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讀後感範文:讀畢淑敏散文有感600字

讀的是《畢淑敏散文精品賞析》這本書,摘出幾段給大家看看,很值得推薦,雖然一字一句打得真辛苦。

七年級讀後感範文:讀畢淑敏散文有感600字

女人難得智慧。她們多的是小聰明,乏的是大清醒。過多的脂粉模糊了她們的眼睛,狹隘的圈子拘謹了她們的想象。她們的嗅覺易在甜蜜的語言中遲鈍,她們的腳步易在撲朔的路徑中迷離。

任何存在,只要是和諧的就不為過,你幹得好和我嫁得好沒有對錯。但有些女孩子懷着不勞而獲的心理去傍個大款,一時似乎也是一種物質精神雙豐收,成為籠中的金絲雀的結果又如何?據説深圳某些二奶樓盤幾乎每週都有自殺身亡的年輕美貌女子,或因對方破產生活無以維繫,或因對方移情別戀成為棄婦,或因被社會道德所不容而無顏過正大光明的日子……

那天跟薑湯聊他的《薑湯説女人》,説起這些現象,他道:其實這些為了物質利益而犧牲自我的女子都很傻,她們誤以為擁有了物質享受就是生存的終極目的,其實天長日久來看,睡在別墅裏跟住居民樓沒那麼大區別,吃青菜稀飯跟天天吃鮑魚海鮮沒什麼兩樣,出入高級轎車與坐地鐵公交也沒什麼大不同,而放棄了一個人活出自我的權利與機會,實在是得不償失。此言與畢淑敏有相通之處。

告辭出來,滿地是蕭瑟的黃葉。我説,有多少人知道新移民的孩子心中的憂愁?

安妮説,移民的第一代,就是這樣艱難地走過。他們是邊緣人,他們自卑,他們難以融入主流社會,他們中的某些人,會把這一切遷怒於自己的故國。他們希望美國人忘記他們新移民的身份,他們要做的,就是變得比一個原生的美國人更像美國人,在他們之中,當一些人積聚了足夠的財富之後,有了更多的思考之後,他們才會在更高的尺度上,看待故國的文化,以做一箇中國人的後裔為榮。在現今的美國,這樣的華裔是很少的。所以,我説,在那所貴族學校裏的那位女生,是一個例外。

謝謝安妮所給予我的啟示和指點。説實話,那一天,我整個心情抑鬱不堪。這些孩子是我見到的最壓抑的孩子,他們喪失了快樂,失去了與人為善的習慣,失去了反應與説真話的能力,他們的少年時光被閹割肢解。他們的情形,令人想到沒有歸屬感的蝙蝠,想到黑色與夜晚。他們是從故國的土地上連根拔出,在新的土地上又動盪漂浮的秧苗。我明白他們為什麼有那樣遲鈍的眼神,那是慘痛的自發的保護。要練就怎麼無動於衷的心態,才能抵禦這種文化的休克和剝離的淒涼?!

我猜這些少年心中,定有成人所難以體味的痛楚。他們不説,他們無所言説。沒有人能察覺,甚至連他們的父母,也未曾聽到這深重的創痕,怎樣把淋漓的鮮血,從幼嫩的心房連綿不斷地刺出……

我對安妮説,我希望他們之中將來有人成為優秀的心理醫生,做跨文化的心理學研究,以幫助一代代新移民的孩子,度過轉折中的艱難時期。

安妮説,在美國,看心理醫生的費用很高。即使有了這樣的醫生,新移民的孩子,也未必看得起啊。

父母常常以為小孩子是沒有或是缺乏自尊心的。隨意地大聲斥責他們,為了一點小小的過錯,嘮叨不止。不管是什麼場合,有什麼人在場,只顧自己説得痛苦,全然不理會小小的孩子是否承受得了。以為只要是良藥,再苦澀,孩子也應臉不變色心不跳地吞下去,孩子越痛苦,越説明對這次教育的印象深刻,越能夠起到舉一反三的效力。

這樣的父母,實在是想錯了。

能夠約束人們不再重蹈覆轍的唯一韁繩,是內省的自尊和自制。它的本質是一種對自己的珍惜和對他人的敬重,是對社會公有法則的遵守與服從。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在無窮的心理折磨中喪失了尊嚴,無論他今後所受的教育如何專業,心理地陰暗和殘缺都很難彌補,人格潛伏着巨大危機。

人們常常以為只有批評才需注重場合,若是表揚,在任何時機任何情形下都是適宜的,這也是一個誤區。

批評和表揚的主要馳騁疆域,應該是人的力量可以抵達的範圍和深度。它們是評價態度的標尺而不是鑑定天資的分光鏡。我們可以批評孩子的懶散,而不應當指責兒童的智力。我們可以表揚女孩把手帕洗得很潔淨,而不宜誇獎她的服裝高貴。我們可以批評臨陣脱逃的怯懦無能,卻不要影射先天的多病與體弱。我們可以表揚經過鍛鍊的強壯機敏,卻不必太在意得子遺傳的高大與威猛……

不宜的批評和表揚,如同太涼的冰水和太熱的蒸汽,都會對我們的精神造成破壞。孩子和年輕人的皮膚與心靈,更為精巧細膩。他們自我修復的能力還不夠頑強,如果傷害太深,會留下終生難復的印跡,沒到淫雨天便陣陣作痛。遺下的疤痕,侵犯了人生的光彩與美麗。

我不喜歡總愛説自己年輕的中年人,那是對一個人基本的組成部分年齡的不敬。年齡是生命的座標,好似一箇中學生,一年年讀書,一年年升級。明明要進大學了,卻要蹲班二年級,不很相宜吧?

我不喜歡懼怕衰老的中年人,以你的經驗,已知那是不可逃避的天然。別裝爛漫,別故意先是身手敏捷頭腦不凡,懂得漸漸消失冰欣然迎接老邁是一種成熟的光榮。

衰老後的死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人們並不覺得成熟的麥子變得枯黃,然後倒伏在地,是多麼恐怖和不可思議的事情。那是大自然的必然。舊的麥秸不迴歸土地,就沒有新的麥株的繁榮。

一位老人,哪怕他從來沒有進過醫院,哪怕他再三表明自己要死在家裏,卻沒有人理睬他。人們逐漸認為只有死在醫院裏才是正常的,才算盡到了責任。如果誰死在了家裏,輿論會認為他沒有得到良好的照料。

現代化剝奪了人死在自己熟悉的安全的家裏的權利。現在,是迴歸的時候了。讓死亡迴歸家庭。讓瀕臨死亡的人,享受最後的安寧與尊嚴。他們將在自己的家裏和親人的包繞之下,平靜地圓形。我們奉行的觀念是——不必搶救死亡。死亡是不應該進行搶救的。因為死亡並不是一種失敗。既不是醫生的失敗,也不是病人的失敗。讓病人安詳舒適地死去,正是醫生神聖的責任所在。我們的座右銘是——尊嚴地死去。這包括他是怎樣潔淨地來到這個世界上,他也要怎樣潔淨地離開這個世界。我所説的潔淨,並不僅僅指的是塵土和污垢,而是指在死者的身上,不要遺留有人工的化學的放射的等等強加給他的痕跡。常常有這種現象,醫院裏,人已經去世了,他的身上還插着很多根管子,輸液的輸氧的……還有放射和電擊的痕跡。那是很不人道的。

美麗的女人首先是和諧的。面容的和諧,體態的和諧,靈與肉的和諧。

美麗的女人應該是持久的。凡稍縱即逝的美麗都不是屬於人的,而是屬於物的。美麗的女人少年時像露水一樣純潔,青年時像白樺一樣蓬勃,中年時像麥穗一樣端莊,老年時像河流的入海口,舒緩而磅礴。

女人要學會播種,即使是在一個沒有收穫的季節。女人太習慣以穀穗衡量是否豐收,殊不知有時播種就是一切。開心的鑰匙不是掛在山崖上,就在我們伸手可及的地方。

只要你感到是為自己而生活,世界也許就會在眼中變一個樣子。寫文章,為什麼一定要發表?自己對自己傾訴,會使心靈平和。練書法,為什麼一定要展覽?凝神屏氣地書寫,就是與天地古今的交融。教學生,為什麼一定要到學校?做善事,為什麼一定要別人知曉?

在生命所有的季節播種,喜悦存在於勞動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