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國小教案(通用15篇)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國小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國小教案(通用15篇)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的材料有關。

流程與方法:

1、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保護森林、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

【學習重點】

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學習難點】

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並具備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質的能力。

【學習準備】

學生分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狀不同的金屬塊、木塊和塑料塊各兩種(實心)。

2、水槽1只,裝半水槽水。

【學習流程】

一、導課

談話導入:通過前幾課的探究,我們已經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韌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們在其它方面還有不同的特性嗎?這節課我們將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們的沉浮狀態,有興趣嗎?

二、沉浮實驗

1.出示金屬塊、木塊和塑料塊各兩種(實心),認一認,它們是由什麼材料做的。

3.實驗方法指導:將物體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體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們可以説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體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們可以説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發水槽,小組實驗,每種物體可多試幾次,注意做好記錄。

5.全班彙報交流,形成階段性認識:像金屬這類材料製成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沉,像木頭、塑料這類材料製成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浮。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認識木頭

1、導語:木頭是一種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還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們的生活中被廣泛運用,接下去我們來進一步認識木頭這種材料。

2、我們周圍有哪些木頭製成的物品?這些物品有什麼特點?

3、從這些物品中,我們發現木頭具有哪些特性?小組合作,填寫氣泡圖。4、介紹一棵樹成材的流程,當前森林資源的狀況。説一説我們應該怎麼做。

四、課堂小結

1、回憶本單元的收穫。

掌握了研究物體硬度、柔韌性、吸水性、沉浮情況的方法,比較深入地瞭解了金屬、塑料、紙、木頭這幾種材料。

2、結語:我們人類是充滿智慧的,我們除了發現並利用了許多天然材料之外,還會人工製造一些材料,以滿足我們生活生產的需要,下節課,我們將繼續研究一些人工製造的材料。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國小教案 篇2

學情分析

食物對學生來説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最愛吃什麼最討厭什麼,談起來滔滔不絕。然而究竟吃什麼才健康?這是學生所困惑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則採用卡片來記錄,擺卡片來研究,最終得出對人的食物的一般認識。使之感到了研究的快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我們一天要吃很多種食物,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

過程與方法:

通過製作食物名稱記錄卡片,拼擺食物記錄卡片,對食物進行數量的統計和類別的劃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開始有意識地關注所吃的食物。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有意識地關注所吃的食物。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

難點:通過記錄一天的食物,發現問題和規律。會給多種食物組成的食品進行分類。

教學準備

進行食物記錄的卡片紙(每人20張)、食物分類記錄單(每組1份)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發放一天的食物調查記錄表(附後),讓學生在家裏做好記錄。[學生記錄的過程不單是為上課準備資料,其實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讓學習在家裏學習,實現了學習的空間的開放;讓學生的學習從課上延伸到課前,實現了學習時間的開放;讓學生向家長學習,實現了學習方式的轉變。由此可見學生記錄的過程實際是一個開放的科學學習的過程。]

二、導入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研究食物。關於食物你瞭解多少?[學生的科學學習是在其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的學習,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是我們教學的起點,這一問題正是為了瞭解學生對食物這一概念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找準教學的切入點。在此要引導學生對食品與食物這二個概念加以區別,以防止在書寫卡片時兩者相混淆。]

2、你最愛吃什麼食物?

3、你最討厭什麼食物?

4、提出研究的問題:我們究竟吃什麼才健康?讓我們通過這節課的研究來尋找答案吧。

[最喜歡吃的食物與最討厭的食物是學生很感興趣的話題。在這一話題的討論中,學生會發現同一種食物有的同學喜歡,有的同學討厭。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吃什麼呢?這正是我們這節課研究的問題。]

三、討論研究方法

1、交流研究方法。你覺得我們該怎樣開始我們的研究?

2、啟發學生在科學研究中應注意選取樣本。我們就以昨天的一天的食物為樣本來研究。

[研究方法的確定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本環節的活動旨在使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方法選取與研究內容的關係,並初步學習選取研究方法。]

四、記錄與統計

我們的研究其實從昨天已經開始,拿出我們昨天填寫的一天的食物記錄,並且瞭解了一些食品由那些食材加工成的。想不想和同學交流一下?[這一交流活動是對家庭學習的驗收,也為下一步填寫卡片做好了準備。]

1、下面我們就把昨天吃的食物記錄在卡片上。(投影出示以下提示語來指導填寫卡片的方法)

2、一張卡片只記錄一種食物名稱。

重複的食物要分多次分別記錄。

多種食物組成的食品要用多張卡片記錄食物名。

3、學生根據記錄表填寫卡片。

4、初步統計。

6、數一數共用了幾張卡片?這説明了什麼?把重複的食物卡片用釘書器釘在一起。重複最多的是那些食物?這又説明了什麼?

五、整理與研究

1、小組內將重複的卡片釘在一起。

2、把卡片平擺在桌子上。這麼多食物我們怎麼研究呢?啟發給它們分類。

3、如何分類呢?討論確定分類方法。(如,可以生食的食物與熟食的食物;主食與副食;動物類與植物類食物)

[給物體分類學生並不陌生,但由於其生活經驗所限,活動中可能出現的有些食物分類不清的情況。為此,組織全班同學首先將食物分成動物與植物類,分類中出現了諸如水、鹽、食品填加劑等無法歸屬的問題。這時指導用“其他”來涵概。]

4、分組用不同的分類方法將食物分類。

5、討論交流分類方法。組織學生間的討論,統一認識達成共識。[在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同時也對人的食物的多樣性有所認識]

六、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覺得人一天中應該吃那些食物才健康?[通過本問題的討論旨在使學生明白,人是雜食性動物,因此,沒有一種食物能包括人所需要的全部營養。從而糾正學生的偏食現象。]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國小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大樹的年輪知道自然界中的一些事情能夠記錄時間的長短。

2、經歷一次運用各種方法尋找時間留下的各種痕跡的活動過程。

3、使學生初步認識到隨着時間的推移,周圍的事物正悄悄地發生着變化。

教學重點:會尋找時間的痕跡,知道時間的可貴。

教學難點:理解隨着時間的推移,周圍事物所發生的變化。

教學準備:自己以前的照片、作品、舊衣物等,蒐集能夠記錄自己生長過程的植物與動物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我們都知道時間一去不復返,時間不以我們人的意願而停留,在這個世界裏,是否存在一些事物能夠記錄自己所經歷的時間呢?

揭示課題:尋找時間的痕跡

二、探究過程

1、能夠記錄自己生長過程的生物。

(1)請學生介紹記錄時間的事物。

(2)師:剛才有同學講到大樹的年輪能夠記錄自己生活時間的長短。觀察書本上P40頁的大樹年輪,你能説出這棵大樹生長几年了?

2、尋找時間的痕跡。

(1)時間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你能不能從你周圍的事物中尋找時間留下的痕跡?

(2)小組討論時間在哪些地方留下了痕跡,利用學生帶來的物品,全班彙報。

(3)參觀學校(或教室)並記錄時間在學校(或教室)留下的痕跡。

(4)交流並談談自己的感受。

3、小結。

三、板書設計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國小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一、科學知識

1、能説出物體的基本特徵。

2、能比較出物體在輕重、薄厚、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方面的不同。

二、科學探究

1、能用簡單的詞語描述物體的外部特徵。

2、能觀察、比較物體的不同。

3、能簡要描述探究過程、陳述結論,並與同學們討論與交流。

4、能對本課的學習進行反思與評價。

三、科學態度

1、能對常見的物體的觀察表現出探究興趣。

2、能如實描述觀察的物體。

3、願意傾聽、分享他人的信息;樂於表達和講述自己的觀點;能按要求進行合作學習。

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基於對物體外部特徵的初步認識,瞭解物體的不同特徵對人類有不同的用途。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鉛筆盒、作業本、詞典、橡皮、鉛筆、乒乓球、網球、海綿、木棒等物體。

學生準備:《科學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過程:

一、情境與問題

1、出示準備的材料,讓學生説説這些物品是什麼?建立簡單的物體的概念。

2、提出要探究的問題:“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物體,這些物體有什麼不同呢?”

二、探究與發現

活動:觀察物體

1、明確任務。觀察前要有明確目的,這樣觀察時就有了針對性,能有的放矢,減少盲目性和隨意性。今天我們先從外部形態上找找它們的不同。

2、掌握方法比較的方法

與學生交流,你想怎麼觀察,觀察時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3、觀察比較。

4、彙報交流

5、得出結論。物體在輕重、薄厚、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很多方面不同。

6、反思評價。

三、應用與拓展

1、説説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2、比較其他物體。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國小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知道月相每月有規律的變化。

知道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

2.科學探究目標:

能觀察描述月相,推理月相有規律的變化。

3.科學態度目標:

增強觀察月相的探究興趣。

勇於表達交流自己的觀點,樂於傾聽、分享他人信息。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利用身邊的材料動手完成月相記錄。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知道月相每月有規律的變化

2.教學難點:用不同的方法記錄月相。

【教學準備】

1.小組活動:每組一張月相記錄卡

2.教師使用:課件,班級記錄單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質疑:(預設3分鐘)

1.同學們為了我們更好地研究,我今天特意請來了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朋友,你們想不想知道她是誰呢?(播放有關月亮的課件)

2.我們看到的月球發亮部分的形狀叫月相。(板書)

3.在過去的一週你發現月亮形狀有什麼不同?

4.今天我們一起來觀察月相的變化吧!板書課題《觀察月相》

二、觀察、描述月相(預設10分鐘)

1.月相是月亮在每個農曆月中的形狀變化,接下來請你仔細地觀察月相你有什麼發現?(無序出示上半月相圖課件。)2.你認為月相變化的順序是怎樣的?

3.小組觀察。

4.交流發現,月相圖排序。(板書:上半月由缺到圓亮面在右邊

5.推測下半月的月相。

6.出示下半月月相圖課件。

(板書:下半月由圓到缺亮面在左邊)

【注:在板書相對應位置貼典型月相圖,便於學生觀察掌握月相變化】

三、觀察記錄月相(預設20分鐘)

1.過渡:月相在每個農曆月中變化順序是由缺到圓;由圓到缺。今天我們利用高科技,觀察一個月的月相。(月相課件)

2.你能用什麼方法把觀察的月相記錄在活動手冊上呢?(用鉛筆畫)

3.能不能製作一套月相卡片?

4.用什麼辦法能顯示月亮的球形。用什麼表示月亮明亮部分?看每月七年級的月亮是什麼樣的?怎麼表示?(黑色的球)

5.用白紙剪下月相形狀貼在黑色球相應的位置,月相就完成了。

6.學生動手製作月相。

7.小組展示。

8.班級評價。

四、研討交流,課外延伸(預設7分鐘)

1.通過觀察不同的夜晚月相相同嗎?

2.在這節課中,你知道了什麼?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觀察是做科學研究一種基本方法。通過觀察我們發現了很多月亮的知識,實際上月相變化還藴藏着豐富的科學知識,希望同學們課餘時間對月相進行實際觀察,要注意確定固定的觀察地點和時間,用我們所學的方法進行記錄。看誰發現的多!

板書設計:

觀察月相

我們看到的月球發亮部分的形狀叫月相

上半月  由缺到圓  亮面在右邊

下半月  由圓到缺  亮面在左邊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國小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韌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別的物體破壞它的表面。

流程與方法:

1.用簡單測量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索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循環利用、節約資源的環境保護意識。

【學習重點】

比較材料軟硬的方法。

【學習難點】

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徵

【學習準備】

學生(每小組):木頭、紙、金屬和塑料各兩根,鐵、銅、鋁等金屬片各一條,砂紙、玻璃杯、熱水。

教師準備:電路檢測器、榔頭

【學習流程】

一、比較硬度

1.比較紙和木頭的軟硬,出示紙和木頭,説説它們誰更硬一些?你是怎樣觀察到的?(紙一折就變形,而木頭不容易折)

2.比較紙、木頭、金屬的軟硬,再出示金屬一條,這三材料誰更硬一些

你是怎樣觀察到的?

①學生説説自己的原先觀察結果,可能會出現方面,那金屬條和木塊誰更硬一些(用壓、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區分它們的軟硬)

②提出:判斷一種材料是否比另一種更堅硬,可以用刻劃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種材料表面劃出痕跡,就表示它比較硬,反之則可能硬度相同或較小。

③學生嘗試用木頭在金屬上刻劃或金屬在木頭上刻劃,看怎樣做能劃出痕跡。

3.比較木頭、金屬、塑料的軟硬

①如果再給你一種材料:塑料,它們的軟硬又會是怎樣的?(學生猜測)

②可以怎樣檢測它們的軟硬?

③怎樣做到有序地觀察?(出示書P48的記錄表)

④實驗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再適當補充,出示活動題方)

活動提示:

⑴依次選擇其中一種材料,分別去刻劃另兩種材料的平面處。

⑵用力適度,並儘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劃時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劃出刻痕的,在記錄表格內打"√",不能劃出刻痕的,在記錄表格內打"×"。

⑷要求每個人都操作一次,並且注意不要劃傷手指。

⑸根據我們觀察到的結果,將木頭、紙、金屬和塑料按硬度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哪種材料最硬?

二、認識金屬

説説周圍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屬?

為什麼用金屬不用其它材料(根據學生的舉例,出示材料開展實驗)

1.易傳熱

將大小相同的木條、塑料和金屬條同時放入熱水中,過一段時間,用手摸一摸哪一種材料最熱?

2.能導電

教師演示,將木條、塑料、金屬條分別接入電路檢測器,觀察電燈泡是否發亮

3.延展性

試着用榔頭輕輕敲打銅絲,觀察銅絲髮生了什麼變化?

4.有金屬

用砂紙磨擦鐵釘、磨擦部位發生了什麼變化?

三、飲料罐的故事

1.組織學生閲讀第50頁,瞭解一個飲料罐的生產流程

2.討論

①鋁片之所可以做成飲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屬的什麼性質?

②在易拉罐的製作流程中,要消耗哪些資源,會產生哪些問題?

③我們怎樣合理使用消費金屬材料?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國小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能力目標:能用各種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並用語言或圖畫描述所觀察的事物的形態特徵;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並做實驗記錄;會查閲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想知道,愛提問;尊重證據;願意合作交流。

知識目標:知道土壤的構成成分。

教學重難點:

通過實驗活動探究,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

實驗器材:

分組:酒精燈、易拉罐、盛有一半水的燒杯、玻璃棒、鐵架台、放大鏡

1組-4組砂土、5組-8組粘土、9組-12組黑土、濕抹布、小盤

演示:滴管、裝有土壤溶液的錐形瓶、玻璃片、試管夾

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

1.談話:【出示泥塑圖片】正式上課之前,我們先來欣賞一些手工作品,你知道這些作品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嗎?

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回答)其實製作泥塑的土叫做粘土,你知道粘土有什麼特點嗎?

2.學生隨問題依次交流:

3.教師小結:由於粘所以可塑性強,除此之外粘土還具有顆粒細、耐火度高等特點。所以人們經常利用它來製作泥塑。

【教學過程、評價設計】

一、導入

1.談話:在每個小組的桌面上都有一些老師從不同的環境中取來的土壤,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面前的土壤,根據你生活中的觀察,判斷一下這些土壤是從哪種環境中取來的?開始吧!

2.學生彙報:哪個同學來説説你面前的土壤是老師從哪種環境中取來的?

3.教師小結:究竟這些土是從哪種環境中取來的?請看大屏幕:【出示圖片】1-4組面前的土是老師從學校花壇裏取來的;5-8組面前的土是老師從學校的種植園取來的;9-12組面前的土是老師從樹底下取來的;這節課我們來共同研究這些土壤裏都有什麼。(板書:土壤裏有什麼?)

二、學習新課

(一)用眼睛觀察土壤

1.談話:你可以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的方法,觀察你面前的土壤裏有什麼?看不清的話,可以用老師給你準備的放大鏡來觀察,觀察過程中要可別忘記填寫記錄單。聽明白了嗎?開始吧!(發記錄單1)

2.學生觀察:

3.學生彙報:哪個小組的同學説説你們發現了土壤中有什麼?

4.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有的小組發現了土壤裏有沙;有的小組發現了土壤裏有黏土;還有的小組發現了土壤裏有腐殖質。

(二)實驗探究土壤的成分

【猜想】

1.談話:現在請同學們大膽地猜測一下:土壤中還會有其他的物質成分嗎?

2.學生猜測:你認為土壤裏還有什麼?説説你的理由。【隨學生回答板書】

3.談話:這些僅僅是我們的猜測!想要知道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用什麼方法來驗證呢?

4.學生交流:

生1:查電腦【網絡可以幫助我們驗證這些猜想,但課堂上老師沒給大家準備,我們怎麼驗證這些猜想?】

生2:做實驗。

5.教師小結:因為有時我們根據生活經驗進行判斷會得出錯誤的結論,要想獲得正確科學的結論需要採用實驗的方法進行研究。

【認識實驗材料】

1.談話:為了便於觀察和實驗,老師給每個小組都準備了一些土壤和實驗材料,看一下,認識它們嗎?【生:認識】誰來介紹一下?

2.學生交流。

【設計實驗方案】

1.談話:利用這些實驗材料,你想怎樣驗證這些猜想呢?請同學們選擇一個或者幾個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並設計相應的實驗方案。注意,在設計實驗方案的過程中,不要動手去操作,討論開始。

2.學生分組商量實驗方案、記錄:

3.學生交流:

下面讓我們來交流一下:你想研究土壤裏有什麼?你們的實驗方案是怎樣的?

【驗證空氣:我們小組想驗證土壤裏含有空氣,我們想把土壤放在水中,看看是否有氣泡冒出,如果有氣泡冒出,説明裏面有空氣,如果沒有氣泡,就説明沒有空氣。這個實驗方案有沒有道理?生:有道理。師:好!實驗方案通過!】其它的猜想我們怎麼來驗證?

【驗證水:我們小組想驗證土壤裏含有水。我們想把土壤放在易拉罐中加熱,看看是否有水蒸汽。如果有,説明含有水,如果沒有,説明沒有。師:其實,這個同學的方案沒問題,但是描述的有點問題,我們看到的並不是水蒸汽,看到的是水蒸氣凝結成的白汽。2、如果土壤裏含水多,全班一起捏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含水少怎麼辦?】

【驗證腐殖質:我們想知道土壤裏是不是有腐殖質,我們的方法是把土壤放在易拉罐盒裏,用酒精燈燒,如果有燒焦的氣味,説明裏面有腐殖質,如果沒有那種氣味,則説明裏面沒有腐殖質。師小結:其它的猜想我們怎麼來驗證?

【驗證砂和黏土:師:哪個小組想驗證土壤裏含有砂和黏土?生:我們小組想驗證砂子和黏土。我們想把土壤放在燒杯裏,加入水攪拌均勻後,靜置一會兒,觀察燒杯的下面是不是砂子,上面是不是黏土?師:也就是説看看土壤會不會分層。老師提醒你——等待一會兒,實驗現象會更明顯。

【驗證養料、養份:師:養料、養分的驗證實驗比較難,這樣吧,我們先來驗證前面的四項內容,最後再一起想辦法解決這個難題。】

温馨提示:

1.土壤分層沉澱(dian)需要一段時間,為了節省時間我們先做分層沉澱的實驗,把它放在一邊沉澱着,再做其它實驗,等其它時間做完了,沉澱也完成了,再進行觀察。

2.使用酒精燈時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接觸加熱後的實驗材料,防止燙傷!

3.觀察時,要及時把發現寫在記錄單上。

4.談話:那用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想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5.學生交流:

6.教師小結:同學們交流的都很好,老師也有幾點提示請看大屏幕(投影)

【實驗探究】

1.談話:大家聽清楚了嗎?那我可要考考你,做實驗時先做哪個實驗?為什麼?做土壤分層沉澱實驗時,一直不停的攪拌嗎?那應該怎麼樣呢?還有不清楚的問題嗎?下面請同學們利用你們想到的方法開始實驗吧!

2.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3.學生彙報與交流:

解決難題

1.談話: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土壤裏有水、砂、黏土、水、空氣。現在我們一起來驗證土壤裏是否含有養料、養份。

2.師邊演示,邊講解:我們知道養料用眼睛看是看不到的,能夠看到的是一些比較大的雜質或腐殖質等,因此我們必須利用過濾裝置過濾掉這些雜質,由於時間的關係,上課前,老師已經過濾好了土壤的溶液,在這。點燃酒精燈,用試管夾將玻璃片夾住,使用滴管吸出一滴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然後放在酒精燈上均勻加熱,待溶液蒸發後,觀察一下玻璃片會出現什麼?怎麼樣,會做了嗎?注意不要用手接觸加熱的玻璃片,下面請小組長到前面來取實驗器材,其他組員點燃酒精燈,按照老師的方法做一做吧。

3.學生操作:

4.學生交流:誰來説説你看到了什麼現象?大家發現了嗎?

5.教師小結:這層白色的污漬就是養料的一種,我們把它統稱為無機鹽。(板書:無機鹽。)土壤裏的養料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為了讓植物生長的更好,農民伯伯會在適當的時候為土壤施肥、補充養料。

三、拓展延伸

1.談話:通過實驗和觀察,我們初步瞭解了土壤裏有什麼,下面讓我們再通過視頻瞭解一些關於土壤的知識。播放視頻。

2.學生觀察:

3.教師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了解土壤裏有水、空氣、腐殖質、砂、黏土、無機鹽等,土壤的成分搭配的合適,土壤才能肥沃,植物生長才會更加茂盛,任何一種物質的缺失都會影響植物的生長。

其實關於土壤的祕密還有很多,比如説,南方的土壤與北方的土壤有什麼不同,山上的土壤與平地的土壤有什麼不同?感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蒐集有關資料,也可以採集一些不同的土壤,觀察一下它們的顏色和特點,下節課我們再來研究,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下課!

【板書設計】

土壤裏有什麼

石子砂微生物

黏土

樹葉、草根腐殖質

空氣

養料、養分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國小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到“人、動物、植物的生存都離不開水”。

2、探究“水到哪裏去了”,引導學生經歷科學的探究過程。

3、意識到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能做到節約用水。

重點難點:

1、通過實驗,總結水的性質。

2、清晰,完整的表達觀察的現象。

教學準備:課件,一些植物的莖、葉、果實(分組),一盆植物,等。

熟悉學生,和學生一起做“葉的蒸騰作用”的實驗。

教學過程:

一、通過觀察與討論,初步感受“人、動物、植物的生存離不開水”

1、師:同學們,今天我為大家準備了幾張跟水有關的照片,請注意觀察。

課件出示幾幅“水與生命”的照片。

問:這些照片反映的是什麼?

2、師:同學們觀察的很認真,講的也好。觀看了這些照片,你有什麼想法嗎?

3、師:講的真好,人、動物、植物是地球上有生命的物體,它們的生存離不開水。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水與生命”相關的問題。

4、師:像這樣關於“水與生命”的例子,你平時還見過哪些?能不能再舉出一些來?

生討論後任意例舉,當學生只是談到人要喝水時,可問:如果把我們不喝水,能不能從別的食物中獲取水分呢?

師:同學們平時很注意觀察生活,看來,我們人類,許多動物、植物都需要“喝”水。沒有水,我們將無法生存。

二、探究“水到哪裏去了”,深入體會生命離不開水

1、提出問題

師:通過以上的討論,我們知道了人類,動物,植物都需要喝水,對於這件事情,同學們還想研究什麼嗎?

生:他們為什麼需要喝水?

生:怎樣喝水?

生:水最後到哪裏去了?

師:人、動物、植物怎樣喝水,誰知道?

植物怎樣喝水,教師引導學生談,並講解植物的身體構造。

師:餘下的兩個問題,我們先研究哪一個好呢?現在我們一起來研究“水到哪裏去了”。

2、探究研討“水到哪裏去了”

(1)探究“人和動物喝水後,水到哪裏去了”

師:我們先來討論人類,人喝的水到哪去了?有誰知道?

生:尿、血液、汗、眼淚……

師:我們喝的水是不是都被排除到體外了呢?

問:動物喝的水到哪去了?能舉例説明嗎?

生:尿……

問:動物體內是否也保留了一些水分呢,有沒有例子證明一下?

生:殺雞時,有血,肉裏面也有水分。

師:你們説説,人和動物喝水後,水到哪去了呢?

生答課件出示:一部分保留在人、動物體內,一部分排除體外。

(2)探究“水到植物身體的哪些地方了”

A、提出猜想

師:猜一猜,水從根部進入植物的身體後,跑到哪兒去了?

生:到葉子、莖裏了。

師:如果這棵植物結了果實,比如蘋果樹,水會不會到蘋果裏面去呢?

或者啟發:還會不會到其它的地方呢?

B、設計方案,實驗探究

師:怎樣才能知道植物的身體裏哪有水,有多少水,你們有辦法嗎?

生談師小結:我們可以用剛才大家談的方法,用切,擠,壓等方法,研究一下植物,看裏面有沒有水,有多少水。

師為生分發植物,生分組實驗。

彙報:談一談你的做法和發現吧。

師:通過實驗,我們知道植物的身體裏藏有許多水份。我現在有一個問題不明白,我們每天給植物澆水,植物怎麼沒有被脹壞呢?昨天我在家裏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師出示一株植物,上面罩有袋子。)這株植物在太陽光下曬了一天,現在請大家觀察一下,袋子裏面有什麼現象呢?

師在教室走動,讓生觀察

問:知道這些水珠從哪裏來的嗎?

師:這是植物被太陽照射後,從葉子的小孔裏冒出來的。那我現在問你,植物喝水後,水都到哪裏去了啊?

生談課件出示:一部分水保留在植物體內,一部分跑到空氣裏去了。

3、瞭解水對生命活動的意義

師:同學們,我們知道水在生物體內,一部分會留在他們的身體內,一部分會排放到身體之外,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對於生物來説,有什麼好處呢?請大家看電腦小博士是怎樣講的。

課件出示:水是人類、動植物身體的主要組成部分。水在植物的根、莖、葉裏流動,可以幫助植物運輸營養,一部分水從葉子的小孔裏跑出去,能調節植物身體的温度,還能使空氣變的濕潤。人和動物的血液絕大部分是由水組成的。血液能將氧氣和營養運輸到全身各個地方。一部分水排除體外,能帶走身體裏的廢物。

問:通過前面的學習,你認為“水與生命”有怎樣的關係呢?

三、瞭解地球上水資源的現狀,意識到節約用水

師:同學們,現在地球上有近60億的人口,有數不清的動植物,每天都要喝水,用水,那麼,我們地球上的水資源到底是什麼情況呢?我這裏有一段話,請大家注意聽。

課件出示有關地球上缺水的現狀。

問:看到這些,你又有什麼想法?

要節約水,保護水,我們可以想出那些好辦法?

課後制訂一份家庭節約用水的計劃書,和家長一起努力,節約用水。

你現在想對水説些什麼呢?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國小教案 篇9

環境問題

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資料的分析活動,第二課時完成調查討論活動。

本課的學習活動與下兩課時的學習有着密切的關係,因此,本課的教學應與下面兩課時統籌設計,進行單元備課。

活動目標

1.能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在教師的指導下初步認識科學、技術的進步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以及對環境的影響。

2.能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變化現象中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3.願意與其他小組交流本組的分析結論。

活動過程:

1.教材首先用四幅圖展示了人類的四個發展階段:古人類階段、農業文明階段(_明)、工業文明階段(黑色文明)和現代文明階段(電子文明),向學生展示了不同階段中人們的生產、生活狀態及環境變化的情況。教學中教師可將人類社會發展的幾個階段繪製成動畫多媒體電腦課件向學生展示。重點引導學生認識科學技術發展的過程,及其在應用中引起的生產方式和生活質量的變化,從而幫助學生理解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作用的關係。

教學過程可分成四層進行:(1)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整理人類社會發展變化進程的資料;(2)討論分析變化的原因,瞭解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社會的進步;(3)分析認識科學技術的發展給環境帶來的負面作用;(4)調查尋找身邊的環境問題。

2.教師要注意組織學生整理人類社會發展引起環境問題的資料,在事實充分的基礎上,學生才有可能分析出各種變化的原因,以及各種變化間的相互作用,學生才能確定科學進步是其他變化的根本。技術的進步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同時產生了環境問題。這一基本教學過程,既是學生的基本認知過程,也是學生的基本思維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緊緊地抓住每二教學過程的目標任務,啟發學生獨立環境與保護活動,讓他們充分利用已有的有關變化和事物間相互作用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其中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分析過程中學生思維活動的組織。在組織學生整理人類社會發展變化進程的資料的教學時,可採用教師介紹資料、個人思考整理記錄表、小組彙總的方法進行。在個人活動開展前,教師可利用課件或教材插圖向學生紹人類社會發展的四大階段。主要包括:

(1)科學發展的進程。火的使用——鐵的發現——蒸汽機的發明——電的發明和電腦的問世。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適當補充過多,只要學生能明確幾大階段即可。

(2)科學技術的進步。包括:些內容。但注意不要材料的使用:原始的天然材料——加工的天然材料——人造材料——合成材料。生產工具的使用:石器——青銅器、鐵器——蒸汽機的使用——電器和電腦的使用。生產方式的改變:集體狩獵——個體化農業生產——工業化工廠生產——電氣化生產。

(3)人們生活質量的變化:風餐露宿、食不果腹——解決了吃飯的問題——工業產品的出現方便了人的生活——電子產品的出現使人的生活現代化。

(4)環境污染的現象:基本沒有污染——開荒種地破壞植被(_代)——工業煙塵污染空氣(黑色時代)——各種污染現象同時出現。

教師在介紹以上資料時,儘可能為學生提供直觀的圖片,用學生可接受的語言進行描述。學生對以上現象有所瞭解即可,教學中不要求學生記、背生疏的術語。

個人思考和記錄整理:

教學中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把以上內容梳理成自己的概念體系,以便整理在記錄表內。記錄表內的用語,不要強求規範統一,只要學生能用理解後自

己的語言表達清楚就應給予肯定。

小組交流:小組交流的目的是讓每個人的記錄進行補充以求完整,因此不要佔很長時間組織重複內容的發言。教學中教師要及時將內容整理得清楚、準確的記錄展示給全班,

以供分析討論時使用。討論分析變化的原因。瞭解科學的進步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在此教

環境與保護學環節中,建議教師設計如下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使學生的分析思維活動得以完整、連貫:①人類發展的進程中,人的生產活動是怎樣變化的?與生產工具有什麼關係?與人所使用的材料有什麼關係?②人的生活質量是怎樣變化的?與人的生產活動有什麼關係?

③以上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討論後可板書:科學進步——技術進步——社會進步——人的生活品質大提高。分析認識生產技術的發展給環境帶來的負面作用。本環節教學主要是組織學生討論:科學技術進步的過程給人類造成了哪些環境問題?本內容教師應盡力啟發學生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討論中希望學生能提出:空氣的污染:生產中的煙塵、交通工具的尾氣。水體的污染:生產、生活中的廢水(有毒、有害)。土壤的污染:農藥、化肥的施用。環境的破壞:植被減少、水土流失、臭氧層的破壞、土地荒漠化、淡水缺乏、能源短缺等。

此教學內容教師應儘量啟發學生將以前所接觸的環境問題,歸納為幾大方面的問題,不再列舉具體事實。以上所列的內容學生在前幾冊的學習中都應有所接觸,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回憶所學過的教材內容。

總結:學生經前幾個教學環節的學習,墓本有了正確的認識,在此

教師町將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昇華總結,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系統。

學生應形成的概念系統為:科學的發展科技術的進步——社會的進步

——帶來廠環境問題。調查尋找身邊的環境問題。此教學環節町分為課上調查和課後凋查

兩步進行。課上調查時教師可組織學生對教室環境、校園環境及校園周邊環境進行考察和查。為後面專題研究做一定的準備。調查後要及時組織學生整理記錄,並分析校園及周邊環境中最主要的環境問題。課上調查的內容、過程、方法的確定和設計應該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從而為學生課後調查做一個示範,因此,教學的設計應儘可能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做好示範以指導學生的課後調查活動。

課後的調查應提示學生:

(1)採用多種方式進行,如考察、調查

(2)做好調查記錄或資料卡片的製作。查閲資料等。

(3)外出調查時一定要由家長陪伴,並注意安全。

(4)調查後整理調查記錄或資料,準備下一課學習前的彙報。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國小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液體具有一定的體積,液體的體積是可以測量的。

非標準單位的測量會導致結果的多樣,標準單位的測量使信息交流成為可能。

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液體多少;使用標準和非標準單位測量液體的體積。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比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對比較的方法進行分析和統一,有助於確立科學的標準。

【教學重點】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液體多少;能較規範地使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

【教學難點】用多種方法比較液體多少,明確用標準單位測量使信息交流成為可能。

【教學準備】

給每組的材料:3個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個玻璃杯、1個量筒、1條紙帶、膠水、記錄紙若干。

【教學過程】

一、比較哪個瓶子水最多

1、出示三個不同的瓶子,裏面裝有不等量的水。請學生猜測,哪個瓶子裏的水最多,哪個瓶子裏的水最少,並説明理由。

2、怎樣才能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並説明為什麼這麼想。(師可適當提示前面所學的關於水的特性,如會流動、有重量、有體積等,鼓勵方法的多樣性)

3、交流討論,比較不同的方法,選擇操作最簡單的方法進行實踐操作。

4、生實踐操作後彙報結果。(如出現結果差異較大或不同,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二、比較水多多少

1、師:現在我們已知2號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多多少,知道嗎?有什麼辦法可以知道?

2、學生討論測量方法

預設1:生可能會直接説用有刻度的杯子,師需追問:杯子上的刻度有什麼用?假如沒有有刻度的杯子,該怎麼辦?

預設2:生可能一時想不出用什麼辦法,師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蓋等材料提示、引導,交流這些材料可怎麼用。

預設3(可接預設2):生知道藉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幫助測量,師可追問:用小杯子量了,還多出半杯怎麼辦?如果想知道得更精確,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3、自制刻度線測量

1)如果我們要給一個杯子畫刻度線,這些刻度線有什麼用?畫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呢?(刻度間距要相同)

2)生實踐:自制的刻度條,並貼到一個玻璃杯上,再次比較三個不同瓶子裏的水,並將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3)交流測量結果,發現並討論問題:

測量的結果相同嗎?

你們認為是什麼原因導致測量結果不同呢?

我們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

三、認識並使用量筒

1、師介紹量筒,並提示“測量要求”,問:

量筒刻度上的一格代表多少?和我們自制的刻度比較,有哪些區別?

為什麼量筒要平放?

為什麼視線要與液麪保持水平?

2、請學生用量筒測量三瓶水的多少,並彙報測量結果。(如果學生沒有足夠的量筒,或上課時間不夠,可採用教師演示方式進行)

3、師:你們知道這樣一瓶礦泉水、一桶食用油有多少嗎?(出示食物或照片)這個數值就表示了一瓶礦泉水或一桶食用油的體積了。

4、師:5毫升水大概是多少呢?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國小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光源、遮擋物和屏是影子產生的條件。

2.可以自己發光並且正在發光的物體時光源。

3.影子的長短、方向隨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的大小與光源與遮擋物的距離有關;物體影子的形狀與光源照射的物體的側面形狀有關。

科學探究目標:

1.做光和影的實驗,並將觀察的結果準確地進行記錄。

2.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擋物、影子之間的關係。

科學態度目標:

1.願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講述自己的觀點。

2.樂於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3.在實驗觀察中養成嚴謹、細緻、實事求是的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瞭解觀察、推理、傾聽是人們經常用到的認識活動。

【教學重點和難點】

探究影子變化的特點。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手電筒、長方形木塊、A4紙、鉛筆、尺子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

(教室裏所有的窗簾全部拉下,燈都熄滅)教師以手影遊戲引入,利用投影機的燈光,教師現場做手影,讓學生根據看到的影子判斷是什麼小動物。讓也有些會手影的學生上台來表演。通過以上的活動,讓學生初步的瞭解影子的形成條件,引導學生説出影子形成的條件。

二、知識構建

師:同學們,我們知道了影子形成的條件,最首要的是要有光,那有光就要有光源。哪位同學嘗試地説一説你所理解的光源。

同學1:要能自己發光的物體。

同學2:也要是正在發光的物體,比如:現在我們教室的日光燈,現在熄滅了,沒有發光,所以説也要是正在發光的物體。

師:這兩個同學説的都很不錯,都能説出自己的理解的光源。實際上就是光源就是這兩個同學説的。哪個學生再來總結一下光源的概念。

同學3:能自己發光並且在是正在發光的物體。

師:我們知道了光源的概念,你能判斷下面的物體哪些光源哪些不是光源呢?

全班同學一起判斷。

三、實驗探究

師:將一本書放在投影機和白板(屏)之間,學生能看到影子,書本向投影機方向移動時,會發現什麼?

生:影子變大。

書本遠離投影機時,會發現什麼?

生:影子變小了。

師:通過剛剛小小的實驗,我們發現影子是可以變化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影子變化的特點。下發學習單(即課本上25頁)

1、實驗器材的準備:手電筒、A4紙、木塊

2、説明實驗要求和實驗目的。

3、實驗時的注意事項:比如探究手電筒從不同遠近照射同一木塊實驗時,要保證手電筒和屏的距離不變,移動木塊,觀察影子的變化。

4、沒完成一個實驗,嘗試着在A4紙(屏)上畫出影子,並且嘗試着分析、推理得出每個實驗的結論。小組合作探究、討論。

實驗探究和討論結束後,進行班級交流:

1、影子的大小和方向會隨着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2、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距離的關係……

3、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側面的關係

4、影子總是在背光一側。

在進行交流時,老師要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最後得出實驗結論。在得出每個實驗的結論後,還要要求學生在學習單(課本25頁)上嘗試畫出影子形成的光線圖,大致能通過畫圖找出影子的位置,能瞭解影子的長短。

四、課堂延伸

講解投影的概念,以及投影在我們生活中的很多應用。

五、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我們今天學了光的哪些知識,發現了什麼規律?

再做一做影子游戲,驗證一下我們發現的這些規律。

影子產生的條件:不僅需要陽光、遮擋物,還需要屏(牆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發光,而且是自己發出的光。

板書:光和影

影子形成的條件:光源、遮擋物、屏

光源的概念

影子變化的特點

投影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國小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植物按生存環境不同,可以分為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生存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

植物一生是有生命週期,每種植物都有一定壽命。

植物共同特徵是:生長在一定環境裏,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都會生長髮育,都會繁殖後代,都有從生到死生命過程。

過程與方法:

運用比較方法獲得有關共同特徵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植物壽命認識,懂得生命可貴,也體會生死自然規律。

【教學重點】瞭解植物一些共同特點。

【教學難點】通過閲讀資料來總結植物一些特徵。

【教學準備】

教師: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圖片,植物一生圖片;

學生: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比較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比較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憶:我們周圍生長着許多植物,我們已經認識了大樹、狗尾草、水葫蘆和金魚藻。我們還知道哪些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記錄在下面記錄單裏。

陸生植物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麼才能正常生長?請交流。請補充閲讀P21“植物需要陽光”。

陸生植物生長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生長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圖記錄下它們生存需要共同點嗎?

二、瞭解植物一生

思考:植物一生經歷了哪些變化?

請看圖:向日葵一生,我們能找出向日葵一生幾個典型生長階段嗎?

種子、發芽、幼苗、開花、結果,這是向日葵一生典型生長階段。

看圖:一棵大樹一生,你們能找出與向日葵一生相同和不同嗎?對了,主要不同是壽命長短不同。請看資料庫:“植物壽命有長有短”,你們有什麼體會?是呀,無論是百年老樹,還是一年草本植物,它們都會死亡,這是自然規律,也是生命特徵。

交流:從這些植物一生中,我們明白了什麼?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點

思考:在我們對植物進行了這些觀察和研究之後,我們能夠説出植物哪些共同特點?我們是怎麼知道?

整理:翻看前幾課唯恩圖記錄,比較各共同點,然後整理記錄於紙上。

交流:我們認為,植物都生長在一定環境中,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等;都會生長髮育、都會繁殖後代,都有從生到死生命過程;都有相同基本結構特徵: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總結:植物作為生命體有許多重要特徵,有共同生長需要量,有生長髮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徵,還有適應環境(水葫蘆)結構特徵等。(這樣歸納總結一定要基於學生髮展基礎上,學生能總結幾條算幾條,不要強求,也不能死記硬背!)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國小教案 篇13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着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我們周圍的常見材料有木頭、紙、金屬、塑料、玻璃、纖維等。

流程與方法:

1.調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觀察和辨認不同的材料。

3.用詞語描述常見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發展進一步研究材料的興趣和願望。

【學習重點】

觀察和辨認身邊不同的材料

【學習難點】

用適當的詞語描述木材的特性

【學習準備】

6種用最常見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學習流程】

一、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1.這個單元我們將開始學習"材料",板書"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稱?什麼物品是用這種材料做的?教師將學生説到的材料一一板書出來。

2.看看自己和小組裏的同學,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攜帶的物品都是什麼材料做成的,試着把它們寫在書中的表格中。

3.交流記錄的情況,看看有沒有出錯。

4.這些材料在我們身邊應用很廣,書包裏的物品、教室裏的物品,它們又分別是用什麼材料製成的,四人小組合作完成調查表,對於難以判斷是什麼材料製成的物品,請作出標記。

5.調查結束後,在小組內討論以下問題:

①調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種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種材料製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種材料製成的。

③哪種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們身邊被廣泛使用着,為什麼大量使用它們呢?

二、觀察描述幾種常見材料的主要特點

1.我們周圍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種材料組成的,比如一扇門,就使用了木頭、玻璃、金屬等材料,不同的部位為什麼要用不同的材料?舉例説説你的想法。

2.四人小組選擇兩種材料討論它們分別有什麼主要特點和用途,並記錄下來。

3.交流各組的記錄情況,有不同意見的及時補充,若認同其他組的觀點,及時將它補充在自己的記錄單上。

4.請保管好記錄單,下次還要再使用。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國小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減少水和添加動物、植物會引發生態羣落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嚴格控制條件進行實驗活動,堅持進行觀察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控制條件進行實驗,細緻、準確地記錄到的現象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嚴格控制條件進行實驗活動,堅持進行觀察記錄。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並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説話。

【教學準備】準備若干魚、水、水草等材料。

【教學過程】

一、交流生態瓶,確定實驗方案:

1、交流:生態瓶裏的生物生活得還好嗎?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態瓶裏的動植物生活的比較好。

3、思考:如果改變生態瓶中的一些條件會怎樣呢?

4、引導:減少生態瓶裏的水是改變生態瓶的非生物環境,增加生態瓶裏的生物是改變生物的數量。

5、學生小組自由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案。

二、實驗一:減少生態瓶裏的水:(參17面記錄單)

1、實驗方法:選擇2個生態瓶,儘量一樣的,一個生態瓶的水減少一半,另一個水量不變,兩個生態瓶的生物數量都不變。

2、引導:要觀察生物有什麼變化,我們可以採用記錄小魚在改變前面一分鐘浮出水面上來的次數。

3、進行實驗和觀察記錄。實驗結果:由於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氧氣量減少,水少的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比較多。

三、實驗二:增加生態瓶裏的生物:(參18面記錄單)

1、實驗方法:選擇2個生態瓶,儘量一樣的,一個生態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個的小魚數量增加一倍,其他條件不變。

2、預測生態瓶裏會發生什麼變化。

3、同樣採用記錄小魚在改變前面一分鐘浮出水面上來的次數。

3、進行實驗和觀察記錄。實驗結果:水草增加,產生的氧氣量就增加,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會減少;小魚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會增多。

4、討論:如果小魚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會怎樣呢?(小魚浮出水面次數更多,甚至會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過多,影響植物對光的吸收,還會減少動物的活動空間,也會產生不良影響)。

四、總結拓展:

1、討論:要讓生態瓶裏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們要注意什麼?

2、回家繼續觀察生態瓶,嘗試寫科學觀察報告。

國小科學教案設計方案國小教案 篇15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學生要知道產生影子的條件:光源、遮擋物和屏,且遮擋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間。

2、明白判斷光源的標準:正在發光而且是自己發出的光

3、物體影子的長短、方向隨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變而改變;物體影子的大小與物體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物體影子的形狀和光源所照射的物體側面的形狀有關

4、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們生活中很有用處

過程與方法

1、做光和影的實驗,並將觀察結果準確地進行記錄

2、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擋物、影之間的關係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事物之間的變化是有聯繫的,也是有規律的。

2、在實驗觀察中養成嚴謹、細緻、實事求是的態度

二、教學準備教師演示:有窗簾的教室分組實驗:手電筒、4開的白卡紙、長方形的小木塊、鉛筆、尺子

三、教學重、難點:探究影子的特點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引入。引導語:對於光,我們都很熟悉,那麼對於光,我們都已經知道些什麼,還想知道些什麼?我們這個單元的學習是要探索光的祕密。

2、關於影子產生的條件

1)誰玩過影子的遊戲?我們怎樣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麼產生的,親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麼條件?

3)在實際操作、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學生知道影子的產生不僅需要陽光、擋光物體,還需要屏(牆面、地面等)

3、關於“光源”的教學

1)影子的產生需要光,那麼,哪些物體能發光呢?學生列舉

2)引導學生進行分類,自己發光和反射其他物體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電燈這樣可以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

4、影子的特點

1)在剛才的影子游戲中,我們除了知道影子產生的條件外,還有什麼發嗎?

2)我們再通過一些活動繼續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祕密,現自學科學書第25頁,看看是否明白實驗的方法、步驟、要求。

3)教師着重提示、演示第一個實驗

4)分組實驗,先在屏上畫下影子,最後再畫到課本上相應的地方

5)分組彙報,交流實驗發現影子會隨着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距離的關係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側面的關係

5、回顧和總結

1)引導學生回顧:我們今天學了光的哪些知識,發現了什麼規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戲,驗證一下我們發現的這些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