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三》讀書筆記

看完了非天夜翔的《二零一三》,説實話,我也沒想到我會這麼發神經的給一篇網絡小説寫讀後感,尤其這還是篇bl文。或許這是看完之後受愛寫日記的劉硯影響吧,以前覺得寫日誌就是為了讓以後的自己嘲笑以前自己所準備的證據,現在想想,也許文字是一種很好的記錄思想變化的載體。

《二零一三》讀書筆記

説實話,非天夜翔的文筆很好,無論從構思、描寫、冷幽默甚至是肉都非常的好,如果深深的思考一下,也許還能挖掘出什麼更深層的東西。

在二零一三中,漫天滿地的喪屍和邊打喪屍邊調笑的主角們,看着他們分分合合,看着他們吵吵鬧鬧,有勝利的喜悦,有離別的悲痛,有生存的艱辛,有無法挽回的悔恨,有跨越生死的愛戀,有愛,有恨,有責任,有犧牲,有成全……

我覺得整篇二零一三在主角遇到林木森的時候,開始進入主題,文章開始有了深度,林木森要求每個進入他的避難所的人都必須對他也可以説對這個集體有用處,這是文章所挑明的人道主義和趨利主義的對抗,很顯然,我們的作者是人道主義的思想,因為在後來基地被毀,他們不得不重新逃亡是時候主角想起來當時被趕走的作家,他説:我現在想聽故事了,作家還在嗎?但哲學家告訴他,作家前些日子已經走了,包裏只有一本書一個枕頭……後來就是打打殭屍救救生還者再親親小嘴的故事了,然後另一個轉折來了,就是賴傑的出現,賴傑,代表了政府和國家,在災難來臨的第一時刻,政府往往不知道在哪,好吧這個我説笑了,其實我想到了一開始喪屍危機剛剛爆發時的一段廣播,廣播在第一個市區剛被感染的時 候説國家領導人正親臨重災區進行慰問,好吧,這段我就不予置評了。而後則是一段愛情與自我價值的較量,蒙烽在與愛人一起共赴安逸生活和留下獨自奮戰之間選擇了後者,我不知道蒙烽留下其中愛國愛人民的成分有多少,但我肯定他留下的大部分原因應該是戰場才是實現他人生價值的地方,這點,他的老婆大人也是知道並且理解的。而劉硯在出國深造和重返戰場幫助蒙烽之間,選擇了後者,劉硯説,他在聽到可以去歐盟繼續讀研的時候有那麼一絲的猶豫,但最後還是對蒙烽的愛佔了上風,於是他選擇了到前線當一名軍用機械師。這樣看來貌似是劉硯同學為愛犧牲的多些,有人甚至會説蒙烽是個渣攻,親們不要這樣呦,其實我還是很喜歡蒙烽的,也可以説在二零一三中我最喜歡的主角就是他,原因嘛,也許是因為他的感情是最熾熱最真實的。轉而我們繼續説人生價值的問題,劉硯同學看似為愛犧牲的背後,其實也實現了他自己另外一份人生價值,可以説,他在愛和人生價值之間找到了一個完美的平衡點,於是,這樣既成全了他和蒙烽的愛,也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樣就夠了。在我看來,一場割捨個自己人生價值的戀愛,永遠也無法持續到最後,因為馬斯洛的人類動理論告訴我們,在我們滿足的基本需求以及各種亂七八糟的需求之後,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需求是需求的最終形態。人活着,就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難道不是麼?

後來,作者又一次把這篇文字提升了一個高度,也是我最喜歡的部分,就是劉硯加入了颶風隊之後的故事,不管颶風隊的成員們曾經是學生也好,軍人也罷,殺手也好,小偷也罷,在共同的敵人共同的信仰面前,他們組成了最強的隊伍,成為了最默契的隊友,在成千上萬的喪屍面前,他們臨危不懼,完成了一個有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是一個集體,一個家庭,在這場末日中互相扶持互相鼓勵共同戰鬥,不論遇到什麼困難他們都能克服,就像其中劉硯説過,就算颶風隊只剩下一個人,這種精神還是會支撐着颶風隊走下去,一直走下去。這種共同奮鬥的團體,一直以來是我所向往的。

而後,出現了青山監獄的問題,得知怒海隊的全部犧牲不是由於喪屍的攻擊,而是犧牲在了我們的人類同胞手中,其實有那麼一瞬間,我有種悲從中來的感覺,其實這樣的安排很合理,我也很佩服小非的思想深度和文章安排,在末日來臨的時候,人總是自私的,然後負面的情緒和慾望就會更加強烈的爆發出來,比如通過殺害同胞掠奪資源,比如放棄老弱病孺以求逃生,比如……在災難面前,人吃人的情景雖然不人道但我不得不説這實屬正常,這就是人的本性也許不能説是人的本性,應該説,這就是本能。人不僅僅有對生存的渴望,還有對權力的慾望,這就是為什麼在人們聚成一個小集團之後,會出現一個首領,而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末日來臨之後會有那麼多“新軍”,比如林木森,比如安德烈,比如那個我不記得名字的青山監獄的頭兒。

我剛剛有説過,颶風隊的部分是整篇文章最高潮的部分,而後便是末日決戰再就是你親我親的幸福生活了。在末日決戰的那部分,蒙烽被感染了,劉硯決定陪他一起死的那段,我覺得那句話用的很好,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而是走出了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