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力量》讀書筆記大綱

近日,拜讀了《老師的力量》的第一部分“飲水思源”。其中收錄了梁實秋、季羨林等文化名家追憶恩師、懷念學生時代的多篇文章。文章的作者各自的回憶也是相去甚遠。但是,讀着他們的國小生活,眼前影動着他們的老師身影,我漸漸開始反思對照。誠然,他們那個年代的學習環境和現在截然不同,但是,不管是哪個人,但凡他有過求學的經歷,這一生中總有那麼幾位老師是讓他們終身難忘的。正如:“每一個學生都有他的老師;每一個學生都有和老師的特殊因緣,以及故事。”經年累月之後,難忘的不見得是老師的名和姓,更多的是這個老師帶給他們這一生的影響。從這部分內容中,我體會到老師對一個孩子成長之路的影響之大,有力量的老師讓學生離開後依然常常“飲水思源”

《老師的力量》讀書筆記大綱

有力量的老師總是有着種種不一樣的故事。但是他們無一例外地都演繹了一個“師者”應有的形象。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可以是一句口號,但在現實生活中,它也可以沉浸為一種力量。讀完名家們的回憶時,我在想:我能成為一個有力量的老師嗎?我可以給我的學生什麼樣的力量?

梁實秋先生在《我的國小》中充滿深情地回憶了自己國小時代,尤其是幾位曾對他成長產生積極影響的各科老師。他們給予梁實秋的影響,尤其是施教着眼於學生未來的培養。是培養人還是培養人才?這個問題使很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是國家、地方的人才培養方針出現了偏差。“首先是要培養人在這個基礎上培養人才,”往往是以人才的培養標準去要求人,以精英的培養目標去進行一般人的培養,但想要實現很難。比如:音樂專業學生是一個特殊羣體,強調實踐性,注重技能。相比之下文學修養、文化知識則較為欠缺,教學除了大課還有“一對一”小課。這種特殊性一方面適應了專業特點,另一方面也塑造了學生較強的個性。因為這種特殊性,學生愛獨立思考,習慣於按自己的思維方式考慮問題,遇事不盲從;喜歡在舞台上展示自我;這種在舞台表演中鍛煉出來的自信在生活和活動中有時又顯得格外自私和無知。從一定意義來説這自信積累了演出經驗,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英雄主義和利己主義。對什麼團隊精神,寬容他人,熱愛生活等等都不感興趣。面對這樣一個特殊羣體,首先是培養好基礎的人,然後才是人才。那麼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是多元的,除了在校接受老師的教育,其實家長的榜樣作用和社會引導也是學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

日前,在“為教育改革和發展建言獻策”研討會上,一個高中學生道出了廣大莘莘學子的心聲:“如果可以的話,希望新的體制可以對我們稍微温柔一點,多給我們一點自由和選擇!”

中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首先需要解決的是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問題,和明確改革前進的方向與目的,“面向未來的中國教育改革需要高瞻遠矚,需要確立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也正因如此,為未來培養什麼樣的人和人才,怎樣培養將是我們教育部門及教育者必須思考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