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讀書筆記3篇

《温人之周》讀後感

戰國策讀書筆記3篇

這個小故事很有趣。魏國的人要入境東周,東周的人不讓,並問他是否是東周的客人,魏人竟然説是主人。搞的周君和官吏一頭霧水。短短的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讓周君無言以對。是啊,這是個多麼尷尬的事啊。曾經的天子率六師,領九州是何等的豪邁。如今的周天子卻無奈的偏安一隅,連這麼嚴肅的一句話成了一個偷渡客的擋箭牌。戰國時候,王道沒落,這樣才促成了百家爭鳴。也許周君這時迷夢了一下自己祖先的光輝,又或者無奈的放走偷渡客後自己黯然神傷。最後必然糾結成一種不甘。是啊,祖宗基業,託垂萬世本身就是個自欺欺人的童話。每個歷史階段都具備應有的特徵和潮流。樸素的唯物主義,月盈則虧,水滿則溢,頂點之後必然失落。人只能規避風險卻不能逃離本身屬於自己的命運。歷史走到某點,某點的人們只能閃轉騰挪,盡力維護自己理想處的那塊土地,但不管怎麼樣閃轉騰挪,那塊土地都會變化,區別在於是不是更理想還是不理想。天子如此,庶民亦如此。也許此時的周君能夠拂淚不甘相對於日後宗廟隳,家國滅的周君也是種幸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永遠都沒有錯。但是別忘了,王不會永遠是王,臣不會永遠是臣。王臣之間不過是可以互相轉化的一組矛盾。只是那轉化的條件相對於其他一般事物略顯複雜而已。“何為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耳”

《趙取周之祭地》讀後感

讀了這個故事,我的第一疑問是祭田是什麼?從字面上理解估計和祭廟,祭品的功能相似。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祭祀祖先所用的物品。可就是這麼神聖的東西,天子的祭田卻還是被趙一個諸侯給搶掉了。無奈到要謀士利用裝神弄鬼的太卜解決問題。看到周室衰頹如此,心中有點不忍。但這是歷史的腳步,任任何人都不能阻擋。當一個國家連自己的祭祀類東西都保不住的時候,那真是離滅亡不遠了。趙氏晉大夫出身,現在竟然連天子的祭田也是想奪就奪,怪不得孔子也感慨禮崩樂壞。但這是矛盾矛盾發展的必然走向。聖人堅持克己復禮,但那也只是境界問題,而非實實在在的現實問題了。趙王病了,收受好處的太卜把病因歸咎於奪了周的祭田。那時的人們還是相當畏懼鬼神的。趙王也是人,也怕死,所以聽太卜言也是人之常情。想想為了一塊祭田丟了自己的性命,那多不划算啊。所以還是把祭田還給了東周。鄭朝用一時的巧計保住了周室那僅存的一點尊嚴。但是誰都知道,這僅有的一點尊嚴最後也會失去。所以奇技淫巧能夠規避風險一時,但如果不從本源上去查缺補漏,遲早也會走向失敗。這雖是天命,但又有誰願意去接上這最後一棒!趙王不敬天子懼鬼神,周君不修本源險用計,我們不塑自身疲於生活,其實都是一樣的。

《杜赫欲重景翠於周》讀後感

這則故事是在講多大腳穿多大鞋,並用最少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東周國力有限,不是天賜良機已經招攬不到威名俱盛德人才了。想想也悲哀,天下之人莫不是王臣,但在名義上的感召已經不能夠吸引人才了。杜赫想要東周重用景翠,拋出了潛力股一説。潛力股古來有之,雖一時不見其形,但已略具其神。這樣的未雕美玉在普通人面前價值有限,但在閲人無數的“星探”眼中卻是無價之寶。大到一國,小到一家,其間的興衰榮辱無不在人才二字上。因為只有人才才有別人缺少的眼力,也只有人才有着平常人更多的創造力。社會不過是人才為了發揮自己的才能在各取所需自然的資源,社會又轉化成一種人才對抗大自然的資源。但是各取所需就導致人才的多樣性和層次性。至於多樣性的人才什麼時候重要,什麼時候次要,又是一種歷史的各取所需。也可以説成人類發展過程中對人才的各取所需。水無常形,勢無常態,説的也就是這個道理。但是歷史正是有階段性,你在這個階段你再怎麼蹦躂也是次要,你再怎麼頹廢也是重要。不過大家作為人才都沒有本質區別,有區別的只是時代。這裏不知道景翠是不是那個時代所謂的人才的潛力股,但可以知道杜赫已經成功推銷了景翠。因為他清楚他那個時代,當時的東周需要怎樣的一個人才,而這個人才必須物超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