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西窗法雨》有感1000字

本站:人之所以讀書,無非有三種目的。一是為了實際的用途,二是為了消遣,三是為了獲得精神上的啟迪和享受。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讀《西窗法雨》有感》。

讀《西窗法雨》有感1000字

周國平在《思想的星空》裏説過——“真正的閲讀必須有靈魂的參與,它是一個人的靈魂在文字的精神世界裏漫遊,是在這漫遊途中的自我發現和自我成長。”劉星的《西窗法雨》就是一本讀起來既可以消遣時光,又可以獲得精神上的啟迪和享受的書籍。本書由一篇篇精悍短小的小文集結而成,一文千餘字,文字簡短而有力,文章結構簡單而不失完整,故事簡略卻不失韻味。看似在説西方的法律故事,講的卻是中國的問題,不着痕跡的牽引着讀者去感受與思考。

一、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西

自清末沈家本修律以來,百年間中國在建設法治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當下我國的各項法律制度已經逐步建立並完善,但是國人的法治思維建設仍然是任重而道遠。

在《政府旁邊的法院》一文中,作者談到了中西方對待政府的不同態度。國人對待政府往往比較寬容,比較有信心,對待犯錯的政府也往往選擇讓政府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糾正自己。而西方人則相反,他們對待政府往往比較苛刻,缺乏信心,對待犯錯的政府往往選擇讓旁人教育,讓法院糾正的辦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呢?這是基於中西方之間對於人性善惡的認識不同。

西方人相信人性惡,認為道德教化的理論是軟弱的,無法抑制人的犯罪傾向,因此要用法律這個外力去懲治犯罪。他們認為對待犯錯的政府也需要通過法院以政府外的權力制約政府,幫助政府改正錯誤。而國人相信人性善,強調教育的作用,主張以德服人,認為道德教化可以讓人“改邪歸正”,認為法律是對付低下動物的低下手段。國人對待政府態度往往比較寬容,更多時候是讓政府自己意識到錯誤,進而去改正錯誤。

歷史表明,西方人相信人性惡,嚴格對待政府的這條法治之路比國人相信人性善,寬容對待政府的德治之路要更合理一些。既然我們選擇了西方人的法治道路,就應該接受西方人法治背後的法律文化理念。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我們學習西方的法律制度,更要學習法律制度背後的西方法律文化的精神。以中國式的思維理解來自西方的法律制度,很可能會陷入像我們對待政府的態度那樣的錯誤,更甚者會犯下像洋務運動中“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錯誤。任何法治建設一定是“制度推進”和“思想推進”兩個層面的事業。法治建設不僅是建立各項法律制度,更需要提升民眾的法治思維。我們不能僅僅學習西方的法律制度,而不去了解制度背後的法律文化土壤,不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二、窺一斑而知全豹——窗

作者為國人開了一扇觀西方法律文化的窗。這是一扇連接中西的窗,西方的法律文化穿過這扇窗,來到了國人的眼前。這扇窗雖小,卻給國人帶來了不一樣的風景。窺一斑而知全豹,通過這扇窗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個藴含西方法律文化的故事,更看到了西方法律文化的內在精神。

透過這扇窗,我們看到了蘇格拉底的慎重。既然人們選擇要法律,就是想要社會有個方圓,有個秩序,雖然有些法律可能是不公正的,但是如果這成了人們不守法的藉口,那麼會進一步導致社會的混亂無序;透過這扇窗,我們看到了馬歇爾毫不客氣的宣佈了國會制定的司法條例第十三條無效,開啟了美國違憲審查的先河;透過這扇窗,我們看到了辛普森案背後美國刑事司法與民事司法的不同。由於刑事案件是國家運用權力對付個人,為了防止國家濫用權力損害個人利益,必須對他嚴格要求。而民事官司是平等主體之間的個人運用權利對抗另一個人,所以大可不必那麼苛刻。

透過這扇窗我們還看到了在西方人的文學作品中也處處滲透着他們對法律的理解。在古希臘戲劇家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這部作品中,我們看到了西方法律文化中,由於兩種法律秩序(宗教教義與國王的法律)之間的衝突而產生的思考。西方人認為,世俗的法律之上還存在着更高的法則,當兩者發生衝突時,前者有義務去服從後者。在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這部作品中,我們看到了西方法律文化中對於“目的”理性與“工具”理性的認識。西方人認為,沒有“工具”理性(或智慧),法律便有可能成為“邪惡”的手段,從而使“目的”理性(或公平)無法實現。

這僅是我們透過窗看到的幾處風景,還有許許多多的風景故事等待我們去發掘。透過這扇窗,我們看到了西方法律文化與中國傳統法律思維的不同,也讓國人看到了來自西方的法律制度是在什麼樣的法律文化土壤中發展起來的。這扇窗是眾多傳播西方法律文化之窗中的一扇,也是作者為中國法治建設中“思想推進”所做的一點貢獻。

三、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法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西方人選擇了法治道路,以法律為規矩,規範人們的社會生活,這在很大程度是在追求法律的秩序價值。

在《最大多數人的最大需要》一文中,作者講到了西方人對秩序的追求。在眾多法的價值中,有些西方人認為,首先應該注意的是“秩序”。作者以歌星來到小鎮演出的例子來説明法律的秩序價值,對於保障人們在享有權利的過程中避免混亂狀態的重要作用。在西方人看來,我們生活的家園只有一個,資源是有限的,人們的諸多需求在很多情況中是先難以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的。因此,我們只好儘可能的照顧大多數人的最大需要。換一個角度看,在人們的共同需求中,人與人的利益總會發生衝突,所以要照顧最大多數人的最大需要。

追求法律在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這一點上,中西方的認識是相同的。但是,對待法律的慎重態度卻是中西方所不同的,這也是中國法治建設道路上存在的一個問題。

既然選擇了以法律為社會生活的規矩,就需要去慎重的對待法律,信仰法律,而不能隨意踐踏法律的尊嚴。早在千年前,蘇格拉底就以生命捍衞了法律的方圓。蘇格拉底為什麼明知雅典的法律是不公正的仍然不越獄,還要依照不公正法律的判決飲毒自盡?這是因西方人慎重對待法律的態度決定的。

蘇格拉底的行為在國人看來簡直是不可理喻的,既然明知法律是不公正的,還要去服從法律的審判,這簡直就是迂腐不堪。在中國人看來,法律本身不公正就不必去服從。但是西方人卻不這麼看。他們認為對待不公正的法律,態度要慎重。我們選擇法律規範我們的社會生活,就是想要給社會一個方圓,一個秩序。法律沒有絕對的公正,法律有的只是相對公正。任何一部法律,對一部分人來説是公正的,但對另一部分人來説是不公正的,我們不能以自己的公正標準去評判法律,而應以大多數人的公正標準評判法律。當有一部分人認為法律不公正,而不遵守法律的時候,那麼人人都會找藉口逃避法律的約束,從而導致社會的混亂無序。

既然我們選擇了法治的道路,選擇了以法律為規矩,就應該慎重的對待法律,對法律保持一顆敬畏之心,而不是以各種藉口隨意踐踏法律的尊嚴。敬畏法律,培養公民的法律信仰,這是我們法治建設道路上的一個必修課。

四、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雨

在法治成為全社會共識的今天,在法治建設取得巨大進步的今天,法治建設中“思想推進”的工作顯得愈發重要。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西窗法雨》正是作者為國人帶來的一場及時雨。

本書沒有長篇大論,更沒有法學書籍的枯燥乏味。作者以深厚的法學功底與幽默平和的文字,將法律與文學巧妙結合在一起,通過簡潔的語言和獨到的見解使西窗外的雨景更加引人入勝,為國人帶來了一場沁人心脾的甘霖。透過這扇觀西方法雨之窗,法律的精神不知不覺中隨風潛入,無聲無息的浸潤着每一個國人的心田。正如程文超説,開的是“西窗”,下的是“法雨”,頗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之意。可這“雨”不僅潛入了“夜”,也潛入了“心”。

《蘇格拉底的慎重》是潛入讀者心中的第一場法雨。作者通過蘇格拉底的故事告訴我們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本書以此宗旨為脈絡展開,從對人性善惡的認識到對待政府的態度,再到對兩種權利關係的探討,以及對法律公正背後問題的思考,都是在強調信仰法律是法治的基本前提。西方的法治道路,源於對人性惡的認識,而自古希臘伊始一直延續到現代,並傳播到全世界,則是基於人們對法治的信仰。

這場“法雨”來的及時,下的痛快。法治社會建設,不僅需要法制的不斷健全,更需要公民本身法治思維的提升。透過西窗吹入的法雨,正是中國法治道路建設上的及時雨。作者告訴我們,有了法律還不夠,還要有對法律的認識與信仰。對法律認識與信仰不光是在我們的腦海中,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予以踐行。法就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隱藏着法律的潛流。在作者看來,法律理論最終可能正是人們對實踐的姿態表達。法來自現實又迴歸現實,在生活中踐行法律的信仰,把握生活的每一天,把握法治腳步的每一個足跡。

願今後有更多的“西窗”常開,為我們帶來不一樣的風景;願今後有更多的“法雨”知時節而發生,為我們帶來沁人心脾的甘霖;願今後的“思想推進”工作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公眾號:新語莘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