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學生教育感悟

編者按:“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大衞對友情的堅定,更是你我閲讀了《追風箏的人》後忠於良知、不泯人性至善的期盼,讀經典名著,歷多彩人生,讓我們看看楊雨荷對佳作的別樣解讀。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學生教育感悟

這是一個關於救贖的故事。

這是一本來自阿富汗人阿米爾的人物傳記。小説的主人公阿米爾,不像《簡愛》中的簡那樣執着的追求自由與愛情,不像《大衞.科波菲爾》中的大衞那樣正直、勇敢和善良,從始至終,阿米爾始終都是一個內心善良與懦弱並存的矛盾的人。因為懦弱,在那次風箏比賽後,阿米爾眼睜睜看着哈桑被幾個男孩子欺凌,選擇了逃避;因為懦弱,阿米爾無法獨自承受真相的痛苦和不安,而選擇了趕走哈桑,背叛了他。成年後,阿米爾本以為那段歲月永遠埋葬在阿富汗的戰火中,卻被拉辛汗的一通電話,揭開了往昔那段塵封已久,被人遺忘的祕密,從此他踏上了一條贖罪的道路。

真相是殘酷的。阿米爾的父親是一個威嚴、德高望重的人,但是他曾經與僕人阿里的妻子有過一段私情,還生了一個私生子,而這個孩子就是哈桑。阿米爾因為內心的嫉妒和痛苦趕走了“願意為你千千萬萬遍”的哈桑,此時此刻,他在意識到,自己與父親的相似之處越來越多,超乎原先的想象。父親和他都背叛了願意為他們付出生命的人,也正因為如此,阿米爾的救贖之路,似乎又多了一個理由,那就是為了他的父親。

阿米爾是一個壞孩子嗎?答案是否定的。試想一下,一個小男孩,見到那樣骯髒暴力的場面,難免恐懼,他的自責、不安和痛苦,恰恰是因為他內心深處擁有真善美的品格。阿米爾的父親真的罪不可恕嗎?答案同樣是否定的。父親是一個好人,一個了不起的人,因為他選擇了正視錯誤,並且因為內心的深切自責帶來了後來的善行,那是真正的善行,他是設了街頭上的窮人,建立孤兒院等善行,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獲救了。

拉辛汗對阿米爾説的那段話,道出了一位老人回首往事時,對那對父子以往生活的心痛和惋惜。“你的父親是一個被拉扯成兩半的男人,親愛的阿米爾,被你和哈桑。他愛你們兩個,但他不能公開表露對哈桑的愛為盡人父之責,所以他將怨氣發泄在你的身上,但你恰好相反,阿米爾,你是社會承認的一半,他所繼承的財富,以及隨之而來的犯罪免受重型的特權,統統都會再轉贈到你的身上。當他看到你,他看到了自己還有他的疚恨等等,但有朝一日”你會明白,你的父親對你嚴厲,也是對自己的嚴厲,你的父親跟你一樣,也是一個痛苦的人。”

那隻風箏,是象徵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和誠實。或許對與主人公阿米爾來説,風箏隱喻在他的人格中,成為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一健全的人,成為一個對自己期許的人。

過錯代表過去,只有正視與救贖才會迎接未來。不論一個人身上缺乏怎樣的品質,擁有哪些無法抹去的痕跡,那麼請平和自己心態,踏實的走上那條救贖之路,埋葬過去,創造未來。

再與大家重温那句經典的話,當罪惡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評語:

關於這部書喜歡的人太多了,因此也就造成了一種困擾:如何在眾聲喧譁中保持獨立而自我的閲讀?

有人説,這部作品把主和僕、貴族和賤民、朋友和兄弟、歷史與現實放在宏大背景下洞見人生和人性的複雜;有人説,《追風箏的人》表達的是一段忠誠的愛---愛你就甘願做你的炮灰;有人説,這部書其實就是阿富汗版的《兄弟》,表達的是一份時代變遷、歲月荏苒下的兄弟情。

種種看法,皆由心生,正應了一句老話:一千個讀者自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然而楊雨荷同學以樸素的文筆、縝密的思考、流暢的語言,為我們呈現出一顆少女心所關照下的,不同於世界上任何一個人眼中心中的追風箏的人的形象。

在眾聲喧譁中如何保持自我閲讀?從這篇讀後感中我們知曉了答案:從書頁中延伸出人生之路。(喬亞龍)

【本文作者:高20xx屆1班 楊雨荷(微信公眾號: 曲一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