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讀書筆記摘抄

年僅23歲,清華大學的學生曹禺揮筆寫下驚世之作——《雷雨》,同時造就了中國話劇史上的一個輝煌的里程碑。

《雷雨》讀書筆記摘抄

我重讀《雷雨》,依舊對他二人頗有感觸。他二人便是曹禺最先構思出的角色,周蘩漪和周衝。

周蘩漪。她瘋了,不斷地有人説她瘋了,周樸園,周萍,讀者,最後她真的瘋了。作為妻子,她揹着丈夫偷人;作為繼母,她與兒子通姦。她辛辣,她尖鋭,她魅惑,她也勇敢。她無視那些所謂的“金科玉律”,衝破道德的枷鎖,違揹人倫。是誰迫她如此這般?是那死氣沉沉的周家老宅?是那蠻橫專制的周樸園?是年輕男人的氣息與誘人的愛情?或許,她只不過是生錯了年代。

曹禺與那位寫下“紅樓鉅作”的曹老先生有些許相似,有一個無望的家。終日彌散着鴉片的煙霧的家;有一個廢人般的哥哥的家。史太公不受宮刑之辱,或許就沒有那“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我想或許也就是這樣一個家造就了一個五四青年,一個戲劇大師,一個叫蘩漪的女人,一部《雷雨》。

社會對女性的性愛壓抑,專制男人對女人的統制,資本家對勞動者的剝削……這個年代造成了一個雷雨式的人物的爆發,其中就有一個女人叫周蘩漪,其中就有一個男人叫曹禺。

蘩漪的兒子周衝不知為何沒有她那動人心神的魔性,他或許是劇中最脱離“雷雨式”的人物。他不像蘩漪,他只是個孩子,有點傻氣的孩子。我曾經也大概地看過人藝的話劇《雷雨》。從那時到現在,我一直都驚歎於曹禺大師對戲劇的掌握。他巧妙地將一個大家庭幾十年的恩怨情愁濃縮到一天來表現,濃縮到四幕,兩個場景來表現。集中的地點和時間所表現的東西卻並不單薄,有畸形的愛,突破束縛的勇氣,人情的淡漠,世事的堅信和宿命的痛苦。圍繞着八個人物,我看到的是整個社會。同時,我也生動地看到戲劇這種文學題材的特點。這部劇作為一個經典,的確是值得每一個文學愛好者閲讀的。

我看到了一個罪惡的社會,一個危機四伏的黑暗的社會。但是這也更多的是對世界的一種感覺,不僅僅存在於某個歷史某個時期,這也正是我在這個時代去讀的時候,還心存理解而不是同情的原因。他表現的那個家庭,那個社會給我一種無路可逃的感覺。周萍、四鳳、周衝,還有蘩漪似乎一直都處於一種想要逃離這一切的狀態裏,他們想要離開,想要擺脱,想要征服。但是他們的痛苦卻始終沒有出路,反反覆覆地掙扎,甚至死成為了唯一的解脱。是的,那個社會,那樣的生活沒有給他們自由,所有的希望像渺茫的迷霧般不能真實地抵達。探索真理的路上他們已經不能忍受,我想這也正是一種無奈的美。曹禺在1977年為自己作品集寫後記的時候説:“今天看來,必然有很多缺點和謬誤”,然後他談到沒有寫一個無產階級人物,沒有指出革命的方向都是缺憾。我卻不敢苟同,必定有些痛苦會跨越時代,跨越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