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醫生進修個人總結範文(通用3篇)

內科醫生進修個人總結範文 篇1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轉眼間,我順利完成了在北大醫院的進修學習。通過這次進修學習讓我成長了很多,帶給我的不僅是專業實踐操作技能的提高,還有層流淨化手術室護理理念的改變,進一步昇華了自己的品質;通過學習、踐行和提煉北大醫院手術室運行的模式與流程,進一步明確了自己今後努力的方向。

內科醫生進修個人總結範文(通用3篇)

辭別魯南赴京城,北大取經心更明;三月雖短收穫多,奉獻河東達終生。這首小詩就是我這次北大醫院進修後心情的真實寫照。北大進修學習的這次經歷對我來説,是非常珍貴和值得記憶的。

回味這三個月的歷程,我感到有辛酸,有苦辣,但更多的是甘甜,我的收穫無疑是豐裕的。我非常感謝院領導和所有關心愛護我的人給我這次難得的機會。正是這次機會,開拓了我的視野,明確了自己今後努力的方向,我決心用畢生精力把我的聰明才智奉獻給我們醫院的護理事業。

在基層醫院手術室從事護理工作多年來,一直夢想着能到北大醫院學習,去感受手術室的春天,去拜仰名師的風采,去學習她們的嚴謹和風範,在那個秋風泛起、即將收穫的季節,我的夢想竟然實現

內科醫生進修個人總結範文 篇2

首先感謝醫院領導給我們外出進修學習的機會。非常有幸在xx市第x醫院進修學習。到目前為止為期三個月的學習使我感觸頗豐,總結如下:

xx市第x醫院始建於xx年,歷經x年的風雨歷程,成為集醫療、科研、教學、預防、保健、康復、急救於一體的全市規模最大的綜合醫院。醫院下設42個臨牀醫技科室、21個職能科室。

在進修時期,我以心內科進修為主,進修科室在x院心血管一科,經過這近一個月的心內科實習,使我對內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治療有了重新的認識和提高,在突發病方面,學到了應對的知識和技巧.在這幾個月裏,在x老師及其他科內老師的辛勤指導下,經過不斷實踐,我受益頗多。其中,有苦有樂,有酸也有甜,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屬於自己的味道。越學越感覺自己學的還不夠,還有好多東西要學。不過在這裏,科裏的老師們都對我很重視,每週的實習安排也謹然有序,從而讓我們循序漸進的學習與成長。同時,也讓我們瞭解了職業的精神。

該科室現能夠開展冠心病、高血壓病、高脂血症、風心病、心肌病、先心病及各種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治療、冠狀動脈造影、冠脈內支架植入、冠脈內斑塊定向切割、冠脈內激光成形、永久或臨時心臟起搏器植入、肺動脈造影及下腔靜脈濾器植入術、肥厚型心肌病的壓力監測、等領先技術項目。臨牀以高血壓病、心律失常、冠心病及心力衰竭多見,常見疾病有:冠心病、高血壓、心律失常、房顫、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心衰、心肌炎、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病、房間隔缺損、風濕性心臟病、心肌梗死、心絞痛、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心肌缺血等症狀。

經過這幾個月的心內科進修,在老師的帶教下,我基本掌握了一些常見病症的處理及其對應的規範化操作。使我對內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治療有了重新的認識和提高,在突發病方面,學到了應對的知識和技巧。不斷總結學習方法和臨牀經驗,也感覺到以前在學校所學都是理論上的,現在接觸臨牀才發現實際工作所見並非想象那麼簡單,有很多的細節需要注意,並非如書上説寫那麼典型,好多時候都是要靠自己平時在工作中的經驗積累,但我會不斷摸索,用微笑温暖病人心田,用努力充實我的知識與技能。同時,也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水平,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盡力提高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獨立工作的能力,不斷培養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思想和良好的職業道德。

進修期間,本人嚴格遵守醫院及科室的規章制度,認真履行醫生職責,嚴格要求自己,尊敬師長,踏實工作,關心病人,努力做到不遲到、不早退、不無故曠工及擅自離開工作崗位。按時參加醫院安排的班次及科室的教學查房,微笑迎接新病人。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並做到理論學習有計劃、有重點,病症處理工作有措施、有記錄。總之,雖然時間不長,但是我非常敬重心內一科的全體醫護人員,喜歡他們高超的技術和敬業精神。我想,這次進修對我來説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遇,我要不斷的提高專業知識,牢記老師的教誨和實習經驗,不斷的學習和進步,同時把這些經驗和教誨應用到自己以後的臨牀實踐中,努力做的更好。通過與心內科醫護人員的朝夕相處及危重症患者的監護,收穫頗多,也有若干建議僅供參考:

(1)加強家屬和清醒患者的溝通:入住心內科的患者都是病情危重者,患者家屬焦急、擔心,部分神志清醒的患者由於環境的特殊、病情危重更是焦慮不安;需要醫護人員及時恰當的溝通,消除患者及家屬的顧慮。溝通乃是理解的橋樑,只有加強溝通,才能減少醫患矛盾和糾紛。

(2)心內科病房環境需改善:各種醫療設備的放置,病房的衞生清潔等可以影響到患者的心情,如果加以改善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病情。

感謝醫院領導給予我這次學習與提高的機會,我將繼續努力學習,把進修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加以鞏固並運用到實際的工作中去,以一顆愛心、誠心、責任心更好地服務於患者,讓他們早日康復。

內科醫生進修個人總結範文 篇3

在《精神醫學》第二版教科書上,關於“妄想”的症狀內容部分有這樣一句話,妄想是個體的病理心理狀態,並不針對集體,因為集體的信念有時儘管不合理,也不能歸為病態,如宗教迷信。

這句話七年級看是合情理的,一個羣體同時患有同一種精神疾患、並表現出相同內容的妄想症狀的可能性,可謂是小之又小了。因此假設有一羣人和一個人,他們接受過同等程度的現代高等教育,且均無理由、不可糾正地相信一名不知何來的神祇的存在,那麼這一羣人並不會被診斷為具有妄想症狀,而那單獨的一個人則會。

如果確實如此的話,那麼上面那句話便顯得有些奇怪了。我們判定一個人的思想是否屬於精神病性症狀的依據,並不是其內容較之客觀事實的正確與否,而是根據其內容是否符合“大多數人的狀態”來決定的。換言之,我們將病人診斷為“精神分裂症”的其中一條標準是,你與大多數人不一樣。而這其中透露出來的邏輯則是,與大多數人不一樣便是錯誤的、需要被修正的。

或許這沒有問題。“正常”的意思便是,與實際常人該做的事情一致。其他科室的醫生所做的事情,也確實是令他們患者本不能完成自身機能的器官恢復實際其所應當承擔的作用。但精神科的治療與藥物同其他科室不一樣。它們確實地作用於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高級中樞。在人的精神心理產生的神經生物學尚不清楚的現在,似乎沒有人能夠保證,這樣的處理並不會對病人本身固有的、未病變的區域產生影響。即是説,我們在做的事情,可能是強行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情感和意志,從而把他變成一個與旁人一樣的、“正常”的人。

那麼,需要被這樣治療的病人,他們的病灶又是什麼呢?結論依然是“與大多數人不同”。這個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無法理解他們腦內的世界,因此這大多數人唯一能做到的事情便是將這無法理解的因素徹底排除。這是一種社會學上的民粹主義。因為大多數人是這樣的,所以與之不同的少數分子便是應當被治療、被修正的對象。因為“與大多數不一樣”這件事在現在已經被賦予了“病態”的含義。(好在,在精神科的診斷中很重要的一條依據,是社會功能的評斷)

從這裏得出的推論是需要警惕的。它在冥冥之中低語着,我們治療精神疾病,非常需要當心的則是不要為普遍的、隨處可見的、大眾的思想做了幫手,將勢單力薄的、搖搖欲墜的少數派思想扼死在他們主人的神經突觸裏。

並不是只有我們才產生過這樣的疑慮。自從十七世紀歐洲的人們將精神病人(當時稱作“瘋子”)與一般人隔離開來的時候起,這種多數人的理性對非理性的征服便已確立。“瘋癲”(即精神疾病)被認為是與偷盜、行乞等同的擾亂資產階級城市秩序的罪惡行為。當時的封建-資產階級聯合統治下采取的強制收容隔離措施,便已經將精神病人視作了與正常的、易於管理的人民不同的物種。而後來米歇爾·福柯在他的《瘋癲與文明》一書中提到,自18世紀末,瘋癲被確定為一種精神疾病的那時起,理性與非理性二者之間的交流便破裂了。與文藝復興時期的歌頌、古典時期的隔離都不同,使用各種手段治療精神病人,則意味着我們徹底開始了對於他們的消滅。通過這種治療行為,精神病人變回了“正常”人(或者有一些可接受的缺陷),社會的多數派完成了將少數派化為它自身一部分的一種轉變。這是一種思想對於另一種思想的genocide,是我們對自身無法理解之物做出的、本能一般的攻擊反應。

好在,我們確實有着治療他們的理由。精神病人,尤其是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對他人造成了困擾和危害。因而我們要幫助他們,令他們停止這些行為。那些想要傷害自己的病人則更甚。正常人怎麼會想要傷害自己呢?一定是病人自己不正常導致的。我們無法理解不正常,因此正常與不正常只能在思想的叢林法則中互相搏殺,幸好......

當然,資歷淺微如我,絕無念頭去菲薄精神醫學近兩個世紀的發展,不如説我希望它能夠在今後的社會中獲得越來越多的重視。只是也許,我們在面對一些病人的時候,傾聽和理解就可以發現他們的行為邏輯並無偏離,就可以少開出一張不必要的抗精神病藥物的處方單,真正去治療需要幫助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