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通用12篇)

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 篇1

活動目標:

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通用12篇)

1.通過操作嘗試,感知澱粉遇到碘變藍的現象。

2.能運用這個現象解決實際問題。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悦。

活動重難點:

重點:通過操作,感知澱粉遇到碘會變藍

難點:嘗試運用澱粉遇到碘變藍的原理

活動準備:

碘酒、村長頭飾、饅頭、胡蘿蔔、土豆、白菜、餅乾、青瓜、梨頭、香蕉、奶粉、一次性杯子和盤子

活動過程:

1、認識碘酒

師(慢羊羊)小朋友,你們好!我是慢羊羊村長,最近我發明了一瓶神奇的藥水——它叫碘酒

提問:我們來看一下碘酒是什麼顏色的?(棕褐色)

師:碘酒有消毒功能,能殺死許許多多的細菌,在打針的時候經常用到我,細菌看見我就跑,哈哈哈

最近,我發現,碘酒除了能消毒之外,還有一個奇妙的現象,我們看看這裏有一個饅頭,現在加入了碘酒,現在我們看看饅頭怎樣了?你們想不想試一試,看一看其他食物中有沒有這樣的現象

2、幼兒操作

1)試一試

將碘酒滴到食物上,觀察現象

師提問:你發現了什麼?哪些食物變藍了

2)記錄

哪些食物發生了變藍的現象,在對應的欄裏打勾,教師驗證有異議的食物

3)揭示現象

你知道為什麼有些食物會變藍嗎?因為他們中都有一樣東西叫澱粉,澱粉遇到碘會變藍

3、問題解決——運用

1)情景表演

師:灰太狼,為了掙些錢給紅太郎和小灰灰買好吃的,動起了歪腦筋,開了一家奶粉超市

灰太狼“快來買呦,便宜濃稠的奶粉,原來,他在有的奶粉罐中放了許多澱粉,這樣買可以比超市便宜,所以許多羊村的村民上當買回了家,上了當,結果寶寶營養不良

衞生局的警察叔叔知道後,來進行檢查。警長遇到了難題:請我們聰明的小朋友來幫幫他想想好辦法,用什麼辦法可以檢測奶粉的真假呢

2)想一想

你可以用什麼辦法來檢測?

看顏色、嘗一嘗、用碘酒

3)動一動

請你們用碘酒的方法試一試,哪瓶是合格的哪瓶是不合格的

4、結束遊戲

師:找到了不合格的奶粉,灰太狼被警察叔叔帶走了,神奇藥水把它送進了監獄,羊村又恢復了平靜。請小朋友回去做做看那些食物中還含有澱粉。做一份食物澱粉大調查。

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 篇2

活動目標:

1、瞭解陽光有不同的顏色組成,知道陽光有紅色、橙色、黃色、綠色、藍色等七種顏色。

2、探索觀察七種顏色的方法,並通過塗色表現自己的發現。

3、產生探索自然奧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鏡子人手一面,多稜鏡每組一面。

2、小孔的紙板和裝水的玻璃瓶若干,水盆4~5個。

3、畫有太陽的表格以及彩色筆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去室外看陽光,引起探索的興趣。

教師:小朋友你們知道陽光是什麼顏色的嗎?説説你們看到的陽光的顏色。

2、瞭解探索陽光的材料。

教師:我們這裏有很多的材料,都有什麼材料呢?用這些材料可以幹什麼呢?讓幼兒説説材料的名稱及用法。

3、利用材料探索陽光的顏色。

教師引導幼兒利用多種材料親自動手探索發現五彩的陽光。

(1)探索一:將許多水盆放在室外,給每個小朋友一面小鏡子,讓幼兒將小鏡子斜放在水裏,玩一玩,看一看,能發現什麼?

(2)探索二:提供許多紙板,請小朋友對着紙板看玻璃瓶,看一看還能發現什麼?回班後讓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發現。

(3)探索三:引導幼兒利用多稜鏡觀察陽光,看一看有什麼新發現?

4、引導幼兒用彩筆塗色記錄陽光的顏色。

教師:每個小朋友的桌上都有一張畫有太陽的表格,請小朋友將看到的太陽光的顏色塗在表格裏好嗎?

幼兒進行塗色活動,活動完成後,讓幼兒交流表格的顏色。

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 篇3

活動目標:

1.瞭解空氣是無色、無味、無固定形狀的物質。

2.初步瞭解空氣流動產生了風,以及空氣與人的關係。

3.培養幼兒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4.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5.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條形的氣球11個、圓形氣球1個、充氣動物玩具2個、一個打火機、一根香條、5支小蠟燭、5個燒杯、一把扇子。

2.風車圖片ppt。

3.關閉活動室的窗户。

活動過程:

一、師幼通過深呼吸初步感知空氣的存在及特點

教師做深呼吸,幼兒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問:我們用鼻子吸到了什麼?(空氣)

師引導幼兒用眼睛看、用小手摸、用鼻子聞,感知空氣無色、無形、無味的基本特徵。

設計意圖:

通過深呼吸讓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直奔主題,同時又很巧妙地滲透了空氣的基本特點,激發幼兒對空氣的關注興趣。

二、師幼通過“改造”氣球感知空氣的變形

1.老師出示不同形狀的氣球,以及不同形狀的充氣玩具。

2.引導幼兒説出它們的形狀。

3.引導幼兒思考這些玩具為什麼能鼓起來?

(幼兒討論)

4.師小結過渡:這些玩具能鼓起來是因為裏面填充了空氣。空氣沒有固定的形狀,把它裝在圓形的容器裏,它是圓的;把它裝在長方形的容器裏,它是長方形的;裝在兔子的氣球裏,它就成兔子形狀了。空氣是會變的魔術師,老師請你們來看看空氣是怎麼變形的。

5.老師取出一個條形狀的氣球,通過擠壓把它設計成一小狗模樣。

6.把10個條形狀的氣球分發給幼兒進行造型設計。其餘幼兒注意觀察這些條形狀氣球的變化。

幼兒進行操作老師表揚心靈手巧的幼兒。

7.拓展過渡:空氣是個魔術師可以任意改變形狀,在我們身邊還有一些東西和他一樣沒有固定的形狀,你能想出來嗎?

幼兒思考,交流。

師小結:像空氣一樣的氣體,像水一樣的液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比方説天上的雲、霧、風,我們吃的油等等。

設計意圖:

此環節重點讓幼兒通過觀察、操作去主動發現空氣是沒有固定形狀的。結尾的拓展是對幼兒好奇心的培養,讓幼兒學會聯繫生活中的所見進行比對從而擁有更多的發現。

三、通過造風實驗感知空氣流動產生風

1.師打開活動室的窗户,引導幼兒感受有什麼東西吹進來了。

2.師用打火機點燃一根香條,讓幼兒觀察煙的方向,然後用扇子輕輕扇動,讓幼兒觀察煙的方向,引導幼兒思考為什麼煙的方向發生了改變?(扇子的扇動使空氣流動了)

3.師讓全班幼兒用手對着臉扇一扇,看看會產生什麼?(有一股風)

4.請一名幼兒拿着一個圓氣球,然後對着另一名幼兒的臉,放掉氣球裏的氣,請幼兒説説自己的感覺。

5.啟發幼兒思考風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幼兒交流)

6.師小結補充:通過剛才的幾個小實驗我們知道空氣流動產生了風。風有時大有時小。空氣跑得快,風就跟着快,空氣跑得慢,風就跑得慢。

7.師引導幼兒思考交流:如果我們在一個小房間裏感覺悶時要怎樣呢?夏天,小朋友感覺熱怎麼辦?冬天,在外面感覺風很大很冷的時候,該怎麼辦呢?早晨起牀,房間裏氣味很不好,應該怎樣呢?

8.知識拓展:ppt出示風車圖片,告訴幼兒人們利用風的力量可以發電。

設計意圖:

在感知風的形成這個環節,我主要設計了四個體驗步驟來感知空氣流動形成了風這一科學知識:感知自然風——扇子扇動的風——手扇動的風——氣球放出的風。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學會在生活中巧妙利用風,實現知識和生活的鏈接。關於風的知識拓展,是為幼兒打開又一扇科學探究之門。

四、通過捂鼻試驗,感知空氣與人的關係

1、無色、無味、無固定形狀的空氣和我們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呢?我們來做個實驗:用小手把鼻子捏緊,緊閉嘴巴,直到自己不舒服為止。

2、師引導幼兒思考交流剛才為什麼會感覺難受。

3、師小結:我們的生命離不開空氣,長時間吸不到空氣,我們就呼吸困難了,所以睡覺的時候,一定要把腦袋放在被子外面,這樣我們就能吸到空氣了。

設計意圖:

此環節除了讓幼兒親身感受空氣是人賴以生存的重要生命元素外,還將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意識滲透其中,讓幼兒學科學,用科學。

五、通過蠟燭熄滅實驗,瞭解空氣的助燃性

1、我們的生命離不開空氣,火其實也離不開空氣,老師給你們做個實驗:先點燃一根蠟燭,然後用一個燒杯罩住,過一會兒,把燒杯拿掉,看看蠟燭怎樣了。

2、師請5名幼兒到操作枱前做同樣的實驗。

3、小朋友們現在知道了火離不開空氣,要是家裏炒菜的油鍋着火了,的滅火辦法是什麼呢?

幼兒討論交流。師小結:對於着火的油鍋,讓火苗碰不到空氣的辦法是快速蓋上鍋蓋。

設計意圖:

這個環節緊扣課題,突出空氣的“神奇”,讓幼兒逐步加深對空氣的好奇心。同時也是滲透學科學用科學的理念,引導幼兒學會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六、師總結延伸

空氣就是這麼神奇,風離不開它,我們離不開它,連火也離不開它呢,還有哪些東西離不開它呢?它究竟還有哪些神奇的作用呢?小朋友們平時可要多聽、多看、多問、多想,就會有許多發現哦!

設計意圖:

幼兒科學素養的形成僅僅靠幾節科學活動課是遠遠不夠的,老師必須讓每節科學活動課都長滿向外不斷延伸的觸角,這樣的科學活動才是有生命力的。

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 篇4

活動目標:

1、學習關注身邊常見事物的明顯特點和現象。

2、嘗試根據不同物質的吸水特點進行不同組合搭配,尋找的吸水效果。

3、理解實物與符號之間的關係,初步學習用簡單的符號做記錄。

活動準備:

玻璃杯、不透明的罐子、裝水的塑料瓶、盤子、小方巾、海綿、棉花、有一定坡度的塑料槽、幼兒實驗記錄表、符號對照表、教師統計表等。

活動過程:

一、魔術遊戲,激發興趣。

1、教師:今天老師帶了杯水來和小朋友做遊戲,你們想一起玩嗎?

(1)出示一杯水和一個不透明的瓶子,將杯子裏的水倒進瓶子,請幼兒猜猜水還能倒回杯子嗎?(結果是將水倒了回來)

(2)出示另一個不透明的瓶子,請幼兒看看兩個瓶子是不是一樣?(是一樣的)再次做實驗,引導幼兒猜猜這次水還能倒回來嗎?(能)結果水倒不出來了,老師把水變不見了?

2、啟發幼兒猜猜水到哪裏去了?

幼兒:在瓶子裏。

幼兒:飛到外面去了。

3、打開瓶蓋,找出原因。(原來裏面有一條毛巾)小結:水被幹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來了。

幼兒非常興趣地觀看魔術遊戲,揭開謎底後都發現了水是被毛巾吸走了,反過來幼兒也理解了毛巾會吸水這一道理。

二、實驗驗證,尋找答案。

1、介紹實驗材料,符號對照表。

教師: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會吸水,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一些,我們一起來看看有什麼。(師介紹提供的物品後出示符號對照表,引導幼兒理解不同符號所代表的物品名稱。)

2、講解實驗方法。每5個人一組,每次每種物品取一件,分別放進塑料槽的黃色區域內並記錄擺放的順序,接着取一瓶水從塑料槽頂端的紅色圓點處慢慢的將瓶子內的水倒進槽內,直至全部倒完,最後將流入槽底托盤內的水倒進事先準備好的量杯內,看清量杯內的水量並做相應的記錄。實驗結束後取出槽內的物品,放進塑料筐內,將手擦乾後再次取物,改變物品的擺放順序後再次實驗。

3、提出實驗要求:

(1)5個人一組,每次實驗每種物品各取一件,擺放後先做記錄才開始實驗。

(2)水要倒到塑料槽頂端的紅色圓點上,速度要慢。

(3)每次實驗結束將槽內的物品取出放進塑料筐內。

(4)每次實驗物品的擺放順序不能相同。

4、幼兒分組操作,尋找答案。

幼兒:海綿最會吸水。

幼兒:我覺得毛巾最會吸水。

幼兒:最會吸水的要排第一,水才不會留走。

幼兒:最會吸水的排中間。

幼兒:我覺得應該先放毛巾,第二放海綿,再放棉花,這樣最會吸水。

幼兒根據教師提供的豐富的操作材料,較順利的完成實驗,並記錄實驗結果。流出的水被倒進了事先準備好的燒杯裏,幼兒很快能根據杯子中水的多少判斷出本組的哪種組合最會吸水。

三、分享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1、根據幼兒實驗記錄,用大統計表集體統計實驗結果。

2、得出結論:哪種組合最會吸水。

師幼共同統計各組實驗結果彙總在大記錄表上,根據大統計表比較出哪種組合的吸水效果。

教學反思:

活動一開始,我通過一個特殊的杯子引出課題激起孩子好奇心的同時讓他們自己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然後讓幼兒互相交流自己的實驗結果,引領孩子再次關注杯子裏的毛巾,比較濕毛巾和乾毛巾的不同,讓幼兒發現其中的祕密。整節課的設計主要運用探索式教學法,儘量做到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幼兒探索科學實踐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讓幼兒養成從小就主動探索科學的習慣,提倡幼兒自己體驗成功的喜悦,並且進一步體驗自信帶來的愉悦感。讓幼兒自己在實際操作中去發現問題並找到解決的辦法,獲得相關的感性經驗。

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 篇5

設計意圖:

物體的上拋、下落現象是幼兒在日常生活活動中經常遇見的,如何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去探索問題,我選擇和設計了“物體的上拋、下落”活動讓幼兒通過操作、觀察、分析、探索主動獲得物體上拋、下落的經驗。在製作玩具的同時,為了讓不同水平幼兒都在各自基礎上獲得發展,我為幼兒提供了難易不同的操作材料,讓幼兒自己動手動腦自制玩具,獲得成功的喜悦。

活動目的:

1.感知不同質量的物體上拋、下落的不同現象,培養幼兒探索精神。

2.激發幼兒自制玩具的興趣,培養動手、動腦能力和克服困難的精神,體驗成功的喜悦。

活動準備:

1.塑料袋、沙包、紙張、夾子若干

2.難度不同的半成品材料,降落傘範樣

活動過程:

一、操作、探索

1.探索塑料袋與沙包上拋的不同現象

2.讓孩子運用已有的經驗説出易拋與不易拋的物體

3.探索紙與夾子上拋不同現象

4.探索紙與夾子從同樣高度下落的不同現象

5.探索怎樣使紙能快一點落下的方法

6.留下餘興:讓幼兒思考用什麼辦法能使夾子下落的速度慢一些

二、幼兒自制玩具

1.討論:怎樣能使夾子下落的速度減漫

2.鼓勵幼兒通過觀察探索自己製作玩具

3.幼兒製作玩具,教師個別指導

三、玩玩具,體驗成功的喜悦

活動反思:

1、第一個環節沒有讓幼兒充分體驗物體都是下落的,示範的時候關於如何拋和最終結果這兩個指令不明確。這個環節只作為初步感知,不應該佔活動的大部分時間。

2、第二個環節比較時,應讓幼兒在五中材料中隨意選擇兩者進行比較,如果五種比較則很難有明確結果,也浪費時間。在幼兒操作之前我引導幼兒應該在同一高度鬆手來比較,但是幼兒實際操作過程中並沒有都這麼做,有的根本沒有兩兩比較就憑感覺寫結果,幼兒較亂,應該讓幼兒上來分享他是怎麼比較的,也可以讓幼兒將下落的過程畫下來。

3、材料選擇:用紙來做實驗每次都受空氣阻力會導致速度不同,而且形狀不固定。應選用重量相同形狀不同、形狀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來比較,這樣更加能控制變量,要先從幼兒最易認同的經驗來探究。材料投放的時候應隨着環節的遞進一步步投放,不應所有的都放好。

4、科學活動目標應該是讓幼兒學會怎樣探究,而結果並不是很重要。

5、第三環節應該讓幼兒操作之後再得出結論,挑戰幼兒原有經驗。

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 篇6

活動目標:

1、認識時鐘,學習看整點與半點,養成遵守時間的好習慣。

2、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3、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課件、自制表、連線練習圖,幼兒經驗準備:認識數字1——12

活動過程:

一、傾聽表的聲音,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通過聲音,吸引幼兒的興趣】

師:這是什麼東西發出的聲音?

二、播放課件,認識時針與分針。【通過直觀的教具,引導幼兒觀察】

1、瞭解表與鐘的不同。

師:你們在家裏的什麼地方見過表?

小結:大的厚的叫鍾,(掛鐘,座鐘)小的,薄的叫表(懷錶,手錶)

2、認識時鐘,分清時針與分針。

(1)播放課件,認識時鐘。

師;鍾與表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小結:都有數字1-12,都有錶針,都有錶盤,它能告訴人們時間。

(2)播放課件,認識時針與分針。【通過觀察、比較及語音的提示,分清時針與分針】

師:這兩個錶針一樣嗎?,哪裏不一樣?

小結:短的叫時針,長的叫分針。

(3)幼兒操作,理解順時針轉。【難點的突破】

師:時針要與小朋友做遊戲,它現在在數字1上,你能用你的表告訴我它在哪裏嗎?

師:時針想旅遊去,它的路線是從1依次到12,你能撥出它走過的路線嗎?分針同上。

小結:時針與分針都是從1-12的順序旋轉的,我們叫順時針轉。【通過操作遊戲理解順時針的方向】

三、認識整點與半點

1、認識整點【通過觀察、比較,找出相同的地方】

(1)播放課件,請幼兒找出三幅圖的相同點。

師:第一幅圖的分針指着數字幾?時針指着數字幾?(依次類推第二幅第三幅)。

師:它們的時間不一樣,但分針指着同一個數字,那是幾?

小結: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點。

(2)幼兒操作練習。【幼兒動手實踐】

2、認識半點,同上。

四、幼兒操作,結合幼兒一日生活,鞏固對整點與半點的掌握。【動手實踐、驗證、表達的機會】

師:幾點吃早飯?幾點第一節活動?幾點做操?幾點吃中午飯?幾點入睡?幾點下午的户外活動,幾點媽媽來接?

小結:小朋友都知道幼兒園的學習與生活的時間了,也都會看錶了,我希望每小朋友都能做一個遵守時間的好孩子。

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 篇7

[目標預設]

1.嘗試用遊戲棒架起彩泥的方法,發現“三腳架”具有穩定性。

2.在製作“三腳架”的過程中能發現並樂意解決問題。

3.喜歡科學探究活動,體驗操作和成功的樂趣。

[活動準備]

1.遊戲棒、橡皮泥、扭扭棒、竹籤、鈴鼓等。

2.課件。

[教學過程]

一、出示遊戲棒和橡皮泥,初次嘗試用筷子把彩泥撐起來。

1.出示遊戲棒和橡皮泥。

(1)這是什麼?我們平時是怎麼玩的?

(2)看誰能用一些筷子把橡皮泥穩穩地撐在桌上,想接受挑戰嗎?(想)那待會就請小朋友去試一試,可以多選幾根遊戲棒哦,然後稍稍用點力插進橡皮泥裏,插完後要稍稍調整角度,鬆開手試試會不會倒,會倒就説明還沒有成功,還需要在繼續試,如果能撐起來不倒,説明你成功了,那就請你把成功的作品放桌上不動,人走到座位上休息一下,好嗎?現在就請小朋友用桌上的材料去試試看。誰能用遊戲棒把橡皮泥撐起來,讓橡皮泥穩穩地站在桌上?看看你用了幾根筷子?

2.幼兒自由嘗試,教師指導。

3交流嘗試結果。

(1)你們都成功了嗎?你用了幾根遊戲棒將橡皮泥撐起來的?

(2)師:誰來介紹下,你成功了沒有?你用了幾根遊戲棒把橡皮泥撐起來的?你是用什麼辦法讓筷子起來的?上面怎麼插的?下面呢?

(3)教師小結:我們在做的時候,每根遊戲棒的一頭插在橡皮泥的中間,要靠靠攏,高度一樣高,下面呢,要分分開,才能將橡皮泥撐起來的哦。(比較幼兒的作品,根據實際情況引導幼兒發現棒必須撐開才能站起來)【評析:“三腳架”在人們的生活中運用得比較廣泛,但是孩子們可能關注得比較少,有時候就算見到了也不一定會注意它、探究它。我利用孩子們在玩遊戲棒的過程中提出遊戲目標,要幼兒用一些遊戲棒和橡皮泥結合,使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直立着靠在一起不倒下。孩子們在操作過程中先試,在試試玩玩中對於結果也很驚奇。】

二、第二次探索,嘗試用最少的遊戲棒將橡皮泥撐起來。

1.交代操作要求。

師:剛剛大部分小朋友都成功了,沒成功的也不用灰心,等會老師給你們機會繼續完成!那接下來我們要接受新的挑戰咯!你準備好了嗎?那聽清楚了:我想請你們試一試,用最少的遊戲棒將橡皮泥穩穩地撐起來。是用最什麼的遊戲棒將橡皮泥撐起來?是要比一比誰用的遊戲棒最少哦?再試試看吧!

2.幼兒探索,教師指導。

3.交流操作結果。

你最少用了幾根遊戲棒把橡皮泥撐起來了?(3根)有沒有比3根更少的了?

4.小結。

我們發現,圍繞一箇中心點,把三根遊戲棒搭成一個三角形,就能又方便又穩固地把橡皮泥撐起來。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三腳架”。

【評析:第二個環節中,我提出用最少的小棒使其站起來,很多幼兒在第二次操作中帶着遊戲的目的來操作,對活動越來越感興趣。這一系列操作活動試圖通過活動來引導幼兒進一步關注身邊的科學現象。】

三、介紹各種“三腳架”,結合生活,談談三腳架的作用。

1.人們根據這個發現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在生活中你有沒有看見過三腳架?它有什麼用?

2.用課件演示各種三腳架。

老師帶來了幾張圖片,看看它們的三腳架在哪裏?請你找出來?(請幼兒用筆劃出三腳架的位置)(1)(出示相機三腳架圖片)師:看看這是什麼三腳架?他有什麼用啊?(拍照的時候可以把照相機放在上面,這樣拍照就更穩更方便了)(2)(出示畫畫三腳架)師:那這個是什麼三腳架?(可以在上面畫畫,有了這個三腳架啊,就可以把紙架在上面畫畫了,很方便)(3)(出示三腳凳圖片)師:看看這張凳子和我們坐的不一樣吧,它有幾隻腳?所以我們叫它三腳凳。(4)(出示多層三腳架)師:這個呀是多層三腳架,它的每一層都可以用來放一些生活用品,可以放很多東西,不佔地方,非常方便。(5)(出示架子鼓圖片)師:看看這張圖片中哪裏有三腳架?圓圓的那個可以敲出聲音來的是什麼啊?(鼓)在鼓的下面有三腳架,所以叫它架子鼓。

【評析:通過幼兒自主探索,發現“三腳架”支撐的原理,培養幼兒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圖片講述生活中的“三腳架”,提升幼兒的知識經驗。幼兒在觀察過程中,既理解、掌握了相關的知識點,又體驗了探索的樂趣、成功的喜悦,從而激發了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

四、用三腳架原理製作“架子鼓”,體驗成功的樂趣。

1.介紹材料及製作要求。

這裏有一些竹籤和扭扭棒,請你們用“三腳架”的原理,三人合作製作一個鼓架,把鈴鼓撐起來。一個人拿住竹籤,一個人用扭扭棒把竹籤紮緊,注意要多扭幾圈。再把三根竹籤撐開來,擺成三腳架的樣子。(請個別幼兒配合示範)【評析:中班的孩子都已經有了一定的操作經驗,但合作的能力需要在各種活動中不斷加以鞏固和提高的。而對於科學活動來説,培養孩子正確的科學態度、方法和技能無疑也是不可或缺的內容。因此,老師也有意識地在活動中設計了合作的要求,讓幼兒在學習同伴互助、有效利用同伴資源的同時學會交流與分享,從而獲得共同發展。】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提醒幼兒一定要把竹籤紮緊。

3.展示作品,請幼兒演奏,感受成功的樂趣。

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 篇8

【活動目標】

1、幼兒觀察實驗,感知施加相同的力,受力面越小產生的作用越大。

2、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培養幼兒獨立思考能力。

3、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悦。

4、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活動準備】

1、小桌子(在泡沫板的四角釘上四顆釘子做成);

2、沙箱、沙子、玻璃杯、削好的鉛筆、充氣的氣球、桌子。

【活動過程】

一、玩一玩:

1、幼兒模仿小雞、小天鵝聽音樂在沙池中做遊戲。觀察遊戲後留下的腳印。

2、提問:學小雞、小天鵝走,留下的腳印有什麼不同?

(1)小天鵝走時全腳掌着地,腳印是平平的。

(2)小雞走時腳尖着地,留下的腳印是深深的。

二、幼兒探究活動一。

1、探究的問題:用同樣的力,小桌子不同的面陷入沙土的深淺一樣嗎?

2、試一試。

(1)把小桌子的桌面朝下放在沙箱的沙土中,用手指使勁按小桌子。

(2)把小桌子的桌腿立在沙土中,用手指使勁按小桌子。

3、記一記我的實驗過程。

4、説一説我的發現。

(1)桌面朝下時,可看到桌面只稍微陷入沙土一點。

(2)把桌子正放時,可看見桌腿陷入沙土很深。

三、幼兒探究活動二。

1、探究的問題:用同樣的力,玻璃杯不同的面陷入沙土的深淺一樣嗎?

(1)把玻璃杯口朝下扣在沙箱裏,用手掌使勁按玻璃杯。

(2)把玻璃杯口朝上平放在沙箱上,用手掌使勁按玻璃杯。

2、記一記我的實驗過程。

3、説一説我的發現。

(1)杯口朝下時,杯子陷入沙子很深。

(2)杯口朝上時,杯子幾乎不往沙子裏陷。

四、幼兒探究活動三。

1、探究的問題:用手指擠壓鉛筆的兩端(一端削尖),在兩個手指上留下的痕跡有何不同?

2、試一試。

幼兒用左右手指擠壓鉛筆的兩端(一端平面,一端削尖)。

3、記一記我的實驗過程。

4、説一説我的發現。

(1)尖的頭紮在手指上有很深的印兒。

(2)另一個手指幾乎不出現痕跡。

五、幼兒探究活動四。

探究的問題:手指與手掌同時擠壓氣球兩側,氣球變化一樣嗎?

六、試一試。

1、幼兒用手指與手掌同時擠壓氣球兩側。

2、記一記我的實驗過程。

3、説一説我的發現。

(1)用手指壓的地方深深地凹進去。

(2)用手掌壓的地方沒有變化。

七、遊戲:幫小雞過河。

小雞要過河,可是它的腳太尖,剛下河就把冰踩碎了,用什麼方法可以幫助小雞過河?

1、給冰上鋪上薄板,讓小雞踩着板過河。

2、給小雞做一雙大鞋,讓它穿着大底鞋過河。

八、拓展思路。

在平整的水泥地上鋪一張白紙,上面放一張複寫紙,再鋪一張白紙,脱掉襪子,用單腳踩在紙上,然後抬起腳拿起紙,在上下兩張紙上都看不到腳印。請幼兒用圓珠筆在白紙上輕輕寫字,上下兩張紙都能留下深深的字跡。

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 篇9

活動目標:

1、產生對顏色的興趣。

2、通過顏色的變化,能仔細地觀察實驗。

3、通過探索懂得顏色的混合可以變成另外一種顏色。

4、大膽地參與討論,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想法,發展求異思維。

5、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活動準備:

1、桔子、茄子、白菜頭飾各8個。

2、紅、黃、藍顏料,透明口杯,紅、黃、藍、橙、紫、綠色卡片若干。

3、棉籤若干,調色盤,分別裝有桔子、茄子、白菜圖片籃子3個。

4、兒童音樂一首。

活動過程:

一、教師導入活動,引起幼兒興趣。

1、教師介紹今天來參加活動的成員,引出桔子寶寶,白菜寶寶,茄子寶寶,並讓幼兒説出它們的顏色。

2、以小熊敲門送禮物引出紅、黃、藍、三種顏料,並讓幼兒説出顏色。

二、教師邊操作實驗邊講解,讓幼兒觀察顏色變化。

今天,老師要當個魔術師,變個魔術給你們看看,請你們仔細觀察好嗎?

1、將紅色顏料和黃色顏料倒入一個空口杯中,輕輕搖一搖,變成了什麼顏色?(桔黃)

2、用同樣的辦法變出綠色、紫色。

並記錄如下:黃+藍=綠色紅+藍=紫色

三、交代實驗要求,請個別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剛才老師變了魔術,現在請小朋友們來當魔術師,自己來變魔術好不好?

1、分別請一個桔子寶寶,白菜寶寶、茄子寶寶來變魔術,逐個變出桔黃色、綠色和紫色。

2、讓每組幼兒顏色卡片在桌上操作實驗結果。

3、教師小結,簡評。

延伸活動:

剛才老師和小朋友都當了魔術師,小熊也想當魔術師,我們來看看小熊要變什麼呢?

1、小熊逐個變出一籃子桔子、白菜和茄子,其中一部分沒塗顏色,需要小朋友來幫忙。

2、讓小朋友們用自己變出的顏色,邊聽音樂邊用棉籤給沒上顏色的桔子、白菜和茄子,塗上漂亮的顏色。

活動反思:

1、這次活動的安排,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所以對幼兒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幼兒觀察老師實驗的過程中,幼兒一直很安靜很認真地看着實驗過程。

2、給幼兒提供感性經驗,幼兒在直觀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講述實驗的過程。

3、鼓勵幼兒多配色,並用自己配出的顏色進行繪畫,增強幼兒的成就感。

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 篇10

活動目標

1.喜歡玩報紙,積極探索報紙的不同玩法。

2.能想辦法把報紙變成紙球,並探索出固定紙球的方法。

3.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幼兒準備:使幼兒具有一定的玩紙的經驗。

教具準備:報紙、小簍子、彩色毛線、彩色橡皮筋、包裝袋、透明膠布、雙面膠、固體膠、乒乓球拍、羽毛球拍、足球門、小籃球架、剪刀、小揹簍。

活動過程

1.自由玩報紙,積極探索報紙的不同玩法。

教師引導:老師今天帶來了很多報紙,我們要和報紙一塊兒做遊戲。請你們每人拿一張報紙玩一玩,看看可以怎麼玩,比一比誰玩報紙的方法多。

幼兒自由玩報紙。(摺疊、拋、投擲、跨跳、頂在頭上玩等)

教師與幼兒共同交流報紙的玩法。(幼兒把報紙放在地上,找張椅子坐下來)

2.探索報紙變紙球的方法。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用報紙玩了很多遊戲,有的把報紙折成小動物玩,有的把報紙向上拋着玩,你們想不想把報紙變成球來玩呢?用什麼辦法能把報紙變成球呢?想變成什麼樣的球?(能提供足夠的報紙,接着,出示羽毛球拍、乒乓球拍、足球門、小籃球架)我們帶着自己的球來玩一玩吧。

幼兒自由玩。教師巡迴指導。

3.探索固定紙球的方法。

教師引導:玩了這麼長時間,看看你的紙球有什麼變化。

幼兒:散了,不圓了。

教師:玩了一會兒,紙球就有點散了,沒有原來那樣圓了,那怎樣才能讓你的紙球變得緊緊的、圓圓的,更好玩呢?我們用什麼來固定紙球呢?(教師出示材料)我們來試一試誰固定得又快又好。

幼兒探索固定紙球的方法。

4.師幼共同遊戲:投籃。

教師引導:剛才小朋友投籃的那個架子是不動的,很容易投。現在,我來當籃球架(老師把小揹簍放胸前),在前面跑,看看誰有本領把球投進我這個小揹簍中來,好嗎?

活動反思

(一)崇尚簡約

幼兒園科學活動的簡約化,是指對科學活動中的情境創設、資源選擇、活動組織、結構安排、媒體使用等各教學要素的精確把握和有效利用,使教學活動變得更為簡潔、清晰、流暢、凝練、深刻。簡化後的幼兒園科學活動,意味着幼兒有足夠的時間探究操作,有足夠的空間展現自我;教師有足夠的機會促進生成,有足夠的時間研究幼兒。

1.材料簡單實用。

本活動提供給幼兒的操作材料是幼兒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報紙,幼兒在折、團、固定紙球等活動中,建構了關於報紙的相關經驗,體驗到了探索、發現、獲得成功的喜悦情感。因此,科學探究應從幼兒身邊的事物開始,引導他們關注周圍生活和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趣味和奧妙,這有利於保持幼兒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於觀察和發現。

2.過程簡潔明瞭。

課堂是幼兒學習、思考的場所,不是表現教師才藝的場所。教學的過程設計要簡單有效。簡單的設計可以給幼兒留下更多的學習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去發現和建構出新知。環節的預設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和簡。本活動的教學環節簡單而清晰:自由玩報紙,探索報紙的不同玩法→探索報紙變紙球的方法→探索固定紙球的不同方法。這三個環節看似簡單,卻是我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徵、知識水平並對教材的重、難、疑點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擬定的一個大致框架。

3.內容簡約充實。

幼兒園課堂教學的時間是一個常數,一般是小班15~20分鐘,中班20~25分鐘,大班25~30分鐘,要想在一次課堂教學中對一個物體或現象進行深入、全面的探究,是不太可能的,因為幼兒的學習精力也很有限。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必須追求教學內容的簡約。活動側重於讓幼兒在自由玩報紙積累相關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報紙變成紙團的方法,進而自然而然地導入固定紙球的環節,內容雖然簡約,但幼兒的探索是充實的、快樂的。

(二)迴歸本真

本真課堂中的“本”是指以人為本,以幼兒的發展為本;“真”是指課堂教學的真實,同時也是指幼兒的童真。本真課堂應尊重幼兒的真實體驗,應讓幼兒得到限度的自由,使他們在自由的天地裏任意馳騁、創造。

1.尊重幼兒的真實體驗。

真實是課堂的生命。本活動的三個環節,是從獨自玩報紙、兩兩合作玩報紙、集體玩報紙,到自己探索報紙變成球的方法,再到最後環節中自己選擇材料固定紙球。幼兒的體驗是充分的、真實的,是幼兒自己對真實的材料進行真實的觀察與操作而獲得的真實體驗。教師在每個環節中,充分尊重每個幼兒的表達和創造方式,及時肯定他們獨特的體驗與表現。如在自由玩報紙的活動中,教師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對幼兒表現出來的獨特玩法及時肯定,並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

2.營造自由創造的氛圍。

自由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是獲得創造的源泉,而創造是人的本質力量的追求。本活動中,從幼兒興奮的神情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探索是自由的、快樂的。一張張報紙在幼兒的手中變成了他們喜歡的籃球、排球、足球、兵乒球、沙灘排球……他們進行着激烈的足球、乒乓球和投籃比賽。當幼兒在比賽中不斷地搓、揉紙球時,教師及時地點撥,激起了他們固定紙球的願望。在這個環節中,他們自由選擇材料,採取獨立或兩兩合作或請教師幫忙的辦法固定紙球,然後用固定好的紙球再去進行投籃、足球射門等比賽,從中體驗到自由創造、獲得成功的快樂。

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 篇11

活動目標:

1、在探索活動中感受和比較物體的粗細,理解粗細是具有相對性。

2、嘗試給5個以內物體按粗細進行正逆排序。

活動準備:

1、筷子、木棒、鉛筆、彩筆、記號筆、蠟筆。

2、粗細不同的吸管若干,操作材料一人一份。

3、口袋一個(裏面裝有粗細不同的物體)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談話引入

1、孫悟空會變的金箍棒引題,孫悟空有一個很厲害的兵器是什麼?(金箍棒)金箍棒可以變粗也可以變細。

二、基本部分

1、教師出示一個粗的一個細的物體,並請幼兒説一説

(1)哪個粗?

(2)哪個細?

(3)你怎麼知道它是粗或細的?

2、教師通過變變變的遊戲出示不同粗或細的物體,知道粗細是相對的。

3、遊戲變變變教師説變粗時幼兒兩手做出粗的樣子,師説變細時幼兒兩手做出細的樣子,通過遊戲加深對粗、細的理解。

三、活動結束比較周圍環境中各種物體的粗細,回家後比較家裏各種東西的粗細並做記錄。

1、觀察實物,區別粗細。

(1)教師出示筷子和木棒,引導幼兒觀察哪根粗,哪根細。

(2)分別出示鉛筆、蠟筆和記號筆,幼兒比較粗細。

(3)出示三支筆讓幼兒比較最粗和最細。

教師小結:判斷哪一種物體是粗還是細,一定要通過兩樣以上的物體進行比較,才能區別它們的粗細。

2、摸一摸,比一比。

(1)教師出示"奇妙的口袋",以神祕的口吻告訴幼兒,在口袋裏有很多粗細不同的物品。

(2)做遊戲"奇妙的口袋"。

遊戲規則:教師出示一支水彩筆,請幼兒從口袋裏摸一樣比水彩筆更粗的物品,每個幼兒一次摸出一樣的物品。

3、幼兒找找自己身上的部位,哪些是粗的,哪些是細的。

教師小結:手臂細,大腿粗;小腿細,大腿粗;手指頭細,手臂粗;大拇指粗,小拇指細等。

4、嘗試用5種以內的物體按正逆順序排序。

(1)出示三種粗細不同的吸管,引導幼兒用吸管按從粗到細和從細到粗的順序排序出來。(教師巡迴檢查)

(2)教師出示4個粗細不同的紙筒,請個別幼兒按從粗到細和從細到粗的順序排序。(集體檢驗)

(3)發操作材料,讓幼兒把5棵樹從粗到細和從細到粗的順序排序。(教師巡迴檢查)

(4)請個別幼兒到黑板前演示自己的排序方法。如幼兒排對,教師給予鼓勵。

5、教師小結:在給物體排序時,如果是按從粗到細的順序排序,就要先找出最粗的排在最前面,剩下的又來比較繼續排。如果是按從細到粗的順序排序,就要把最細的排在最前面,剩下的又來比較繼續排。這樣就能準確的排出物體的粗細。

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 篇12

【活動目標】

1.瞭解蠶的外形特徵、生活習性以及用途。

2.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進一步瞭解蠶的生長、變化過程。

3.願意養蠶和關心蠶寶寶,萌發對小動物的愛。

【活動準備】

各個生長階段的蠶寶寶圖;蠶生長過程圖片;班裏飼養的蠶寶寶以及其照片;人手一片桑葉。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主題

最近我們班的自然角來了一些小客人,他們在我們的照顧下慢慢長大了,你們知道是誰嗎?(蠶寶寶)

蠶寶寶是什麼樣子的?蠶寶寶愛吃什麼?

二、通過討論、觀察,瞭解蠶的生長變化過程

1.提問並出示相應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討論。

(1)蠶寶寶是由什麼變成的?(蠶卵)蠶卵是什麼樣子的?(幼兒先説一説,再出示圖片)

(2)蠶卵怎麼樣能孵出蠶寶寶來?蠶卵孵出來的幼蠶像什麼?叫什麼?

師小結:春天來了,天氣暖和了,我們可以用棉花把蠶卵包起來曬曬太陽就能孵出蠶寶寶來了。(遷移小蝌蚪的成長)幼蠶很小,像螞蟻一樣,它有一個有趣的名字叫蟻蠶。

(3)蠶寶寶吃了很多桑葉,一天天地長大,它又有哪些變化?又變成什麼樣子?(依次出示圖片讓幼兒瞭解蠶寶寶在各個階段的特徵)

2.幼兒分批觀察班裏的蠶寶寶,等待的幼兒和小夥伴説一説蠶寶寶是怎麼樣慢慢變化的。

3.出示蠶寶寶的一生循環圖,幫助幼兒理順蠶寶寶的生長過程。

師小結:蠶的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剛孵出來的幼蠶,身體黑色很小,像螞蟻,叫蟻蠶。蟻蠶吃了很多桑葉,慢慢地長大,經過四次蜕皮,身體一次比一次變白、變大。最後,蠶開始吐絲作繭,在繭裏,蠶再蜕一次皮,變成蛹,由蛹變成蛾,然後咬破繭爬出來,蠶蛾灰白色,有翅膀,雌蛾產卵後不久就死去。

三、瞭解桑葉以及蠶的用途

1.蠶寶寶喜歡吃什麼?(桑葉)桑葉是什麼樣子的?(桑葉人手一片觀察)

2.飼養蠶有什麼用?

蠶屎可做枕芯,有藥用價值;蠶繭能抽絲紡織成絲綢,可做面料和服裝

3.師:蠶對我們的用處很大,我們在飼養時,應注意些什麼?

勤換桑葉,讓蠶寶寶吃飽;幫蠶寶寶清理便便,注意衞生;蠶結繭時,不要移動等。

四、聯繫生活,情感遷移

1.出示我們班養的蠶寶寶照片,激發幼兒去關愛蠶寶寶的意識。

2.教師小結:希望我們小朋友能用今天學到的養蠶寶寶的方法去好好照顧我們班的蠶寶寶,每天去看看他們,喂喂他們,觀察蠶寶寶是怎麼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