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寒假《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範文5篇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描寫人民戰爭的英雄史詩。在這部作品裏表現俄國人民在反侵略戰爭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及其歷史作用。下面小編整理高中生寒假《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範文,歡迎閲讀。

高中生寒假《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範文5篇

高中生寒假《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範文1

手捧一本《戰爭與和平》,彷彿置身於那個硝煙瀰漫的時代。以往總是崇敬拿破崙的勇敢和智慧,從未想到從俄國的角度去看這一段歷史是如此不一樣。托爾斯泰以其深刻細緻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大壯闊而又生動逼真的歷史畫卷。我從中看到了戰爭的殘酷,也看到了個人在歷史洪流中的掙扎、探索。其中安德烈的形象最讓我印象深刻。

安德烈一出場就是一個看似隨和而又傲慢、冷漠的年輕公爵形象。他厭倦上流社會的虛偽、無聊,不願意被這種生活所束縛,因此他用心參軍作戰,期望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功成名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然而他卻看到了戰爭的殘酷和統治集團的虛偽、無能,當他死裏逃生回到家中又眼睜睜看着妻子難產死去。這一系列的打擊使他灰心喪氣,使他感到了生命的虛無。以前渴望建功立業的他隱居農村,只想獨善其身。在皮埃爾的熱情勸説下,他漸漸振作起來,在自己的領地上實施了一系列改革並取得了成功,但他仍然決定自己“就應平靜而安穩地度過後半生”。直到遇見美麗的少女娜塔莎,娜塔莎的美麗和無憂無慮激起了安德烈對幸福生活的嚮往。於是他再次走進了彼得堡的喧囂之中,加入了當時俄國的社會改革熱潮。他贏得了娜塔莎的感情,然而兩人訂婚後,娜塔莎的背叛又讓安德烈落入了生活的低谷。戰爭再度興起,安德烈身負重傷,最終在娜塔莎的看護下死去。

安德烈一生都在追尋着生命的好處和生活的價值。在起起落落中,他苦苦思索,尋求着一種超脱世俗生活的價值所在。安德烈的思索也啟發我們讀者的思索:生命的好處到底是什麼?人就應怎樣生活?這樣的問題我想每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人都就應以前想過,也很可能像安德烈一樣經過了一個反反覆覆、時而興奮、時而落寞的痛苦的內心掙扎過程,甚至很可能到此刻都沒有找到能夠真正説服自己的明確答案。我想,這個我們苦苦追尋的、左右我們的生活態度的東西就是我們常説的人生哲學吧。每個人的人生哲學都不盡相同,然而每個人追求人生好處的過程卻頗為相似。是也?非也?哪裏有衡量的標尺呢?

千百年前,屈子立於汨羅江畔歎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直到此刻每個人都還是一出生就在不斷追尋,並且在這個追尋過程中成長、老去、直至死亡。或許,生活的好處、生命的價值就在於這如同夸父追日一般永不停歇的追尋吧!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然而人類怎能停止思考呢?雖然奧斯特洛茨戰場上高遠的天空依然飄浮着寧靜、鎮定的白雲,老榕樹依然歲歲枯榮,安德烈的心靈歷程卻不會停止。

高中生寒假《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範文2

終於看完了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很想寫一些感想。

最初看的時候,我想為什麼會起這麼一個名字呢,戰爭與和平就如同生與死一般對立,為什麼會要把他們聯繫在一起呢。有了戰爭就沒有了和平,整本書看完,我改變了看法。在列夫托爾斯泰內心的世界裏,戰爭與和平從來就不是對立也不是孤立的。在和平的環境中,人類心中的戰爭從未停止過,看書中那些數不清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追求自我的榮譽;有的人追求權利;有的人追求金錢;有的人追求情慾。。。追求的愈加緊迫和瘋狂,內心的戰爭就愈發慘烈。就如同生與死一樣,有些人活着就如同死了一般,有些人死了,他的靈魂卻還活着。列夫托爾斯泰不就是鮮明的例子麼?他早已經死了,可是他的靈魂和意識還活着,激盪着後人的心靈。拜讀完《戰爭與和平》,我覺得列夫托爾斯泰不僅是一位優秀的文學家,更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思想家,歷史學家和哲學家,是一位大徹大悟的智者。於是對他的無限喜愛與崇敬之情讓我有這衝動和勇氣去記錄一下自己淺薄的感想。

看完整本書,閉上眼睛,腦海裏卻只有那麼少數的幾位讓我無法忘懷。這幾個人物如此真實和鮮活地印在我心裏,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他們代表着幾個非常典型的人物類型。這幾個人物貫穿整本書的情節,他們各自擁有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在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軌跡中,都經歷了一場身心戰爭與和平的洗禮。

我忍不住想説説安德烈這個人,他留給我的印象太深了,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個人物。單純,正值,善良,也固執。這個人物貫穿整本書,他的成長經歷讓我糾結、心痛、惋惜、也温暖過。安德烈是一個悲情人物,他的一生只有在即將死的時候才真正得到了幸福,生的時候活的壓抑,自我,冷漠,自閉。

義無反顧的參軍,面對懷孕的妻子的挽留與想念的無動於衷等等都為安德烈後來的悲情人生拉開了帷幕。安德烈這個人物性格的巨大轉變發生在兩次死亡面前。第一次面臨死亡之前的那段歲月,安德烈一心只想出人頭地和奪取榮譽並且被認同。在和平的表像下,安德烈內心的戰場早已硝煙四起,內心戰爭的導火索不是拿破崙,而是對於自我榮譽的瘋狂追逐。他只嚮往榮譽,出名,嚮往受人愛戴,只嚮往這一切,活着也只為這一切,除了這一切他什麼都不愛。死亡,受傷,家破人亡,沒有任何東西是他覺得可怕的,父親,妹妹,妻子,等等這些他生命中最珍貴的人,不管是多麼可親可愛,但是,只要能夠得到片刻的榮譽,出人頭地,能得到不認識的,而且也不會認識的人對他的愛戴,不論看起來多麼可怕,多麼不近情理,他都可以將這些全部割捨。他時常想象一場會戰,會戰的傷亡,集中在一個地方的大搏鬥,他帶領的一團人,一師人,獨自一人打了勝仗,一切勝利和榮譽都屬於他一個人,總司令被撤職,他得到任命。也許就是這略微扭曲的思想讓安德烈處於一個相當瘋狂的內心世界。

這一切思想在那可怕而慘痛的一刻開始轉變:戰爭中被敵人一棍子打暈,他什麼都看不見,在他的上面,除了天空什麼也看不見,高高的天空無限高遠和靜靜漂浮的灰色的雲彩,這些安靜肅穆莊嚴地雲彩,完全不像他那樣在奔跑奪取某些東西,不像他們那樣在吶喊,搏鬥,也不像法國兵和炮兵那樣滿臉帶着憤怒和驚恐互相廝殺,他在想為什麼以前沒有見過這麼高遠的天空?他是那麼幸福,終於看見天空了,除了廣闊的天空,什麼都是空虛的,一切都是欺騙。除了安靜,肅靜,什麼都沒有,他想起了與妻子戀愛時的甜蜜和未出生的兒子,想起了父親,摸着妹妹在參軍之前掛在他脖子上的保佑他平安的小金像。在這個時刻,安德烈得到了內心的和平,不是嗎?不是經歷過死的痛楚,他難道不會真正地認識自我麼?其實,戰場中受重傷的他得到過崇拜的英雄拿破崙的稱讚,這不是安德烈一直想要的麼?拿破崙説躺着的安德烈死的英勇,可是那時的安德烈聽到這些話就好像蒼蠅嗡嗡叫,不僅不感興趣,而且不放在心上。他的頭像火燒似地,他覺得血就要流乾了,他又看見了突然讓他有幸福感的天空,這遙遠高高永恆的天空和他的心靈與拿破崙相比起來,拿破崙是那麼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當死裏逃生的安德烈風塵僕僕地趕回家中卻目睹了妻子帶着責備怨恨的眼神死在產房裏的時候,安德烈從此進入了一個自閉的世界,與世無爭,遠離世事,時常走不出妻子臨死前那眼神的世界,除了不再奪取那虛幻的榮譽感之外,他沒有變,依舊高傲固執和以自我為中心。這種內心表面的平靜真的是列夫托爾斯泰想要傳達的和平麼?我想一定不是的。第二次面臨死亡之前的那段歲月,安德烈終於走出了亡妻的世界並且想要重新選擇新的愛情時而突然受到情人的背叛,我想是安德烈人生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坎坷,這一其實是無心的背叛又成了安德烈點燃內心戰爭的直接導火索,他又固執地變成了一隻刺蝟,又一次用刺把自己緊緊地包裹起來,他固執地不願意去理解更不願意去原諒。現在看來,至少安德烈在那個時候是一個只愛他自己的人,他還是隻在意自己的榮譽感,不論是對於事業還是對於愛情,個人的榮譽感至高無上。所以,當安德烈第二次與死神相遇和抗爭的時候,安德烈勇獲新生的艱難歷程才真的讓人感動和震撼,當安德烈在戰場上看到自己一直想要決鬥的情敵被炸斷了一條腿的時候,他突然開始不只愛自己了,開始真正領悟愛的含義和真諦。愛這個東西,不是對某種東西,某種目的或者由於什麼原因的愛,而是在他要死的時候看到自己的敵人卻依然愛他的那一種情懷,因此他突然開始學會原諒並且體會到了強烈的幸福感。

他又激動地想起來娜塔莎---那個他深愛過卻堅決拋棄的未婚妻,不是隻想起了她喜悦迷人的面容而是第一次想起了她的靈魂。於是他明白了她的感情,痛苦,恥辱和悔恨,第一次明白了他的拒絕和決裂是多麼的殘忍和無情。於是在與死抗爭的過程中,安德烈好想再見娜塔莎一面,於是上帝安排他們相見了。想想當時那個第一次死裏逃生之後活在自己世界中的安德烈,雖然軀體活着可是思想卻死了,過着孤獨和半昏迷狀態的生活的時刻,他越不自覺的摒棄那塵世的東西,與世無爭,其實他越發離這個世界遠了,對於活着這件事情,他認為是無所謂的。而這次,安德烈祈求上蒼給他一次活着的機會,重新愛身邊的人。上蒼果真把深愛的女孩送到了他面前的時候,對一個女人的愛情默默潛入他心中,又使他依戀人生了,對娜塔莎的愛情喚起他對生命的珍惜,他想活。我忘不了兩個相愛的人相聚時敞開心扉説出的真實而動情的語言:安德烈第一次對娜塔莎大膽地表白:我愛你!娜塔莎説:原諒我!安德烈説:原諒什麼?娜塔莎説:原諒我之前所做的。。安德烈説:我比先前更愛你,更知道怎樣愛你了。。。安德烈這樣一個曾經只愛自己的人能夠説出這樣的話,可見他內心真正的得到了和平。可以説安德烈才是列夫托爾斯泰心中戰爭與和平最好的化身與詮釋。只是,這次,安德烈沒有幸運的再次死裏逃生。也許劇情只有強烈的衝突感時,才會讓人感動。人生有了太多的陰差陽錯才會讓人銘記住什麼,安德烈第一次知道應該去愛的時候,他的妻子死了,他的愛沒處給了;第二次懂得怎樣去愛的時候,他也被愛的時候,他死了,讓別人的愛沒處給了。也許這人世間只有愛情這東西才會讓人神傷和痛徹心扉,但是安德烈就是在這愛情的世界中得到永生和純粹的幸福,儘管最終,他死去了。

和安德烈一樣,還有皮埃爾,娜塔莎,瑪利亞這些人物也是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由死到生,從戰爭到和平過程中經典的人物形象。和安德烈一樣,他們最終都是幸福的。只是這幸福都來得都太過艱辛。

皮埃爾的人生扮演着太多的角色,私生子、首富,情場浪子,官場可憐的政治工具,公益者,戰爭俘虜,侵略者的朋友,好丈夫。這個單純善良和正值的男人最終獲得了幸福,也得到了內心永遠的和平。皮埃爾這樣一個在上流社會過着衣食無憂但卻混沌不堪生活的貴族,他竟然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幸福。皮埃爾被關到棚子裏當法國俘虜的時候,悟出了一個道理,這不是從理智上,而是用他整個身心,全副生命懂得了人被創造出來時為了幸福,幸福就在他本身,就在於滿足人的自然需要,而一切不幸福並不在於缺少什麼,而在於過剩;但是現在,在三個星期的行軍中,他又認識到了一個新的令人欣慰的真理:世界上沒有什麼可怕的東西,世上沒有哪個環境是人在其中過的完全幸福和完全自由的,也沒有哪個環境人在其中過的不幸福和不自由的。他還認識到,痛苦有一個界限,自由也有一個界限,而且這個界限非常近;一個人為了他的錦繡被褥折了一個角而感到苦惱,也正如他現在睡在光禿禿的濕地,一邊身子冷一邊身子熱而苦惱一樣;從前他曾為穿緊腳的無邪而感到痛苦。他認識到,當時他以為出於自願和妻子結婚,並不比現在關在牛棚裏更自由。他的境況越艱苦,前途越可怕,就越與他的境地無關的在他心中出現那些令人快樂的思想,回憶和想象。在我看來,這一切的一切是多麼的神奇和不可思議。

就此要擱筆了,只是想用這淺薄的文字但卻真摯的情感去記住和體會《戰爭與和平》帶給我的温暖。

高中生寒假《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範文3

這天最後拜讀完托爾斯泰的鴻篇鉅著《戰爭與和平》,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感慨太多太多:

首先我認為《戰爭與和平》超過了我原來讀過的所有的小説,甚至包括我比較喜愛的《紅樓夢》、《三國演義》、《百年孤獨》、《瓦爾登湖》……

這本書好就在它的任何一個人物刻畫、景物描述、戰爭場面描述、心理活動描述、人物對話描述等等,及至每一個段落、句子甚至標點都是那麼恰到好處,完美無瑕。

這本書描述得很真實,以幾次真正的戰爭為背景,裏面有真實的人物:拿破崙、亞力山大、庫圖索夫等,它的真實還體此刻,每一個人物的描摹都不是一出場就完美無缺的,他們都有一個成長和成熟的過程:

彼埃爾一出場是在安娜。巴芙洛芙娜家的晚會上,當時在場的“上流社會”的人們都很“輕視他,他的言行是為人們所不齒的,而這正説明彼埃爾是一個真誠的、不流於世俗的人。安德來公爵就很欣賞他這一點,並主動結交這個人。當彼埃爾突然繼承父親的巨大財產後,成為別素號夫伯爵、成為全莫斯科最有錢的人之一後,他立刻成為莫斯科整個上流社會倍受歡迎的人,莫斯科所有有女兒的家長都盼望能把女兒嫁給他,他説出的每一句話都會受到所有人的稱讚,連他自己也疑惑:好好像自己具備了所有的美德……這是多麼大的諷刺啊!然而這又多麼現實啊!這與我們如今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多麼不謀而合啊!……彼埃爾的真正的成熟是在經歷了被俘之後,他的立身行事真正地為各個階層的人所理解並喜愛:他的錢袋永遠是空的,正因它對所有的人開放;宴會中的女生們歡迎他,正因他從來不只對某一個人獻殷勤;僕人們高興彼埃爾回來,正因他們知道,他在家的時候,尼考拉伯爵便不每一天到農場上去,便更愉快、更和諧,還正因在節日,他們都能夠得到重賞;小孩們和女教師們高興他回來,正因沒有一個人能像彼埃爾那樣地領導他們過共同生活,只有他一個人能夠在大鋼琴上彈蘇格蘭舞曲(他的唯一的曲子),照他説,他們能夠隨着這個曲子跳一切可能的舞。並且他確實帶禮物給大家;尼考林卡。保爾康斯基高興他回來,正因彼埃爾叔叔(他這麼稱呼他)是他羨慕與熱愛的對象;客人們歡迎彼埃爾,正因他這個人總是能夠使任何團體富有生氣並且能夠團結大家……

瑪麗亞公爵小姐,她雖然長得較醜,但是她心地善良,屈己待人,她一向都深愛着對自己嚴歷到刻薄甚至精神虐待的父親;她成全女伴部鋭昂小姐和自己的求婚人約會;她一向精心照顧、教育自己的侄兒尼考林卡,及至到自己有兒女時都不允許自己在行為甚至在思想上對侄兒不如自己的兒女;她的靈魂是那麼的高尚,正如丈夫羅斯托夫對她説的”人不是正因美才可愛,而是正因可愛才美,“瑪麗亞就是那個最美的女生!我最喜愛這個人物。在我眼裏,從內到外,這個人物都是純粹的完美無瑕的。尤其我最喜愛的場景是瑪麗亞與羅斯托夫的第一次相遇:”羅斯托夫立刻把這次會面當作一種奇遇,一個沒有保護的不勝悲傷的姑娘,獨自遭受到粗野暴動農民的橫行!多麼個性的命運把她帶到我這來了“”她的面貌上和表情上是多麼温柔、高貴!“關於愛情的名言。

瑪麗亞的育兒日記也是我所崇敬的,我同樣對她的那種崇高的道德世界感到驚異!

娜塔莎,作者對這個人物的描述跨躍很大:從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女孩寫到多情美麗的少女、又寫到完全獻身家庭——丈夫與兒女而完全拋棄自己的所有——包括外交、愛好和女生的修飾等等,整個小説中人物娜塔莎的變化是最大的。對老伯爵夫人的老年之後的描述是我十分喜愛的,奈何拙筆不能表達深意,準備全部作摘抄以享之。

當然還有安德來公爵、矮小的公爵夫人,發西利公爵、俾利平、索尼亞……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真不愧為大家手筆、神來之筆!

託翁在描述環境和心理相結合的水平着實讓人歎為觀止:如羅斯托夫第一次參加戰爭”他對死亡和擔架的恐懼、對太陽和生命的愛惜,寫得太傳神了!安德來公爵第一次“死”:“在他頭上除了天,崇高的天,雖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測的:感謝上帝……”太讓人感動了!

託翁的比喻也是信手拈來:“他和道黑圖羅夫一樣是一個不受人注意的齒輪,雖然這些齒輪沒有發出任何聲響,卻是機器的最主要部分;全軍的情形就像一隻受傷的野獸的情形,它感覺到它自己的滅亡,卻不知道它在做什麼;他就好像一隻被犬包圍的兔子,縮着耳朵,在敵人面前繼續躺着一樣……

經過一個半月的《戰爭與和平》的閲讀,思想上得到了一次深刻的啟迪,靈魂上獲得一次深刻的淨化,真真切切地享受了一頓文化大餐!對這本書,我真是有些愛不釋手。讀過一遍後,又詳細讀了裏面的精彩片斷,並做了部分摘抄,從思想意識中競有些不願回到現實生活中來了!

在此,我期望喜愛讀書的人千萬莫錯過這本好書,不讀《戰爭與和平》,枉稱讀書人!

高中生寒假《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範文4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描寫人民戰爭的英雄史詩。在這部作品裏表現俄國人民在反侵略戰爭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及其歷史作用。戰爭與和平有不少耐人尋味、引人深思的語句。

安德烈公爵想:“雲朵是多麼的寧靜、鎮定啊,哪裏像我們這裏的慌張,恐懼與混亂啊!那雲朵無憂無慮地飄蕩在空中,從來不必像那個法國兵和炮兵似地為爭奪探帚而憤怒。為什麼我從前沒有注意到它呢?現在我看到它了,我是多麼幸福啊!只有天空是純潔地,沒有虛偽、沒有欺騙、沒有什麼能夠和它相比。天空之中只有安靜、柔和。謝謝上帝……”

這是他被打倒在地上後心中的感想。這一感想與他原先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安德烈是有錢的老公爵的兒子,他性格內向,意志堅定。在當時上流社會中,他是個有地位的人物,並且非常熱衷於幫助年輕人進入上流社會,所以安德烈與上流社會的人們有着密切的聯繫。在他的家族中,有着愛他的父親和妹妹馬麗婭公爵小姐,還有一個不願他離開去參軍的妻子。

在打仗來臨之前,他認為自己活着的目的就為了追求名聲和榮譽。為了追求他人的尊敬,他多麼希望能成為戰場上的英雄,以施展他的才略,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若要他放棄他的親人都無所謂,我們去想一想吧,這是多麼冷酷無情的想法啊!在他看來,榮譽和地位是他最珍愛的東西,也許許多上流社會的人也會有同樣的觀念。

不過,當他戰敗躺倒在地上後,當他看到藍天、白雲時他清醒了,他認識到了一切。那是一種寧靜、安逸、遼遠。在看到那樣的情景後,他的心是如此的平靜。天上的雲朵是那般鎮定自若,安寧自得,一片和平景象,完全沒有陸地上殘暴的殺戮,聞不到一絲的血腥味。在他明白這一切後,他感覺到無數人崇拜的英雄—拿破崙,也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根本不能與胸懷博大的天空相比。

藍天和浮雲是安德烈從未注意到的,他所見的是上流社會中一張張虛偽的面孔,而今見到了他一直忽略的卻很純潔的東西,看到了永恆!

高中生寒假《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範文5

在合上書的一剎那,閉上眼睛,有一股浩大而包容的清風久久拂過我身:風中沒有戰爭的鮮血和硝煙,沒有身體的傷痛和心口的瘡疤,沒有生與死的淚水,沒有愛與恨的目光。唯有一股永恆生活的氣息,從質樸的文字間向我吹來,以歷史的面貌和豐富得難以猜透的本質,告慰了我的靈魂。

有人將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進行比較,認為托爾斯泰是一名偉大的藝術家,卻不是深刻的思想家。雖然我還沒認真比較研究過二者的差異,也無此等功力;但我覺得,托爾斯泰作品的思想性也許較陀氏遜色,但比之二三流作家仍能做到俯視。他的作品不光折射了歷史,更充盈着對於人民的同情與關懷,同時把人性中美的一面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想起了安德烈和娜塔莎的感情,那樣真切而易碎,美妙與不幸共存:如同一面鏡子,反射着當時社會人們的生活與內心。如果是浪漫主義的寫法,也許安德烈會不顧老公爵的阻撓,和娜塔莎私奔;也可能與她私定終身,最終雙雙走向杯具的結局。但托爾斯泰描述的是生活本身。在那樣背景與環境下,作為一名帶有貴族榮譽感和職責感的公爵,安德烈必然會答應父親的要求,與娜塔莎定下一年的婚約;而娜塔莎作為一位情竇初開卻沒有經驗的小姐,也必然會投入到對其大獻殷勤的阿納託利的懷抱中。作者安排的只是波折的情節,而人物就像真實的存在,在這種狀況下做出必然的、最合理的選取。這讓他們那樣富有感染力,我讀到他們時,忘記了作者而體驗到生活本身帶給我們的感動。

當安德烈在戰場上負重傷時,歷經磨難後成長了的娜塔莎來到他的牀前:

“請您寬恕……”“寬恕什麼呢?”“寬恕我的行為。”娜塔莎吻着他的手,顫抖着説。安德烈看着她的眼睛:“我比過去更加愛你,愛的更深。”

這只是很樸素的一段對話,但在瞭解了二人過去辛酸的戀情以後,在瞭解了二人正因戰亂,生活的改變引起的靈魂的成熟以後,我讀出了一種真正的精神性的愛。安德烈經歷了生死的一瞬,他最後覺醒,瞭解到“神聖的愛”的本質含義,也寬恕了所有傷害過他的人。他的人性也漸漸被金黃的神性所浸染,邁向了宗教所追求的一種完美的精神世界。如果説先前安德烈愛上舞蹈時美麗欲滴的娜塔莎有情慾的因素,那麼此刻他應對娜塔莎“消瘦,蒼白,嘴脣腫脹的臉”,表達的則是對於一個完美心靈的熱愛。使我們醍醐灌頂的這種愛之涵義的表述決非説教似的灌輸,而是像一條温暖的河流,從安德烈或托爾斯泰那裏直接流淌到我的心中。

讀了這部書,我印象最深第一是這種“神聖的愛”,第二就是俄國農民的生活和思想。作為一名“懺悔的貴族”,托爾斯泰有着他關心底層人、體諒農民的一面。這不僅僅表現為力圖還原他們的自由身份,他躬身壟畝,作為一名觀察者和不完全的實踐者,與那些農民呼吸着同樣的空氣,甚至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發奮建立了一套思想體系。這種思想力圖使俄國走向貴族與人民思想上的大同,結合為一個接近“同呼吸,共命運”狀態的一種共同體。

在書中出現了普拉東這樣一個農民的形象,他和皮埃爾同處在戰俘營裏,用他的樂觀和淳樸感動了皮埃爾,使他重拾了信仰。作者將普拉東描繪為一個圓形的形象,説他身體的各個位置都是圓形的,説他是“一切俄羅斯的、善良的和圓形的東西的體現”。我想這是一種象徵,象徵着作者觀察到的許許多多俄羅斯底層的農民:他們貧窮,落後,然而快樂、圓滑,能夠在任何艱苦的條件下生存。我讀到那裏不由得想到魯迅筆下的阿Q:同樣處於底層,同樣以一種快樂的姿態示人,甚至連死亡都一樣,被上位者所槍決。二者的共同點讓我看到了普拉東本質的愚昧和低微,但割去了他的階級屬性,從人性的角度來講,他又是那麼單純和快樂,以致我難以對他下任何干脆的斷語。在當時的狀況下,革命的火焰尚未燃起,農奴制難以被輕易根除:這種快樂的處世態度,究竟是該提倡還是反對?若反對,農民豈不是失去了幸福的權利?

也許信仰也是一方面,支持起被壓迫的農民的是例行的晚禱,即使他們不知曉宗教的好處,但仍能感受到一種慰藉作用。我想,這可算做另一種精神勝利,但那個時代俄國的農民是沒有條件進行反抗的,因此他們比阿Q值得同情得多。想到應對苦難卻難以做出反應的這一人羣,一種無奈之感會油然而生。就像當時的托爾斯泰,應對農民們的滿足和樂觀停止了物質上的施捨,開始痛苦地反思自己與他們的不一樣點以及改變的可能。

他反思的結晶我並不瞭解,但列寧評價説:“作為一個發明救世新術的先知,托爾斯泰是可笑的,因此國內外的那些偏偏想把他學説中最弱的一面變成一種教義的”托爾斯泰主義者“是十分可憐的。作為俄國千百萬農民在俄國資產階級革命快要到來的時候的思想和情緒的表現者,托爾斯泰是偉大的。”這或許是一個革命者能給予他的最公允的評價了。

不管怎樣,托爾斯泰伯爵儘管沒有領導革命,甚至沒有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預言到革命,但他的作品卻成為革命的土壤,鼓舞着一代代的年輕人。他以自己貴族的身份,深入浸泡到農民“兄弟”的現狀和心靈中去,並揭示出這些苦痛卻不渺小的靈魂。這種行為本身就值得每一位人類讚美,他正是自己所寫的“神聖的愛”最為深刻的踐行者。

每一位偉大的作家,其人就像其作品一般崇高而令人欽佩。我想,即使不閲讀這樣的巨着,只要能明白托爾斯泰的行為,體察到他的生活,也足以為其所傾倒了。就如維特根斯坦所説:“他是一個真正的人,他有權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