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標語的變遷,觀文化的變遷

“楚雖三户,亡秦必楚”“大楚興,陳勝王”被學者認為是中華大地最早的標語口號之一。

從標語的變遷,觀文化的變遷

公元前2XX年爆發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在權衡了“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之後,陳吳做出“舉大計死國”的抉擇。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

一直到明末“闖王來了不納糧”、清末“驅除靼虜,恢復中華”……再到“內除國賊,外抗強權”的吶喊,以及中華大地上歷次革命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65年漫漫長路,標語,未曾有一刻離開過我們的生活。

無論是“高層權力的宣示”,還是“升斗小民的呼喊”;無論是給學生精神食糧的“勵志名言”,還是讓人睹之色變的“計生恐嚇”;無論是激情澎湃的“盛世警句”,還是温情脈脈的“文藝小清新式勸説”……標語,無疑都在屬於它的特有時代發揮着特有的作用。

觸摸歷史的年輪,有太多的印記留給後人。標語,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個小小符號,而這個符號,註定清晰地鐫刻在各個時代的經脈上,它給了我們足夠多的故事、足夠多的思考。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今天,我們從那段紅色歲月開始,簡單梳理了不同時代的典型標語、特色標語。窺斑見豹—從標語的變遷,看中國社會的發展;從標語的變遷,觀文化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