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線無戰事》讀書筆記

我在寒假當中,閲讀了德國作家雷馬克根據自己的戰爭經歷寫的一本小説《西線無戰事》。它給我留下了很大的震撼。 這本書的書名“西線無戰事”是在一戰最後兩年,人們在德國軍方的戰報中可以成百次地讀到的句子,對此,有人相信,有人懷疑,可是隻有少數人知道,在這個句子背後隱藏着更多的悲哀、痛苦和毀滅。

《西線無戰事》讀書筆記

《西線無戰事》講述的僅僅是主人公,二十歲的德國小夥子博伊默爾,以及他的同學和朋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最後兩年裏的戰鬥和生活的一些零散的片段。博伊默爾和他的同學當初只是些十八歲的青年,在長期接受老師們灌輸的所謂“英雄氣概”,“神聖職責”和“祖國”等愛國主義口號後,自願報名參軍,經過短期訓練後開赴西線參戰。但自從上了戰場的那一刻起,這幫熱血青年對生活熱忱的理想便在殘酷的硝煙與彈片的現實面前破滅了。年輕人的理想主義抵抗不住連天的炮火和壕溝裏的野蠻撕殺。他們的眼中只有鮮血、殘肢,、碎肉、腦漿和毒氣。活生生的同學和戰友一個個陣亡,戰場成了一個個無名士兵的墳墓。他們每天都在生死線之間掙扎着,直到死亡。

雖然戰爭意味着毀滅與災難,但在人類的歷史長河裏,戰爭一直沒有停止,人類對和平的呼聲也一直沒有間斷過。近日來,我們可以從各種新聞媒體上了解到,現在伊拉克境內已經戰火連天,空氣中瀰漫着濃濃的火藥味。十幾天的戰火已經使大批的軍人身葬戰火,許多平民無辜喪身。戰爭,給多少伊拉克人,美國人,英國人……的心中留下陰影,給多少伊拉克、美國、英國……家庭帶來黑暗。我為這又一場災難的出現而感到悲哀。幾千年來,這個地方曾遭受過多少次戰爭的毀滅。古時候,這裏曾是美麗富饒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無數部族都夢想着佔有她。最先踏入這塊土地的是蘇美爾人,接下來是阿卡德人,阿摩利人,赫楞人,亞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古羅馬人,土耳其人,直到現在的阿拉伯人。下一個可能就是美國人了。只有強者才才能統治這片土地,弱者就要遭受滅頂之災!這便是這塊土地的歷史,一部野蠻征戰與文明建設的歷史。我們不否認那些些古人創造了輝煌的文明,但我們也不要忘記,當一個古老文明被一個年輕的用武力取代的時候,其代價便是成千上萬的男人,婦女和兒童被屠殺,多少的輝煌的建築,亙古的遺址,精美的藝術品及其他人民勞動成果被毀壞,無數人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古人進入這片土地為的是食物,現在美國人進入這塊土地為的是石油。但他們的代價都會是一樣的——無數人生命的喪失與心靈的摧殘。千百年來,人類時時刻刻對和平發出真切的呼喚。戰爭的恐怖和殘酷,人們對和平的渴望,這一切都是人類無淚的悲哀。 在這部小説的最後,就在和平即將到來之前的一個寧靜的秋日,博伊默爾已經被戰爭摧垮,想到自己無法面對將來的生活,轟然倒地。他陣亡了。此時是1918年10月,這天整個前線是如此平靜和沉寂,所以軍隊指揮部的戰報上僅僅寫着這樣一句話:“西線無戰事”。

讀完這本小説之後,我深深地感受到,戰爭就是毀滅的代名詞。戰爭摧毀着一切。記得書上説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總共造成5000多萬人的死亡,各國的經濟損失無法估量,給人類文明帶來了空前的大災難。戰爭不僅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並給活着的人--特別是參加戰爭並在戰爭中成長的那一代年輕人--的心靈造成無盡的摧殘。與軍隊裏的其他人不同,其他人大多在戰前就有了工作,家庭,戰後可以很快恢復正常生活。可是這一代年輕人大多是僅有十八、九歲的小夥子,上戰場前他們從來沒有過職業,他們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殺人。接着戰爭教會他們野蠻無情,教會他們丟棄夢想,讓這些年輕人每天在野蠻與良知,現實與夢想,這些極端之間苦苦掙扎,直到最後原本純潔的心靈被完全摧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