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後感國小生(通用14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學生 篇1

最近,我讀了《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着之一,它是一本歷史長篇小説,描繪了東漢末年羣雄紛爭到三國歸一西晉期間一百多年的歷史這本書的作者是羅貫中,他用那如椽的大筆,塑造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讓故事的情節妙趣橫生。

三國演義讀後感國小生(通用14篇)

看了這本書,有人崇拜驍勇善戰的關羽和張飛,有人崇拜一身是膽的趙雲,有人崇拜胸懷大志的劉備……而我,和眾多人一樣,崇拜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他做的最神奇的事就要數草船借箭了。赤壁之戰前,周瑜“請”諸葛亮十天之內造出十萬之箭。可諸葛亮卻説曹操這幾天就要進攻了,要求三天之內完成,還立下了軍令狀。看到這兒,我不由地想説諸葛亮自討苦吃,加上週瑜又吩咐後均不準給諸葛亮造箭的材料,我真覺得諸葛亮死定了,誰知諸葛亮居然算到三天後有大霧,在魯肅的幫助下,用二十條船、六百名軍士、青布稻草等,借了曹操十幾萬支箭。三國鼎立後,他七擒孟獲,五出祁山,卻為能重扶漢室,反而病逝五丈原,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終,三國歸一西晉。

三國演義讀後感國小生 篇2

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烽火連天的世界裏,卻引發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

那正是在羅貫中筆下的着作《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內容豐富,成語眾多,雖然看起來比較麻煩,但是能讓我們真正領會作者的藝術才華。

在這本書裏面我最喜歡的是被評為“治世之能人,亂世之奸雄”的曹操以及才華橫溢的諸葛亮。

曹操是一位縱橫捭闔的政治家。曹操參與的大小戰役有許多。如破黃巾,斬劉闢、黃邵,攻下邳,絞呂布。特別是官渡之戰,曹操以“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的情況戰勝“眾十餘萬”的袁紹。他的勝利是僥倖嗎?不,絕不是!這説明了曹操過人的軍事才能。有人説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卑鄙。但我不這樣認為。曹操處在一個羣雄角逐的年代,英雄們四處割據,四處擴張,在這樣一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年代,“挾天子以令諸侯”正説明了曹操有高超的政治手段。

我想,若無諸葛亮,劉備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國,諸葛亮的才華可謂是深不可測。他考慮周到,而且不講私情。他最喜歡用火攻。想當初,諸葛亮的隆中對,巧借東風,寫出師表,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智退司馬懿無不體現了諸葛亮的機智才華。就連他死了的時候也機關算盡。正是因為如此,我深深的敬佩這一位先生。

三國演義讀後感國小生 篇3

一本《三國演義》使我愛不釋手,因為裏面塑造了好多栩栩如生的人。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有重情重義的關羽;有奸詐狡猾的曹操;求賢若渴的劉備。

《三國演義》這本書中介紹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戰役。其中最著名的戰役要數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這三大戰役。

官渡之戰主要是由於袁紹不聽別人的好心相勸,才打敗,而在這場戰役中,袁紹的兵力多,佔優勢,失敗是因為袁紹不善於用人的結果。就連曹操也説過:“如果袁紹善於用人,我對冀州連正眼都不看。”

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中,曹操和劉備兵力都是佔優勢的,可是最後還敗了。曹操被周瑜火攻破,而劉備也被陸遜火燒連營攻破。相比之下,劉備不如曹操樂觀,曹操在危難中還大笑三次,還説:“北方還是我的。”而劉備兵敗後竟自己覺得無顏回成都,病死在白帝城。

《三國演義》我最佩服的人是曹操。雖然他很奸詐狡猾,也説過:“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話,但是他善於用人,曾經頒發過好幾道《招賢令》引得無數豪傑來投靠他,曹操那裏才形成了“猛將如雲謀臣似海”的局面。他的五良將之首張遼,曾經差點活捉孫權。就連吳國的小孩只要聽見“張遼”這兩個字,都嚇得不敢哭了。

《三國演義》這本書讓我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能以為自己很厲害,永遠不能驕傲,否則就會讓“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歷史再次重演。

三國演義讀後感國小生 篇4

在這個假期裏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説,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大概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進兩百個人物形象,此書的作者羅貫中將三十六計融匯於字裏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我喜歡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些語句也富有很深的含義。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

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先説關羽。這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再説我喜歡的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

總的來説,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書中的情節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書中人物的優秀品德、智慧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讀後感國小生 篇5

人生中有好多第一次,第一次洗碗、第一次做飯、第一次自己穿衣服……那些令人難忘的第一次,我忘不了的是我第一次看《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寫的着作,是中國古代的四大名着之一。我本來只是為了打發時間,看一下《三國演義》,可是,這書一拿起來,就像有着強力的磁力一樣,讓我再也不想放手了。書中“桃園三結義”“青梅煮酒論英雄”“温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赤壁之戰”“草船借箭”……故事一個連一個,一個比一個更吸引人。故事中提到,曹操的古都竟然是在許昌,這令我不禁開始希望曹操能在三國中獲勝。

看以前的書,我就只是看看開頭幾頁和結尾,可是看《三國演義》,我不再囫圇吞棗地看,幾乎每一個字都逃不出我的雙眼。

書中的人物。如:劉備、關羽、張飛、黃蓋、馬超、趙雲、孫權、曹操……這些人的性格、作風、一個個都深刻地印在我的腦海裏,難以忘卻。

第一次看這本書,讓我改掉了看書囫圇吞棗的毛病。這個第一次,讓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讀後感國小生 篇6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個寒假,我又重温了一遍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

這本書主要講了在東漢末年,由於漢靈帝昏庸無能,社會黑暗,以張角為首的黃巾軍起義,諸侯割據。曹操、劉備、孫權三方勢力逐漸崛起,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最後三國歸晉的歷史故事。

書中塑造的謀臣武將各具特色,性格鮮明。謀臣既足智多謀又人格完美,如諸葛亮、荀彧、郭嘉;武將雖勇冠三軍,卻有明顯的缺點,如無情無義的呂布、性格暴躁的張飛等。

我最欣賞的人物是劉備。他雖然沒有諸葛亮那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過人才華,也沒有關羽、張飛那樣“以一敵百”的高超武藝,但是他弘毅寬厚,知人待士,攬得天下英雄豪傑——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大將抵死相擁,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畢生相助,終於成就了蜀漢大業,稱帝成為三國鼎立之一足。

為了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他兩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都沒有見着。但是劉備卻沒有放棄,不顧張飛、關羽的反對,決定第三次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劉備恭恭敬敬地等待諸葛亮醒來。終於,他的誠心打動了諸葛亮,諸葛亮將他的畢生才華都獻給了劉備。在劉備臨終之時,又將自己的兒子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鞠躬盡瘁,輔佐後主劉嬋,統一大業卻未能成功,劉備和諸葛亮的故事卻成為了流傳千古的一段佳話。

通過劉備的故事,我懂得了:一個人成功與否,最重要的不是他的才能有多高,而是他的胸懷有多寬廣,人品有多正直,待人有多寬厚。否則,就會像呂布那樣,雖為“三國第一猛將”,卻輕率狡猾,反覆無常,唯利是圖,最後卻落得走投無路的悲慘下場。

合上書,我還沉浸在三國人物的精彩故事中,其中藴含的人生道理值得我慢慢去體會,細細去品味……

三國演義讀後感國小生 篇7

三國演義這本書大家都知道,它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書中主要內容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漢靈帝昏庸無道,後被董卓奪權,曹操等地方諸侯組成聯盟,推舉袁紹為盟主起兵討伐董卓。董卓後被呂布殺死。再經羣雄割據,劉備、孫權和曹操三國鼎立。劉備佔益州、曹操佔北方大部分地區、孫權佔江南。就這樣又過了120xx年曹操手下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奪權,建立晉朝。

其有三個有趣的故事。就是諸葛亮的三把火,火燒博望坡、火燒赤壁、火燒新野。

火燒赤壁是赫赫有名的。故事大概內容是;曹操在有利的情況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至戰敗。劉備、孫權結盟抗衡,揚水一戰,巧用火攻最終以弱勝強。

我從三國故事裏得到的啟示是;人要足智多謀,不能魯莽行事,做事要三思而後行。

三國演義讀後感國小生 篇8

三國演義內容豐富,成語眾多,雖然看起來比較麻煩,但是能讓我們真正領會作者的藝術才華。

在這本書裏面我最喜歡的是被評為“治世之能人,亂世之奸雄”的曹操以及才華橫溢的諸葛亮。

曹操是一位縱橫捭闔的政治家。曹操參與的大小戰役有許多。如破黃巾,斬劉闢、黃邵,攻下邳,絞呂布。特別是官渡之戰,曹操以“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的情況戰勝“眾十餘萬”的袁紹。他的勝利是僥倖嗎?不,絕不是!這説明了曹操過人的軍事才能。有人説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卑鄙。但我不這樣認為。曹操處在一個羣雄角逐的年代,英雄們四處割據,四處擴張,在這樣一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年代,“挾天子以令諸侯”正説明了曹操有高超的政治手段。

我想,若無諸葛亮,劉備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國,諸葛亮的才華可謂是深不可測。他考慮周到,而且不講私情。他最喜歡用火攻。想當初,諸葛亮的隆中對,巧借東風,寫出師表,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智退司馬懿無不體現了諸葛亮的機智才華。就連他死了的時候也機關算盡。正是因為如此,我深深的敬佩這一位先生。

三國演義讀後感國小生 篇9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從周朝以來對於天下的定義。而《三國演義》一書所呈現的便是東漢末年分三國的史詩。讀罷後,我陷於遐想之中。

東漢末年,賣草鞋為生的貴族劉備,與殺人而逃的關公和殺豬賣酒的張飛“桃園三結義”,共創大業。三分天下時,因為劉備文有卧龍、鳳雛等經天緯地之賢臣;武有關公、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虎將。所以,劉備也有一席之地。

曹操雖然兵少糧少,可是他卻討董卓、伐袁術、殺呂布、降張繡、滅袁紹、攻劉表……可見,曹操他十分聰明,正如他《短歌行》所寫的“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之豪情壯志。劉備他雖然兵也少,但他仁義寬厚、愛民如子、禮賢下士、知人信人……所以有陶謙三讓徐州、臨難時攜民渡江、風雪中三顧茅廬、白帝城託孤……因此,有民心的劉備成就了偉業。

當我看到東吳和曹操打“赤壁之戰”,諸葛亮“草船借箭”,一下子收了十萬有餘的箭時,我覺得諸葛亮十分聰明,而周瑜是多麼驚訝,又多麼想殺了諸葛亮呀!他以為諸葛亮日後會成為江東大患。當看見“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時,馬上在腦海中想到:江東的將士們對周瑜如此忠心耿耿,“赤壁之戰”的勝利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三國中,我最喜歡的還是關公了,他温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刮骨療毒、單刀赴會……可惜關公敗走麥城,被東吳殺之,一世英明畫上了一個句號,可惜、可歎、可恨。

在三國的最後時候,三分歸一統,司馬炎成了這個世界的主人。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

三國演義讀後感國小生 篇10

這一篇,我們來聊聊《三國演義》這部男人世界裏為數不多的幾個女人的故事吧。

貂蟬——聰慧明豔、絕世無雙。貂蟬的美,讓初次見面的呂奉先一見鍾情,忘乎所以,從此三天五天給司徒王大人送米麪,這是一個陷入愛情中的男人很正常的舉動,呂布將軍向來性情率真,對人從不會耍手腕,對心愛的女人,那更是掏心掏肺;貂蟬的美,讓董卓董相國第一眼就垂涎三尺,連酒也忘了喝,話也忘了説,相國大人肥厚的大手一揮,決定要給天子做媒,讓貂蟬嫁給天子做貴妃,而實則是為自己謀福利,因為皇宮早已成了董相國的後花園,天子嬪妃早已被相國霸佔殆盡;貂蟬的美,讓曹操不忍殺她,本就喜歡別人老婆的曹操,對豔麗的貂蟬更是難以釋手,任文武大臣怎麼勸導都沒用,就一心想讓貂蟬侍奉自己一次酒宴,結果酒宴還沒開始就差點喪了命。

入選古代四大美人排行榜的貂蟬容貌無疑是美的,然而她的心更美,她體諒義父的難處,感恩呂布的真情,痛恨董賊的荒淫,更仇視曹操的殘暴、殺害了自己的夫君,所以最後,呂布死後她不願苟活,為夫報仇不得而含恨離世。

倆喬——温婉賢淑、知書達理。江東的女人,給我的感覺就是賢淑。有吳國太那樣一個賢良淑德的典範,但是二喬不同於一般鄉野夫人那般無知恭順的賢,她們琴聲清悦,劍術了得,懂時局,知人心,是君王都督身邊的得力的賢內助。然而二喬甚是命苦,兩人所嫁的丈夫都非常的短命,孫策死於非命後,為了避嫌大喬帶着兒子離開了孫家;赤壁之戰周瑜殺諸葛亮未成,竟是小喬放走了諸葛亮,周瑜一氣之下趕走了小喬,之後不久,周瑜撒手人寰。二喬短暫而甜蜜的婚姻生活都雙雙結束了。

孫小妹——性情耿直、深明大義。整個《三國》裏面,孫小妹是活的最糾結的一個人。她是吳候的妹子,自然是愛自己兄長的,但他又被周瑜一干人等假戲真做嫁給了蜀國之主劉備,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在與劉備的相處中對其日漸生情,她自然也是愛劉備的。她最愛的兩個男人卻在不斷的相互討伐,最終的結局必定是你死我活,孫小妹的心都被掰成兩半了。滿身才華的孫小妹被裹挾在時代的洪流中,成了戰爭最無辜的替罪羊,不得終老而鬱郁離世。

靜姝——美麗善良、率真無辜。曹丕文不如曹植能出口成華章,武不如曹彰可上馬打天下,然而在司馬懿的提點下,卻登上了世子大位,他認為自己是最後的贏家,殊不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但是他作為曹魏政權的第二代接班人,其手腕老辣和心機凌厲而又深藏不漏,其手段較之曹操有過之而無不及。依賴司馬懿,但又不信任他;委以重任,但又有所防備。於是在他身邊安插了靜姝——這個美麗而無辜的姑娘。

老謀子司馬懿豈能看不破?但他看破卻不道破,將計就計,還讓靜姝有了身孕,最後買通穩婆順手殺了她而自己借勢詐病。他的計劃非常周密,他堵住了所有可能的漏洞,做到了萬無一失,最終奪得了天下,而靜姝只是他的一塊盾牌,擋住曹氏親貴屠刀的一塊盾牌而已。最後,大事將定,盾牌無用,將其丟棄理所自然。這個無辜的姑娘,自然也是權利爭鬥的犧牲品罷了。可是在那個諸侯割據亂軍混戰的年代,每一次戰爭,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人要喪命;每一次戰爭,都是血流成河,屍骨如山,慘不忍睹。在時代的波濤奔湧而下時,普通的老百姓就如魚蝦般深陷旋渦而不得救,誰,又不是隨波逐流呢?有幾人能正真主宰自己的命運呢?

《三國》裏的女人都是苦命的,是絢爛的煙花,只綻放一瞬,然而她們的格局、情操、風骨卻像恆星一樣永遠的留在了歷史的長河裏。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她們沒有太多的自由,一切只因別無選擇罷了。

三國演義讀後感國小生 篇11

在上一篇讀書筆記裏面,我是通過五常――仁、義、禮、智、信五個方面當中的“義”的眼光和觀點看了四大名著中的《水滸傳》。而這次我有感而發的書籍,是集“五常”――仁義禮智信為一統的集大成之作。如果説《水滸傳》是一道菜,那它則是一大鍋火辣的火鍋――雖然只有一個“義”這一個味道,卻也是濃墨重彩,讓人慾罷不能,大呼過癮。而《三國演義》,則更像是一桌子的盛宴,五常俱在,五味齊全。對了!這本書就是四大名著中的另一部宏篇鉅作――《三國演義》。

説到《三國演義》,還是要從他的故事背景開始説起。東漢末年,昏君無能,宦官當道,逆行倒施,天怒人怨。正所謂是“時代造就豪傑”,和水滸傳一樣,各地紛紛揭竿而起,反抗暴政。只不過這次,是連東漢王朝也一起反了。而本篇故事,正是講述了從黃巾起義,到三國一統,司馬立晉這段時間中的傳奇人物和傳奇故事所共同繪製的演繹的一篇可歌可泣的宏篇長卷。

前面説到,《三國演義》是集君子五常精神的大成之作,那麼它到底“大集”在哪兒呢?

首先,是仁。整篇《三國演義》,都瀰漫着“褒劉貶曹”的味道。這個“劉”當然就是劉備。而所褒獎的,就是劉備的仁義的王者之道。他愛民如子,恐治下民眾受曹操屠戮,攜民逃亡;愛惜將領,甚至一怒摔子。這,就是一個仁者的風範。論兵數戰力,蜀國不及曹魏;論糧草後勤,蜀國不及東吳。可就是因為劉備的仁,才使得蜀國具有其他二國所不及的一個優點,就是人才。正所謂仁者,天下向也。

再者,是義。關羽,不失為其中的佼佼者。讓我記憶猶新的一幕是:關羽被曹操所俘虜,但曹操對關羽禮賢下士。他看關羽身上的粗布綠袍已舊,故讓人縫製錦緞翠袍一件,並讓人給關羽送去。關羽卻言“舊恩不忘”,把劉備送給他的粗布綠袍穿在裏面,貼身而着。從這些小事,我們也能看出,什麼是義。

還有,禮。劉備三顧茅廬,對諸葛亮以禮相待。張飛嚷着要將“諸葛小兒”“捆綁來見”,劉備阻止了他,並以禮數征服了諸葛亮的心,使得卧龍出山,幫劉備達成三分天下之宏圖帝業。這就是待人以禮的魅力吧!

第四,智。魯迅先生曾經評價諸葛亮:諸葛之智近乎妖。火燒博望,草船借箭,華容道設伏,七擒孟獲。乃至到死,還設計了一次“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妙計。還有在整個故事中的各個謀士,不管是連環計的鳳雛龐統,還是毒計滿腹的賈詡,又或者是曹

操敗走赤壁而大哭曰“奉孝在世不至於此”的郭嘉,都是智的代表,體現了古人的高超智謀。

最後,便是信了。最講信用的,還是要提到關羽。關羽被曹操俘虜之後,提出幾條苛刻要求,其中有一條:一旦得知哥哥下落,便要領兩位嫂嫂投奔大哥而去――這是兄弟的信義。後來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投哥哥而去, 曹操也講了信用,放他而走。待到日後,關羽在華容道念曹操之恩,放其一命,這些不都是古人間的信之美麼?

綜上所述,《三國演義》,五常俱在。這就是中華傳統的美啊!

三國演義讀後感國小生 篇12

從國小三年級起,我特別喜歡看四大名著,尤其是《三國演義》。它講的是曹操、劉備、孫權三個英雄爭奪天下的故事。我看了這本書,真是受益匪淺。

我知道無論是什麼時候,智慧是最重要的。要是沒有智慧的力量,劉備就不會有強大的勢力,曹操在”青梅煮酒論英雄“時就會殺掉劉備;要是沒有智慧的力量,周瑜在赤壁之戰中也難以以少勝多;要是沒有智慧的力量,諸葛亮也不能把他的”剋星“給活活氣死。在現在,一個人如果沒有智慧,就會被社會所淘汰,他就不可能在社會上立足。但是相反,一個人要是有智慧,就可以事半功倍,而且會有很多益處。同時,我也認識到嫉妒別人的危害。

在《三國演義》中,周瑜十分嫉妒諸葛亮的才華。他在世時,曾經説過:既生瑜,何生亮。”結果被諸葛亮活活氣死了,使得一個有用之才就這樣白白浪費了。在這個方面,我也有一些親身體會,那是四年級時的一件事,在一次考試中一個同學的成績超過了我,我心中就有些嫉妒,和她的關係也漸漸疏遠了,結果我在班級上的朋友也漸漸少了,成績也在“原地踏步”。自從看了這本是後,我改掉了這個毛病。從此以後,我在班上的朋友又多了起來,成績好了許多。還有一點,我意識到沒有一真誠的心和坦率得人態度是難以交到很多朋友的。《三國演義》中,正是因為劉備的坦率,才收到了張飛和關羽這兩位大將。正是因為劉備的真誠,諸葛亮才會幫助劉備爭奪天下,要是沒有這三位難得的人才,劉備哪會有當時的強大?現在也是如此,一個人有真誠的心,坦率的態度,就會有很多的朋友,就會進步。

智慧是最重要的,嫉妒別人是不好的,要有真誠的心和坦率的態度!

三國演義讀後感國小生 篇13

個人來説,我不喜歡三國時代打打殺殺的場面,更不喜歡三國霸主為了吞併對方的那一塊土地而互相殘殺,有時是為了那微乎其微的一寸土地,有時是為了爭權奪位,甚至有時只是為了一位女子而逞一時英雄之風。這些所有可能的原因在我看來只是因為一個詞:慾望。

慾望,它窮兇惡極得很,它無時無刻無處不在,所有的人都懼怕它,但所有的人又都喜愛它,妄想得到它。但是,也許它可以將目光落在在任何一個人身上,指使這個人去幹他一直想做卻遲遲不敢動手的事情,但只要它糾纏上了你,你就會終日生活在醉生夢死中,你也許會把慾望誤認為希望,願望,但它並不僅僅像願望,希望那樣簡單,讓你有一種向上的動力,慾望更多的是像西楚霸王項羽那樣,想擁有自己的江山,自己的後宮,自己的一切。一切,所有,全部,整個世界,整個宇宙,人們都想得到它們。當你的脣瓣微啟,緩緩吐出“想要”這個詞並且眼神中帶着一種狂熱的慾望時,很抱歉,你和慾望的PK,你失敗了。

《三國演義》不僅僅是像它的書名那樣讓人感覺是一部武俠小説,更多的是讓世人看到劉備與關羽張飛真摯的友情,孫權周瑜曹操的胸懷大志,劉備諸葛亮的禮敬如賓,劉備完全信任諸葛亮,甚至在彌留之際將國家和儲君阿斗完全放手交給諸葛亮,諸葛亮待劉備忠心耿耿,這位讓敵人聞風喪膽的卧龍先生,為了保住自己為之奮鬥了一生的國家,在彌留之際還設計了他這一生最後的一場計謀,讓將軍推着他的屍身來到山崖上,敵軍看諸葛亮神色安然,被他算計過許多次的士兵們都以為諸葛亮又有什麼陰謀詭計,紛紛驚慌逃竄。就這樣,諸葛孔明,這位偉大的發明家,軍事家,文學家,贏了他這一生的最後一場戰爭,也贏了他去世後的第一場戰爭。

也許很多人都會不屑一顧的説這有什麼了不起,數數中國上下五千多年曆史長河,遠古至炎黃二帝寸土相爭,秦皇漢武鐵騎颯爽威風,唐宗宋祖揮筆寫畫山河,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努爾哈赤,彎弓射鵰,建立霸業,近至孫中山國父,宋慶齡國母,為祖國做出巨大犧牲和貢獻,毛澤東主席帶領紅軍艱苦長征,葉劍英、朱德等開國十大元帥在戰場上灑汗水拋血水,一心只為國家而奮鬥,細數、習近平等為新中國的日新月異而付諸種種努力......但是,三國裏的人物是一個時代的象徵,不是嗎?每個人物,都有他存在的意義,不是嗎?我們何必去褒揚歌頌一部分人,而對另一部分人棄之不顧呢?他們都是英雄,我們所崇敬的人物,不管虛擬與否,他展示在我們面前,我們要去接納他們。古代常常有招賢納士之説,在如今看來,現代仍需如此。

三國,魏蜀吳,缺一不可。在我看來,他們不僅僅是敵人,更是三胞胎,連理成枝,即使有時互相殘殺,但他們仍是誰也離不開誰,就如一個三角凳,缺了一條腿,就再也立不起來,誰説他們天生就是敵人呢?他們明明是一對好兄弟,三國中常常有的打鬥,在我看來只不過是兄弟間的嬉笑玩耍罷了。

三足鼎立,方能叱吒風雲;同胞兄弟,何必骨肉相殘!都是炎黃子孫,都是黃皮膚黑眼珠的中國人,都有一個母親名叫中國,為什麼不能對自己的血肉至親寬容一些,為什麼容不得自己的兄弟在母親寬廣的胸懷中盡情歡愉呢?

只是因為,一山不容二虎,更容不得第三者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國小生 篇14

三國演義主要講了在東漢末年,皇帝昏庸無能,社會黑暗,以張角為首的黃巾軍趁勢起義。在鎮壓起義軍的過程中,各路勢力稱霸一方,互相混戰。通過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一系列着名的戰爭,曹操、孫權、劉備消滅了其他割據勢力,形成了三國昂立的局面。在三國的局面昂立起來之後,又發生了許許多多驚心動魄的戰爭,構築了一個個刀光劍影的戰爭場面。而正因如此,才把每個人物的形象、品格體現的淋漓盡致,如諸葛亮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誠;關羽的威猛剛毅、義重如山;劉備的禮賢下士、知人善任;曹操的用兵謹慎、生性多疑。。。。。。然而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劉備和諸葛亮,我欣賞劉備是因為劉備禮賢下士、知人善任。曾,經徐庶介紹,有一名叫諸葛亮的人,人稱卧龍比他的才能還高。劉備為了國家不顧自己的身份帶着關羽、張飛去請諸葛亮,前兩次都沒有成功,直到第三次是好不容易諸葛亮在家卻再睡午覺,劉備等人卻在門口等諸葛亮醒來。單憑這一點,又有幾人敢説:“我能放下身份去請一個身份比我低的人。”更何況請了已經是第三次了,而且那個人還不一定肯跟你去。恐怕在現在沒有幾人能做到這一點了!

我欣賞諸葛亮是因為,諸葛亮的忠心為國、善於用計、臨危不懼。當年的空城計就是由諸葛亮精心籌劃的,看似有,實是無。就在那一剎之間,假如當時諸葛亮稍有一點失誤,就會讓司馬懿率領那十五萬大軍殺進城內。你説在這種情況下你會選擇這種危險的辦法嗎?完全拿自己的生命去賭博,而且賭的還是敵人的信任,又有幾人敢説:“我能比諸葛亮做的更好”?假如我是當年的諸葛亮,我或許會帶領着城內所剩的文官去投靠敵軍。因為不管怎樣,活下來才是關鍵。我想有一大部分的人跟我想的一樣,全世界減去這一大部分人又能剩幾人?口裏説我能做到,但實際能做到的又有幾人?那些説不能做到的有人又真的是缺乏勇氣嗎?我想不是的,因為他們是害怕失去富裕的生活,遭受皮肉上的傷害。

讀完《三國演義》後,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努力成為一個能像諸葛亮一樣,博學多才、聰明能幹。向劉備一樣,成為一個謙虛向別人請教,為了自己更大的成就肯屈居於曹操籬下,隱藏自己的胸懷大志的人。因為只有這樣的人將來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