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優秀讀後感

本站:《西遊記》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在這顆明珠的照耀下,我們懂得了許多,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西遊記》讀後感》。

《西遊記》優秀讀後感

讀罷《西遊記》前二十六回,顛覆了以往我對這本名著的認識。

以前我以為孫悟空是無所不能的神仙,他法力無邊,一根如意金箍棒打遍天下無敵手;他尊師重道,不忍吵醒熟睡的菩提祖師,獨自在牀邊等候祖師醒來;不忍唐僧受鎮元子鞭刑,替唐僧受刑;他嫉惡如仇,對付妖魔鬼怪,下手毫不留情;他重情重義,即使被唐僧驅趕也不忘往日師徒之情,唐僧有難時,心急如焚,捨身相救。

但我看了《西遊記》後,才發現再完美的人也會有缺點,孫悟空他太過自傲,導致他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他又太過幼稚任性,只因王母沒有邀請他參加蟠桃會便大鬧一通,因此連累許多人受罪;他也十分衝動暴躁,嫌棄弼馬温官小,便一氣之下衝出天宮,回到凡間自封齊天大聖。最重要的一點是,小時候的我總以為,孫悟空是最厲害的人,除了如來佛,任何人都不能打敗他,看了原著後才發現,原來孫悟空也不是那麼無所不能,他惹出來的許多亂子最後都由觀音菩薩幫助解決。

唐僧是這本書的主要人物之一,最初時只看過西遊記的電視劇和少兒版,那時我對唐僧的印象不太好。唐僧身為一個出家人,雖説不需要什麼功夫防身,但未免太過懦弱,懷有婦人之仁。取經的一路上都在依靠他的三個徒弟,卻在有些時候冤枉一心為保他平安的大徒弟,分毫不念舊日師徒情義。覺得上天真是不公,膽小如鼠的唐僧總有人護他一世周全,有勇有謀的孫悟空卻總是被誤解驅逐。

但是看了原版西遊記後,對待唐僧這個人物倒沒有之前那麼牴觸了,“出家人掃地恐傷蟲螻之命,愛惜飛蛾紗罩燈”,慈悲為懷或許就是出家人的必修課吧。唐僧信任徒弟,依賴徒弟,在被抓時還心心念念着自己的徒弟們能來救自己,唐僧不逾矩,即便倍受誘惑也不沾葷腥。

唐僧的另外兩個師弟,看起來不怎麼起眼,但如果沒有了他們,取經之路怕是會難上加難。二師兄八戒,他在高老莊中,一身的壞毛病,私利好色,貪財貪吃,愛佔小便宜,遇見了事情只知逃避,推卸責任,就“人蔘果”一事,若不是他心中有貪,也不會有此禍端,就“四聖試禪心”一事,他好色貪財,不然也不會受“金縷衣”的懲罰,但是他在觀音的指點下,勇於認錯,不會再犯,在唐僧被抓後,也是十分積極,護師心切,忠心耿耿,對師兄言聽計從,悟空的很多降妖計策,都是八戒打頭陣,這一點值得學習。

沙僧是一位十分老實的人,經典的勞動模範,被觀音點化,專心與師父西行,他心地善良,忠心耿耿,任勞任怨,濃厚淳樸的形象打動着讀者,實力也十分不凡,一片真心。

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對人物的刻畫。作者吳承恩將本書的人物大到唐僧師徒四人,小到各色小妖小怪都描寫的十分傳神,人物性格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有血有肉,各具特點。為了刻畫人物,作者算是“用盡了手段”。通過環境的襯托、各種事物的對比、人物的心理、語言、動作、神態描寫以及人物的經歷將人物傳神化。

不僅是人物塑造的好,本書的故事情節也安排的十分恰當。作者寫書時,不只是為了當前而寫,還會為了後文的情節發展而寫,在每一章往往都埋有伏筆為後文服務。就是這樣才使文章內容生動有趣,連貫而流暢,如九曲十八彎但又不雜亂地向前推進。

這麼精彩的神魔小説,許多人都以為是吳承恩盛年時所寫,其實不然。在寫這部書時先生已是晚年,看盡了人生悲歡,將他畢生所蔑視的、所痛恨的都寫進書裏,用書中的人物來折射出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朽,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剝削。他痛恨那個“君主大過天”的時代,他盼望着能有一個英雄來扶將傾之大廈。所以他將所看所聽所感揉捻在書中,將所學所思所悟融於字裏行間,嘔心瀝血地寫出了這樣一本傳世之作。一字一世界,一句一菩提,他用那數不勝數的事蹟,瞠目結舌的造景,歎息扼腕的情感,創造出他所幻想的那個世界,那個英雄輩出的世界。

其實這本書不僅僅是我所喜愛的名著,更是我的人生導航,它教會我明白了學習如取經,在這漫長的路上必然會各種曲折坎坷,但只要我不忘初心、勇往直前,就一定可以取得我自己人生中的“真經”。它教會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笑迎困境,堅持不懈,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高尚靈魂的人。

公眾號:教語文的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