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讀後感範例

時間拼拼湊湊,終於把《活着》看完了。

《活着》讀後感範例

有些沉重,又有點小小的釋然。

那是一種態度,一種幸運吧,至少,福貴他還活着。我一直想,為什麼餘華會把主人公取名叫福貴?他既沒福分,又不福貴。想想這是種諷刺吧,也許也是種希冀。就像我們得不到一樣東西時,會把身邊的一事或一物拿來當替代品。當然,取名福貴不是替代品,只是,一種希望吧,雖然這樣的希望總是落空。福貴又把他的老牛取名和自己一樣,在吆喝牛幹活時,把自己家人的名字喊了個遍,雖然,他們都已去世。那寄託的,是怎樣的一種哀思?

從一開始殷實的家境,到家被福貴敗光搬到茅草房,到福貴被抓去推大炮,後來遇上了打仗。這樣的一個軌跡,對我們來説已經很不可思議。後來,福貴回家了,但是,親人卻一個一個離去。到最後,只剩下他一個孤寡老人。這教會我們的,是一種正確面對死亡的態度吧。第一個去世的是福貴的兒子,為了獻血給縣長的夫人,導致抽血過多而死亡。且不去説那是一個怎樣的社會,才導致了這樣的一個悲劇。有個畫面,最牽動人心,當一個父親,站在兒子的屍體面前,想着早上上學時,他還好好的情景。福貴愛兒子,愛得絲毫不比家珍少。雖然,他總是打罵孩子,但他也曾用賣柴所得的錢,給有慶買了5顆糖。兒子在長袍比賽中獲得名次時,他雖然有點大老粗的形象,但是那麼自豪。想到這些,我們都心酸,更何況是福貴。他揹着兒子回到村子裏,卻不敢揹回家,怕自己的妻子受到過大的刺激跟着去了。那又需要怎樣的小心翼翼,才能忍住自己的悲傷,還要編織出讓家珍生活下去的謊言?

接着,女兒去世了,妻子去世了,女婿去世了,連小外孫也去世了。也許幾年後,他也將去往另一個世界。但他的一生,雖然年輕的時候,曾經像他爹説的一樣,是個敗家子。可是福貴的後半生,詮釋的,是活着。

記得看到鳳霞生孩子時,一邊看一邊和對牀的舍友説着,“餘華真幽默,這裏面描寫一個女人去生孩子難產,她丈夫就説,要大的,結果醫生把他兒子抱出來,他説:‘我沒要小的啊.'那個年代的人真單純真有趣啊。”舍友在對牀笑得咯咯的。但當書翻到另一頁時,感覺到很沉重。生孩子的女人,在生完孩子10分鐘後,就去世了。一個生命的誕生,以一個生命的犧牲為代價,不由讓人,有些莫名地感傷。活着,是意味着,一個生命,在另一個生命的身上延續麼?

《活着》教會我們,別把一些事看得太重,譬如,金錢,譬如,地位。沒有什麼,是比活着,更重要。

90後的我們,《活着》的背景年代,離我們彷彿有些遙遠。伸手想去觸摸,卻發現,我們不懂那個年代的悲哀。舅媽和姨丈的相繼去世一直讓我很不想接受,我想等暑假回去時,還可以看到舅媽健健康康地從我家門口走過,響亮地打一聲招呼。我想等回去時,還能聽到姨丈和老爸在那辯論,雖然姨丈的觀點我一直認為很迂腐。但是,不可能了。於是,我明白,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劉教授説,人總會離去,而我們的生命總要繼續,我們就是他們的延續。如果你持消極的態度,那豈不是意味着你將和逝者有關的記憶抹去,那樣,他們才是白來世上走了一趟。

突然想到,英語老師説染色饅頭、牛肉精什麼的,都毒不死中國人,因為我們從小有了“抗體”。有些諷刺的味道,但覺得,這也是對的吧。我們,就是這樣,活着,就是為了活着。

一路走來,都很順利。所以,有些時候難以想象,如果我和秋蘭一樣,掛科,沒有了學位證書,那我是不是會哭天喊地,要死要活呢?也許會的吧。你看,一個學生幹部的事情就我把自己搞得既狼狽又心煩。

沒有什麼,是必定要擁有的,活着,就好。

文筆拙劣。加之心不靜,寫得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