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烏鎮導遊詞(精選5篇)

蘇州烏鎮導遊詞 篇1

國清寺座落在華頂山麓,是我國著名古剎之一,被中、日兩國佛教奉為發祥地。與齊州靈巖寺(在今山東長清縣)、潤州棲霞寺(在今江蘇南京市)、荊州玉泉寺(在今湖北當陽縣),並稱天下“四絕”。國清寺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是依據天台宗創始人智豈頁親手所畫的樣式所建的。智豈頁開創天台宗後,想建一寺廟,作為該宗的正式祖庭,但限於資金,遲遲不得動工。他在臨終遺書晉王,説:“不見寺成,瞑目為恨”。晉王楊廣(後為隋煬帝)見書後,極為感動,便派司馬王弘監造國清寺。

蘇州烏鎮導遊詞(精選5篇)

初建的國清寺寺址在現在大雄寶殿後面約100米處的八桂峯前山坡上。唐會昌中(約845年),原寺毀於火,旋即重建。從唐大中朝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間,國清寺幾度或毀於兵火,或摧於風暴,但都是屢毀屢建。每次重修,寺宇規模都有所發展,位置也越來越往下移至山麓平曠地帶。

國清寺共有四殿、五樓、六堂;屋宇600多間,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大型寺院之一。其大雄寶殿中的如來佛像為青銅澆鑄,重達1萬多公斤,殿兩側的二十諸天為楠木雕成。寺內還藏着豐富的宗教文物,如貝葉經、古缽、古碑刻及欽賜佛經等。寺院中還存有一棵樹齡達1200多年的隋梅,以及大量摩崖題記,其中“秀巖”、“大中國清寺”等古代書法家題記,筆法蒼勁,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寺北側有創建“大衍曆”的唐代(618-920xx年)著名天文學家一行禪師的墓。國清寺蜚聲海內外,著名的唐代(1618-920xx年)鑑真大師曾任天台宗第四世祖。唐代日本著名和尚最澄大師曾遠涉重洋來到天台求學,回國後在日本比睿山仿國清寺修建了日本國清寺,還把比睿山改名“天台山”,從此天台宗在日本廣為傳佈,至今已有教徒300餘萬人。進入80年代後,日本天台宗佛教徒來國清寺朝拜者不絕。1982年,國清寺新建了三座塔碑:天台智者大師贊仰頌碑、最澄大師天台法靈蹟碑、行滿座主贈別最澄大師詩碑。

國清寺的選址和麪局很有意思的。宋人夏竦寫詩讚道:“穿鬆渡雙澗,宮殿五峯圍,小院分寒水,虛樓半落暉。”國清寺北倚八桂峯,東靠靈禽、祥雲兩峯,西依映霞、靈芝兩峯,五峯環繞,只在南面有個豁口,為通向天台縣城的通道,使古寺深藏幽谷之中,可見寺址的選擇是很有一番深意的。

國清寺的山門,也很有特色。國清寺象其他寺廟一樣面南而坐,具有正規的建築軸線,嚴格的佈局;但在山門處理上,卻陡然轉過九十度,朝東而開。這種處理方法並不是因地形之故所使然,而是完全出於匠心獨運。因為這樣一變化,便給古寺增添了無限生趣。

遊人過寒拾亭,越豐幹橋,見到的不是一般常見的寺廟建築前方方正正的大廣場,而是完全自然的緩衝地——長12米、寬25米的空地。由此給人悠然自得情趣,產生絕妙建築效果。縱觀山門外各建築物,莫不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隋塔、寒拾亭、“教觀總持”照壁、豐幹橋、“隋代古剎”照壁和國清寺山門。它們順地勢安排,沒有一個相互平行,也沒有互相垂直,自自然然地散落各處,卻顯得非常和諧協調。加上青山綠水,古鬆曲徑,給人們高雅的美的享受。

山門之內,給人們似小不小,似封閉而又不封閉的特殊空間。一進朝東的山門轉入正中甬道,甬道兩旁是僅高1.7米的黃色矮牆,矮牆後面是茂密的竹林,黃綠相襯,色彩和諧,人行其中,有一種輕鬆自然、親切舒適的感覺。國清寺建築雄偉,莊嚴,形成了四條建築軸線。正中軸線為山門彌勒殿(門神殿)、鐘鼓樓、雨花殿(四天王殿)和大雄寶殿。西軸線為安養堂、三聖殿、羅漢堂(文物室)、妙法堂(樓上為藏經閣)。東一軸線為聚賢堂(僧眾餐廳)、方丈樓、迎塔樓。東二軸線為裏客堂、大徹堂和修竹軒。國清寺現有6000多間房舍、2.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佔地達7.3萬平方米。寺中每一殿堂樓舍的建築都十分精美,是祖國古代建築的珍品。

蘇州烏鎮導遊詞 篇2

國清寺位於天台縣城北3公里,景區面積2.4平方公里。國清寺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598),初名天台寺,後改國清寺。南宋列為“江南十剎”之一,現存建築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奉敕重修。

全寺總面積為7.3萬平方米,分為五條縱軸線,中軸線由南而北依次為彌勒殿、雨花殿、大雄寶殿、觀音殿;東一軸線為鐘樓、聚賢樓、方丈樓、迎塔樓、梅亭、祖師亭;東二軸線為客堂、大徹堂、修竹軒;西一軸線為清心亭、三聖殿鼓樓、三賢殿、妙法堂(上為藏經閣)等;西二軸線為伽藍殿、羅漢堂、玉佛閣等,構成一個擁有二萬多平方米、六百餘間房屋的古建築羣。寺宇依山就勢,層層遞高,既有佛教建築嚴整對稱的特點,又給人以靈活自如之感。

蘇州烏鎮導遊詞 篇3

座落在華頂山麓,是我國著名古剎之一,被中、日兩國佛教奉為發祥地。與齊州靈巖寺(在今山東長清縣)、潤州棲霞寺(在今江蘇南京市)、荊州玉泉寺(在今湖北當陽縣),並稱天下“四絕”。

國清寺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是依據天台宗創始人智豈頁親手所畫的樣式所建的。智豈頁開創天台宗後,想建一寺廟,作為該宗的正式祖庭,但限於資金,遲遲不得動工。他在臨終遺書晉王,説:“不見寺成,瞑目為恨”。晉王楊廣(後為隋煬帝)見書後,極為感動,便派司馬王弘監造國清寺。

初建的國清寺寺址在現在大雄寶殿後面約100米處的八桂峯前山坡上。唐會昌中(約845年),原寺毀於火,旋即重建。唐大中五年(851年)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在寺後石壁上題寫的“大中國清之寺”六個大字摩崖石主刻,至今仍清晰可辨。從唐大中朝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間,國清寺幾度或毀於兵火,或摧於風暴,但都是屢毀屢建。每次重修,寺宇規模都有所發展,位置也越來越往下移至山麓平曠地帶。國清寺究竟何時移到現在的位置,並形成現在的佈局已很難查考。但從明人李汶在《遊天台紀略》一文中提到的國清寺“最後委藏處石泉,名錫杖泉”句分析,可見當時錫杖泉已在寺的最後,即今位置。那麼説明至遲在明代,國清寺已移至今址,並基本完成現在的佈局。另外,而今梅亭的位置上原建有迦藍殿三間,系明代建築,也可從旁説明。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國清寺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整修,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國清寺了。在大雄寶殿左側有一座梅亭,亭前花壇植有老梅一株,蒼老挺拔,傳為天台宗五祖手栽,俗稱“隋梅”。這大概是我國現存最老的一棵梅樹了。解放前,因照料不周,隋梅曾數度枯萎;解放後,經過精心照料,隋梅轉青,當花開時,疏枝橫空,暗香浮動。 國清寺的選址和麪局很有意思的。宋人夏竦寫詩讚道:“穿鬆渡雙澗,宮殿五峯圍,小院分寒水,虛樓半落暉。”

國清寺北倚八桂峯,東靠靈禽、祥雲兩峯,西依映霞、靈芝兩峯,五峯環繞,只在南面有個豁口,為通向天台縣城的通道,使古寺深藏幽谷之中,可見寺址的選擇是很有一番深意的。國清寺的山門,也很有特色。國清寺象其他寺廟一樣面南而坐,具有正規的建築軸線,嚴格的佈局;但在山門處理上,卻陡然轉過九十度,朝東而開。這種處理方法並不是因地形之故所使然,而是完全出於匠心獨運。因為這樣一變化,便給古寺增添了無限生趣。遊人過寒拾亭,越豐幹橋,見到的不是一般常見的寺廟建築前方方正正的大廣場,而是完全自然的緩衝地──長12米、寬25米的空地。由此給人悠然自得情趣,產生絕妙建築效果。

縱觀山門外各建築物,莫不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隋塔、寒拾亭、“教觀總持”照壁,豐幹橋、“隋代古剎”照壁和國清寺山門。它們順地勢安排,沒有一個相互平行,也沒有互相垂直,自自然然地散落各處,卻顯得非常和諧協調。加上青山綠水,古鬆曲徑,給人們高雅的美的享受。

山門之內,給人們似小不小,似封閉而又不封閉的特殊空間。一進朝東的山門轉入正中甬道,甬道兩旁是僅高1.7米的黃色矮牆,矮牆後面是茂密的竹林,黃綠相襯,色彩和諧,人行其中,有一種輕鬆自然、親切舒適的感覺。

國清寺建築雄偉,莊嚴,形成了四條建築軸線。正中軸線為山門彌勒殿(門神殿)、鐘鼓樓、雨花殿(四天王殿)和大雄寶殿。西軸線為安養堂、三聖殿、羅漢堂(文物室)、妙法堂(樓上為藏經閣)。東一軸線為聚賢堂(僧眾餐廳)、方丈樓、迎塔樓。東二軸線為裏客堂、大徹堂和修竹軒。

國清寺現有6000多間房舍、2.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佔地達7.3萬平方米。寺中每一殿堂樓舍的建築都十分精美,是祖國古代建築的珍品。

蘇州烏鎮導遊詞 篇4

提到烏鎮,喜歡劉若英的朋友一定不會陌生,從似水年華拍攝到最近成為烏鎮的形象大使可以説劉若英跟烏鎮是結下了不解之緣。今天我們就將前往這座千年古鎮順着劉若英的思路來欣賞一下古鎮的美景。人們常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烏鎮的確稱得上是人傑地靈,鍾靈毓秀的風水寶地,從古至今誕生了不少傑出的英才。據這個鎮志記載:從宋朝到晚清,全鎮出了64名進士,161名舉人,近代更是出現了一代文學巨匠茅盾。真可謂人因鎮而興,鎮因人而名。

既然烏鎮是這麼出名,想必大家對於烏鎮的來歷也一定非常的好奇。烏鎮在南宋以前,以現在鎮中的車溪為界分為烏鎮和青鎮兩個鎮。河西的是烏鎮屬於湖州府,河東的是青鎮屬於嘉興府。解放以後進行區劃調整,把烏鎮和青鎮合併統一由嘉興市管理。關於“烏鎮”這個名字的來歷,還有一個小故事:據説在唐朝時,浙江刺史李琦想割據稱王,舉兵造反,朝廷就命令烏贊將軍率兵前往討伐。這位烏贊將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打得李琦的叛軍是節節敗退。當打到車溪河畔時,李琦突然掛牌休戰。正當這個烏將軍就地安營休息時,李琦卻在當天晚上偷襲烏軍的營地。烏將軍倉促應戰,最後連人帶馬跌入李琦在橋上設的陷阱裏面了。結果當場被叛軍用亂箭射死。雖説丈是打敗了,但是烏贊將軍忠君愛國的精神卻感動了當地的所有百姓。大家為了紀念他,就用他的姓氏來作為鎮名。

上面説了一些有關烏鎮的歷史,我們朋友到了烏鎮是去玩的,那麼到了烏鎮都該玩些什麼呢?無外乎是吃,穿,遊。説到吃啊,可能我們多數朋友就開始興奮起來了,畢竟民以食為天,誰都好這一口。別急,聽小王給您慢慢的介紹。説到烏鎮的名吃,就不得不提這個姑嫂餅。聽到這個名字估計大家已經猜到了,肯定跟姑嫂關係有關。不錯,相傳啊,在明朝時候,鎮上有户姓張的人家,世代都以做姑嫂餅為生。因為是獨家配方自然風味獨特,因此經久不衰生意興隆。但是張家有一個條不成文的規定,為了保證這個祕方世代相傳規定祕方只傳給媳婦,不傳給女兒。畢竟女兒以後是要出嫁的,就成了別人家的人。當傳到明朝這代時呢,家裏的小姑子看到母親只教嫂子做餅的方子,心裏就非常不高興。畢竟嫂子才嫁到家裏一年多,而自己在這個家裏待了十幾年了,母親都從來不提教給自己。於是呢,就處處跟嫂子過不去,有一天,正到嫂子在做餅的時候,天開始下雨了。於是小姑子就對嫂子説:“嫂子,外面下雨了,快去收衣服”。嫂子一聽就連忙往外跑,小姑子看到嫂子出去了,氣不過偷偷的抓了一吧鹽丟到了餅鍋裏。説來也巧,今天吃了張姑嫂餅的客人都説今天餅的味道很特別,比以前的好吃。嫂子就奇怪了,我還是跟以前一樣的做法,怎麼會不一樣呢。於是她自己也吃了一塊,結果感覺味道真的非常特別。

這時候小姑子,開始説話了。“嫂子如果你想知道今天為什麼餅的味道這麼好,並且想以後天天這麼好的話就先把做餅的祕方告訴我”,嫂子拗不過她,就把做餅的方子一五一十的告訴給了小姑子。當然小姑子也很誠實的把她如何使壞的但又適得其反因禍得福的事情告訴了嫂子。因為現在的做法是姑嫂兩個人共有的,所以就把這餅取名為“姑嫂餅”。等會參觀完了,自由活動時大家不妨買些嚐嚐。説完了“姑嫂餅”當然就不得不説説烏鎮的特產“三白酒”了。三白酒是天然純手工製作。因為以白米,白麪,白水為原料,所以起名為“三白酒”。其他的還有這個杭白菊,白水魚,紅燒洋肉。等會吃飯是大家也可以點些來品嚐一下。

講完了吃,我們再説説穿。 藍印花布是烏鎮特產之一,俗稱“石灰拷花布”、“拷花藍布”,是我國傳統的民間工藝精品,用棉線紡織、黃豆粉刮漿、藍草汁印花,純粹手工、環保。大家可以買些小件的東西,比如愛美的女士可以買一兩個藍印花布的頭巾,小手提袋留做紀念。衣服我建議大家就不要買了,因為現在也沒有什麼人願意去穿這些花色的衣服,其次藍印花布容易掉色。等會天熱了,穿着這種衣服一流汗搞的滿身花紋象個金錢豹式就不好了。呵呵。其他得就是些手工的棉鞋,棉拖鞋。大家自己斟酌購買。

下面我再給大家介紹最重要的遊,讓大家把握重點,等會遊覽時做到有的放矢。剛剛説了,烏鎮是大文學家茅盾的故鄉,那麼茅盾故居自然是非去不可的。到了水鄉遊覽不外乎是看建築,品民俗。而“臨街枕水,粉牆黛瓦”是水鄉建築的共性,我們既然到了烏鎮就得看它最有特色的東西。烏鎮的建築特色都集中在鎮頭的修真觀和古戲台上了。所以大家等會第一個景點修真觀一定不要錯過。觀裏有景點講解員給大家講解,我會大在進去的時候在門口把景點的門票發跟各位。參觀完第一景點以後,大家願意跟我一起遊覽的就跟我一起,不願意跟我一起打算自由活動的就可以自由活動了。我們再回到遊的介紹上來。俗話説的好:“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我們南京離烏鎮估計有個5百里,所以民俗就更加的不同了。而烏鎮在民俗方面正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觀賞的平台。鎮裏設有江南木雕陳列館,宏泰染坊藍印花布陳列館,江南百牀館,民俗館等多個展館。等會小王會帶大家一一參觀。

蘇州烏鎮導遊詞 篇5

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導遊蘇杭,烏鎮西柵由我為你們講解。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相對於東柵而言開發較晚的西柵景區,相比於東柵傳統的旅遊方式,西柵景區更多的是偏向於休閒度假,因此西柵除了保存着古老街區的原貌外,現代化服務的民宿住宅特別多,這是西柵很大的特色。烏鎮是浙江的一個水鄉古鎮,位於浙北桐鄉市杭嘉湖平原上,地處浙江北端,與江蘇省相鄰,曾經是兩省三府七縣交界之處。

春秋時期,烏鎮是吳疆越界,吳國曾駐兵於此以防越國,當時稱烏戌。“烏鎮”的稱呼,首次出現是在唐鹹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間,以市河為界分為烏青二鎮,河西為烏鎮,河東為青鎮,解放後,統稱烏鎮。鑑於烏鎮有大量的經典明清建築羣尚待保護修復,烏鎮古鎮保護一期工程成功運作後,開始逐步更大更深層次地對二期西柵進行了規劃,從20xx年開始,啟動省級重點項目烏鎮古鎮保護二期工程(西柵景區),投入十億元巨資對烏鎮西柵實施保護開發,保護工程實施範圍近3。4平方公里,是東柵景區的3倍多。

烏鎮西柵是依着一種現代文化觀念重新打造的古鎮,顯然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和施工。是典型的江南水鄉,但顯然是源於歷史生活又高於歷史生活的。它像是江南古鎮,但顯然是理想中的或者説是文化想象中的江南古鎮。是更美了,但不是當年的歷史上曾經有過的烏鎮。當年的烏鎮已經烏有,現在的烏鎮應該是一個“莫須有”的烏鎮。

現在大家跟隨我進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