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3000字讀書筆記

《復活》是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是他長期進行思想和藝術探索的總結。這一時期,作者的世界觀已經發生激變,他拋棄了上層地主貴族階層的傳統觀點,用宗法農民的眼光重新審查各種社會現象。

《復活》3000字讀書筆記

《復活》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公爵在一次法院陪審一樁毒死人命案,三名被告人中的瑪斯洛娃因誤判導致她要被流放服苦役,而她竟是他青年時期的戀人,他把她誘姦了,且在她懷孕後將她趕了出去,使她最終淪為妓女。這一往事使聶赫留朵夫感到特別難受,一番思想鬥爭後,他決定為之前的過錯贖罪,他要為瑪斯洛娃的案件奔走,且決心要跟她結婚,即使她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瑪斯洛娃明白他同她結婚是他所作出的犧牲,於是堅決反對,但他還是為此努力着。

在這期間他看到了貴族(包括自己)生活的奢侈、政府的黑暗和殘酷以及許多被貴族壓迫的可憐的百姓。他認為是土地私有制使農民不得不依附於地主、遭受壓迫且貧困潦倒,而土地是大家所共有的,於是,他就把他的土地分給了農民,把租金作為農民的公益基金。之後他搬出了豪華的老宅,住在簡陋的旅館裏。他在彼得堡呆了幾天,為瑪斯洛娃的案子向樞密院提出了上訴,但因理由不充分被法院駁回。於是,他便同瑪斯洛娃一同踏上了去西伯利亞的旅途。旅途中,聶赫留朵夫結識了許多可愛的人,而瑪斯洛娃在被調到政治犯的隊伍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期間,聶赫留朵夫接到了他向皇帝上訴的批覆,將瑪斯洛娃所判苦役犯改為流放犯。但瑪斯洛娃怕拖累聶赫留朵夫便答應了政治犯西蒙鬆的求婚,與此同時,聶赫留朵夫也進入了一種新的生活環境。

“復活”是全書的基本主旨。作者精心描寫了聶赫留朵夫的精神復活過程,也描寫了瑪斯洛娃的精神復活過程。

聶赫留朵夫在大學時期也是一個善良的、有抱負的青年,可凡是他從自己的信念出發認為是好的東西,別人都認為是壞的,反之,他認為是壞的,別人都認為是好的。最終,他屈服了,不再堅持自己的信念,成為了一名迷戀酒色、貪圖享樂,徹頭徹尾的利己主義者。而他與瑪斯洛娃的再次巧遇則讓他重新開始審視自己,開始了他的“復活”之路。他對自己所犯的罪行深感愧疚,對上層貴族階級的虛偽、對政府的殘酷和偽善十分不滿和厭惡,加之他看到了成千上萬的貧困潦倒的百姓和走投無路的罪犯,他決定開始新的生活。

瑪斯洛娃同樣有一個精神復活的過程。她曾是一個天真善良的姑娘,但當她所愛的聶赫留朵夫誘姦了她,塞給她一張一百盧布的票子後,她就開始墮落了。她懷孕後被地主趕了出來,之後不斷的被男人玩弄,又不斷的被拋棄,最終,她不再相信愛與善良。她不願過苦日子,便甘願淪為妓女,過着卑賤而奢侈的生活。後來她冤屈入獄,並巧遇聶赫留朵夫。聶赫留朵夫的贖罪犧牲行為讓她開始覺醒,並重新愛上了聶赫留朵夫。她不再酗酒抽煙,但她發生重大的改變是在結識政治犯後。政治犯不惜犧牲自己的特權、自由和生命,為人民謀取利益,他們的利他主義精神使瑪斯洛娃十分欽佩,並以他們為榜樣極力模仿。她不論是穿戴、梳粧、還是待人接物上,都不再是過去那種賣弄風情的樣子了。她不想讓聶赫留朵夫為她犧牲,於是甘願自己犧牲,便答應了西蒙鬆的求婚,開始新的生活。

我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夠為他人而犧牲自己的利益,其精神層面就上升到了一個高度。無論是聶赫留朵夫為農民放棄了自己的土地,還是瑪斯洛娃為聶赫留朵夫犧牲了自己的愛情,這都是其復活的重要體現。書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聶赫留朵夫特別喜歡的克雷裏佐夫,原本是闊地主的兒子,為了革命事業,放棄優越的生活,並多次入獄、被流放,最終得了癆病死在了監獄裏。瑪斯洛娃十分欽佩的瑪麗婭·帕布洛芙娜原是將軍的女兒,但她把自己的東西都給了人民,自己卻生活簡樸。愛上瑪斯洛娃的西蒙鬆,原是軍官的兒子,他要求父親把財產歸還給人民,父親不僅不肯還把他臭罵一頓,他便離家出走,到鄉下去當老師,宣揚他認為是正確的一切東西。

與上面這羣人截然相反的則是那些為了自己利益而剝削他人的利益的人。這羣人多處在上層貴族階級。地主就是通過剝削農名的利益而得到他們的利益的,土地所有制使農民不得不依附於地主,農名辛苦勞作,卻只能得到極少工薪,農奴制使地主階級把農民壓榨到了一種地步。政府官員也是通過剝削人民的利益而得到他們的利益的。他們的俸祿很是可觀,當然這些錢是從廣大的人民羣眾身上搜刮來的,而且他們拿着老百姓的錢,卻無所作為,只想着通過法律等各種途徑來鞏固貴族階級的地位和利益,殘酷無情地剝削着廣大勞動人民。

當時的沙俄,階級矛盾已經極為激烈。地主貴族的住宅富麗堂皇,生活也是極為奢侈,而農民卻住在破舊的快要倒塌的房子裏,吃不飽穿不暖,生活無比艱辛。聶赫留朵夫到了村子裏,農民的處境讓他既驚訝又難過,頓時感到,作為貴族,他們是如此的殘酷無恥。但是政府的一切制度都是用來維護貴族階級的,人民羣眾只要稍有不慎,就會入獄。犯人們的生活更是悲慘。在監獄令人窒息的空氣、髒亂差的環境、以及看守們的虐待下,犯人們有的身患重病,不治而死,有的精神崩潰,最後自殺,剩餘的多數犯人則會被流放到各種荒蕪之地做勞役犯或是自生自滅。總之,下層勞動人民的生命就如鴻毛一樣輕,被緊緊地握在貴族的手裏,貴族的一點不快便會讓他們喪命。

當然,在本書中,也反映出了托爾斯泰的矛盾和薄弱之處。托爾斯泰對專制制度的抨擊,對資本主義的抗議,對官方教會的揭露,對土地私有制的批判,都反映了農民的民主主義要求。但是俄國大部分農民不能正確認識革命的性質、任務、前途和方法,他們只是“哭泣、祈禱、空談和夢想,寫請願書和派請願代表”。托爾斯泰的“不以暴力抗惡”、“道德自我完善”的説教和空想“社會主義”等,都反映了農民“幻想的不成熟、政治素養的缺乏和革命的軟弱性”。由於托爾斯泰表現了“俄國千百萬農民在俄國資產階級革命快到來的時候的思想和情緒”,所以他的全部觀點。

總的説來,恰恰表現了俄國革命是農民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列寧稱托爾斯泰為“俄國革命的鏡子”。最後,列寧指出俄國農民思想的侷限,是造成19XX年革命失敗的極重要的原因。

哪裏有剝削,哪裏就有反抗。縱觀中華五千年歷史,無不是這樣。縱然私有制使人們得勞動積極性增加,使社會進步,但人性自身的弱點:貪婪、自私、冷漠等則把私有制帶向了極端。人類的自私、冷漠心理,不擇手段地追求自我利益使私有制變得殘酷起來。所謂的二八原則,即20%的人掌握着社會80%的財富,其結果便是階級出現,隨之矛盾出現。被壓迫的人有的忍氣吞聲,有的則起來反抗,革命開始,戰爭爆發……因此,天下分分合合,朝代輪流更替,無不是剝削與反抗的結果。

如此看來,社會主義道路必然是正確的選擇。沒有階級和剝削,就沒有矛盾和反抗。但人性自身的弱點,會將這些毀於一旦。因此,教育便肩負着重大的責任。聖賢之書使青少年純潔且高尚,就如同聶赫留朵夫青年時期,但社會的誘惑與殘酷又會使高尚之人墮落,就如聶赫留朵夫當軍官之後。天使與魔鬼,總是在一念之間。

所以,社會的責任便顯得尤其重要。現如今,很多殘酷的事實令我們不得不反思社會,反思教育,反思人性。社會主義道路是曲折的,人性的弱點也是致命的,但,路總是人走出來的,人性的優點,愛的力量也是不可估量的。為了國家、社會、人民,我們都需要做高尚的人。作為大學生,社會未來的希望、新鮮的血液,我們理當義不容辭地擺正自己的姿態,堅持理想與信念,不屈不撓,不墮落,這樣,我們的社會主義道路才有希望,所有的一切美好設想才會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