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讀後感600字作文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讀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我也“樂意無亦也”!下面是本站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醉翁亭記讀後感600字作文

醉翁亭記讀後感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一向以來人們稱讚它風格歡快、意境優雅。前人大多評論該文連用21個“也”字,構成了一唱三歎的風韻。其實,細讀全文不難發現,這篇四百餘字的山水遊記,除連用21個“也”字之外,還有10處之多連用“樂”字。

一、樂觀進取的處世態度,奠基了太守“樂”在其中的思想根源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被貶到滁州以後寫的散文。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範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當時,作者也和白居易一樣,“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此,在到任的路上,他寫道:“陽城澱裏新來雁,趁伴南飛逐越船,野岸柳黃霜正白,五更驚破客愁眠”。詩中流露出遭貶後憂不成眠的情緒。

然而,難能可貴的是,歐陽修並沒有在政治失意中沉下去。他由於出身貧困,努力仕進,以前幾起幾落的磨難,成就了他的自強不息、樂觀上進的處世態度。所以任職滁州期間,作者的情緒是開朗的,“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閒”,所以,作者把個人的煩惱扔在一邊,“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覺得“四時之景無不可愛”(《豐樂亭記》)。故而歐陽修在《送張生》中高吟:“老驥骨奇心尚壯,青松歲久色愈新。”離開滁州三年以後,歐陽修還深情地懷念那段被貶生涯,“吾嘗思醉翁,醉翁名自我”,“吾嘗思豐樂,魂夢不在身”(《思二亭送光祿謝寺丞相歸滁州》)。這種懷念當年,以苦為樂的處世心態十分罕見。由此觀之,《醉翁事記》的產生絕不是偶然的,這與歐陽修的經歷和樂觀心態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從而奠基了歐陽修創作《醉翁亭記》的思想根源。

醉翁亭記讀後感

歐陽修是我國北宋時的著名散文家和詩人,提到他,總忘不了他的《醉翁亭記》,他通過對優美的自然環境的描寫與和樂的社會風氣的描寫,含蓄委婉地表現了貶官之後的特殊心境。 這篇散文中,有景物的描寫,人事的敍述,情感的抒發,而這三者又都生動地表現了歐陽修當時的特殊情懷。隨着文章中對景物的描寫,我們看到了一個閒適快活的世界: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優美,望之蔚然而深透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兩峯之間者,釀泉也。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這兒的山,沒有嶙峋怪石,沒有巖絕壁,這兒的水,不是驚心動魄之水。山,委紆起伏,佈滿了茂盛的綠蔭,幽深秀麗,靜靜地綿延環繞;水,猶如一條迴旋曲折的銀色飄帶,潺潺而下,泠泠悦耳;還有一亭,四角翹起,像鳥一般,悄然飛臨在這細水旁,多麼柔和寂靜的景色啊。

《醉翁亭記》開頭這一段描寫,把我們帶到了一個景色優美的環境裏,產生了愉悦的感受。另一段景物描寫,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仁者,山間之朝幕也。野若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這裏寫到了清晨飄散開來的淡霧,傍晚聚擾來的煙雲,春季發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蒼翠的綠樹,秋季潔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頭。一切都那麼恬靜簡樸,淡雅自然。 這是散文中的景物描寫,我們再看散文中人事的敍述: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它所描寫的不是轟轟烈烈的社會巨大事件,也不是不同凡響的英雄行為,而是比較平凡的、沒有矛盾,沒有衝突的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散文中描寫了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轄下,眾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自己生活的一個片斷,呈現的是一派閒適快活、安詳和平的景象,作者感到無限的快樂,不禁心曠神怡,寬辱皆忘,一切人世間的榮辱,煩惱都置之腦後,以至於忘自己“飲少輒醉”,盡興暢飲。結果,周圍歌聲繚繞,人們起坐喧譁,而他卻“頹然乎其間”,醉態可掬,欲起而不能了,這是愉快的最高境界。 歐陽修通過景物的描寫,人事的敍述,抒發了自己由此而觸發的內心感慨。他的真摯的感情溶匯在景、事中,更使文章顯得情意盎然: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必而寓之酒也。” “……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這是一個飽經滄桑,在仕途宦海中顛簸數十年的人的欣慰的心情。從天聖八年(1030),年僅23歲的歐陽修就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上下往返,盡心竭力,積極協助范仲淹革新內政,終於遭到羣邪所忌,革官貶滴。他的理想在以前不能實現,而在貶於滁州之後,卻有了可喜的政績,這對於奔波勞碌,疲憊不堪的歐陽修來説,是多麼舒心愜意的享受啊!滁州百姓的安樂生活,給了他極大的撫慰,而眼前的山水,又把他引入了一個恬靜的境界,他陶醉了,但不是醉於酒,而是醉於優美的景色,安詳的生活。這兒,禽鳥因山林而樂,人們因太守遊而樂,而太守則是因百姓樂而樂,他處在優美的環境中,身心愉快,舒適安閒,不由便醺醺然了。 歐陽修蒼顏白髮,頹然坐於眾之間,眼睛微閉,眼前的景物是優美的,人是歡欣的,歐陽修也被這和諧的氣氛所籠罩,陶醉了。 歐陽修以“醉翁”自稱,曠達自放,擺脱宦海浮沉,人世紛擾,在這遠離都市的山水之間,把自己的心靈沉浸到閒適、恬淡的情境裏,獲得了一種平衡、和諧的感受。這種感受滲透在《醉翁亭記》裏,使文章如田園詩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轉而流暢。

醉翁亭記讀後感

今天,在古文老師的帶領下,我欣賞了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發現文學大師的寫作技法很值得我們去參考借鑑。

作者在開篇第一段寫出了亭子的周圍環境和亭子命名的由來。在寫亭子環境時,作者的落筆很新穎:從遠山起步,立足於滁州,先是定點觀察環視,然後把焦點對準“西南諸峯”,點出“望之尉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移步換景,景隨步移:“山形六七裏”,先聞水聲,後見泉水。最後“峯迴路轉”,推出泉上的醉翁亭。按由遠而近的順序巧妙地介紹了周圍環境。在看我們的遊記:到了某某亭子,亭子兩邊樹怎麼樣,山怎麼樣,水怎麼樣。這樣的老套思路,和歐陽修比起來那可就大相徑庭了。

第三段是寫作者在醉翁亭裏宴請眾賓的事件。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出四幅圖,可以依次歸納為:滁人遊圖,太守宴圖,眾賓歡圖和太守醉圖四個部分。讀完之後我就十分疑惑,歐陽修這樣的文學大家怎麼會犯這樣的小錯誤:文章每個段落都有各自的中心,所有的文字都圍繞這個中心來寫,寫作時更應惜墨如金,與中心無關的皆要捨去。那麼,這段的中心便是歐陽修宴請眾賓,還要寫“滁人遊圖”幹什麼,這不是廢話嗎!難道是歐陽修喝醉了不成。我向老師請教,老師一語點破我的迷津“一切景語皆情語。”我恍然大悟。太守周圍的景物無一不讓他愉悦:駝背彎腰的老人,天真活潑的兒童,絡繹不絕的遊人,一切都是那麼美好祥和,他所治理的這一方水土,百姓安居樂業,快樂無比,他不僅沉醉於山水之樂,更沉醉於與民同樂之中,不但不是廢話,而且為下文“太守醉也”埋下伏筆,真乃神來之筆啊,難怪為世代流傳之絕唱。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讀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我也“樂意無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