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紫竹林導遊詞(通用8篇)

普陀山紫竹林導遊詞 篇1

在普陀山的東南部,山路有巖石呈紫紅色,巖石剖面上有柏樹葉、竹葉狀花紋,十分奇特。但遊人多為“不肯去觀音院”而來,“不肯去觀音院”為普陀山最早的寺院,是我國明末清初建築羣的典型。

普陀山紫竹林導遊詞(通用8篇)

紫竹林位於普陀山百步沙南、潮音洞西上,正對波光瀲灩的蓮花洋,與洛迦山隔海相望。紫竹林庵前方是一片廣闊的岬谷,海天一色,是攬勝朝拜者必到之處。

紫竹林在普陀山東南部的梅檀嶺下。山中巖石呈紫紅色,剖視可見柏樹葉、竹葉狀花紋、因稱紫竹石。後人也在此栽有紫竹。五代後梁貞明二年。日僧慧鍔從五台山請得觀音像,歸國途中在此遇風受阻,在此建“不肯去觀音院”於紫竹林中。觀音院前有潮音洞。紫竹林旁有光明池,南有觀音眺,對岸可見洛迦山島。

據歷代山志記載,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20xx年),日僧慧鍔從五台山奉觀音像回國,船經普陀洋麪受阻,以為菩薩不願東去,便靠岸留下佛像,由張姓居民供奉,稱為“不肯去觀音院”,是為普陀開山供佛之始。

紫竹林庵歷史上曾重建五次,猶以清朝為主:清康熙三十八年御書“潮音洞”額賜掛;雍正九年,朝廷命僧廣記奉帑重修;道光二年,僧仁亮與其徒聖覺又修之;光緒甲申年淨守與其弟子廣學、廣權續有修建;民國八年,南海康有為題“紫竹林”匾額。最後一次是改革開放後妙善大師主持修建。

紫竹林現存佛教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樓、不肯去觀音院等。其獨特文物是紫竹石,石上花紋清晰,若根根紫竹叢生。

潮音洞在普陀山紫竹林景區內、龍灣之麓,距停車場僅200米。“潮音洞”這個名稱其實是一語雙關,一方面因洞穴日夜吞吐海潮,聲若雷音;另一方面借“潮音”比喻“佛音”,洞口日夜浪濤不絕,聲如觀音講經説法,又如千僧誦經,妙響洗塵,故名。潮音洞為山石裂隙所成,從崖至腳高數十米,半浸於海中。洞有二門,通明如天窗,潮水奔馳入洞,浪石相激,聲如轟雷。漲潮時倚巖俯視,仿若蛟騰足下,險怪百出,聲若雷鳴;晴天時洞內七彩霓虹閃現,蔚為奇觀。是為普陀山十二景之一的“古洞潮音”。

石崖上刻有“潮音洞”三大字,系清康熙帝手書。傳説此處原來題字為“現身處”,古代信徒們叩求觀音大士現身者多在此膜拜。據記載,宋元時期來普陀朝聖香客,多在潮音洞前叩求菩薩現身賜福,其中常有人在此跳海捨身,藉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曾有人在此燃指,以求菩薩靈驗。到明代時明令禁止在此跳海燃指,明萬曆年間參將董永燧在此建“莫捨(舍)身”亭以戒捨身燃指者;都督李分、參將陳九恩豎“禁止捨身燃指”碑於亭中,現在亭已毀壞,碑猶在。

潮音洞左側上方的巖壑中有一天然小型石泉,石壁上刻有“光明池”三字,此處舊名“甘露潭”,山民稱“慧泉”,佛家信眾常在此祈求聖水以療眼疾。據説明正德年間,皇太后遣使取此池水治療眼疾,得以康復,遂改名為“光明池”。潮音洞旁還有一小洞,名善財龍女洞,相傳是觀音身邊的善財、龍女所居之處。

普陀山紫竹林導遊詞 篇2

在普陀山的東南部,山路有巖石呈紫紅色,巖石剖面上有柏樹葉、竹葉狀花紋,十分奇特。但遊人多為“不肯去觀音院”而來,“不肯去觀音院”為普陀山最早的寺院,是我國明末清初建築羣的典型。

紫竹林位於普陀山百步沙南、潮音洞西上,正對波光瀲灩的蓮花洋,與洛迦山隔海相望。紫竹林庵前方是一片廣闊的岬谷,海天一色,是攬勝朝拜者必到之處。

紫竹林在普陀山東南部的梅檀嶺下。山中巖石呈紫紅色,剖視可見柏樹葉、竹葉狀花紋、因稱紫竹石。後人也在此栽有紫竹。五代後梁貞明二年。日僧慧鍔從五台山請得觀音像,歸國途中在此遇風受阻,在此建“不肯去觀音院”於紫竹林中。觀音院前有潮音洞。紫竹林旁有光明池,南有觀音眺,對岸可見洛迦山島。

據歷代山志記載,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20__年),日僧慧鍔從五台山奉觀音像回國,船經普陀洋麪受阻,以為菩薩不願東去,便靠岸留下佛像,由張姓居民供奉,稱為“不肯去觀音院”,是為普陀開山供佛之始。

紫竹林庵歷史上曾重建五次,猶以清朝為主:清康熙三十八年御書“潮音洞”額賜掛;雍正九年,朝廷命僧廣記奉帑重修;道光二年,僧仁亮與其徒聖覺又修之;光緒甲申年淨守與其弟子廣學、廣權續有修建;民國八年,南海康有為題“紫竹林”匾額。最後一次是改革開放後妙善大師主持修建。

紫竹林現存佛教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樓、不肯去觀音院等。其獨特文物是紫竹石,石上花紋清晰,若根根紫竹叢生。

潮音洞在普陀山紫竹林景區內、龍灣之麓,距停車場僅200米。“潮音洞”這個名稱其實是一語雙關,一方面因洞穴日夜吞吐海潮,聲若雷音;另一方面借“潮音”比喻“佛音”,洞口日夜浪濤不絕,聲如觀音講經説法,又如千僧誦經,妙響洗塵,故名。潮音洞為山石裂隙所成,從崖至腳高數十米,半浸於海中。洞有二門,通明如天窗,潮水奔馳入洞,浪石相激,聲如轟雷。漲潮時倚巖俯視,仿若蛟騰足下,險怪百出,聲若雷鳴;晴天時洞內七彩霓虹閃現,蔚為奇觀。是為普陀山十二景之一的“古洞潮音”。

石崖上刻有“潮音洞”三大字,系清康熙帝手書。傳説此處原來題字為“現身處”,古代信徒們叩求觀音大士現身者多在此膜拜。據記載,宋元時期來普陀朝聖香客,多在潮音洞前叩求菩薩現身賜福,其中常有人在此跳海捨身,藉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曾有人在此燃指,以求菩薩靈驗。到明代時明令禁止在此跳海燃指,明萬曆年間參將董永燧在此建“莫?(舍)身”亭以戒捨身燃指者;都督李分、參將陳九恩豎“禁止?身燃指”碑於亭中,現在亭已毀壞,碑猶在。

潮音洞左側上方的巖壑中有一天然小型石泉,石壁上刻有“光明池”三字,此處舊名“甘露潭”,山民稱“慧泉”,佛家信眾常在此祈求聖水以療眼疾。據説明正德年間,皇太后遣使取此池水治療眼疾,得以康復,遂改名為“光明池”。潮音洞旁還有一小洞,名善財龍女洞,相傳是觀音身邊的善財、龍女所居之處。

普陀山紫竹林導遊詞 篇3

它既沒有梅花的嬌豔,又沒有蘭花的芳香,更沒有菊花的千姿百態,有的只是翠色慾滴的外衣和挺拔的身軀。這就是我們學校的紫竹林。

紫竹林坐落在紫竹軒小花園,它被教學樓圍繞着,它的周圍有許多許多的花花草草。這片竹林呈橢圓形,竹子很密,竹節修長、挺立,一株株高聳挺拔,頂天立地。竹葉細長、青翠,讓人看着十分舒服。

清晨一場春雨後。竹林吮吸着滋潤的甘露,孕育了好多“胖娃娃”,它們探出了黃花花的腦袋,向大地展示着自己旺盛的生命力。清晨,露珠在葉子尖閃爍着、跳躍着,竹林旁傳來陣陣讀書聲,再加上小鳥那動聽的歌聲,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世外桃源一般。從遠處抬頭望紫竹林,一棵棵竹子直插雲霧之中,從下往上看竹子,絲毫不見彎曲之處,不禁令人想起千古名句:“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乃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中午時分,遠遠走向紫竹林就聽見一陣陣喧鬧聲在竹林間迴盪。走進竹林裏,我突然發現:外面的世界被太陽烤的火熱,但竹林裏卻好似秋天一般涼快,我們便在竹林裏玩起來了遊戲……重重疊疊的枝間漏下斑斑點點細碎的日影,原來是陽光灑下的千絲萬縷的金線呀!正在玩遊戲的我,聽見了外面熱鬧極了,撥開竹竿一看:有人在做遊戲,有人在追跑,有人在聊天,可真熱鬧!

夜幕降臨,竹林恢復了早上的平靜,透過竹葉可以隱隱約約看見幾顆星星在閃爍,聽着昆蟲的叫聲令人心曠神怡。微風拂過,竹林發出沙沙的聲音,猶如在奏樂。低頭看,看到了竹子一樣挺拔的竹影……真美!

竹子,就是這樣的,雖然沒那麼豔麗、芳香,卻有着獨特的魅力!

普陀山紫竹林導遊詞 篇4

普陀山紫竹林,觀音菩薩的道場,位於普陀山東部梅?嶺下,面對波光瀲灩的蓮花洋。明萬曆末年,高僧照寧在此修建“聽潮庵”。清雍正、道光、光緒年間,廣?、仁亮、?守等禪師續有修建,並改稱“紫竹林”。清康熙三十八年御書“潮音洞”匾額,民國八年康有為題“?怛紫竹”匾額。1989年妙善大師主持修建,留存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不肯去觀音院、潮音洞。?怛洛伽山(梵文名Potalaka)又譯作?陀落伽、小花樹山,山中多有小白花樹。意譯為光明山、海島山。華嚴經説:於此南方有山名?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

紫竹林庵前方是一片廣闊的岬谷,海天一色,是攬勝朝拜者必到之處。紫竹林位於百步沙南、潮音洞西上,正對波光瀲灩的蓮花洋,與洛迦山隔海相望。山中巖石呈紫紅色,剖視可見柏樹葉、竹葉狀花紋、因稱紫竹石。後人也在此栽有紫竹。五代後梁貞明二年。日僧慧鍔從五台山請得觀音像,歸國途中在此遇風受阻,在此建“不肯去觀音院”於紫竹林中。

觀音院前有潮音洞。紫竹林旁有光明池,南有觀音眺,對岸可見洛迦山島。 據歷代山志記載,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20__年),日僧慧鍔從五台山奉觀音像回國,船經普陀洋麪受阻,以為菩薩不願東去,便靠岸留下佛像,由張姓居民供奉,稱為“不肯去觀音院”,是為普陀開山供佛之始。位於百步沙南、潮音洞西上,正對波光瀲灩的蓮花洋,與洛迦山隔海相望。

普陀山紫竹林導遊詞 篇5

紫竹林位於普陀山東南端,和洛迦山隔海相望。人們常説的“紫竹林”不是一片紫色的竹子,而是紫竹林禪院、不肯去觀音院、潮音洞等景點。這裏是觀音在普陀山最早的道場,也有許多人衝着“不肯去觀音”的傳説來此參訪。

由停車場進入景區,遇路口直走是南海觀音和觀音跳,往左走到盡頭便是紫竹林禪院。紫竹林禪院的山門和天王殿合二為一,造型很獨特。天王殿正中的大門上聳出一門樓便成了山門的牌樓,門額上題寫的“補袒紫竹林”是康有為的親筆。寺院規模不大,主要建築為圓通寶殿,裏面供奉着紫竹觀音坐像,可以在此祈福。此外,寺內的細節之處還有不少名家題寫的匾額、對聯,禪意濃厚,值得細細瀏覽。

出紫竹林禪院大門,沿着對面的小路往海邊走,即是著名的不肯去觀音院和潮音洞。在路上遠遠就能看到不肯去觀音院前面的觀海亭。寺院並不大,原來的古庵早已消失了,如今的建築都是新建的,但這裏是整個普陀山建寺最早的地方,是供佛之始,因此也是普陀山不能不遊的地方。

不肯去觀音院對面有潮音洞,半浸在海中的洞穴日夜吞吐着海潮,聲若雷鳴。在此賞海景,遠眺對面的洛迦山如一尊卧在海上的大佛,景色很美。傳説這裏曾是觀音菩薩顯靈的地方,因此善男信女們更願意把這潮聲看作菩薩的講法聲,讓潮音洞多了幾分神祕色彩。

這附近還有一塊碑,刻着“禁止捨身燃指處”,説的是以前許多信徒來到這裏,在潮音洞邊跳洞捨身,或者在不肯去觀音院前燃指,以為這樣做就能早得正果,於是當地的督軍在此立了這塊碑。現在早已沒人在此“捨身燃指”,而這段歷史成了導遊津津樂道的故事,碑刻則成了遊人留影的標誌。

游完紫竹林,步行即可到更南面朝拜33米高的南海觀音像。此外,這裏離碼頭很近,走回碼頭,順路還可遊覽南天門和碼頭附近的景點。

普陀山紫竹林導遊詞 篇6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紫竹林。看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紫竹林是觀世音菩薩的住所,孫悟空好幾次遇到危難,就翻筋斗來到南海紫竹林中求助觀音大士。紫竹林,顧名思義,應是紫竹成林,但由於幾經劫難,紫竹林遭到破壞。現在園林工人的努力下,已在原處新植紫竹3000餘株。經過精心培育,現已成林,重現了觀音道場的紫竹成林的景觀。

洛迦山

請各位團友往前看,對面就是洛迦山。它的形狀很像一尊觀音菩薩安詳地躺在蓮花洋上面,頭、頸、胸、腹、足都很清楚,這叫“睡觀音”,也稱“海上佛”。大家往山頂看,有一座塔巍然屹立,像巨人一像,這就是新建的五百羅漢塔。塔高25米,寬2米,正方形,上飾四面觀音像,它採用不同色彩的石塊雕刻而成,一層一色,層變景異,是目前普陀山建築中的一絕。洛迦山雖近在眼前,但海中波濤洶湧,古時有朝拜者須經過24個蓮花浪方能得渡彼岸的.傳説。

不肯去觀音院各位團友,請大家跟我往前走,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寺院就是普陀山的第一座寺院,叫“不肯去觀音院”,它是普陀山佛教協會在20__年新建的,原先這裏是一座三面簡瓦粉牆圍着一個小小的院落,內有一間小平房,是一座精巧別緻的小型佛寺,這種佈局在傳統上叫做“茅篷”。而説起這個寺院,還有一個典故,相傳在公元916年,有一個日本僧人叫慧鄂大師,他從山西五台山請得觀音聖像回國,乘坐的船隻途徑普陀蓮花洋時,突然風浪大作,連續三天都不能渡過蓮花洋,慧鄂大師認為,這是因為觀音不肯東渡去日本,於是他把船隻在潮音洞附近的礁石邊靠岸,把觀音佛像供奉在當地居民張世家的茅篷中,從此普陀山慢慢發展成為專門供奉觀音菩薩的道場,而惠鄂也成了海天佛國的開山祖師。

禁止捨身燃

指處各位團友,大家請看這塊石碑,上邊刻着“禁止捨身燃指”,這是明代萬曆年間官府所設,在過去有許多善男信女用自己的手指當香燭朝拜觀音,以這種虔誠的形式求見觀音現身,以求觀音引渡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也有人從崖上跳入潮音洞中。當時的明代定海總兵南尼為防止這種悲劇再發生,就豎碑告示善男信女,不得違背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本意,勸人不要再做此類蠢事了。

潮音洞

大家看這裏有一個天然的石洞,巖石旁邊刻有“潮音洞”三個字,它是由清朝的康熙皇帝御賜的。相傳這裏是觀音菩薩的現身處。每當有浪的時候,海浪撞擊巖石發出的聲音,猶如佛在講經,所以取名叫“潮音洞”。

大悲樓

各位團友,現在大家跟我一起去看看大悲樓,這裏面供奉着釋迦牟尼佛的卧佛像。這是釋迦牟尼佛在80歲涅?時候的卧佛像。這個大殿的兩側銅雕刻的是釋迦牟尼佛從出生到涅?的經過,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普陀山紫竹林導遊詞 篇7

紫竹林位於普陀山東南端,和洛迦山隔海相望。人們常説的“紫竹林”不是一片紫色的竹子,而是紫竹林禪院、不肯去觀音院、潮音洞等景點。這裏是觀音在普陀山最早的道場,也有許多人衝着“不肯去觀音”的傳説來此參訪。

由停車場進入景區,遇路口直走是南海觀音和觀音跳,往左走到盡頭便是紫竹林禪院。紫竹林禪院的山門和天王殿合二為一,造型很獨特。天王殿正中的大門上聳出一門樓便成了山門的牌樓,門額上題寫的“補袒紫竹林”是康有為的親筆。寺院規模不大,主要建築為圓通寶殿,裏面供奉着紫竹觀音坐像,可以在此祈福。此外,寺內的細節之處還有不少名家題寫的匾額、對聯,禪意濃厚,值得細細瀏覽。

出紫竹林禪院大門,沿着對面的小路往海邊走,即是著名的不肯去觀音院和潮音洞。在路上遠遠就能看到不肯去觀音院前面的觀海亭。寺院並不大,原來的古庵早已消失了,如今的建築都是新建的,但這裏是整個普陀山建寺最早的地方,是供佛之始,因此也是普陀山不能不遊的地方。

不肯去觀音院對面有潮音洞,半浸在海中的洞穴日夜吞吐着海潮,聲若雷鳴。在此賞海景,遠眺對面的洛迦山如一尊卧在海上的大佛,景色很美。傳説這裏曾是觀音菩薩顯靈的地方,因此善男信女們更願意把這潮聲看作菩薩的講法聲,讓潮音洞多了幾分神祕色彩。

這附近還有一塊碑,刻着“禁止捨身燃指處”,説的是以前許多信徒來到這裏,在潮音洞邊跳洞捨身,或者在不肯去觀音院前燃指,以為這樣做就能早得正果,於是當地的督軍在此立了這塊碑。現在早已沒人在此“捨身燃指”,而這段歷史成了導遊津津樂道的故事,碑刻則成了遊人留影的標誌。

游完紫竹林,步行即可到更南面朝拜33米高的南海觀音像。此外,這裏離碼頭很近,走回碼頭,順路還可遊覽南天門和碼頭附近的景點。

普陀山紫竹林導遊詞 篇8

普陀山紫竹林,觀音菩薩的道場,位於普陀山東部梅壇嶺下,面對波光瀲灩的蓮花洋。明萬曆末年,高僧照寧在此修建“聽潮庵”。清雍正、道光、光緒年間,廣紀、仁亮、凈守等禪師續有修建,並改稱“紫竹林”。清康熙三十八年御書“潮音洞”匾額,民國八年康有為題“補怛紫竹”匾額。1989年妙善大師主持修建,留存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不肯去觀音院、潮音洞。 補怛洛伽山(梵文名Potalaka)又譯作補陀落伽、小花樹山,山中多有小白花樹。意譯為光明山、海島山。華嚴經説: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

紫竹林庵前方是一片廣闊的岬谷,海天一色,是攬勝朝拜者必到之處。紫竹林位於百步沙南、潮音洞西上,正對波光瀲灩的蓮花洋,與洛迦山隔海相望。山中巖石呈紫紅色,剖視可見柏樹葉、竹葉狀花紋、因稱紫竹石。後人也在此栽有紫竹。五代後梁貞明二年。日僧慧鍔從五台山請得觀音像,歸國途中在此遇風受阻,在此建“不肯去觀音院”於紫竹林中。

觀音院前有潮音洞。紫竹林旁有光明池,南有觀音眺,對岸可見洛迦山島。 據歷代山志記載,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20xx年),日僧慧鍔從五台山奉觀 音像回國,船經普陀洋麪受阻,以為菩薩不願東去,便靠岸留下佛像,由張姓居民供奉,稱為“不肯去觀音院”,是為普陀開山供佛之始。位於百步沙南、潮音洞西上,正對波光瀲灩的蓮花洋,與洛迦山隔海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