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英語讀書筆記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英語課程在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課程評價和教學資源的開發等方面都要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國小英語讀書筆記

筆者認為,樹立“對話”意識,運用新課程理念備好課是基礎和前提。

一、與教材對話: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每一套教材都代表着某一種教學理念和實踐方法,教師在使用一套新教材之時,應站在編者的角度鑽研全套教材,努力理解和領會教材編寫者的教學思想和設計精神,把握教材的特點,使之在我們的教學中得以充分體現。與教材對話,首先要尊重教材,讀透教材;與教材對話,更要超越教材,走向生活。我們不妨嘗試“一課三案”:鑽研教材,獨立思考,形成“初案”;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寫出“教案”;課後反思,精益求精,補充“另案”。

江蘇版的《牛津國小英語》教材按照話題——功能——結構的體例編寫,在備課時,我們可着力於話題生活化,功能結構協調化。在“初案”中,我們應該重點研讀教材,明確教學語言與語境語言,把握關鍵語句與困難語句;在“教案”形成階段,我們應分析語用因素,結合師情學情,選擇設計各環節活動:課後,結合教學實際再回頭看自己的教材解讀,及時補充“另案”必不可少。“另案”中,可以反思一節課對教材處理的成功之舉、敗筆之處、學生感受,當然,對教材的“再教設計”是最終目的。我們對教材的研讀應該追求從“有它無我”到“有它有我”,最後達到“有我無它”的灑脱境界。

二、與學生對話:關注學情,真心真意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們的“教”應該為學生的“學”服務。在備課時,教師還應該時時在心中與學生對話,在與學生充分對話的基礎上進行的備課活動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你對這個話題了解了多少?”——牛津國小英語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個話題。在我們設計新單元的教學時,這個問題可以提示我們尊重學生的已有經驗,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在學生已知已會的基礎之上設計教學內容,把屬於學生的時間還給學生。

“通過這節課你將學到什麼?你是怎麼學的?還可以學得更好嗎?”——新課程呼喚我們的教學從知識本位迴歸到三維目標。這一連串問題指向的就是一節課中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達成。長期以來,我們的英語教學一直比較關注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情況,忽略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及體驗。其實,真正的有效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從淺層次的“學會”上升到“會學”與“樂學”,這樣的學習才會讓學生的終身學習獲益。

在備課過程中,我們還要結合教材內容。預設大量的與學生的對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注意與學生的對話交流必須付出真心真情。教師真心真意對待學生,才能讓孩子們之間真心真意,課堂才會真實。這些年的英語教學實踐證明,我們已經從期待表演的、熱鬧的、師生對答如流的課堂轉變為期待真實的課堂和真實的交流。真實的教學問題、自然的教學過程、和諧的教學氛圍才能最大程度地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

三、與自己對話:勤於反思,勇於實踐

作為教師,我們是否有勇氣常常與自己對話,反思自己教學實踐過程中的不足並及時加以彌補呢?葉瀾先生曾經説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可能成為名師。”

在備課及上課的過程中我們是不是可以常常問自己三個問題:“這節課應該怎麼上?”——在分析教材,研透學情的基礎上“知其然”;“這節課為什麼要這樣上?”——站在英語教學理論的高度分析教材教法,“知其所以然”方能掌握規律,舉一反三;“這節課還可以怎麼上?”——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加強反思,及時提升。“知其未盡然”才能將遺憾變為自我發展的動力。

有位英語教學專家曾總結過國小英語課堂教學的主要特徵:語言是有聲的,所以課堂教學是聽和説的體驗:語言是有形的,所以課堂教學是讀和寫的體驗;語言是有情的,所以課堂教學是情感交流的體驗。我們在備課時亦可結合自己每一節課的教學設計自問:我們的課堂有聲、有形、有情嗎?我們的學生有思、有感、有收穫嗎?

在國小英語教學中,教師的語言、教師的教育理念、備課設計都對學生的興趣、動機和認識水平產生直接的影響。教學要努力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給予學生選擇的機會、創造的機會,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首先就要從備課人手,通過備課過程中的“三對話”落實新課程理念,切實提高備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