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發展共同體建設實施方案(通用4篇)

學校發展共同體建設實施方案 篇1

一、指導思想

學校發展共同體建設實施方案(通用4篇)

以黨的十九大和全國、全省教育大會精神為指引,圍繞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目標,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以優質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為核心,組建聯盟式、幫扶式共同體,充分發揮名校的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創新義務教育辦學模式和管理體制機制,全面激發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活力,促進全區義務教育更加優質均衡發展。

二、總體目標

在鞏固已有的共同體基礎上,組建一批新的幫扶式、聯盟式共同體,實現年內全區義務教育段學校共同體建設全覆蓋。深入探索管理科學、運行高效、互助互贏的共同體辦學的新模式和新機制。

三、工作重點

1.確定共同體核心學校,讓學校自願結合,增大學校間組建共同體雙向選擇空間,充分發揮學校的主觀能動性,組建聯盟式共同體和幫扶式共同體,鼓勵各學校特色發展。

2.制定共同體內相關學校的捆綁式考核制度,推進學校間師資共享、學生共育、資源共建、責任共擔、合作共贏、協同發展,實現責權利的統一,調動學校、校長、學校領導班子、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四、共同體主要組建模式

1.聯盟式共同體。國小組建10個聯盟式共同體,國中組建4個聯盟式共同體,全區確定14所聯盟式共同體核心校,其餘各學校依據地理位置、辦學定位、辦學優勢和辦學特色,選擇加入一個聯盟式共同體,每個共同體原則上不超過4所學校。聯盟式共同體核心學校牽頭商定共同發展願景和具體舉措,探索開展校幹教師掛職交流、聯合教研、課題共建共享、學生交流、教育教學活動同步等學校教育教學管理交流活動,分享先進的辦學理念、成功的管理模式、有效的課堂教學、良好的場地設施設備和優質的師資團隊,加快融合,優勢互補,進一步提升學校辦學品位和辦學層次。

2.幫扶式共同體。需要幫扶的學校提出申請,填寫申請表,由教育和體育局優先在其所在的聯盟共同體內確定一所幫扶學校,組成結對幫扶共同體。通過課題引領、網絡教研、空中課堂、校幹教師交流、特色共享等工作機制,幫助被幫扶學校解決實際困難,實現幫扶式共同體之間的教育資源共享,全面提升薄弱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水平和教育質量。

五、實施步驟

1.制定《張店區20__年義務教育學校發展共同體工作實施方案》,適時召開會議並公佈。(3月)

2.各學校根據實際情況自主選擇、對接聯盟式共同體核心學校組建聯盟式共同體,各聯盟式共同體核心學校填寫聯盟式共同體彙總表(附件1)於3月31日前報基礎教育科。(3月)

3.有被幫扶需求的學校填寫幫扶式共同體申請表(附件2)於3月31日前報基礎教育科。(3月)

4.適時召開會議公佈全區20__年義務教育學校聯盟式共同體、幫扶式共同體組建情況,部署任務,明確要求。(4月)

5.各聯盟式共同體核心學校、各幫扶學校牽頭、協調共同體內學校制定共同體年度工作計劃,確定主要工作任務、合作方式、相關職責等,並於4月15日前報基礎教育科。(4月)

6.區教體局組織相關人員對各共同體工作計劃進行修改、完善並及時反饋。(4月)

7.制定全區各共同體發展情況評價、考核標準並公佈。(4月)

8.各共同體按照工作計劃開展工作,區教體局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及時調度、指導。(5月-11月)

9.對各共同體發展情況進行督導評估。(11月-12月)

10.對各共同體發展情況進行總結,推廣義務教育學校發展共同體典型案例和經驗,引領各共同體良性發展。(12月)

六、健全保障機制

1.探索構建共同體管理一體化機制。共同體內部實行核心校負責制,引領各成員學校逐步探索構建“一體化管理、一體化教學、一體化教研”的共同體辦學模式和運行機制。各共同體學校等要明確各自職責和具體任務,協同發展、創新發展。

2.探索構建“互聯網+共同體”發展新機制。以教育信息化作為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點和突破口,通過改善學校信息化辦學條件、推進學校間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深化全域性數字化學習推廣應用、強化學校校幹信息化領導力和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等舉措,全面優化學校網絡教學與學習環境,實現共同體內部各學校互聯互通、互動交流、共同生長。

3.建立科研先導和典型引領機制。各聯盟式共同體核心學校、幫扶式共同體幫扶學校系統梳理共同體運行中的各類問題和難點,按照“問題即課題”思路,積極開展課題研究,突破瓶頸,創新協同發展路徑,及時進行階段性總結。區教體局將通過召開現場會、研討會、經驗交流會等形式進行宣傳和推廣推介,引領發展。

4.建立經費保障機制。積極協調區財政局每年在預算內安排一定的共同體發展經費,用於保障共同體建設、教師培訓、課題研究等。

學校發展共同體建設實施方案 篇2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堅持優質均衡、科學融合、共培共育、創新驅動導向,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全面提升辦學質量為重點,通過推行公辦“名優校+”教育發展共同體建設,創新辦學體制機制,加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力度,推動我市基礎教育新一輪高質量發展,讓每個孩子享有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基礎教育,增強人民羣眾的教育獲得感。

(二)總體目標

到20__年,形成有泉州特色中國小、幼兒園教育共同體辦學格局,建設100個有特色有影響的優質公辦中國小幼兒園教育共同體,更加發揮教育共同體辦學優勢,全面擴大我市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和受益面,推動鄉村振興,整體提升我市基礎教育優質均衡水平,構建“學在泉州”的教育發展新態勢。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整體規劃與試點先行相結合原則。加強教育共同體辦學的整體設計,遴選條件成熟的中國小校、幼兒園先行試點,在試點的基礎上總結經驗,逐步增加教育共同體的數量,堅持“一共同體一方案”,成熟一個組建一個,提高教育共同體辦學質量。同時把握好教育共同體辦學擴張的速度、規模。

(二)堅持“輸血再造”與自我提升相結合原則。既要注重教育共同體名優校對薄弱校、新建中國小和幼兒園的“輸血再造”,更要注重薄弱、新建中國小校和幼兒園“自我造血”、自我發展能力的培育,最終實現優質基礎上的協同共進。

(三)堅持共同發展與特色發展相結合原則。通過理念、資源、方法、成果、品牌的.共建共享,構建教育共同體發展新格局,同時,凝練符合自身辦學歷史積澱和特色發展的辦學模式、育人方式和實踐路徑,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三、組建框架

(一)適用範圍。全市公辦幼兒園、國小、國中、普通高中等基礎教育階段學校。

(二)組建形式。組建“1+N”的教育共同體(1所名優校+N所學校),採取“一對二”或“一對多”等形式開展教育共同體辦學。

四、主要舉措

(一)推行“三種模式”

1.領辦型。通過名優校設立分校區、薄弱學校委託名優校管理、新建學校劃歸名優校管理等方式組建。各縣(市、區)要按照地理位置相對集中原則,由名優校牽頭領辦,推動實現資源管理一體化、內部管理一體化、課程教學一體化、教師發展一體化、考核評價一體化。名優校派出至少1-3名學校幹部至新增成員校任職,任職年限不少於2年。

2.“5G+”型。依託互聯網信息技術,鼓勵不同縣(市、區)學校之間、市屬學校與縣(市、區)學校之間廣泛開展“5G+”專遞課堂,深化教育辦學合作,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支持中國小幼兒園與國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市外優質品牌學校開展遠程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育新優質學校。

3.互促型。通過多校協同、區域組團、同學段聯盟、跨學段聯合、多法人組合等方式,發揮各自辦學優勢,推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實現共贏。鼓勵倡導將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新建學校等納入教育共同體管理,提升學校辦學質量。

(二)建立“四種機制”

1.建立完善審批機制。堅持屬地管理原則,以縣域為主成立的教育共同體,須經縣域教育主管行政部門批准;與國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市外優質學校為領銜校創辦教育共同體,須經所在縣域人民政府批准。縣級教育主管部門應定期對教育共同體進行評估和評價。市直學校成立的教育共同體需經市教育局審批。

2.優化內部管理機制。完善教育共同體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構建更加開放、更加科學的現代學校制度。制定教育共同體辦學章程,明確教育共同體“1”和“N”的權利義務權責,建立以共同願景為核心,以制度體系為框架、以規則程序為紐帶的管理機制。通過各項制度的建立與執行,增強教育共同體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3.建立規範發展機制。嚴禁教育共同體內通過“掐尖”方式違規招生,嚴禁教育共同體違規跨區域招生。教育共同體內各成員校應按規定做好學籍管理工作,嚴禁以各種形式借讀、掛學籍跨校就讀。教育共同體辦學選址,不能與任何小區捆綁,不能與任何房地產掛鈎。禁止以房地產開發商命名學校,杜絕與商業利益掛鈎。教育共同體成員校命名要堅持名實相符、準確規範,體現辦學理念,突出內涵特色,避免單一貼標籤。

4.建立績效評估機制。縣(市、區)教育主管部門要制訂教育共同體辦學考核指標體系,突出“增值評價”,整體評價辦學情況,重點考查優質資源增量與校際差距縮小情況以及每所學校學生進步、教師成長、學校持續發展情況。鼓勵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進行績效評價,將學生、家長與人民羣眾滿意度,作為檢驗教育共同體辦學成效的重要標尺。市直學校由市教育局負責評估。

(三)推進“五大發展”

1.資源建設共享發展。實行教育共同體內學校備課、評課、教研、學科教案、多媒體課件、優秀課例、模擬題庫、教師論壇、學生活動等優質資源的共享。名優校依託“互聯網+”積極打造教育共同體資源共享平台,探索教學資源開發模式與路徑,集中優秀教師開發優質教學資源,包括教學設計、微課、教學案例、教學錄像、試題庫等。成員校通過參與“5G+”專遞課堂等,探索校際資源共享新模式。統籌利用教育共同體內各類教學場地資源,建立文體場館、圖書館、實驗室等場地資源和儀器設備的共享共用機制,整體提升德智體美勞水平。

2.課程教學共研發展。結合教育共同體特點和地域特色,在開齊開足國家課程的基礎上,統籌教育共同體內課程規劃,開發課程資源,完善課程體系,豐富課程供給,打造特色化、多樣化、優質化教育共同體學校課程羣。名優校聚焦作業設計、考試命題、質量監測等教學熱點難點問題,建立完善教育共同體教研機制,以項目合作方式接納成員校教師參與教科研,由名優校骨幹教師協助成員校開展富有針對性研究,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建立科學的教育教學質量診斷監控機制,制定各學科質量保障制度,指導並督促各校學科教育。加強教學經驗交流,提升教育共同體內學校的教學管理水平、教師發展水平、學生髮展水平。

3.文化內涵共融發展。強化教育共同體內部文化共培共進,充分發揮教育共同體的品牌影響力和文化輻射力,以文化引領各教育共同體學校“和而不同”發展。通過資源共享、活動共建、質量共評,助推文化共融相生。名優校要在尊重各成員校文化傳統的前提下,凝練核心價值,豐厚文化內涵,培育積極向上的教育共同體文化,推動各成員校在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特色發展,彰顯教育共同體辦學優勢。梳理“一訓三風”,以校標、校徽、校旗、校歌、校服等為載體,凝聚共識,加強教育共同體文化交融,形成既互相借鑑又各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成員校要集中專業力量加強內涵建設,凝聚發展共識,共謀發展願景,發掘培育辦學特色,打造“亮點工程”,豐富自身辦學文化內涵,培育向善向上、和諧奮進的學校發展文化,促進學校內涵發展、品質提升。

4.教師管理共建發展。強化教育共同體內部師資共享共建,推動建立“統籌管理、互派師資、共同發展”的人員管理使用模式。強化師資共育,推進名優校通過設置骨幹名師和校長工作室(坊)等方式組建校長教師發展共同體,高位引領帶動成員校師資共同成長。名優校要強化統籌管理、多元評價,推進在教育共同體內試行師資柔性統籌管理,優化教師考核評價,成員校根據名優校的教師評價體系,形成適應本校實際、符合教師發展規律的多元教師評價體系,教育共同體建立師資定期交流制度,名優校根據教育教學需求,統籌設置安排教育共同體師資交流計劃,確保交流比例不低於省定要求,沒有農村校或薄弱校工作經歷或者在本校工作六年以上的骨幹教師優先流動,獎勵性績效工資分配向參與交流的骨幹教師傾斜,鼓勵各校預留部分的中、高級崗位,優先用於評聘參與交流的骨幹教師。探索深度融合,在條件成熟的教育共同體內試行管理團隊雙向交叉任職、互派教研團隊,通過團隊融合,推進教育共同體內各校辦學水平、教學質量整體提升。

5.學生聯動共生髮展。開展校際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欣賞、互相評價、互相促進的幫學共同體,最終實現共同成長的目的。由名優校牽頭成立學生成長指導聯盟,結合成長規律和學段目標,協商制定學生培育計劃,採取“線上+線下”的方式定期開展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涵蓋學習、文化、生活等多領域多主題。針對學生聯動過程中的發展問題,由成員校輪值舉行學生交流論壇、社團活動、聯賽聯誼,提供展示平台,助推學生全面發展。

五、強化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加強黨對教育共同體辦學工作的全面領導,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辦學方向。市、縣兩級教育主管部門要成立工作領導小組,指導教育共同體制訂發展方案,加強教育共同體辦學的政策研究、制度建設和工作指導。

(二)加強經費投入。市、縣兩級要建立健全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加大對教育共同體的支持力度,由同級財政統籌教育部門專項給予相應的經費支持。

(三)加強人員配置。市、縣兩級教育行政部門與同級機構編制、人社等部門共同研究,採取多種形式,解決教育共同體辦學發展中人力資源不足、結構性缺員等問題。名優校因派出教育教學骨幹導致校級領導職數、編制、崗位職數不足,無法滿足共同體發展需求的,由教育行政部門根據“縣管校聘”原則在核定的編制和職數總量內統籌調配。

(四)加強政策保障。市教育局將對縣(市、區)擇優推薦的教育共同體予以相應的政策保障,對評上優質教育共同體的,給予正向激勵;對帶動成效顯著的名優校骨幹校長、骨幹教師,在參評市級及其以上名優校長、名優教師予以優先推薦;符合承擔評審工作條件的名優校可申請承接中、初級職稱評審權;對重大項目及重要課題予以立項支持。

(五)加強宣傳引導。及時宣傳推廣教育共同體辦學的先進典型和經驗做法,引導社會各界理解支持教育共同體發展,關心泉州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為教育共同體辦學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確保工作平穩推進。

學校發展共同體建設實施方案 篇3

【活動目標】

1.鍛鍊幼兒的手腿腳動作的準確性、協調性及肌肉的力量與關節的柔韌性。

2.發展幼兒單腳站立、單腳踢球、保持身體平衡的能力。

3.培養幼兒團隊合作的能力。

4.提高幼兒身體的協調能力,體驗玩遊戲的樂趣。

5.通過活動鍛鍊幼兒的.跳躍能力,讓他們的身體得到鍛鍊。

【活動準備】

一個足球、兩個球門。

【活動過程】

一、引導部分(1)熱身活動:教師組織幼兒進行熱身運動,讓幼兒充分活動開自己的身體。

(2)教師介紹足球比賽的相關踢法和規則。

二、主體部分

(1)踢球入門:幼兒分成幾組,分別開展踢球入門(弓形門)遊戲。看誰踢進門的次數最多。左右腳都可練習。

(2)足球比賽: A、教師把幼兒分成四隊(紅、黃、藍、綠隊) B、教師宣佈比賽規則,使幼兒清楚比賽規則,如:過程中不能推、拉、踢其他小朋友等等。 C、比賽開始,教師組織幼兒有序的進行比賽,及時的提供幫助。 D、比賽結束,教師鼓勵和表揚比賽勝出的幼兒。

三、結束部分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放鬆活動,如:小鳥飛、手婉轉動等。

【安全提示】

1.活動前教師要帶領幼兒做充分的熱身運動。

2.注意競賽活動中的安全,避免發生碰撞。

【活動反思】

本次教學活動設計的目的是讓幼兒瞭解足球活動的競技性,同時也讓幼兒充分的活動他們的'身體。受人員及場地限制,我們採用3人足球賽,一次6人,5分鐘一組的形式開展。在寒冷的冬天,像足球這樣全身運動有助於幼兒排除肺部污濁的空氣呼吸新鮮的空氣,使得他們全身都暖和起來。對於大班的幼兒來説他們非常的喜歡這種足球賽的形式,在比賽的形式下他們你爭我奪,即使我們的球門比較小,即使我們的場地也不是非常的.標準,但是幼兒活動的熱情仍然高漲。加油吶喊聲此起彼伏。

小百科:足球,英文football,被譽為“世界第一運動”,全球體育界最具影響力的體育運動。

學校發展共同體建設實施方案 篇4

為了貫徹落實xx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強建設教育強市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決定》文件精神,師範附屬國小與xx縣第二國小採用“1+1”模式,構建緊密型共同體,統籌推進兩校的學校管理、教育教學、文化特色等方面工作,積極探索學校發展共同體合作模式,實現兩所學校高位優質均衡發展。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抓住“均衡發展”和“提升內涵”兩條主線,通過兩校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實現兩校間的教育理念共享、教育資源共享、管理制度共享、特色辦學共享和發展成果共享,打造高質量高水平的發展共同體,加速兩校的發展進程,為建設教育強縣積累經驗。

二、發展目標

1、兩校同發展、共進步,辦學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升,羣眾滿意度超過95%,兩校成為xx市優質學校。

2、通過共同體建設,兩所學校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各校在建設高效課堂、推進有效德育、發展校園文化諸多方面形成自己的品牌。

3、兩校教師通過業務上交流,思想上溝通,工作上合作,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名教師的比率在全縣處於領先位置。

4、通過校際間共同組織教育教學活動,拓展學生髮展的空間和舞台,為所有學生提供更加適合自己的教育,讓他們健康快樂成長。

5、統籌校本課程建設,設置兩校共享的校本課程資源,建設優質的校本課程,豐富學校發展內涵。

三、工作任務

1、成立組織機構,由兩校校長任組長,負責組織領導、統籌安排共同體建設的各項工作。領導小組下設教師發展組,課程建設組,德育工作組,體育藝術組。

2、兩校之間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發展,互為一體,榮辱與共,通過共同體建設,推動學校優質發展的同時,為我縣構建學校發展共同體,實現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積累經驗。

3、追求高質量、高品質的合作效能,保證合作的廣泛性和連續性。共同制定《發展共同體建設三年行動規劃》,落實好《發展共同體管理常規》,細化每一學期工作目標任務。

4、實行校長、教師的隨機交流和崗位輪換。學校每年至少安排兩名教師在對方學校進行輪崗交流,鼓勵學校領導在對方學校進行兼課兼職交流;兩校校長每學期在對方學校掛職學習一星期。

5、研究和解決當前學校發展的六大突出問題:教師專業發展、高效課堂建設、校本課程開發、有效德育的推進、藝術體育的實施、新課程理念下的評價。兩校要以上六個方面為合作交流重點,創新思路,講求實效。

6、建立“六個一”工作常規:兩校每學期要做好六件事:校長在對方學校為期一週的課堂調研,為對方學校教師做一次專題報告;雙方安排好為期一週的校際課堂交流,組織一次師生聯誼活動,一次德育工作論壇,一次社會實踐活動。

四、保障措施

1、成立指導小組。由縣教育局、教育督導室、教研室、進修學校領導管理和指導共同體建設,使共同體建設有了組織保證和智力支持。

2、重視激勵評價。嚴格執行上級文件關於教師交流輪崗的精神;自我加壓,形成捆綁式的一體化聯動考核。

3、加強督導評價。每學年,縣教育局對兩校共同體建設進行評價。20xx年秋季,兩校要形成三年工作總結,接受市縣教育部門的驗收。

4、提升知曉度。兩校充分利用新聞媒體、教育網站進行宣傳,使學校共同體得到社會、家長、教師和學生一致認同。

5、確定實施時間。20xx年8月——20xx年9月為準備階段;20xx年9月——20xx年9月為具體實施階段;20xx年10月為總結驗收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