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關於楊絳百歲感言讀後感:一百歲感言

高中生關於楊絳百歲感言讀後感:一百歲感言

高中生關於楊絳百歲感言讀後感:一百歲感言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楊絳先生在《一百歲感言》中這樣寫道。讀罷楊絳先生這篇洗濯心靈的感言,疲憊和浮躁都在文字中乖乖地馴服,頓覺夏日清涼無比。相對於楊絳先生的淡然處世,我們還只是莽撞的小青年

多少人熱衷於追名逐利,找不到心靈與生活的平衡點,找不到慾望與現實的平衡點;多少人忽視了家的真正含義,被物質操縱了心靈,被慾望出賣了靈魂……其實,人生精彩不精彩,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就如大海一樣,波瀾不驚的時候多,縱然狂風襲來,波濤洶湧,波瀾壯闊,也終歸恢復平靜。生活也亦如此,不必非要轟轟烈烈,不必非要一鳴驚人,不必非要豐功偉績,只要找到自己價值所在,只要活出生命的價值,就是精彩的人生。保持平常心,保持平靜心,保持平和心,一如楊絳先生那樣淡泊人生。

第一次知道楊絳先生的大名,是在《圍城》附錄——《記錢鍾書與〈圍城〉》裏。《圍城》自1980年在國內重印以來,許多讀者對大師詼諧的語言文字拍案叫絕,引來非常關注。楊絳應胡喬木建議寫《錢鍾書與〈圍城〉》:楊絳略書錢鍾書的經歷、家庭背景和他撰寫《圍城》時的處境,併為《圍城》做詳盡的註解……她的筆觸平靜而柔和,她注重細節,從容地敍述,娓娓道來。從而引起我對她本人及其作品的關注。

楊絳,本名楊季康,生於192017年7月17日,祖籍江蘇無錫,1932年畢業於蘇洲東吳大學。1932年春與錢鍾書在清華初識,1933年訂婚,1935年結婚,兩人同去英國留學,1937年秋同到法國留學,1938年秋同船回國。回國後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清華大學任教。1949年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她的文學創作以散文為主,兼及長短篇小説、文學評論和戲劇等,主要作品有《洗澡》《幹校六記》,另有《堂吉訶德》等譯著。晚年的楊絳一直筆耕不輟,2017年出版回憶一家三口數十年風雨生活的《我們仨》,96歲成書《走到人生邊上》。

我喜歡她讀她的作品,也羨慕她和錢鍾書的愛情,更敬佩她對待人生的態度。回顧楊絳先生的個人生涯中,她與錢鍾書既有過在國難當頭惶惶不可度日的艱難歲月,也有過“文革”中被作為“資產階級學者”揪出來批鬥的刻骨銘心的經歷。或許楊絳先生這一生最值得自豪的便是她與錢先生的愛,那一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承諾,是她和錢鍾書相濡以沫厚重的深情,是他們精神上心靈相通,生活中悉心呵護。是這愛支撐了她,是這愛讓她甘心付出,因為她知道自己最愛什麼,最想要什麼。在心愛的女兒、摯愛的先生相繼離世以後,楊絳先生的痛楚可想而知。三河裏的寓依舊是水泥地、白牆,傢俱簡陋,而曾經的“我們仨”只剩下她獨自一人在整理《錢鍾書手稿集》。整理完《錢鍾書手稿集》,楊絳先生為滿足女兒遺願,又以她的視角寫出了《我們仨》……她把自己和錢鍾書的稿費和著作權都交給清華大學託管,2017年成立“好讀書”獎學金,資助成績優異卻家境貧寒的學生。2017年來,這筆獎學金已經累積到近1000萬元。

從名門閨秀到文學大家,楊絳先生經歷無數世事變遷,怨而不怒,哀而不傷,依然保持從容恬然,低調温和,淡泊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