的土地非常肥沃,色澤較黑且地勢比周圍高,所以古時叫做“烏墩”。後來唐代是正式建鎮,所以稱為烏鎮。烏鎮的建鎮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運河穿鎮而過,歷史上曾以河為界分為烏、青兩鎮。河西為烏鎮隸屬於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為青鎮隸屬於嘉興府桐鄉縣,至直1950年烏青兩鎮才正式合併,統稱為烏鎮,屬桐鄉縣,隸嘉興,到今天。

1991年,烏鎮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開始古鎮保護和旅遊開發工程,於 20xx年1月1日正式開放的,現已被評為國際四A級風景區,全國20個黃金週預報景點之一。雖然開發較晚,但起步較高,保存得非常完整,整個開發過程堅持了“以舊修舊、整舊如故”的原則。現在景區裏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並沒有因為旅遊開發而把他們全部搬走,他們原來怎麼生活現在幾乎仍然怎麼生活,烏鎮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着的古鎮!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條小河名為東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連通京杭運河。河對岸的古民居里現在還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烏鎮是一個真正的活着的水鄉古鎮。

在這邊不遠處可以看到一座非常有特色的石板橋——逢源雙橋。跟一個成詞結合起來就是説左右逢源的意思了,還可以看到在這座橋上面有一個廊棚,所以也稱為廊橋,橋的下面還有一排水柵欄,在當時這排水柵欄相當於一座水城門的作用。

過橋以後,首先來到的是財神灣,原先這不叫財神灣,而叫轉船灣,烏鎮的水系比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柵頭河道越窄,船隻也不易掉頭,所以當地人就在這兒開塘挖河造了一個能轉船的地方,同時為了區別於其它的地方的轉船灣,便借用前面的財神堂命名為財神灣。

回過頭可以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藥店,它的規模雖然小於杭州的胡慶餘堂,但也有12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由寧波藥商陸慶餘創建的,並由他的孫子陸渠清將藥店搬到這裏,在櫃枱四周約有300多隻藥材櫃。

看完藥店接着往前走,接下來看到的就是剛才所説的財神堂了,在烏鎮歷來都有接五路的習俗,所謂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財神,東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這一位財神就是東路的文財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為官正直,對君王忠心不二,直到後來自己的心都掏給了商紂王,當時百姓為此很敬重比干,特別是一些商人,他們認為做生意就應該誠心誠意,象比干一樣,所以比干奉為財神。

現在我們所走的這條街叫東大街,全長1300米,走的都是舊石板路,兩旁都是古民居,整條街上還居住着350多户人家有將近1000的人口。望過去非常整齊乾淨,因為開發時把所有的三線兩管全都下地了,現在兩旁人家家裏都是有水也有電的,並家家户户幫他們裝好了抽水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邊的河裏了,因此旅遊的開發也改善了一定的居住環境。

浙江烏鎮旅遊導遊詞 篇2

大家好!

桐鄉烏鎮是聞名江南的歷史文化名鎮。據《烏青鎮志》記載,唐鹹通年間始正式稱鎮,據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偉大的革命文學家茅盾就誕生在這裏。 烏鎮位於杭嘉湖平原北部,京杭大運河西側,地當水陸要衝,古處兩省(浙江、江蘇)三府(嘉興、湖州、蘇州)、七縣(烏程、歸安、崇德 、桐鄉、秀水、吳江、震澤)交界之地。

古人稱它為姑蘇留都之前户,嘉湖浙甸之後屏。 烏鎮原以車溪(今市河)為界,分烏青二鎮,河西為烏鎮屬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為青鎮屬嘉興府桐鄉縣。直到1959年,市河以西的烏鎮劃歸桐鄉縣,才統稱烏鎮。烏鎮名稱從何而來?據傳,古代有一姓烏的將軍,為討伐叛臣力戰死於車溪河畔,後葬於此。

人們為紀念這為烏將軍,就將這裏取名烏鎮。當然,這只是傳説。但烏鎮的歷史確實比較古老,據考證,烏鎮東柵譚家灣(新春村),為新石器時代遺址,屬馬家浜文化,距今已有6千多年曆史。

烏鎮素以水鄉集鎮著稱。全鎮市區河道如網,水街相依。縱橫的溪塘,穿街傍市。溪上眾橋飛跨,塘畔綠樹成蔭;河中舟楫不絕,市上笑語陣陣,這一切給水鄉烏鎮增添了詩情畫意。 烏鎮歷史文化悠久,名勝古蹟甚多,市河西岸的唐代銀杏,相傳為埋葬烏將軍時所樹,自唐迄今,歷時已有一千佘年。十景塘邊的昭明太子讀書處,為樑朝遺蹟。

市河東觀前街上的修真觀戲台,始建於乾隆十四年(1749),是浙北水鄉集鎮保存下來僅有的古戲台。烏鎮自南宋以來,名園巨宅代有所建,如今鎮上還留下不少有清末民初建築風格的古老民居。其中西柵的朱家樓別具一格。此樓建於民國元年(1912),青磚灰瓦,雕門畫窗。樓上樓下全部方磚鋪地,形成上下兩座廳堂,人稱“廳上廳”。鎮西的兩座古石橋,也是遐邇聞名。這兩座石拱橋,均建於明代,兩橋成直角相連,任你站立哪一座橋邊,均可透過橋洞看到另一座橋,故有“橋裏橋”之美稱。

烏鎮不僅攬古老之勝,水鄉之美,還由於它的名字跟文學巨匠茅盾聯繫在一起,固而更 添生色。如今,它已成為浙北著名的旅遊之地。

浙江烏鎮旅遊導遊詞 篇3

提到烏鎮,喜歡劉若英的朋友一定不會陌生,從似水年華拍攝到最近成為烏鎮的形象大使可以説劉若英跟烏鎮是結下了不解之緣。今天我們就將前往這座千年古鎮順着劉若英的思路來欣賞一下古鎮的美景。人們常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烏鎮的確稱得上是人傑地靈,鍾靈毓秀的風水寶地,從古至今誕生了不少傑出的英才。據這個鎮志記載:從宋朝到晚清,全鎮出了64名進士,161名舉人,近代更是出現了一代文學巨匠茅盾。真可謂人因鎮而興,鎮因人而名。

既然烏鎮是這麼出名,想必大家對於烏鎮的來歷也一定非常的好奇。烏鎮在南宋以前,以現在鎮中的車溪為界分為烏鎮和青鎮兩個鎮。河西的是烏鎮屬於湖州府,河東的是青鎮屬於嘉興府。解放以後進行區劃調整,把烏鎮和青鎮合併統一由嘉興市管理。

關於“烏鎮”這個名字的來歷,還有一個小故事:據説在唐朝時,浙江刺史李琦想割據稱王,舉兵造反,朝廷就命令烏贊將軍率兵前往討伐。這位烏贊將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打得李琦的叛軍是節節敗退。當打到車溪河畔時,李琦突然掛牌休戰。正當這個烏將軍就地安營休息時,李琦卻在當天晚上偷襲烏軍的營地。烏將軍倉促應戰,最後連人帶馬跌入李琦在橋上設的陷阱裏面了。結果當場被叛軍用亂箭射死。雖説丈是打敗了,但是烏贊將軍忠君愛國的精神卻感動了當地的所有百姓。大家為了紀念他,就用他的姓氏來作為鎮名。

上面説了一些有關烏鎮的歷史,我們朋友到了烏鎮是去玩的,那麼到了烏鎮都該玩些什麼呢?無外乎是吃,穿,遊。説到吃啊,可能我們多數朋友就開始興奮起來了,畢竟民以食為天,誰都好這一口。別急,聽小王給您慢慢的介紹。説到烏鎮的名吃,就不得不提這個姑嫂餅。聽到這個名字估計大家已經猜到了,肯定跟姑嫂關係有關。不錯,相傳啊,在明朝時候,鎮上有户姓張的人家,世代都以做姑嫂餅為生。因為是獨家配方自然風味獨特,因此經久不衰生意興隆。但是張家有一個條不成文的規定,為了保證這個祕方世代相傳規定祕方只傳給媳婦,不傳給女兒。畢竟女兒以後是要出嫁的,就成了別人家的人。

浙江烏鎮旅遊導遊詞 篇4

烏鎮古名烏墩、烏戍。烏墩之“墩”,王雨舟在《二溪編》中説“烏鎮古為烏墩,以其地脈墳起高於四曠也……”,解釋得已夠明白。但何以稱“烏”呢?有很多種説法。一説是“越王諸子爭君長海上分封於此,遂為烏餘氏,故曰烏墩”;一説“因土地神烏將軍而名烏”;一説“烏有烏陀古蹟,青有昭明青鎖”,故有烏、青之名。此數説前人都提出異議,以為或無證,或附會,或缺乏歷史常識,盧學博編修《烏青鎮志》時已詳加批駁。同時,他提出一個較為合理的説法,這個説法是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鄉賢在《烏青文獻》中提出的:“烏墩、青墩之名,其從來遠矣……大都江山自開闢以來,何有其名字?皆世諦流佈相承耳,如“齊魯青未了”,“澄江靜如練”,是為山水傳神寫照語也。烏青之義蓋類此。”

烏鎮是河流沖積平原,沼多淤積土,故地脈隆起高於四曠,色深而肥沃,遂有烏墩之名。其實,這類在當地並不鮮見。距烏鎮9公里處有一村叫紅墩,其鎮志上説:“紅墩在鎮西,地脈墳起,厥土赤壤,村以是名。”又旁有一村名紫墩,就是因為多紫色石土的緣故。紅墩、紫墩的命名為烏墩名稱的傳神寫照説提供了現實的佐證。

春秋時期,烏鎮是吳越邊境,吳國在此駐兵以防備越國,“烏戍”就由此而來。(李樂在《烏青鎮志》中説:“鎮,周屬吳,吳戍兵備越名為戍。”“烏鎮古謂之烏墩,後因吳越錢鏐王戍兵於此,稱烏戍,今名烏鎮。”)但他顯然將錢鏐王之“吳越”與春秋之“吳越”弄混淆了。在正式的行政建制稱謂中,自唐之後,烏鎮沒有再稱“烏戍”的史實。且錢鏐王之吳越國的北方疆界遠達常熟,烏鎮相對內陸,故此説顯有不通。

烏鎮處於杭嘉湖平原腹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温和濕潤、四季分明,雨量豐富,年氣温16℃,一月氣温3℃,七月氣温30℃以下;年降水量1200毫米,以春雨、梅雨為主夏秋之際有颱風侵襲。

烏鎮一年中最美的季節是春天與秋天。一天中最美的時候是清晨與傍晚。清晨,河道上會漫起薄薄的霧氣,彷彿夢境。傍晚,夕陽西照,遊人散盡,一個生活着的烏鎮出現於眼前。 請避免夏季正午時去烏鎮遊覽,白晃晃的日光直直地曬下來,也沒什麼廊棚可遮擋,讓人感覺非常不好。

浙江烏鎮旅遊導遊詞 篇5

各位團友:

大家好,首先歡迎大家參加我們旅行社組織的烏鎮一日遊,現在我們的車已經行駛在滬杭高速上了,我們今天要去的就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的烏鎮,從杭州到烏鎮大約1小時的車程,下面呢,我先對烏鎮做個簡單的介紹。提到烏鎮,喜歡劉若英的朋友一定不會陌生,從似水年華拍攝到最近成為烏鎮的形象大使可以説劉若英跟烏鎮是結下了不解之緣。今天我們就將前往這座千年古鎮順着劉若英的思路來欣賞一下古鎮的美景。人們常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烏鎮的確稱得上是人傑地靈,鍾靈毓秀的風水寶地,從古至今誕生了不少傑出的英才。據這個鎮志記載:從宋朝到晚清,全鎮出了64名進士,161名舉人,近代更是出現了一代文學巨匠茅盾。真可謂人因鎮而興,鎮因人而名。

既然烏鎮是這麼出名,想必大家對於烏鎮的來歷也一定非常的好奇。烏鎮在南宋以前,以現在鎮中的車溪為界分為烏鎮和青鎮兩個鎮。河西的是烏鎮屬於湖州府,河東的是青鎮屬於嘉興府。解放以後進行區劃調整,把烏鎮和青鎮合併統一由嘉興市管理。關於“烏鎮”這個名字的來歷,還有一個小故事:據説在唐朝時,浙江刺史李琦想割據稱王,舉兵造反,朝廷就命令烏贊將軍率兵前往討伐。這位烏贊將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打得李琦的叛軍是節節敗退。當打到車溪河畔時,李琦突然掛牌休戰。正當這個烏將軍就地安營休息時,李琦卻在當天晚上偷襲烏軍的營地。烏將軍倉促應戰,最後連人帶馬跌入李琦在橋上設的陷阱裏面了。結果當場被叛軍用亂箭射死。雖説丈是打敗了,但是烏贊將軍忠君愛國的精神卻感動了當地的所有百姓。大家為了紀念他,就用他的姓氏來作為鎮名。

上面説了一些有關烏鎮的歷史,我們朋友到了烏鎮是去玩的,那麼到了烏鎮都該玩些什麼呢?無外乎是吃,穿,遊。説到吃啊,可能我們多數朋友就開始興奮起來了,畢竟民以食為天,誰都好這一口。別急,聽小王給您慢慢的介紹。説到烏鎮的名吃,就不得不提這個姑嫂餅。聽到這個名字估計大家已經猜到了,肯定跟姑嫂關係有關。不錯,相傳啊,在明朝時候,鎮上有户姓張的人家,世代都以做姑嫂餅為生。因為是獨家配方自然風味獨特,因此經久不衰生意興隆。但是張家有一個條不成文的規定,為了保證這個祕方世代相傳規定祕方只傳給媳婦,不傳給女兒。畢竟女兒以後是要出嫁的,就成了別人家的人。當傳到明朝這代時呢,家裏的小姑子看到母親只教嫂子做餅的方子,心裏就非常不高興。畢竟嫂子才嫁到家裏一年多,而自己在這個家裏待了十幾年了,母親都從來不提教給自己。於是呢,就處處跟嫂子過不去,有一天,正到嫂子在做餅的時候,天開始下雨了。於是小姑子就對嫂子説:“嫂子,外面下雨了,快去收衣服”。嫂子一聽就連忙往外跑,小姑子看到嫂子出去了,氣不過偷偷的抓了一吧鹽丟到了餅鍋裏。説來也巧,今天吃了張姑嫂餅的客人都説今天餅的味道很特別,比以前的好吃。嫂子就奇怪了,我還是跟以前一樣的做法,怎麼會不一樣呢。於是她自己也吃了一塊,結果感覺味道真的非常特別。 這時候小姑子,開始説話了。“嫂子如果你想知道今天為什麼餅的味道這麼好,並且想以後天天這麼好的話就先把做餅的祕方告訴我”,嫂子拗不過她,就把做餅的方子一五一十的告訴給了小姑子。當然小姑子也很誠實的把她如何使壞的但又適得其反因禍得福的事情告訴了嫂子。因為現在的做法是姑嫂兩個人共有的,所以就把這餅取名為“姑嫂餅”。等會參觀完了,自由活動時大家不妨買些嚐嚐。説完了“姑嫂餅”當然就不得不説説烏鎮的特產“三白酒”了。三白酒是天然純手工製作。因為以白米,白麪,白水為原料,所以起名為“三白酒”。其他的還有這個杭白菊,白水魚,紅燒洋肉。等會吃飯是大家也可以點些來品嚐一下。

講完了吃,我們再説説穿。 藍印花布是烏鎮特產之一,俗稱“石灰拷花布”、“拷花藍布”,是我國傳統的民間工藝精品,用棉線紡織、黃豆粉刮漿、藍草汁印花,純粹手工、環保。大家可以買些小件的東西,比如愛美的女士可以買一兩個藍印花布的頭巾,小手提袋留做紀念。衣服我建議大家就不要買了,因為現在也沒有什麼人願意去穿這些花色的衣服,其次藍印花布容易掉色。等會天熱了,穿着這種衣服一流汗搞的滿身花紋象個金錢豹式就不好了。呵呵。其他得就是些手工的棉鞋,棉拖鞋。大家自己斟酌購買。

下面我再給大家介紹最重要的遊,讓大家把握重點,等會遊覽時做到有的放矢。剛剛説了,烏鎮是大文學家茅盾的故鄉,那麼茅盾故居自然是非去不可的。到了水鄉遊覽不外乎是看建築,品民俗。而“臨街枕水,粉牆黛瓦”是水鄉建築的共性,我們既然到了烏鎮就得看它最有特色的東西。烏鎮的建築特色都集中在鎮頭的修真觀和古戲台上了。所以大家等會第一個景點修真觀一定不要錯過。觀裏有景點講解員給大家講解,我會大在進去的時候在門口把景點的門票發跟各位。參觀完第一景點以後,大家願意跟我一起遊覽的就跟我一起,不願意跟我一起打算自由活動的就可以自由活動了。我們再回到遊的介紹上來。俗話説的好:“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我們杭州離烏鎮估計有個2百里,所以民俗就更加的不同了。而烏鎮在民俗方面正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觀賞的平台。鎮裏設有江南木雕陳列館,宏泰染坊藍印花布陳列館,江南百牀館,民俗館等多個展館,等會小楊會帶大家一一參觀。

好了,烏鎮馬上就要到了,請大家帶上行李跟我下車。

浙江烏鎮旅遊導遊詞 篇6

正中供奉的為東嶽大帝,相傳東嶽大帝是主管人間生死的,人們非常敬畏他,所以地方上都有東嶽廟,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為其誕辰日,會舉行隆重的祭奠和廟會。兩旁依次是高2米的十二生肖元神像。

現在,在左右配殿內供奉的是城隍菩薩和瘟都元帥,每年的五月十五、七月十五烏鎮都有迎瘟元帥、城隍菩薩的活動。

第三進玉皇閣分兩層。下層供有觀音,其左右兩邊站立的是她的弟-子善財童子和小龍女。上層供有玉皇大帝塑像,玉皇大帝是仙界中至高無上的主管,所以地位也最高。兩邊有程長庚研究室創作的壁畫。這兩幅壁畫均高3米,長8米,分別是太乙諸神上朝圖和西王母出遊圖。

看完修真觀,接下去前往的是夏同善的翰林第。

夏同善翰林第和皮影戲

我們烏鎮曾有兩處翰林第,一為北柵的嚴辰,一為中市的夏同善。夏同善翰林第原是一般的民居,我們當地稱之為肖家廳。肖家廳大門裏的門檻很高,中間一節可卸下來,稱為“德檻”。跨過石板天井便是肖家的正廳,在正廳匾額兩旁供奉着的大紅鏤漆木盒是盛放聖旨皇榜的。

那麼既然是肖家廳又怎麼會變成夏同善的翰林第呢?原來肖家廳是夏同善繼母的孃家,夏同善的生母在他五歲時就已過世了,他的父親續娶了烏鎮肖家的小姐肖氏,夏同善侍之如生母,在他十五、十六歲時,因家道中落,其父欲棄儒經商,夏同善隨繼母常住於肖家,他舅舅肖儀斌藏書頗豐,夏同善又酷愛讀書,每日手不釋卷而懶於酒醬鋪的事務。肖老太公非旦不責怪,反而認為孺子可教,把他送入塾館請老師教授。由此夏同善學問大進,科舉連連告捷,在二十五歲時考取進士,次年被欽點為翰林,夏同善為報答肖家對他的養育之恩,就把翰林第的匾額掛於肖家廳。

在一八七六年時,夏同善會同二十七名官員為楊乃武與小白菜翻案,得到當地百姓的稱頌,烏鎮的鄉紳非常敬重他,出資在肖家廳隔壁造了一間翰林第。現在我們就穿過這個假山到隔壁看一下。這個小小的庭院就是肖家花園了,假山、小池、竹子、芭蕉,顯得小巧而雅緻,花園北邊的是“轎廳”,又稱“接官廳”,裏邊停放的是兩頂轎子,一頂為冬轎,一頂為夏轎。在看南邊,這就是翰林第的正廳了,裏面的一切擺設都是按當年的情形佈置的,正廳的牆上高掛着“翰林第”的匾額。這幅題有“高風亮節”的竹子圖則象徵了夏公的為官清廉和為人正直。走過正廳後面的天井就是樓廳,樓下安放着夏同善的塑像,當時夏同善與翁同和同為光緒皇帝侍讀,官拜兵部右侍郎。

在這個翰林第中還有一間小白菜曾住過的房子,被稱之為“白菜樓”,

那麼小白菜怎麼會住在這裏呢?據説,當年“楊葛”冤案昭雪以後,裕親王十分好奇,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子竟使我朝大小官員近百名被革去頂戴花翎?於是他命刑部帶那小白菜來面察,那小白菜雖然面色憔悴不堪,但仍掩不住她的天生麗質,裕親王頓起同情之心,便問她有什麼要求,小白菜見裕親王問就説了:她曾在獄中許下一個願,誰幫她洗清冤情,就服侍誰一輩子。裕親王一聽就為難了,因為慈禧已經下了諭旨要小白菜到庵堂了卻餘生,可自己剛才話已出口又很難收回,這可怎麼辦才好呢?思慮片刻之後,倒也想了個兩全其美的主意,他讓小白菜到烏鎮去伺候夏同善的母親夏老夫人三個月的時間,三個月後再進庵堂,以還其心願。但這段時間必須是不見天日的,悄悄地去悄悄地回。據説這裏的後門與長廊就是為了使小白菜“不見天日”而修築的。

接下來我們要去看的是一種快失傳的民間藝術:“皮影戲”,也就是古代的動畫片了!

匯源典當行

看過了精彩的皮影戲,下面將要前往的是一家老字號的典當行“匯源當鋪”。

匯源當是烏鎮首富徐東號的第九代徐渙藻所設,它創建於清朝光緒年間(1875—1920xx年),舊時烏鎮是一個兩省三府七縣交接之地,經濟繁榮,故而典當行也特別多,最多時達十三家,後經時代的變遷,典當行也曾消失了幾十年。現因旅遊的開發,使這家古老的典當行又恢復了往年的面貌。現在就讓我們進去看一下吧。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高牆上特別醒目的“當”字,這牆稱之為照牆,它有兩種含義,其一它是一個玄關;其二是因為進入當鋪是一件很沒有面子的事情,害怕被街上認識的人看到,所以設牆擋之,起到了“遮羞”的作用。由此可見當年的商家已經考慮到了顧客的心理。

當鋪的櫃枱特別高,有1.8米,在古代的時候有些當鋪的櫃枱比這還要高,可達2.0米呢。那麼您可能會奇怪為什麼建這麼高?其實呢這是為了使當鋪的朝奉先生居高臨下,讓他氣勢凜人面對顧客,可以更好地壓底價格,而且起到了保護的作用,避免打架鬥毆。這邊請,我們去裏面看一下。

一進門,我們便看見在西牆邊有一張特別的牀,這便是卷當牀,它是用來整理一些典當衣服和物品的。在卷當牀的兩邊我們看到了兩股麻繩,這麻繩便是用以包紮典當物品的。

在這邊有一塊特別的木牌,被稱之為望牌,其實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日曆表。望牌一、三兩行採用了《千字文》中的十八個字,這些字是可以移動的,為什麼採用十八個字呢?那是因為舊時典當物品最長的時間就是十八個月,每個字代表一個月,物品存放了一個月後對應的字移過一格,移到十八格後,此物未能贖回,店主即可自行處理。

浙江烏鎮旅遊導遊詞 篇7

今天要帶大家去看的卻是烏鎮的江南百牀館,顧名思義就是從江浙一帶收集過來的各式各樣的古牀。這個老宅子是當地姓趙的一個大户人家,七進深的一個老宅子。為什麼要帶大家去看這個呢?因為牀最能反映當地生活中一些最真實最細膩的想法。古人認為人的生命有三分之一是在牀上度過的,所以中國人對牀的要求一直是非常考究的。但據説中國人最初的是時候是沒有牀的概念的,他們白天工作,晚上在地上鋪上一張草蓆就可以了。這叫席地而坐。在往後就有牀了,從戰國出土的木漆牀可以看出那時候的比較矮,20公分左右,而且很寬,這時牀的功能其實不僅僅是睡覺,它還可以供人娛樂,以及談論國家大事。有個成語叫促膝長談指的就是符堅和王猛坐站牀上膝蓋碰着膝蓋談論國家大事。首先我們看到的第一張牀是我們這個展覽館當中年代最久的一張牀:明,馬蹄足大筆管式架子牀,至少有400年曆史了,明式傢俱簡潔大方,用料講究,整張牀都是用黃櫸木所做的。接着我們住裏進,裏面有一張是百牀館中的鎮館之寶,拔步千工牀。

在這看到的是清,拔步千工牀,為什麼説是千工牀呢?就是指一天一工,一千工是指一個木匠需要一千天,也就是三年時間了。雕刻之精緻也謂之巧奪天工。此牀共雕刻了106人物,古時以108為吉祥數字,而且此牀為新婚牀,加上一對新婚夫妻剛巧湊足108,亦是吉祥如意的象徵了,此牀佔地面積達六個多平方,共有四進深,第一進是換鞋處,第二進是更衣室,第三進是放馬桶箱的,在古代稱它為子孫桶,就是現在家裏的衞生間了。最後一進是主人睡覺休息時所用的,設備這齊全相當於現在的套房。在這牀上最有特點的地方就是懸掛在空中的那塊木牌了,我們可以猜一下這牌子,是幹什麼用的?有人説是閒人請勿打擾是意思,您還別説到後來還真有那麼點意思。但最主要的作用不是這個,據説最早的時候木匠是不做牀的,做牀要折壽行話叫:“寧上一根樑,不做一張牀”那麼怎麼才能不折壽呢?有一個變通的方法,就是在做完牀以後我不賣個你,當禮物送給你,刻上一塊牌子,上面寫一些吉祥如意的話:如百年好合之類,主人也不給工錢,包個紅包,據説這樣就不會折壽了。牀四周的木板可以抽掉,冬暖夏涼,設計十分精巧。

看完千工牀再往裏走,在這一進可以看到的是三張風格一樣的牀,是屬於中西合璧的,在牀兩邊還有兩個羅馬柱是西式的,在牀掛落上有牡丹花,牡丹花在中國的古代是國花代表富貴,還有葡萄和雙喜,葡萄是多子多孫,多子多福;雙喜是中國人結婚時用的代表喜慶。也就是説這牀也是當是時結婚時所用的喜牀,而這牀是民國初留下來的,材料是紅木做成的。

那剛才我們看的大部分都是雙人牀,接下來往裏走可以看一下兩張小姐牀。首先我們看一下,近代的雕花人字匾架子牀,它是以前十三,四歲的小姑娘所睡的,雖然是小姐牀,但是這張牀上它所雕的大部分都是武將的圖案,可以説這位小姑娘她是不愛紅粧愛武粧,是屬於花木蘭這一型的,而且她的志向也是非常高,抬頭可以看到有兩行字,“雙手要撈天邊月,一石擊破心底天”。在這張牀上還雕刻了蝙蝠的圖案,蝙蝠代表了多福,威武的獅子還起到了避邪的作用。旁邊是清代的小姐牀,這張小姐牀的顏色比較亮麗是紅顏色,這是一種比較珍貴的銀子漆,牀上的人物都是鍍金的。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藤榻,也可以稱之為“羅漢牀”,它就像現在人們家裏的沙發,可以在上面喝茶,下棋,聊天,抽煙等等,你看它還配有牀幾,根據需要可拿下來也可以放上去的。在“羅漢牀”的對面我們還可以看到這兩張姐妹牀,它們之所以被稱為姐妹牀並非是指姐姐妹妹睡的,而是由於這兩張牀是我們當地同一個木匠師傅製作的,風格和款式差不多,把它們放在一起展出所以命名為“姐妹”牀。你看中間“鸞鳳和鳴”四個字不就是代表了夫妻恩愛嗎?

浙江烏鎮旅遊導遊詞 篇8

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我姓x,你們可以叫我x導,祝我們今天的旅程愉快。

烏鎮是個美麗的地方,烏鎮的小河,河水清澈見底。河上有許許多多的船,叫烏篷船。這種船很大,一船就能乘十多個人,大家可以上去玩玩。注意,小心一點,別掉到河裏。烏鎮的每條小路旁邊都有烏鎮特有的小吃,大家可以去買點嚐嚐。注意,這條小路很窄,大家別擁擠!你們別看這條小路很窄,裏面啊,還有一個傳説呢:很久以前,這條路本來很寬的,但,發生了一件這樣的事情,在這裏住着一位大漢和他的妻子,本來很幸福的。可有一天,大漢的妻子為大漢做了一件衣服,大漢不穿,就吵起了架。大漢一生氣,就把這條路想方設法的變小了,大漢的妻子就和他分手了。多麼可惜的一個家庭呀。

下面我再給大家介紹最重要的遊,讓大家把握重點,等會遊覽時做到有的放矢。剛剛説了,烏鎮是大文學家茅盾的故鄉,那麼茅盾故居自然是非去不可的。到了水鄉遊覽不外乎是看建築,品民俗。而“臨街枕水,粉牆黛瓦”是水鄉建築的共性,我們既然到了烏鎮就得看它最有特色的東西。烏鎮的建築特色都集中在鎮頭的修真觀和古戲台上了。所以大家等會第一個景點修真觀一定不要錯過。觀裏有景點講解員給大家講解,我會大在進去的時候在門口把景點的門票發跟各位。參觀完第一景點以後,大家願意跟我一起遊覽的就跟我一起,不願意跟我一起打算自由活動的就可以自由活動了。我們再回到遊的介紹上來。俗話説的好:“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我們南京離烏鎮估計有個5百里,所以民俗就更加的不同了。而烏鎮在民俗方面正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觀賞的平台。鎮裏設有江南木雕陳列館,宏泰染坊藍印花布陳列館,江南百牀館,民俗館等多個展館。等會小王會帶大家一一參觀。

各位朋友,接下來,讓我們走進烏鎮的大圖畫吧!這些圖畫,可都是人們一代一代的雕刻下來的,現在,就傳到了我們這一代,我們一定要好好愛護這些圖畫啊!

各位朋友,站在烏鎮的盡頭,日出也是十分有特色的。早晨,太陽露出了娃娃臉,十分調皮可愛,慢慢地,慢慢地,太陽越長越大,終於長成了一個成年女性。

各位朋友,今天我們的旅程結束了。祝大家玩得開心,希望下一次還能當你們的導遊。

浙江烏鎮旅遊導遊詞 篇9

歡迎來到水鄉古鎮烏鎮,今天就允許我作為一個地道的小烏鎮人帶您遊一回我們美麗的烏鎮吧!

走進烏鎮,您會驚訝地發現,這裏完整地保存着晚清和民國時期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與眾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樁或石柱打在河牀中,上架橫樑,擱上木板,人稱水閣,這是烏鎮所特有的風貌,我想水上城市威尼斯也不及如此吧。走在那用青石板鋪成的狹窄的小街上,你會看到兩邊各式各樣的民居和仍住在民房中的鄉民,親切至極。要是您來我們烏鎮正是那多雨的春季,那晰晰瀝瀝的雨絲從藏青的瓦楞裏成串成串地往下滴,在石板路上發出叮叮咚咚的清脆響聲,亦景亦畫,讓您恍若隔世。

説到烏鎮的景點,除了修真觀、昭明太子讀書處、雙橋等,我得向您隆重的介紹一下茅盾故居了。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是我國的文學巨匠。此處房屋是他成名後用稿費自行建造的一個住所,茅盾故居是迄今中國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烏鎮市河東側的觀前街,四開間兩進兩層木結構樓房,坐北朝南,總面積四百五十平方米。故居分東西兩個單元,老屋臨街靠西的一間房是茅盾曾讀過書的家塾,故居內部的佈置簡單,卻散發着沈家世代書香特有靜雅之氣。

對了,帶您逛了這麼一大圈,您的肚子也該餓了吧。別急,下面我就向你介紹一下我們烏鎮的美食吧。在烏鎮,您隨處可以看到烏鎮的特產,如:姑嫂餅、烏鎮羊肉、薰豆茶、三白酒等,其中尤以姑嫂餅最為出名。關於姑嫂餅這個名稱的由來還有一個美麗的典故呢。據説在一百多年前,烏鎮方家名叫方天順的夫妻茶食店,祖上學得一手製作酥糖的好手藝。只可惜這手藝只傳媳不傳女,日子久了,自家姑娘不免會產生嫉恨,故將一包鹽抖進了製作餅的麪粉缸內,指望着第二天看嫂嫂的尷尬。誰知第二天此餅味道鹹甜適口,更得顧客的喜愛,由此得名姑嫂餅,並一直流傳至今,是遊人必嘗的烏鎮美味。

朋友們,接下來我們一起去參觀遊覽吧!

浙江烏鎮旅遊導遊詞 篇10

烏鎮地處浙江北端,與江蘇省相鄰,曾經是兩省三府七縣交界之處。春秋時期,烏鎮是吳疆越界,吳國曾駐兵於此以防越國,當時稱烏戌。“烏鎮”的稱呼,首次出現是在唐鹹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間,以市河為界分為烏青二鎮,河西為烏鎮,河東為青鎮,解放後,統稱烏鎮。

關於“烏鎮”一詞的由來,還有一個典故。據説在唐憲宗元和年間,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據稱王,舉兵叛亂,朝廷命烏贊將軍率兵討伐。烏將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打得叛軍節節敗退。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掛牌休戰,正當烏將軍就地紮營伺機再戰時,李琦卻於當日深夜偷襲營地。烏將軍倉促應戰,最後連人帶馬跌入李琦設下的陷阱,被叛軍亂箭射死。雖説仗是打輸了,但是烏贊將軍那種正直、忠誠、愛國的表現,讓老百姓十分欽佩。大家為了紀念他,就把鎮名以他的姓氏為名,改稱“烏鎮”。

烏鎮二期的西柵景區毗鄰古老的京杭大運河河畔,佔地三平方公里,由12個碧水環繞的島嶼和72座形態各異的古石橋組成,需坐渡船才可以進入景區。相對一期東柵景區而言,二期的保護和開發更加完善徹底,人和環境、自然、建築更為和諧。橫貫景區東西的西柵老街長1.8公里,兩岸臨河水閣綿延1.8公里有餘,整個景區內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築25萬平方米,真正成為了觀光、休閒、度假、商務活動的最佳旅遊目的地。

草木本色染坊

整個工坊佔地2500平方米,地面是青磚鋪就的,上面豎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階梯式曬布架,規模相當龐大。這裏除了製作藍印花布外,還有獨特的彩烤工藝流程,而且當時的彩烤色彩也十分豐富,都是從當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出來的,像茶葉啊,桑樹皮啊,杭白菊啊,都是提取色素的原料。紅茶可以染成淺紅色,綠茶可以染成淺綠色,杭白菊可以染成淺黃色,桑樹皮可以染成淺褚色,因此,這個染坊在當地被叫做草木本色坊。

敍昌醬園

中國是醬油生產起源最早的國家,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而敍昌醬園是烏鎮有歷史記載以來最早的醬園,它是鎮人陶敍昌於清咸豐九年創立的。

醬園前店後坊,自產自銷,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它曬醬的地方。滿院子都是青灰色的醬缸,我們從缸身上,斗笠上都可以看到“敍昌醬園”的字樣。大晴天的時候,工人們就把斗笠取下,露出蓋着蠶絲棉的醬缸,讓裏面的豆瓣醬盡情的吸收陽光。或許大家要問,為什麼要蓋一層蠶絲棉呢?首先這是因為要防灰防蚊蟲,另外一方面,蠶絲有很好透氣性,讓豆瓣醬可以在烈日下更好的呼吸發酵。曬的時間大概要3—4個月,直到變成黑褐色為止。

這裏是陶家的一個會客廳,旁邊還有一些照片,上面是做醬的工藝流程。做醬的工藝比較複雜,要先浸泡黃豆、蠶豆、小麥等原料,再利用竹匾制曲,再發酵,發酵好了加鹽水放到外面暴曬,而暴曬的時間是最久的。以前江南一帶的人家幾乎都是自己做醬的。

亦昌冶坊

亦昌冶坊也是前店後坊的性質,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口鍋被稱為“天下第一鍋”。明代嘉靖年間,湖州鐵匠沈濟帶着一身熟練的冶煉技術來到烏鎮開了個小作坊,當時它是浙西唯一的一家冶鐵作坊,因此生意興隆,發展的很快。這口大鐵鍋就是同治五年家族生意最鼎盛的時候做出來的,既展示了自家冶煉的高超技能,也展現了他家的經濟實力。旁邊牆上的照片有關於這口大鐵鍋的資料記載,我們面前的這一口鐵鍋,也是根據資料仿製的,並不是真品。

往左走上樓是一個體驗區,每個禮拜的二、四、六下午2點到4點,這裏會有專門的師傅給大家展示鐵鍋的製作過程。這個屋子的建築結構也非常特別,所有立柱都是用石料雕鑿而成,因此有“石腳屋”之稱,其實這也是為了防止冶煉過程中四處飛濺的火花引燃木料,釀成火災。這面牆上描繪了冶煉鐵鍋的所有制作步驟,其中最耗時間,也最難的一步就是給爐子升温,因為要鐵水熔化,温度一定要達到1400度以上才行。我們身邊這個就是給爐子鼓風的風箱,大家可以在這裏繞一圈參觀一下。

昭明書院

昭明書院得名於曾在此地讀書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蕭統編輯整理的《文選》是我國第一半詩歌散文選集。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文選》和《古文觀止》、《唐宋八大家文鈔》都是古代讀書人案頭必備的文學讀本,影響深遠。

前方庭院中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參天,正門入口有明朝萬曆年間建立的一座石牌坊,上題“六朝遺勝”,龍鳳板上有“樑昭明太子同沈尚書讀書處”的字樣,在文革期間,被有心人塗上了石灰,才得以倖存。

書院的後冊是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及作品展覽館。烏鎮是文學巨匠茅盾的故鄉,自第五屆開始烏鎮已經成為茅盾文學獎的永久頒獎地,第五屆是在烏鎮一期東柵,第二期是在我們西柵。

三寸金蓮館

中國封建歷史裏的纏足現象存在了上千年,對於這段纏足歷史,歷來都是褒貶不一。這個三寸金蓮館用大量珍貴的實物和圖片給大家講述中國歷史上的纏足文化,如此係統全面的介紹,,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家。

我們現在進的是當初西柵大街大户人家的房子,這裏很多景點包括客棧都是把幾個大户人家的房子打通建成的。我們現在第一進的地方是做商店用的,主要賣一些工藝品。第二進是蠟像區,讓遊客瞭解一下當時裹小腳的場景。這邊是我們的女孩到了一定年紀,長輩給她裹小腳的場景。裹腳一般都是在女孩5—8歲的時候,如果年齡太小,腳還很軟,可能會裹的不到位,落下終身殘疾,沒辦法走路,如果年齡太大,腳掌就定型了,裹起來更痛苦,而且也裹不漂亮。現在我們到裏面的展覽館去看一下。

那個時候就已經有高跟鞋、坡跟鞋了,為的是讓腳顯的更小些。大家看他們的鞋子都是尖頭鞋,那我們現在穿尖頭鞋是為了漂亮,為了時髦,那時候他們的腳本來就被綁成了尖形,所以鞋子都是尖頭的。當時她們只有大腳趾是不動的,其他四個腳趾都被折斷壓在腳底板下面,同時還要把腳面骨折斷,從而把腳裹成一個彎弓的形狀。

大家過來看一下這邊的兩雙鞋子。這是一雙富貴高筒靴,是富家小姐或有錢人家的小姐穿的,平常的鞋子都是自己做,做靴子的話就要請專門的鞋匠來訂做。這靴子上的花卉是牡丹花,也表示大富大貴的意思。這邊這雙是專門給古時的歌舞妓跳舞時穿的,腳後跟這個抽屜是放花粉用的,下面還有個鏤空的蓮花形狀圖案。跳舞的時候,隨着腳步的移動,會有一朵朵的蓮花印在地板上,因此這被稱為步步生蓮鞋。

往裏面進去,這些都是小孩子的童鞋,有虎頭鞋、十二生肖鞋等等。再進去就可以看見更多的鞋子,這裏的鞋子有按種類分,按地區分的。像這幾雙鞋子普遍要偏大點,因為是民國初年的時候的鞋子,那時候纏腳不是很講究,所以腳還是比較大的。現在我們看看這些小的,這幾雙單個的鞋子很有特色,它們都是單個的,叫做訂婚鞋。因為當時男婚女嫁都是靠媒婆做媒的,媒婆會把女孩子的繡花鞋其中一隻拿到男方家給女孩做媒,而男方的父母就看着這鞋子來選媳婦。他們主要看兩方面,一方面看大小,因為當時以小腳為美,另一方面是看鞋的做工,也就是鞋面上的繡花。因為女孩子裹了小腳之後,幹不了重活了,只能在家裏做些家務活,女工方面當然也是非常看重的,因此挑媳婦主要就是看鞋子的大小和做工這兩個方面。

這裏還有一雙睡鞋,顧名思義是睡覺時穿的鞋子。這鞋的底是軟的,睡覺前套在腳上,出門的時候在這雙鞋子外面再套一雙硬底的鞋子就可以了。

這邊有四個地區的鞋,南方的,北方的,中原地區的,江南地區的。其中中原地區的腳型是最漂亮的,像湖南湖北這一帶,而且那裏做的鞋大多是坡跟鞋。大家都知道,相同長度的鞋子,做成坡跟和做成平跟效果會有很大的差別,做成坡跟後看上去明顯更小些。中原地區的女孩有纖骨的稱號,她們骨骼長的比北方女孩要小,因此腳也相對小些。而纏腳是要按比例的,纏的過小了會影響女孩子的正常行走,所以北方的鞋子要相對的大一些。

這邊是72雙精品鞋,這些大一點的是民國時期的,這些有點少數民族味道的是青海地區的,都是從山區農户家收集回來的。

這邊還有兩雙鎮館之寶—兩雙出土文物。這裏是故意放着一大一小兩雙,做一個對比。這雙是北宋年間的,到現在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當時還沒有廣泛流行纏腳,當時沒有纏過的腳是跟我們現在一樣,自然生長的,那這個鞋子也是蠻大的,按現在的標準來説有39碼的樣子。那旁邊這雙就明顯小很多,這是明朝的鞋子,也是從烏鎮近郊出土的一雙三寸金蓮鞋。因為明朝是纏腳最鼎盛的時期,那個時候如果女孩子不纏腳是嫁不出去的。

剛開始流行纏腳是在南朝的時候,李後祖有個宮女叫媚娘,她本身腳比較小,經常在跳舞的時候不穿鞋子,用布把腳綁一下,在棉花上面跳舞,李後祖就讚譽她是“凌雲之態”。那時候開始就以小腳為美,到了宋代的時候開始有了三寸金蓮的説法。它從宮廷傳到一些富貴家庭,再傳到妓院,慢慢的開始廣泛流行。那時候民間老百姓還不怎麼會纏,特別是在農村,農村裏的女孩子是家裏勞動力的一部分,纏腳後就意味着不能下地幹活了。那到了明朝的時候,如果説女孩子不纏腳肯定是嫁不出去的。皇帝朱元璋娶了馬皇后,因為上轎時一陣風吹來,把轎簾吹開,露出了馬皇后的一雙大腳而被人恥笑,於是就有了露馬腳之説。

清朝的宮廷裏面是不纏腳的,因為滿人認為江山是從馬背上打來的,纏了腳還怎麼騎馬呢?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年的時候下了一個禁纏令,就是説凡是我康熙元年出生的女孩一律不準裹小腳,可是漢族的老百姓太多了,而且纏足的思想也根深蒂固了,他們還是在偷偷給自己家裏的女孩子裹小腳。於是在康熙七年的時候,朝廷就索性不管了,也把這個禁纏令罷免了。真正沒有裹小腳是在民國的時候。

這個腳是我們烏鎮90多歲的老人家的腳,她這個腳已經不是三寸金蓮的小腳了,而是有點畸形。因為這位老人家10的時候父母給她裹了一段時間的小腳,後來又不裹了,但是腳始終長不好,就變成這樣畸形的了。

浙江烏鎮旅遊導遊詞 篇11

各位遊客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們要遊玩的目的地是江南水鄉烏鎮,烏鎮是江南六大水鄉之一,也是江南最美的水鄉,劉若英傾情代言,似水年華等多部影視劇在這裏取景拍攝,不過呢,如果在座的有喜歡節奏快、高樓林立、鋼筋混泥土的現代化大都市生活的朋友,那您恐怕就會失望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烏鎮的生活節奏是非常慢、非常舒適安逸,並且沒有高樓大廈、有的只是一兩層臨水而建的白牆黑瓦的木質建築,這裏甚至連電梯都沒有,景區裏看不到超過三層的建築,整個烏鎮有的只是一種煙雨朦朧,瀟灑閒逸的情懷,但是,若有朋友覺得大都市的生活太累太喧鬧的話,那烏鎮就是一個絕妙的休憩場所了,在烏鎮可以得到心靈的放鬆,身體的舒適、所以有好多江浙滬附近的朋友會在週末的時候駕車來烏鎮,走走看看,吃吃糕點,品品美酒美茶,住上個一兩晚,沒事坐坐烏鎮的搖擼船,感受古代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沒有夜生活,遠離鬧市,實在是愜意無比。

烏鎮分為東柵和西柵,我們此次遊覽的是東柵,為什麼不去西柵呢,因為烏鎮的歷史,人文,情懷都在東柵,西柵只是近些年開發出來的景區,主打的是住宿和夜景遊,不過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去西柵住個一兩晚,看看美麗的河色夜景。説回到東柵,東柵景區其實不大,也就兩條街組成,東大街和西大街,中間則被一條東市河隔開,西大街沿路有一些小商鋪,有買糕點的,手工藝品的等等,有興趣的朋友待會自由活動的時候可以去看一看。我們此次主要要參觀的景點則都在東大街,東大街長1300米,主要景點有百牀館、木雕館、茅盾故居、錢幣館、酒作坊、染坊等等,具體的我就不為大家介紹了,待會到了景區我再為大家細緻講解。

那麼出來玩,吃喝很要緊,説到這些,就不得不提烏鎮的姑嫂餅,姑嫂餅是烏鎮傳統名點,油而不膩,酥而不散,既香又糯,甜中帶鹹,大家一聽這個名字會覺得這個餅一定是姑嫂二人商量一起做出來的,其實不然,反而姑嫂餅是姑嫂二人鬥氣的結果,這其中還有一個典故,大家別急,我這就給大家慢慢道來。話説明朝年間,烏鎮有一户姓張的人家,這家的姑嫂餅做的特別好吃,遠近聞名,但是家裏有一個不成文的無規矩,那就是做姑嫂餅的祖傳祕方只傳給兒媳婦,不傳給女兒。古時不是有一句説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嘛,認為女兒出嫁了就是別人家的了。這户人家的嫂子嫁到張家一年多了,每次小姑子看到母親教嫂子做姑嫂餅的時候就特別羨慕嫉妒,覺得自己在這個家裏生活了十幾年,而嫂子才在這個家裏呆了一年多,母親不教給自己反而教給嫂子,太不公平了。於是有一天嫂子在做姑嫂餅的時候,正好下雨了,小姑子就對嫂子説下雨了,快去收衣服吧,嫂子就去收衣服了,而小姑子就趁這個時候抓了一把鹽巴扔進做餅的鍋裏。這天客人來訪的時候,吃了嫂子做的姑嫂餅,大讚好吃,説跟以前的味道不一樣,嫂子覺得奇怪,自己就是按祖傳祕方做的,怎麼會不一樣呢,於是她就嚐了一口,發現味道確實跟以前不一樣,所以她就百思不得其解,把這個疑惑告訴小姑子,小姑子就説,只要你把做餅祕方告訴我我就把今天的餅為什麼這麼好吃的祕密告訴你,嫂子拗不過小姑子,就把祕方一五一十的告訴了小姑子,二小姑子也很誠實的告訴嫂子自己是如何使壞,又是如何因禍得福的。自此,由於姑嫂餅是由姑嫂二人共同製成,所以就命名為姑嫂餅了,景區裏很多小商店商鋪都有賣的,喜歡的朋友可以嚐嚐,買點帶回去給親朋好友也是很好的禮物。另外,烏鎮也有許多其他好吃的小糕點點心,比如芡實糕、定勝糕、綠豆糕、龍鬚糖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可都是純天然手工製作的噢,大家可別錯過了。

聊完了吃,就談談喝了,烏鎮的特色酒叫做三白酒,三白,顧名思義,是用白米、白麪、白水釀成,米麪水用的都是烏鎮地地道道的材料,在烏鎮民間還有一個別名,叫“杜搭酒”,民間有民謠“貓屎芋艿杜搭酒,客人吃了不肯走”三白酒醇厚清純、香甜可口,男女老少皆宜飲用,數百年來風靡烏鎮一帶,經久不衰。我們的東大街就有一個景點叫高公生糟坊,專門製作三白酒的,告訴大家,裏面的三白酒是可以免費品嚐的噢,不過大家可不要貪杯,別往凳子上一坐,整點小酒小茴香太愜意了,就忘了參觀時間,一坐就是一下午,鬧的咱一團人找你一個了。要我説,如果大家喜歡的話,不妨買點,回家與家人親朋怎麼喝都好,都高興,三白酒也不貴,一瓶也就二三十塊錢,很經濟實惠。

吃喝説完了就得説用了,烏鎮也有自己的特產藍印花布,也叫做石灰拷花布,拷花藍布,也是我國傳統民間工藝品,烏鎮是印花藍布的原產地之一,用棉線紡織、黃豆粉刮漿、藍草汁印花,純粹的手工、環保。走在烏鎮街上,還能夠看到有些民居里就有人在製作這個。我們參觀的宏源泰染坊就是一個印花藍布的展覽場所,裏面還有專門的工人師傅現場展示製作印花藍布的流程,景區裏也有許多當地人開的小店買自己做的各種印花藍布,種類也繁多,有頭巾、絲巾、披肩、衣服、旗袍等等,很秀麗別緻。

好了,現在我們的車子就快到烏鎮了,有些事情我還是要叮囑下大家,烏鎮裏面是還有原住民居住,也有很多巷子,有的地方是當地居民進出用的,牆上也會貼一張“遊客止步”的白紙,那我們的各位朋友不要好奇心太強,你讓我止步,我偏要去一探究竟,這個就不必了,待會我會為大家講解一段時間,剩下的時間就是大家的自由活動時間,提醒大家一定要把票保管好,因為烏鎮的每一個景點都是要檢票的,把票掉了可不好辦呢。烏鎮的橋多水多,路也都是石板路,在這裏提醒大家,過橋不看景,看景不過橋,一定要注意安全,還要保管好自己的貴重物品。其它具體的一些注意事項,我會在遊覽中慢慢告訴大家。好了,現在大家隨我下車去參觀遊覽吧。

浙江烏鎮旅遊導遊詞 篇12

烏鎮是浙江的一個水鄉古鎮,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鄉。據譚家灣古文化遺址的考證表明,大約在6020xx年前,烏鎮的先民就在這一帶繁衍生息了。那一時期,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

唐時,烏鎮就隸屬蘇州府。唐鹹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廟碑》首次出現“烏鎮”的稱呼。烏鎮稱“鎮”的歷史可能從此開始。烏鎮為何稱為烏鎮呢?原因有很多,最為真實的原因是烏鎮的土地非常肥沃,色澤較黑且地勢比周圍高,所以古時叫做“烏墩”。後來唐代是正式建鎮,所以稱為烏鎮。烏鎮的建鎮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運河穿鎮而過,歷史上曾以河為界分為烏、青兩鎮。河西為烏鎮隸屬於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為青鎮隸屬於嘉興府桐鄉縣,至直1950年烏青兩鎮才正式合併,統稱為烏鎮,屬桐鄉縣,隸嘉興,到今天。

1991年,烏鎮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開始古鎮保護和旅遊開發工程,於 20xx年1月1日正式開放的,現已被評為國際四A級風景區,全國20個黃金週預報景點之一。雖然開發較晚,但起步較高,保存得非常完整,整個開發過程堅持了“以舊修舊、整舊如故”的原則。現在景區裏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並沒有因為旅遊開發而把他們全部搬走,他們原來怎麼生活現在幾乎仍然怎麼生活,烏鎮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着的古鎮!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條小河名為東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連通京杭運河。河對岸的古民居里現在還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烏鎮是一個真正的活着的水鄉古鎮。

在這邊不遠處可以看到一座非常有特色的石板橋——逢源雙橋。跟一個成詞結合起來就是説左右逢源的意思了,還可以看到在這座橋上面有一個廊棚,所以也稱為廊橋,橋的下面還有一排水柵欄,在當時這排水柵欄相當於一座水城門的作用。

過橋以後,首先來到的是財神灣,原先這不叫財神灣,而叫轉船灣,烏鎮的水系比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柵頭河道越窄,船隻也不易掉頭,所以當地人就在這兒開塘挖河造了一個能轉船的地方,同時為了區別於其它的地方的轉船灣,便借用前面的財神堂命名為財神灣。

回過頭可以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藥店,它的規模雖然小於杭州的胡慶餘堂,但也有12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由寧波藥商陸慶餘創建的,並由他的孫子陸渠清將藥店搬到這裏,在櫃枱四周約有300多隻藥材櫃。

看完藥店接着往前走,接下來看到的就是剛才所説的財神堂了,在烏鎮歷來都有接五路的習俗,所謂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財神,東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這一位財神就是東路的文財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為官正直,對君王忠心不二,直到後來自己的心都掏給了商紂王,當時百姓為此很敬重比干,特別是一些商人,他們認為做生意就應該誠心誠意,象比干一樣,所以比干奉為財神。

現在我們所走的這條街叫東大街,全長1300米,走的都是舊石板路,兩旁都是古民居,整條街上還居住着350多户人家有將近1000的人口。望過去非常整齊乾淨,因為開發時把所有的三線兩管全都下地了,現在兩旁人家家裏都是有水也有電的,並家家户户幫他們裝好了抽水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邊的河裏了,因此旅遊的開發也改善了一定的居住環境。

浙江烏鎮旅遊導遊詞 篇13

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導遊蘇杭,烏鎮西柵由我為你們講解。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相對於東柵而言開發較晚的西柵景區,相比於東柵傳統的旅遊方式,西柵景區更多的是偏向於休閒度假,因此西柵除了保存着古老街區的原貌外,現代化服務的民宿住宅特別多,這是西柵很大的特色。烏鎮是浙江的一個水鄉古鎮,位於浙北桐鄉市杭嘉湖平原上,地處浙江北端,與江蘇省相鄰,曾經是兩省三府七縣交界之處。

春秋時期,烏鎮是吳疆越界,,吳國曾駐兵於此以防越國,當時稱烏戌。“烏鎮”的稱呼,首次出現是在唐鹹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間,以市河為界分為烏青二鎮,河西為烏鎮,河東為青鎮,解放後,統稱烏鎮。鑑於烏鎮有大量的經典明清建築羣尚待保護修復,烏鎮古鎮保護一期工程成功運作後,開始逐步更大更深層次地對二期西柵進行了規劃,從20xx年開始,啟動省級重點項目烏鎮古鎮保護二期工程(西柵景區),投入十億元巨資對烏鎮西柵實施保護開發,保護工程實施範圍近3。4平方公里,是東柵景區的3倍多。

烏鎮西柵是依着一種現代文化觀念重新打造的古鎮,顯然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和施工。是典型的江南水鄉,但顯然是源於歷史生活又高於歷史生活的。它像是江南古鎮,但顯然是理想中的或者説是文化想象中的江南古鎮。是更美了,但不是當年的歷史上曾經有過的烏鎮。當年的烏鎮已經烏有,現在的烏鎮應該是一個“莫須有”的烏鎮。

現在大家跟隨我進去看看吧!

浙江烏鎮旅遊導遊詞 篇14

今天要帶大家去看的卻是烏鎮的江南百牀館,顧名思義就是從江浙一帶收集過來的各式各樣的古牀。這個老宅子是當地姓趙的一個大户人家,七進深的一個老宅子。為什麼要帶大家去看這個呢?因為牀最能反映當地生活中一些最真實最細膩的想法。古人認為人的生命有三分之一是在牀上度過的,所以中國人對牀的要求一直是非常考究的。但據説中國人最初的是時候是沒有牀的概念的,他們白天工作,晚上在地上鋪上一張草蓆就可以了。這叫席地而坐。在往後就有牀了,從戰國出土的木漆牀可以看出那時候的比較矮,20公分左右,而且很寬,這時牀的功能其實不僅僅是睡覺,它還可以供人娛樂,以及談論國家大事。有個成語叫促膝長談指的就是符堅和王猛坐站牀上膝蓋碰着膝蓋談論國家大事。首先我們看到的第一張牀是我們這個展覽館當中年代最久的一張牀:明,馬蹄足大筆管式架子牀,至少有420xx年曆史了,明式傢俱簡潔大方,用料講究,整張牀都是用黃櫸木所做的。接着我們住裏進,裏面有一張是百牀館中的鎮館之寶,拔步千工牀。

在這看到的是清,拔步千工牀,為什麼説是千工牀呢?就是指一天一工,一千工是指一個木匠需要一千天,也就是三年時間了。雕刻之精緻也謂之巧奪天工。此牀共雕刻了106人物,古時以108為吉祥數字,而且此牀為新婚牀,加上一對新婚夫妻剛巧湊足108,亦是吉祥如意的象徵了,此牀佔地面積達六個多平方,共有四進深,第一進是換鞋處,第二進是更衣室,第三進是放馬桶箱的,在古代稱它為子孫桶,就是現在家裏的衞生間了。最後一進是主人睡覺休息時所用的,設備這齊全相當於現在的套房。在這牀上最有特點的地方就是懸掛在空中的那塊木牌了,我們可以猜一下這牌子,是幹什麼用的?有人説是閒人請勿打擾是意思,您還別説到後來還真有那麼點意思。但最主要的作用不是這個,據説最早的時候木匠是不做牀的,做牀要折壽行話叫:“寧上一根樑,不做一張牀”那麼怎麼才能不折壽呢?有一個變通的方法,就是在做完牀以後我不賣個你,當禮物送給你,刻上一塊牌子,上面寫一些吉祥如意的話:如百年好合之類,主人也不給工錢,包個紅包,據説這樣就不會折壽了。牀四周的木板可以抽掉,冬暖夏涼,設計十分精巧。

看完千工牀再往裏走,在這一進可以看到的是三張風格一樣的牀,是屬於中西合璧的,在牀兩邊還有兩個羅馬柱是西式的,在牀掛落上有牡丹花,牡丹花在中國的古代是國花代表富貴,還有葡萄和雙喜,葡萄是多子多孫,多子多福;雙喜是中國人結婚時用的代表喜慶。也就是説這牀也是當是時結婚時所用的喜牀,而這牀是民國初留下來的,材料是紅木做成的。

那剛才我們看的大部分都是雙人牀,接下來往裏走可以看一下兩張小姐牀。首先我們看一下,近代的雕花人字匾架子牀,它是以前十三,四歲的小姑娘所睡的,雖然是小姐牀,但是這張牀上它所雕的大部分都是武將的圖案,可以説這位小姑娘她是不愛紅粧愛武粧,是屬於花木蘭這一型的,而且她的志向也是非常高,抬頭可以看到有兩行字,“雙手要撈天邊月,一石擊破心底天”。在這張牀上還雕刻了蝙蝠的圖案,蝙蝠代表了多福,威武的獅子還起到了避邪的作用。旁邊是清代的小姐牀,這張小姐牀的顏色比較亮麗是紅顏色,這是一種比較珍貴的銀子漆,牀上的人物都是鍍金的。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藤榻,也可以稱之為“羅漢牀”,它就像現在人們家裏的沙發,可以在上面喝茶,下棋,聊天,抽煙等等,你看它還配有牀幾,根據需要可拿下來也可以放上去的。在“羅漢牀”的對面我們還可以看到這兩張姐妹牀,它們之所以被稱為姐妹牀並非是指姐姐妹妹睡的,而是由於這兩張牀是我們當地同一個木匠師傅製作的,風格和款式差不多,把它們放在一起展出所以命名為“姐妹”牀。你看中間“鸞鳳和鳴”四個字不就是代表了夫妻恩愛嗎?

浙江烏鎮旅遊導遊詞 篇15

烏鎮是浙江的一個水鄉古鎮,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鄉。據譚家灣古文化遺址的考證表明,大約在6020xx年前,烏鎮的先民就在這一帶繁衍生息了。那一時期,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

唐時,烏鎮就隸屬蘇州府。唐鹹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廟碑》首次出現“烏鎮”的稱呼。烏鎮稱“鎮”的歷史可能從此開始。烏鎮的建鎮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運河穿鎮而過,歷史上曾以河為界分為烏、青兩鎮。河西為烏鎮隸屬於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為青鎮隸屬於嘉興府桐鄉縣,至直1950年烏青兩鎮才正式合併,統稱為烏鎮,屬桐鄉縣,隸嘉興,到今天。

烏鎮景區是20xx年1月1日正式開放的,儘管開發較晚,但是起步較高,保存得特別完整,整個開發過程堅持了“以舊修舊、整舊如故”的原則。現在景區裏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並沒有因為旅遊開發而把他們全部搬走,他們原來怎麼生活現在幾乎仍然怎麼生活,烏鎮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着的古鎮!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條小河名為東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連通京杭運河。河對岸的古民居里現在還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烏鎮是一個真正的活着的水鄉古鎮。

在這邊不遠處可以看到一座特別有特色的石板橋——逢源雙橋。跟一個成詞結合起來就是説左右逢源的意思了,還可以看到在這座橋上面有一個廊棚,所以也稱為廊橋,橋的下面還有一排水柵欄,在當時這排水柵欄相當於一座水城門的作用。

過橋以後,首先來到的是財神灣,原先這不叫財神灣,而叫轉船灣,烏鎮的水系比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柵頭河道越窄,船隻也不易掉頭,所以當地人就在這兒開塘挖河造了一個能轉船的地方,同時為了區別於其它的地方的轉船灣,便借用前面的財神堂命名為財神灣。

回過頭可以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藥店,它的規模儘管小於杭州的胡慶餘堂,但是也有12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由寧波藥商陸慶餘創建的,並由他的孫子陸渠清將藥店搬到這裏,在櫃枱四周約有三百多隻藥材櫃。

看完藥店接着往前走,接下來看到的就是剛才所説的財神堂了,在烏鎮歷來都有接五路的習俗,所謂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財神,東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這一位財神就是東路的文財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為官正直,對君王忠心不二,直到後來自己的心都掏給了商紂王,當時百姓為此很敬重比干,特別是一些商人,他們認為做生意就應該誠心誠意,象比干一樣,所以比干奉為財神。

現在我們所走的這條街叫東大街,全長1300米,走的都是舊石板路,兩旁都是古民居,整條街上還居住着350多户人家有將近1000的人口。望過去特別整齊乾淨,因為開發時把所有的三線兩管全都下地了,現在兩旁人家家裏都是有水也有電的,並家家户户幫他們裝好了抽水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邊的河裏了,因此旅遊的開發也改善了一定的居住環境。

浙江烏鎮旅遊導遊詞 篇16

各位團友:

大家好,首先歡迎大家參加我們旅行社組織的烏鎮一日遊,現在我們的車已經行駛在滬杭高速上了,我們今天要去的就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的烏鎮,從杭州到烏鎮大約1小時的車程,下面呢,我先對烏鎮做個簡單的介紹。提到烏鎮,喜歡劉若英的朋友一定不會陌生,從似水年華拍攝到最近成為烏鎮的形象大使可以説劉若英跟烏鎮是結下了不解之緣。今天我們就將前往這座千年古鎮順着劉若英的思路來欣賞一下古鎮的美景。人們常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烏鎮的確稱得上是人傑地靈,鍾靈毓秀的風水寶地,從古至今誕生了不少傑出的英才。據這個鎮志記載:從宋朝到晚清,全鎮出了64名進士,161名舉人,近代更是出現了一代文學巨匠茅盾。真可謂人因鎮而興,鎮因人而名。

既然烏鎮是這麼出名,想必大家對於烏鎮的來歷也一定非常的好奇。烏鎮在南宋以前,以現在鎮中的車溪為界分為烏鎮和青鎮兩個鎮。河西的是烏鎮屬於湖州府,河東的是青鎮屬於嘉興府。解放以後進行區劃調整,把烏鎮和青鎮合併統一由嘉興市管理。關於“烏鎮”這個名字的來歷,還有一個小故事:據説在唐朝時,浙江刺史李琦想割據稱王,舉兵造反,朝廷就命令烏贊將軍率兵前往討伐。這位烏贊將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打得李琦的叛軍是節節敗退。當打到車溪河畔時,李琦突然掛牌休戰。正當這個烏將軍就地安營休息時,李琦卻在當天晚上偷襲烏軍的營地。烏將軍倉促應戰,最後連人帶馬跌入李琦在橋上設的陷阱裏面了。結果當場被叛軍用亂箭射死。雖説丈是打敗了,但是烏贊將軍忠君愛國的精神卻感動了當地的所有百姓。大家為了紀念他,就用他的姓氏來作為鎮名。

上面説了一些有關烏鎮的歷史,我們朋友到了烏鎮是去玩的,那麼到了烏鎮都該玩些什麼呢?無外乎是吃,穿,遊。説到吃啊,可能我們多數朋友就開始興奮起來了,畢竟民以食為天,誰都好這一口。別急,聽小王給您慢慢的介紹。説到烏鎮的名吃,就不得不提這個姑嫂餅。聽到這個名字估計大家已經猜到了,肯定跟姑嫂關係有關。不錯,相傳啊,在明朝時候,鎮上有户姓張的人家,世代都以做姑嫂餅為生。因為是獨家配方自然風味獨特,因此經久不衰生意興隆。但是張家有一個條不成文的規定,為了保證這個祕方世代相傳規定祕方只傳給媳婦,不傳給女兒。畢竟女兒以後是要出嫁的,就成了別人家的人。當傳到明朝這代時呢,家裏的小姑子看到母親只教嫂子做餅的方子,心裏就非常不高興。畢竟嫂子才嫁到家裏一年多,而自己在這個家裏待了十幾年了,母親都從來不提教給自己。於是呢,就處處跟嫂子過不去,有一天,正到嫂子在做餅的時候,天開始下雨了。於是小姑子就對嫂子説:“嫂子,外面下雨了,快去收衣服”。嫂子一聽就連忙往外跑,小姑子看到嫂子出去了,氣不過偷偷的抓了一吧鹽丟到了餅鍋裏。説來也巧,今天吃了張姑嫂餅的客人都説今天餅的味道很特別,比以前的好吃。嫂子就奇怪了,我還是跟以前一樣的做法,怎麼會不一樣呢。於是她自己也吃了一塊,結果感覺味道真的非常特別。這時候小姑子,開始説話了。“嫂子如果你想知道今天為什麼餅的味道這麼好,並且想以後天天這麼好的話就先把做餅的祕方告訴我”,嫂子拗不過她,就把做餅的方子一五一十的告訴給了小姑子。當然小姑子也很誠實的把她如何使壞的但又適得其反因禍得福的事情告訴了嫂子。因為現在的做法是姑嫂兩個人共有的,所以就把這餅取名為“姑嫂餅”。等會參觀完了,自由活動時大家不妨買些嚐嚐。説完了“姑嫂餅”當然就不得不説説烏鎮的特產“三白酒”了。三白酒是天然純手工製作。因為以白米,白麪,白水為原料,所以起名為“三白酒”。其他的還有這個杭白菊,白水魚,紅燒洋肉。等會吃飯是大家也可以點些來品嚐一下。

講完了吃,我們再説説穿。藍印花布是烏鎮特產之一,俗稱“石灰拷花布”、“拷花藍布”,是我國傳統的民間工藝精品,用棉線紡織、黃豆粉刮漿、藍草汁印花,純粹手工、環保。大家可以買些小件的東西,比如愛美的女士可以買一兩個藍印花布的頭巾,小手提袋留做紀念。衣服我建議大家就不要買了,因為現在也沒有什麼人願意去穿這些花色的衣服,其次藍印花布容易掉色。等會天熱了,穿着這種衣服一流汗搞的滿身花紋象個金錢豹式就不好了。呵呵。其他得就是些手工的棉鞋,棉拖鞋。大家自己斟酌購買。

下面我再給大家介紹最重要的遊,讓大家把握重點,等會遊覽時做到有的放矢。剛剛説了,烏鎮是大文學家茅盾的故鄉,那麼茅盾故居自然是非去不可的。到了水鄉遊覽不外乎是看建築,品民俗。而“臨街枕水,粉牆黛瓦”是水鄉建築的共性,我們既然到了烏鎮就得看它最有特色的東西。烏鎮的建築特色都集中在鎮頭的修真觀和古戲台上了。所以大家等會第一個景點修真觀一定不要錯過。觀裏有景點講解員給大家講解,我會大在進去的時候在門口把景點的門票發跟各位。參觀完第一景點以後,大家願意跟我一起遊覽的就跟我一起,不願意跟我一起打算自由活動的就可以自由活動了。我們再回到遊的介紹上來。俗話説的好:“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我們杭州離烏鎮估計有個2百里,所以民俗就更加的不同了。而烏鎮在民俗方面正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觀賞的平台。鎮裏設有江南木雕陳列館,宏泰染坊藍印花布陳列館,江南百牀館,民俗館等多個展館,等會小楊會帶大家一一參觀。

好了,烏鎮馬上就要到了,請大家帶上行李跟我下車。

浙江烏鎮旅遊導遊詞 篇17

遊客們,現在們走在烏鎮的街道上,大家有沒有覺得有什麼不一樣呢,是的,者就是烏鎮街道的特色。那麼具體的呢,我們邊走邊説。

我們走在的這條老街又叫一步街,是西柵的一條主幹道。為什麼叫一步街呢?

因為街道的寬度大多比較狹窄,一般在2m——4m之間,甚至更窄,兩側多為二層建築,底層的店鋪相對的兩家店只有一步之遙,不誇張地説簡直有種打開自家門邁出腳就能跨到對面家裏去了,有時兩家店不出門就可以握手或傳遞物品。

在西柵街區,你看不到一條水泥路,所有的街巷全是用磚石鋪就,行走在那些被歲月磨得發亮的青石板上,你彷彿在與悠久的歷史對話。街兩邊是馬頭牆隔出的一間間店鋪和民房,門大多是木板的,殘缺的雕花和斑駁的油漆讓人感覺時光的無窮魅力。偶爾會看到橫騎在大街上的拱券門;兩兩相對,那是以前大户人家的牆界標誌。

老街差不多都有幾千米的長度,慢慢地走,漫漫地看,也可耗去半日的光陰。如果折進街中的某條小巷,探詢那深深的民居院落,那是半天也出不來的了。西柵的街長,弄堂也特別多,七拐八彎,猶若迷宮。西大街中段就是一段弄堂比較集中的地方,有醬油弄、蔣家弄、唐家弄、洪昌弄等,走進弄堂,兩邊山牆高聳,將頭頂上的天空遮掩得只剩一條窄窄的線,不時還有橫斜的樹技或人家園中的薔薇探出牆頭,曲折幽深,更添幾番韻味。走得乏了,在街上的茶館裏坐坐,那滋味就更有些意思了。

浙江烏鎮旅遊導遊詞 篇18

烏鎮是浙江的一個水鄉古鎮,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鄉。據譚家灣古文化遺址的考證表明,大約在6000年前,烏鎮的先民就在這一帶繁衍生息了。那一時期,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

唐時,烏鎮就隸屬蘇州府。唐鹹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廟碑》首次出現“烏鎮”的稱呼。烏鎮稱“鎮”的歷史可能從此開始。烏鎮為何稱為烏鎮呢?原因有很多,最為真實的原因是烏鎮的土地非常肥沃,色澤較黑且地勢比周圍高,所以古時叫做“烏墩”。後來唐代是正式建鎮,所以稱為烏鎮。烏鎮的建鎮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運河穿鎮而過,歷史上曾以河為界分為烏、青兩鎮。河西為烏鎮隸屬於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為青鎮隸屬於嘉興府桐鄉縣,至直1950年烏青兩鎮才正式合併,統稱為烏鎮,屬桐鄉縣,隸嘉興,到今天。

1991年,烏鎮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開始古鎮保護和旅遊開發工程,於20xx年1月1日正式開放的,現已被評為國際四A級風景區,全國20個黃金週預報景點之一。雖然開發較晚,但起步較高,保存得非常完整,整個開發過程堅持了“以舊修舊、整舊如故”的原則。現在景區裏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並沒有因為旅遊開發而把他們全部搬走,他們原來怎麼生活現在幾乎仍然怎麼生活,烏鎮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着的古鎮!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條小河名為東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連通京杭運河。河對岸的古民居里現在還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烏鎮是一個真正的活着的水鄉古鎮。

在這邊不遠處可以看到一座非常有特色的石板橋——逢源雙橋。跟一個成詞結合起來就是説左右逢源的意思了,還可以看到在這座橋上面有一個廊棚,所以也稱為廊橋,橋的下面還有一排水柵欄,在當時這排水柵欄相當於一座水城門的作用。

過橋以後,首先來到的是財神灣,原先這不叫財神灣,而叫轉船灣,烏鎮的水系比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柵頭河道越窄,船隻也不易掉頭,所以當地人就在這兒開塘挖河造了一個能轉船的地方,同時為了區別於其它的地方的轉船灣,便借用前面的財神堂命名為財神灣。

回過頭可以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藥店,它的規模雖然小於杭州的胡慶餘堂,但也有12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由寧波藥商陸慶餘創建的,並由他的孫子陸渠清將藥店搬到這裏,在櫃枱四周約有300多隻藥材櫃。

看完藥店接着往前走,接下來看到的就是剛才所説的財神堂了,在烏鎮歷來都有接五路的習俗,所謂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財神,東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這一位財神就是東路的文財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為官正直,對君王忠心不二,直到後來自己的心都掏給了商紂王,當時百姓為此很敬重比干,特別是一些商人,他們認為做生意就應該誠心誠意,象比干一樣,所以比干奉為財神。

現在我們所走的這條街叫東大街,全長1300米,走的都是舊石板路,兩旁都是古民居,整條街上還居住着350多户人家有將近1000的人口。望過去非常整齊乾淨,因為開發時把所有的三線兩管全都下地了,現在兩旁人家家裏都是有水也有電的,並家家户户幫他們裝好了抽水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邊的河裏了,因此旅遊的開發也改善了一定的居住環境。

浙江烏鎮旅遊導遊詞 篇19

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我姓x,你們可以叫我x導,祝我們今天的旅程愉快。

烏鎮是個美麗的地方,烏鎮的小河,河水清澈見底。河上有許許多多的船,叫烏篷船。這種船很大,一船就能乘十多個人,大家可以上去玩玩。注意,小心一點,別掉到河裏。烏鎮的每條小路旁邊都有烏鎮特有的小吃,大家可以去買點嚐嚐。注意,這條小路很窄,大家別擁擠!你們別看這條小路很窄,裏面啊,還有一個傳説呢:很久以前,這條路本來很寬的,但,發生了一件這樣的事情,在這裏住着一位大漢和他的妻子,本來很幸福的。可有一天,大漢的妻子為大漢做了一件衣服,大漢不穿,就吵起了架。大漢一生氣,就把這條路想方設法的變小了,大漢的妻子就和他分手了。多麼可惜的一個家庭呀。

下面我再給大家介紹最重要的遊,讓大家把握重點,等會遊覽時做到有的放矢。剛剛説了,烏鎮是大文學家茅盾的故鄉,那麼茅盾故居自然是非去不可的。到了水鄉遊覽不外乎是看建築,品民俗。而“臨街枕水,粉牆黛瓦”是水鄉建築的共性,我們既然到了烏鎮就得看它最有特色的東西。烏鎮的建築特色都集中在鎮頭的修真觀和古戲台上了。所以大家等會第一個景點修真觀一定不要錯過。觀裏有景點講解員給大家講解,我會大在進去的時候在門口把景點的門票發跟各位。參觀完第一景點以後,大家願意跟我一起遊覽的就跟我一起,不願意跟我一起打算自由活動的就可以自由活動了。我們再回到遊的介紹上來。俗話説的好:“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我們南京離烏鎮估計有個5百里,所以民俗就更加的不同了。而烏鎮在民俗方面正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觀賞的平台。鎮裏設有江南木雕陳列館,宏泰染坊藍印花布陳列館,江南百牀館,民俗館等多個展館。等會小王會帶大家一一參觀。

各位朋友,接下來,讓我們走進烏鎮的大圖畫吧!這些圖畫,可都是人們一代一代的雕刻下來的,現在,就傳到了我們這一代,我們一定要好好愛護這些圖畫啊!

各位朋友,站在烏鎮的盡頭,日出也是十分有特色的。早晨,太陽露出了娃娃臉,十分調皮可愛,慢慢地,慢慢地,太陽越長越大,終於長成了一個成年女性。

各位朋友,今天我們的旅程結束了。祝大家玩得開心,希望下一次還能當你們的導遊。

浙江烏鎮旅遊導遊詞 篇20

烏鎮地處浙江北端,與江蘇省相鄰,曾經是兩省三府七縣交界之處。春秋時期,烏鎮是吳疆越界,吳國曾駐兵於此以防越國,當時稱烏戌。“烏鎮”的稱呼,首次出現是在唐鹹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間,以市河為界分為烏青二鎮,河西為烏鎮,河東為青鎮,解放後,統稱烏鎮。

關於“烏鎮”一詞的由來,還有一個典故。據説在唐憲宗元和年間,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據稱王,舉兵叛亂,朝廷命烏贊將軍率兵討伐。烏將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打得叛軍節節敗退。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掛牌休戰,正當烏將軍就地紮營伺機再戰時,李琦卻於當日深夜偷襲營地。烏將軍倉促應戰,最後連人帶馬跌入李琦設下的陷阱,被叛軍亂箭射死。雖説仗是打輸了,但是烏贊將軍那種正直、忠誠、愛國的表現,讓老百姓十分欽佩。大家為了紀念他,就把鎮名以他的姓氏為名,改稱“烏鎮”。

烏鎮二期的西柵景區毗鄰古老的京杭大運河河畔,佔地三平方公里,由12個碧水環繞的島嶼和72座形態各異的古石橋組成,需坐渡船才可以進入景區。相對一期東柵景區而言,二期的保護和開發更加完善徹底,人和環境、自然、建築更為和諧。橫貫景區東西的西柵老街長1.8公里,兩岸臨河水閣綿延1.8公里有餘,整個景區內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築25萬平方米,真正成為了觀光、休閒、度假、商務活動的最佳旅遊目的地。

草木本色染坊

整個工坊佔地2500平方米,地面是青磚鋪就的,上面豎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階梯式曬布架,規模相當龐大。這裏除了製作藍印花布外,還有獨特的彩烤工藝流程,而且當時的彩烤色彩也十分豐富,都是從當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出來的,像茶葉啊,桑樹皮啊,杭白菊啊,都是提取色素的原料。紅茶可以染成淺紅色,綠茶可以染成淺綠色,杭白菊可以染成淺黃色,桑樹皮可以染成淺褚色,因此,這個染坊在當地被叫做草木本色坊。

敍昌醬園

中國是醬油生產起源最早的國家,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而敍昌醬園是烏鎮有歷史記載以來最早的醬園,它是鎮人陶敍昌於清咸豐九年創立的。

醬園前店後坊,自產自銷,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它曬醬的地方。滿院子都是青灰色的醬缸,我們從缸身上,斗笠上都可以看到“敍昌醬園”的字樣。大晴天的時候,工人們就把斗笠取下,露出蓋着蠶絲棉的醬缸,讓裏面的豆瓣醬盡情的吸收陽光。或許大家要問,為什麼要蓋一層蠶絲棉呢?首先這是因為要防灰防蚊蟲,另外一方面,蠶絲有很好透氣性,讓豆瓣醬可以在烈日下更好的呼吸發酵。曬的時間大概要3—4個月,直到變成黑褐色為止。

這裏是陶家的一個會客廳,旁邊還有一些照片,上面是做醬的工藝流程。做醬的工藝比較複雜,要先浸泡黃豆、蠶豆、小麥等原料,再利用竹匾制曲,再發酵,發酵好了加鹽水放到外面暴曬,而暴曬的時間是最久的。以前江南一帶的人家幾乎都是自己做醬的。

亦昌冶坊

亦昌冶坊也是前店後坊的性質,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口鍋被稱為“天下第一鍋”。明代嘉靖年間,湖州鐵匠沈濟帶着一身熟練的冶煉技術來到烏鎮開了個小作坊,當時它是浙西唯一的一家冶鐵作坊,因此生意興隆,發展的很快。這口大鐵鍋就是同治五年家族生意最鼎盛的時候做出來的,既展示了自家冶煉的高超技能,也展現了他家的經濟實力。旁邊牆上的照片有關於這口大鐵鍋的資料記載,我們面前的這一口鐵鍋,也是根據資料仿製的,並不是真品。

往左走上樓是一個體驗區,每個禮拜的二、四、六下午2點到4點,這裏會有專門的師傅給大家展示鐵鍋的製作過程。這個屋子的建築結構也非常特別,所有立柱都是用石料雕鑿而成,因此有“石腳屋”之稱,其實這也是為了防止冶煉過程中四處飛濺的火花引燃木料,釀成火災。這面牆上描繪了冶煉鐵鍋的所有制作步驟,其中最耗時間,也最難的一步就是給爐子升温,因為要鐵水熔化,温度一定要達到1400度以上才行。我們身邊這個就是給爐子鼓風的風箱,大家可以在這裏繞一圈參觀一下。

昭明書院

昭明書院得名於曾在此地讀書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蕭統編輯整理的《文選》是我國第一半詩歌散文選集。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文選》和《古文觀止》、《唐宋八大家文鈔》都是古代讀書人案頭必備的文學讀本,影響深遠。

前方庭院中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參天,正門入口有明朝萬曆年間建立的一座石牌坊,上題“六朝遺勝”,龍鳳板上有“樑昭明太子同沈尚書讀書處”的字樣,在文革期間,被有心人塗上了石灰,才得以倖存。

書院的後冊是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及作品展覽館。烏鎮是文學巨匠茅盾的故鄉,自第五屆開始烏鎮已經成為茅盾文學獎的永久頒獎地,第五屆是在烏鎮一期東柵,第二期是在我們西柵。

三寸金蓮館

中國封建歷史裏的纏足現象存在了上千年,對於這段纏足歷史,歷來都是褒貶不一。這個三寸金蓮館用大量珍貴的實物和圖片給大家講述中國歷史上的纏足文化,如此係統全面的介紹,,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家。

我們現在進的是當初西柵大街大户人家的房子,這裏很多景點包括客棧都是把幾個大户人家的房子打通建成的。我們現在第一進的地方是做商店用的,主要賣一些工藝品。第二進是蠟像區,讓遊客瞭解一下當時裹小腳的場景。這邊是我們的女孩到了一定年紀,長輩給她裹小腳的場景。裹腳一般都是在女孩5—8歲的時候,如果年齡太小,腳還很軟,可能會裹的不到位,落下終身殘疾,沒辦法走路,如果年齡太大,腳掌就定型了,裹起來更痛苦,而且也裹不漂亮。現在我們到裏面的展覽館去看一下。

那個時候就已經有高跟鞋、坡跟鞋了,為的是讓腳顯的更小些。大家看他們的鞋子都是尖頭鞋,那我們現在穿尖頭鞋是為了漂亮,為了時髦,那時候他們的腳本來就被綁成了尖形,所以鞋子都是尖頭的。當時她們只有大腳趾是不動的,其他四個腳趾都被折斷壓在腳底板下面,同時還要把腳面骨折斷,從而把腳裹成一個彎弓的形狀。

大家過來看一下這邊的兩雙鞋子。這是一雙富貴高筒靴,是富家小姐或有錢人家的小姐穿的,平常的鞋子都是自己做,做靴子的話就要請專門的鞋匠來訂做。這靴子上的花卉是牡丹花,也表示大富大貴的意思。這邊這雙是專門給古時的歌舞妓跳舞時穿的,腳後跟這個抽屜是放花粉用的,下面還有個鏤空的蓮花形狀圖案。跳舞的時候,隨着腳步的移動,會有一朵朵的蓮花印在地板上,因此這被稱為步步生蓮鞋。

往裏面進去,這些都是小孩子的童鞋,有虎頭鞋、十二生肖鞋等等。再進去就可以看見更多的鞋子,這裏的鞋子有按種類分,按地區分的。像這幾雙鞋子普遍要偏大點,因為是民國初年的時候的鞋子,那時候纏腳不是很講究,所以腳還是比較大的。現在我們看看這些小的,這幾雙單個的鞋子很有特色,它們都是單個的,叫做訂婚鞋。因為當時男婚女嫁都是靠媒婆做媒的,媒婆會把女孩子的繡花鞋其中一隻拿到男方家給女孩做媒,而男方的父母就看着這鞋子來選媳婦。他們主要看兩方面,一方面看大小,因為當時以小腳為美,另一方面是看鞋的做工,也就是鞋面上的繡花。因為女孩子裹了小腳之後,幹不了重活了,只能在家裏做些家務活,女工方面當然也是非常看重的,因此挑媳婦主要就是看鞋子的大小和做工這兩個方面。

這裏還有一雙睡鞋,顧名思義是睡覺時穿的鞋子。這鞋的底是軟的,睡覺前套在腳上,出門的時候在這雙鞋子外面再套一雙硬底的鞋子就可以了。

這邊有四個地區的鞋,南方的,北方的,中原地區的,江南地區的。其中中原地區的腳型是最漂亮的,像湖南湖北這一帶,而且那裏做的鞋大多是坡跟鞋。大家都知道,相同長度的鞋子,做成坡跟和做成平跟效果會有很大的差別,做成坡跟後看上去明顯更小些。中原地區的女孩有纖骨的稱號,她們骨骼長的比北方女孩要小,因此腳也相對小些。而纏腳是要按比例的,纏的過小了會影響女孩子的正常行走,所以北方的鞋子要相對的大一些。

這邊是72雙精品鞋,這些大一點的是民國時期的,這些有點少數民族味道的是青海地區的,都是從山區農户家收集回來的。

這邊還有兩雙鎮館之寶—兩雙出土文物。這裏是故意放着一大一小兩雙,做一個對比。這雙是北宋年間的,到現在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當時還沒有廣泛流行纏腳,當時沒有纏過的腳是跟我們現在一樣,自然生長的,那這個鞋子也是蠻大的,按現在的標準來説有39碼的樣子。那旁邊這雙就明顯小很多,這是明朝的鞋子,也是從烏鎮近郊出土的一雙三寸金蓮鞋。因為明朝是纏腳最鼎盛的時期,那個時候如果女孩子不纏腳是嫁不出去的。

剛開始流行纏腳是在南朝的時候,李後祖有個宮女叫媚娘,她本身腳比較小,經常在跳舞的時候不穿鞋子,用布把腳綁一下,在棉花上面跳舞,李後祖就讚譽她是“凌雲之態”。那時候開始就以小腳為美,到了宋代的時候開始有了三寸金蓮的説法。它從宮廷傳到一些富貴家庭,再傳到妓院,慢慢的開始廣泛流行。那時候民間老百姓還不怎麼會纏,特別是在農村,農村裏的女孩子是家裏勞動力的一部分,纏腳後就意味着不能下地幹活了。那到了明朝的時候,如果説女孩子不纏腳肯定是嫁不出去的。皇帝朱元璋娶了馬皇后,因為上轎時一陣風吹來,把轎簾吹開,露出了馬皇后的一雙大腳而被人恥笑,於是就有了露馬腳之説。

清朝的宮廷裏面是不纏腳的,因為滿人認為江山是從馬背上打來的,纏了腳還怎麼騎馬呢?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年的時候下了一個禁纏令,就是説凡是我康熙元年出生的女孩一律不準裹小腳,可是漢族的老百姓太多了,而且纏足的思想也根深蒂固了,他們還是在偷偷給自己家裏的女孩子裹小腳。於是在康熙七年的時候,朝廷就索性不管了,也把這個禁纏令罷免了。真正沒有裹小腳是在民國的時候。

這個腳是我們烏鎮90多歲的老人家的腳,她這個腳已經不是三寸金蓮的小腳了,而是有點畸形。因為這位老人家10的時候父母給她裹了一段時間的小腳,後來又不裹了,但是腳始終長不好,就變成這樣畸形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