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奴》讀書筆記

《房奴》的大意是:出生於不同的家庭,從事着不同的工作,卻同樣為“房”而愁的主人公們,面對那些剛剛落成的住宅小區,他們心裏暗暗思忖:“我要買一套漂亮的房子。”可是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那隻能是一相情願……。為了操辦體面的婚禮,又不忍心拖累含辛茹苦、日趨衰老的父母家人,迫不得已地捲入“借貸購房”的漩渦。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古代遊牧先民為了更好生存與發展,隨水草而居。現代人遊走天南地北,雲集異鄉他地,目的是為了求學、打工、做生意,尋找能適應自己的生存、發展空間。人類繁衍必然要經歷衣食住行、學習讀書、婚嫁娶育、生老病死的過程,這一切是憑藉房屋來完成的。房屋是家庭的體現,也是人生價值的體現。活得再失敗的人,也需要有個可以養精蓄鋭、自我安慰的窩。而房屋的地段、大小和檔次,更成了人們顯示經濟實力的標識。為了美好的未來,《房奴》中的主人公甘願叩響“房貸”的大門。去除日常開銷和贍養老人的費用外,每天考慮最多的是節約、存錢,儘快歸還“房貸”。這是激活他們不斷奮鬥的動力。

《房奴》讀書筆記

居者有其屋。房屋歷來就是人類文明生活的載體,租借私房畢竟不是長久之計。隨着人們生活和收入水平不斷提高,醖釀“購房”成了茶餘飯後的主題。因此在允許“借貸購房”的時代,《房奴》這本書就有了它的可讀性。這是一個“70後、80後”在異鄉生存中關於房子、愛情的小説。

“房奴”是近來在網絡論壇上使用率較高的詞彙,也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前兩年湖南衞視舉辦“超女”製造了“pk”一詞,而時下最流行的就是“房奴”一詞。這是在房價不斷躥升、貸款利息漸漲的都市中湧現的一批勇於嘗試、超前消費的新新人羣。這類購房者大多是70年代——80年代出生,生活在城市中的大學生。媒體上曾經流傳過關於中國老太太與美國老太太,各自三十年購房情況的一段精彩對話。現在,華夏大地逐步引進了美國老太太超前消費的理念。由於基本國情不同,中國市民們的按揭購房,絕沒有美國老太太那麼輕鬆愜意,只要你拿到房屋度過那段蜜月後,便會終日憂心忡忡:如何應對萬一失業、減薪或者家中發生意外、資金斷鏈時的每月還款計劃?購房是一項花費巨大的支出。我國今日的房價居高不下,超出了人們實際承受能力,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所以説房屋既可愛、可怨、又可恨,也會給你帶來歡樂、憂愁、痛苦!因此萬眾矚目仰視,期盼早日降價、早日解套,迎接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之寒士”的好日子!

我認為書中敍述的一些現象確實存在:“年輕人結婚用房尚未真正落實時的那種焦急的心態,以及解決過程中所經歷的磨難,”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按經濟規律對協議雙方制約,把其中的買方稱之謂奴隸,似乎欠缺文明穩妥。看到書中的主人公為了營造自己温馨的家園,嘔心瀝血、力盡艱辛的經歷,使我觸景生情,勾起了曾經萌發的永遠不能忘懷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