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後感國小作文(精選19篇)

《弟子規》讀後感國小作文 篇1

學校近日舉行了“國學經典朗誦活動”,我有幸閲讀了中國遠祖着作——《弟子規》。其中,我明白了做人要孝順父母和誠實守信這兩個道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掀開《弟子規》的扉頁,這短短的二十四個字引起了我的深思。在古代時,人們已經懂了“百德孝為先”的道理。可如今,我們卻對父母橫蠻無理,面對父母的熱切呼喚,我們卻不理不睬;面對父母的再三交代,我們只是口頭答應,卻遲遲不肯動身;面對父母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並非虛心接受,反而強詞奪理……為此,我們應在“孝”上下苦功,儘量做到“冬則温,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

做人不僅要孝順父母,還要誠實守信。這在《弟子規》中的“信”便有提及——“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其意思是:開口説話,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隨便答應,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的確,古往今來,人與人之間十分講究誠信,因此,我們要時刻牢記着“輕諾必寡信”的忠告;堅持着“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信念;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通過這次活動,我不僅對《弟子規》有了認識,還樹立了新的人生觀。在以後的歲月裏,我應該嚴以律己,做一個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和知書達禮的人。

《弟子規》讀後感國小作文 篇2

俗話説的好,國有國規,家有家規,而今天我要講的則是《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分為五各部分,分別是弟子在出家、出外、待人、接待和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由清朝賈存仁改編,改名《弟子規》

下面,我來説説《弟子規》中幾個典型的守則。

事雖小,勿擅為;物雖小,勿私藏。這句話的意思是:事情雖小,但也不能善意妄為;物品雖小,但也不能私拿私藏。這句話讓我聯想到另一句話——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這兩句話都告訴我一個同樣的道理:千萬不能以為事情很小,而可以隨意妄為,積少成多,事情越做越大,終有一天,會變成無惡不作的壞人。

親愛我,孝方難;親惡我,孝方賢。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親人疼愛自己,那麼敬孝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親人厭惡、討厭自己,自己仍能盡孝道,那才是真正的孝。事實的確如此,如果要你去接觸一個對你好的人,那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要你去接觸一個對你很不好的人,那是很難的。父母養育了我們這麼多年,恩情無以為報,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應該儘子女應盡的孝道,就算父母再怎麼難伺候,我們也要加倍孝順他們。

《弟子規》雖然是一部古人用來要求自己言行的守則規範,但在現代社會,我們仍應遵守這些古訓,古人的守則規範,不要以為事小而可以擅為,也不要應為父母的脾氣而不忠孝道,比起古人,我們更應該以《弟子規》來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

《弟子規》讀後感國小作文 篇3

弟子規這本書是之一,少兒誦讀經典是古代聖賢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閲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的含義,他會使你受益匪淺。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的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就要將最好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人,才能在今後生活,工作中立不敗之地。就像畫畫:讓一個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象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副優秀作品的。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色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是受益匪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中做的不足的地方,不能做事拖拖拉拉。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事必定有一些原則,而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受到了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要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了《弟子規》就要把聖人教會貫徹到生活中。

然而“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告訴我們清晨要早起,晚上要遲睡。人的一生很短暫,轉眼從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要想更多的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做一個和時間賽跑的人。

對照《弟子規》我每讀一句話都能找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規》真是我的良師益友,和他相處,我受益匪淺。

《弟子規》讀後感國小作文 篇4

我看了《弟子規》裏面的“護生愛物篇”裏面有一句話叫:“放生不殺生,愛護小生命。生態保平衡,美化好環境。”給我感觸很深。下面我就講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真實的故事。

記得有一次,我去郊外的爺爺家做客,正在外邊玩的時候,我忽然看見有個爺爺在拉網,我跑過去問爺爺:“這是什麼啊?”那個爺爺得意地説:“不懂了吧,這是粘網,是專門粘小鳥用的,一天能逮十多隻呢!”這時,我看見粘網上已經有三隻小鳥了,他們在痛苦的掙扎着,卻一動也不能動。那幾只小鳥好像在無助的看着我,乞求我的幫助,我真想立刻就把它們放了,可這事還得經過爺爺的同意,我忽然想起了《弟子規》所講的“愛護生物篇”,便委婉的對爺爺説:“爺爺,您知道弟子規這本書嗎?這裏呀,都是你們這些老一輩對我們的教育和忠告,裏面有告訴我們要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有培養我們小學生優良品質的,還有一篇講:‘人若愛惜生命,也是替天行道的善事呢。’你看,讓我們也來做一回善事吧!”他聽完以後,半天沒有吱聲,他不情願的把小鳥一個一個的從網上摘了下來,放飛了。做完這些事後,他説:“我還有事,我先走了。”説完,他便急匆匆地離開了。

過了幾天,聽爺爺説,他的粘網已經被車=撤走了,我心中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

同學們,那個爺爺有實際行動改正了他的過錯,成了一個善良、有愛心的人,我們是不是也有破壞環境和生態平衡的行為呢?讓我們共同從自己做起,做保護動物,愛護大自然的小衞士吧!

《弟子規》讀後感國小作文 篇5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麼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説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説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説得多有道理啊!

我們應該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記得在思品書上,有一篇文章,是寫宋慶齡的。宋慶齡小的時候,摺紙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摺紙了,她的同學小珍看見了,羨慕地説:“你摺紙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摺紙,好嗎?”“沒問題”宋慶齡一口答應下來。第二天,宋慶齡一家本來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慶齡想到了昨天答應小珍的事情,便沒有去老奶奶家,一個人在家裏準備了許多紙等小珍來,然而,小珍卻沒有來,她失信了。但宋慶齡一點兒也不後悔,她説:“小珍雖沒有來,但我做到了一個講信用的人!”從小就有着優良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後成為了一代偉人,受到人們的愛戴。

最後,我奉送大家一句:

人而無信,萬事皆虛。

《弟子規》讀後感國小作文 篇6

平時讀書總覺得書上內容跟生活沒有太大關係,但自從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這本書教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裏面使我最感動的就是這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叫我們的時候,我們要快不能慢。父母叫我們做什麼事情,不能偷懶。父母教導我們的時候,我們也要仔細地聽。父母批評我們的時候,我們要順從。

我想:做人不正要這樣嗎? 想到這裏,我就回憶起那件事。

在童年時期,我是一個很愛哭的孩子。有一次,我想用舌頭在冷冷的鐵桿上舔舔,那滋味很不錯,爸爸看見我在弄,馬上抱起我,叫我不要,會把舌頭弄流血的。我不聽,趁爸爸媽媽午休的時候又那麼做,我把舌頭的前半部分舔在鐵欄杆上,剎時覺得舌頭萬般疼痛,心想不好!我剛想縮回舌頭,可辦不到了,舌頭被凍在鐵欄杆上了,這時我急了,在那裏大哭,爸爸聽見了,拿起一杯熱水“噗”的一聲,澆在我舌頭附近的鐵欄杆上,冒出了一股熱氣。我把舌頭“摘”下來,弄得滿嘴是血,媽媽説:“小純,爸爸媽媽説過的話以後就要謹記在心了。”這件事都怪我不聽爸爸的話。

做人就是得這樣,聽父母的話,正所謂“不聽父母言,吃虧在眼前。”由此,我們也得孝敬父母,因為父母是我們的老師,教了我們許多道理,關心,照顧了我們一輩子。讓我們也關心他們一點,尊敬他們一點,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大學,回報父母的這份情。

《弟子規》這本書我現在還經常拿出來翻讀,它一直鞭策着我。

《弟子規》讀後感國小作文 篇7

讀了《弟子規》,它就像一盞明燈一樣指引着我,讓我在德行方面進步有了很大的。

以前,每到吃飯的時候,媽媽叫我吃飯,我總是心不在焉,雖然嘴裏説着“馬上來”,可我還是一頭紮在電腦前玩遊戲,在媽媽的再三催促下我才不情願的把遊戲暫停去吃飯。現在想想,這是多麼不應該呀。現在,每當媽媽説吃飯,我會立刻放下手裏的遊戲,趕緊幫媽媽擺碗筷,搬凳子。因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以前,我生病發燒時,媽媽總是細心的照顧我,藥總是媽媽先嚐嘗再給我喝,晚上也會徹夜照顧我,而我呢,當媽媽身體不舒服時,還吵着媽媽陪着我出去玩,不讓媽媽休息,現現想想,自己都覺得臉紅,我以後會改的,媽媽身體不舒服時我會讓媽媽好好的休息,細心的照顧媽媽。因為“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以前,我做完作業,總時將作業本、書、文具等隨便一扔,搞得到處是我的東西。有時看完書後,桌上、地上、牀上,到處是書,真是雜亂無章!而現在我都把書分類整理得井井有條地放在書櫃上。爸爸媽媽都説我像換了一個人一樣,還直誇我的房子整潔呢!

通過讀《弟子規》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多説請、謝謝、您好、對不起等禮貌用語,養成主動寫作業的好習慣,作業不磨蹭,這些我一定要謹記在心,時時刻刻用《弟子規》來教育自己,鞭策自己。

《弟子規》讀後感國小作文 篇8

國學,是我們中國智慧的寶藏。《弟子規》這本書,分為七個部分:即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屬於智育修養。列述弟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兩句,他們告訴我:事情雖然很小,但不可以擅自做主。自己有什麼喜歡的東西,就算很小,也不能自己偷偷藏起來。有一次,我和媽媽去水果店裏買水果,我們挑好了後,媽媽正在買單,我偷偷拿了兩顆提子吃掉了,當時我還很不以為然。後來讀了《弟子規》裏的這兩句話,再想到那天吃的兩顆提子,突然有如鯁在喉的感覺,我以後再也不會這樣了。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它告訴我要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有一天早晨,我六點多就起牀了,爸爸説:“早上這麼好的時光,你讀會英語吧!”當我正要磨蹭找個藉口不想讀時,忽然想起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於是馬上動身,拿起了英語書,興致勃勃地讀了起來。以前早上我都要七點多才起牀,現在每天我都會六點半左右就起牀了,這樣可以讀半個小時的書呢。

《弟子規》這本書,不僅告訴我們怎麼做事,更教會了我們怎麼做人。中華傳統文化不僅源遠流長,更是博大精深。身為當代的國小生、未來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我一定認真品讀《弟子規》,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

《弟子規》讀後感國小作文 篇9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他給我的啟發很大。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做人的一些規範和道理。令我感觸最深的是“事勿忙,忙錯多,勿畏難,勿輕略。”這一句。意思是:做事不能匆匆忙忙,否則容易出錯,不要怕困難,也不能隨便敷衍了事。

先看“事勿忙,忙多錯。”

忙,一個心加一個亡字。心亡為忙。我們祖先在造字之始,就已經把這個字的意思説得極明白了。當我們希望做好一件事情時,會説“用心去做”.當我們已經心不在焉之時,事情的結果可想而知。中國人講用“心”,西方人講用“腦”.“心”幾乎可以涵蓋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我們感知事物、判斷事物的出發點,如同一台照相機的鏡頭,鏡頭如果受損了,就不可能真實地反映任何事物。

所謂欲速則不達。從前,有一位農夫挑着一擔橘子進城趕集。太陽已經偏西,農夫必須在城門關閉之前趕到,否則便會白忙活一場。農夫焦急的跑着,正巧前面來了一位過路人,農夫立馬停住了腳步,氣喘喘吁吁地問道:“大哥,我是否能在太陽落山之前趕到城裏?”可這位過路人卻説:“你慢慢地走還來得及。”農夫一聽,十分氣憤,扭頭就走,心想,那照你這麼説,慢走可以到達,那快走就不行了嗎?不以為然的農夫越走越快,越走越快,結果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橘子散了一地,農夫只好一個一個地撿了起來。這時,天色已晚,當農夫到城門時,城門早就關閉了。可想而知,這位農夫最後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因此,我們做任何事情,應該從容不迫,要有充裕的時間去稍微計劃,我們的事情應該怎麼做,免得事到臨頭,擠在一起忙,亂在一堆,這個都很不好;而且個性很急的人,他愈是容易忘記這一句話。從古至今,幾乎每一個人都有過這樣的親身體會,當自己很忙的時候,就會愈來愈緊張,緊張到最後變得幾乎完全沒有頭緒,導致錯誤百出。

誠然,“事勿忙,忙多錯。”就是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心裏都要先有一個計劃,循序漸進,最後才有可能成功做好這件事。什麼是優先次序?我們都要明瞭,哪一個應該先做,哪些比較重要我們應該要先做。千萬不可以等到時間非常緊迫的時候,才匆匆忙忙非常緊張的來把它完成。

結果事與願違,往往會做得不好,也很容易出差錯,而且也會影響整個團體。如果是團體行動的話,你的緊張、你的忙亂都會讓人家情緒整個受到影響。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內心一定要清清楚楚,不要事情很多就忙亂得沒有頭緒。

為人父母的在家裏也應該教導自己的子女,可以從簡單的學習和勞動中去磨練孩子的心志,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比如,擦桌子,教他們怎麼擦,從哪裏擦起,擺碗筷怎麼擺。飯後,教他們怎麼收拾;收拾完以後,要教導他們如何洗碗。像這一套,做父母的千萬不要把孩子學習的機會全部剝奪了;也不要因為孩子的功課很多,這些學習的機會,都讓他沒有機會來做。

你沒有機會讓他做事情,他就沒有做事的這種經驗;沒有經驗,一旦碰到事情很多,他就很難料理,往往都會忙成一團。且不説做家務,我們單看孩子做功課。

有許多孩子因為沒有養成“今日事,今日畢。”的習慣,功課累積了很多,一旦要考試,就匆匆忙忙的臨時抱佛腳,結果肯定是考不出好成績的。正因為“事勿忙,忙多錯”忙亂中就容易出錯。所以,我們不要凡事都顯得匆匆忙忙,而是要有計劃的進行,循序漸進,最終一定能達到成功的彼岸。

再看“勿畏難,勿輕略”

就是説我們做任何事都不要畏懼困難而猶豫不前,也不可以草率,隨便應付了事。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堅持就是勝利。但凡經歷過失敗最終獲得成功的人對這句話都會有更深刻的領悟,正因為失敗後的堅持,因為懂得自己總結經驗教訓,並接受別人有益的建設性的批評和建議,再經過自己冷靜思考,所以他們最終克服了困難,獲得成功。

心態決定命運。無論勝作或者學習,我們要有不畏困難積極樂觀的心態。我想,每個人往往都會想要挑好做的去做,碰到困難的大部分都會畏縮,不敢前進,或者乾脆抱着僥倖心理等待事情的轉機。也正因為大多數人都有這種心態,所以成功的人總是少數。

為此,我們要想成功,就要有超越自己的能力和信心,要有勇於面對困難,努力戰勝困難的決心,並且持之以恆,直到成功。

我們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做數學題的時候,往往還沒有算就先投降,就説:這道題太難了,我不會,算不出。然後就把題目推到父母那裏,請父母或者哥哥姊姊幫忙。當我們長大後,我們明白了許多道理,也知道小時侯那樣的行為是畏懼困難的一種表現,為此我們開始教導自己的孩子為人要先把自己懼怕困難的心理去除,要冷靜思考,要有勇氣克服困難。只有這樣,我們最終才能將失敗轉化為成功。

記得讀書的時候,讀到《中庸》裏頭的一段話,“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不明白其中的意思,老師便舉例告訴我説:當別人的聰明智慧比我們好很多的時候,可能他一次就會了;但是我們如果用一百次的功夫來反覆的訓練,自己也一定可以達到,一定也會了。如果人家用十次功夫就會做到,就能達到,我們如果差一點,沒有關係,我們就不要怕困難,我們用一千次,説不定就可以完成。

當然,智商比別人更高的聰明人,也不可以有驕慢的心態。現在有很多小朋友從小就被父母送去上才藝班,或者其他培訓班,總之他是上學前就已經學習過了,到後來學校再有同樣課的時候,他往往就會比較傲慢,就會認為自己已經都學會了。這樣所表現出來的就是輕慢,不懂得謙虛,更不會努力去學習,這種不謙虛的人做事往往就容易草率,隨便應付了事。

如此,“勿畏難,勿輕略”更是告訴了我們為人處世的一種心態,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種鼓勵,要鼓勵自己不要怕困難,要經常勉勵自己,向自己挑戰。

因為,我們每個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只有超越自己才是真正的成功。果能如此,經常向自己挑戰,你的才學就會慢慢的進步,得以提升。

讓我們牢記: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用行動來證明我們是最棒的!

《弟子規》讀後感國小作文 篇10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一書,最使難以忘懷並受到啟發的一段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這段“弟子規”的意思是,父母呼喚時,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推辭投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輩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讓父母生氣傷心。看到這裏不由得我深感內疚,平時只要爸媽叫我,我都會假裝沒聽見,只管玩我的。媽媽要是讓我去做事,我會毫不猶豫地説讓爸爸去做,爸爸讓我去做事我會説我是你的奴隸嗎?每當爸媽教我怎麼做人處事時,我會一隻耳朵聽,一隻耳朵扔,把它當做耳旁風,根本不放在心上。我要是做錯了事,爸媽説我,我會想盡一切辦法為自己辯護,把黑板説成白板才肯罷休,有時讓爸媽氣得哭笑不得。

讀了“弟子規”,讓我明白了自己以前是多麼的不懂事。從此以後,我要痛改前非,絕不犯錯,要聽爸媽的話,不再讓爸媽傷心,做一個勤快懂事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後感國小作文 篇11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像畫畫,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象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憑着自己的意願任意胡為,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後,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算起來,真正意義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其實,這麼算也不見得正確,因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裏的人民哪裏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讀後感國小作文 篇12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麼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説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説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説得多有道理啊!

我們應該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記得在思品書上,有一篇文章,是寫宋慶齡的。宋慶齡小的時候,摺紙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摺紙了,她的同學小珍看見了,羨慕地説:“你摺紙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摺紙,好嗎?”“沒問題”宋慶齡一口答應下來。第二天,宋慶齡一家本來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慶齡想到了昨天答應小珍的事情,便沒有去老奶奶家,一個人在家裏準備了許多紙等小珍來,然而,小珍卻沒有來,她失信了。但宋慶齡一點兒也不後悔,她説:“小珍雖沒有來,但我做到了一個講信用的人!”從小就有着優良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後成為了一代偉人,受到人們的愛戴。

《弟子規》讀後感國小作文 篇13

今天學習了《弟子規》第四部分《信》,使我明白做事情要誠信為先,做人要誠實守信。

其中有一句話“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意思是:凡是開口説話,首先要講究信用,説謊話和不誠信的語言,怎麼可以呢?這讓我想起了曾經看過的一個故事。故事的內容是:明朝一個叫宋濂的人很喜歡讀書,但家裏很窮。他只好向別人借書,可是別人不想借給他,就説十天內必須把書還回來,但那本書不可能十天看完。為了能借到書,宋濂答應第十天一定歸還。到了第十天清晨,晚上下了整整一夜大雪,天寒地凍,那家人以為宋濂不會來了,可宋濂還是把書如期歸還給了書主。書主很感動,就讓他以後可以隨時來看書、借書。我們應該像宋濂一樣做一個守信的人。

姑姑開了一家小家電,來的許多客人都是回頭客,就連好多新顧客也是老顧客介紹來的。這都是因為姑姑的經營以誠信為本,以誠信待人,所以生意異常興隆。姑姑也經常説,她這幾年做生意,最大的收穫就是:做事情,首先要學會做人。

《弟子規》之《信》讓我懂得,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是多麼的重要。

《弟子規》讀後感國小作文 篇14

最近,我們的帶回了《弟子規》,送了我一本。課餘,我通閲了。讀了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體會很深,而且從中也學到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後經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是一本教導兒童怎樣待人接物的書籍。

它那淺顯易懂的文字裏卻藴含着許多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更對於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義。

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還存在着素質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知書不達禮、沒有責任感和事業心等現象。這些人缺的是什麼?我覺得缺的就是民族優秀文化的薰陶。

《弟子規》深刻地訓導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習慣;如何具備博愛的精神及正確的讀書方法等。

諸如書中所寫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毋變;”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顯能”。乃為如何友愛兄弟,尊長愛幼最基本的語言及行為規範。

另外,書中通過列舉生活中最易被視作瑣碎的習慣及現象,進而訓導我們如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具備博愛的精神和正確的讀書學習方法等。

本書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舉的都是生活當中最為普遍、最基本性的習慣和現象,而這些習慣和現象可以説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書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因小而不為,良好的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

通過學習《弟子規》,我的認識提高了。每天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什麼時候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怎麼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兒童讀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沒有多大關係,其實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理由去拋棄的。

雖然時代在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更新,但中國國學博大精深,雖然歷時久遠,可仍具有極強的閲讀價值和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通過中國古典文化的薰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已的審美底藴和人文意識都是非常有益的。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做人要懂得感恩。

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通過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二、待人接物要懷着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

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

想一想驕傲自滿的確給自己帶來了很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大截。通過學習《弟子規》讓我認識到恭敬和謙虛的重要性,人不可有傲慢之心。

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

《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現在我要好好學習和落實《弟子規》,同時也要教育我的孩子,讓他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為國教子,以德育人”,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教育好下一代是我們做父母最大的責任。

“至要莫如教子”,相信一份耕耘一份利益。懂得反省自己,時刻反省自己的言行,做一個真正無愧於心的人!

《弟子規》讀後感國小作文 篇15

二年級暑假時,爸爸要求我讀誦《弟子規》,剛開始時,讀起來朗朗上口,覺得挺好玩,可爸爸要求我背誦下來,這可真有點難為我了,在爸爸的堅持下,慢慢的,每天背幾段,一個暑假,我終於全部背下來了,經過爸爸的耐心講解,我還真明白了很多道理呢,這個暑假收穫可真不少。後來在一次課堂精彩三分鐘上,我一口氣背下《弟子規》,同學們被我字正腔圓、抑揚頓挫、順口連句的背誦聲所打動,贏得一陣陣掌聲。我為讀到這本好書而感到自豪和高興。

首孝悌。爸爸告訴我做人首先要學會孝敬自己的父母,愛護自己的兄弟姐妹,還説一個人如果連這些基本的都做不到,他怎麼可能去尊敬、愛護別人呢?爸爸也時常以這句話來教育我,正是因為學習了《弟子規》,我對爺爺、奶奶都很尊敬,每逢奶奶過生日時,我總會送給奶奶一個意想不到的禮物,使爺爺、奶奶高興得合不攏嘴。平常早晨上學前,我總會先向爸爸、媽媽鞠躬請安問好,然後再高高興興上學去。在班上與同學們也團結的很好,同學間過生日時,我們相互間還上門祝賀。

次謹信。書上解釋説,其次説話要謹慎,為人要誠信。要求做人説話要講究方法,不要冒然隨便亂講,弄不好會傷害到別人,甚至好事變成壞事,這一點對我們國小生來説可真夠重要,平時我總好講話,守不住口,今後需要多加註意。為人要講信,平時凡借了別人的錢物,我就會即時歸還。

還有很多諸如“身有傷,貽親憂。字不敬,心先病……”爸爸在看到我生病或受傷時,會用《弟子規》上話來告訴我,這樣會導致父母擔心的。看到字寫的不好,也總會説字不敬,心先病,你態度不端正,不恭敬,當然字就寫不好。

《弟子規》上的句子短,好記,都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有關的問題,用《弟子規》上的話來規範我們的言語行動,就會使我們小朋友變得懂事,有禮貌。儘管我還有很多不足,與《弟子規》上的要求還有差距,但在我今後的成長過程中,我會以《弟子規》為鏡子,時常照照自已,力爭使自己取得更大進步。

《弟子規》讀後感國小作文 篇16

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單在孝方面就覺得做的遠遠不夠,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弟子規》的實質是孝在先,友愛兄弟姐妹,對己謹信,對人仁愛,有能力在學習知識。至於其中的實際做法,我們能做的,去做,不適應現在社會的方式,我們不求表面,但求心安。因此,《弟子規》的精髓不是多麼的讓我們一般人望塵莫及,而是時時刻刻在我們周圍,時時刻刻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你不按照這個方式做事做人,一定寸步難行。因為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文化,是我們傳統道德觀。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

《弟子規》讀後感國小作文 篇17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非淺。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幾點體會: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和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鮮花感恩雨露,因為雨露滋潤它成長;蒼鷹感恩長空,因為長空讓它飛翔;高山感恩大地,因為大地讓它高聳;我們應感恩老師,因為老師打開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在我們的成長曆程中,濃濃的師愛一直伴隨左右。

要感恩國家,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施政,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裏。一個對國家、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才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一切,他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

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讀後感國小作文 篇18

早晨,我正在睡覺,聽到爸爸叫我起牀,我很不情願,心想:“今天是星期天,不上學,也不讓我睡個懶覺。”我慢慢騰騰地穿上衣服,去洗手間洗臉。爸爸聽到我半天沒有動靜,就大聲叫我:“盈盈,幹啥呢?”我沒回答。一會兒,爸爸又喊我:“盈盈,出來!”我趕緊跑出去,這時,爸爸拿給我一本書,説:“去,看看書上怎麼寫的,好學一學。”我接過書,是一本《弟子規》,我認真地讀起來。

這真是一本好書!它是教我們怎麼生活、怎麼學習、怎麼做人的書。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一段時,我感到自己做得很不好,父母招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藉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裏;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不要讓他們傷心。這是多好的教導啊,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總是讓他們生氣!

我今後要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做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做個聽話的好學生,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弟子規》讀後感國小作文 篇19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養成良好個人行為的指南,是檢驗我們道德品質的一個標準,是提高國民素質重要的啟蒙教育,也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後經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是一本教育兒童如何做人做事的書籍。《弟子規》全文1080個字,360句,但卻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進行了高度概括。通過淺讀,使我意識到《弟子規》不僅是教育少年兒童的好教材,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養成良好個人行為的指南,是檢驗我們道德品質的一個標準,對我們日常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與《弟子規》的內容有相同之處。《弟子規》用簡單明瞭的語言,教導大家如何修身養性、尊老愛幼。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們要從小處着手,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重個人的形象,也就是維護集體的形象。與家庭成員和睦相處,與單位同志團結友愛。

《弟子規》所體現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揭示了做人做事的根本規律,是修身、持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智慧。而《弟子規》則是儒家思想的根。我們學習《弟子規》,目的是要紮好中國文化的根。

《弟子規》規範了人的行為,一句話一個道理,一句話一種思想。它給了我們很多工作中的啟示。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我們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張,忙亂就容易出錯;不要害怕困難,應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要認真對待。“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意思是指看見別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齊,哪怕同他相差很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地總會趕上,看見別人壞的行為,就要自我反省,有就馬上改正,沒有也要引起警惕。“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是教人不斷形成恭敬心。“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是講一個人負責的態度,讓有條不紊的做事方法紮根。“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講的就是我們的要養成良好的六常工作習慣。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沒能及時跟上。倫理道德淪喪,道德水準不但沒有提高,反而下降了,這也是有目共睹的。究其原因,與沒學《弟子規》有很大關係。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環顧全球,沒有別的辦法,只有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人民,特別是在全民中推行《弟子規》教育,才是出路。

總之,只有學好《弟子規》,才能知廉恥、明是非、懂榮辱、辨善惡,培養健全的道德品質,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才能建立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