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農業和農村十一五建設總結與規劃

區農業和農村十一五建設總結與規劃 為建設我區“綠色農業”特色經濟,打造現代化農業示範基地,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結合我區實際,特編制我區農業和農村“十一五”建設規劃(討論稿)。 第一部分:“十五”農業和農村建設回顧與總結 XX年以來,我區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個核心,以建設綠色農業中心為目標,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四大基地建設規模壯大,農產品區域佈局更趨優化,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邁開步伐,勞動力轉移培訓進展順利,農業服務體系更加完善,農業投入普遍增加,農民收入快速增長,呈現出農業升温,農民生產積極性高漲,農村經濟形勢看好的喜人局面。XX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3628元,比上年增長12%,走出了1997年以來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一直在5%內徘徊的低谷,為近年最高。 一是培育特色產業,實現農業生產基地規模化。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4萬畝,其中温室大棚5萬畝(含開發區),年產量11.63億公斤,連續12年位居全省第一。紅棗規模擴張,由XX年的6萬畝猛增到目前的30萬畝,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目前掛果面積11萬畝,產量2萬噸。肉蛋奶年總產量達到4萬噸左右,奶牛養殖業從微到大,規模達到6879頭。糧食種植突出優質玉米等,玉米從XX年前的16萬畝左右,猛增至30萬畝左右。 二是以優化農產品區域佈局為突破口,實現優勢農產品區域化。按照《晉中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規劃》“兩區三帶”總體框架,重點培育12種優勢農產品。蔬菜突出延秋茄果類蔬菜、温室大棚蔬菜基地建設,規劃實施面積34萬畝,建成了8個萬畝特色蔬菜開發帶、9個5000畝蔬菜連片區、10個千畝温室大棚規模片。規劃實施紅棗面積30萬畝,已建成三個3萬畝的紅棗示範園區,兩個5000畝標準化紅棗園區,百村百公里紅棗林帶初具規模。畜牧業上,先後建成省級良種瘦肉型豬、優質肉禽生產、無公害產品等8大養殖基地,養殖小區120多個,綜合養殖園區8個。 三是扶持龍頭企業,實現農產品加工本土化。經過幾年的努力,使我區形成了與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相適應的加工佈局,真正意義上的龍形架構已初步形成。工業園區目前已有河南正龍、江蘇恆順老陳醋、娃哈哈等9家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年產值達16億元。威特食品、豐元棗業、博瑞乳業、華玉榮香椿、德御小米、海玉餅乾等一批圍繞棗、菜、乳等主導產業的本地加工企業也迅速崛起。 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實現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圓滿完成了國家級“九五”計劃農業高效用水與產業化示範項目,被水利部列為全國重點節水示範區。丘陵山區根據立地條件發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成為我省乃至華北旱垣地區發展高效旱作農業的示範工程。省級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總投資1080萬元,可改造東陽鎮25000多畝土地。烏金山黑河灘塗土地開發項目,總面積1210畝,是我區有史以來投入最多、規模最大、質量最好、標準最高、配套最全的土地開發項目。 五是開展農技培訓,實現科技示範園區化。我區卓有成效地組織和開展了農業科技培訓工作,近三年共培訓農民78萬餘人次,農民科技素質和勞動水平得到進一步增強。科技示範推廣以示範園區為載體,重點建設12個優勢農產品標準化科技示範園區,目前發展勢頭良好。依託東陽鎮無公害蔬菜基地打造“綠色科技園區”——無公害蔬菜及觀光農業示範區,前期規劃已經制定。修文鎮爭取XX萬元農業科技園區貸款項目,新建修文農業科技園區。金貝植物園、金威航天育種基地、中華羊駝基地等一批高科技農業示範基地得到穩健發展。 六是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實現農業生產標準化。加快建立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安全檢測體系和執法監督體系,把更多的優質農產品推向市場。截至XX年,全區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面積近達到12萬畝,是全國55家無公害農產品基地之一, XX、XX年連續兩年被農業部驗收為優秀。今年又爭取到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整體推進項目,是全省5個試點縣(區)之一,全區認證面積將達到35萬畝,佔全區食用農產品面積的71.8%。綠色食品認證上實現大的突破,華玉榮香椿、中昌梨棗已取得綠色食品認證。已制定紅棗、蔬菜、水果、畜牧等產業標準化生產規程,《榆次區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規程》正在加緊制定中。 七是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實現農民收入非農化。通過實施陽光工程等,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合理流動。全區非農產業勞動力人數達到45317人,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7.3%以上。工資性收入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動力,去年農民非農收入達到26.6%。 八是勇於實踐創新,實現農業服務市場化。在農技推廣、市場、信息、畜牧防疫和農業執法五個方面構建起了農業服務網絡。農業五站由撤鄉並鎮前的63個精減為51個,人員由297人精減為243人,形成了一支精煉高效的農技推廣隊伍。市場體系已建成東陽蔬菜批發市場、什貼葵花批發市場等專業批發市場,榆次串串紅農業綜合市場已經由省計委立項;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協會)達39個,會員3209名;農業綜合服務超市體系已完成25個農村連鎖店和100個村級服務站定點工作,輻射全區農村的銷售網絡初步形成。全區上網農户已達到4900餘户,17個鄉鎮、企業和大户註冊了“一站通”。整合原有的10個鄉鎮畜牧獸醫站資源,建設5座高標準鄉鎮畜牧獸醫中心站。農業綜合執法隊伍也在加緊籌建中。 九是城鄉統籌發展,實現農村小康建設全面化。切實把減輕農民負擔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取消了村級招待費;農村税費改革勝利完成,減少税費負擔1710萬元。積極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實施信用工程,推廣農户小額信貸和聯保貸款,較好地改善了農村的金融服務。貫徹落實《農村土地承包法》,全區土地流轉總體上平穩規範。農村國中全面推行畢業證書和綠色證書雙證培訓制度,全區雙證畢業生累計達到10227人。改造調整農村學校危房50000平方米,進一步優化了農村中國小布局。“村村通”工程,把一條條筆直寬敞的“小康路”修到了農户家門口。郭家堡、張慶等5個鄉鎮環衞管理所掛牌投入運行,徹底結束了鄉鎮農村無環衞管理機構的歷史。小城鎮建設穩步推進,東陽、北田、長凝、什貼、修文等八個小城鎮建設被列入全省農村小城鎮建設重點行列,其中東陽鎮被列入全國500個小城鎮之一,山西省35家中心鎮之一。東陽的常家莊園、東趙的後溝古村、烏金山的森林

區農業和農村十一五建設總結與規劃

公園等旅遊品牌已經打響。今年我區選定郭家堡等5個鄉鎮為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示範鄉鎮,王湖、南關等20個村為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示範村,全面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試點建設。 第二部分:“十一五”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根據黨的十六大作出的戰略部署和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我區農業和農村“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以建設現代化生態型農業為發展方向,不斷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原有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新的優勢產業,推進農業優勢產業集羣發展,構築農業增長和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確保農村經濟和農民收入在較長時期內保持較快增長勢頭,加快富民興榆新跨越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一)經濟發展預期目標: 1、經濟總量:到2010年,全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XX年的9730元達到18000元,年均增長14.6%;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35.75億元,年均增長8.5%。 2、結構調整:農村二三產業充分發展。非農業從業人員人數佔總勞動力人數的比重達到63%以上。農業綜合服務體系健全率達到90%。 3、農村基礎設施:建成高標準的農田水利設施保障體系,實現基礎設施系統化、排灌工程標準化、信息傳輸自動化。新增、改善節水面積11.5萬畝,節水總面積達到耕地總面積的74%;到2010年全區農村全部實現安全飲水。 4、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機裝備水平和農機化水平有較大提高。農田作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70%以上。 (二)社會發展預期目標 1、城鎮化水平:由城鎮化水平由52%增長到75%;建立健全鄉鎮企業向工業園區、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的機制,基本形成佈局合理、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農村城鎮體系。 2、物質生活水平:農民生活較為寬裕,農民人均純收入由3848元達到6500元,年均增長11%。恩格爾係數在0.3以下,消除貧困人口;在養老、醫療等方面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達到85%,消除文盲,健全農村職業教育和農民技術培訓體系;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形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3‰以下。 4、民主法治建設:農村廣泛民主和法治。基層黨組織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村民自治和鄉鎮人大會制度完善;農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幹羣關係密切,治安狀況良好,社會穩定。 (三)生態建設預期目標 1、自然資源保護:林地總面積達到76.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8%,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森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全面提高,生態農業有較大的發展。 2、環境質量:農村大氣環境質量指標達到GB3095—96一級標準,農田灌溉水質達到GB5084—92標準。 第三部分:“十一五”建設的主要任務與發展重點 1、三大特色產業基地建設 蔬菜總面積穩定在30萬畝,蔬菜總產量12億公斤,保護地由23萬畝增至30萬畝,其中温室大棚由5萬畝增至12萬畝。無公害蔬菜認證面積達到30萬畝。重點建設4個無公害蔬菜生產示範基地和園區:一是以北田、莊子、長凝為重點,建設10萬畝茄果類無公害生產示範基地;二是以郭家堡、張慶、修文、東陽為重點,建設10萬畝結球類無公害蔬菜生產示範基地;三是以郭家堡、修文、張慶、長凝、東趙、北田等為重點,建設8萬畝設施蔬菜無公害生產基地;四是以瀟河兩岸為重點,建設5萬畝出口加工蔬菜無公害生產基地。蔬菜外運基本實現冷藏運輸,冷藏量達到2億公斤。 紅棗面積穩定在目前的30萬畝,到2008年全部進入盛果期,總產量達到2.25億公斤。按照百村百公里紅棗林帶規劃,重點抓好烏金山鎮罕山、北田鎮南樑、長凝鎮塗河、東趙鄉龍門河、莊子鄉西白線5個雙萬畝生態園區建設,“四個一”種植模式覆蓋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 養殖基地:奶牛由目前的8000頭增至3萬頭;生豬飼養量由30萬頭達到50萬頭;肉羊飼養量由30萬隻增到60萬頭;雞飼養量由270萬隻增至300萬隻。高標準示範園區由目前的40個增至60個。人工種草面積由5萬畝發展到12萬畝。重點建設四個優勢畜產品產業帶:一是以108國道沿線的郭家堡、張慶、修文、東陽4個平川鄉鎮的瘦肉型豬、禽蛋、奶牛為主的產業帶;二是以北田、莊子、什貼、烏金山、長凝、東趙6個丘陵鄉鎮為主的肉羊產業帶;三是以郭家堡、張慶、修文、東陽4個鄉鎮為主的禽蛋產業帶;四是以郭家堡、張慶、修文、東陽4個鄉鎮為主的奶牛產業帶。 2、綠色林果產業建設 XX-XX年年全區蘋果面積發展到12萬畝,主要分佈在北田、莊子兩鎮,輻射周邊的郭家堡、長凝、修文等鄉鎮。蘋果優勢區域內,力爭晚熟品種紅富士,中熟品種新紅星、紅星、金冠,早熟品種藤牧一號等的比例在1:1:1。產量由目前佔全區蘋果的33%提高到69%以上。優質果率由目前的30%左右提高60%,平均單產由500公斤/畝提高到1500公斤/畝以上。貯藏果達到80%以上,加工量力爭達到總產量的10-20%以上,產值力爭比現在提高30-50%以上。2008-2010年以穩定面積、改良品種、提高質量為突破,佔領國外市場,擴大果品外銷率。 梨生產的主要區域集中規劃在東趙、什貼兩鄉鎮。品種以大力發展拳頭產品酥梨和小白梨為主,適當引入發展水晶梨、黃金梨等沙梨系列和西洋梨系列。XX-XX年年,梨樹面積達到6萬畝,同時,將酥梨和小白梨生產進一步向優勢區域集中,使優勢區域的產量佔到全區總產量的80%以上,優勢果率達到70%以上,單產達到1000公斤/畝以上,果品貯藏率達到50%以上。2008-2010後在穩定面積、提高質量的基礎上,不斷擴大產品的加工轉化率和外銷率。 3、優質專用糧食產業建設 XX年專用玉米種植面積穩定30萬畝左右,畝產力爭達到400公斤,專用玉米種植達到80%以上。到XX年年單產提高20%以上,達到500公斤/畝,到2010年單產要提高40%,達到600公斤/畝。 XX年優質釀醋專用高梁4萬畝,畝產力爭達到500公斤,總產達到XX萬公斤。面積、畝產、總產要分別比上年增加45.8%,25.9%,83.7%。建設300畝釀醋專用高梁種子繁育基地,年提供種子4萬公斤。配套農產品質量檢測設施,配套病害監測和防治設備,以保證農產品的質量,進一步推動我區釀醋業的健康發展。同

時,要根據市場情況,適當發展釀酒和飼草高梁及甜高梁,最終實現高梁的標準化生產、系列化加工,提升高梁生產產業級次的目的。 XX年穀子種植面積達到4萬畝,力爭畝產達到170公斤,總產達到680萬公斤。XX年年面積要達到4.5萬畝,單產達到250公斤,2010年面積要達到5萬畝,單產達到300公斤,總產達到1.35萬噸。 4、農產品加工基地建設 圍繞蔬菜、紅棗、乳品等主導產業,重點發展果品冷凍保鮮、核桃、大杏仁、紅棗、蔬菜為重點的6大類農副產品加工。大力扶持福大、豐元、博瑞、威特、海玉、德御、四眼井、民信等龍頭企業,力爭使農副產品加工由目前的5億元增至12億元,培育產值1億元以上的大型龍頭企業5個、1000萬元以上的中型企業10個。 5、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 按照晉中市規劃發展的12個標準化科技示範園區建設,繼續加強農業產業化生產和經營體系配置要素和科學管理,建立起符合21世紀農業發展趨勢的科技先導型現代化農業示範園區。到2010年形成農業科技示範核心區3750畝、示範區6萬畝,輻射帶動60萬畝。重點建設金貝植物園、金威航天育種基地、中華羊駝基地等一批高科技農業示範基地和東陽無公害蔬菜及觀光農業示範區、修文農業科技園區。 6、生態林業建設 人工造林14.3萬畝,新建高標準農田防護林5萬畝,封山育林2萬畝,幼林育苗18.5萬畝,種植扁桃及優質核桃5萬畝,培育優勢林業民營企業示範園50個,建設園林村150個。 7、農業機械化建設 農機總動力由45萬千瓦增至53.7萬千瓦,畝均動力由0.83萬千瓦增至0.96萬千瓦,機收面積新增2萬畝,機械化保護性耕作面積由3萬畝增至8萬畝,機械化牧草種植面積達到2萬畝。 8、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在目前現有保澆地35萬畝的基礎上,新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1.5萬畝,其中新增水澆地1.5萬畝,新增管灌4萬畝,改善灌溉面積6萬畝;建設華北集雨灌溉明星區,打集雨灌溉井XX眼,發展可澆地4000畝;水保治理7.6萬畝;新增耕地1.08萬畝;建設沼氣池5000座。 9、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農業綜合服務體系健全率達到90%,科技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由目前的50%增至60%。定單農業由5萬畝增至40萬畝,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交易額由10億元增至20億元,農民經紀人由4萬人增至5萬人,農產品商品率由85%增至90%,信息網絡服務覆蓋率由50%增至100%。新培養1萬名農民技術員,建設50個農科教基地;建設面向全國、配套齊全的串串紅農業綜合批發市場;繼續實施“萬户農民網上行”工程,使“三電合一”農户達到2萬户左右;成立農業綜合執法大隊。 第四部分:“十一五”建設的措施及政策建議 第一,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經營制度,引導農民進行合理土地流轉。一方面,鼓勵農民在自願和保持土地原承包權不變的原則基礎上,土地的使用權流轉和集中,從而形成蔬菜、紅棗、畜牧等規模較大的家庭農場。另一方面,引導農户在不改變各自土地佔用規模的條件下,實行一定的產前、產中和產後聯合,從而實現經營規模的擴大。

第二,以科技進步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動力。將重點扶持現有的金貝、羊駝、金威航天育種等科技示範園區,在修文鎮再上一個農業現代化示範園區。繼續深化農業推廣體系的改革,把農業技術開發和推廣體系的重點轉向社會化。大力提倡和鼓勵涉農企業的技術推廣,逐步形成以企業、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和各種產業化組織為主的多元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到2010年,農業專業協會的覆蓋率要達到70%,科技園區技術覆蓋率達到80%。

第三,加強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和品牌戰略。以今年的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整體推進試點為契機,繼續擴大農產品無公害生產面積,蔬菜、紅棗的無公害面積要達到95%以上。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申請綠色和有機食品認證,對獲得國家、省、市名優品牌稱號的給予獎勵。綠色食品認證總數達到15個,爭取2—3個有機食品認證,新創農產品品牌20個。 第四,加強農業市場體系和產業化組織的建設。串串紅農業綜合批發市場要儘快建成投入使用。大力發展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到2010年,農民合作組織成員爭取達到2萬人,農產品營銷大户發展到5萬人以上。 第五,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繼續優化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壯大蔬菜、紅棗、乳品特色產業,發展大杏仁、核桃等潛力產業;堅持規模擴張,以量佔市,以質取勝。到2010年,蔬菜面積穩定在30萬畝,其中温室大棚發展到12萬畝,全部達到綠色蔬菜基地標準;紅棗在面積穩定30萬畝的同時,按照百村百公里紅棗林帶規劃,向規模化方向發展,新增百畝以上的種植大户50户;畜牧養殖上,優良品種的飼養量實現比“十五”期末翻一番;奶牛存欄達到3萬頭;雞存欄180萬隻,出欄120萬隻,肉羊存欄30萬隻,出欄30萬隻,生豬存欄20萬隻,出欄30萬隻;建設高標準養殖示範園區60個。在紅棗發展初具規模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核桃、大杏仁、紅棗等乾果產業。以山西威特食品公司為龍頭,發展出口導向型的特色乾果種植業,在丘陵鄉鎮種植扁桃及優質核桃5萬畝。

第六,全面推進我區農業和農村現代化試點建設。郭家堡、張慶、修文、烏金山、東陽5個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示範鄉鎮,王湖、郭家堡、南關等20個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示範村,加緊進行農業和農村現代化試點建設。到2010年,全區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示範村總數達到100個,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示範鄉鎮總數達到8個。創新思路,引導農民在廣泛參與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中創業致富,充分發揮小城鎮的集聚功能。充分利用我區東陽商旅型經濟帶、修文民營經濟園、張慶醋業園區等已經具備集羣經濟的有利條件和雄厚的經濟基礎,輻射帶動周邊農村共同繁榮。加快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的轉移、農業就業在社會就業中的比例的降低,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要積極推進城市化的發展進程,轉移農業剩餘勞勸力,大幅度提高城鎮化水平,拉動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年均轉移農村勞動力4000人。 第七,進一步做強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挖掘我區的區位和資源優勢,通過內部發動,外部引進,吸引工商企業轉攻農業,鼓勵民營大户發展農業,建設一批加工龍頭亮點,力爭建成5個大型龍頭企業。鼓勵農口各部門、各鄉鎮進一步明確扶持重點,傾斜優惠政策,多方聚集資金,儘快提高龍頭企業的規模化、集約化水平和輻射帶動能力。重點抓好四眼井公司固態生物發酵、金貝植物苗木

克隆等一批高新技術項目的成果轉化,不斷提高產品質量、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引導乳製品加工企業走集團化發展的路子。借鑑榆次懷仁四眼井釀造集團公司的成功運作經驗,引導博瑞公司、晉佳公司、晉宏公司等走聯合發展的道路。或者直接與古城乳業、蒙牛等大型乳品企業聯合,將我區的乳品生產、加工、銷售融入到全省及至全國的大市場中去,增強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第八,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契機,真正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十一五”期間全區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温家寶同志《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建議的説明》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十一五”期間的重大歷史任務,這主要是考慮:一方面,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目標的難點和關鍵在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體現了農村全面發展的要求,也是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另一方面,我國農村發展和改革已進入了新的階段,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加大各方面對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這樣才能較快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建設我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議區委、區政府突出抓好以下幾個重點方面: 一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加強農業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二是全面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加快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縣鄉財政體制、農村金融和土地徵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三是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重點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對農村學生免收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和寄宿生活補助費;認真解決進城務工農民的子女就學困難、就學歧視問題。加強農村公共衞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深化醫療衞生體制改革,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 四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採取綜合措施,廣泛開闢農民增收渠道,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引導富餘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最大幅度地增加對農業的各項投入,繼續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五是堅持城區與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佈局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問題,擴大城鎮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制定靈活合理的户口政策,取消不合理限制,使農民從“只轉不移”變為“既轉又移”,實現農民向市民的徹底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