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隨筆:重温保爾精神,再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閒暇之餘,再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讀後感隨筆:重温保爾精神,再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長篇小説。小説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描寫國內戰爭,第二部分描寫經濟恢復和社會主義建設。小説中的許多故事都來自於作者本人的親身經歷,因此,讀着這本書,總是倍感親切。

這本書描述了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成長曆程。1920xx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後,保爾的家鄉烏克蘭謝佩托夫卡鎮也經歷了外國武裝干涉和內戰的歲月。紅軍解放了謝佩托夫卡鎮,但很快就撤走了,只留下老布爾什維克朱赫來在鎮上做地下工作。保爾在朱赫來的教育影響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後來他因傷回到地方,擔任共青團工作,身體殘疾後從事文學創作。保爾從一個出身貧苦的少年,成長為一名具有崇高理想、高尚品格和頑強性格的共產主義戰士。保爾的成長曆程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國、人民的利益聯繫在一起,才能鑄就輝煌。

小説中,很多情節感人至深,《築路》就是一例。

為了解決省城冬季的取暖問題,省委決定在入冬之前修築一條通到森林的輕便鐵路,用來把木材運到城裏。保爾參加了築路工程。築路者面臨着惡劣的勞動環境和生活條件:秋雨、泥濘、寒冷、飢餓,……物資匱乏;沒有枕木、運輸工具,小火車頭需要大修……匪徒,肅反,開小差。築路者以驚人的毅力和頑強的意志同困難進行鬥爭,表現了不畏艱難困苦的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修築鐵路時保爾得了傷寒,差點喪命,他再次以頑強的毅力戰勝了死亡。保爾病癒後即將回到基輔,來到烈士墓前悼念革命戰友,開始思考生命的價值: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説:‘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人應當趕緊地充分地生活,因為意外的疾病或悲慘的事故隨時都可以突然結束他的生命。”這段耳熟能詳的人生箴言,是保爾一生恪守的原則,它道出了是人生的真諦和價值。幾十年來,這段話早已成了千百萬青年的座右銘和精神座標,激勵他們只爭朝夕,去做有利於人類發展和進步的事,去實現人生的價值。

1920xx年,保爾完全癱瘓,繼而雙目失明,但堅定不移的信念又使他走出了低谷。他步入另外一個戰場——文學創作。小説寫完了三章後,原稿竟在寄回來的途中被郵局弄丟了,六個月來的心血白費了!在母親、妻子和加莉亞的幫助下,保爾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最終寫出了關於科托夫斯基的英勇騎兵師的小説《暴風雨所誕生的》。

一個殘疾人能如此堅強並取得這麼大的成就,是何等令人敬佩!生活中,像保爾那樣遭遇坎坷和不幸的人還有很多,他們並沒有沉淪,沒有向命運低頭,而是扼住命運的咽喉,向命運挑戰。在困境中,史鐵生寫出了《我與地壇》,海倫·凱勒寫出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貝多芬創作了《命運交響曲》,霍金寫出了《時間簡史》。他們用頑強堅韌的意志和對生命的熱愛,譜寫了一首首意志戰勝宿命、光明戰勝黑暗的壯歌。在他們面前,困難俯首稱臣,挫折低頭讓路,什麼也擋不住成功者的腳步。

光陰荏苒,時過境遷,現在的我們處於和平年代,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鑄劍為犁,遠離硝煙。中華民族的青少年面臨着嚴峻的精神挑戰和重塑理想的機遇,然而,我們的孩子被幸福包圍着,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父母把他們視為掌上明珠,爺爺奶奶把他們當作心肝寶貝,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掉了。一份份寵愛,一次次寬容,讓他們迷失了前進的方向,失去了遠航的動力。須知,在温室中長大的花草,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只有經得住風雨的考驗,才能成為堅強有作為的人。所以,我們今天要重讀這本書,重温保爾精神——愛國、奉獻、頑強、執著、勇敢、奮進,以健康的人格、奮發的努力、奉獻的精神投身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