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_科學教育活動(精選19篇)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_科學教育活動 篇1

活動目標: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_科學教育活動(精選19篇)

1、嘗試將有關聯性的物體進行匹配。

2、學習用連貫的語言表達相關聯的事物之間的關係。

3、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悦。

活動準備:

連線筆,教學掛圖。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你們有好朋友嗎?説一説好朋友是誰?為什麼你覺得你們兩個是好朋友?

2、小結:好朋友都喜歡在一起,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東西和高興的事情,願意和好朋友分享;遇到困難的時候,好朋友之間會互相幫助。

3、如果沒有好朋友,會感覺怎麼樣呢?

二、幫物品找朋友,理解關聯性的含義

1、小朋友們都希望自己有好朋友,但是不會説話、不會動的一些東西或物品,它們有沒有好朋友呢?

2、桌子的好朋友是什麼?(椅子)為什麼桌子和椅子是一對好朋友?誰是VCD機的好朋友?為什麼它們是好朋友?可以依次説出碗、瓶子、電視機、錄音機、畫筆、鎖等,請小朋友幫它們找一找好朋友,並説一説為什麼它們是好朋友。

3、小結:有的物品吸一個好朋友,有的物品不止一個好朋友,如果這些物品的好朋友不在一起會怎麼樣?

三、自主發現相關聯的一組物品

1、請幼兒在活動室裏找一找誰和誰是好朋友,並説一説為什麼它們是好朋友。

2、引導幼兒把是好朋友的幾個物體連起來説一句話

四、出示掛圖。完成上面關聯性的對應連線

1、請幼兒看掛圖,讓好朋友們拉拉手,完成連線

2、把三個好朋友連起來説一句話,再想一想每一組物品還有沒有好朋友。如:雨-雨鞋-雨傘的好朋友還有雨衣。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_科學教育活動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和動手活動,使幼兒感知土壤裏有水、空氣、腐爛物等成分和與植物的關係。

2、培養幼兒的觀察、比較及動手操作能力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三盆土(粘土、壤土、砂土)、挖土的鏟子、衞生紙、可以種植的菜秧、一小盆水、三隻盤子、四個紙杯(其中三個杯子杯底扎些小孔,一個杯子裝水)、一隻量杯。

活動過程

1、幼兒提前兩天到種植園,拔出幾棵青菜和小草。看一看,植物能不能離開土?觀察前幾天拔出的青菜和小草。

(1)青菜和小草都乾枯了。

(2)因為它們的根離開了泥土,離開土壤就會乾枯。

2、探究的問題:土壤中有什麼?用小鏟子挖泥土。

(1)土壤裏有樹根,還有爛了的樹葉。

(2)土壤裏有死蟲子。

(3)土壤裏有蚯蚓、螞蟻。

3、輕輕捏捏衞生紙包的泥土。

(1)紙濕了。

(2)泥土裏有水分。

4、把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

(1)有氣泡。

(2)泥土中有空氣。

5、説一説,植物為什麼會在土壤裏生長?

(1)植物在土壤裏生長,是因為土壤裏有肥料。

(2)因為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氣。

6、比一比,三種土壤(粘土、砂土、壤土)有什麼不同?將三杯土放在三隻盤子上,用量杯分別向三杯泥土中澆同樣多的水。

(1)砂土裏的水很快流到下面的盤子裏去了。

(2)壤土裏的水只流了一點,其他都被土壤吸收了。

(3)粘土裏的水都在杯口,滲不下去,下面的盤子裏沒有水。

7、想一想,植物種在哪一種土壤中,根吸收到的水分和養分最充足?種一種,哪種土壤最適合植物安家?幼兒將青菜秧種在三種土壤中,引導幼兒每天觀察記錄青菜的生長情況。記錄青菜在三種土壤中的生長情況。

注意事項

1、幼兒取泥土包入衞生紙中時,教師注意引導幼兒選取較濕潤的土。這樣,紙濕的效果較明顯。

2、幼兒向三杯土澆水時,水不宜多,以防水從杯口溢出流到盤中,影響觀察。

拓展思路

啟發幼兒觀察、探索仙人掌為什麼能生活在沙漠裏,瞭解不同植物對土壤條件有不同的需求。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_科學教育活動 篇3

教學目標:

1、傾聽故事,萌發愛護鳥類的情感。

2、能圍繞問題積極參與討論,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3、知道啄木鳥、貓頭鷹、喜鵲的特殊本領,瞭解其它鳥的特殊本領。

教學準備:

1、《小蘋果樹找醫生》課件。大蘋果樹婆婆和小蘋果樹圖

2、小蘋果樹、老蘋果樹、喜鵲、貓頭鷹、啄木鳥的頭飾。

教學過程:

一、導入活動

1、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件禮物,你們看一看它是什麼?畫中畫了些什麼?這兩棵樹有什麼不同?(一幅畫,兩棵樹,大小不同,蘋果多少不同、表情不同)再看看他們的表情是怎樣的?猜一猜為什麼樹婆婆不高興

2、小朋友們真聰明,下面我們來聽一個故事,看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好不好

二、完整欣賞故事一遍,初步熟悉故事的內容。

1、播放錄音,要求幼兒認真聆聽。

2、提問:故事的名字叫什麼?老蘋果樹為什麼不高興?小蘋果怎麼辦的?小蘋果樹請了哪些朋友為老蘋果樹看病?

3、小蘋果樹到底請了哪些朋友了來給老蘋果樹看病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三、分段欣賞故事,採用提問的方法,幫助幼兒進一步的理解故事內容。

1、欣賞故事第一段後,教師提問:樹婆婆生病了,身體里長蟲子了,小蘋果樹幫它請的第一位醫生是誰?出示喜鵲的圖片。他給樹婆婆治病了嗎?為什麼?

2、第二段:夜裏,小蘋果樹為樹婆婆請的醫生是誰?出示貓頭鷹的圖片。他給樹婆婆治病了嗎?為什麼?

3、第三段:到底是誰給樹婆婆看的病?邊出示啄木鳥的圖片。怎麼看的?

4、最後:樹婆婆的病被啄木鳥治好了嗎?

四、瞭解故事裏鳥和其它鳥的特殊本領。

1、提問:故事中的喜鵲、貓頭鷹、啄木鳥你最喜歡誰?為什麼?

2、大自然的鳥類多着了呢,它們都有自己的本領,都是益鳥,今天老師請來了一些鳥客人,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3、教師出示ppt,引導幼兒瞭解其它鳥的本領。

3、教師總結:喜鵲的本領是捉樹葉上的害蟲,貓頭鷹的本領是捉老鼠和蛇,啄木鳥的本領是捉樹幹裏的蟲子。每種鳥都有不同特殊的本領。

2、提問:哪些鳥也有自己特別的本領?

五、結束活動

小朋友真棒,今天回家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找一些小鳥的圖片,拿來向老師和小朋友們説一説,講一講,他們都有些什麼本領?好不好?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學方案3

活動目標:

1、在交流、討論中分享有關蚱蜢的經驗與信息,產生進一步探究的的願望。

2、能大膽説出自己的發現或疑問,並進行記錄。

活動重點:幼兒分小組進行探索,並進行記錄。

活動難點:交流質疑:蚱蜢是怎樣長大的?

活動準備:蚱蜢、投影儀、幼兒用書《認識蚱蜢》。

活動過程:

1、回憶經驗:

説説捉蚱蜢時發生的趣事。

2、探索活動:

(1)、提出探索的任務,如蚱蜢怎樣跳高。

(2)、幼兒分小組進行探索,並進行記錄。

(將發現的祕密記在紙上,將問題記錄在有問號標記的紙上)。

3、交流質疑:

(1)、每組推派代表進行介紹。

(2)、根據小朋友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交流。

(3)、提出預設問題:蚱蜢是怎樣長大的?

(4)、結合圖片,小結蚱蜢的生長過程。(蚱蜢媽媽產下卵以後,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變成幼蟲,經過5——6次蜕皮以後,才能成為真正的蚱蜢。)

4、留疑:

把幼兒提出的,還未解決的問題作為下一階段探索的內容。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_科學教育活動 篇4

活動目標:

1、在交流、討論中分享有關蚱蜢的經驗與信息,產生進一步探究的的願望。

2、能大膽説出自己的發現或疑問,並進行記錄。

活動重點:幼兒分小組進行探索,並進行記錄。

活動難點:交流質疑:蚱蜢是怎樣長大的?

活動準備:蚱蜢、投影儀、幼兒用書《認識蚱蜢》。

活動過程:

1、回憶經驗:

説説捉蚱蜢時發生的趣事。

2、探索活動:

(1)、提出探索的任務,如蚱蜢怎樣跳高。

(2)、幼兒分小組進行探索,並進行記錄。

(將發現的祕密記在紙上,將問題記錄在有問號標記的紙上)。

3、交流質疑:

(1)、每組推派代表進行介紹。

(2)、根據小朋友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交流。

(3)、提出預設問題:蚱蜢是怎樣長大的?

(4)、結合圖片,小結蚱蜢的生長過程。(蚱蜢媽媽產下卵以後,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變成幼蟲,經過5——6次蜕皮以後,才能成為真正的蚱蜢。)

4、留疑:

把幼兒提出的,還未解決的問題作為下一階段探索的內容。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_科學教育活動 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感知物體間的空隙。

2、感受科學探索活動的快樂。

3、遷移生活,探索利用空隙合理有序的擺放大小不同的物品。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樂於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材料幼兒每人一份 大記錄表 小卡片 演示文稿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 導入活動

“今天,楊老師要和小朋友一起來做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先來看看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哪些東西?(在一個透明的杯子裏裝滿核桃、花生豆、小米)這三樣東西大小有什麼不同呢?”引導幼兒觀察後説一説。

二、自由猜想 操作驗證

請小朋友把自己面前的東西到在盤子裏。

1、“剛才小朋友把杯子裏的東西全倒出來了,小朋友能不能再把他們都裝進去呢?先來猜想一下先放什麼?再放什麼?最後放什麼?(幼兒自由猜想,個別回答。)

教師根據幼兒的猜想做記錄。

2、“到底哪種方法呢?現在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先來試一試,好嗎?”(幼兒自由操作,教師提醒幼兒一種東西放完後再放另一種東西;操作時要輕拿輕放)

3、説一説自己是按哪種順序放的?引導幼兒觀察為什麼有的把全部放進去,有的已經放不進去了?

4、“___、___、___……把東西都放進去了,他們是按照什麼樣的順序來放的呢?我們都來試一試吧!”

(教師引導幼兒分步邊操作邊觀察,得出結論:幾個物體放在同一個容器中,物體越大,空隙越大,物體越小,空隙越小。先放大的物體後放小的物體,就會節省空間,放的東西會更多。)

5、“小朋友一起往這看!”(引導幼兒觀看演示文稿,強化認識)

三、遷移生活 解決問題

“剛才小朋友發現放東西時先放大的後放小的,就能放更多的東西。那我們就把這種好方法帶到我們的生活中,來解決一些小問題。”引導幼兒觀察圖片後,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整理玩具、廚房裏的盆)

四、鞏固認識 結束活動

“小朋友快來看!這有這麼多的玩具,想玩嗎?”(引導幼兒觀察籃子裏的物品是整齊擺放的,然後進行分組活動。)

“時間不早了,我們把東西收拾一下吧!”(引導幼兒將打亂物品利用空隙整理擺放。)

“我們用這種好方法去整理我們教室裏的玩具吧!”帶幼兒離開活動室,結束活動。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_科學教育活動 篇6

活動目標

1.通過比較,發現物體不易倒的原因。

2.探索多種使物體不易倒的方法,培養探究的意識。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形成大膽質疑、積極探索的意識,並體驗成功的快樂。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每組礦泉水瓶、娃哈哈瓶、塑料花、泡沫塊、小石頭、橡皮泥、各種盤子、蓋子、硬板等若干。

活動過程

一、拋出任務“插花”,發現花瓶易倒,引起探索興趣

1.師:老師做了很多花,想請小朋友幫忙把花一朵一朵插在花瓶裏(礦泉水瓶)。

2.教師請一幼兒將三朵花插在瓶子裏,提問:花插在花瓶裏,出現什麼情況?(花瓶很容易倒)

二、初步探索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在比較中瞭解不易倒的原因

1.師:今天帶來的花瓶都是容易倒的。我們要想辦法使花瓶不易倒。我給你們準備了很多材料,等會每人拿一朵花插在一個花瓶裏,請你們用最短的時間使“花瓶”不易倒。如果你成功了就請你貼上自己的號碼,將花瓶放在花壇上(地面有條線)。

2.幼兒自由探索。教師觀察。

3.幼兒操作後交流。

師:風來了,要看看誰的花瓶比較穩固。(用紙對每個花瓶扇一扇)

預設:

幼兒行為一:同樣裝了石頭,一個倒了,而另一個不倒。

教師的對策:拿出來比較。

師:剛才用了同樣的風力,為什麼都裝了石頭的花瓶,一個倒了一個沒倒呢?

幼:因為這個瓶子石頭裝得比較少……

師小結:對,石頭裝多了就比較重。能使花瓶更穩固。

幼兒行為二:用光碟,一個放上面,一個放下面。

教師的對策:

師:這兩個都是用了“光碟”。這個為什麼倒了,而這個不倒呢?

幼:一個放在上面,一個放在下面。

師小結:對,重的放在上面反而更容易倒。而粘在下面使花瓶的底盤變大了。

三、探索多種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培養探究意識

1.師:桌上還有很多材料,這回要請你想出跟剛才不一樣的方法去試一試,你可以使多個花瓶站穩,比比誰想的辦法最有創意。在花瓶上也貼上自己的號碼。

2.幼兒自由探索,教師指導。(孩子可以想出兩個以上辦法)

3.交流討論。師:我們來看看你們都用了哪些辦法。

預設:

幼兒行為一:會用多種材料,探索出不同的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如:增加重量、使底盤變大、將花站直。

教師對策:考慮進入下一環節“探索不借助材料,使花瓶不倒”,對幼兒提出更高的要求,發展他們的逆向思維能力。

幼兒行為二:大多數幼兒都採用增加重量一種方法。

教師對策:調整計劃。改變原先預設的第四環節,改為在教師的啟發下,幼兒繼續探索用不同的材料使花瓶不易倒。

四、不借助其他材料,探索使花瓶不倒的原因,發展幼兒的逆向思維能力

1.師:現在桌上就只有許多花和花瓶,你們有沒有什麼辦法使花瓶不易倒?

2.幼自由探索。

3.展示幾種成功的方法。如:將幾束花插在一個瓶子裏,將小瓶放在大瓶裏再插上花。

師:我也有一種方法可以使花瓶不倒(教師將花莖折短再插在花瓶裏),知道為什麼嗎?我們在區角活動中再去試一試是什麼原因。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_科學教育活動 篇7

活動目標:

1、感知空氣是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看不見摸不着的特點,知道我們周圍到處都有空氣。

2、能運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學習探索空氣的簡單方法。激發幼兒探索慾望,培養幼兒對科學實驗的興趣。

3、培養幼兒關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活動準備:

玻璃杯、玻璃缸、毛巾、背景音樂、袋子、氣球

活動過程:

(一)魔術導入。

1、教師:小朋友們好,今天老師要變個魔術,你們想不想看啊?那小眼睛可要看仔細了!

2、教師:這是什麼?(毛巾)是乾的還是濕的呢?來,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是什麼樣的毛巾啊?是塊乾毛巾。

3、教師:這是什麼呀?(杯子)老師現在要把毛巾放到杯子裏面,然後把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裏,你們猜一猜毛巾會不會濕?(請你説一説)

4、教師:那我們取出來看一看,濕了沒有呢?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濕了沒呀?(沒有)咦,真奇怪,毛巾明明是放在水裏的,卻沒有濕,是不是很神奇呢?

(二)引出空氣原理。

1、教師:老師再來變一個魔術,這是什麼?(毛巾)這是什麼?(杯子)我們也要把毛巾放進杯子裏面,這次老師是斜斜地放進水裏,小朋友仔細觀察哦。看一看會發生什麼現象。(氣泡產生)小朋友,猜一猜毛巾有沒有濕呢?(請你説説看)

2、教師:到底毛巾濕了沒有?讓我們取出來看一看,我用手扭一扭,濕了沒有?(濕了)為什麼會濕了呢?

3、教師:這一次啊,老師的杯子是斜斜地放進去的,斜斜地放杯子裏面有空氣,空氣跑出來了,小朋友説一説什麼跑進去了?(水)空氣跑出來了,水就跑進去了,所以我們的毛巾就會濕了。而第一次沒有濕,是因為空氣跑出來了沒有?(沒有)所以毛巾是乾的。剛才老師給小朋友變了兩個關於空氣的小魔術,好看嗎?

(三)身邊捕捉空氣,初步感知空氣。

1、教師:那麼空氣它在哪裏呢?它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呢?接下來我們來做一個實驗。小朋友看,這是什麼?(袋子),我要用袋子去捉空氣,看看老師是從哪裏捉到空氣的(用袋子從桌子底下捉了一袋)我捉了一袋空氣,你們説一説我是從哪裏捉到的呀?

2、教師:老師捉了一袋子的空氣,你們也想來捉捉空氣嗎?老師幫你們每人準備好了一個袋子,都有了嗎?現在我們把袋口張開,來捉捉空氣,捉好後要捏緊袋口,舉起來,我看看,誰捉空氣又多又快?(表揚幼兒)

3、教師:現在我們把袋口慢慢張開,用眼睛看一看空氣,你能看得見裏面的空氣嗎?(看不見)對,空氣是看不見的。那麼袋子裏的空氣有顏色嗎?(空氣是沒有顏色的)

4、教師:(用同樣的方法來捕捉)袋口張開,用你的小鼻子聞一聞空氣是有沒有味道的呢?(對,空氣是沒有氣味的)用你的小手伸進袋子裏去摸一摸,能摸到空氣嗎?(空氣是摸不到的)

(四)周圍捕捉空氣,加強對空氣的認知。

1、教師:我們到別的地方去捉空氣好不好?試試能不能捉到空氣?(帶領幼兒到各個地方捉空氣,播放背景音樂)

2、教師:好,請小朋友把袋子收回來,我請小朋友互相説一説你是從哪裏捉到空氣的?(你告訴旁邊的小朋友在哪裏捉到空氣的,自由發言)

3、教師:好了,你們剛才是不是在各個地方都捕捉到了空氣啊?那麼你們説空氣能看得見嗎?有顏色嗎?有味道嗎?摸得着嗎?

教師總結:原來我們周圍到處都有空氣,空氣是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看不見也摸不着,因此小朋友通常認為我們周圍沒有的東西,實際上空氣是的確存在的。我們用小手扇一扇空氣,有什麼感覺?説明空氣是存在的,流動的。

(五)與空氣寶寶做遊戲。

1、教師:小朋友們玩過氣球嗎?(玩過)今天老師也請你們來玩氣球,高興嗎?不過,你們先想一想,怎樣讓氣球變大呢?

2、教師:如果氣球小説明我們吹進去的空氣是多還是少呢?老師給小朋友每人準備了一個氣球。(幼兒操作,個別指導)吹好了以後捏緊你的氣球。

3、教師:我們來比一比誰的氣球,説明他吹進去的空氣最多。誰的氣球最小,説明他吹進去的空氣最少。好了,氣球寶寶累了,我們讓它在邊上休息一下。

(六)保護空氣,爭做環保小衞士。

1、教師:現在老師和小朋友來做一個實驗,把你的嘴巴閉上,再把你的鼻子捂起來,我請小朋友來説説是什麼感覺?是不是不舒服的感覺呢?為什麼會有不舒服的感覺?

教師小結:因為我們把嘴巴閉上,把鼻子捂起來,空氣就不能進入我們的嘴巴和鼻子裏,我們就不能進行呼吸了。所以我們就會感覺喘不過氣來,非常難受,你們説我們人需不需要空氣呀?

2、教師:我們人需要空氣,動物呢?花草樹木呢?它們也需要空氣,凡是有生命的地方都需要空氣。如果沒有空氣會怎麼樣呢?會無法生存。

3、教師:我們雖然離不開空氣,我們需要怎樣的空氣呢?是乾淨的空氣還是受到污染的空氣呢?如果我們吸進了不乾淨被污染的空氣就會生病,對我們的身體就不好,所以小朋友們要保護好我們的空氣,保護好我們的環境。垃圾能不能亂扔,能不能隨地吐痰,爸爸抽煙了,我們應該怎麼對他説?我們還可以怎麼做呢?我們來看一看別人是怎麼做的好不好?小朋友説説他們在做什麼?(幼兒説一説)他們在做環保小衞士,來保護我們的環境,讓我們的空氣更加清新干淨,我們吸入乾淨的空氣,我們的身體才會棒棒的,身體才會健康。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_科學教育活動 篇8

目標:

1.讓幼兒知道蝴蝶、蜻蜓、蜜蜂的基本特徵和習性,知道它們都是昆蟲。

2.使幼兒瞭解這些昆蟲和人們的關係,教育幼兒愛護益蟲,消滅害蟲.準備:

1.各種昆蟲的掛圖一張。

2.操作卡片“各種昆蟲”。

過程:

1.組織幼兒去野外觀察並捕捉樹上、花上、地上的昆蟲。

你捉到了什麼?怎樣捉到的?

2.引導幼兒觀察昆蟲的主要特徵及習性

(1)(出示掛圖)圖上有什麼?它們叫什麼名字?是什麼樣子的?生活在什麼地方?吃什麼?(蜜蜂、蜻蜒、七星瓢蟲等,它們生活在不同的場所:花上、地上、樹上,吃花蜜、蔬菜等)

(2)它們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共同名稱叫什麼?(有頭、胸、腹二部分,二對翅膀、三對足等。都叫昆蟲。)

(3)你還知道哪些昆蟲?為什麼是昆蟲?(螳螂、蚊子、蟑螂、蟋蟀、知了等)

3.幫助幼兒分辨益蟲、害蟲。

(1)你喜歡哪些昆蟲,不喜歡哪些昆蟲?為什麼?

(2)昆蟲裏哪些是害蟲?哪些是害蟲?為什麼?

(3)蝴蝶是益蟲還是害蟲?為什麼?(教師幫助幼兒正確認識蝴蝶,蝴蝶在幼蟲時嫩菜葉等有害處,變成蝴蝶後有傳播花粉、可觀賞等益處。)

(4)幼兒操作:每人一張畫有各種昆蟲的圖片,紅筆一支,請兒用“O”劃出益蟲,“X”劃出害蟲來。

(5)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這些昆蟲?(保護益蟲,不隨便捕捉、弄死。看到蚊子、蒼蠅把它們打死,要注意環境衞生,不亂倒垃圾,不隨地大小便,不讓髒水積聚等等。)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_科學教育活動 篇9

活動目標

1.激發探索光的興趣。

2.感知光透過各種物品後顏色和形狀的變化。

3.能大膽、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並嘗試用符號記錄。

活動準備

手電筒幼兒每人一個,並學會使用;各種顏色的布、皺紋紙以及各種玩具;“我的新發現”記錄圖、彩色筆、標誌符號;一段舞台燈光視頻、一段節奏強烈的音樂。

活動實錄與分析

一、導入活動:出示電筒,激發幼兒的興趣。

提問:小朋友們,這是什麼手電筒發出了什麼顏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電筒的光透過彩色布、彩色紙後,光顏色的變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師準備了什麼材料(各種顏色的布、紙。)

2.討論:手電筒的光透過這些材料,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3.小實驗:手電筒的光透過這些材料,會發生什麼變化。(手電筒前面放上紅色的布,光就變成紅色;手電筒蒙上紫色皺紋紙,光就變成了紫色了……)

4.我們得出的結論:手電筒的光透過彩色布、彩色紙,光變出了各種各樣的顏色。

5.幼兒將自己的發現記錄在“我的發現”圖表上。

分析:教師讓幼兒在用手電筒和布、紙玩的過程中,自己去觀察、比較、發現。儘管幼兒觀察到的變化是很微小的一方面,但是透過他們個體經驗的整合,以及相互間的交流、補充、完善,使探索的結果全面而細緻。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電筒的光透過玩具後,光形狀的變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師還帶來了什麼(是各種各樣的玩具)

2.討論:玩具、手電筒一齊玩一玩,光還會有什麼變化呢

3.實驗:用玩具和手電筒玩玩,看看光還會有什麼變化(用有孔的玩具和手電筒一齊玩,光變出了好多小湯圓;光變出了一朵花,手電筒動花也會動……)

4.我們得出的結論:手電筒的光透過玩具,不僅僅顏色會變,形狀也會變。

5.幼兒展示自己的新發現,並在“我的發現”圖表上記錄新發現。

分析:在活動的推進過程中,教師在幼兒猜測一實驗一再猜測一再實驗的矛盾衝突中,引導幼兒探索發現,培養幼兒有步驟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觀看舞台燈光視頻,製作彩色燈,師幼表演。

幼兒邀請客人老師當燈光師,自己當小演員,一齊表演。

五、活動結束,幼兒快樂地離開大廳。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_科學教育活動 篇10

活動目標:

1、認識時鐘,學習看整點與半點,養成遵守時間的好習慣。

2、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3、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課件、自制表、連線練習圖,幼兒經驗準備:認識數字1——12

活動過程:

一、傾聽表的聲音,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通過聲音,吸引幼兒的興趣】

師:這是什麼東西發出的聲音?

二、播放課件,認識時針與分針。【通過直觀的教具,引導幼兒觀察】

1、瞭解表與鐘的不同。

師:你們在家裏的什麼地方見過表?

小結:大的厚的叫鍾,(掛鐘,座鐘)小的,薄的叫表(懷錶,手錶)

2、認識時鐘,分清時針與分針。

(1)播放課件,認識時鐘。

師;鍾與表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小結:都有數字1-12,都有錶針,都有錶盤,它能告訴人們時間。

(2)播放課件,認識時針與分針。【通過觀察、比較及語音的提示,分清時針與分針】

師:這兩個錶針一樣嗎?,哪裏不一樣?

小結:短的叫時針,長的叫分針。

(3)幼兒操作,理解順時針轉。【難點的突破】

師:時針要與小朋友做遊戲,它現在在數字1上,你能用你的表告訴我它在哪裏嗎?

師:時針想旅遊去,它的路線是從1依次到12,你能撥出它走過的路線嗎?分針同上。

小結:時針與分針都是從1-12的順序旋轉的,我們叫順時針轉。【通過操作遊戲理解順時針的方向】

三、認識整點與半點

1、認識整點【通過觀察、比較,找出相同的地方】

(1)播放課件,請幼兒找出三幅圖的相同點。

師:第一幅圖的分針指着數字幾?時針指着數字幾?(依次類推第二幅第三幅)。

師:它們的時間不一樣,但分針指着同一個數字,那是幾?

小結: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點。

(2)幼兒操作練習。【幼兒動手實踐】

2、認識半點,同上。

四、幼兒操作,結合幼兒一日生活,鞏固對整點與半點的掌握。【動手實踐、驗證、表達的機會】

師:幾點吃早飯?幾點第一節活動?幾點做操?幾點吃中午飯?幾點入睡?幾點下午的户外活動,幾點媽媽來接?

小結:小朋友都知道幼兒園的學習與生活的時間了,也都會看錶了,我希望每小朋友都能做一個遵守時間的好孩子。

五、發連線練習圖,幼兒連線。【驗證學習過程】。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_科學教育活動 篇11

活動目標:

1、認識時鐘,學習看整點與半點,養成遵守時間的好習慣。

2、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3、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課件、自制表、連線練習圖,幼兒經驗準備:認識數字1——12

活動過程:

一、傾聽表的聲音,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通過聲音,吸引幼兒的興趣】

師:這是什麼東西發出的聲音?

二、播放課件,認識時針與分針。【通過直觀的教具,引導幼兒觀察】

1、瞭解表與鐘的不同。

師:你們在家裏的什麼地方見過表?

小結:大的厚的叫鍾,(掛鐘,座鐘)小的,薄的叫表(懷錶,手錶)

2、認識時鐘,分清時針與分針。

(1)播放課件,認識時鐘。

師;鍾與表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小結:都有數字1-12,都有錶針,都有錶盤,它能告訴人們時間。

(2)播放課件,認識時針與分針。【通過觀察、比較及語音的提示,分清時針與分針】

師:這兩個錶針一樣嗎?,哪裏不一樣?

小結:短的叫時針,長的叫分針。

(3)幼兒操作,理解順時針轉。【難點的突破】

師:時針要與小朋友做遊戲,它現在在數字1上,你能用你的表告訴我它在哪裏嗎?

師:時針想旅遊去,它的路線是從1依次到12,你能撥出它走過的路線嗎?分針同上。

小結:時針與分針都是從1-12的順序旋轉的,我們叫順時針轉。【通過操作遊戲理解順時針的方向】

三、認識整點與半點

1、認識整點【通過觀察、比較,找出相同的地方】

(1)播放課件,請幼兒找出三幅圖的相同點。

師:第一幅圖的分針指着數字幾?時針指着數字幾?(依次類推第二幅第三幅)。

師:它們的時間不一樣,但分針指着同一個數字,那是幾?

小結: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點。

(2)幼兒操作練習。【幼兒動手實踐】

2、認識半點,同上。

四、幼兒操作,結合幼兒一日生活,鞏固對整點與半點的掌握。【動手實踐、驗證、表達的機會】

師:幾點吃早飯?幾點第一節活動?幾點做操?幾點吃中午飯?幾點入睡?幾點下午的户外活動,幾點媽媽來接?

小結:小朋友都知道幼兒園的學習與生活的時間了,也都會看錶了,我希望每小朋友都能做一個遵守時間的好孩子。

五、發連線練習圖,幼兒連線。【驗證學習過程】。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四:蠟燭燃燒的祕密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自主地操作實驗材料,進行各種探索,觀察蠟燭燃燒的有趣現象,初步感知空氣與燃燒的關係。

2、培養幼兒科學實驗的認真態度,激發幼兒探究科學的慾望。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激發幼兒樂於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每位幼兒3支蠟燭(一支長、兩支短),一個透明的大杯子,一個透明的小杯子,一個盛有色水的碟子,一張記錄紙和一支筆,同時每組桌上放一支主蠟燭和一個打火機。

2、多媒體課件及展示台。

3、歌曲磁帶一盤,錄音機一台。

活動過程

(一)運用課件激發幼兒興趣,瞭解蠟燭的用途。

1、課件引入。

師:你們看。誰來了(多媒體演示蠟燭寶寶)?讓我們一起來和蠟燭寶寶説説話好嗎?

2、瞭解蠟燭的用途。

蠟燭寶寶:小朋友們好!你們想一想,人們在什麼時候需要我呢?

幼兒:過黑黑的山林時,停電的時候,過生日的時候……

蠟燭寶寶:小朋友們説得很對,我的用途確實很大,我不僅可以給別人帶來光明,還可以給你們帶來快樂呢!

師:小朋友,下面請你們點燃桌上的蠟燭,和蠟燭寶寶一起來唱歌吧!

幼兒點燃蠟燭,並和蠟燭寶寶一起唱《生日快樂歌》。

(二)啟發聯想,初步感知空氣與蠟燭燃燒的關係。

1、啟發聯想。

師:請小朋友們仔細想一想,我們用什麼方法可以將燃燒的蠟燭熄滅呢?

幼1:用嘴巴可以把蠟燭吹滅。

幼2:用扇子扇也可以將蠟燭扇滅。

幼3:把蠟燭拿到外面讓風一吹也會熄滅。

幼4:把蠟燭放在水裏就熄滅了。

幼5:我上次在科學區玩兒的時候,發現用瓶子蓋在蠟燭上面,蠟燭就熄滅了……

師:用瓶子蓋上去真的能使蠟燭熄滅嗎?讓我們來試一試吧!

2、幼兒操作實驗。

3、引導幼兒之間交流實驗結果。

師:這個辦法行嗎?(行!)那你們知道為什麼瓶子蓋到燃燒的蠟燭上,蠟燭會熄滅嗎?(請3位幼兒自己解釋。)

師:小朋友,讓我們來聽一聽蠟燭寶寶是怎麼説的吧!

放多媒體,邊觀看蠟燭熄滅的過程邊聽蠟燭寶寶的解釋:小朋友,你們知道嗎?我燃燒時需要空氣中的氧氣。當我被杯子蓋住後,裏面的氧氣就會越來越少。最後氧氣沒有了,我也就熄滅了。

師:噢!原來蠟燭燃燒還需要氧氣呢!

(三)引導幼兒自主探索,讓幼兒在探索中發現蠟燭燃燒的有趣現象。

1、師:小朋友,蠟燭寶寶還有許多有趣的祕密呢!你們想知道嗎?(想!)那你們看一看你的桌子上有什麼?

幼:一支長的蠟燭、兩支短的蠟燭、大的瓶子、小的瓶子、有水的碟子。

師:我們就來學做小小科學家,去找一找蠟燭燃燒的祕密。不過我們做實驗時要象科學家一樣仔細地看一看,耐心地做一做,還要不怕困難。只要你們仔細地看,耐心地做,你們一定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然後請你們將發現的現象記錄在這張表上(出示記錄表)。記錄時可以想想我們平時學過的記錄方法。

2、幼兒探索,教師指導,引導幼兒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同時注意鼓勵膽小的幼兒(有些孩子怕燙,有些縮手縮腳)和認真實驗的幼兒。

3、組織幼兒交流。請小朋友將自己發現的現象放在展示台上與大家交流。

幼兒A:我發現大瓶子蓋在小蠟燭上火熄得比小瓶子的慢……

幼兒B:我發現瓶子一蓋到3支蠟燭上,蠟燭很快就熄滅了……

幼兒C:我把蠟燭放到有水的碟子裏,發現火熄滅了,水就跑到杯子裏去了,還冒泡泡。

幼兒D:我發現火要滅時,就把瓶子拿起一點。一拿起瓶子,火又變旺了。

幼兒E:我將長的和短的蠟燭一起放在大瓶子裏,發現長蠟燭的火熄滅得快。

幼兒F:我發現我的瓶子變熱了,而且變黑了。(若有幼兒提出這個現象,師可追問幼兒:你們的瓶子是不是也這樣?(是)咦!瓶子怎麼會變熱、變黑的呢?幼:是蠟燭火燒熱的,黑的是煙。)

(四)引導幼兒再次探索,驗證。

1、師:剛才小朋友們發現了這麼多有趣的現象,你們可以看一看,哪種現象自己還沒有發現,再去做一做實驗吧!還可以和別的小朋友交流一下自己實驗中的想法。

2、幼兒再次自主地實驗,教師注意引導幼兒將各種有趣現象都做一做。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_科學教育活動 篇12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培養幼兒主動學習的興趣,提高思維、想象、操作等能力。

2.培養幼兒對自然現象的興趣,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

3.在與同伴的合作中大膽表現,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分享活動的樂趣。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重點難點

培養幼兒主動學習的興趣,提高思維、想象、操作等能力。

活動準備

1.各異的樹葉,有真的樹葉,也有用色紙剪的樹葉。

2.各種顏料讓孩子們印樹葉。

3.營造寬鬆、自由、有序的活動區域。

活動過程

我帶領孩子們到公園裏觀察樹木,撿拾各種樹葉,孩子們的積極性非常高。

1、豆豆跑過來説,老師:我也撿到了一片樹葉,看,它變成什麼了?

2、我拿起這片葉子讓孩子們觀看。

3、孩子們説:老師,你們想不想也使你們撿到的樹葉變一變呢?你準備把你的樹葉變成什麼呢?

幼兒根據樹葉添畫造型:

1、把自己撿到的樹葉用雙面膠貼在紙上。

2、用記號筆、蠟筆大膽構造、想象。

3、可選擇一片或多片樹葉自由組合創造。

4.給樹葉畫上手,腳,讓它變成一片會跳舞的葉子

師生交流分享:

1、讓幼兒展示,介紹作品,對幼兒的創造意識給予肯定,增強幼兒的自信心與成功感,體驗和分享自己的和別人的快樂。

2、鼓勵幼兒大膽地響亮地介紹,語言能完整、流暢。

3、老師對幼兒的今天活動情況作適當評價。

4、共同收拾各類教玩具。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_科學教育活動 篇13

活動目標:

1、積極主動地探索光斑的形成、變化,產生探索的興趣,體驗探索的樂趣。

2、樂於用語言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與結果。

3、發展觀察力、想像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本活動應在晴朗的天氣條件下進行,室內有從户外射進來的陽光。

2、鏡子、剪刀、固體膠、鉛筆、橡皮泥、紙等若干,分別裝在塑料筐中。

3、幼兒具備有關鏡子的感性經驗,並會用多種方法制作圖案。

活動過程:

1、自由探索――光斑從哪裏來?

①遊戲:鏡子和光。教師和幼兒一起拿着鏡子在有陽光的地方玩耍,把光反射到天花板或牆壁上。

②提問與交流:你是怎樣玩的?這些亮亮的、晃動的是什麼?光斑是從哪裏來的?它為什麼會動?

③小結:鏡子將光反射在牆壁上就會產生光斑,光斑隨鏡子的晃動而晃動。

2、引導探索――光斑的形狀為什麼會變化?

①牆上的光斑一樣嗎?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操作、討論,明白光斑的形狀與鏡子的形狀及其照射角度有關)

②光斑照在牆上像什麼?

3、深入探索――怎樣使光斑的形狀發生變化?

①引導幼兒自由討論。

②幼兒操作、實驗。引導幼兒將自制的各種圖案或圖形粘貼在鏡子上,再玩“鏡子和光”的遊戲。

③幼兒相互交流發現了什麼。

延伸活動:

1、針對幼兒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帶他們到室外作進一步的探索。

2、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除改變光源的位置和在鏡子上貼物外,還有哪些方法能改變光斑的形狀。

3、請家長和幼兒共同實驗:把月光、燈光作為光源,探索鏡子能否製造晃動的光斑。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_科學教育活動 篇14

活動目標

1、萌發探索人體的興趣。

2、在觀察和操作中,初步瞭解皮膚的構造和功能,提高觀察能力和觸覺感受力。

3、知道要注意保持皮膚的清潔,並使皮膚不受到損傷。

活動準備

1、課件-人體的某些器官

2、操作材料:冷水、熱水、夾子、羽毛、石子、玻璃球、絨毛玩具、木塊、放大鏡、印泥、白紙、記號筆。

活動過程

一、幼兒互相找身上的皮膚,知道皮膚的重要性。

1、教師:小朋友,你們覺得人體中什麼器官最重要?

2、請小朋友互相找一找身上哪些地方有皮膚。

(幼兒觀察議論,得出人的身體上每個地方都有皮膚。)

3、教師:皮膚是我們人體的器官,那我們如果沒有皮膚會怎麼樣?

小結:皮膚就象我們的外衣一樣,人身上不能沒有它。

二、通過觀察和操作,瞭解皮膚的構造和功能。

1、請小朋友去玩一玩桌上的材料,互相説説發現了什麼,感覺到了什麼。

2、材料安排

第一組 冷水、熱水

第二組 夾子、羽毛

第三組 石子、玻璃球

第四組 絨毛玩具、木塊

第五組 放大鏡、印泥、白紙 第六組 記號筆

3、請小朋友説一説發現了什麼、感覺到了什麼。

小結:皮膚上有細細的毛孔和絨絨的汗毛,熱了,毛孔能幫助身體排汗、散熱;

冷了,毛孔就縮小,不讓冷空氣進入體內。手上有指紋和手紋,而且每個人的指紋和手紋是不一樣的;

它還能感覺出冷、熱、痛、癢,感覺出物體的軟硬、光滑和粗糙;皮膚還具有彈性。

4、小朋友去玩一玩剛才沒玩過的材料。

三、討論如何保護自己的皮膚。

1、啟發幼兒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討論:

要勤洗澡、洗臉、洗頭、換衣,防止尖利的器具損傷皮膚,傷了要及時擦藥,要加強鍛鍊,

使皮膚更健康。

五、遊戲:對與錯

請小朋友仔細聽,如果我説得話是對的,就舉起手中的紅卡,如果是錯的,就舉起手中的綠卡。

1、蔬菜和水果使我們的皮膚變得不健康。 (錯)

2、喝水對皮膚有好處。 (對)

3、皮膚被劃破了,就再也不會好了。 (錯)

4、小朋友用了化粧品能使皮膚變得更漂亮。 (錯)

5、最薄的皮膚是嘴脣,最厚的皮膚是指甲。 (對)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_科學教育活動 篇15

活動目標:

⒈、樂意參與實驗操作,能主動發現問題並大膽表述自己見解。

⒉、在操作過程中觀察比較各種紙在水中的變化,感知不同紙的吸水性是不一樣的。

⒊、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⒋、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⒌、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悦。

活動準備:

⒈、物質準備:鉛畫紙,手工紙,宣紙做成的紙花若干,水、盆

⒉、經驗準備:充分感知鉛畫紙,手工紙,宣紙的不同特性

活動過程:

㈠談話導入活動

⒈、師:孩子們,現在是什麼季節呀?

⒉、師:暖和的春天來了,你知道會有哪些美麗的花兒開放呢?

㈡交流討論鉛畫紙,手工紙,宣紙的不同特性。

⒈、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些特別的花,你們看!

⒉、教師出示製作好的三種紙花

⒊、師:請你看看這些花和我們平時見過的花一樣嗎?有什麼不一樣?

⒋、師:他是用什麼做的?(紙)使用什麼紙做的?你認識嗎?請你來説一説(教師出示相應的紙)

⒌、交流討論鉛畫紙,手工紙,宣紙的不同特性。

㈢實驗操作,觀察紙花在水中的變化,初步感知紙的吸水性

⒈、引導幼兒想想,如果我們把紙花放在水中紙花會怎麼樣呢?

⒉、交代操作要求:

①每個小朋友取你喜歡的紙花,花瓣朝上,把它輕輕的放在水中。

②仔細觀察紙花會有什麼變化,等會兒把你的發現告訴老師。

⒊、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⒋、集體交流:

①你拿的是什麼紙做的花?

②你觀察到了什麼?(紙花開了)

小結:原來鉛畫紙、手工紙、宣紙做成的花放在水中都會開。

思考:紙花為什麼開呢?(幼兒講述)(觀察紙花變濕)

小結:紙花放進了水裏紙把水寶寶吸到了她的身體裏面,紙變濕了,所以紙花就開了。

③我們發現了紙的第一個祕密:紙會吸水,紙有吸水性。

㈣觀察不同紙在水中的不同變化,感知不同紙的吸水性是不一樣的

⒈、猜測:剛才,我們發現用鉛畫紙、手工紙、宣紙做成的紙花放在水裏都會開放。那如果把這三種紙花同時放在水中,你會覺得誰會第一個開?誰第二?誰第三?(幼兒猜測,教師記錄)

⒉、試驗驗證:

⑴提出操作要求:

①幼兒每人取一種紙花,三個人的紙花要不一樣

②在老師説開始時,小朋友要同時把手中的紙花放在水中。

③仔細觀察你的紙花是第幾個開放的。

⑵幼兒和做實驗,教師指導。

⒊、集體交流,教師記錄實驗結果。(驗證和猜測的是否一樣)

⒋、觀察實驗結果,討論:為什麼宣紙做成的花開的最快?

小結:宣紙吸水性強,可以很快的把水吸到身體裏,所以宣紙做的紙花很快就開了。我們發現了紙的第二個祕密,不同紙的吸水性是不一樣的。

㈤活動延伸

師: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的紙,只要小朋友多觀察,多動腦,就能發現紙更多的祕密。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_科學教育活動 篇16

活動來源:

幼兒的科學是行動中的科學。在晨間活動中,我發現幼兒很喜歡玩小汽車,用手推、拉,用嘴吹等方法讓小汽車在桌上、地上到處奔跑着,常常樂此不疲。但幼兒的玩法都僅僅在於自己用力讓小汽車跑起來,有一次,我對她們説:你們不用力,能讓小汽車自己跑起來嗎?帶着這樣的問題,幼兒又找到玩汽車的興趣點,積極動腦動手反覆嘗試,為了讓幼兒掌握更多的關於“玩汽車”的科學經驗,我設計了本次科學活動《看誰跑得快》。

活動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感受斜坡的高度以及坡面的光滑度與汽車下滑速度的關係。

2、體驗操作活動的樂趣,增強幼兒的合作意識。

活動準備:

1、禮盒一個,內有玩具小汽車若干(與幼兒人數相等)。

2、跑道、長短不一的積木若干,記錄表一張,圖片一張。

一、開始部分

1、向幼兒介紹場地。

師:寶貝們,看到地上有根紅線了嗎?紅線的裏面是我們今天活動的地方,外面就是我們説話,聊天的地方,記住了嗎?

2、幼兒自由玩小汽車,引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師:寶貝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禮物,猜猜是什麼呢?(幼兒猜測後教師打開禮盒),喜歡嗎?來,每人拿一輛小汽車。想玩小汽車嗎?請你們想出不一樣的方法讓小汽車跑起來,並且和小朋友比一比誰的小汽車跑得快,能做到嗎?好,請你們到活動區玩起來吧。(幼兒玩汽車)

師:寶貝們,你們的小汽車都跑起來了嗎?活動區裏有一個停車場,請你們將小汽車停在那裏休息一會兒,我們坐下來説説你是怎樣讓小汽車跑起來的?

引導兒發現,他們用手推、拉,用嘴吹等方法都是給了小汽車一一種外在的力,它才跑起來的。

二、基本部分

1、引導幼兒探索不用力,讓小汽車在車道上自己下滑的方法。

師:寶貝們,如果我們不對小汽車用力,它能自己跑起來嗎?你有什麼好辦法不用力讓它自己跑起來嗎?(幼兒答)

師:老師準備了跑道和積木,請你不用力,讓小汽車自己從跑道上跑下來,有信心接受挑戰嗎?好,拿上跑道和積木,到活動區去試一試吧。(幼兒探索不用力讓汽車自己跑起來的方法。)

師:你們都找到好辦法不用力讓小汽車自己跑下來了嗎?好,把你的好辦法放好不要動,小汽車就停在跑道旁,我們坐下來聊聊你們的好方法。

2、交流和討論。

師:你是用什麼好辦法讓小汽車自己跑下來的?

幼兒回答。

師:看看你們搭的跑道像什麼呀?(滑滑梯)搭個像滑滑梯一樣的斜坡小汽車就能自己跑下來了嗎?我也想試一試呢。

教師操作並恭喜幼兒挑戰成功。

3、引導幼兒探討、感受汽車下滑速度與斜坡高度的關係。

師:看看,你們搭的斜坡有什麼不一樣?(有的高,有的低)汽車在這樣的坡道上滑下來的速度會一樣嗎?(不會)在哪個坡道上滑下來的速度會快呢?(幼兒猜想)

4、出示記錄表,記錄幼兒猜想,並引導幼兒驗證。

師:老師這兒有一張記錄表,我要記錄下你們的想法。(教師記錄)你們的想法對不對呢?怎樣來驗證呢?

引導幼兒通過兩人一組比賽的方法來驗證他們的想法,並探索比賽規則。

師:我們需要兩人一組,搭建一個高的坡道和一個低的坡道怎樣才能讓我們的比賽結果更公正呢?我們需要建立什麼樣的比賽規則呢?

兩個跑道應該怎麼放?

小汽車放在什麼位置最合適?

怎樣才能保證我們的小汽車同時出發呢?

在探索完後教師完整講述規則一遍,加深幼兒對規則的理解。

師:好,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比一比吧,一定要記住遵守比賽規則哦。

(幼兒結伴比賽,教師關注比賽情況)

師:比賽有結果了嗎?快,我們來記錄一下你們的比賽結果。

教師記錄比賽結果,並驗證猜想成功。

5、小結並引出新問題。

師:通過驗證,我們發現坡道高汽車下滑的速度就快,坡道低汽車下滑的速度就慢。(出示鋪有毛糙地毯的跑道)看,老師這兒還有一個新的跑道呢,如果換上這樣的坡道,汽車滑下來的速度還會快嗎?你們覺得現在汽車從哪個坡道上滑下來的速度會快呢?

幼兒猜想教師記錄。

6、幼兒通過比賽繼續驗證。

師:到底你們想得對不對,我們還是要來比一比,還記得比賽規則嗎?待會兒一定記得遵守哦。好,我先請你們兩個人中選一個寶貝來換一下新的跑道,換好後比一比,看看結果是什麼。

(幼兒再次比賽,教師關注幼兒比賽方法。)

師:有結果了嗎?好,我們趕快來記錄一下比賽結果。

教師和幼兒共同記錄結果,並驗證幼兒的猜想是否成功。

7、和幼兒討論交流並引出新問題。

師:這次為什麼在低的坡道上汽車滑下來的速度會快了呢?(引導幼兒發現坡面的粗糙與汽車下滑的速度有關係。)

師:是不是粗糙的坡面汽車滑下來的速度就一定慢呢?老師這兒就有一個粗糙的跑道,如果現在我換上這樣的高的坡道,汽車滑下來的速度會不會還慢呢?

(幼兒猜想)

師:老師也想來驗證一下,(教師操作)引導幼兒發現換了新的粗糙的跑道後高的坡道汽車滑下來的速度又快了。

師: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以後再來慢慢研究。

8、生活中的運用。

師:在生活中,小汽車是不是跑得越快越好呢?(不是)為什麼?(不安全)那你見過馬路上有什麼樣的設施讓汽車減速,開的慢一點的?(幼兒自由回答,教師出示圖片),對呀,看,在我們的馬路上還安裝了這樣的緩衝帶,它們就能讓汽車減速,給身邊的人帶來安全。

三、結束部分

師:好,寶貝們,帶上我們的小汽車,到外面去玩吧。

活動反思:

一般幼兒都有自己玩汽車的經驗,但可能沒有探索過原因是什麼,在活動的開始,我就讓幼兒自己玩汽車,通過師生交流了解是自己對汽車用力汽車才能跑起來的,再拋出問題“如果不對小汽車用力,你能想到好辦法讓它自己跑起來嗎?”利用積木、跑道引導幼兒探索出“搭斜坡”的好辦法。

引導幼兒探索並發現汽車下滑的速度與斜坡的高度、坡面的光滑度有關係是本次活動的重點、難點。在設計過程中,我通過“設疑一猜想一驗證”這一系列的活動,讓幼兒在操作活動中探索發現知識點,並利用記錄表,讓幼兒帶着問題去探究,一目瞭然地看清楚自己的猜測與比賽結果之間的異同,有助於分享交流。同時又設置“為什麼高的坡道上換上還是粗糙的坡面,汽車下滑的速度又快了呢?”這一問題,激發幼兒繼續探索的慾望。

最後通過圖片讓幼兒瞭解到在生活當中汽車也不是跑得越快越好,人們會在路面上增加一些設施比如“緩衝帶”讓汽車減速,給身邊的人帶來安全,讓幼兒初步懂得科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與生活的道理。

專家點評:

讓幼兒懂得一定的道理:這就是一定意義上的科學教育。小汽車幼兒都喜歡,為什麼能跑,速度是怎麼回事,上坡,斜坡,下坡和汽車速度什麼關係,這裏面確實藴藏中一些科學知識。簡單講解,幼兒是無法理解的,準備好幼兒喜歡的玩具小汽車,再用積木設置簡易的“跑道”,讓幼兒玩起來,賽起來,通過“設疑一猜想一驗證”一系列的活動,激發幼兒思考、探索的慾望,使幼兒在體驗中知道了汽車行駛的知識,也對坡度、速度有了初步的認識,特別是懂得了汽車安全的一些常識。應該説,這個活動的設計是從幼兒的實際出發,切入點很好,值得肯定。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_科學教育活動 篇17

設計意圖: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都喜歡出去旅遊,每次旅遊回來都希望把自己見到的、好玩的事情説給老師、小夥伴聽。結合孩子的需要和興趣,我班開展了“快樂的旅行”這一主題。隨着活動的不斷延伸,一次孩子們在進餐中竊竊私語,老師蹲下身仔細傾聽孩子的對話,才知道他們有一個新的“發現”:食物在肚子裏會“旅行”嗎?多有趣的問題呀!孩子們都關注着呢。

《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生活中有多種多樣的食物,孩子們總是吃不夠、説不完。為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探究願望,“食物的旅行”主題活動由此生成展開。為體現新課改精神,我們以整合的觀念,目光短淺是讓幼兒在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瞭解食物的消化過程的同時,重點知道胃與身體健康的關係,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同時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及合作能力。為使活動真正引發幼兒參與的興趣,我注意靈活採用教法:首先設置問題情境(從孩子們好奇心入手——“吃下去的東西哪去了?”)觀察法(用孩子的眼睛去發現——食物在人體裏的消化過程)操作法(以孩子喜愛的操作形式展開——動手動腦拼圖、“構建”消化系統圖)等等。為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們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作用,親手製作課件,使學習活動更為具體生動且有趣味性。

教學目的:

1、認識人體的主要消化器官,瞭解食物的消化過程,重點知道胃與身體健康的關係。

2、加深幼兒對身體的瞭解,提高幼兒自我保護意識。

3、培養幼兒觀察力及合作能力。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人體消化系統卡片數套,小兔布偶一個,食品、白板紙、油畫棒、大小塑料軟管等材料若干。

2、課前與爸爸媽媽討論及查找有關資料。

3、主題環境創設(人體模型、人體各結構圖等)

教學過程;

一、教師與幼兒每人吃一塊蘿蔔片,談話關提出問題讓幼兒猜測,引出課題“食物的旅行”。

1、講述故事“蘿蔔的旅行”。

2、利用小兔布偶,重點提問:蘿蔔都經過了哪些地方?

二、幼兒自選食品(糖、餅、果等),再次體驗食物在身體裏的感受。

三、認識主要消化器官,瞭解食物的消化過程。

1、教師演示課件,幫助幼兒認識消化器官的名稱。

2、重點講解胃與身體健康的關係:讓幼兒明白不良飲食習慣對胃的傷害。

3、結合幼兒生活經驗,引導幼兒討論:辨別哪些是健康的飲食行為?哪些是不健康的飲食行為?教育幼兒要有自我保護的意識。

四、分組操作活動:加深對人體主要消化器官的理解。

1、分組玩拼圖遊戲。幼兒利用小卡片,合作拼成一幅完整的人體消化系統圖。

2、部分幼兒躺下將人體外形輪廓勾畫出後,自主選擇大小、長短不一的塑料軟管等材料(做食管、胃、小腸、大腸等)。

3、分享交流:教師與幼兒共同將做好的人體消化器官圖佈置在室內主題欄目中。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_科學教育活動 篇18

活動目標:

1、知道動物會用保護色、盔甲、逃跑、硬刺等方法保護自己,初步理解"仿生學"的含義。(活動重點)

2、在交流、分享動物自我保護本領的基礎上,能知道人類從動物的一些特徵中獲得啟發進行的發明創造。(活動難點)

3、萌發對動物奇特的保護自己方法的好奇心,體驗探索動物世界奧妙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利用保護色、盔甲、硬刺等方法保護自己的動物圖片。

(2)動物和由其得到啟示所發明物品的操作卡片,每兩個個幼兒一份:鳥、刺蝟、公雞;飛機、叉子、烏龜、坦克、鬧鐘、鯊魚、潛艇。

活動過程:

一、談話交流活動,瞭解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

1、師: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小動物嗎?你和家人都一起觀察了哪些小動物,它們都有哪些特殊的本領呢?遇到危險的時候它們會怎樣保護自己?(誰大膽起來説一下)

2、幼:我知道烏龜的本領,它遇到危險可以把頭縮到龜殼裏……

3、集體交流。教師根據幼兒所知道的動物出示相應的圖片,師幼一起觀察。

二、出示常見動物的圖片,瞭解動物自我保護的本領。

1、教師分別出示(蝴蝶、青蛙)的圖片,並提出問題:小朋友們,蝴蝶和青蛙平時都生活在哪裏啊?(花叢、陸地)它們會用什麼方法保護自己呢?(身體的顏色)

師:寶貝們説的真不錯,它們身體的這種顏色叫保護色,蝴蝶很漂亮,它身上的顏色飛在花叢中就像花兒的顏色比較相似;青蛙身體上是綠色的(.教案.出自:屈老師.教案網),它在陸地上抓害蟲時不易被敵人發現;所以説蝴蝶和青蛙的自我保護方法就是利用保護色,用自己身體上的顏色來保護自己不被傷害。

2、教師依次出示烏龜、兔子、刺蝟等動物圖片,讓幼兒瞭解它們可以用盔甲、逃跑、硬刺的方法保護自己。(教師引導幼兒用完整的語言大膽發表見解)

3、教師小結:在大自然中,無論是生活在哪裏的動物它們都有保護自己的本領,有的動物油保護色,有的動物有盔甲、硬刺等,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自我保護的方法。

三、通過聯想、操作,知道人類可以從動物身上得到發明創造。

1、教師出示坦克圖片,引導幼兒猜測這是根據什麼動物設計的,並説出理由。師:寶貝們,它是根據什麼動物設計的?(烏龜)為什麼?

2、再次出示潛艇和裝甲車等的圖片,讓幼兒想象:根據這些小動物的本領,人們可以發明什麼?(鼓勵幼兒大膽交流猜想)小結:原來在動物界中,它們有這麼多的特殊本領啊!人們通過烏龜的硬殼發從製造出坦克,裝甲車。蝶的保護色中發明創造了迷彩服,這樣迷彩服顏色與周圍環境相似,就不易被敵人發現了;從青蛙游泳的姿勢中,發明了蛙泳,成就了很多運動健兒的蛙泳技能。

3、幼兒每人一盒操作盒,盒裏裝有小動物和根據動物本身發明的物品,請幼兒幫它們配對,並大膽説明配對理由。

(公雞-鬧鐘,鳥-飛機,刺蝟-叉子)小結:讓幼兒理解"仿生學"的含義,人們看到了會飛的鳥,發明了飛機;根據蝴蝶的顏色,發明了迷彩服;根據刺蝟堅硬的刺,發明了叉子;這些發明創造都是模仿了動物本身特殊本領發明的,這種技術就叫"仿生學"。所以説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動物,動物的存在給人類很多啟發,才能發明出這些對人們有用的東西。讓人們的生活很方便、很快樂,我們也要愛護這些小動物。

四、引導幼兒想象還有哪些動物有特殊本領學習,結合"仿生學"的含義大膽猜想可以發明什麼物品,並討論交流自己該如何保護動物。(體現情感目標)

1、師;小朋友們,今天我們知道了這麼多小動物的特殊本領,除了這幾種常見的你還知道哪些?它們可以啟發人們發明什麼呢?

2、師;小動物這麼有用處,那你該如何保護它們呢?(教師可隨時引導)3、教師小結:我們人類從動物身上學到了這麼多本領,發明了這麼多有用的東西,我們應該更加珍惜它們,保護它們,和小動物和諧相處,不去傷害它們。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活動方案_科學教育活動 篇19

1、樂於參加科學探究活動,瞭解光和影子的關係。

2、對身體的影子及其變化感興趣,體驗遊戲的快樂。

活動重點:喜歡參加科學探究活動,體驗遊戲快樂。

活動難點:瞭解光和影子的關係。

活動準備:投影儀、音樂《雨中旋律》、幼兒具備"影子"相關經驗(事先準備好的尋找影子視頻)、人站在太陽下影子圖片一張、教師幼兒具備做各種手影的經驗、畫有每位幼兒影子造型的長軸紙卷一個、蠟筆。

活動過程:

開始部分:(音樂律動)小朋友們,今天張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謎語,請大家認真聽,比比是誰第一個猜出謎底。我的謎面是:有個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時走在前,有時走在後,我和他説話,就是不開口。(是一種現象,有陽光的時候就會出現)(影子)基本部分:嗯,小朋友們很棒,都猜對啦!我們的影子這麼的神奇,那它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我這有一段小朋友們尋找影子的視頻,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好不好?那我們要帶着幾個任務去看,第一個:你找到了那些影子?(在什麼情況下找到的)第二個:我們去了什麼地方影子就突然消失了,為什麼?(幼兒觀看視頻資料)(引導幼兒思考回答之前提出的問題)小朋友們回答得真棒,我們表揚下自己。接下來,我們再通過一張圖片更進一步的瞭解光與影子的關係(出示圖片)(引導幼兒懂得在有光的情況下才會有影子,當光線被物體擋住後,物體後面光線照不到的地方就變黑了,這就是影子)(發現光和影子的關係)好,下面張老師就帶着你們一起來玩影子游戲好不好?第一個遊戲:手影遊戲(老師先做出幾個造型示範,幼兒猜並模仿,再請7--8名幼兒分別在投影儀前做不同造型的手影,邊做造型邊學小動物叫聲,其他小朋友來猜並模仿)第二個遊戲:給影子塗色(教師將每位幼兒做的影子造型提前畫在長軸紙上,請每位幼兒找到自己影子造型給影子穿上漂亮的衣服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圖案)

結束部分:教師與幼兒一起分享欣賞影子作品並和自己影子拍照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