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工作總結3篇大綱

本文目錄高三歷史工作總結-學年高三歷史教學工作總結-高三歷史教學工作總結範文

觀近年大學聯考歷史題命題的發展,有幾個特點:1、無論是選擇題還是主觀材料題,引用新材料、創設新情景,激活老問題,既讓人耳目一新,又緊扣教材;2、無論是選擇題還是主觀材料題,其思維含量越來越強,能力立意成為突出的指導思想;3、主觀題,變以往的單純性材料解析題和單純性問答題為材料、圖表、文結合型綜合問答題,且分層設問,層層推進,既有課本基礎知識的依託,又檢驗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聯繫實際説明問題能力。總之,近年大學聯考歷史題,以一種新的方式,引導學生致力於歷史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歷史學科知識的靈活運用。xx年大學聯考歷史題尤其明顯,這也是新課改的開局之年,理應如此。

高三歷史工作總結3篇大綱

基於這種認識,我們幾位歷史教師,在本屆高一分班之日起,就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歷史教學工作做得風生水起,有聲有色。

做法

1、積極、主動地參與培訓,學習新課程理論,深刻領會新課程的思想,轉變觀念,並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落實新理念,改進教學方法。通過努力,全組成員對新教材的整體把握及整合教材、教學資源的能力明顯提高,逐步領會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課改理念精髓。在教學改革的大環境下,着力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面進行改革嘗試。歷史新課標強調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與方法,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教學方法。在新課改的教學實踐中,我校教師總結出的“情境教學”法、還原法、歷史人物置換法、問題教學法。讓學生置身於創設的歷史情境中,設身處地地發揮歷史想象能力,減少時空隔閡,使整個學習過程充滿動感,鼓勵學生從事創造性思考,培養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問題教學法就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問題引領課堂。“問題”即“思維”,一切探究、發現和創新都是圍繞問題展開。問題式教學體現知識問題化、問題的解決知識化、問題的層次化。傳統歷史課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新課程教學目標已經改變了,以培養能力為主。問題教學法的特點是,一堂課貫穿大量問題,用問題切入課堂,用問題展開課堂,用問題總結課堂,用問題衍生問題,用問題延伸課堂。問題要切中要害,要能擊中學生的心靈,要能引發學生的興趣。問題的能力層次多。提問題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不二法門。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問題教學法可以事半功倍。

教師與學生都不能不拘泥於課本,發揮想象力,獨立思考,大膽探索,積極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思路、新方法,逐步掌握學習和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綱要強調交流學習、合作學習。我們在課堂上樹立大合作觀,建立良好的課堂人際網絡,訓練學生的社交技能和小組合作技術,把講台還給學生,課堂生生、師生相互作用,形成課堂集體優勢,共同學習,教學相長。

2、充分運用多媒體,逐步克服多媒體課件的弊端,揚長避短,使多媒體課件更簡約、更務實,更有效地服務於教學。我們還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如必修1列出了一些教學活動建議:課堂討論中國古代****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以辛亥革命為題舉辦專題討論會,收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鬥爭的圖片、資料等並舉辦專題展覽,訪問各級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觀看影視資料作品,舉辦演講會等。我們在這些方面不怕花時間,捨得花時間,值得花時間,這與分數教育並不矛盾,而是相反。同時我們還指導學生編寫學案、建構框架、複習目錄等方面的歷史學習能力正在養成。使用多媒體教學更為熟練。

3、總結學習方法和答題方法。如做選擇題可用——推理法(用邏輯關係,學一點邏輯學)、排除法(包括排對法和排錯法)、吻合法(選項與材料相吻合)等。針對重點難點知識,選擇習題,少而精地佈置一些強化訓練作業,講作業和練習絕不是孤立地逐題講解,不是就題論題,要透過題的表面現象,總結答題規律。正確處理好一道題與一類題之間的關係。對具有典型的容易做錯的代表題,進行精心點撥,查找易錯原因。材料題講解更是重在總結規律。引導學生分析、探尋材料中的已知因素和未知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繫,形成正確推理等,讓學生對要解決的問題建立清晰的情景,耐心啟發,並留給學生必要的思維時空,讓學生悟深、悟透。講解材料題,抓住問題的本質特徵進行開放性、發散式講解。一般可從三個方面進行發散引導:對解題思路發散──一題多解;對情景發散──一題多聯;對問題發散──一題多變。進行“一題多變”時,將原題中的情景、已知條件、設問……等進行改動,然後再重新分析、求解。

4、重視對學生進行公民教育,培養現代理念,培養合格公民。歷史教學能夠給我們提供豐厚的公民教育資源,這也是歷史教學要承載的重要功能。我們在這個方面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這裏不細談。

成績

1、新課改理念的貫徹,課堂教學效率有較大提高。

2、從高一開始,車高歷史組教師的齊心協力換來了期中期末及統考、聯考成績的碩果累累,每次排名都能位居前列。

不足之處

1、總覺得時間太少、研究不夠。缺乏及時的教學反思,總在過多的課時負擔上疲於奔命,偶爾的思維火花轉瞬即去,來不及總結,來不及研究來不及改進,來不及實踐。新課改的熱度與温度一年比一年降低。從整體上説,新的教學模式依然未形成,有時還是“穿新鞋走老路”,在新舊模式的碰撞、交融中搖擺不定。傳統與改革的衝突、較量依然激烈。

2、課堂上還是沒有完全放開,沒有一定的耐心與信心等待讓學生自主探索。“激疑辨思”課堂景象難得一見,與當初展望的課改前景相去甚遠。

3、部分學生比較浮躁,沒能轉變他們。有不少忙於應付一些形式主義的、無意義的東西,浪費不少時間。

-學年高三歷史教學工作總結高三歷史工作總結(2) | 返回目錄

高三歷史教學工作總結

又是一年高三,有必要進行一下總結。

我主要説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歷史教學問題;另一個是班級管理問題(其中談談尖子生培養問題)

工作四年了,這兩年學校對我確實委以重任,連續兩年帶高三畢業班。下面對高三這兩年曆史教學進行一下總結。

通過連續兩年大學聯考,我認識到,若想贏在大學聯考,在整個高中階段歷史教學就必須要做到熟悉性、連續性、制度性、整合性。

首先是熟悉:包括課本和學生的熟悉。課本指的是書本上的知識要十分的熟悉,應能達到倒背如流的程度。這一點我是能夠做到的,但通過去年高三我發現了一個問題,既是我們對學生很不熟悉,不知道他們剛上高中時掌握到什麼水平。我們總是抱怨學生笨、學不明白,其實很多時候是我們沒有講明白(排除學生上課不聽的因素)我們對學生沒有比較徹底的瞭解,沒有給學生仔細解釋明白每一個知識點。嚴重點説,從高一入學時我們就落後了,高三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彌補基礎上,這樣對知識的整合、處理,提高解題能力等這些關乎大學聯考最終分數的訓練便無從談起了。

連續性是今年大學聯考後,我認識到的。現在的大學聯考可以説完全脱離了書本,今年37分的大題,完全考察的是歷史問題的分析、理解以及解題能力,完全不是以前的高中生考察模式,倒像是大學的考試題;而選修更是書本上根本沒有學過,死記硬背根本沒用。而選擇題中至少有2道題(總共12題)跟歷史知識無關,只是考察理解材料、解析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另外還有2—3道題是歷史基本素養、歷史素質類題,高三的三輪複習根本不會涵蓋到此類型題。上面説的這一切都應該是從高一抓起,在每節歷史課,每次歷史考試過程中不斷去灌輸,這就需要一個連續的過程。既高一時以教材整體佈局為基架,填補完善歷史知識,培養學生歷史素質,高二時重點掌握知識點,解讀並逐漸培養做題思路及方法,高三抓重點,抓思路,抓大題技巧。只有這樣才能突破大學聯考文綜的藩籬,達到一個高的程度。

制度性:去年高三“走出去”比較多,去了二十、二中、撫順二中、遼師附中、三十一等學校聽課,我自己假期的時候還去了鞍山一中瞭解學習,並通過同學瞭解了一下錦州中學、遼陽一高的做法。總體來説,一個感受,這些學校的歷史成績之所以好,主要好在了制度性。歷史教學非常的系統而制度化。

首先是教材被系統整合,以教材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加工整合,對教材進行在加工,使得學生更能夠理解教材上知識點之間的聯繫,從而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另外整個高中三年的教學內容是基本固定的(經過多次試驗的最好的一套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使得教學既不會出現失誤,又能夠不斷的增加新內容,做到與時俱進。不僅如此,每個階段都會有相應的試題伴隨,且根據學生不同情況,試題也分成不同層次(鞍山一中、撫順二中),做到因材施教。另外,設置尖刀班,班型在30人以內,無論是作業還是考試都做到全批全改,密切關注每一位同學的心態及學習的變化,以保證成績的絕對突出。

整合性:既是歷史內部的學科整合,又是各學科之間的整合。首先歷史內部的整合,教材是經過整理、編寫的,高一注重知識的基本框架、高二注重知識的具體內容、高三注重知識的整合與解題技巧。不僅如此,與之配套的題也很有針對性,都是精挑細選,按照不同階段做不同程度的聯繫,用他們話講“沒有一套題是白做的,要有效果,要解決問題。”另外各學科之間也要整合,這尤其在高三表現尤為突出。學校嚴格控制高三各科的作業量,根據不同學科特點及課時分配,來規定不同學科的作業量,並嚴格規定自習時間,絕不可以隨意佔用,一定要保證學生自己學習時間(符合文科特點)。而且有很多具體的要求,比如絕對不可以隨便亂髮卷子(尤其數學、地理等摧毀學生的科目),每套題在要求學生做之前,老師必須首先熟悉,並清楚每套題要解決什麼問題,要達到什麼效果。卷子的講解絕對不可以推着來,必須是有總結,有對比,達到訓練效果。

-高三歷史教學工作總結範文高三歷史工作總結(3) | 返回目錄

又是一年高三,有必要進行一下總結。

我主要説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歷史教學問題;另一個是班級管理問題(其中談談尖子生培養問題)

工作四年了,這兩年學校對我確實委以重任,連續兩年帶高三畢業班。下面對高三這兩年曆史教學進行一下總結。

通過連續兩年大學聯考,我認識到,若想贏在大學聯考,在整個高中階段歷史教學就必須要做到熟悉性、連續性、制度性、整合性。

首先是熟悉:包括課本和學生的熟悉。課本指的是書本上的知識要十分的熟悉,應能達到倒背如流的程度。這一點我是能夠做到的,但通過去年高三我發現了一個問題,既是我們對學生很不熟悉,不知道他們剛上高中時掌握到什麼水平。我們總是抱怨學生笨、學不明白,其實很多時候是我們沒有講明白(排除學生上課不聽的因素)我們對學生沒有比較徹底的瞭解,沒有給學生仔細解釋明白每一個知識點。嚴重點説,從高一入學時我們就落後了,高三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彌補基礎上,這樣對知識的整合、處理,提高解題能力等這些關乎大學聯考最終分數的訓練便無從談起了。

連續性是今年大學聯考後,我認識到的。現在的大學聯考可以説完全脱離了書本,今年37分的大題,完全考察的是歷史問題的分析、理解以及解題能力,完全不是以前的高中生考察模式,倒像是大學的考試題;而選修更是書本上根本沒有學過,死記硬背根本沒用。而選擇題中至少有2道題(總共12題)跟歷史知識無關,只是考察理解材料、解析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另外還有2—3道題是歷史基本素養、歷史素質類題,高三的三輪複習根本不會涵蓋到此類型題。上面説的這一切都應該是從高一抓起,在每節歷史課,每次歷史考試過程中不斷去灌輸,這就需要一個連續的過程。既高一時以教材整體佈局為基架,填補完善歷史知識,培養學生歷史素質,高二時重點掌握知識點,解讀並逐漸培養做題思路及方法,高三抓重點,抓思路,抓大題技巧。只有這樣才能突破大學聯考文綜的藩籬,達到一個高的程度。

制度性:去年高三“走出去”比較多,去了二十、二中、撫順二中、遼師附中、三十一等學校聽課,我自己假期的時候還去了鞍山一中瞭解學習,並通過同學瞭解了一下錦州中學、遼陽一高的做法。總體來説,一個感受,這些學校的歷史成績之所以好,主要好在了制度性。歷史教學非常的系統而制度化。

首先是教材被系統整合,以教材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加工整合,對教材進行在加工,使得學生更能夠理解教材上知識點之間的聯繫,從而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另外整個高中三年的教學內容是基本固定的(經過多次試驗的最好的一套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使得教學既不會出現失誤,又能夠不斷的增加新內容,做到與時俱進。不僅如此,每個階段都會有相應的試題伴隨,且根據學生不同情況,試題也分成不同層次(鞍山一中、撫順二中),做到因材施教。另外,設置尖刀班,班型在30人以內,無論是作業還是考試都做到全批全改,密切關注每一位同學的心態及學習的變化,以保證成績的絕對突出。

整合性:既是歷史內部的學科整合,又是各學科之間的整合。首先歷史內部的整合,教材是經過整理、編寫的,高一注重知識的基本框架、高二注重知識的具體內容、高三注重知識的整合與解題技巧。不僅如此,與之配套的題也很有針對性,都是精挑細選,按照不同階段做不同程度的聯繫,用他們話講“沒有一套題是白做的,要有效果,要解決問題。”另外各學科之間也要整合,這尤其在高三表現尤為突出。學校嚴格控制高三各科的作業量,根據不同學科特點及課時分配,來規定不同學科的作業量,並嚴格規定自習時間,絕不可以隨意佔用,一定要保證學生自己學習時間(符合文科特點)。而且有很多具體的要求,比如絕對不可以隨便亂髮卷子(尤其數學、地理等摧毀學生的科目),每套題在要求學生做之前,老師必須首先熟悉,並清楚每套題要解決什麼問題,要達到什麼效果。卷子的講解絕對不可以推着來,必須是有總結,有對比,達到訓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