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綠色校園各地實施方案成為綠色教育

為全面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和xx“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近年來我校以《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和《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為指導,將培養師生綠色環保意識貫穿於學校教育中,開展了多層次的教育活動。為進一步提高我校師生的現代文明素養和環境意識,大力推進學校素質教育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開展更為有效的綠色環保教育,現鄭重申請參加濰坊市“綠色學校”創建活動,以下彙報我校近年來的創建工作現狀以及規劃。

建設綠色校園各地實施方案成為綠色教育

一、學校概況

高密市康成國小是一所擁有近xx名學生、100多位教職工的民辦公助體制,施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現代化國小。建校8年來,相繼榮獲山東省規範化學校等省、市、縣級榮譽192項。近年來,學校加大資金投入,開展校園美化、綠化、淨化活動,校園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學校一直堅持面向全體師生,通過各種形式與渠道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接受“綠色環保”教育。

二、創建目標

按照《綠色學校評價標準》中的要求,近年來我校正逐步構建以環保教育為中心,以各科教學滲透環境教育為手段,以開展各種環境教育活動為載體的學校環境教育體系。推動學校環境教育的發展,增強全校師生的環境意識,提高學校的環境教育質量及效果。不斷加大環境教育力度,營造濃厚的環保教育氛圍,促使學生形成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的觀念,力爭營造一個和諧美好的綠色校園。

(一)將環境意識和行動貫穿於學校的管理、教育、教學、科研和建設的整體性活動中,引導教師、學生關注環境問題,讓青少年在受教育、學知識、長身體的同時,樹立熱愛大自然,保護地球家園的高尚情操和培養對環境負責任的精神。引導師生關注環境,保護環境,掌握基本的環境科學知識。

(二)通過各學科教學滲透,掌握基本的環境科學知識,懂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本理念。培養師生對校園環境負責任的精神,關心校園環境,積極參與保護環境的行動。

(三)學會如何從自己開始,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積極參與保護環境的行動,在頭腦中孕育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萌芽。使師生從小事做起,節約水電,關心校園環境,積極參與保護環境的行動。

(四)全校師生人人從關心學校環境到關心周圍,關心社會,關心國家,並在教育和學習中學會創新和積極實踐,將環境意識和行動貫穿於學校的管理、教育、教學和校園建設。

(五)通過學校創建“綠色學校”活動的開展,不僅使師生的環境素養得以提高,學校環境得到改善,而且還要通過學生帶動家庭,通過家庭帶動社區,通過社區帶動公民更廣泛的參與保護環境的行動。

(六)以創建“綠色學校”活動為載體,不斷探索新形勢下環境教育的有效途徑,對學生進行懂環保、愛環境、塑形象的養成教育,讓綠色的“種子”在更多的孩子們心理紮根發芽、茁壯成長。使校園環境易於學生學習和生活。

(七)綜合以上各項目標要求,真正把創建“綠色學校”活動貫穿於學校教育、教學、輔導、後勤等各方面的工作之中,使之形成全方位的一體化工程,最終實現“綠色管理”、“綠色教學”、“綠色環境”、“綠化育人”、“綠色活動”的學校特色。

三、主要創建過程

(一)加強組織領導

1.成立學校創建綠色學校領導小組

成立了學校環境教育領導小組,由校長任組長,由全體校委會成員任組員,並由教師、學生、家長和社區代表全面參與,規劃學校環境教育,督促、指導、規範綠色環保教育的開展。

2、運行機制

學校根據上級要求,聯繫本校實際,把環境教育列入學校發展規劃,制訂學校“創綠、環教”計劃,確定每年的教育目標和活動內容、方法、措施等。各處室根據學校計劃,聯繫本處室工作制訂相應的環境教育計劃和職責。(例如教導處負責教學,落實學科滲透;德育處開展系列活動和負責各中、小隊活動;教科室負責教師培訓、學習,環教科研;總務處負責校園環境規劃、設計、環教設備、設施增設等等)在此基礎上,各環境教育子系統開展相應活動,較好地完成和達到學校環境教育工作的目標和要求。創設條件,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接受“綠色”教育。

(二)加強學習,提高認識,構築保障體系,發展環境教育工作

1、健全和完善各種環境教育、學習制度。

學校開展創建綠色學校工作以來,建立和完善了以此相一致的會議制度和學習制度。同時,為各個環保小組和班級訂閲開展環境教育的學習、宣傳資料。對在開展環境教育和爭創綠色學校工作中成績顯著的師生、家長、家庭的評比和獎勵。同時,學校也定期通過紅領巾廣播站等進行內部宣傳教育。

2、讓每一位教工都成為“綠色教育”的踐行者。

加強教師對環境理論的學習,在教學中貫徹“綠色環境”教育理論。學校除了利用政治學習時間組織學習有關環境教育文件、統一認識、明確環境教育重要性外,還利用教研時間,組織課任教師集中學習環境教育知識,研討將環境教育滲透於學科教學的方法。

3、課程滲透,增強教育實效

課程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各種教育的主渠道,也是環保教育的主渠道。學校初步形成了“各學科課程滲透-課內外活動實踐課程”兩者相結合的課堂教學課程體系。在課堂教學中,將相關學科的教學有機聯繫起來,構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環境科學基礎知識體系。為此,學校根據各學科特點和教學要求,結合學校提出的各年段環境教育目標,對有關的教學內容進行全面規劃和組合,制訂了各年級環境教育目標系列要求和各學科滲透環境教學,目標的課堂教學要求,形成龐大的學科滲透體系。

4、把環境教育延伸到家庭、社區

學校將開展環境教育的設想及活動要求及時通報家長,一方面宣傳環境教育,另一方面主動贏得家長的支持與指導。同時,學校還與學校周邊社區聯繫,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將學校環境教育延伸到社區、家庭,形成環境教育“三結合”的良好氛圍。

(三)創設了良好環境

校園的環境建設是鼓勵和提高學生環保意識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對學生的發展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學校自創辦以來,一貫注重校園環境的綠化、美化建設。投入了很多人力、財力,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綠色’的學習、生活環境。

1、校園建設進行規範管理,實行整體規劃,規範建設,教學區、運動場。

2、校園環境建設以美化、綠化、淨化為目的,努力營造美麗清新又與教育教學有機結合的學習環境。

3、教育設施建設。為了進一步營造創建綠色學校,強化環境教育的氛圍,學校十分注重校內環境教育設施設備的建設,以豐富和拓寬學校環境教育宣傳途徑和形式。

4、學校紅領巾廣播站定期向全體師生宣傳環保知識。

5、校園垃圾實行減量及回收利用,減少污染物的產生。

6、學校內部加強節紙、節電、節水等綠色消費建設。

(四)開展系列主題活動

1、少先隊和德育活動作為學校環境教育的主陣地,近年來結合有關主題,組織開展了系列貼近學生生活,形式豐富多采的活動。結合植樹節在學生中開展了愛護綠化、熱愛綠色為主題環境教育系列活動,包括:

(1)組織了為校園添綠活動。鼓勵學生在家種植一盆花草,為花草做一張名片。然後帶到學校展出供大家分享,通過全年級的交流與分享,學生們認識了許多種花草,獲得了許多知識。

(2)組織了我為樹兒穿冬衣活動。通過系列體驗活動使學生知道為什麼要給樹穿冬衣?如何給樹兒穿冬衣(刷石灰水)?增強學生熱愛學校、熱愛花草樹木的情感。

2、科技節作為校園科普教育和環境教育的良好載體,近年來也得到有效的開展,同時注意了環保內容的滲透,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1)組織了“廢物利用----環保小製作”活動,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從小樹立“康成是我家,美化環境靠大家”的環境素質

(2)組織了“地球,我們共同的家園”科幻畫創作比賽。學生們在美術老師的指導下,創作出了一幅幅充滿童真稚趣的繪畫作品,表達了對地球命運的擔憂,呼籲全社會都來重視環保問題,都來保護我們共同的母親---地球。

(3)組織師生觀看了系列環境教育影片和電視片,體會到愛護環境的重要性。

3、圍繞有關環境教育方面的一些主題節日(世界水日、地球日、衞生日)等開展了有效的宣傳活動。

4、開展了“節約”系列活動。在全國倡導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今天,為了讓同學們養成節約的好習慣,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開展了有效的節能行動。在此期間,學校食堂也動足腦筋,在管理上下功夫,既讓學生吃得好,讓家長滿意,又節約能源,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浪費。

四、發展規劃

我校的“綠色學校”創建工作剛剛起步,無論是教師的教育水平還是活動建設都還存在着不少欠缺,針對存在的問題,學校今後將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以濰坊市綠色學校的評估標準為實踐路線,科學規劃、將環境教育全面納入常規管理,充分利用校內外一切教育資源和機會,努力提高全體師生可持續發展的素質。同時將聯合社區、家庭,三位一體,積極開展“綠色”行動,加強校本培訓,做好綠色學校檔案的收集、整理、提煉,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接受較好的“綠色”教育,爭取使學校創建工作水平得到不斷提升。

圍繞“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校園”的核心主題,北京林業大學4月1日舉行“綠色校園與生態文明”專家研討會。與會專家認為,這項大型綠色活動既是“知”與“行”的結合,也是“樹木”與“樹人”的統一,應引導廣大學生參與,對廣大學生寓教於綠。

此研討會是北京林業大學組織開展的“綠色校園與生態文明”大型系列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研討會上,有關專家就綠色校園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係,綠色校園建設對人才培養、人格塑造的意義,綠色校園建設的豐富內涵,綠色校園建設中應注意的問題等進行了探討。專家建議,綠色校園建設應引導廣大學生參與,對廣大學生要寓教於綠,要注重綠色校園文化的構建與傳承。注重發揮綠色校園對學生要格塑造和知識結構的作用,使綠色校園成為培養人才的另一個課堂。同時,還應加強綠色校園建設的投入力度和機構建設,並加大宣傳力度。

專家認為,綠色校園應該洋溢着人與自然和諧的綠色氛圍,應該浸透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理念;在綠色校園的設計中,既要追求綠化的需要,也要滿足人的需要;既要着眼於當前的需要,也要統籌長遠的發展。綠色校園建設就是一種綠色行為,要注重培養廣大學生的生態素養,增強他們的生態意識,引導他們養成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的行為習慣,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園綠色文化,幫助他們在優美的校園環境中陶冶情操、親近自然,並自覺地、積極地、主動地參與綠化環保活動。通過開展活動,讓廣大師生以實際行動積極投身生態文明建設。

專家表示,綠色校園的建設不同於其它地方的綠化,其特殊性是由校園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決定的。校園是培養人的地方,更應該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同時,學生時代正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是把綠色播進心靈的最佳時期,因此,綠色校園的建設對成長中的學生而言尤為關鍵,十分符合生態素養“從孩子抓起”的規律。這對他們個人來説,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一生;對整個國家、社會的未來而言,也是百年大計。

北京林業大學的“綠色校園與生態文明”大型系列活動還包括組織開展“北林大四院士縱論綠色校園”訪談、啟動《綠色校園建設讀本》的編撰工作及“中國綠色校園文化研究”課題、開展北京林業大學綠橋活動、組織綠色校園建設志願服務隊,對內集中專業優勢,加大生態文明研究力度,對外引領生態文明,促進全國的綠色校園建設

“綠色校園”建設是在校園擁擠和校園環境惡化的背景下產生的,是“生態熱”的產物之一,也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結果。因此,“綠色”的涵義已經不簡單只是一個色彩概念了,它已成為了一種公益行動的代稱。作為人才培養和教育基地的學校,更是責無旁貸地要將“綠色”教育深入貫徹。除了灌輸關於“綠色化”的純知識之外,還不應當忽視學習場所的“綠色化”建設。結合第二批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開展,重慶商務職業學院提出建設“和諧校園、平安校園、人才校園、綠色校園、健康校園”等“五個校園”,其中的綠色校園建設,學院組織專門人力、物力、財力開展工作,制定了相應方案,進行了專題調研,取得了一定效果,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廣泛宣傳,明確綠色校園建設的意義

從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開始以來,學院目標非常明確,這就是:黨員幹部受教育、人民羣眾得實惠、科學發展上水平。如何體現“人民羣眾得實惠”?學院黨委分析認為:“五個校園”的建設打造就是給全院師生員工的最大實惠。特別是綠色校園的建設,讓學院天更藍、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基礎設施更完善、人的精神更飽滿這無疑是真正的實惠。為此,學院黨委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大會上對“五個校園”建設提出了具體部署和安排,讓全院師生員工明確目標任務和建設生態文明校園的意義。緊接着又將每個校園的建設作為一個課題進行專題研究,由各自分管的領導牽頭進行調研。綠色校園建設由分管後勤和徵地協調的冉光學副校長牽頭負責組織調研和制定相應方案加以實施。

二、調查研究,認識綠色校園建設的重要性

“綠色校園”建設課題組通過座談、走訪、問卷等方式,在全校師生中宣傳綠色環保理念,提倡綠色文明,建設節約型校園收到較好效果。通過問卷回覆統計,絕大多數師生認為綠色校園建設首先需要確立綠色校園理念,其次是需要豐富綠色校園內涵,第三是要認識到綠色校園建設的重要性。

的確,“綠色”這個概念對於學院來説意義重大。在這個人羣聚集的場所裏,人的需求是第一要重視的問題,從精神文化的需求到基本生理舒適度的需求都不可忽視。在學校學習和生活的大多為青年人,清新的空氣、色彩生動的校園、和諧秩序的教學,都是對教育基本的需求。就單從“綠色”的基本意義來講,對學生是十分重要的。對學校和社會來説,可持續發展辦學理念,綠色科研,綠色實踐過程,校園建設,綠色大學教育內容,學校對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促進力等都是學院辦學競爭力和美譽度的重要體現。因此,綠色校園建設不可忽視。

三、調研結論:綠色實踐,關鍵還要看行動

在認識到建設“綠色學校”的重要性的同時,關鍵還要看行動。調研問卷顯示:絕大多數師生認為,綠色校園建設是否能夠見成效,關鍵要看學院領導的重視程度和全員參與的具體行動。具體來説,“綠色校園”建設可分為兩大部分進行,即校園綠色化和校園理念綠色化。

(一)讓校園“綠”起來

每個進入學院的師生第一印象,一定是這個學校的“自然美”。的確,青年人的朝氣在自然美的烘托之下,那鮮活的青春氣息就會撲面而來。所以,校園綠化是每一個學校的必修課。

首先不能忽略學校的綠化面積。一般來講,一所高等學校其綠化面積基線應為40%以上。當然這一數字要根據不同學校的實際情況而定。目前我院綠化率已超過這一百分比成為沙區綠化先進單位。隨着學院徵地擴建工作地推進,綠色校園建設工作必將出現新問題和新需求。校園規劃一定要大氣、要領先。學校在考慮教學實習場地建設的同時,也不能“吝嗇”對綠化面積的預留。這除了使學校規劃建設美觀的需要外,還影響着校園周邊地區的空氣指標、噪音指標等物理因素。從長遠來看,適量的綠化面積還能有效的投入到實際的教育活動中去,如植樹活動、環保知識活動、簡單勞動組織等,這些同樣也是學生全面素質培養和綜合能力訓練的一部分。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發展學校綠化面積,是綠化建設的根本。

其次是對綠化所用植物的選擇也要講究科學、合理、適宜。例如在選擇綠色植被範圍時,可以考慮到污染性少,少毛無刺,沒有刺激性氣味,或具有形態美、色彩美、氣味美,或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內涵,以及草坪的耐踐踏程度等都是考慮的範疇。學院在選擇植被時也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力求搭配的合理、科學。例如在樹種選擇上應考慮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性:活潑好奇、靈活多變,所以具有色彩變化和香味的樹種是很好地考慮範圍;而在教學區忌栽植飛揚花絮的樹木(如楊樹、柳樹等)和一些起過敏反應的植物;在校園通道兩側或大門兩側種植樹形優美的秋色葉植物銀杏或常綠小喬木石楠,會增加學校的優美感和舒適感;在離窗一定距離處栽植較低的常綠喬木檜柏,既可適當遮擋陽光又可保持通風;運動場與教學區之間應用樹木組成繁密的樹帶,以免上課時受場地活動及聲音的干擾;校園周圍多采用喬木與藤本混合栽植,形成一層濃密的綠化帶,使校園與外界隔離,創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

再次就是合理配置綠化佈局。在學校這樣既有橫向佔地面積又有建築空間面積的場所內,綠化的橫向分佈應同縱向的空間分佈同時考慮,這樣往往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屋頂園圃的建立,既可以使本來暗無生氣的屋頂充滿生機,還可以適量的解決屋頂夏季的酷曬高温問題,是一個很好的空中綠化選擇;還有經濟實惠的盆花擺設,把每個教室的窗台充分利用,將一些易於栽培成活率較高的花草放置於此,既能美化環境還能有效調節室內的空氣質量,也是一個綠化空間擴展的好方法;其次就是組合花架和吊蘭,教學設施內部的綠化往往是個難題,面積小、採光差是植物生長的不利條件,但是適宜挪動、節省空間的組合花架和吊蘭可以解決一部分的問題。學校可以根據季節的轉換,將盆栽的不同植物有機組合,結合空中空間的利用,搭配出一個富於變化、方便實用的小景觀,為不起眼的角落、長廊、“死角”增添色彩。但是這種綠化要考慮到景觀的牢固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以免發生危險;再有就是爬牆虎、紫藤等藤蔓類植物也是擴展綠化空間的有效手段。這類植物佔地面積小,生長特點是向“空中”發展,可以很好的利用牆面、圍欄等因素,在無形中增加很大的綠化面積,同時又可以營造出一個特殊的綠色校園,也是綠化校園得不錯選擇。

(二)積極展開“綠色教育”,讓師生“動”起來

師生是學校的主人,在對全院師生提供很好的空間和環境的同時,也要讓他們“動”起來,學會如何維護和參與。第一是欣賞,只有建立對美的認知,才會由生愛護之情。學院應利用其中的綠色空間,營造氛圍,提升全院師生的審美能力。第二則是勞動,任何人的享受不是唾手可得的,是需要付出勞動才能體會到美的真諦。讓師生參與到適量適時的綠化勞動中,既可以增加對自然的識別能力,也可以建立勞動的美德,同樣是綜合素質教育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第三是學會保護,好的環境取決於好的維護。知道了勞動的艱辛,自然會對勞動成果愛護有加。從小的方面看是對一片綠化帶、一盆小盆栽、一株小樹木的愛護,推而廣之則是對大環境保護意識和行動的培養。正所謂以小見大,在綠色的環境中培養“綠色習慣”本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所以,綠色實踐過程、綠色大學教育內容應成為學院綜合教育的重要環節。

建設綠色校園既是推進綠化工作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又是育人的需要。優美宜人的育人環境,讓一代又一代畢業生終身難忘。不少人回憶起當年的學校生活,樓房可能拆掉了,人模樣可能模糊了,但是校園的那片樹林卻深深地留在記憶裏。隨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深入開展,學院綠色校園建設也將穩步推進。我們堅信:在市商委和學院黨政的領導下,全院上下齊心協力,科學決策、合理規劃,通過綠色教育,綠色科研,綠色實踐,綠色辦學,一個嶄新的、靚麗的、生態環境友好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綠色校園一定能夠展現在人們面前。

如何建設“綠色校園”

自從潔白的鴿子口銜橄欖葉飛過長空的一刻起,那一抹綠色就被賦予了太多的意義——和平、健康、友誼……隨着人類的進步,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更加深刻起來,那就是保護環境、保護家園如同保護生命一樣重要。於是,一場“綠色革命”席捲世界。“綠色”的涵義已經不簡單只是一個色彩概念了,它已成為了一種公益行動的代稱。作為教育基地的學校,更加責無旁貸地也要將“綠色”的教育深入貫徹。除了灌輸關於“綠色化”的純知識之外,還不應當忽視學習場所的“綠色化”建設。

的確,“綠色”這個概念對於學校來説意義重大。在這個人羣聚集的場所裏,人的需求是第一要重視的問題,從精神文化的需求到基本生理舒適度的需求都不可忽視。在學校學習和生活的大多為未成年人,清新的空氣、色彩生動的校園、和諧秩序的教學,都是對教育基本的需求。就單從“綠色”的基本意義來講,對學生是十分重要的。

在認識到建設“綠色學校”的重要性的同時,關鍵還要看行動。具體來説,“綠色學校”可分為兩大部分進行建設,即校園綠色化和校園理念綠色化。

讓校園“綠”起來

每個進入學校的師生第一印象,一定是這個學校的“自然美”。的確,青年人的朝氣在自然美的烘托之下,那鮮活的青春氣息就會撲面而來。所以,校園綠化是每一個學校的必修課。

首先不能忽略學校的綠化面積。一般來講,一所中等規模的學校其綠化面積基線應為35%。當然這一數字要根據不同學校的實際情況而定。佔地面積較大的學校在考慮教學場地建設的同時,也不能“吝嗇”對綠化面積的預留。這除了使學校規劃建設美觀的需要外,還影響着校園周邊地區的空氣指標、噪音指標等物理因素。從長遠來看,適量的綠化面積還能有效的投入到實際的教育活動中去,如植樹活動、環保知識活動、簡單勞動組織等,這些同樣也是學生全面素質培養的一部分。如果學校本身的佔地面積有限,擴展綠化面積比較困難,建議可以在空間擴展上做文章,如將綠化帶在牆面、校園圍牆、陽台等位置進行規劃,一樣可以達到增加綠化覆蓋面積的需求。但不論怎樣,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發展學校綠化面積,是綠化建設的根本。

其次是對綠化所用植物的選擇也要講究科學、合理、適宜。例如在選擇綠色植被範圍時,可以考慮到污染性少,少毛無刺,沒有刺激性氣味,或具有形態美、色彩美、氣味美,或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內涵,以及草坪的耐踐踏程度等都是考慮的範疇。不同學校在選擇植被時也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力求搭配的合理、科學。例如在樹種選擇上應考慮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性:活潑好奇、靈活多變,所以具有色彩變化和香味的樹種是很好地考慮範圍;而在教學區忌栽植飛揚花絮的樹木(如楊樹、柳樹等)和一些起過敏反應的植物;在校園通道兩側或大門兩側種植樹形優美的秋色葉植物銀杏或常綠小喬木石楠,會增加學校的優美感和舒適感;在離窗一定距離處栽植較低的常綠喬木檜柏,既可適當遮擋陽光又可保持通風;運動場與教學區之間應用樹木組成繁密的樹帶,以免上課時受場地活動及聲音的干擾;校園周圍多采用喬木與藤本混合栽植,形成一層濃密的綠化帶,使校園與外界隔離,創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

再次就是合理配置綠化佈局。在學校這樣既有橫向佔地面積又有建築空間面積的場所內,綠化的橫向分佈應同縱向的空間分佈同時考慮,這樣往往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屋頂園圃的建立,既可以使本來暗無生氣的屋頂充滿生機,還可以適量的解決屋頂夏季的酷曬高温問題,是一個很好的空中綠化選擇;還有經濟實惠的盆花擺設,把每個教室的窗台充分利用,將一些易於栽培成活率較高的花草放置於此,既能美化環境還能有效調節室內的空氣質量,也是一個綠化空間擴展的好方法;其次就是組合花架和吊蘭,教學設施內部的綠化往往是個難題,面積小、採光差是植物生長的不利條件,但是適宜挪動、節省空間的組合花架和吊蘭可以解決一部分的問題。學校可以根據季節的轉換,將盆栽的不同植物有機組合,結合空中空間的利用,搭配出一個富於變化、方便實用的小景觀,為不起眼的角落、長廊、“死角”增添色彩。但是這種綠化要考慮到景觀的牢固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以免發生危險;再有就是爬牆虎、紫藤等藤蔓類植物也是擴展綠化空間的有效手段。這類植物佔地面積小,生長特點是向“空中”發展,可以很好的利用牆面、圍欄等因素,在無形中增加很大的綠化面積,同時又可以營造出一個特殊的綠色校園,也是綠化校園得不錯選擇。

最後就是充分利用綠色空間,積極展開對學生的“綠色教育”。學生是學校的一部分,在對學生提供很好的空間和環境的同時,也要讓他們學會如何維護和參與。第一步是欣賞,只有建立的美的認知,才會由生愛護之情。在這其中培養的是學生的審美能力。第二步則是勞動,任何人的享受不是唾手可得的,是需要付出勞動才能體會到美的真諦。讓學生參與到適量適時的綠化勞動中,既可以增加對自然的識別能力,也可以建立勞動的美德,同樣是全面素質教育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第三步是學會保護,好的環境取決於好地維護。知到了勞動的艱辛,自然會對勞動成果愛護有加。從小的方面看是對一片綠化帶、一盆小盆栽、一株小樹木的愛護,推而廣之則是對大環境保護意識和行動的培養。正所謂以小見大,在綠色的環境中培養“綠色習慣”本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應成為學校綜合教育的重要環節。

用“綠色理念”建設校園

從行動上“綠化”校園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重在合理規劃、落實到位。只要學校有關部門真正動起來,學校的形象一定是會有很大的改觀的。但是,僅僅種花種草是一種相對錶面化的“綠色行動”。正如前所論,“綠色”的範圍相當寬泛,不僅僅是具體到植樹造林的行動中,可以説在學校建設的各個環節都可以從“綠色”出發,來體現各個角度的“綠色理念”。只有這樣才是全方位的來建設真正“綠色校園”。

首先是校園基礎建設“綠色化”。這主要是指校園的硬件設施的建設導入“綠色”理念。例如學校建築用料的環保選擇——現在建築家裝市場已全面啟動“綠色消費”,這是充分考慮到消費者的健康需求。在一個無污染、保健康的環境中學習是學校應首要提供給學生們的學習必要條件;還有建築佈局的綠色化也是學校基礎建設的重要環節,每個學校都會有一定數量的樓梯、拐角、空地、長廊,將這些空間合理佈局、發揮各自的使用目的,同時還要儘量考慮人性化的需求,如樓梯的採光、拐角的緩衝和防護、空地的平整和綠化、長廊的設計和利用等,對這些環節的思考本身就是一個“綠色化”、“人文化”的體現;再有就是校園管理科學化、合理化,通過校園自身的植被佈局調控局部空氣質量、噪聲污染、垃圾和污水排放等,使校園內形成一個清潔、優美、生態良性循環的環境,這也隸屬於校園基礎建設部分。

其次是教育理念“綠色”化。這是一個針對教育者的提議。作為教育為主的校園,每一位教育者都承擔着一定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在教授知識時會使用各種適當的手段和方法。但當今社會,面對學生的全面素質成長和教學以人為本的需求,教師的教學方法也要融入適當的“綠色”理念。例如師生關係的互相推動,使原有的填鴨式、灌輸式,轉變為溝通式、探討式,這裏面更重要的是教育者與學習者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在這一基礎上學習勢必會“輕鬆”一些、自主一些,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理念本身也是一種“精神綠色”得很好表現。

再次是啟動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也是校園教育“綠色化”的重要環節。素質教育提出的前提就是由於過於強調應試教育,最終在學生的全面素質成長上出現了一些偏差和問題。時代發展日新月異,社會環境的不斷惡化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教育者的警覺,如不良媒體的宣傳、不良網站的侵蝕、不良社會風氣和習慣的感染等影響,最終對學校正面教育的影響非常大,很多學生甚至在心理上出現了一些缺陷,這其中就有學校在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環節出現的嚴重缺失。因此,如何建立一種心理健康教育機制,是目前學校的當務之急,這需要在學校、家長、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個綠色通道,在一個和諧健康的氛圍下,提高對學生的心靈關注,增強學生的自信,培養敢於擔當、積極承擔的精神面貌。這同時需要教育者努力營造這種平和、友愛、健康的精神“綠色環境”。

總的來講,在每個學校關注實質的綠色指標的同時,也不應忽略精神層面的綠色概念。更重要的在於,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應重新理解“園丁”這一光榮稱號的現實意義,因為我們在培育人才的同時,還在播種未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