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讀書筆記範文4篇

本文目錄理想讀書筆記範文國小數學教師讀書筆記:做一名理想的數學老師理想國讀書筆記《我的理想》讀書筆記

在柏拉圖的所有著作中,《理想國》是最成系統的一部。在這部對話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之口詳細地討論了人性、政治、哲學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為後來的西方思想奠定了基礎,指明瞭方向。以後的西方哲學,無論是繼承柏拉圖思想的,還是反對柏拉圖思想的,都不可能繞過柏拉圖的思想,尤其不能繞過《理想國》所表達的對人性和政治問題的深刻看法。 《理想國》通過蘇格拉底與對手們的談話,反覆詰難來推理尋求正義的定義。在第一卷,柏拉圖用蘇格拉底知識助產術的問答法推翻了幾種關於正義的定義:1.正義就是有話實説有債照還;2.正義就是幫助朋友傷害敵人;3.正義是強者的利益;4.不正義比正義有利。這四種説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圖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對於我們人生道路的選擇有深刻的啟示。針對第一種觀點,他用不能將武器還給一位瘋子朋友的例子反駁有債照還的正義説法,我們不能簡單的按照常理來辦事,應該考慮事情的結果是否會是不正義的,這種説法忽略了正義的真實本質,所以我們應在生活中多學習柏拉圖的思想方式,考慮問題不光從本身的立場出發,不能簡單照辦,還要考慮我們的對象和事情的後果。針對第三種觀點,柏拉圖指出掌權的統治者有時也會犯錯,制定出對自己不利而對被統治者有利的法規要被統治者執行,正義就變成了“弱者的利益”了。在此,柏拉圖提出“在任何政府裏,一個統治者,當他是統治者的時候,他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屬下老百姓的利益。”所以,作為統治者應該為人民謀福利而不僅僅是考慮自己的利益。

理想讀書筆記範文4篇

柏拉圖從國家的正義和個人的正義兩方面對正義進行了討論。他構建了一個正義的城邦,規定了一條總的原則:每個人必須在國家裏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柏拉圖認為,正義就是有自己的東西幹自己的事情。他認為國家由統治者、被統治者和輔助者三部分組成,國家應有四種品質,分別是智慧、勇敢、節制、正義。在一個國家中,人數最少的那個部分和這個部分中的最小一部分,這些領導着和統治着他的人們所具有的知識才配稱作智慧,具有這種知識的人總是最少數。柏拉圖主張的勇敢是一種關於可怕事物和不可怕事物的符合法律精神的正確信念的完全保持的精神能力。節制是一種好秩序或對某些快樂與慾望的控制。關於節制,在這裏,有一點讓我有深刻啟示,他提到:“人的靈魂裏面有一個好的部分和壞的部分,而所謂‘自己的主人’就是説較壞部分受天性較好部分的控制。這無無疑是一句稱讚之詞。當一個人由於壞的教養或者和壞人交往而使其較好的同時也是較小的那個部分受到較壞的同時也是較大的那個統治時,他便要受到譴責而被稱為自己的努力和沒有節制的人了„„”[2]這讓我有些感觸,我們時常提到要做自己的主人,而實際上我們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隸,而我們要突破自己主宰自己,就應該深刻懂得節制,學會控制自己,讓自己靈魂中較好的一部分控制較壞的從而主導自己,做到自身內秩序井然,成為自己的主人。在個人的正義方面,柏拉圖認為,人的心靈有三部分組成:理性、慾望、激情。柏拉圖主張個體靈魂的這三部分也應該是各行其是,保持和諧,這樣的人方為正義的個體。這種內在的分工與和諧,不是外在的“各做各的事”,而是一種內在的和諧有序。「3」當整個國家得到非常和諧的發展時,各個階級將得到自然賦予他們的那一份幸福,當一個國家最最像一個人的時候,它是管理的最好的國家,而管理的最好的國家最像各部分痛癢相關的機體。 張竹明總結《理想國》的推理過程是一種逆向思維,即:“國家的大治取決於少數精英人物的主導作用,他們的主導作用又取決於理性在他們心靈裏的主導作用;理性的主導作用又取決於它對善理念的把握;而善理念的把握又取決於辯證法的學習,歸根到底國家的大治取決於正確的教育。”

柏拉圖《理想國》中提到很多教育問題,對後世教育也有深遠的影響,盧梭曾稱讚“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論文,像這樣的教育論文,還從來沒有人寫過咧”也有一些説法“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縱令其它教育論著被毀,教育園地也是馥郁芬芳的。”書中的教育思想精闢深刻,讓我受益頗多。 《理想國》中強調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兒童階段音樂文藝教育最關緊要”“先入為主,早年接受的見解總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為了培養美德,兒童們最初聽到的應該是最美最善的故事。”柏拉圖認為,兒童階段接受了音樂文藝的教育會變得温文有禮,對醜惡的東西反感,等到長大會受他所接受教養的影響,便會與理性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他認為孩子應該從小實地見習戰爭,也從音樂中、遊戲中養成遵守法律的精神。柏拉圖也提出,不要強迫孩子去學習,要用遊戲的方法,這樣我們可以在遊戲中更好的瞭解他們每個人的天性。而這也讓我們思索,現在的教育是否帶給孩子給多的是強迫,我們的教育讓人迷茫和不知所措。柏拉圖認為對兒童的教育開發的越早越好,“凡事開頭最重要,特別是生物。在有效柔嫩的階段,最容易滲透也,你要把他生成什麼形式,就能生成什麼形式” 他提倡長者給兒童們講述一些規矩,如要盡孝道,注意髮式體態舉止等等。他認為,一個人從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裏引導,卻能決定他後來往哪裏走。隨着社會的進步,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越尊重兒童,關愛兒童,人們也已經建立起全新的兒童觀,這些關於兒童的看法中有一條是“幼兒的才能的發展存在逆減法則,開發得越早,就開發得越多”「7]這與柏拉圖提倡的對兒童的開發越早越好看法形同,也可見柏拉圖和《理想國》對早期教育的深遠影響。《理想國》中很重視教育對象的全面和諧的發展。柏拉圖認為,我們首先要接受音樂和體育的教育,而且缺一不可,只有愛智和激情這兩部分張弛得宜配合適當才能達到和諧。他也提出必須重視算術、幾何學、天文學和辯證法的學習。特別重視辯證法的學習。“如果提前是不知道的東西,結論和達到結論中間步驟也就是由不知道的東西組成的。這種情況下結果的一致又怎能變成真正的知識呢?”所以這種學習是不夠的,還要學習辯證法,只有掌握了辯證法擁有了善理念的哲學家才有能力以善理念為原型,塑造人間的理想國並護衞着它。在《國小教育學》中有介紹,國小教育的具體特點包括了全面性,所謂全面性,是指對於每一個特定的個體而言,當代國小教育都應該促進他們在各個方面的充分發展。所以,教育應該注重全面性,對人各方面的能力進行發掘和培養,才能和諧的發展。

《理想國》中也注重了人文素質的培養,提倡學習音樂,藝術,文學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薰陶,從而使心靈更和善美好。“人的全面發展最本質的涵義是指人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充分、自由的發展。與科學精神相比,人文精神更能體現和反映人全面發展的本質內涵,是人全面發展的價值座標和精神動力。”科學與人文的結合更利於人的發展,學生也應體驗到生活的樂趣,藝術的陶冶從而使心靈更充實美好。

《理想國》中提出女子也應該接受教育。柏拉圖認為,一定要給女子和男子以同樣的教育,女子也要學習音樂、體操和軍事教育,因為“同樣的稟賦應該給以同樣職務”柏拉圖的這種思想打破了古代的傳統觀念,認為男女平等,天賦和才能相當的人就接受相同的教育、訓練,接受相同的職務,這就為婦女提供了學習和發展才能的機會,是很偉大的教育思想。

《理想國》中也提出了終身教育的思想。柏拉圖將人出生到死亡的每個階段應學習的內容都做了規劃。他認為,先用五年的時間學習辯證法和體操訓練,然後用十五年的時間到“地洞”裏接受考驗,積累經驗,到五十歲以上,那些通過了的優秀的人還要接受最後的考驗,要求他們講靈魂的目光轉移向上方,注視照亮一切事物的光源,這時候他們會看見善的本身,用它作原型來管理國家和人民,剩下的歲月裏他們用大部分時間來研究哲學,走上統治者的崗位。可見,人的一生是要不斷的努力學習,磨練自己,不斷接受考驗最終才會看到善,走向頂峯。柏拉圖的終身教育論讓教育不僅僅侷限與學校教育時間,在人一生中的所有時間都應該不斷學習和接受教育。這種觀點現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197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研究所主任達夫把終身教育理論概括為20條,使終身教育更加系統化和理論化。1994年,羅馬召開的首屆全球終身學習大會上,歐洲終身學習促進委員會為會議準備的報告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這讓終身學習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也更受重視。終身教育的思想,讓我們有能力自身發展,學會認知、學會生存。 另外,我認為《理想國》中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柏拉圖認為,為了使城邦一直強大,就要控制他們下一代的出生,他認為,最好的男人必須和最好的女人盡多結合在一起,最好結合者的下一代必須培養成長,而最壞者的下一代則不予養育。他們的統治者首先要設計出抽籤的方法從而使優秀的男人和優秀的女人結合,他們為了保持治理者品種的純潔,對於優秀的者的孩子帶到託兒所進行撫養,竭力不讓母親認清自己的孩子,而對一般或其他人生下來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他們將祕密加以處理,有關情況誰都不清楚。首先我對這種夫妻的結合方式不認同,這種結合方式對於人們並不公平,其次對於小孩的處理方式太過殘忍,生命本就是可貴的,一生下來就要被處理掉,我們沒有這樣的權利,而且這樣太過重視先天因素了,忽略了後天教育和環境影響的作用。還有,不讓親生母親照顧自己的孩子,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都缺乏親情和母愛,一個缺少愛的國家是很可怕的,而且這也違背了人的本能。 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確實藴藏了很多閃光的智慧和思想,它對後世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理想的國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東西無法實現,但是柏拉圖同樣認為這是有價值的。就好比美麗畫中的風景人物並不真實存在,但我們不能説這幅畫的作家很糟糕,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一個國家不能在現實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樣好就否定這些理論。理想國是我們的一個目標,我們儘可能實現。

在《理想國》的最後,柏拉圖給大家的忠言:“靈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惡和善。讓我們永遠堅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這樣我們才可以得到我們自己的神和愛,無論是今世活在這裏還是我們死後得到報酬的時候。我們才可以諸事順遂,無論今世在這裏還是將來在我們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讓我們在靈魂上永遠保持一種向上的姿勢吧,隨時不忘心中的理想國,不忘我們肩上這份神聖的使命,傾聽柏拉圖的思想,反思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國家。越來越清晰的世界,我們還需要一直追尋!

國小數學教師讀書筆記:做一名理想的數學老師理想讀書筆記範文(2) | 返回目錄

做一名理想的數學老師

總感覺工作比較繁忙,對一些教育類的書籍置若罔聞,根本沒有列入自己的閲讀計劃之內,時間也就這麼浪費了。

近日,認真閲讀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書,深有感觸。

作為一名教師,我想能從這本書學習點經驗,所以比較關心書中對於理想教師的描述。朱教授在書中描述: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善於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

讀完之後,我不由得按着書中理想教師的“標準”去問自己:我是不是一個理想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勤於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我是不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

顯然,我離理想的教師還有一大截,我還不是一個用心去教學的老師。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師,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豐富的學識,這是古往今來不變的真理。以前説教師要有一桶水,現在隨着各種新的課程標準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應該是一條河流,而且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因為現在的孩子讀得書甚至比我們有些老師都多。否則,拿什麼來教給孩子呢?

其次,用今天的自己與昨天的自己比——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今天我組織班集體活動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幫助“後進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細心?我今天所積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豐富?我今天所進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對學生的教育教學建議或意見是不是比昨天更虛心?我今天所聽到各種“不理解”後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靜?……每日三問,自省吾身。雖然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自問,堅持不懈,我們便不斷地向“理想的教師”這一境界靠近。

第三、我一定要做一名認真負責任的教師。學生、家長、老師眼裏的好教師的標準是什麼?第一條:首先他要對學生負責任。是的,在上每一節課前。我總是鼓勵自己:自己一定可以上成功的。學生一定可以接受的;我總是警告自己:走進教室的那一瞬間,收起所有的不愉快的情緒,帶着高興和愉悦的心情走進課堂;我總是提醒自己:上課時,儘量把自己的最具活力,激情和熱情的一面勇敢的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極力的渲染一種教學氛圍,使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夠參與進來,從內心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激情。

第四、理想的老師既要學會傾聽自己的課堂,又要學會傾聽別人的課堂。在課堂上,真正傾聽孩子們的心聲,從孩子們真正的學習需要出發,組織教學。學習別人課堂教學環節設置的有效性,教學程序的落實性,老師的評價語對於學生的啟發等等。

我感覺自己離理想的教師還相差甚遠,在今後的工作中,必須從最基礎的做起,勤於學習,紮紮實實地多讀一些書,不斷向書本學習,積累豐富的文化底藴,向身邊老師學習,尤其要多向名師們學習,把他們先進的教育理念、課堂教育的機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去思索,不斷去總結自己教育的得與失。並要勤於動筆、善於反思,記錄教育過程中的體會和感悟,使自己不斷向理想的教師靠近。

什麼是理想的教師?我又有了新一層的理解,理想的教師是學會寬容、學會分享、學會合作、學會創新的教師,是以發展的眼光對待學生,以從容的心態對待工作的教師。

總之,我相信,只要我付出努力,用心去教學,並注意在教學實踐中的不斷摸索與總結,一定會離理想教師的形象越來越近。

理想國讀書筆記理想讀書筆記範文(3) | 返回目錄

讀《理想國》的過程中都是隨手做的筆記,它的內容太過豐富,我並未選出一個特定的點來討論,姑且做一次系統的梳理並同時寫出感悟。

第一卷的對話主要圍繞着色拉敍馬霍斯與蘇格拉底關於正義的探討展開,色描述的是歷史的實然,他認為“正義不是別的,就是強者的利益”。歷史是成功者書寫,正史和野史中的王權該怎樣評判?他認為凡是對政府有利的對百姓就是正義的,那麼此處就涉及到一個公權與私權,國家自由與個人自由的關係的問題。色認為法律是統治階級制定的,不為被統治階級考慮,也即公權完全取代私權,國家自由完全取代個人自由。而蘇格拉底揭示的是歷史的應然問題,他認為“在任何政府裏,一個統治者,當他是統治者的時候,他不能不顧老百姓的利益而只顧自己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為了老百姓的利益”,在蘇那裏,正義應該由道德原則來審定,法律是要整合社會各階級的利益,將正義最大化。蘇的這種看法實際上為立憲革命提供了理論基礎:對社會各個階層的利益都加以承認,然後最大程度地妥協。

色作為詭辯派的哲學家,認為“不正義的生活比正義的生活更好過”,這實際上是一個義利之爭,色追求實然層面的物質利益,但又試圖用道德上的的正義予以解釋,在辯論的過程中用超驗、普遍的正義與經驗的事實相結合必然會產生矛盾。

第二卷首先就三種善進行了探討,從有用到好到善,這是一個從物質層面到去實體到終極先驗探索的過程,之後又繼續就個人正義與城邦正義探討,並提出對神的一些看法。在世俗利益層面上,人都是會行不正義的。而柏拉圖想要探討的是人的精神層面,在他看來,實然的、物質的世界是一個虛假的世界,真正的世界應該是一個應然的世界。把這個與東方文化中追求世俗利益,成為“帝王之師”的儒術做一下對比,即可見西方神學的根基。從個人正義過渡到城邦正義,在城邦在各個組成成分中,柏拉圖重點談到的是護衞者,他將衞士與狗作比喻,認為“兩者都應該有敏鋭的感覺…昂揚的精神鬥志…對敵人兇橫,對朋友温和。”這些強調的是他們的天賦品質,同時柏拉圖也注重後天教育,“體操鍛鍊身體,用音樂來陶冶心靈”,這種教育方式不是把人教育成為某個目的對象,並非技藝層面的工具,而是一種真正的自主人格完善。音樂中包括的故事,而這是對兒童教育的第一步。在西方,科學、制度、法律、語言都有一個超驗的層面,這也得益於柏拉圖的世界由語言建構,尋求世界的本質(defintion)。柏拉圖認為兒童故事應該審定,《荷馬史詩》中把神混同於人,這實際上還是一個關於歷史的實然與應然的問題,歷史的價值在於為今天和未來的行動提供借鑑,很大程度上歷史不是是什麼,而是應該是什麼,這就是希臘神話成為歷史的原因。

在談到神的時候,柏拉圖談到“神只是善的原因,而不是所有事物的原因。”這與基督教的神學不同,基督教認為神是全能的,世界的一切都由神創造,且在柏拉圖的理論中,世界是本來就存在的,神不過是賦予了世界以理性、秩序。他對於惡的產生給予的解釋是,靈肉結合過程中激情慾望掩蓋了理性層面,或是善的缺乏導致了惡。柏拉圖需要構造一個全善的神,以供衞士遵從。

第三捲開篇談到死亡與地獄的哲學,蘇格拉底之死也證實了一種精神文化,死亡是肉體的朽壞,他們起初都是有罪的,猶太人在動亂中殺死了摩西,從托爾斯泰《復活》中也可以看出西方強烈的罪文化。之後又談論到詩歌的韻律,之所以音樂處於如此重要的地位,也許是因為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時間一過去,音樂就沒有了,音樂無處不在,耳朵關閉不了,而像美術就是空間的藝術,閉上眼睛就看不到了。對音樂的研究是理性的反思,對於生活層面的事柏拉圖是一概不管的。然後又談到酒,在柏拉圖那裏,“喝酒與萎靡懶惰對護衞者來説都是不合適的”這裏其實又表現了柏拉圖的一個重要觀點,所謂情感觸發是人體內的動力系統,這是非理性主義者所看重的;而自識、反思、評價才是制動系統,是理性主義者所看重的。通過柏拉圖對音樂等藝術教化作用的闡述,可以發現傳統的藝術有肩負道德倫理的責任,但道德又容易被意識形態化,導致虛無與空洞。這就是一個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之爭了,換位思考,如果你是道德的監護人作為父母姐妹應該怎麼做?而後柏拉圖又對美的問題作了辯論,蘇説道“心靈有內在的美,形體上又有一種與之相對應的協調的美---這樣一個既有外在美又有內在美的人,在能沉思的鑑賞家眼中,豈不是最美的景象嗎?”這句古老的話在今日又重新見到其作用,和諧從人與自然的層面上升到人與人之間到現在的人的內在關係的和諧。決定外在關係和諧在很大程度上市取決於人的個體心靈的內在健康與內在體驗。最後柏拉圖提出了一個“noble lie”,金銀銅鐵的品質是天生就有的,但只有在後天實踐中才能顯現出來,柏拉圖提出了一個階級可流轉不僵化的理論,這是直至今日社會和諧的一個必要條件。中國目前的貧富差距、貪污腐敗、法制缺失就使階級流轉成了一個大問題。這個noble lie雖然高尚,但依舊是謊言,他可以使人心平氣和,為最高的真理服務也許説服了柏拉圖講出這個noble lie。

第四捲開篇柏拉圖就強調了全體公民的幸福才是整個國家的幸福,在古希臘“公民”身份是一種榮譽,柏拉圖強調“整體國家的幸福”,這實際上體現了一個公平與效益問題,政治倫理考慮的是公平問題,正如現在的西方代表是各個階層的代表,而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質上只是特定階層的代表。柏拉圖特別注重中產階級這個羣體,“富有和貧窮,窮則驕奢、懶散貧則粗野、低劣,他們都要求變革”,中產階級代表了大多數,這也是目前西方拉票的一個主要對象,當然這個也是技術層面的一些問題。緊接着柏拉圖又提出了有關城邦規模大小問題,第一要便於統治,第二社會的等級是以自身的能力調節的,不是僵死的,但是具體的法制涉及也是沒有的,從這裏可以看出一點希臘城邦制度轉而民主的原因,規模一般比較小不至於無法管理。而後柏拉圖又談到不讓音樂翻新,因為音樂是用來陶冶心靈,而社會制度、思維模式、風俗習慣必須保持穩定性,這是一個民族最重要的東西,也是今日很多人所困擾的尋根必要性的原因,沒有傳統意識與歷史意識是很可怕的,人找不到自己的根,沒有穩定的精神寄託也許會陷入恐慌或無聊。之後柏拉圖又談到城邦法律的問題,首先,規則意識問題,柏拉圖強調“不是所有的細節都得制定成法律”,這就涉及到公德中的潛規則與明文法律,其實現代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這兩者的關係協調,法的神聖性是以政治的公正性與神聖性作為基石才可避免落入利益全套的任意性,這就體現了柏拉圖以“德”來奠基“法”的一個法理學基礎。

在第四卷最後,柏拉圖提到了城邦正義的四種美德:智慧、勇敢、節制、正義。智慧不是技術,而是知識,是理性支配之意;勇敢是意志支配實踐行動;而節制“是一種好秩序或控制了某些快樂與慾望”,它上承和諧,下承中道,是對於某些發自自身的向外的能量的剋制,也順此引出了靈魂三分,理性需要控制非理性部分的慾望與激情;最後一點即正義,“每個人必須在國家裏實行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正義就是擁有自己的東西做自己的事情”,用幾個簡短的來説的話,即是“各安其分、各盡其能、各司其職”。統治者是腦,以理性支持;衞國者是胸部,尋求激情、愛、恨;工匠、勞動者是腹部,受慾望支配,不容易受到理性控制。但柏拉圖並沒有否認慾望,他認為人的精神動力在於慾望,但慾望不應超越慾望的範疇,城邦正義、個人正義導致的是美德、理性。五種靈魂高度對應了五種政體,這將在後面被詳細講述。

第五卷主要有三個方面:1、同職同教2、婚姻家庭問題3、相論。首先柏拉圖主張給予兒童以同等的教育,無論男女。在格勞孔提到教授時會遇到裸露問題時蘇的回答很有意思“在理性認為最善的事務面前眼睛看着可笑的事物往往會變得不可笑。”在古希臘,裸露與淫蕩完全是兩回事,古希臘人體繪畫比例的要求,神廟不準穿鞋等都體現了對身體的尊重。教育強調的是一個公共性質上的,西方目前的教育也是家庭與公共教育相結合,而在中國古代,大多數人的教育是由家庭完成,就連皇帝也是如此。在婚姻問題上,柏拉圖提出,衞國者妻兒公有,計劃生育同時還要優生,對最好的後代予以培養,最壞的不予以培養,拿到現在來看,這是對於個體權力的侵略;衞國者必須拋棄一切個人利益,不該有私人財產,包括家庭,這樣的評判標準再一次體現了柏拉圖的應然探究,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糾紛的主要原因就是財產、兒女以及親屬的私有”,但他也只是對衞國者這一個階層要求這樣嚴格。柏拉圖作為公有制的奠基人,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此後還有康德、馬克思都是走的這條路;而亞里士多德就是以經驗主義、私有制為主要觀點,洛克的《政府論》對私有制的強調,為英美立憲打下了堅實基礎。

第五卷最後,柏拉圖提出了相論與哲學王。他強調的不是認識美的東西而是美本身。他區分了存在的兩種形式:being,是邏輯的,靜止的;existence,是對外顯現的,總是在交付自身與否定自身當中。變化則是在否定自身,而靜止則是在維繫自身,死亡、衰老即是對生命的否定,黑是對光的否定。西方文化的根本特徵是知識本位論,在尋求知識的四種特性:確定性、可分析性、可被言説與傳達性、普遍的必然性。這是對於experience層面流變的經驗的否定,這也是意見與知識的區別。評判一幅畫是通過它本身的美而不是他的現實性,從價值意義上談論他的“相”的理念,從存在論意義上理解相難,但從認識論意義上,只有當感覺用文、信息確定下來才是永恆的,唯有被記錄下來的信息才能永恆化。“哲學王”代表了哲學家與政治家的兩種品質,沉思與審慎。將沉思的理論理性與審慎的實踐理性相結合,政治哲學史是很高尚的,內聖外王,柏拉圖雖然還是落入了一個理想化的陷阱,但這對西方哲學家的崇高地位,對數學、邏輯學、語言學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六卷探討的問題如下:永恆與實在、真理與正義、教育環境、日光喻與線喻。哲學家的天性裏,柏拉圖講到“永遠酷愛那種能夠使他們看到永恆的不受產生與滅亡過程影響的實體的知識”,永恆的實在實體與變化的存在是有差別的,它超越流變,巴門尼德的being、畢達哥拉斯的數、蘇格拉底的定義、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的存在、柏拉圖的idea,這些都是非流變的。生命、記憶是從哪裏產生?肉體消亡、自我又活了,到底是有還是無?人出於本能意圖永生,意識直觀的判斷與人的存在論與認識論相關。在此內知覺領域語言領域時,永恆性就在其中。否定永恆性就是對存在論與認識論的動搖,這種哲學起源於巴門尼德,永恆的being是哲學的基礎,從意識的內知覺(也即反省、直覺而不是經驗感覺)裏得出了圓、數的being的相關永恆性。唯有being能夠被言説,擁有名稱,當感覺之物消逝時,定義仍有。永恆就是真,真不會自我否定,它保持邏輯一貫性,具有普遍必然性,既符合內在的原則,又可被外在的某個實存檢驗,既是觀念科學向內的求真,又是經驗科學向外的求真。從這個角度來看,相對論的建立使得知識論坍塌,人們不再相信有單一的、純化的實體存在,這也許也可以作為中國人對於一神遲遲不肯接受的原因。“真理的隊伍裏倒是有一個健康的和正義的心,由節制伴隨着”,認識真理因而正義。

而後柏拉圖又談到了哲學的非實用性,正是這種非實用性決定了學術高於世俗權力的權威,並且不受它的控制。祭祀、文記錄的地位是高的,但學術本身的價值意義又常被權力忽略。在西方教皇權力高於皇權的時代,世俗權力被神權壓制,與中國稍作對比,就明白中國政治發展過程中為何出現不了像西方那樣的一個教士階層。理想主義有必要提出一個超越現實的理想狀態,西方的大學,大多數是在神學院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現世主義是中國文化的主流,中國的教育在神聖性取消後就開始強化現世主義,強調技能訓練。神聖性是一種理想主義,放棄理想主義,經濟權力興盛,公平正義真理會被遺失,落入現實主義的極端。人的道德提升是被動的,蘇格拉底的被呼喚,柏拉圖的被提升,因此人民需要被教育。這就是日光喻的一個核心所在,教育實際上就是再添加人後面的光照,光照不同人的能力也不同,前提思維、思維模式、看問題的清晰度就不同,也即柏拉圖的啟示説。光本身不作為認知的對象或認知的主體,只是作為兩者之間的橋樑,就如方法本身所起的作用一樣。眼睛睜開,只有對象沐浴在光之中才能被看見,思想打開,只有對象沐浴在理性之光中才得以通透。“眼睛所具有的能力取自太陽所放出的射流”,這樣的比喻,也即物的存在封閉在自身之中,物的存在因光照而超越自身的封閉性顯現於外。“天上的哪個神的光,使我們的眼睛能夠很好地看見,使事物能夠很好地被看見嗎?”世界的顯現與存在要進入言説就必須有光,而討論光則必須要追溯到光源。“善在可見世界中所產生的兒子就是太陽。太陽跟視覺和可見事物的關係,好比可理知世界裏面,善本身跟理智和可理知世界一樣…知識的對象不僅從善得到可知性,而且從善得到自己的存在與實在,雖然善本身不是實在,他的地位和能力都高於實在。”這段話揭示的善即是終極光源,而後半句即是從知識論和存在論兩個角度來分析善,知識論研究顯現與語言問題,存在論研究超越意識之外的一種實在的終極追求,但容易陷入獨斷性與神祕性。

日光喻之後,柏拉圖又談到了線喻,世界分為可見和可知兩部分,可知部分研究的是相本身,是理性與知性,而可見世界研究的不過是影像。在可見世界,“由假定下降到結論”這實際上即為現代所説的演繹,在可知世界“由假定上升到原理”,,也即現代所説的歸納。這些為數學邏輯提供了一個存在論的基礎,數學的大前提是演繹,但對於根的探求,也即假定的探求,需要一個終極的原理來解釋,這時只能上升到可知世界來探求。

第七卷主要講了三個問題:洞喻、更高的教育、辯證法。洞喻是對教育作用的深入闡述,至今仍是哲學界的一大話題,這裏僅僅提出對其中幾點問題的思考。首先,蘇格拉底説到他們“被解除桎梏”、“被迫站了起來”、“逼着他説出那是什麼”,洞穴中人從看到陰影到看到木偶到看到洞外陰影到看到水中倒影最後到直面日光,所有的動作都是被動的,這印證了此前所説的西方文化中的被拯救、被呼召的一面,知識的提升與道德提升都是被拯救的,人的本性是惡的,通往天堂的道路狹窄而崎嶇,自然本能使人在世時生活在“道聽途説”、“閒語”、“好奇”、“沉淪”的環境裏。其次,為什麼一定要走出洞外,在洞穴裏大家都生活得很和平,也不知道痛苦啊?對此可以給出的答案是,人性中的本能只能在洞外的世界中才可以被激發出來,追求真理的過程是痛苦的,但對於人性的探求才是真的。且這種痛苦只是肉體上的痛苦,也即靈魂三分中慾望層面的痛苦,但他的理性層面是不斷滿足的,是幸福的。格勞孔説道“他寧願承受任何困苦也不願過囚徒生活的”,這就是西方文化中的使命感。最後,洞內的人會殺了這個醒來之人嗎?人終將獲得勝利,理性教育使得自然靈魂得以提升和轉向。自然環境的薰陶、學校的教育、家庭的薰陶使得人性中的非完成性得以繼續完善。

洞喻之後,又談到了更高的教育問題,柏拉圖將教育分三個層面:1、算術;2、幾何學;3、天文學。數,在柏拉圖那裏,其功能不是為了在現實世界中有所幫助,而是“把心靈引至真理處”,它導向了善的理念,建立了一個純粹思維的世界;但在畢達哥拉斯那裏,數導向了一種實用性,技術性,強化了經驗世界。純粹的數與實用的數是兩碼事,數不同於感覺,數具有公共性、清晰性、永恆性,而感覺只有私人性、模糊性、當下性,因此算術應該作為基礎學問;而後是幾何學,這是一門空間的知識,“幾何學乃是以永恆事務為對象,而非某種有時產生,有時滅亡的事物”,柏拉圖在此處説幾何對戰爭有幫助,他想強調的實際上是由於幾何學能把“靈魂指向真理”,因而它才能對戰爭有所幫助。這與我們今天的趨勢不同,在柏拉圖那裏,學問真而有用;而現在的學問或各學派認為學問有用是最重要的,至於是否為真則可以忽略。最後談到的天文學,“所有抬起頭來仰望天花藻井的,都非用眼睛而是用心靈來學習”,這可以解釋中西建築史上的一個巨大的不同,西方對於穹頂很關注,強調上面的裝飾,強調向上看。

第七卷最後談到的是辯證法,“當一個人企圖靠辯證法靠推理而不管感官的知覺,以求達到每一事物的本質,並一直堅持到靠思想本身理解到善的本質時…這個思想的過程稱為辯證的過程”,辯證法即是對話法,首先需要給出一個概念定義、語言定義,其次用邏輯、思想來辯駁,同時用對話推進,最終揭示終極所在,達到善的相。辯證法是實現相論的過程,最終也將達到實在,也即相,辯證法也是唯一一個“能夠不用假設而上升到第一原理本身,以便在那裏找到可靠的依據”的研究方法。辯證法需要有一個終究實在,使不斷的否定擁有意義,否則成為詭辯法,遁入虛無主義,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自古以來不存在一神論反而避免了思想界踏入神祕主義的漩渦。

第八卷談到的是五種政體:貴族政制、榮譽政制、平民政制、寡頭政制、僭主政制。此前柏拉圖已經在第四卷中對於貴族政制給予了討論,“如果是由統治者中一個卓越的人掌權便叫做王政,如果是由兩個以上的統治者掌權便叫做貴族政制”,特點是統治者受過教育培養,且不會更改國之法令。他們具有道德與知識,不可能選舉所有人做決策,只能選舉代表來做決策,這讓人想到代議制民主。

其次是榮譽政制,柏拉圖認為“政制制度的不合全都是由領導階層的不合而引起的”,緊接着他解釋道統治集團的後代不可能永久都是最優的,也即護衞者會墮落,此時他們不關注音樂教育而重視體育教育,導致“銅鐵集團趨於私利,兼併房屋土地、聚斂金銀財寶;而金銀集團則由於自身心靈裏擁有真正的財富而趨向美德和傳統秩序”,勞動者佔據了統治權,榮譽政治的本質即是知識、道德、名譽的名義來聚斂財富。

等到私產破壞了榮譽制度,寡頭制度上台,政治權力集中在富有的人手中,他們通過法律來確定政治當選者的財產標準。此時道德正義徹底退隱,愛財貪權的本質顯露出來,但統治者既崇拜財富又樸素節制。一些世家子弟由於懶散變為貧民,而統治者的後代養尊處優,財閥政治使得社會不穩定,由於寡頭政治的三個特點:1、有財產的不一定精通政治工作;2、在這種制度下統治者無法組織戰爭;3、造成遊民;這些特徵只能使得內戰四起,平民勝利,轉向民主政制。

民主政制是柏拉圖的理想國,沒有統一的力量,享有充分的自由。這種社會環境有些類似於我們今日若能不加管束的網絡環境,在這個環境裏,知識、莊嚴、理想、虔誠在平民那裏淪為泡影,以經濟為中心,喪失正義感,亦無公平,無同情心、無公正性,道德雖不能取代政治,但應指引政治。這樣的狀態用海德格爾的dasman沉淪狀態可以解讀,喪失理智、缺乏責任,社會這種平均狀態使個人失去了獨立性和自由,神聖、莊嚴的行為成為了遊戲,“明禮義而知廉恥”,“恥”沒有了,底線就被攻陷了,今天的食品問題,環境問題等等無不歸因於此,政治經濟道德三者必須要共生共榮。在這種社會狀況下,慾望膨脹,柏拉圖用靈魂馬車喻表明慾望必須置於理性的調治之下,天國的光輝被人間的慾望遮蔽後光芒四射出來。從技術到物到慾望到理性又到無聊,物質文化需要有效的生產力,生產力發展轉而又對物質文化產生破壞,從自行車到摩托車到汽車,從平房到高樓到別墅,人何時才會滿足?要實現自我的救贖,在柏拉圖那裏,怕只能依附於一個神,將人的有限性融入到神的無限之中,不依賴人的自然本性,才得以使自由意志表達。無益的慾望使得節制遺失,“極端可怕的奴役,從極端可怕的自由產生”,僭主政制的時代隨着節制遺失而到來。。

自由的前提是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否則自由散漫的結果必然是極權,沒有規則制度保障,必然導致專制。僭主制是智慧節制的逐漸喪失,民主政制中的三類人:社會活動家、富翁、平民中會有人獲得聲望被推舉為“保護者”,他們組織戰爭,使得政治穩定下來。僭主和羣眾於是都獲得了短暫的安寧。

第九卷接着提到僭主個人的問題,由於人們在夢中理智的喪失,柏拉圖認為這是人性惡的主要標誌,夢中的世界是私人的,清醒的世界是公共的、有規則的、有秩序、可言傳的,夢時人的自然慾望釋放理性昏睡,而公共生活中人有清晰的理性自制。一個僭主式人物就是“醒着時能夠幹夢中那種事的人”,這種罪惡使他成為了十足的暴君。他的產生過程是“把這人身上的節制美德掃除乾淨,讓瘋狂取而代之”,這裏的瘋狂講訴的就是一種極端的自由,但這種極端體現在慾望的自由而非意志的自由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了。孤獨的統治者慾望極度放縱,沒有朋友,沒有公共生活。在當今社會也存在着這樣一個巨大的矛盾:經濟、文化生活的極端社會化,而個人生活又由於要標新立異變得極端個人主義,喪失了公共生活是很可怕的,這方面美國相對中國就做得好多了,例如美國社會對於組織的放開,同性戀聯盟等的建立排遣了一部分人的心理壓力,這樣的公共生活平台構建才可能使人民生活得更加建康。

隨後柏拉圖又對靈魂三分做了進一步解釋:理性追求真理,激情勇敢求譽,慾望追求利益的快樂,受到理性引導的哲學家、愛智者們得到了最真的快樂,這種快樂是自足的,不外求的,最善的。由理性引發的快樂是永恆的,與相對的快樂對應,你可以看到當生病痛苦完之後,你才會為你的健康感到快樂,這種快樂即是相對的快樂,它是不穩定的。看亞里士多德對幸福的理解:自足的、終極的、追求一切活動的最終目的,可知在西方哲學史發展過程中對理念層面、道德層面的探究是它的根基。

全書至這裏對於五種政體的闡述已全部完成,貴族政體對應理智美德,榮譽政體對應激情,寡頭政體對應必要的慾望,民主政體對應必要與不必要的慾望,僭主政體對應無序的不必要的慾望。從整個城邦來看,僭主政體是最不幸的,困惑、慾望不滿足、最不正義。從三種快樂的標準來看,柏拉圖始終在強調哲人王的觀念,這種快樂劃分標準對於哲人是有利的。

至最後一卷,柏拉圖的觀點基本已表達完畢,未經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未經考察的命題是不值得擁有的,柏拉圖考察的是人的信念基礎,不是為了爭論而爭論,為了反諷而反諷。哲學僅是解惑,最根本的信念是難以動搖的,從倫理學或者其他哲學類書籍中得來的品行終是不穩定的,兒時起的經歷、教育才是可積累可深入地付諸生活實踐的。對廣大的人民來説,需要的是常識,有了常識就不至於陷入極端,類似像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的漩渦也許不至於陷得那麼厲害,那時除了內在的恐懼之外,心靈總是會因漏掉常識而被矇蔽的。

柏拉圖對於哲學、人性、政治的探究為西方哲學發展奠定了基礎,對真、善、美、正義這些idea層面的精神追求是《理想國》從始至終不變的話題,對人性的揭示,對政體的剖析使得《理想國》對今日自由民主政治有重要的啟示。正如前面已經分析過的,貴族政制時的統治者的道德德行再進一步擴大成一羣人,他們各有所長,各有代表,形成代議制民主。在自由思想缺失的時代和國家,對柏拉圖的閲讀能夠促使每一個讀者更深地瞭解自由,擺脱未曾思考過的框架的束縛,試着讓這種觀念融入到生活中,結合今日的時代,以理論為基,看清現實,想想自己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看看自己能為這個時代做些什麼。

《我的理想》讀書筆記理想讀書筆記範文(4) | 返回目錄

還記得青澀年紀,老師佈置作文《我的理想》,孩子們的理想都是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科學家之類,一個個激昂文、指點江山夢想着成為國家棟梁之材。

然而,現實是什麼呢?大多數人退去學生的青澀,同父輩一樣臉朝黃土背朝天,行走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為生存奔波。我們這個龐大的國家還沒有富裕到工作是一種享受的地步,理想與現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還會有差距。

那個時候,畢業是包分配的,由於受老師的影響,我希望自己能進入醫院,或者到學校當校醫,學以致用。然而,理想是天,現實是地,我們只有腳踏在大地上才能仰望藍天。家境的貧困和父親的嚴命讓我眼含熱淚放棄了掙扎,畢竟生存才是實實在在的,在那個貨幣還不豐厚的年月我們只能如此選擇。

就這樣偶然地走進幼教工作,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讓人心灰意冷,常常獨自坐在黃昏的河邊用嘶啞的聲音喊:下輩子再也不做人啦,我寧願是一株草,是一棵樹。然而,今生都無法選擇,來生還會由我們左右嗎?大自然看似沒有生命的東西,經歷着世間的風吹雨打,它沒有自己的呼喊嗎?

理想撞上現實的牆,總有些迷茫,有些失落。初建的幼兒園孩子不是很多,管理也鬆懈的很,沒有現在這麼多常規,也沒有統一的課程,統一的要求,只是你願意上什麼就自己找來上,要不就領着孩子在外面瘋玩。沒有接觸幼兒教育時有許多美好的想像,孩子是天使,與小天使們一起生活應該無憂無慮。真實地走近,才有些哭笑不得,學了四年醫學,卻來伺侯小娃娃們吃喝拉撒睡,典型的高級保姆(幼兒教師是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結合體,其實,我一直認為應該把幼兒教師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專心致學。有沒有覺得一個幼兒園的高度就在於你把教師當作什麼呢?)。只要有時間,有機會,我都會背起自己的行囊去遊逛。有沒有説過‘下輩子下下輩子再也不做幼兒教師了’倒是不記得啦,只是覺得它離夢想中的職業形象太遠啦。

然而,上天如此安排總有它的道理。許多年之後,我才懂得,上天是眷顧我的,如我,簡單笨拙,在社會的大潮中搏擊會有溺水的危險,而幼兒園,是一處沒有被浸染的世外桃源,能夠在孩子的世界裏簡單快樂的生活也是一種幸福。

一年來,女兒常常衝着我叫喊:為什麼外國的孩子不做那麼多的作業也可以成材,為什麼我非要做那麼多的作業,我不上學可以嗎?不知道每一個經歷過中國十年寒窗苦的人,是否都有過這樣的想法:下輩子下下輩子再也不做中國學生啦,也不知道外國的上帝會不會聽懂中國人的祈禱。

而我只能回答説:不可以,你不是生活在國外,你生活在中國,就要按照中國的教育規律走下去,不能提供給你理想的教育環境也不是我的錯,不能改變環境,我們只能改變自己的心態積極面對。

俗話説態度決定命運,在自身的需要與所處的環境無法統一時,在理想與現實發生衝突時,社會、環境、現實不會順應我們而改變,能夠改變的只有我們自己,無法選擇命運的時候,也許我們只有轉變態度,積極去適應,挑戰自我,增強實力去應對環境。

孩子們累,沒有理想的教育,他們在題海里奮戰,與時間賽跑,用健康換取前程,因材施教只是千百年前聖人的一句感歎;老師們累,超負荷的運轉讓每一個部件都提前衰老,痛苦地呻吟,而此時才理解前人為什麼把老師比作蠟燭,比作春蠶,選擇了教師這項職業,就要與奉獻、與淡泊同行,用一份平和的心境、寬廣的胸懷看待這份職業,看待外面的誘惑與精彩,不能改變現狀,就改變心境,身體已經疲累,別讓心靈再背上沉重的包裹。

理想是天,現實是大地,我們是一羣揹負着沉重行囊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艱難探索的行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承載、探索是我們的使命,是的,總是要有人來承載的,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到達理想的彼岸,然而,有理想、有夢想,就有走下去的動力與勇氣,我們的先人就是這樣懷着夢想一步一步走來的,我們是他們的延續!我們的孩子也會沿着我們的腳步向着理想邁進,也許會更近一些,畢竟背後有我們的腳印,我們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