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美的歷程的讀後感

《美的歷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重要時期的藝術風神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展。下面是有關於美的歷程讀後感,歡迎參閲。

關於讀美的歷程的讀後感
關於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1

美從生命開始,走向生命,融化生命……——題記

曾經以為,自己明白了美的真諦;曾經以為,美只是一種純粹的客觀存在;曾經以為,美是冷峻而遙不可及的;曾經以為,美便只是那秋日梧桐靜靜散落的身影。鏡中花,水中月,需要寂寞地欣賞……

浮華的城市,斑駁的光影,闌珊的燈火,如晝的黑夜,喧鬧的人羣。眼前的一切,讓我迷茫,困惑,矛盾。美在哪裏?是柳永的楊柳岸,還是太白的杯中酒?是如水寧靜的月光,還是午夜夢迴,故鄉依舊的悠然?於是,走進《美的歷程》,走進美的記憶,感受美給予心靈的寸寸温暖,完成了心靈一次矛盾掙扎而充實圓融的洗禮……

鳥瞰着美伴隨着時間流淌千年的痕跡,漸漸發現,美是有生命的,她打開了每個時代的靈魂,她給予人們感性自覺與理性思考。漸漸發現,她擁有深厚的生命厚度與長度,她播灑智慧的光芒讓人性在天地間閃耀。漸漸發現,美是莊周夢蝶那剎那的微笑,是孔子憂天下那沉重的腳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絕唱,是敦煌的飛天,是魏晉的風度,是盛唐的青蓮,是夢斷紅樓後的蒼涼與寂寞。真正的美是讓人的靈魂顫動的。她帶給人心靈的不僅僅只是那短暫的快樂與幸福,還有那記憶深處瀰漫飄逸的一縷芬芳。

陡然發現自己對美的認識的淺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卻忽略了美的本質,忽略了美帶給人心靈的如生命紮根般的永恆感動。美一直在我們的身邊,她來自於生活,卻高於生活。温暖而愜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聽與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間去容納,需要用整個時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誠透明的靈魂去感知。生活給予美以生命,美給予生活以感動。

《美的歷程》終於讓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與自然的交流與相互和解,是需要從生活的點滴中去仔細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鏡的心中才能看見,同時看見自己的內心感動。從《美的歷程》中,我讀懂了生活,讀懂了美那澎湃無限的生命力正是來自於生活,而這種生命力需要我們用對生命的熱情去感知,只有這樣,美才能在眼前昇華,真正富有一種動態的美感與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靜止虛無、沉默寂寥。

浮躁的世界,看着人們對美的理解在世俗的海洋裏一點點墮落與沉淪,那歡笑過後的蒼涼,幻滅,空虛,虛妄,在黑夜裏,在月光下一點點發酵,破碎。美在這個世界似乎是混沌的,是迷惘的,憂慮如影相隨,面對着那殘陽之下漸漸升騰的喧囂……

千百萬年智慧與生命的積澱在眼前的城市裏流浪,沒有歸宿與認同的依靠。然而美的生命總是有規則地出發與迴歸,無論世事滄桑卻依然生生不息,綿延不止,她沉睡於每一個人最初清澈的記憶,一夢斑斕,夢醒之後依舊浪漫,感動,絢爛,美的尊嚴傲然於天地之間。“生活永遠都不會拋棄如此深刻的感動,從古至今。”《美的歷程》低語着。

從先秦百家對自我精神來去的溯源到魏晉名士對於人的價值、文的覺醒的求索到南宋有無之境的深刻探討,先人對內化本我的美的追求作為外在物質追求的另一面,承載了太多沉重而偉大的思考與記憶。從自然走向人類本身,從對未知力量的崇拜到對自我意識的發掘,神祕的圖騰,古拙的漢塑,靈動的書法,哀婉的紅樓,虛實相間的山水人情,都是歷史在尋找美的最初的載體。《美的歷程》引領我從感性的思考,從親歷式的閲讀體驗中去觸摸生命之美的温度,追尋美的足跡,獲得美的感悟與啟迪。

我彷彿觸到了這個文明古國心靈的歷史,彷彿經歷了千年以來懸於靈魂深處的感動。在美的感召下,生命變得敞亮而豁達,平靜而深邃。

作為人感性認識中自覺觸發的一種意識知覺,作為一個時代的精神火花的凝聚,美她永存於每一個人內心的深處。當外在的美使生命與感動合拍的那瞬間,我們需要做的,是聆聽生命之大美,是讓自己的心靈與美水乳交融,併成為內在美的自覺載體。

一如莊子的生命有七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生不死。他不惜把一切的生命元素拋棄,甚至把肉體的生命在第三重境界便與意識相剝離,最後還剩下什麼?是一種永恆靜止的美的生命的延續,是一種面對自我世界的偉大思考和假設。生命成為了美,把世界凝固在意識的一秒,只有美在流動。莊子把如此抽象的內在的美的感動以生命的形式外化,生命價值的提升與意識的超越是美的終極意義與價值。這樣的灑脱與超然,這樣的大徹大悟是怎樣的一種美的境界?她如扶風而來的笛聲,直抵我們的心靈深處。

一剎那的感動,在千年風霜間永恆……我浮躁的心終於安靜下來,窗外露台的一角有紫藤蘿在柔風中輕歌曼舞,那隨風飄搖的律動如生命的呼吸與吐納於這林立的樓宇間,澄澈,絢爛,沉靜,驚奇,原來美可以在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個時間的流裏潛滋暗長,只因愛美的心,生命的力,温暖的情。

關於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2

借用書背的一段話來説明這本書,本書是中國美學的經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澤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國人古往今來對美的感覺玲瓏剔透地展現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親切。

記得中央電視台《讀書》欄目,有一期介紹的就是此書,當時請到的嘉賓有兩位,其中一位就是李澤厚先生的弟子,看樣子也已是年過半百了,在説到此書的時候,主持人、另一位嘉賓不管説到書裏的哪段內容,此人都能大段背出,真是令人驚歎,從此處可看出此書對此人的影響有多大。

此書名為《美的歷程》講的是從美學的角度對中國,從遠古至清末的各個時期,各種藝術門類的分析。這是我讀的第一本關於美學的書籍,算是幫我掃了關於美學的盲了,好像打開了一扇從未打開過的窗,看見了一個以前從未看見過的五彩繽紛、美麗豐富的一個花園,歷史中的每一件藝術品,都是這個花園裏面的一朵花、一樹木。作者就像守園人,當我們打開書籍,走進花園之時,這個守園人,會為我們做一個認真的嚮導,一一給我們介紹花園裏的花鳥蟲獸,如數家珍。只是裏面的東西太多、太豐富了,而且我這次走的也太快、太匆忙了,沒有細細品味裏面的美麗,但是當我走過這個花園之後,身旁卻依然留着我從花園裏面帶出來的一點點花香,沁人心脾,久久不能忘懷。接下來我就採出幾朵以諸君一起分享。

1、 作者分析,為什麼作為中國民族象徵的“龍”的形象是以蛇身為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毛,?的尾,鹿的腳,狗的爪,魚的鱗和須,這可能意味着以蛇圖騰為主的遠古華夏氏族、部落不斷戰勝、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圖騰不斷合併其他圖騰逐漸演變而為“龍”。

2、 關於美,作者這樣説,人的審美感受之所以不同於動物的感官愉悦,正在於其中包含有觀念、想象的成分在內。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謂“有意味的形式”,正在於它是積澱了社會內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離開形式(自然形體)固然沒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體)也不成其為美。

3、 關於歷史,歷史從來不是在温情脈脈的人道牧歌聲中進展,相反,它經常要無情地踐踏着千萬具屍體而前進。

4、 關於青銅饕餮,在那看來獰厲可畏的威嚇神祕中積澱着一股深沉的歷史力量,它的神祕恐怖正只是與這種無可阻擋的巨大歷史力量相結合,才成為美---崇高的人在這裏確乎毫無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這種神祕化的動物變形,它威嚇,吞食,壓制,踐踏着人的身心,但當時社會必須通過這種種血與火的兇殘野蠻、恐怖、威力來開闢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進。用感傷態度便無法理解青銅時代的藝術。超人的歷史力量與原始宗教神祕觀念的結合,也使青銅藝術散發着一種嚴重的命運氣氛,加重了它的神祕獰厲風格。

5、 關於漢字,如同 中的結繩記事一樣,從一開始象形字就已包括有超越被模擬對象的符號意義。一個字表現的不只是一個或一種對象,而且也經常是一類事實或過程,也包括主觀的意味、要求和期望。這即是説,“象形”中也已藴涵“指事”、“會意”的內容,正是這個方面使漢字的象形在本質上有別於繪畫,具有符號所特有的抽象意義,價值和功能。

6、 關於漢代藝術,也正是因為是靠行動,動作、情節而不是靠細微的精神面容,聲音笑容來表現對世界的征服,於是粗輪闊的寫實,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細部的忠實描繪,便構成漢代藝術的“古拙”外貌。

關於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3

今天,我剛在網上看了一本這樣的書,名字叫《美的歷程》。書的題目就讓人很想知道下面的內容是什麼,很吸引人。

着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經常使人一唱三歎,流連不已。

我們在這裏所要匆匆邁步走過的,便是這樣一個美的歷程。那麼,從哪裏起頭呢?

書的一開頭就用:美是關乎心靈的事情,不可複製,幾近於偶爾雪上留痕,一線佛裏梵音。所以記錄美的歷程,實在是吃力不討好,承載它的除了美自身,更在於後來者審視的心靈敏鋭度。這樣一段話為開頭,同時也讓我看到美的心靈是會怎樣面對生活。

前不久,我通讀了李澤厚先生的著作《美的歷程》。美學和哲學是我今年頗感興趣的兩門學科,雖然這與我的專業學科沒有太大的必然聯繫,但它們卻深深吸引着我。

《美的歷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重要時期的藝術風神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展。它並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於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是以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聯繫起來,點面結合,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於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與説明。

於是,相應的體現在石窟藝術上,如割肉喂鴿、捨身飼虎等悲慘的佛經故事成為壁畫的主要題材,這無疑是悲慘現實的藝術寫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徵卻是寧靜、高超、飄逸的,正是這與人世間的強烈反差,使得人們把絕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託在它身上。此時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國雕塑藝術的理想美的高峯。

初始,盧照鄰駱賓王使詩歌由宮廷走向生活,劉希夷張若虛又使之變而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傑繼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靈的感傷,化而為壯志滿懷求建功立業的具體歌唱;終於,陳子昂喊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後,邊塞詩、田園詩各擅勝場,前者豪邁勇敢,一往無前,後者優美寧靜,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氣魄,天縱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藝術的最強音。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詩,有李白。

它們的出現離不開人的覺醒這個主題,是這個“人的主題”的具體審美表現。

這是真實、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看來是如此客觀地描繪自然,卻只有通過高度自覺的人的主觀品格才可能達到。

在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築、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並在充足的個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練的語言指出了各個重要對代的藝術精神:

儘管我們後來在知識的世界各自有一段自己的探險歷程,但李澤厚先生的存在是永遠的,正如對於我們,青春的回憶是永遠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