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聯考狀元學習方法分享總結

我覺得大學聯考狀元的學習方法常常是與一般的同學即廣大中等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是完全脱節的,中等生需要一種專門適用於廣大中等生學習方法。以下內容就這樣的學習方法的詳細講解,希望你滿意。

大學聯考狀元學習方法分享總結

講前説明:

1、以下學習方法是一種容易上手、且可持續運用的簡單且有效的方法,講解較為詳細系統,所以希望同學們將其保存到word文檔並打印出來,以便在日常學習中經常翻閲,並真正落實到整個高三階段。

2、該方法正好是專門針對學習一般的同學,或者稱之為專門適用於中等生(平時成績在80分左右至110分左右之間的學生)的方法,希望該方法不只是如過眼雲煙般僅僅引起你一時的激動,而是讓你在整個高三階段真正能上手、真正能持續運用,並真正能在大學聯考成績中有效體現。

3、該方法是完全不同於一些對各種學習方法抽象描述的書籍(如何制定學習計劃、如何進行預習、如何進行反思等),也不是“技術含量很高”、看似近乎完美但卻嚴重脱離中等生學習能力與學習習慣的方法(如一些所謂大學聯考狀元的學習方法等),而是對一種能與廣大中等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無縫對接的學習方法的詳細講解。

4、該方法以數學為例進行講解,其實它同樣也是適用於其他各科的方法;而且由於其他各科的難度相對於數學要低,因此該方法在這些學科中運用效果的顯現要更快更好、用時更短,對於側重於記憶的文科則更是如此。

言歸正傳

第一部分 中等生學習存在的問題澄清

該部分是對同學們學習思路的澄清與引導,不是可有可無的內容,希望同學們認真理解。

一、日常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很多中等生同學在平時成績不理想時,常常將此歸結為自己學習和接受能力太差、或者基礎不夠紮實,事實上真是這樣嗎?不是這樣的,至少對於平時成績在80分以上的同學來説這樣的結論是不成立的。

對於平時成績在80分以上的中等生而言,這部分同學基本上都有取得理想成績的能力,只是這種能力還處於潛藏狀態(即由於中等生學習能力相對有限,因此第一遍學習後對相關內容僅有部分的掌握,但在考場上時常感覺有勁卻使不出,尚不能在試卷上體現出來的能力),但這些可觀的潛藏的能力由於沒有被明確化,因此基本上處於被“廢棄”的狀態,你的成績也因此不能常常被“大打折扣”。因此要將這部分處於潛藏狀態的能力顯化,使之在大學聯考中充分體現出來。但潛藏的能力顯化即基礎的夯實並不是非要中等生的能力所難以達到的“總結與反思”,而是完全與中等生的學習能力與習慣無縫對接的方法——複習,不是常規意義上的複習,而是能引起同學們興趣的且可持續進行的複習,在方法部分詳細講解。

二、應試能力存在的問題

1、大部分中等生在考場上發揮總是 “平常”甚至“失常”而不是 “超常”

考場上的“超常”發揮並不是可遇不可求的,只要對應試能力紮實學習,你就可以做到“超常”發揮,並且是一種“穩定的超常”發揮。

大學聯考要想取得好成績,紮實的基礎知識、熟練的基本技能和解題能力是基礎——也僅僅是基礎而已,因為同樣的基礎體現在大學聯考成績上會有多樣的表現:同樣的基礎,有的同學能考110多分,有的同學僅能得90幾分;有的能考100分,而有的只能得70多分、80分。這樣的現象並不是很極端而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或許你會認為這只是個別同學臨場發揮欠佳而有的是超常發揮而已,言下之意即這是偶然的,是可遇不可求的。

當然不能排除個別同學確實會偶然性的超常發揮,但我們要説的是每個同學都可以達到所謂“超常發揮”的能力,且是讓這種所謂的“超常”成為一種穩定的狀態,這就是應試能力的培養。

2、所謂的應試能力其實是容易達成的,只是急躁的心態以及過於緊迫短暫的應試能力學習時間阻礙了你對它進行有效的學習

比如,針對選填題這兩類題型的解題方法就有很多種——特例法、分析法、數形結合法等等,一些同學會想:這麼多的方法誰能熟練掌握啊?在考場上誰能那麼有意識清晰地明白用哪種方法啊?其實選填題的解法不過就那麼八九種,而且常用的也不過四五種而已。

如果要説掌握這些很有限的幾種方法都覺得是要求過高的話,那複習數學需要你掌握的知識點和方法又有多少?因此要掌握這些方法不存在任何難度,只是你從來沒有用哪怕很少的時間來有意識地學習它而已。大題部分同

樣如此,需要對通過多次有意識的“踩題點”就可順利突破大題關,下面講解,在此不表。

應試能力的本身就是一門學問,只是在日常繁雜的複習中很大同學都忽視了這個常識,如果説三年時間的學習是“畫龍”,那麼在三個月的零碎時間中的對應試能力的培養就是“點睛”之筆,因為它能讓你擺脱讓人苦惱的“發揮失常”,而使可遇不可求的“超常發揮”變為一種“穩定的能力”狀態,它可以使你在“穩定的”發揮下成績就能有大幅度的提高。

第二部分 適用於中等生的學習方法講解

一、有效的複習方法——有框架的倒追式複習

(一)解決問題的思路

你是不是常覺得成績比你的實際水平低20分,甚至更多?潛藏的能力的明確化就能使成績反映你的實際水平——使你的成績提高20分,甚至30分,這不是電視購物般的語言,而是切實可以實現的,不是個別體現能實現,而是大部分的中等生都可實現的。當然前提是前兩年你曾在數學上努力過,但成績始終不理想,這部分同學的頭腦中才具體客觀的潛藏的能力,如果你在該學科未曾付出,那麼使本方法也難有效果。

回到正題。

造成潛藏能力不能顯化的原因在於廣大中等生幾乎全是“一遍式的學習”(即學過一遍的內容和做過一遍的習題以後就不再理會了),要解決這個問題最老生常談的方法就是“總結與反思”,但在此要説明的是“總結與反思”是大多數中等生的能力所難以企及的,廣大中等生需要與自身的學習能力與習慣無縫對接的方法,其中能讓絕大多數中等生容易上手、且可持續運用的方法是重複,但不是通常所理解的機械的、不能引起同學們興趣的重複,而是能引起同學們興趣的、可持續進行的複習(“有機的複習”,區別於常規的“機械式複習”)——倒追式複習,在此不表,將在下面詳細講解。

回到“一遍式學習”的問題,要切實解決這個問題,不是中等生難以掌握的“總結與反思”,而是對第一遍學過內容進行“有機的複習”。那麼為什麼要複習呢?以下做出有説服力的講解:

第一,為了讓同學們更容易地理解這個道理,我們用猴子掰玉米的故事打比方來説,第一遍學習只是掰玉米“掰”的階段,而要取得收穫,還要將已經掰下來但還扔在地上的玉米最後回頭“撿”起來放到筐子裏才算是已經收穫了,而這個“撿”的環節就是“複習”的環節。

第二,學的過程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所謂“自下而上”是指這個過程是將知識弄“懂”以及將題解出來的過程,好比是將附着在玉米稈上的玉米棒子“掰”下來的過程,這個過程中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如何將知識弄“懂”及如何將題解出來上面,好比將玉米掰下來,這個過程雖然需要付出大部分的精力,也是最終取得收穫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但它畢竟只是其中一步而已,要取得最終的收穫,你還要經歷一個“撿”的環節。

第三,如果説“學”需要付出七八成的精力,那“複習”只要付出百分之二三成可,就像收穫玉米一樣,“掰”的過程需要付出很大的辛苦,而“撿”卻相對容易很多。

第四,“複習”時間只是“學習”所用的時間的20%,但將潛藏能力顯性化的效果確是學習所獲得的明確效果的幾倍,此即説明“複習”的事半功倍的效果。“複習”是能使撬動你大學聯考成績的槓桿。

(二)具體的方法——以真題為框架的倒追式複習

1、以真題為框架

一套真題就是一個短期複習計劃。

以真題為框架,即以每一套真題作為一個小週期(7~10天)複習的綱領性文件。以真題為框架就是以每一套真題作為一週的周計劃,這樣每一週就都可以按這一套真題的內容進行固定流程式的複習;8~10套真題下來,整個第二輪複習的三個月左右時間就都可以進行如此有計劃、有條理的周而復始的複習了。

真題就是最好的複習計劃,每一套真題就包括了所有的知識板塊;而且重點板塊的內容會重點命題,且重複率高,因此以8~10套真題為框架,就能做到對重點章節的重點命題線索做到多次針對性的複習,就能夠形成對數學試題的一種“親切感覺”——即一種“踩題點”的本領。

2、倒追式複習

對於中等生來説,倒追是夯實基礎易行有效的方法;以真題為導索的倒追式複習,就是激活了思維,對複習的內容有了針對性、有了興奮點。

所謂倒追,其實就是通過真題返回到複習資料這樣一種逆向性的題海戰術。在以真題為框架的複習中,以一道真題為導索,即當你做了一套真題後,然後以其中的題目——比如一道涉及到等比數列通項公式的填空題——為出發點,根據題目所涉及的知識點即數列通項公式返回到第一輪或第二輪的複習資料,再次複習相關知識板塊比如等比數列部分的內容。

以一道真題為導索,那就是在解答這道真題時發現自己在該部分知識中存在的不足之處,然後倒追回複習資料的相關內容進行復習時,自然會對存在不足的地方尤其關注,這就是激活了思維,對複習的內容有了針對性、有了興奮點,因此在就會對該部分內容的複習就更加有效和穩固。

反之,普通的複習是一種機械式的複習,在複習時沒有目標,難以產生針對性和興奮點,一遍複習過後難以在頭腦中產生深刻的印象,這種複習方式效率的低下導致同學們對第一輪內容的回頭複習失去信心。

(二)以真題為框架倒追式複習的方法示範

1、第一步,以一道真題為導索

在第二輪複習中,完成老師佈置的內容後的自由時間進行自主複習時,根據真題中每一道題所涉及的知識點為導索(或稱之為引子),返回到複習資料,再次複習相關知識板塊的內容。

例:一道關於三角函數圖像中心對稱問題的題目,具體題目略。

講解:以一道真題為導索,不管一道題所涉及的具體知識點是什麼,只要知道該題大體上考查哪個宏觀知識點即可。如該題,雖然其中具體涉及的知識點是三角函數圖像中心對稱問題,但在倒追時不必具體到如此微觀的程度,只要知道該題是關於三角函數圖像這個宏觀知識點的題目就行了。這樣做的理由有二:一是降低複習的難度,因為宏觀知識點的識別比具體的知識點的識別要容易很多,所有同學都能做到;二是倒追這一環節如何做到“有感覺”的問題。

這就可以克服機械式重複所引起的大腦疲勞,進而引起復習效果欠佳,最終導致對複習失去信心。而倒追式的複習正好可以克服這樣的缺點,倒追可以通過那樣一道作為導索的真題,引起思維對複習對象產生興奮感,從而保證有效的複習效果,並保持良好複習的狀態。故此,同學們在每次複習中,必須有能使思維產生興奮感的方法——倒追。

2、第二步,倒追到複習資料中題中所涉及知識點的對應章節

該題所涉及的知識點是三角函數圖像,因此可以返回到第一輪複習時學校統用的複習資料(以及第二輪的對應部分——當然,是在倒追時該部分內容已經學過的前提下)複習三角函數圖像部分的知識和習題。

因為每一套真題都能將所有的知識板塊包括其中,所以將一套真題中的每一道題都作為一個導索,然後返回到複習資料再次複習相關的內容,這樣將一套真題從頭到尾過一遍後,複習資料上所有知識板塊的內容都可以被部分地複習。

例如上題是一道涉及三角函數圖像的題目,那麼在複習資料中就只複習三角函數圖像的相關內容,而其他的如三角函數變換、正餘弦定理等內容就此次就可以不用複習,一是這樣可以減少每次複習的內容避免思維疲勞、保證複習效果,二是三角函數變換、正餘弦定理等內容自然會在其他年度的真題中涉及到,因此不會被遺漏。

3、如何有效複習對應章節的內容

對題目中基礎知識進行回顧與內化是複習對應章節內容的有效方法。

在平時複習中老師經常強調要注重鞏固基礎,但同學們通常因為不知道該如何具體貫徹之而僅僅將其當做一個口號喊一喊而已,那麼有什麼有效可行的具體措施真正能將這一口號化作日常複習中具體的行動呢?通過題目對基礎知識的回顧與內化是實現夯實基礎有效可行的途徑。

通過題目對基礎知識的回顧與內化總體上的操作方法是對於不會做的題,首先參考着解答部分自己做一遍,然後返回複習資料回顧該題中所涉及的知識點,並攜着“知識點在題目中具體如何運用”的感覺審視該知識點,通過這樣的流程就可以真正做到對知識點的內化,讓知識點通過這樣的感覺注入使得它成為活的知識,即對知識點的鞏固與深入理解,而且這樣的過程同樣也是對該題解題過程在頭腦中

一個有效的穩定化過程。

下面講解回顧與內化的具體方法。

倒追時在遇到仍然不會做的題時,需要對知識與方法進行回顧與內化。倒追時在遇到不會做或者不熟練的題,這正是我們學習的大好機會。對於這些題目,在做完後,需要從以下步驟着手:

第一步,對知識的回顧

知識點的回顧是指在參考解答部分做完一道原本不會做的題後,當對題中涉及的知識點在你腦子中不是很清晰的時候,不能只是大概想一下就過去了,這樣根本達不到將頭腦中模糊的知識鞏固的效果,這個時候一定要“回顧”,要用眼睛看到它,然後才能參照着做到對知識的內化,達到對該知識點的進一步鞏固和更深的理解。首先要翻開書本中該知識點,這樣它就清晰地呈現在你眼前了,然後才能參照着它進行第二步中對知識的內化。

第二步,對知識的內化

如何對知識進行內化,使知識具有活力,達到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與靈活運用,這是所有同學都希望達到的層次,但要説通過何種具體可行的方法才能達到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與靈活運用,常常讓人茫然。

通過具體的題目對知識的內化,其實就是有“觀點”地對基礎知識的鞏固與深入的理解。所謂“觀點”,並不需要同學們在做題時有意識地、刻意地創造出來,而是隻要通過題目而後回顧知識時頭腦中自然而然就會產生這種感受,是通過題目與知識之間(回顧與內化)相互產生的聯繫而自然而然產生的。

二、切實提高應試能力的方法——細水長流

1、選填題部分

對選填題的各種間接法的學習需要通過 “細水長流”般的方式來學習,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握這些間接方法。

第一,“細水”即在以每套真題為框架的7天的複習週期內,每天只對一兩種間接方法進行學習,這樣的話,在每個週期內就對幾種常用的方法有了細緻深入的學習。

當然,並不排斥,相反倒是很支持在複習週期內為了達到對所學的間接方法的提高和鞏固,而專門有意識地去做更多的選填題(即在你準備做更多的題目時,一定是為了學習某一種或幾種間接方法而做,而不是沒有目的的為做而做),這些選填題最好是那十套被選為複習框架的真題之外的大學聯考真題,因為現在很多省都是單獨命題,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真題資源作為練習使用。

在這些選填題時要有意識地運用各種間接方法,在遇到一道題時首先思考能否運用間接方法解題,如果一時想不到就先用直接法解答,可以在縱向複習時再次思考該題是否能用間接方法解題。

第二,“長流”即不是奢望僅僅在大學聯考最後一個月應試能力就能有實質性的提高,而是要用兩個月甚至三個月的時間,即通過8~10個複習週期來達到對選填題的常用間接方法的多次重複式的學習。也就是説,逐漸地學習體會,但每次學的時候都只用很少的時間。

需要説明的是,因為選填題的正確率是方法與基礎共同作用的結果,要想使選填題的正確率得到有效提高,絕非一兩個月就能達到的,因此在一個月甚至兩個月的練習中不要對正確率有過高的期待。不過沒關係,循序漸進、持之以恆,隨着時間的推移,正確率會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提高。

2、解答題部分

解答題部分的應試能力主要體現為“踩題點”的本領。

三、該方法專門適用於中等生

1、該方法對於廣大中等生而言具有易上手、可持續運用的特點

該方法實質上僅是將“一遍式的學習”通過合理的機制變為“兩遍式的學習”,不要求“反思與總結”,是一種與廣大中等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習慣無縫對接的方法,因此幾乎沒有運用難度,是一種極為容易上手的方法。

説到底,複習框架就是一種機制,猶如課程表一樣的機制,只要跟着現成的流程即可,這就避免了同學們自己制定學習計劃、規劃學習內容但又難以持續的難題。一般的學習方法都只是關注方法的微觀細節,恰好缺少支撐其學習方法得以可持續運用的宏觀框架,導致很多同學對一些學習方法難以做到持久的運用。而基本方法的複習框架作為一種現成的機制推着學生向前走,從而保證基本方法運用的持久性、易操作性,這正是基本方法的生命力所在。

2、該方法可以使同學們的日常學習有主線、有條理

有框架的倒追式複習能夠使漫長緊張的複習過程有條不紊。由於很多中等生在第一、二輪複習中需要鞏固的基礎部分不只是若干個點,而是一大片,也就是説基礎部分普遍需要再次夯實。但是在第二輪複習的重壓下,同學們面對普遍需要夯實的基礎部分處於“老虎吃天無處下口

”的無計可施的境地,同時由於基礎不夠紮實導致第一、二輪複習效果也不甚理想,最後在這樣無計可施與複習進程的雙重裹挾下走進大學聯考考場。

有框架的倒追式複習,為同學們提供了在第一、二輪複習進程持續推進的情況下如何有序高效地夯實第一輪內容的途徑。這就可以避免個人盲目地、過於理想化地制定不切實際的計劃,真題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很穩定的計劃框架,可以使複習在一種有條不紊的狀態下進行。

廣大高三新生特別是中等生都渴望能有一種適合於自己的大學聯考學習方法,但現實中能獲得的要麼網絡上不勝繁多的幾百字短文,要麼是一些對各種學習方法抽象描述的書籍(如何制定學習計劃、如何進行預習、如何進行反思等),要麼是“技術含量很高”、看似近乎完美但卻嚴重脱離中等生學習能力與學習習慣的方法(如一些大學聯考狀元的學習方法等)。但廣大中等生同學迫切需要的是一種真正適合中等生學習習慣與能力的學習方法,一種專門對單個學習方法通過實例進行具體講解的學習方法,一種易操作可持續運用且能與自身學習能力與學習習慣無縫對接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