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傾聽着的教育》有感1000字

編者按:《傾聽着的教育》是李政濤老師的書,講傾聽對老師、對學生的重要性。他自己説,這本書的宗旨是:以教育的方式,思考、言説與實踐“傾聽”。

讀《傾聽着的教育》有感1000字

我倒不是要推薦這本書(當然這本書實在好看),我是要借這本書説説為什麼李老師這麼會寫文章,寫出的文章這麼好看(之前讀了《重建教師的精神宇宙》)。

一、他深受哲學家的影響

這教育類的書籍中,我們常常能發現哲學家的名字,可是要在一本書中發現這麼多哲學家的名字,還是不太容易的:海德格爾、柏林、德里達、亞里士多德、伽達默爾、色諾芬尼、馬丁·布伯、列文、張岱年……

提到張岱年的時候,李老師是這樣寫的:

不止一個哲學家有張岱年先生的習慣,每日傍晚,日落黃昏之際,端坐在書房裏,靜默中反觀自身,傾聽自我生命中最真實、最細微的脈動。

重點在前面,“不止一個哲學家有張岱年先生的習慣”。給李老師影響的哲學家有很多個,我猜海德格爾給他的影響應該算是很大的。他在《技術時代的傾聽之路》中説:“或許是受到大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影響,我過去一直懷有對‘技術’的嘲弄、批評甚至恐懼。海德格爾有關技術時代、圖像時代之於人性戕害的警語已經沉澱於我的內心深處。”以至於他很長時間都斷然拒絕新技術。

當然,他受哲學家的影響肯定不止於此。從概念、到警句、到故事,哲學家充溢了整本書。

二、他深諳大教育家之道

在這本書中李老師用專章講述了“名師的傾聽之道”,分別是:孔子、蘇格拉底、蘇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從人物的選擇上看,涉及到古今中外。

從篇幅的長短來説,他最喜歡蘇霍姆林斯基。寫了三篇文章《蘇霍姆林斯基的眼神》《蘇霍姆林斯基如何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蘇霍姆林斯基眼中的音樂與傾聽》。這三篇文章分別講述了:蘇霍姆林斯基向所有老師提出的建議,要做一個善聽者,培養用心靈傾聽和感覺學生的能力;傾聽與觀察是相聯繫的,要通過訓練來提升孩子的傾聽能力;重視對大自然的音樂、旋律和樂音之美的傾聽還能培養人的德育和智育。

在這些文章中,李老師所舉的例子和大段的引用都可以看出,他對這些“名師”的理論和故事都相當熟悉。

三、他是一個愛生活的人

生活中的李老師一定不是一個無趣的人。他看了很多的文學作品,提到的作家和書籍有很多,色諾芬尼、渡邊淳一、列文等等;《里爾克:一個詩人》《鈍感力》《童年的消逝》《巨流河》《梅子青時》《狼圖騰》等等;他愛看電影,説到趙文瑄在《辛亥革命》中塑造的孫中山形象眼神温暖而堅定;我甚至還猜測他喜歡足球,因為他居然知道葡萄牙足球教練穆里尼奧很喜歡通過記錄的方式反思……

當然,從他敍述的字裏行間還能發現他常常反思,時時進步。試想想這樣一個人,寫出來的東西怎麼可能不生動、不鮮活呢?

最後還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附錄中列舉的書目,涉及面廣、時間線長。看起來就知道,為寫這本書他真是下足了功夫。

不知道上面的總結大家會不會贊同,呵呵。我想無論是誰,只要有這樣的積澱和功夫都能寫出好文章吧!

作者|曼霏

公眾號:馮櫟鈞是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