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精選15篇)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 篇1

語文教學內容在總結以往成功教學經驗的同時,將在生態課堂教育理念的引導下,於高一和高二年級教學中側重閲讀教學。高一和高二是提高語文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知識面的關鍵時期學生語文將在高一和高二時期通過閲讀教學的有效實施為高三語文大學聯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精選15篇)

第一,課本篇目必修部分,選擇經典篇目進行課堂學習精講。這一部分,主要是老師引導,按照課堂教學模式的要求,推行課堂學習模式,力圖讓學生在課堂上高效地完成對大學聯考題的針對性題型練習,紮實的完成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

第二,課本篇目選修部分,採取由老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先有老師制定選修課文部分的學案,學生在學案的指引下,根據學習目標的要求,自行完成課文內容的學習。這一部分主要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充分閲讀課本中的經典篇目進行集中學習。

第三,充分利用校內資源進行閲讀。可以採取隔週閲讀的方式,利用語文課堂連堂兩節課的時間進入學校圖書館進行自由閲讀。老師對學生的閲讀有總體規劃,有具體要求,定期查閲學生的閲讀筆記和閲讀心得,指導學生有針對性的選擇圖書,擴大自己的知識視野,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

第四,主題單元閲讀。這一教學活動以課文單元教學目標為指導,結合相關課外資料,通過學生自主活動的方式進行閲讀、寫作及組織活動能力的鍛鍊。老師明確單元閲讀主題目標,提供與本單元主題相

1關的參考資料的篇目,學生自己動手進行課外資料的搜索、篩選和閲讀。因為之前通過對課本必修部分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單元主題內容,所以在蒐集資料閲讀時傾向性會比較明顯,單元教學目標會得到更深入的實現。老師每週利用一節課對學生的課外搜索閲讀成果進行總結,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評出最佳的課外資料和最優的閲讀心得。

爾後,班級彙總。以班報的形式編排成閲讀資料進行班內傳閲。班報採取小組輪流編輯的方式,每週一期,報紙主題切合課本單元主題,版塊內容全部來源於學生自己的資料搜索和整理,形式靈活多樣。這種教學形式既讓全體學生參與其中,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寓知識於趣味中,無形中開拓了學生的知識領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新學期新氣象。希望通過語文閲讀教學計劃的有效實施實現對教學領域的突破,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鞏固學生語文知識基礎,提升語文綜合素養,創造大學聯考語文學科成績的新高。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 篇2

高中階段是人生求學的黃金時段,而高一上學期,又是這個重要學習階段的重要的起始階段。為讓學生掌握高中語文的特點,明白語文學習的思路和方法,熱愛語文,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之中,學得知識,夯實基礎,練好學習語文的基本功,培養語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使其終身受益。為此,高一語文備課組特制定如下計劃。

二、總體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和要求,我們的教學總體目標是:努力使學生在以下五個方面獲得發展。

(一)積累與整合。圍繞所選擇的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瞭解學習方法的多樣性,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據需要,採用適當的方法解決閲讀、交流中的問題。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匯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

(二)感受與鑑賞。閲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具有良好的現代漢語語感,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在閲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通過閲讀和鑑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

(三)思考與領悟。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通過閲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於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發展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樂於進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共同提高。

(四)應用與拓展。能在生活和其他學習領域中,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在語文應用中開闊視野,初步認識自己學習語文的潛能和傾向,根據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愛的領域有所發展。增強文化意識,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

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現象的剖析,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注重跨領域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範圍,通過廣泛的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五)發現與創新。注意觀察語言、文學和中外文化現象,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對未知世界始終懷有強烈的興趣和激情,敢於探異求新,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方法,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閲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學習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動中,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斷提高探究能力,逐步養成嚴謹、求實的學風。

三、新教材的特點及教學重點

(一)教科書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必修共五冊,共用三個學期完成教與學的任務,其他時間由學生按興趣學習選修部分。

(二)必修教材的基本框架:每冊教材共分四個部分,即“閲讀鑑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

1、閲讀鑑賞:這是教材的主體部分,內容是反映當今時代特色的作品。學習重點各不相同:有側重對形象性較強的文學作品的鑑賞,有側重對思變性較強的説理文章進行思考和領悟,有側重應用性較強的文章的閲讀和理解。

2、表達交流:這部分包括“寫作”與“口語交際”兩部分。寫作分4專題;“口語交際”共設計五次活動。

3、梳理探究:每冊共有3個專題,學生可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選擇的學習探究。

4、名著導讀:每冊有2部導讀。主要是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提高思考能力與欣賞水平。

四、具體措施:

(一)積極研究課改實施辦法

高一所有的語文老師都是課改成員。所有成員都要認真學習語文新課程內容,探究其精神實質。充分利用每週的備課組活動時間,有計劃、有步驟地討論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操作程序、教學方法,做到活動主題明確,有中心發言人。

(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堂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而合作學習有利於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因此,我們鼓勵學生在個人鑽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善於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為了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我們提倡並實施在課堂上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可從三個方面落實實施:一是落實課前預習和疑難問題收集制;二是落實課堂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為學生創設交流和表達的時空空間;三是組織語文學習興趣小組,教會學生積極開展合作探究式學習。

(三)多閲讀,開闊眼界,陶冶情操。

除教學上安排的閲讀內容外,我們將充分利用圖書館和閲覽室資源,讓學生積極主動參加課外閲讀,同時要求學生做好摘記(摘抄或剪貼),寫讀後感、讀書心得、學習隨筆等,

這樣,可以提高學生閲讀的速度、理解文章內容的水平,訓練學生學會自己找資料,達到既開闊學生的視野又積累資料的目的。

每週課時組合模式:“一二三”分佈式,即每週一節閲讀課,兩節寫作課,三節課文學習。

課前語文活動突出成語、古詩詞、優秀文章等賞析或簡介。

(四)落實“快準美”和“521”措施

語言表達力爭一個“準”字,讀題、審題、思考、解題等力求一個“快”字,書寫、做題步驟、文面卷面等力求一個“美”字。

“521”培優補差要選好苗子、定好調子、走好路子、用好招子,力爭班級大面積豐收。

五、改變做練習的習慣

如何處理練習問題,我們將嘗試採用以下辦法:

1、整合原則。將一部分練習處理融合到課文教學當中,在課堂上解決。因為練習是圍繞課文內容和單元要求而設計的,它對課堂教學起一定的引導作用。因此,決不能將課堂教學與練習的處理分割開來,而應該將二者巧妙地整合。有專家説:“老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練習的某些問題能夠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解決。”這樣,既讓學生學得輕鬆,又能節省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2、分層原則。新課標在練習設計上富有彈性及開放性,這就為教師和學生自主處理練習提供了靈活的空間。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環境和不同的教學對象採用不同的處理方法。此外,教師在處理練習時應留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更多的選擇空間,各取所需,要求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靈活機動地完成(可設必做、選做、附加題)作業。學生可以把練習中的字詞抄上幾遍;可以發揮想象,把這些字詞連綴成一段文字;也可以摘抄書中含有以上字詞的句子。不同程度的學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學習實際選擇練習的形式。總之,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不再把練習當成負擔。

3、重視過程。處理練習的傳統方式是注重結果,追求答案的準確性。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常常預先設計好結論,然後讓學生千方百計進入所謂標準答案的窠臼。這種消極接受的方式,剝奪了學生獨特的閲讀體驗,把學生變成了不善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兩腳書櫥”。而重視過程策略,是呈現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過程策略要注意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分解和細化。對於一些難度不大的理解性練習,教師也不要急於讓學生説答案,而是先讓他們思考,並將思考的過程説出來,最後再説出答案。運用過程策略,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教給他們科學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由“學會”變成“會學”。

4、評價策略。評價是一種檢測激勵機制。對完成練習的情況做出評價,能使學生形成競爭意識,激勵他們不斷進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運用評價策略要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過去,我們一味強調終結性評價,用百分制、劃分等級等方法來評價學生完成練習的情況,缺乏形成性評價的意識。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評價學生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主動參與精神,認真負責的態度,注意發現並及時表揚他們取得的微小進步,淡化學生之間的差異。同時,練習評價的形式要多樣化,克服過去那種學生練習由教師裁決的單一模式,除了教師評價,還可讓學生互相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從而在評價活動中,既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的興趣,又培養評價意識、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能力和進步的信心。

總之,新教材練習設計的目的不是為了加重學生的負擔,而是為了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課文。課上,引導學生動起來,質疑問難,深入探究,師生一起切磋學問,砥礪思想;課外,通過少而精的作業,積累知識,激發興趣,培養能力。課堂內外,都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 篇3

一、教育教學指導思想

1.結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在語文教學中有步驟地落實現代民主的、開放的和人文化的語文教育理念;

2.推廣我們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已經獲得的經驗,繼續發現新問題,探索新教法,把課堂的研究性閲讀推向深入,爭取形成一套與新課標配套的新課型並加以完善。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確實存在基礎普遍不夠紮實的問題,閲讀能力、分析鑑賞能力及對文章整體感知能力均令人擔憂,且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重視語文。所以,在對學生全面強化督促的同時,如何抓好基礎,強化針對性,有的放矢,探索改進講與練的方法並努力提高效益,就成為這一階段教學的重中之重。

考慮高一學生要進行軍訓,學校要舉行秋季田徑運動會,國慶放假等方面的影響,影響教學計劃的實施,更要考慮學生的學習實際,注重激發學生學習和積極性。

三、教材分析

新教材的體系和構建,在試驗修訂本的基礎上作了“四大改革”:一是建立了閲讀、寫作、口語交際三線並行的教材編寫體系;二是破除了比較複雜的記敍、比較複雜的説明、比較複雜的議論三個階段模式,閲讀部分不再以文體為中心編排,而是結合能力培養目標和課文本身實際組織單元;三是編寫了與教材相配套的《語文讀本》,作為語文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供學生在課外閲讀;四是設計了探究性學習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

1、必修2分為“閲讀鑑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四個部分。前3個部分納入課內學習計劃,“名著導讀”可在課外自主安排。

(一)必修1“閲讀鑑賞”部分所選的課文,既有寫景抒情的詩歌散文名篇,也有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實用文章。4個單元分別是:情感與意象(現代詩歌),提要鈎玄(古代敍事散文),品人與品文(記敍散文),博觀約取(新聞、報告文學)。“表達交流”中的寫作部分主要從寫作內容的角度訓練記敍文的寫作,寫作專題分別是:《心音共鳴 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親近自然 寫景要抓住特徵》《人性光輝 寫人要凸顯個性》《黃河九曲 寫事要有點波瀾》。“口語交際”專題為《朗誦》。“梳理探究”設計的專題有:《優美的漢字》《奇妙的對聯》《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名著導讀”介紹了《論語》和《大衞?科波菲爾》。

(二)必修2“閲讀鑑賞”部分4個單元分別是:情趣與理趣(中外抒情散文),含英咀華(詩經、楚辭、漢魏六朝詩歌),情景交融(古代抒情文),對話與交流(演講辭)。“表達交流”中的寫作部分主要從寫作方法的角度進行記敍文的訓練,寫作專題分別是:直面挫折學習描寫,美的發現 學習 抒情,園丁讚歌 學習選取記敍的角度,想象世界學習虛構。“口語交際”專題為演講。“梳理探究”設計的專題有:成語,中華文化的縮微景觀;修辭無處不在;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名著導讀”介紹了《家》和《巴黎聖母院》兩部長篇小説……

四、 教育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閲讀優秀作品,感受其思想,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在閲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通過閲讀和鑑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在探究活動中,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斷提高探究能力,逐步養成嚴謹、求實的學風。

引導學生能圍繞教學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瞭解學習方法的多樣性,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據具體對象,採用適當的方法解決閲讀、交流中的問題。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會整合,切實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學習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教學構想

1、繼續貫徹國家課程標準計劃的教學思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2、新教材的“減負增效”尤為重要,加強探究性閲讀教學和創造性作文教學的實踐和總結,共同研究課堂三種方式的變革(教學方式、學習方式、評價方式)。

3、閲讀教學要以“點”帶面,關注能力培養的不同層級目標,不斷反思教學的實效性。寫作、口語、文言等內容可作穿插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重視語言的感悟、文言的積累、文化的積澱、文學的評鑑等教學要點的夯實。

4、自由寫作實踐活動也納入正常的語文課堂教學工作之中,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展活動。此外,在常規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學生的“動腦、動口、動手”等語文實踐性能力的培養。

5、繼續探討新教材活動課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式。

六、具體措施

(一)積極研究課改實施辦法。

認真學習語文新課程內容,探究其精神。充分利用每週的備課組活動時間,有計劃、有步驟地討論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操作程序、教學方法。

(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堂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而合作學習有利於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因此,我們鼓勵學生在個人鑽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於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為了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我們提倡並實施在課堂上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組織學習小組,開展合作性學習。落實課前預習疑難問題收集制。課堂教學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努力創設交流、表達空間。

(三)多閲讀,開闊眼界,陶冶情操。

除教學上安排的閲讀內容外,充分利用《語文讀本》擴展學生的閲讀面,培養學生自學語文的能力。積極開展週末閲讀活動,每週精選較有思想性、篇幅短小的現當代美文和文言短文,提供給學生閲讀,努力通過學生的自身積累和教師的指導,從閲讀習慣、語感等多方面提升學生閲讀能力。充分利用圖書館和網上的資源,讓學生閲讀更多的課外知識,同時要求做好摘記,寫讀後感、隨筆等,這樣,提高學生閲讀的速度、理解文章內容的水平,訓練學生學會自己找資料,既達到開闊學生的視野又積累資料的目的。課前語文活動突出成語、古詩詞、好書等介紹。

(四)加強備課組合作交流,統一教學和複習進度、統一練習等。加強備課組內聽課評課活動。為完成教學目標,在集體備課、分工合作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電子備課、電腦教學的優勢,努力探索並走出一條課改的路子,使學生真正想學、樂學和會學,真正愛上語文這門課。明確職責,分工合作,同心協力,面對新教材、新內容,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實行備課資料資源共享,備課方式各施所長。同時,通過相互聽課、評課,相互促進,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更好地實現教學目的。

(五)注重初高中知識銜接,充分利用課前3分鐘。課上,引導學生動起來,質疑問難,深入探究,師生一起切磋學問,砥礪思想;課外,通過少而精的作業,積累知識,激發興趣,培養能力。課堂內外,都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

(六)注重基礎知識和積累和閲讀能力的提高相結合,注重鑑賞水平和表達能力的提高,講練結合。加強對學生的個別輔導,利用好早讀、早自習和課間時間。作業精選精批,及時校對講解。認真組織好單元考、模塊考試、期末考試的複習工作。

(七)積極參加教育主管部門及學校安排組織的各項教學教研活動,發揮學科組和備課組的集體優勢,集思廣益,共同進步。加強理論學習,更新教學觀念,提高教師自身的思想和業務素質。強化教學教研意識,積極承擔課題研究及學校校本教材的編寫,撰寫學科教學論文,提高教學教研能力。加強與外界交流,及時瞭解教學、大學聯考的最新信息。

(八)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及教研活動。20--年1月上旬組織舉辦高一學生“感恩”為主題的演講比賽,20--年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舉辦學科組課堂教學競賽活動。利用課外活動時間觀看鋼筆字規範書寫視頻,強化學生規範書寫的意識。引導和指導學生成立語文學習相關的興趣小組及社團。

七、本期教學進度安排表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 篇4

一、教學目標

1.感受蘇詞的豪放風格。

2.瞭解作者渴望為國效力的思想與壯志未酬的苦悶,正確理解“人生如夢”的思想情緒。

3.理解《赤壁懷古》一詞中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4.誦讀、背誦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怎樣正確理解《赤壁懷古》的思想內容?

《赤壁懷古》融寫景、懷古、抒情為一體,從描繪古戰場的雄奇景色入手,贊一代儒將周瑜的豐功偉績,抒發作者個人的貶謫失意、功業無成的感慨。結尾處“人生如夢”的感慨是作者迅速從惆悵失意中排解出來,表達蘇軾特有的曠達灑脱情懷。

2.作為豪放派代表詞人的蘇軾在寫作上有什麼特色?怎樣理解《赤壁懷古》的藝術特色?

蘇軾以詩為詞,使詞的內容不再拘於傳統的離愁別緒,反映較廣闊的社會生活,拓寬了詞的題材;使詞的形式不再為規定的宮調、身律所束縛,一掃詞的柔弱氣息,開創了豪放詞派。蘇詞氣勢雄偉,一瀉千里,提高了詞的意境。《赤壁懷古》是豪放派宋詞的代表作,詞的主旋律感情激盪,氣勢雄壯。全詞借古抒懷,將寫景、詠史、抒情容為一體,借詠史抒發作者積極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業無成的感慨。

三、學生特點分析:

1、學習特點:學習對象為高一學生,對學習資源利用和知識信息的獲取、加工、處理與綜合能力較低,但富有朝氣且對本課學習有濃厚興趣。

2.學習習慣:知識面仍較為狹隘,習慣於教師滿堂灌式的被動接受式的傳統教學,缺乏獨立發現和自主學習能力。

3.學習交往:多表現為個別化學習,課堂上羣體性的小組交流與協同討論學習機會很少。

四、學法指導

採用誦讀感悟式教學。本詞是宋詞中的經典,文辭優美,感情濃厚,境界開闊,應引導學生多多誦讀,品味語言,感悟意境,特別是抒情部分更要細心玩味。誦讀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既加強了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一石二鳥。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課前三分鐘播放《滾滾長江東逝水》。

剛才我所播放的歌曲應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它是《三國演義》的片頭曲。在前奏部分,我們首先聽到的是戰爭前的鼓角爭鳴,這樣的歌曲我們自然而然就聯想到三國這個充滿紛爭的時代,是個亂世。但亂世容易產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蹟可以讓後來人來品評。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開講以來最為火熱的,也是對三國人物的一個品評——《易中天品三國》。那麼大家來讀一下這幾個詩句,看一下這些詩句所品評的具體是哪些英雄人物呢?

展示: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寫鞠躬盡瘁的諸葛亮)

天下英雄誰敵手?生子當如孫仲謀。 (寫弛馬射虎的孫權)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寫足智多謀的周瑜)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寫能文能武的曹操)

你們最欣賞哪一位英雄呢?(學生自由發言)(張飛:勇猛豪爽、天真魯莽;趙雲:忠肝義膽、武藝超羣;黃忠:老當益壯、獻身精神;周瑜:年輕有為、足智多謀)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蘇軾最欣賞的又是誰呢?(周瑜)三國時代湧現出這麼多的英雄人物,為什麼蘇軾偏偏就對周瑜情有獨鍾呢?(板書:為何獨愛周瑜?)

現在就讓我們開聲來朗讀,在文章中尋找問題的答案。

【朗讀環節】

1、全班齊讀。

朗讀提示:這首詞歷來被稱做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作,課文第42頁有這麼一句話:“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意思就是説像這類豪放派的文章應該讀得高亢激昂、鏗鏘有力。

2、名家範讀。

節奏感很強: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經過剛才的朗讀,大家所感受到的這首詞的基本感情基調是怎樣的呢?(豪放)

這就是我們對這首詞的初步感知了。而蘇軾是如何體現出這股豪放的,我們後頭見分曉。(板書:如何體現豪放的精神?)

【題目】

“念奴嬌”為詞牌名,念奴是唐代一個很著名的歌妓,調因此而得名。題目是“赤壁懷古”,告訴我們這首詞的主要內容是蘇東坡在赤壁這個地方遊覽的時候,觸景生情,進行懷古,緬懷古人。(板書: 勾畫美景————緬懷古人)

蘇軾是如何安排這兩塊內容的?我們接着往下看。

【寫景片段分析】

1、學生齊讀文章的寫景片段(上闕)

2、提問:上闕描寫了赤壁古戰場怎樣的景色?或你腦海中的意境,它的特點是怎樣的?請用一個精煉的詞或詞組來概括。

討論明確:雄渾、壯闊,撼人心魄,氣勢恢宏、磅礴、似有氣吞天下之勢等等。(答案不求完全統一,意思接近即可。)

3、提問:我們沒有親眼目睹赤壁的壯觀,但卻能感受到一種雄渾壯闊的意境來,這完全得益於作者用詞的藝術。你覺得上闕中哪些詞用得很有味道,為什麼?

學生思考,交流,討論明確:三個詞――淘、穿、卷。

( 1 )淘。不僅寫出了長江奔流的氣勢,而且將寫景與寫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定出了歷史的推進。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曠遠、深邃的意境,給了我們一個廣闊的空間與時間的概念。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的故事,一個“淘”字,一下了如過電影般推到了我們的眼前。讀到這樣詩句,讓我們的耳邊似乎又響起了《三國演義》中的那首捲簾詞。(一起背誦)“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可以這樣説滾滾東流的江水已經超脱了物理意義上水的概念,它已經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

( 2 )穿。寫出了山巖高聳入雲的動勢以及山崖的陡峭。

( 3 )卷:寫出了浪花的洶湧,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老師想到了柳永的《望海潮》中也有一個“卷”字。“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一個“卷”字寫出了錢塘江大潮的壯觀,可謂有聲有色。

古戰場到如今也算是一個旅遊景點了,根據作者的介紹,如果讓你們為之拍一個宣傳片,你們會怎樣安排鏡頭呢?

你看這圖片,先來大處的景,大江洶湧奔騰,然後鏡頭往前移,目標慢慢縮小,看到了陡峭的山崖散亂地直刺雲霄,洶湧的駭浪猛烈搏擊着江岸,滔滔江流捲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於是整張圖景明瞭了,你們看江水奔馬轟雷,十分驚心動魄。而我們為之配上台詞的話,就可以用上“大江東去”“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如畫的江山透着的是如此非凡的氣勢,有種“天風海雨逼人”之感。

【人物形象分析】

好了,舞台佈置完畢,序幕拉開,背景就是如畫的江山。追光燈亮起來了,照在了哪裏啊?(豪傑。打在了周瑜身上,主人公出場了)

這個周瑜怎麼樣啊?我們一起來讀一下有關周瑜的片段。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1、稱呼:公瑾、周郎 (稱字,而不是直呼名諱,有着對周瑜的尊敬,親切)

2、婚姻:小喬初嫁了(我們平常説“出嫁”是哪兩個字呢?——出嫁。問題來了,考慮一下,我們平時所接觸到的“出嫁”與這邊看到的“初嫁”,效果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教師總結:蘇軾記周瑜,主要是記起赤壁之戰,但在此卻插入了10年前的生活細節,“小喬剛剛出嫁”,這是不符合實際的,但如果按實際情況選擇了“出嫁”這個詞語的話,小喬已為老喬,那麼便不夠美了,而周瑜同樣的也在變化,所以美女襯英雄,以“小喬剛出嫁”這點更襯出周瑜的年輕有為、春風得意,足以令人豔羨。藝術嘛,為了表達需要,有時可以虛構的。

3、長相——雄姿英發、羽扇綸巾(這是周瑜的儀容裝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裝儒雅、風度翩翩,是當時時髦的儒將打扮,更顯出了他作為指揮官的那種瀟灑從容。)

4、作戰能力——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打仗卻還在談笑,顯然不把敵人放在心上,對戰爭有着必勝的把握。赤壁之戰對於東吳來説,是一場以弱抗強的戰爭,3萬對10萬。而作為統帥的周瑜不僅沒有絲毫的畏懼,反而越發地從容、沉着。談笑間,藉着東南風,巧用火攻燒掉了曹操的戰船。“檣櫓”點出了水戰,“灰飛煙滅”點出了火攻的特點,精確地概括整個戰爭的勝利場面。)

到這邊我們可以看到由“遙想”二字領起的六句,塑造了一個青年將領周瑜意氣風發、春風得意的形象。

【蘇軾內心】

江山依舊,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業的戰場,卻是蘇軾被貶謫後流連的去處。面對着這樣的周瑜,蘇軾心裏自是有個比較,且看二人的對比資料,板書如下:

周瑜————蘇軾

年齡: 34 歲   47 歲

生活:幸福美滿 屢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華髮

際遇:功成名就 壯志未酬

周瑜24歲被授予“建威中郎將”,並娶了江東美女小喬,34歲為孫劉聯盟赤壁之戰的總指揮,而蘇軾呢?

我們所認識的蘇軾是很有才華的,詩歌方面與江西詩派的核心人物黃庭堅並稱“蘇黃”;詞方面與辛棄疾並稱“蘇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蘇辛”;書法方面與米芾黃庭堅、蔡襄並稱“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於“唐宋八大家”。可見他是十分有才華的,但是他的仕途卻頗為坎坷。蘇東坡來黃州之前,官場受挫,險遭殺頭之禍。在文化圈裏,也倍受非議與妒忌,他是帶着疲憊,滿心僥倖而又滿心絕望地,傷痕累累地來到黃州這個當時還很荒涼的小鎮。這時的他已47歲,老之將至,卻功業無成。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普遍存在着一種出世與入世的精神矛盾,也難怪蘇軾發出了“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了。他想到自己年歲已老,卻無法如周瑜般建功立業,可以説是壯志未酬,心中湧動的是一種惆悵與失意。

【人生態度】

但作者沒有被這種惆悵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當中。“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其實也就是他的一種人生態度。蘇軾對比周瑜,這落差是極大的,更增添了他壯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蒼涼,消沉之情是難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極嗎?蘇軾畢竟是蘇軾,他特別想得開,“人生如夢”,人生猶如夢一般,所有風流人物不也都隨着大江而東去,洗滌盪盡了嗎!那麼又何必去執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特別灑脱,把酒灑在地上祭奠江月了。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變化的,由開始的激昂慷慨,到後來的惆悵失意,最後趨於平靜。

【誦讀體驗】

【歸納總結】

學生參考板書,解決第二個問題:豪放詞風的具體體現?

一方面表現在對赤壁之景的描寫上:“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畫面波瀾壯闊,雄奇壯美。另一方面表現在作者的人生態度上,通過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心態。

這就是蘇軾的全詞了,上半闕寫景,景物烘托出了下半闋的人——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發出了自己壯志難酬之情。

【佈置作業】

背誦全詞。

預習《定風波》,試比較兩首詞在風格上的異同。

【板書設計】

念奴嬌·赤壁懷古

(一)勾畫美景———緬懷古人

亂石穿空 雄姿英發

驚濤拍岸 羽扇綸巾

捲起千堆雪 檣櫓灰飛煙滅

(二)周瑜————蘇軾

年齡: 34 歲   47 歲

生活:幸福美滿 屢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 早生華髮

際遇:功成名就 壯志未酬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 篇5

教學方式:對比閲讀教學、探究學習

教學重難點:體會詞人前後期作品中的別樣“愁”情:

1. 瞭解個人生活遭遇與作品創作的密切關係。

2. 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屬性。

(課前五分鐘循環播放“李清照畫像”幻燈片,配以王祖賢唱的《聲聲慢》曲,意在激發學生興趣,營造氣氛,讓生更易融入到詞的意境當中)

一. 以《如夢令》、《醉花陰》導入

出示幻燈片1:李清照自畫像

(師)畫中這位嫻靜清秀的女子端坐於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誤入藕花深處”,不遠處有一羣水鳥驚飛四散。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當你看到這幅畫時,你會想起哪句詩句?——(“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出自李清照的《如夢令》)

出示幻燈片2:〈如夢令〉文字

問:此詞寫了詞人怎樣的感情?——(樂。寫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鄉溪亭遊玩時的情景。通過這首詞,我們看到了少女時代的李清照無憂無慮的生活和閒適的心情。然而,這樣的心情是否貫穿她生命的終始呢?)

出示幻燈片3:《醉花陰》文字

問:此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感情?——愁

什麼樣的“愁”——離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簡介(先讓生回答師做最後總結)

出示幻燈片4:李清照簡介

[明確]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嶺。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門世家,父親李格飛師從蘇軾,著名經史學家;母親王氏也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能詩能文;李清照從小耳濡目染,也聰明伶俐,善於音律,能詩作詞。18歲嫁給門當户對的太學士趙明誠為妻。兩人情趣相投,你耕田來我織布,對不對?NO,應該是你吟詩來我作對。趙還熱衷與金石的研究,李還與其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蒐集整理,夫妻感情篤厚,家庭美滿幸福。

(後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兩年後(1127年)北宋滅亡。從此,李的個人命運也隨着國家命運的改變而改變。李一家被迫南遷避難,兩年後(1129),其夫趙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個人,此後生活一直不如意,經歷了珍藏多年的金石書畫丟失事件、再婚離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嚐盡了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國之恨。

李清照的詞前期多寫大家閨秀的生活情趣、閨怨離愁;後期的詞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詞風而充滿了哀婉淒涼,多寫其悼亡之悲、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

我們來看她的一篇後期的作品〈聲聲慢〉

出示幻燈片5:〈聲聲慢〉文字

二. 朗誦,初步感知詞人別樣愁情

1. 生齊讀

2. 師範讀

問:讀了這首詞你讀出了什麼?在感情上,與〈醉〉的共同點是什麼?——“愁”

出示幻燈片6:“愁”字

問:整體感知——詞人描寫在殘秋的所見所聞所感來充分展示了她所處的冷清悲涼的環境氣氛及其飽經國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內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

3. 生個人自由朗讀,給出自讀提示

出示幻燈片7:品讀詞人別樣愁情

(品讀提示:)

1.聯繫詞人的生活遭遇來品讀(略)2. 抓住詞中直接抒情的句子來品讀

3.抓住詞中選擇的意象來品讀

三. 鑑賞〈聲聲慢〉

1.提問一生:找出詞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出示幻燈片8:“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出示幻燈片9:“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分析起句)

出示幻燈片10:起句分析圖

起句形象用了七組疊詞,直接抒情,委婉細緻地表達了作者在遭受重創鉅痛後的愁苦的心情。

尋尋覓覓 冷冷清清 悽悽慘慘慼戚

| | |

人的動作、神態 環境的悲涼 內心世界的巨大傷痛

①李清照在經歷了國破家亡、夫死、金石丟失、再婚離婚等一系列打擊之後,內心極度哀愁,再加之一人孤處、無兒無女、無依無靠,更是百無聊賴、空虛惆悵、失落迷茫。為了派遣這種哀愁,作者一大早就開始了漫無目的的尋覓。她在尋覓些什麼呢?是少女時代快樂的生活嗎,還是夫妻情深、甜蜜愛情?……

②環境的“冷清”更襯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可插入月考時“冷清”和“清冷”的區別。

③尋覓的結果不但沒有尋回失去的東西,不但沒有減輕內心的傷痛,反而在這冷清的環境中更生一種淒涼、慘淡、悲慼。

問:運用疊詞的作用?(——音樂美、增強感情)

舉列:朱自清〈荷塘月色〉

起句不尋常,連用七組疊詞,這是李的大膽創新,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是詩賦曲中也絕無僅有的。真可謂“前無古人”,當然“後有來者”。李對音律有極深的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在齒舌音間來回反覆吟唱,讀起來朗朗上口又別有一番愁情。

略析“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此句寫氣温驟變的感受:點明節令——秋天。秋天的天氣變化無常,忽暖忽冷。在這樣的天氣里人也睡不好,最難調理休息。並非天氣原因而是人的心情。

2.間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引出意象概念

讓生找出詞中的主要意象

同步出示幻燈片11:選取典型意象1)詳析“酒”意象的特定屬性(“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出示幻燈片12:酒

問:為何説是“淡酒”?——並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覺得酒味淡,這是一種主觀感受。一個“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淒涼慘淡。

先讓生思考回答一些關於酒表示愁情的詩句。

後師明確:最初飲酒是樂事,要與神靈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邊飲酒一邊做遊戲這在宮廷宴會誰最常見。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囑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蘇軾〈赤壁賦〉“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

到了漢末,天下動亂,連年戰爭,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曹操就發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感慨。這種憂是時光流逝而未建功立業的苦痛。最終這種“憂”也不能排解“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唐朝是詩歌創作的高峯期,酒的消耗與詩的產量成正比。“李白一斗酒出百篇”,可以説李白的詩是一篇篇醉出來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酒消愁愁更愁”

艱難苦恨煩霜鬢,潦倒新停拙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國之恨)

得出結論:酒是“愁”的象徵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離愁)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柳永《雨霖鈴》(離愁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離愁)

2)“秋風”意象略講

出示幻燈片13:“秋風”意象“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自古逢秋悲寂寥”“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得出結論:秋風渲染愁情。

3)“過雁”意象分析。“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問:為什麼作者看到過雁會“正傷心”?

因為“卻是舊時相識”這正是傷心的由來。本該北歸的大雁卻向南飛來,而詞人當時也正在南方避難,真可謂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然而這過雁不正是以前經常為詞人傳遞相思之情的那一羣過雁嗎?(《一剪梅》:“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過雁還是那隻過雁,只不過物是人非,收信的那個人已經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過雁不禁悲從中來。

出示幻燈片14:“過雁”意象

雁足傳書為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來,寫國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雁歸來”

得出結論:過雁象徵離愁。

下闋:由遠及近,轉入對自己庭院內眼前殘秋之景的具體描繪,進一步表達愁情。

4)略析“黃花”意象。“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史正志《菊譜》:“菊草本也,以黃為正,所以概稱黃花。”“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醉花陰》

這兩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顏、孤苦飄零的晚境,再無當年“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的雅緻了。到這裏,作者的感情已漸漸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詳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壯志難酬之愁)“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李煜《相見歡》

(亡國之愁)梧桐一葉知秋,本身就是牽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悽苦的秋雨,不僅滴在

耳邊,更滴向心頭。

“秋雨梧桐葉落時”——白居易《長恨歌》: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這句主要寫聲,以聲襯情。尤其是“點點滴滴”一語,極富頓挫淒涼之感。

7)結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是對前文的概括,“乍暖還寒”、“晚來風急”、“舊時雁過”、“滿地黃花”等這些情景,浸滿了作者悽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這些呢?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家國之恨、孤獨之病等等,僅用一個愁字又如何概括得盡呢!?過雁、黃花、梧桐細雨……眼前這一切使詞人的哀愁重重疊加,直至無以復加,不知怎樣形容,也難以形容,於是詞人再也不用什麼鋪墊、渲染、對比,而是直截了當地説“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反而更覺神妙,更有韻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連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稍覺遜色了。因為李後主的愁還可形容,而詞人的愁緒則非筆墨所能形容的。

四. 較閲讀〈醉〉、〈聲〉兩種不同愁情

五. 小結

出示幻燈片20:小結

通過對比,我們清晰看到了詞人早晚期詞作迥然不同的風格。由此可見,個人遭遇和文學創作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同時,抓住詞中所選擇的意象,在這些意象背後,我們看見了一個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詞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調。早年的“愁”是“閨怨”、“離愁”、“相思之愁”,是“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是“為賦新詞強説愁”。 晚年的“愁”則是在經理了顛沛之苦、喪夫之痛、亡國之恨之後的“欲説還休”的愁,是一種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鷓鴣天

晏幾道

十里樓台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 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耐歸期未可期。

1.在這首詞中,作者為什麼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

2.最後兩句是什麼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是淒涼哀傷的象徵。由文中“聲聲只道不如歸”可知,其叫聲象“不如歸去”,聯繫“行人”一詞,就可知本詞主題是遊子懷鄉。

最後兩句既是自言自語又是對杜鵑問的回答。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決定歸期,生活不能自己主宰。”爭奈“意”無奈“,正式遊子思家而有家難歸的感慨。

六.探究性作業:

根據所學知識,蒐集相關作品,比較分析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詩人表現其“愁緒”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義。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作品內容與情感;理解詩歌意思,背誦詩歌。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在反覆閲讀的基礎上,體會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園之思;引導學生多角度鑑賞最後一個章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詩歌的整體理解和誦讀中,讓學生體會詩中戍卒家園之思與保家衞國英勇頑強的精神,樹立正確的家國觀念。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主人公複雜的心情;學生在老師引導下獨立閲讀、獨立思考,基本能夠獨立用生動的語言表達自己的閲讀感受。

教學難點 理解主人公對家園之思的深切之情。

一、導

翻開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你會發現,人類歷史的車輪,並不都是從温馨寧靜的田園中穿過,而是常常碾壓着累累屍骨前行。戰爭,一直是人類文學的一個永恆話題。今天,就讓我們來欣賞《詩經•小雅》中的《采薇》這首詩,去感受幾千年前的古人對戰爭苦難的體味,去感受積澱在其中的真切的複雜的人生百味。

出示本文學習目標。

二、讀

1.學生自由誦讀、翻譯。

重點理解的句子:(1)歲亦莫止(2)我心孔疚(3)載飢載渴(4)王事靡盬(5)我行不來(6)彼路斯何(7)四牡騤騤(8)小人所腓(9)象弭魚服(10)雨雪霏霏。

2.整體把握

思考:這首詩表現了什麼樣的主題?

明確:《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裏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裏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

明確:“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3. 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問題:你覺得詩歌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寫什麼內容?

要點提示:

第一、二、三、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以及軍旅生活之勞苦。

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的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於外不得歸家的怨敵、思家與盼歸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啟居”是這一心情產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話説:“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的戰士的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徵卒的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的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着這個基調敍寫的。

朱熹在《詩集傳》中説“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詩仍以薇菜逐漸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飢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了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鬥之後,戰爭的倖存者終於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並沒有寫士卒勝利後的喜悦,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後內心深處的淒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飢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麼艱難。

三、析

1、觀察本詩前三章,看看形式上有何特點,使用這種手法有什麼好處?

前三章,章與章往往句型重複,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很明顯,這三章,在章法上採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

使用這種手法的好處是:在內容上,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時序的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

在音節上,反覆吟唱,一唱三歎,音節和諧,旋律協調,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美。

2、從4-5章來看,請結合“四牡騤騤”、“四牡翼翼”“四牡業業”“象弭魚服”等詩句,説説本詩描寫戰爭場面的特色。

這兩章是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寫的是戰車、戰馬、象弭、魚服以及士兵的勞累奔波、飢渴難當,通過這些具體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展現戰爭生活的圖景。沒有寫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廝打拼殺,但戰爭的殘酷已可想見。

3、詩歌小結:這首詩表現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裏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重點表現對故鄉的思念。 採用了起興、重章疊句、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起到了強化畫面、音韻、情感的作用。

四、探

1、播放余光中的《鄉愁》,為詩歌情境作鋪墊。

2、齊聲誦讀,抓住重點詩句進行品讀,把全詩的內容梳理分為三個階段,采薇思歸、疆場思歸、歸家之哀,重新回顧全詩內容。

引用渲染: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漢樂府《十五從軍徵》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渡漢江》

3、合作探究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歷來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請談談你的理解。

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鑑前人賞析佳句:

此詩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奏生還,樂矣,何哀知有耶?”又説“末乃言歸途景物,並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傷神。絕世文情,千古常新。” ——方玉潤《詩經原始》

謝公(謝安)因弟子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劉義慶《世説新語·文學》

《采薇》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寫景而情與之俱。徵役之況,歲月之感,胥在言外。——錢鍾書

⑵參考賞析: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春天裏,微風吹拂,楊柳輕柔飛揚。——依依惜別之情

寒冬時節,雨雪飄飛,紛紛揚揚。——傷感哀痛之情

②以樂景寫哀情(反襯):

"焦慮不堪的家人甚至對最美的景色也沒有感覺。"——《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第一卷

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王夫之

③對比

時序 “今——昔”

景物 柳——雪”

人生 “往——來”

活動小結,畫面再現 :讀到這裏,我們彷彿看見一個身心憔悴的戍邊戰士,冒着大雪,沿着泥濘的小路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大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歎息……

4、背誦比拼

齊讀詩歌。

教師提示要點,鼓勵學生個人背誦。

齊背詩歌。

五、拓

1、閲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秋 思 張籍

洛陽城裏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説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王安石評論張籍詩歌的風格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常”的細節?表達了他什麼樣的情感?

參考賞析:詩中作者寫了這樣一個細節:家書將要發出時,又覺得有話要説,故“又開封”。作者客居洛陽見秋風起,從而引起對家鄉親人無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開信封補寫。

2、有感而發

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

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師生互相點評。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 篇7

個人成長措施:

1、讀書——開拓自己的視野

讀書的過程便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書籍是教師的精神家園,只有愛讀書的教師,才會從自己的書籍中汲取力量,豐富自己,使自己“腹有詩書氣自華”,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充實自己的理論,讀書看報,廣泛涉獵教育學、心理學思品教學理論書籍,知道最前沿的語文理論研究,瞭解當今思品教學的發展,使自己充分與時代接軌。同時在平日的生活中,為了真正實現大思品教學觀念,我要充分開拓自己的視野,真正實現自己知識的積累,使自己知識的量和麪大幅度拓展,深入瞭解教材之外的思品世界。

2、反思——教師成長的必經之路。

以前的教學中,我是相對懶惰的,對於自己教學中的很多問題、認識、困惑經常是一帶而過,以後的教學我要充分走近學生,瞭解他們的世界,聽他們對於我教學中可取與不可取的認識,及時總結自己教學中的點點滴滴,歸納成與敗的原因,並做好詳細的記錄。把寫教學反思充分堅持下來,避免一曝十寒,養成習慣,形成規律,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對於教學中,自己不懂的地方,經常去詢問同事、專家,養成查閲資料的好習慣。真正反思自己,在反思中成長自己,切實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3、課堂——教師成長的舞台。

努力向專家、名師、優秀教師學習,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使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以及手段有更大的發展,在自己的教學中努力改變平庸的課堂教學模式,構建主動學習、主動參與、主動發展的教學模式,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堂課,每堂課爭取至少有一個亮點,完成從一名合格教師向學者型教師的轉變,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同時積極藉助書籍和網絡,學習他人優秀的教學案例,課堂實錄,課堂教學的視頻,向名師靠近,學習他們教材解讀的智慧,學習他們對於課堂教學的把握,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要躬行,積極把自己的所學應用於實踐,使自己對於教學的認識,不僅停留在理論的角度,還要更多的實踐,同時在實踐中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多請同事、教研員、領導指導自己的教學,詢問學生自己教學的不足和改進之處,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更上一個新的高度,有更多的精彩解讀。

4、研究——不斷提升自己

以前的教學中,我對於自己的教學缺乏研究,13年的教學以一種自發隨波逐流的方式前進,學習了很多新的知識與理論,也忘記了更多的知識和理論,我曾想自己多年的教學留下了多少足跡,以前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現在依然感覺棘手,以前自己不能深入解讀的古詩類文體,如今自己依然覺得很難。自己的教案上留下的更多的是教案的模仿。因此以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研究,從一個教材的“擴音器”,到能真正有自己視角研究自己的教學,在學習他人的長處中,更多的學會能夠做到學以致用,學會合理的消化,與時代接軌自己的教育思想,研究自己教學行為,分析自己課堂中學生的表現,記錄自己教學的點點滴滴,閲讀自己專業書籍的同時,記錄形成自己教育觀點。有自己對於教學教育的認識與體驗。

5、修養——豐富自己,做好自己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教育最重要的是育人,在教書時育人,在育人中教書,而且要有一套藝術,在“潤物細無聲”中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這樣的老師才會受到學生的歡迎,關心和熱愛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孩子的點滴成長,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滿足孩子發展的需求,樹立起“一切為孩子”的崇高思想。並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提醒自己,加強自身修養,以身作則,用心努力,形成自己良好的個性修養,有堅持、有毅力,有愛心,真心真誠對待自己的學生,用心成長自己的工作。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做一名與時俱進的好老師,關注每一個學生成長的點點滴滴,做好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識修養、理論修養、人格修養,做一名學生喜歡、家長滿意的合格老師。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 篇8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瞭解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的性格特點以及小説刻畫這些人物所運用的外貌描寫、語言描寫等主要方法。

2.學習本文圍繞中心事件運用多種方法介紹人物的寫法。

3.瞭解古典小説中常用的、古今義不同的一些詞語的含義。

二、過程和方法

誦讀、感悟、理解、討論、比較、鑑賞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認識《紅樓夢》的反封建意義和作者曹雪芹對當時社會黑暗現實的批判態度。

●重點、難點

人物的性格特點及描寫人物的方法是重點,體會《紅樓夢》一書的反封建意義是難點。

●教學思考

1.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本文內容,教師可簡介《紅樓夢》開頭1—5回的內容。

2.作者介紹最好簡要些,切勿把學生引入對作者家世的考證中去。

3.講授中應把人物的性格特點及描寫人物的方法作為重點,體會《紅樓夢》一書的反封建意義。

4.如有條件,讓學生看一次《紅樓夢》影視劇中的有關部分,或閲讀《紅樓夢》全書。

●教學工具

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率。可用ppt課件及有關《紅樓夢》音像資料。

●教學時數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預習

藉助註釋和工具書,通讀課文,初步感受。

二、導入

播放《枉凝眉》歌曲: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説沒奇緣,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説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曹雪芹的《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説的珠穆朗瑪峯。今天,我們隨林黛玉一起進賈府,去見見賈府的人物,去看看賈府繁盛,並設身處地的去感受林黛玉的心境。

三、鋪墊

1.介紹曹雪芹和《紅樓夢》(ppt)

(在自學預習的前提下,也可以由學生介紹,教師再作些補充)。

曹雪芹,名霑,字夢阮,號雪芹。生於1715年,卒於1763年。康熙皇帝時,曹雪芹家是非常顯赫的貴族世家。雍正皇帝即位之後,曹雪芹的父親因與皇家派別鬥爭有牽連,被罷官抄家,曹家從此敗落了。曹雪芹的一生經歷了曹家由興盛到衰敗的過程,早年過着豪華的公子生活,晚年卻窮愁潦倒,賣畫度日,生活於貧困之中。這種天壤之別的生活變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經歷,對社會上種.種黑暗產生了不滿,這就為創作《紅樓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紅樓夢》,又名《石頭記》,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藝術性的偉大作品,在我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全書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為中心,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和腐朽本質,揭示了封建社會必然崩潰的歷史發展趨勢。

2.簡要介紹《紅樓夢》開頭五回的內容。(ppt)

介紹時,無需細述情節。只講梗概,重要的是講清楚與課文有關的地方,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林黛玉進賈府》節選自《紅樓夢》第三回,是全書序幕的一個組成部分。《紅樓夢》的序幕由前五回構成,分別從不同角度,為全書情節的開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們之間既有聯繫,又各有側重。因此,為了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有必要對前五回的內容做一概要的瞭解。

第一回是開篇。先用“女媧補天”“木石前盟”兩個神話故事作楔子,為塑造賈寶玉的性格和描寫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戀愛故事,染上一層浪漫主義色彩。在“女媧補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寫了一塊“無材補天,幻形入世”的頑石,這便是隨賈寶玉一起降生、又為賈寶玉隨身佩戴的“通靈寶玉”。它對賈寶玉的叛逆性格有隱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無“補天”之材,是個不符合封建社會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與封建主義相對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從天而降的頑石一樣的“頑劣”性,難以為世俗所改變。“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這塊“無材補天”的頑石與絳珠仙草的關係,説明這頑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變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絳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歲月,後來遂脱去草木之態,幻化人形,修成女體。在這頑石下世之時,她為酬報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這絳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為有這段姻緣,在林黛玉初見寶玉時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裏見過一般”的感覺;賈寶玉也覺得“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看着面善,心裏就算是舊相識,今日只作遠別重逢”。至於“還淚”之説,正與節選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時,除非從此以後總不許見哭聲”相照應。

第二回是交代賈府人物。通過“冷子興演説榮國府”,簡要地介紹了賈府中的人物關係,為讀者閲讀全書開列了一個簡明“人物表”。賈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關係,大致可列表圖示如下:

賈敷

寧國公 賈演-賈代化 賈珍——賈蓉

賈敬 (秦可卿)

賈惜春賈赦 賈璉 巧姐

(邢夫人) (王熙鳳)

賈迎春賈珠 賈蘭

榮國公 賈源-賈代善 賈政 (李紈)

(賈母) (王夫人) 賈元春

賈寶玉

賈探春(趙姨娘所生)

賈敏

(林如海) 林黛玉(注:畫線人物,冷子興演説時已不在世,括號內的人物,是上一個人物的配偶。)

第三回是介紹小説的典型環境──通過林黛玉的耳聞目睹對賈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寫。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是這一回中介紹賈府人物、描寫賈府環境的線索。

第四回是展現小説更廣闊的社會背景。通過《葫蘆僧判斷葫蘆案》介紹了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關係,把賈府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中來描寫,使之更具有典型意義。同時由薛蟠的案件自然帶出寶釵進賈府的情節。

第五回是全書的總綱。通過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利用畫冊、判詞及歌曲的形式,隱喻含蓄地將《紅樓夢》眾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發展和結局交代出來。《紅樓夢》只流傳下80回,遺失了結尾,因此,對於《紅樓夢》中人物的命運,基本上是依據這些隱喻揣摩出來的。

至此,全書的主要人物、背景、發展脈絡、人物命運基本上交代出來,小説的情節發展便在此基礎上展開了。

四、認字解詞

認字解詞是教學中的重要一環,特別是古典小説中的一些古今義不同的詞語、容易讀錯寫錯的字詞,應當要求學生理解掌握。課文中有些不常用的偏僻字詞,可以不作為教學重點。

字詞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利用工具書查音、註釋,教師檢查訂正;也可以由教師利用卡片、投影片出示一些字詞,學生拼讀講解。

字詞教學要利用課本的註解,還要注意解決課後練習中的有關問題。

字詞舉例:

(1)給字正音

敕(chì)造 阜(fù)盛 綰(wǎn)着 內幃(wéi)

盥(guàn)沐 兩靨(yè) 忖(cǔn)度 宮絛(tāo) 嗔視(chēn)

(2)解釋詞語

小廝:未成年的男僕人。廝,古代剝削階級對服雜役的人輕蔑的稱呼。

廝認:互相認識。廝,互相。

納罕:感到奇怪。

斂聲屏氣:恭敬嚴肅得不敢説話、屏住呼吸。斂,liǎn,收攏;屏,bǐng,抑制呼吸。

茗碗:茶碗。茗,míng,泛指各種茶。

憨頑:天真頑皮。憨,hān,樸實天真。

懵懂:糊塗,不明事理。懵,měng。

草莽:指野草、雜草。“腹內原來草莽”,意思是説賈寶玉腹中只有雜草,沒有當時一般人所説的才學。

潦倒:對自己的舉止行為不加約束檢點。

紈絝:wánkù,原指富貴人家子弟的華美衣着,引申指富貴人家的子弟。

膏粱:指富貴子弟。

勞什子:北方方言,如同説“東西”。

(3)課後練習題三

態度──神態

便宜──方便

偏僻──偏激,不端正

像這樣的詞語,課文中還有,例如:

不經之談:不合常理。

體格風騷:姿容俏麗。

可憐辜負好韶光:可惜。(《紅樓夢》的“可憐”有時作“可愛”講。)

憊懶人物:涎皮賴臉。

五、理清情節,把握結構

教師提問:這篇課文以什麼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按情節發展,課文可分為幾部分,每部分寫些什麼內容?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課文以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為線索展開情節,大體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開端,林黛玉來到了榮國府。這部分着重描寫環境。

第二部分(2—14自然段):故事情節的發展,通過林黛玉初進賈府的所見所聞,介紹賈府的環境和府中的眾多人物。其中:

2—4段是第1層,寫林黛玉拜見賈母與王夫人、邢夫人等。

5—6段寫林黛玉見王熙鳳,是第2層。

7—11段寫林黛玉見賈赦、賈政,王夫人介紹賈寶玉。這是第3層。

12—14段寫林黛玉初次見到賈寶玉,是第4層。

第三部分(15—16自然段),故事的結尾,為林黛玉安排住處。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課文以一定的事件為中心,沿着一條線索,一步步開展故事情節,條理層次十分清楚。

五、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環境描寫

林黛玉進賈府,賈府便是她以後長期生活的地方。聽母親説過外婆家與別家不同,怎麼個不同,黛玉今來至外婆家當會細心觀察、判斷。作者就是以黛玉進府的行蹤為線索,通過她的視線來描寫賈府這一典型環境。這也是作者第一次向讀者展現小説的典型環境。作者怎樣寫賈府這一典型環境?有何作用?

1.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了這一典型環境?

明確:外觀,佈局,陳設。

2.賈府地處街市繁華人煙阜盛之處,黛玉來到門前看到了什麼情況?

黛玉看到寧、榮二府相隔不遠,都是三間獸頭大門,兩邊蹲着兩個大石獅子,門上懸有“敕造”的匾額,門前有“華冠麗服”的侍役。這不僅表現了賈府建築的寵偉氣派,也顯示出貴族之家的威嚴和顯赫。

3.黛玉進入賈府到賈母處,她看到了什麼?

從榮府西角門進去,走“一射之地”,轉至垂花門,過穿堂,繞插屏,再經三間過廳,後面方是賈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間上房,皆雕樑畫棟,兩邊穿山遊廊廂房,掛着各色鸚鵡、畫眉等鳥雀。”這樣穿堂過廳一路行來,僕役、婆子、丫環輪番更換,的確給人以侯門深似海的感覺。然而賈母居處還不是正內室。

4.黛玉去拜見二舅舅時又看到什麼?

往東。“穿過一個東西的穿堂,向南大廳之後,儀門內大院落,上面五間大正房,兩邊廂房鹿頂耳房鑽山,四通八達,軒昂壯麗”。堂屋中迎面“一個赤金九龍青地大匾,匾上寫着斗大的三個大字,是‘榮禧堂’,後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書賜榮國公賈源’,又有‘萬幾宸翰之寶’。”屋內擺設有名貴的傢俱,珍貴的字畫、古玩。“又有一副對聯,乃烏木聯牌,鑲着鏨銀的字跡,道是:座上珠譏昭日月,堂前黼黻煥煙霞。”由堂屋進入東耳房,這裏是起居室,另有一番佈置,再到東廊三間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別有擺設。真所謂“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見《紅樓夢》第四回)這宏偉豪華的府第,那皇帝御書大匾,郡王手題對聯,以及等級分明的禮儀,的確與別家不同。

5.黛玉在府內所見到的人,可分為兩大類,他們之間存在什麼關係?

在賈府裏聚居着兩類人:一類便是“座上珠璣昭日月,堂前黼黻煥煙霞”的少數主子,他們的榮華富貴依恃那握有“萬幾宸翰之寶”的皇帝;另一類則是人數眾多的為主子服役的小廝、媳婦(此處指女僕)、婆子、嬤嬤以及等級不同的丫鬟,他們是受壓迫、被奴役的奴隸。

總結:透過林黛玉的眼睛,我們看到了賈府那宏偉的外觀、講究的佈局,華貴的陳設,那皇帝御書的金匾、烏木鏨銀的對聯,那等級分明的禮儀,豪門貴族的氣派,果然與別家不同。從中我們也看到了封建統治階級驕奢淫逸的生活和階級對立、階級壓迫的社會現實,可以説賈府這個典型環境就是封建社會的一個縮影。

通過環境描寫,揭示了賈府榮華富貴的來源和社會地位。寧、榮二府都是奉皇帝之命“敕造”的,“榮禧堂”的匾額又是皇帝御筆書賜,室內陳設的“待漏隨朝墨龍大畫”顯示着對君王的忠誠和尊敬,來往的賓客也都是“座上珠璣昭日月”的豪門貴族。作品中的人物多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形成了各自的性格。

二、人物描寫

結合課後練習一,引導學生熟悉人物出場,瞭解詳寫、略寫的區別,為分析人物形象做鋪墊。

課文描寫人物很成功,尤其是寫人物的出場。作品中的人物是通過林黛玉進賈府的見聞來描寫的。按照封建貴族家庭的禮節和規矩,黛玉進賈府必定要去拜望長輩,同輩姊妹也都要見見面。作者選擇這個機會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場亮相,行文順理成章。寫人物出場,先後適宜,詳略得體,虛實並用。對王熙鳳、賈寶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詳寫,對邢夫人、王夫人、李紈和賈氏三姊妹略寫;對賈母、王熙鳳等出場的人物實寫,對賈政、賈赦等未出場的人物虛寫;對賈寶玉、王熙鳳等單獨寫,而對邢夫人、王夫人、李紈、迎春、探春、惜春等則羣體介紹。有的是在人物出場之後再通過語言、行動等描寫來表現其性格特點,如王熙鳳;有的則是在人物出場之前就作了側面描寫,充分鋪墊,在人物出場之後再作正面直接描寫,刻畫其性格特點,如賈寶玉。有的人物是隻見其形不聞其聲,如迎、探、惜春三姐妹;有的則是未見其形而先聞其聲,如王熙鳳。這樣寫,能夠突出描寫重點,且使筆法變化多姿。這其中,又與環境描寫穿插進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採用哪種方法,是由人物的地位、身分、性格特點等因素決定的。例如王熙風和賈寶玉這兩個主要人物,由於在賈府中的地位身分不同,性格特點不同,作者對他們的出場介紹採用了不同的方法,作了精心處理。王熙鳳是王夫人的內侄女,賈璉的妻子,年齡不大,又不識字,卻掌握着賈府的錢財大權。又因為她極會察顏觀色、阿諛奉承,所以深受賈母寵愛。在賈府中她有着與眾不同的特殊的地位身分,就憑這,她在府中欺上壓下,為所欲為。為此,作者寫王熙鳳出場也採用了與眾不同的方法: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眾人都“斂聲屏氣”“恭肅嚴整”,她卻又説又笑,“放誕無禮”。只有這樣寫,才符合她的特殊的地位身分,才能表現出她潑辣的性格。而對賈寶玉,作者則採用了人物出場前從側面描寫、充分鋪墊,出場後再正面描寫,細緻刻畫的方法。這樣寫,是為了通過前後對比來突出賈寶玉的性格特點,也為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作了鋪墊。

三、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二

第三課時

一、分析人物性格

1.王熙鳳

王熙鳳是一個精明能幹、慣於玩弄權術的人。她為人刁鑽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於對上善於阿諛奉承,因此博得賈母的歡心,從而獨攬了賈府大權,成為賈府的實際掌權者。課文從四個方面展示了王熙鳳的性格特徵:出場,肖像,會見黛玉,回王夫人。

作者寫王熙鳳出場是《紅樓夢》中極其精彩的一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然後才見“一羣媳婦丫鬟圍擁着一個人從後房門進來”。難怪林黛玉納罕,覺得與那些個個“斂聲屏氣,恭肅嚴整”的人們相比,這張張狂狂的來者,實在是“放誕無禮”。而這“放誕無禮”正説明王熙鳳在賈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從人物與眾不同的出場,既能看出人物特殊的地位身分,又能看出潑辣的性格。

賈母説“他是我們這裏有名的一個潑皮破落户兒”,“你只叫他‘鳳辣子’就是了”。作為賈府裏的“老祖宗”能夠用這樣戲謔的語言與之談笑的人不多,這除了説明王熙鳳的性格潑辣以外,更説明她是深得賈母寵愛的特殊人物。

作品不但具體細膩地刻畫了王熙鳳的外貌,而且通過外貌的描寫,透露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和精神世界。肖像描寫包含服飾和容貌兩個內容。在服飾方面,選取頭飾、裙飾和服裝三個要點,極力鋪陳王熙鳳集珍珠寶玉於一身的粧扮,暗示她的貪婪與俗氣,從側面反映了她內心的空虛。在容貌方面,則着重寫她那一雙“三角眼”,兩彎“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啟先笑的“丹脣”,表現她美麗的外表隱藏着刁鑽和狡黠。

王熙鳳的內心世界,在她會見黛玉時的舉止言談中表現得很充分。她見黛玉先是恭維──因為她知道黛玉是賈母最疼愛的外孫女,所以不惜恭維到令人肉麻的地步:“天下真有這樣標緻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明為稱讚林黛玉,暗裏投合賈母的心意;繼而拭淚──因為提到黛玉的母親,她想到賈母定會為女兒去世而悲傷,所以便搶先“用帕拭淚”;最後轉悲為喜──因為她見賈母笑了,便匆忙完成了這個感情的轉變。王熙鳳在《紅樓夢》中初次露面,作者就這樣入木三分地描繪了她察顏觀色、機變逢迎的本領,揭露了她在賈府中得寵的原因。

課文寫王熙鳳回王夫人雖然是幾筆帶過,但表明王熙鳳能幹周到,機變欺人有術,進一步説明,由於王熙鳳的善於機變逢迎和果斷能幹,也已取得了王夫人的歡心,成為賈府中的實際掌權人。

2.賈寶玉

賈寶玉是封建貴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對封建束縛、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視世俗、卓然獨立的種.種表現,反映了他對封建禮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課文對賈寶玉的描寫,有三個重點:出場前的側面勾勒,出場後的肖像描寫,《西江月》兩首詞的總結。

在寶玉出場以前,作品首先通過側面描寫介紹了一般人對寶玉的看法和他在賈府的地位。賈府內外有許多人都對寶玉持貶斥的態度:王夫人説他是個“孽根禍胎”“混世魔王”,“一時甜言蜜語,一時有天無日,一時又瘋瘋傻傻”;黛玉也曾聽母親説過,她這個“銜玉而誕”的表哥“頑劣異常,極惡讀書,最喜在內幃廝混”。這些貶斥説明賈寶玉的所作所為是與封建的正統觀念相牴觸的,是與世俗的常情格格不入的,他是封建階級的一個“叛逆”。但由於他是賈府核心人物王夫人的惟一的兒子,“自幼”受“老太太疼愛”,他在賈府便居於“無人敢管”的特殊地位了。

然而,賈寶玉出場後的肖像描寫,卻反映了林黛玉的客觀觀察。在黛玉看來寶玉卻是一個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輕公子,不但看不出有什麼憊懶與懵懂,而且感到非常眼熟,產生了親切感。

後人的二首《西江月》似貶實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觀念批判賈寶玉,而實際上卻是賈寶玉叛逆性格的寫照。他不願受封建傳統的束縛,厭棄對功名利祿的追求,因此,被人們看作是“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他要求獨立不羈、個性解放,因此被人們看作是“行為偏僻性乖張”;他不順從封建統治者對他的要求,不安於他們所規定的本分,因此被人們看作是“富貴不知樂業”“於國於家無望”的“不肖”。其實這正是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對賈寶玉的讚頌。

摔玉的情節。在別人看來是他的“命根子”的通靈寶玉,賈寶玉自己卻全不放在心上,只要“發作起痴狂病來”,就“摘下那玉,狠命摔去”。用王夫人的話説,就是“一時甜言蜜語,一時有天無日,一時又瘋瘋傻傻”。用《西江月》中的詞句,就是“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其實,這也是賈寶玉對封建思想不滿和反抗的一種形式。應該説,摔玉的情節也表現了賈寶玉的叛逆性格。

3.林黛玉

林黛玉美貌多情,體弱多病,心態複雜,言行小心謹慎。自從母親(賈敏)去世以後,林黛玉在家“上無親母教養,下無兄弟姊妹扶持”,於是投奔外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過去就“常聽得母親説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吃穿用度,不同凡響。現在置身其中,“因此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説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比如

邢夫人留她吃晚飯,她婉言謝絕道:“舅母愛惜賜飯,原不應辭,只是還要過去拜見二舅舅,恐領了賜去不恭……”這既表明了對邢夫人的尊敬和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顧全大局禮節,説明她待人接物處處留心。

在王夫人房中,她不接受王夫人讓她東坐,因料定那是賈政之位,是絕不應坐的,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這看來事小,但她絕不輕易從事。

在賈母房中吃飯時,為座位事黛玉更是推讓了一番,直到賈母做了解釋,她才肯入座。

賈母問黛玉讀什麼書時,黛玉規規矩矩,照實回答外祖母“只剛唸了《四書》”;當寶玉問她念什麼書時,她卻説“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這裏降調,是因為前邊聽賈母説姊妹們“不過是認得兩個字,不是睜眼的瞎子罷了”,而她不能超越她們。

林黛玉進賈府“步步留心,處處在意”的謹慎態度,是她寄人籬下的心態反映。這是課文所反映的黛玉性格中的重要的一面。至於課文中關於黛玉的外貌、神情、風韻的描寫,則反映了她美貌多情、體弱多病的特點。

二、佈置作業

課外選讀《紅樓夢》部分章節,或者閲讀《紅樓夢》全書。 ●參考資料

一、與課文有關的內容

《林黛玉進賈府》節選自《紅樓夢》第三回,是全書序幕的一個組成部分。《紅樓夢》的序幕由前五回構成,分別從不同角度,為全書情節的開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們之間既有聯繫,又各有側重。因此,為了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有必要對前五回的內容做一概要的瞭解。

第一回是開篇。先用“女媧補天”“木石前盟”兩個神話故事作楔子,為塑造賈寶玉的性格和描寫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戀愛故事,染上一層浪漫主義色彩。在“女媧補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寫了一塊“無材補天,幻形入世”的頑石,這便是隨賈寶玉一起降生、又為賈寶玉隨身佩戴的“通靈寶玉”。它對賈寶玉的叛逆性格有隱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無“補天”之材,是個不符合封建社會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與封建主義相對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從天而降的頑石一樣的“頑劣”性,難以為世俗所改變。“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這塊“無材補天”的頑石與絳珠仙草的關係,説明這頑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變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絳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歲月,後來遂脱去草木之態,幻化人形,修成女體。在這頑石下世之時,她為酬報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這絳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為有這段姻緣,在林黛玉初見寶玉時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裏見過一般”的感覺;賈寶玉也覺得“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看着面善,心裏就算是舊相識,今日只作遠別重逢”。至於“還淚”之説,正與節選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時,除非從此以後總不許見哭聲”相照應。

第二回是交代賈府人物。通過“冷子興演説榮國府”,簡要地介紹了賈府中的人物關係,為讀者閲讀全書開列了一個簡明“人物表”。賈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關係,大致可列表圖示如下:

(注:畫線人物,冷子興演説時已不在世,括號內的人物,是上一個人物的配偶。)

第三回是介紹小説的典型環境──通過林黛玉的耳聞目睹對賈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寫。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是這一回中介紹賈府人物、描寫賈府環境的線索。

第四回是展現小説更廣闊的社會背景。通過《葫蘆僧判斷葫蘆案》介紹了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關係,把賈府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中來描寫,使之更具有典型意義。同時由薛蟠的案件自然帶出寶釵進賈府的情節。

第五回是全書的總綱。通過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利用畫冊、判詞及歌曲的形式,隱喻含蓄地將《紅樓夢》眾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發展和結局交代出來。《紅樓夢》只流傳下80回,遺失了結尾,因此,對於《紅樓夢》中人物的命運,基本上是依據這些隱喻揣摩出來的。

至此,全書的主要人物、背景、發展脈絡、人物命運基本上交代出來,小説的情節發展便在此基礎上展開了。

二、關於人物的出場

從《紅樓夢》龐大而複雜的藝術結構來看,它的前五回都可以稱之為“楔子”,因為它們在小説情節發展中,各自擔負着不同的任務。按照曹雪芹原作手抄本(甲戌本)第三回的回目應是“金陵城起復賈雨村,榮國府收養林黛玉”(程高本改成“託內兄如海薦西賓,接外孫賈母惜孤女”)。從這回目上也可以看出,這一回的情節是提供兩條線索:一條向社會政治生活方面擴展開去,介紹賈府的顯赫社會地位,即通過表現四大家族的賈、王二府併力把賈雨村起復為金陵知府,以維護他們在當地的統治和權益,揭露他們為非作歹的罪惡;一條是向賈府家庭生活深入,介紹這“風流富貴之家”的禮教習俗,揭示封建貴族的膏粱錦繡種.種,為主人公們提供具體的生活環境,並藉助於小説主人公林黛玉的眼睛,描繪了榮國府幾個主要人物的出場。前者是虛寫,一帶而過,為第四回的具體展開埋下伏筆;後者則是實寫。儘管這一回登場的人物很多,除男主人公賈寶玉以外,榮國府的女眷夫人小姐──邢夫人、王夫人、李紈、賈氏三春全部露面了,但是,作為人物出場的精彩描寫,作者在這一回目中,仍然只按次序重點突出了榮國府的三個主要人物:

第一個是“詩禮簪纓之族”的寶塔尖兒,榮國府太夫人賈母。

第二個是“機關算盡太聰明”的榮府管家王熙鳳。

第三個是小説男主人公榮府繼承人賈寶玉。

這三個人的出場描寫,在作者的精心處理下,顯示了絕不相同的藝術特色。

這一回的開頭是寫由於林黛玉幼年喪母,孤苦無依,奉父命來投奔外祖母家,對於外祖母家的情況,在母親生前已有所聞。加之她又細心敏感,一到賈府,就“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説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因此,在賈府眾人前來迎接遠客之機,便通過林黛玉的眼睛,寫出了眾人的出場。她首先看到的是,圍繞着她外祖母的氣派和禮儀。《紅樓夢》無論是作為反映四大家族的衰亡史或寶黛愛情的悲劇,都離不開榮寧二府這個生活舞台。而作為一個龐大複雜的貴族宗法之家,榮國府這個“老祖宗”──太夫人賈母,是祖輩碩果僅存的寶塔尖兒。從日常生活來看,晨昏定省,打牌看戲,觀花賞月,大筵小宴,有哪一個熱鬧場面,離得開這位老祖宗呢?榮寧二府上下男女幾百口,有兒子、侄子、媳婦、孫子、孫女、重孫媳婦一大羣,還有數不清的男女奴僕,一呼百應,環繞在她周圍。她雖不是賈府家政、財政大權的掌握者,但卻是這一貴族之家的無上威權的偶像。正是適應着賈母在榮府的地位,作者並無過分渲染,只是通過林黛玉的“感覺”,寫了圍繞她周圍的“斂聲屏氣,恭肅嚴整”的氛圍,而且僅僅吃飯的一個場面,就概括地描寫了她平素享受着怎樣的供奉:

王夫人遂攜黛玉穿過一個東西穿堂,便是賈母的後院了。於是,進入後房門,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見王夫人來了,方安設桌椅。賈珠之妻李氏捧飯,熙鳳安箸,王夫人進羹。賈母正面榻上獨坐,兩邊四張空椅,熙鳳忙拉了黛玉在左邊第一張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讓。賈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們不在這裏吃飯。你是客,原應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賈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個告了座方上來。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邊丫鬟執着拂塵、漱盂、巾帕。李、鳳二人立於案旁佈讓。外間伺候之媳婦丫鬟雖多,卻連一聲咳嗽不聞。寂然飯畢……

這氣勢,這氛圍,這禮儀,無一不在表現這個膏粱錦繡之家的繁文縟節,又無一不在渲染這位“老太君”無上威嚴的地位,為此後圍繞着她在小説情節發展中的奢侈榮華的享受,做了一次很好地鋪墊。

當然,從這一回情節發展需要來講,這樣寫賈母,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描寫榮國府的另外兩個“主兒”──王熙鳳和賈寶玉,因為這兩個“主兒”都是她膝下承歡的寵孫。不過,賈母的這個出場描寫,從藝術上講,主要還是適應於情節發展的需要,並未突出地表現性格。而把人物出場的藝術處理,當作刻畫性格的藝術手段,王熙鳳的出場要算一個卓越的例證。對於她,作者採用的方法是,一開始就把光束集中在性格刻畫上,而且是一下子就全面地展示了她的多面的性格特性:

一語未了,只聽後院中有人笑聲,説:“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黛玉納罕道:“這些人個個皆斂聲屏氣,恭肅嚴整如此,這來者系誰,這樣放誕無禮?”心下想時,只見一羣媳婦丫鬟圍擁着一個人從後房門進來。這個人打扮與眾姑娘不同……黛玉連忙起身接見。賈母笑道:“你不認得他。他是我們這裏有名的一個潑皮破落户兒,南省俗謂作‘辣子’,你只叫他‘鳳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稱呼,只見眾姊妹都忙告訴他道:“這是璉嫂子。”黛玉雖不識,也曾聽見母親説過,大舅賈赦之子賈璉,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內侄女,自幼假充男兒教養的,學名王熙鳳。黛玉忙陪笑見禮,以“嫂”呼之。這熙鳳攜着黛玉的手,上下細細打諒了一回,仍送至賈母身邊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這樣標緻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只可憐我這妹妹這樣命苦,怎麼姑媽偏就去世了!”説着,便用帕拭淚。賈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來招我。你妹妹遠路才來,身子又弱,也才勸住了,快再休提前話。”這熙鳳聽了,忙轉悲為喜道:“正是呢!我一見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歡喜,又是傷心,竟忘記了老祖宗。該打,該打!”又忙攜黛玉之手,問:“妹妹幾歲了?可也上過學?現吃什麼藥?在這裏不要想家,想要什麼吃的、什麼玩的,只管告訴我;丫頭老婆們不好了也只管告訴我。”一面又問婆子們:“林姑娘的行李東西可搬進來了?帶了幾個人來?你們趕早打掃兩間下房,讓他們去歇歇。”

説話時,已擺了茶果上來。熙鳳親為捧茶捧果。又見二舅母問他:“月錢放過了不曾?”熙鳳道:“月錢已放完了。才剛帶着人到後樓上找緞子,找了這半日,也並沒有見昨日太太説的那樣的,想是太太記錯了?”王夫人道:“有沒有,什麼要緊。”因又説道:“該隨手拿出兩個來給你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罷,可別忘了。”熙鳳道:“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過這兩日到的,我已預備下了,等太太回去過了目好送來。”王夫人一笑,點頭不語。

這個出場之所以寫得好,首先就在於作者精心的藝術安排。如上所説,王熙鳳在賈府以至小説情節中既然如此重要,又要在一個場面上集中揭示她的多面的性格鋒芒,就不能把她的出場安置在賈母接見黛玉的場面上,因為那樣不僅會由於賈母和黛玉骨肉相見的悲痛,騰不出場面來展開對她的刻畫,也不能單獨介紹她,而且不能通過黛玉的眼睛點示出她在賈府中的特殊地位,當然也更難於充分描繪她的個性特徵在出場行動上的表現。因此,作者把她的出場,安排在黛玉已和賈府諸女眷都見過面、都在場的情境裏,黛玉對於賈府的家規已有了初步的瞭解,這時讓她出場,就有了她單獨活動的廣闊天地。而這個眾人都在的場面,也便於多面地表現她的性格,使讀者看見她活躍在場面上不以為怪。

“未寫其形,先使聞聲”,她一出場,立刻就引起了林黛玉的特殊感覺,“這些人個個皆斂聲屏氣,恭肅嚴整如此,這來者系誰,這樣放誕無禮?”林黛玉在前面所看到的,是賈母這位“老祖宗”在這大家族中的威嚴,所有後輩,包括邢、王二夫人,在“老祖宗”面前,也只能恭恭敬敬、垂手侍立,何況今天還有遠客到此,這大家禮儀是失不得的。而這“來者”,在這樣的場面裏,居然敢如此放肆,並且這“來者”一到,這位“老祖宗”就有了笑容,還開起玩笑來,可見其平日更無拘無束了。

有了這第一次出場的描寫,以後再在日常生活中寫王熙鳳在賈母面前的所謂承歡應候,隨便説笑,隨意阿諛,就使讀者覺得很自然了。同時,也正是通過她這種放誕無禮的出場,才能表現出她深得這位賈府老祖宗的寵愛,正是這種寵愛給了她特殊的地位。正像“甲戌本”脂批所説:“第一筆,阿鳳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後文焉得不活跳紙上。”

緊接着是具體地展開了對她的出場行動的描寫。可以説,由於曹雪芹精湛的藝術表現能力,王熙鳳的每一個行動,幾乎都顯示了她性格的一個側面。看到林黛玉的容貌,立刻就聯繫到“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短短几句話,表面上是稱讚了林黛玉的風姿,實際上卻是在阿諛賈母,又不忘安慰迎春等那些嫡親的孫女兒,真是面面俱到,圓滑之至!提到黛玉母親的去世,立刻假哭起來,但一聽到賈母的責備,瞬即又轉悲為喜,赤裸裸地表現了她的善於逢迎和做作。拉着黛玉問長問短,又詢問下人對黛玉的安置情況,一方面是為了通過待客熱情的表白,來炫耀她在賈府中的地位和儀威;一方面又是為了在賈母面前表現她對黛玉的關切。答覆王夫人給黛玉選料子裁衣服的話是為了顯示她的精明能幹,早有準備,實際上也是在表現她的隨機應變。如脂批所説:“餘知此緞阿鳳並未拿出,此借王夫人之語機變欺人處耳。”

王熙鳳的聲勢非凡的出場,雖然是通過林黛玉的眼睛反映出來的,卻是何等深刻地、全面地展現了她的性格特徵,使她的出場描寫,成了她整個性格的縮影。

如果説王熙鳳的出場描寫的特點是立即進入性格刻畫,沒有任何鋪墊,而賈寶玉的出場,作者在渲染氛圍、佈置局勢上,卻是下了相當的功夫。早在第二回“冷子興演説榮國府”時,就重點介紹了這位生得“更奇”的公子:

一落胎胞,嘴裏便銜下一塊五彩晶瑩的玉來,上面還有許多字跡,就取名叫作寶玉。……那年週歲時,政老爺便要試他將來的志向,便將那世上所有之物擺了無數,與他抓取。誰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釵環抓來。政老爺便大怒了,説:“將來酒色之徒耳!”因此便不大喜悦。獨那史老太君還是命根一樣。説來又奇,如今長了七八歲,雖然淘氣異常,但其聰明乖覺處,百個不及他一個。説起孩子話來也奇怪,他説:“女兒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見了女兒,我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

在這第三回賈寶玉出場前,作者又通過王夫人對黛玉的囑咐,做了一番渲染,稱他作“孽根禍胎”,説他是家裏的“混世魔王”,不要黛玉親近他,理睬他。此所謂:“不寫黛玉眼中之寶玉,卻先寫黛玉心中早有一寶玉矣!”這一切給林黛玉造成了“這個寶玉不知是怎生個憊懶人物,懵懂頑童”的印象。在這裏作者採用的是欲揚先抑的手法,包括批寶玉“極確”的那兩首《西江月》:“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都是表面的貶,實質卻在褒。這一切都應當從正面理解賈寶玉的叛逆性格。當寶玉正式出場,林黛玉“吃一大驚”,原來這卻是一位“外貌最是極好”的年輕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雖怒時而若笑,即嗔視而有情。……天然一段風騷,全在眉梢;平生萬種情思,悉堆眼角。”而且黛玉眼中的這個寶玉,又是她心中早有的另外一個寶玉──使她“好生奇怪,倒像在那裏見過一般”。這奇異的互相廝認,雖然也有意地渲染着那三生石畔還淚宿債的神祕色彩,以掩護它的叛逆性的思想內容,但這種佈局和氛圍的渲染,卻密切地聯繫着小説中心情節的發展線索。儘管它也在某些側面上展示了賈寶玉的某些性格特點,而它顯然又完全不同於王熙鳳出場的全面展開性格的寫法,它的重點是在為寶黛愛情創造一個純真優美的藝術境界。

總之,從《紅樓夢》第三回賈母、王熙鳳、賈寶玉這三個人物出場的藝術處理,我們可以看出,在曹雪芹的筆下,他們都是在作者的創作構思中經過一番匠心經營的,或交融着突出性格,或關聯着情節發展,以各自不同的姿態,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充分發揮了它們應有的作用。

(李希凡《談談〈紅樓夢〉第三回的人物出場描寫》)

《紅樓夢》中的人物,總計四百有餘,是一切説部中鮮有的。對主要人物的刻畫,各具情態,各有性格,無不栩栩如生。《林黛玉進賈府》一節中,賈府主要人物就出現了十餘人之多,而曹雪芹的變化多端的手法,或虛、或實,或正、或側,或以環境襯托暗示,或以衣飾精刻細雕,或用比較的方法,或借人物自身的活動,或取個性化的語言來實現人物性格特徵。在人物描寫、性格塑造方面,真可謂三寸柔毫,鬼斧神工!

王熙鳳是賈府之中殺伐決斷,威重令行的鐵腕人物。曹雪芹在王熙鳳的塑造上,是不遺餘力的,僅在這第一次的出場中,王熙鳳就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夫人、小姐、丫鬟、僕婦俱都屏聲斂息的時候,當賈府中最高權威者──賈母正和遠來的黛玉敍談的時候,王熙鳳就放誕無禮地揚聲説笑而來。人未到,聲先聞,只這一筆,就透露出王熙鳳在賈府中的特殊地位:王熙鳳是賈母膝前戲綵娛親的“老萊子”,只有王熙鳳的詼諧,能給老祖宗解頤。賈母也最需要這個孫子媳婦的湊趣,所以,王熙鳳才這樣無所顧忌地登上舞台。

雪芹又不吝筆墨地描摹了貴族少婦王熙鳳的衣飾、容貌、體態、神情:頭上珠光璀璨,身上彩繡輝煌,吊眼揚眉,苗條風騷,春風滿面,笑裏藏刀。雪芹又借賈母的笑謔透露了熙鳳的為人:潑辣刁狠。這還不夠,又借人物的語言、動作,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內在,不是給讀者以抽象的意念,而是把活生生的王熙鳳置於讀者之前,使讀者從鮮明的意象中,對人物做出判斷。

且看王熙鳳攜着黛玉的手,上下細細打量,那讚美黛玉的話語,句句為賈母而發;抽帕拭淚,轉悲為喜,處處為賈母而做。熙鳳之權謀機變,見風使舵,聲形現於紙上,令人可歎可畏。接着是對黛玉的一串問話,又一連的囑咐,繼而又是分派僕婦打掃房屋,一邊分派,又一邊親手給黛玉捧茶捧果,又同時回答王夫人的問話……雪芹筆下的王熙鳳真是光華四射,八面玲瓏。這位榮國府中庶務大權獨攬者的機敏與才幹,就在這裏已露出了崢嶸頭角。安富尊榮的賈母,是賈府中輩分最高,年齡最長的權威,是賈府中的塔尖,王熙鳳深知:要在這個大家庭中“揮霍指示,任其所為”,就必須首先佔領這個塔尖。因此,熙鳳才以全副精神,討好賈母。王熙鳳又是王夫人的內侄女,鳳姐之得寵於賈母,正是王夫人深為希冀的;鳳姐辦事的圓熟幹練,也正是王夫人極為得意的。王熙鳳上有賈母的寵愛,內有王夫人的翼庇,居孀而恬淡的李紈和未出閣的迎春姐妹,又豈能與熙鳳媲美,因此,王熙鳳在賈府中才得以如此活躍出羣,旁若無人。

雪芹寫賈寶玉的出場又和熙鳳全然不同:寓褒於貶,欲揚故抑。先借王夫人的傷心語評價寶玉:“一時甜言蜜語,一時有天無日,一時又瘋瘋傻傻。”致使黛玉心中疑惑:“這個寶玉,不知是怎生個憊懶人物,懵懂頑童?”甚至以“蠢物”目之。及至相見,卻是“看其外貌最是極好”的年輕公子。然而,生他養他的母親,卻説他是“孽根禍胎”“混世魔王”,這正是雪芹運用了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的手法,並非只為追求文筆的跌宕。

對於賈寶玉這個內在充滿了矛盾,又和外在“正統”世界格格不入的人物,在世俗眼中,必然呈屈光不正的顯像。即使在父母的眼中,由於衞道者與叛逆者的矛盾,其道德觀、是非觀,決不能一致。

“摔玉”構成這一回中的高潮,“摔玉”是寶玉性格鮮明的突出表現。摔玉的緣由是因黛玉的“與眾各別”的美所引起,在寶玉看來,神仙也似的黛玉應該有“通靈寶玉”,竟然沒有!於是寶玉頓時痴病發作,把自己與生俱來的“寶玉”狠命摔去。摔玉寫出黛玉的美,寫出寶玉的“痴”。這第一次的摔玉又引出了後文多少次的因玉而起的種.種波瀾。“玉”是天命的象徵,寶玉的摔玉正表現出他對天命的反抗,對世俗的鄙棄,對禮教的蔑視,還有什麼比這一行動更能説明寶玉之叛逆性格呢?

至於林黛玉給讀者的印象,除了在她進賈府的活動中表現出的才高思深、眼明心細、嫻於辭令外,又從眾人的眼裏介紹了黛玉: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面龐怯弱。至於寶玉所見的黛玉比熙鳳所見更精細,由表及裏,由概寫到特寫,而且突出點明瞭黛玉的“眉尖若蹙”,四個字預伏下黛玉的結局:長愁何能卻病?怯弱安得永年!

(胡梅君《傳神文筆足千秋──析〈林黛玉進賈府〉》)

三、課文的結構與寫法

以榮寧二府為代表的典型環境,是十分錯綜的,人事紛雜,頭緒繁宂,究竟怎樣寫才能體現出環境的意義,並且便於讀者把握,是值得仔細斟酌的問題。

《紅樓夢》的作者安排了一個特定的情節:“冷子興演説榮國府”,通過賈雨村、冷子興的村肆閒話,簡明扼要地介紹了榮寧二府的大致輪廓,……

經過冷子興的演説,榮寧二府的輪廓已在讀者心中有了影像,接下去即可全面描繪這個貴族大家庭。但作者沒有這樣寫,而是把筆鋒一轉,敍述賈府的外戚,詳細地交代林黛玉、薛寶釵的家世、出身。這種交代是斷不可少的。

黛玉生在破落的世家貴族,祖上雖然襲過列侯,但到五世林如海已不得不憑科第出身了,加上“支庶不盛,子孫有限”,門庭便有些荒涼冷落,現出衰敗的模樣。……從黛玉的家裏,我們看到廉潔、純樸,覺得黛玉的高潔同“祖風”有關係,而且幼年喪母,父親“愛女如珍”,當作子養,也使她少受一些傳統的封建教育,為後來的叛逆準備下一個條件……

同時,這種交代也顯示了兩位女主人公進入賈府的必然性──那裏是《紅樓夢》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

黛玉進賈府是必然的。她年小多病,上無母親教育,下無兄弟姐妹扶持,父親林如海又不肯續室,她只好依傍外祖母。

曹雪芹敍賈府先寫外戚完全是出於思想內容的要求。

當然也有技巧上的原因。如果先寫賈府,然後一一敍及外戚,文章勢必拮据呆板,毫無生氣;惟如此從遠及近、由小及大的寫法,才顯得有變化、有曲折,波瀾起伏,引人入勝。金聖歎有一段話説得很好。他説:“文章最妙,是目注此處,卻不便寫,卻去遠遠處發來。迤邐寫到將至時便且住。卻重去遠遠處更端再發來,再迤邐又寫到將至時,便又且住。如是更端數番,皆去遠遠處發來,迤邐寫到將至時,即便住,更不復寫出目所注處,使人自於文外瞥然親見。”《紅樓夢》純是此一方法。寫賈府先敍外戚,則為其中一例。

林黛玉進賈府,作者運用的是平敍筆法,對黛玉本人及其父林如海只做概括介紹,更多的筆墨都用在黛玉的觀感上,即通過黛玉的所見所聞所感,把冷子興演説過的榮、寧二府加以具體的圖畫化。因此,“金陵城起復賈雨村,榮國府收養林黛玉”這一回,與其説是寫林黛玉,不如説是通過林黛玉來寫賈府。

(劉夢溪《〈林黛玉進賈府〉在〈紅樓夢〉結構上的意義》)

文章有拉來推去之法,已用在本回。所謂拉來推去之法,好比一個姑娘想捉一隻蝴蝶作耍,走進花園卻不見一蝶,等了好久,好不容易看見一隻蝴蝶飛來,巴望它落在花上以便捉住,但蝶兒卻忽高忽低、忽近忽遠地飛舞,就是不落在花上。忍住性子等到蝶兒落在花上,慌忙去捉,不料蝴蝶又高飛而去。折騰好久才捉住,因為費盡了力氣,便分外高興,心滿意足。為看寶黛二人的姻緣而展開此書,又何異於為捉蝴蝶走進花園?一直讀至本回,何異於等待蝶兒飛來?(林黛玉)進了榮國府,想這次可要見到寶玉出場了,不料又從賈母説起,寫了邢王二夫人、李紈、鳳姐、迎春三姊妹,還有賈赦、賈政,寶玉仍不出場,這又何異於巴望蝶兒落在花上,蝴蝶偏偏忽高忽低、時上時下地飛來飛去,就是不落在花上?忍性等到寶玉出場,急着要看寶黛相會,不料寶玉卻轉身而去,這與忍性等到蝶落花上,慌忙去捉,不料蝶兒高飛而去,又有何異?使讀者急不可耐,然後再出場,才能使他們高興非常,心花怒放。啊,作者的筆是神是鬼?為何如此細膩工巧?

(哈斯寶《〈紅樓夢〉第三回〈林黛玉進賈府〉的筆墨技巧》)

四、濃粧淡抹各相宜──王熙鳳、林黛玉肖像描寫比較談(張超)

肖像描寫是文學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也是“小説中最困難的一部分。”(馬卡連柯語)《紅樓夢》中的肖像描寫極富特色,繪形傳神,富有創新意義。中學課本所選《林黛玉進賈府》一回,是眾多主要人物亮相登場的重頭戲。作者調動多種手段,進行大量精彩紛呈的肖像描寫,或工筆雕琢,或虛筆寫意,濃粧淡抹,各具佳妙,給文學畫廊增添了光彩奪目的“羣芳譜”。

王熙鳳出場時的肖像描寫,可謂工筆,作者濃墨重彩,為大管家璉二奶奶畫“行樂圖”:

只見一羣媳婦丫鬟圍擁着一個人從後房門進來。這個人打扮與眾姑娘不同,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頭上戴着金絲八寶攢珠髻,綰着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戴着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繫着豆綠色宮絛,雙衡比目玫瑰;身上穿着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裉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縐裙。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脣未啟笑先聞。

這是透過黛玉之目,讓王熙鳳第一次與讀者照面。對其服飾、姿容進行了靜態寫生式描繪,從頭到腳,精細入微,直至“最後的鈕釦”(易卜生語)。傳統上,中國古典文學中的肖像描寫,是以“白描”擅長,不事渲染雕琢,用筆簡練傳神,是有別於西方文學的一大傳統藝術特色。譬如《詩經》中對美女的描寫“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三言兩語;《聊齋》中對美女的描寫,甚至簡練得只須一字──美。《紅樓夢》繼承這一傳統,但又不囿於這一傳統,更多的是創新。對王熙鳳這等窮形盡相至謹至細的肖像描寫,此之前實為罕見,無怪乎脂硯齋也慨歎道:“試問諸公,從來小説中可有寫形追象至此者?”可以説,這是曹雪芹的創舉,是對中國文學表現手法的豐富和發展。何其芳説:“《紅樓夢》與其他古典小説不同,具有一種近於油畫的色彩。”魯迅也説:“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被打破了。”我想這“打破”之中,也該含有對王熙鳳肖像描寫的讚歎吧!

此處作者不惜重墨,淋漓地鋪陳王熙鳳的裝束衣飾,決非泛筆閒文,而是寓意頗深。作者寫賈氏姊妹,只簡筆勾勒,而林黛玉這樣的主角,卻用了“虛筆”(當然,黛玉之虛筆與次要人物減筆,手法用意皆不同)。按説,像黛玉這樣的萃曹公畢生心血凝鑄而成的主角,本應不惜筆墨詳寫精繪,可果真那樣,不僅與寫鳳姐的肖像(包括後文的寶玉)之手法雷同單調,也不會起到理想效果。寫黛玉這樣,“與眾各別”的人物,須有與眾不同的手法。作者抓住其最生動典型的氣韻神情:“煙眉”,清、淡、秀;“合情目”,性靈之光;“愁、嬌、淚”,暗示其悲劇命運,並寄寓深切的同情,使人頓生愛憐。全書都很少寫其服飾,對黛玉的肖像是“虛多實少,絕去形摹”,此處更是“穿戴竟無一字提及”,這是為什麼呢?想黛玉身為大家閨秀,又是出門在外,去“鐘鳴鼎食”“與別家不同”的賈府,以她自尊的性格,行動言語尚恐被人恥笑了去,其衣着肯定也不凡。但真要像寫王熙鳳那樣,重彩詳繪其服飾,勢必喧賓奪主,減少人物寄人籬下的辛酸感,削弱其淒涼的悲劇色彩。因此,寫黛玉衣飾不僅是次要的,甚至是不必要的。當然,人們可以根據作者對其形象的塑造,想像着給黛玉着裝,那須也是類似“翠竹臨風的瀟湘館”的環境之於林黛玉,應是淡而不俗,清麗高雅,合其“瀟湘妃子”自然灑脱的“風流態度”,而決非王熙鳳式的珠光寶氣。再者,作者用虛筆寫意展示黛玉的肖像,還為突出其才情女子超塵拔俗的空靈感:那種脈脈之情裊娜之態,那種欲説還休的柔媚,“嬌羞默默同誰訴”的眉目,那聰明靈慧的談吐,都從這獨具匠心的肖像描寫中顯示出來。黛玉是集中國三千年文化於一身的理想化身,她的美不僅在外貌,更在精神氣質──書卷氣、靈秀氣、孤傲氣。她有的是才,而絕少世俗的所謂“德”;她是一位“才女”,而非“淑女”。顯其神而略其形,正是為免落俗臼,使這一形象更加美好理想,更浪漫富有魅力。誰説“意態由來畫不成”呢?在曹氏筆下,林黛玉的形象不是呼之欲出嗎?另外,如此筆法寫黛玉不僅是表現人物獨具特色的美,也是情理的需要。因為此處的黛玉是寶玉眼中的黛玉,作為錦衣玉食的貴家公子,且“最喜在內幃廝混”,見慣了膩紅肥綠,華衣豔飾,兼其與生俱來的“怪癖”,他怎會去留意黛玉的穿戴而不被其“與眾各別”的“形容”所吸引呢?在寶玉眼裏,她那“弱柳扶風”的身姿就顯得脱俗飄逸,“風露清愁”的眉目就顯得崇高深刻,通身的“靈淑之氣”能使他的靈魂清爽、淨化,難怪他要發出“女兒是水做成的骨肉”之類的奇論。此處的肖像描寫,在表現黛玉性格的同時,不忘展示寶玉的性情。細心的讀者一定會發現,在《林黛玉進賈府》一回中,黛玉的肖像實際上是分三次描寫來完成的:一次通過眾人之目,客觀地介紹黛玉的不俗氣質和病弱身體;二次借熙鳳之目,用對賈母的奉承心理去發現、感受黛玉的自然美;而第三次是通過與黛玉“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寶玉之目,方是最全面真切深刻的感受。還是脂硯齋見得透闢:“不寫衣裙裝飾,正是寶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見。黛玉之舉止容貌,亦是寶玉眼中看,心中評。若不是寶玉,斷不能知黛玉終是何等品貌。”脂硯齋不愧是曹雪芹的知音。

相反,作者獨讓王熙鳳濃粧豔飾,遍體錦繡,用當時關於美女的標準來衡量,此等筆墨明有微旨,與其説是褒讚,勿寧説是貶謫。清代言婦女美,在嬌羞媚態,服飾“不貴精而貴潔,不貴麗而貴雅,不貴與家相稱,而貴與貌相宜”(李漁語)。着極奢極麗之服,滿頭翡翠,環鬢金珠,過事修飾,過事刻畫,是俗氣,不是美麗。老舍先生説得好,“真正美麗的人,是絕不多施脂粉,不亂穿衣服的。”王熙鳳把自己“包裝”得如此妖豔凌人,氣勢如火如荼,不正是表明了她生性奢侈,對榮華富貴無饜的追求嗎?如此等精心設計的“與眾姑娘不同”的裝束,出見初來乍到的林黛玉,又何嘗不是為了在黛玉面前表現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在賈府中顯赫的地位,露骨地炫耀自己擁有華貴的服飾呢?應該説她的目的還是基本上達到了,就連並非少見多怪的侯門金貴黛玉,都對其衣飾驚詫不已,可見其輝煌華豔的程度,熱烈的“色調”折射出鳳姐志得意滿的心態,又和處於鼎盛時期的賈府“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氣氛相協調。真是“物帶世情”。不過,王熙鳳的文化修養太低了,雖然聰明能幹,但她太缺乏文化情調的薰陶,不諳高雅為何物,她除了衣食享受和權力之爭外,並無多少精神生活可言,其風度氣質,與出身書香、受過教育特別是經古典文學陶冶的林黛玉的詩人氣質,大相徑庭,因此,她的炫耀也是低品位的,顯得俗不可耐。可見穿戴服飾與人格、志趣、情操、修養是密切相關的。曹雪芹深知這一點,他如此描寫王熙鳳的肖像,正是欲藉此揭示這一反派角色風騷庸俗的性格和空虛貪婪的靈魂。

作者還一再着力描寫王熙鳳的眉形目態,此回借黛玉所見,告訴讀者,王熙鳳有“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在後文王熙鳳素服賺尤二姐入大觀園時,又一次寫到她的眉眼“眉彎柳葉,高吊兩梢,目橫丹鳳,神凝三角。”兩次描寫,同中見異。第二次不僅寫其形,更寫其神。丹鳳眼、柳葉眉,原是很美的,而曹雪芹卻偏偏把美麗的丹鳳眼配以三角,讓秀氣的柳葉眉高吊兩梢,這就不盡美了。即便仍可算得上漂亮,但已決非温柔敦厚之形象。我們翻開麻衣相法,便會發現,“三角眼”“吊梢眉”乃為狡黠、狠毒、性巧、通變、邪淫之相。曹雪芹不一定真迷信相法,但他把王熙鳳眉目寫成這般形狀,似乎在依循這種普遍流行的唯心主義哲理,藉以揭示王熙鳳這“胭脂虎”的性格為人:美豔的外表下包藏着一顆醜惡的靈魂,奸詐、冷酷、陰毒。“心較比干多一竅”的林黛玉,初與王熙鳳相見,就一眼看穿了這一點。

特別值得強調的是,此二人的肖像,皆非由作者代為旁述,都是透過他人之目(寶玉或黛玉),由一個特定的視角完成的。這樣用他人的感受寫人的外貌,不僅富有感情色彩,而且有利於雙方性格的表現──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筆墨經濟,一舉兩得。寫二人肖像,異中見同,手法巧妙。

果戈裏説:“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鑰匙。”肖像描寫之所以顯得“重要”和“困難”,是因為它必須巧妙地傳達人物的性格內涵,不是為外形而外形,須是為性格而外形。沒有個性特色的公式化、概念化的肖像,是不能起“鑰匙”作用的。曹雪芹正是依據這一原則,揮動巨如大椽、細似金針的妙筆,寫熙鳳側重於“與眾姑娘不同”的“打扮”;繪黛玉着眼於“與眾各別”的“形容”。一實一虛,或濃或淡,巧施丹青,因人敷墨,描繪出個性鮮明的肖像。王朝聞先生説:“曹雪芹是借肖像描寫這一藝術手段,服從於情節的發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畫。”可謂語切肯綮。

《紅樓夢》博大精深,其藝術匠心,管窺蠡測不足道萬一。由此二人的肖像描寫之一斑,可窺見天才藝術家曹雪芹丹青妙手的高明。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 篇9

一、 導入新課 走近文本

1.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國家,她有數不盡的名勝古蹟,雄偉的古代建築藝術,比如北京故宮、蘇州園林、佛塔、道觀等,(多媒體出示相關的圖片)中國的建築是獨具特色的。那到底有什麼樣的特點,使得中國的建築獨立於世界建築之林呢?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樑思成的文章,共同領略中國建築的永恆魅力吧。(板書課題)。

2.走近作者(多媒體演示,略)

3.明確目標(多媒體出示)

①.瞭解文章的行文特點和結構寫法,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

②.理解課文的關於建築特徵的一些獨特論述,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③.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説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

二、閲讀文本 整體感知

初步感知

【問題設置】課文主要講的是中國建築的特徵,那麼什麼是中國建築?

【學生活動】自由朗讀文本,思考並回答。

【教師點撥】在第一段中找。

【整合答案】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國建築體系是獨特的,並從地域和歷史,即空間和時間兩方面作出了簡要的説明。地域分佈是廣闊的,不獨侷限於中國境內,幾乎涵蓋了整個東亞大陸;東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歷史則源遠流長,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公元前1500年時,這個體系就“已經基本上形成了”,並“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歷史中不斷完善。這樣的鑑定反映了作者宏觀開闊的歷史觀和文化觀,從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討論中國建築的特徵,構成了這篇小論文的獨特視角。

三、 自讀梳理 理清結構

【問題設置】作者一共概括了中國建築的幾大特徵? 請分別找出來。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討論並回答

【教師點撥】注意從三個方面去概括

【整合答案】

作者概括了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這九點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①(一)、(二)説明中國建築的總體特徵。

(一)講立體構成,單個的建築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體(房屋)和屋頂三個主要部分構成的。

(二)講平面佈局,一所房子由一個建築羣落組成,左右呈軸對稱,主要房屋朝南,整個建築羣有主有從,有“户外的空間”。

② (三)至(五)説明中國建築的結構特點。

(三)從整體上介紹了中國建築的結構方法。

(四)説明斗拱的作用。

(五)説明“舉折,舉架”的作用,即為了形成屋頂的斜坡或曲面。

③(六)至(九)介紹中國建築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

(六)介紹屋頂。

(七)從着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築的特徵。

(八)介紹中國建築的裝飾部件。

(九)説明中國建築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盡顯中國建築的裝飾特徵。

四、思考討論 解決重點

【問題設置】

作者寫中國建築九大特徵是按照什麼樣的順序寫的?作者着重説明了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中的哪幾項?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並回答。

【教師點撥】

説明文的順序主要取決於對象的特點。由於説明對象特點各異,順序則不同。説明順序常見的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整合答案】

作者按照事理順序的九大特徵進行高度概括,邏輯上先總後分,先主後次,從結構特徵到裝飾特徵,層次簡潔嚴密。對特徵突出部分用“最顯著”“最主要”“最大膽”等修飾語加以界定。這一部分是課文的主體部分,由建築物“下部的台基、中間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狀伸展的屋頂”的主要構成作為基本特徵的第一點,再依序分別從結構原則、方法,斗拱、舉折、舉架的結構特徵和裝飾特徵以及屋頂、顏色、構件和材料的裝飾特徵,一 一作了清晰的介紹,條理十分清楚。

作者總結出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並不是平均用筆的,而是根據重要程度或説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説明的特徵有:(二)平面佈置,表現出中國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結構方法,體現了中國建築結構體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國建築中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六)屋頂,斜坡飛檐是中國建築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膽使用硃紅和彩繪成為中國建築鮮明的特色。

五、合作探究 突破難點

【問題設置】

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築的‘文法’”?

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思考交流,然後每組找一個代表説出討論的結果。

【教師點撥】考慮一下修辭手法的運用。

【整合答案】

這是一種比喻的説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説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築的‘文法’”,是中國建築幾千年來形成並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築框架,到整體構成,從台基到屋頂,都有一定之規,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體現在具體的建築上,既表現出中國建築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

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為喻。各民族建築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築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

六、探討寫法 寫作指津

【問題設置】

《中國建築的特徵》精要地概括了中國建築的特點,既有形象生動的描述,也有理論層面上的解釋,文章內容非常的豐富,但是繁而不亂,有條不紊。那麼作者是怎樣做到的呢?

【學生活動】再讀全文,思考交流。

【教師點撥】抓住説明順序。

【整合答案】

作者按照事理順序的九大特徵進行高度概括,邏輯上先總後分,先主後次,從結構特徵到裝飾特徵,層次簡潔嚴密。對特徵突出部分用“最顯著”“最主要”“最大膽”等修飾語加以界定。這一部分是課文的主體部分,由建築物“下不得台基、中間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狀伸展的屋頂”的主要構成作為基本特徵的第一點,再依序分別從結構原則、方法,斗拱、舉折、舉架的結構特徵和裝飾特徵以及屋頂、顏色、構件和材料的裝飾特徵,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紹,條理十分清楚。採用科學的説明順序這一寫法,對我們寫作論説文提供了啟示。

七、課堂小結 強化重點

本節課通過學習《中國建築的特徵》,不僅能收穫有關中國建築學的科學知識,而且能從作者嚴謹的表述中學習到科學的説明順序和合理的説明方法對文章的重要性,更能感受到作者心中湧動的強烈的民族情懷和高雅獨特的審美境界。

八、課堂實踐 檢驗效果

(一)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這種"詞彙"和"文法"到底是什麼呢?歸根説來,它們是從世世代代的勞動人民在長期建築活動的實踐中所累積的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經過千百年的考驗,而普遍地受到承認而遵守的規則和慣例。它是智慧的結晶,是勞動和創造成果的總結。它不是一人一時的創作,它是整個民族和地方的物質和精神條件下的產物。

由這"文法"和"詞彙"組織而成的這種建築形式,既經廣大人民所接受,為他們所承認、所喜愛,雖然原先是從木材結構產生的,但它們很快地就越過材料的限制,同樣運用到磚石建築上去,以表現那些建築物的性質,表達所要表達的情感。這説明為什麼在中國無數的建築上都常常應用原來用在木材結構上的"詞彙"和"文法"。這條發展的途徑,中國建築和歐洲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體系,乃至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建築體系是完全一樣的,所不同者,是那些體系很早就捨棄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磚石為主要材料。在中國,則因很早就創造了先進的科學的樑架結構法,把它發展到高度的藝術和技術水平,所以雖然也發展了磚石建築,但木框架同時也被採用為主要結構方法。這樣的框架實在為我們的新建築的發展創造了無比有利的條件。

在這裏,我打算提出一個各民族的建築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

如同語言和文學一樣,為了同樣的需要,為了解決同樣的問題,乃至為了表達同樣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時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詞彙"和"文法"來處理它們的。簡單的如台基、欄杆、台階等等,所要解決的問題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許多民族創造了許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欄杆和台階。例如熱河普陀拉的一個窗子,就與無數文藝復興時代窗子的"內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詞彙"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這樣一句"話"説出來了。又如天壇皇穹宇與羅馬的布拉曼提所設計的圓亭子,雖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體裁的"文章"。又如羅馬的凱旋門與北京的琉璃牌樓,巴黎的一些紀念柱與我們的華表,都是同一性質,同樣處理的市容點綴。這許多例子説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築手法,建築出來各種各類的建築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寫出來的文學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樣。

7.簡要分析選段第四段是如何使用説明方法的。

8.怎樣理解作者所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築之間的"可譯性"?

9.下列説法中正確的兩項是(  )

A.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建築手法各不相同,它完全取決於某一建築大師的設計理念。

B.無論中國還是西方,古典建築體系的建築形式,原本都是從木結構開始的。

C.中國建築往往是用木結構形式,而西方建築往往採用磚石結構,説明這兩種建築走了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D.為了更好地説明建築的形式和內容的關係,作者巧妙地用語言和文學打比方。

E.熱河普陀拉的一個窗子,與文藝復興時代窗子使用的"詞彙"和"文法"完全不同,這證明各民族的建築各有其風格,本沒有相通之處。

【參考答案】

7."如同語言和文學一樣,為了同樣的需要,為了解決同樣的問題,乃至為了表達同樣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時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詞彙和文法來處理它們的。"類比説明"簡單的如台基、欄杆、台階等等,所要解決的問題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許多民族創造了許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欄杆和台階。"--舉例説明

"例如熱河普陀拉的一個窗子,就與無數文藝復興時代窗子的內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詞彙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這樣一句話説出來了。又如天壇皇穹宇與羅馬的布拉曼提所設計的圓亭子,雖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體裁的文章。又如羅馬的凱旋門與北京的琉璃牌樓,巴黎的一些紀念柱與我們的華表,都是同一性質,同樣處理的市容點綴。"--在舉例説明中作比較

8.作者將中國建築和世界建築比較,説明中國的建築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華民族創造的輝煌成就對世界建築文化也有重要影響。天壇皇穹宇與羅馬的布拉曼提所設計的圓亭子,巴黎的一些紀念柱與我們的華表,是有着相同的建築特點和建築風格的,説明了中國建築和世界建築的融合性。

9.解析:A項,"它是智慧的結晶,是勞動和創造成果的總結。它不是一人一時的創作,它是整個民族和地方的物質和精神條件下的產物。"由此可知"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建築手法"與某一個建築大師沒有必然的關係。C項,"中國建築和歐洲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體系,乃至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建築體系是完全一樣的,所不同者,是那些體系很早就捨棄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磚石為主要材料。"可見兩種建築都是從木結構開始的。?〦項,"例如熱河普陀拉的一個窗子,就與無數文藝復興時代窗子的內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詞彙和文,用自己的形式把這樣一句話説出來了。"可見儘管形式不同,但內容是相同的。

答案:BD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 篇10

教學目標

1、 誦讀品味,把握詞人的思想情懷。

2、 體會作者生平遭遇與創作的密切關係。

3、 抓住意象,體驗意境,瞭解李清照詞的婉約風格。

4、通過本詞的學習,掌握鑑賞詞的一般方法,並學會運用。

教學重難點:

1、 瞭解個人生活遭遇與作品創作的密切關係。

2、 學習作者從日常生活中提煉生動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來表現心境方法。

3、 體會詞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下讀一讀,議一議,品一品。教師為學生的情感體驗給予一定的指導,對學生的發言作好點撥、補充和總結,充分發揮教師的課堂主導作用。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純粹的眼淚。”眼淚和愁情是文學永恆的主題。輕拂歷史的塵煙,漫步文學的殿堂,無數的詞人詩人,寫着無數的悲懷愁情的詩詞。(讓學生回憶有關“愁”的詩詞名句)。教師總結:真是愁有景,愁有聲,愁有淚;國愁、家愁、情愁,怎一個“愁”字了得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被詞評家譽為“寫愁第一高手”李清照的情感世界,用心靈來聆聽、來感受濃縮了她一生痛楚的千古絕唱《聲聲慢》吧!

二、 作者簡介,學會“知人論世”

1、先讓學生回答教師做最後總結,強調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嶺。

(出示幻燈片李清照簡介)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門世家,父親李格飛師從蘇軾,著名經史學家;母親王氏也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能詩能文;李清照從小耳濡目染,也聰明伶俐,善於音律,能詩作詞。18歲嫁給門當户對的太學士趙明誠為妻。兩人情趣相投,你吟詩來我作對。趙還熱衷與金石的研究,李還與其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蒐集整理,夫妻感情篤厚,家庭美滿幸福。

(後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兩年後(1127年)北宋滅亡。從此,李的個人命運也隨着國家命運的改變而改變。李一家被迫南遷避難,兩年後(1129),其夫趙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個人,此後生活一直不如意,經歷了珍藏多年的金石書畫丟失事件、再婚離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嚐盡了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國之恨。

李清照的詞前期多寫大家閨秀的生活情趣、閨怨離愁,風格清新婉麗;後期的詞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詞風而充滿了哀婉淒涼,多寫其悼亡之悲、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

2、讓學生分別猜出《如夢令》《一剪梅》《聲聲慢》屬前期還是後期作品,以加強學生對作者早晚期詞作迥然不同的風格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明白,鑑賞詞要聯繫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時代背景,要知人論世,不能孤立地解讀文本。

(出示幻燈片,顯示前兩首詞)

三、整體感知

1、學習詩歌,很講究誦讀。況且《聲聲慢》又是一首詞作。我們知道,詞極具音樂性。先讓學生自由朗讀一下這首詞,邊讀邊揣摩,怎樣朗讀才能表達出詞人的感情。

2、提問:朗讀《聲聲慢》時的感情基調是什麼?學生髮言討論,互相補充印證。

明確:愁苦。

3、讓學生自由發言,歸納出本詞的朗誦方法並作示範朗讀。

4、全班同學按以上幾位同學總結的方法齊讀全詞。充分發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特點。

5、(出示flash朗讀課件),聽範讀,讓學生在對比中明白自己的不足。

教師總結:誦讀不是比誰的氣門長,不是看誰嗓門大。誦讀有一定的藝術性要求。我們應當以一種和文學作品所包含的情緒相協調的感情來掌控好我們的聲音。誦讀時還應儘快進入角色,設身處地,想象自己現在就是孤苦零丁、悽婉哀絕的李清照。

四、深入探討,理解意象

1、提問:請大家找出詞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確:“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出示幻燈片,顯示板書)

2、詞中描寫了哪些場景?面對此情此景,你認為作者當時的心情會怎樣?

明確:

淡酒澆愁

秋風急吹

徵雁南飛

黃花憔悴

獨首窗兒

雨打梧桐

(出示幻燈片,顯示板書)

3、過渡:是啊,面對“秋風”“徵雁”“黃花”“雨打梧桐”等極易讓人憂愁的景象,詞人怎能不愁呢?更甚者,連“愁”字都無法表達她憂愁之心。這種把詩歌中的形象、景象與作者的思想情感融合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我們稱之為“意境”;其中用來表達情感的形象與景象,我們則稱之為“意象”。可以説,在詩詞鑑賞中,通過把握意象來理解情感,是我們詩詞鑑賞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考慮到高一學生較難理解“意象”,在教學中用探討的方式在無意識中讓學生意識到“意象”在整個詩詞鑑賞中的重要地位並學會運用。)

(出示幻燈片,顯示板書)

4、 本詞寫了哪些典型意象?怎樣表達詞人內心的愁苦?

明確:淡酒,秋風,過雁,梧桐,黃花,細雨。

教師示範分析“過雁”這一意象後讓學生自己討論解決其他意象是如何表達詞人內心的愁苦,老師適時點撥釋疑。

(出示幻燈片,顯示板書)

五、鑑賞品味。

讓學生説説《聲聲慢》裏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或感受最深的意象。

六、師生總結詞的鑑賞方法

1、熟讀成誦

2、知人論世,聯繫詞人的生活遭遇來鑑賞。

3、抓住詞中選擇的意象來鑑賞。

(出示幻燈片,顯示板書)

七、聯想拓展,體驗創造美。

請同學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創造美。1、讀或唱。

2、寫對聯,賞意境。

上聯:月滿西樓,落花流水寄綿綿情思

請同學們據《聲聲慢》的意境描寫對出下聯。可以相互討論,集中集體智慧。(多媒體呈現上聯。)

學生討論醖釀後,交流發言。教師隨機評點三至五名。示例並品讀:

月滿西樓,落花流水寄綿綿情思

雁過南窗,梧桐細雨寫點點離愁

(出示幻燈片,顯示佳作)

3.請大家用幾句詩意的話寫寫自己的酸甜苦辣,試着使用“借物言情”的寫法。

八、佈置作業

為了幫助同學更深入地瞭解李清照,我選了幾首李清照的詩詞作品,同學們可以任選一首,運用所學方法鑑賞評析。

九、課堂小結

教師自作一首小詩,師生共讀一遍表達我們對一代才女的鐘愛和敬仰。

冷月花魂李清照

生活不幸詩家幸,

一路坎坷一路歌。

身在江南思歸去,

心向故土度進退。

梧桐細雨藏離愁,

天接雲濤溢豪情。

清麗婉約溢芳馨,

自是花中第一流。

(出示幻燈片,顯示詩作)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體會並理解本文環境描寫的作用,嘗試在作文中運用。

能力目標: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來塑造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標:分析、理解祥林嫂的形象特徵,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識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

教學重點:1.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體會環境與人物的相互作用。

教學難點:初步認識和理解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

教學方法:提問法、自主探究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課時:四課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教學要點:

1.整體感知,把握小説情節。

2.理清小説的情節結構,瞭解倒敍的作用。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我們在國中曾經學過魯迅的小説《故鄉》、《孔乙己》,其中由活潑可愛而變成麻木愚昧的閏土,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孔乙己,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學習的是魯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説-——《祝福》。(板書)

二、寫作背景簡介:

《祝福》是魯迅短篇小説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發表於1924年。後收入作者的第二個小説集《彷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時期。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是“民主、科學”,而阻礙中國進入民主、科學時代的最大障礙,就是中國二千年遺留下來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國婦女則是中國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魯迅選擇婦女題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餘毒。魯迅對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的揭示與批判,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故事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的黑暗現實。魯迅這一時期以極大的熱情歡呼辛亥革命的爆發,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後,帝制政權雖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卻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封建社會的基礎並沒有徹底摧毀,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着飢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觀念、封建禮教仍然是壓在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魯迅在《祝福》裏,深刻地展示了這一時期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這一時期的魯迅基本上還是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還不可能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觀察,有時就不免發生懷疑,感到失望。他把這一時期的小説集叫做《彷徨》,顯然反映了其時自己憂憤的心情。但魯迅畢竟是一個“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他決不會畏縮、退避,而是積極奮鬥。

《祝福》這篇小説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禮教、迷信思想對勞動婦女的迫害與摧殘,揭示了它們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傾聽課文示範錄音,積累字詞(注意正音)

1、字音積累

鈍(dùn)響 寒暄(xuān) 朱拓(tà) 間(jiàn)或

悚(sǒng)然 躊躕(chóu)(chú) 不更(gēng)事

謬(miù)種 淡(dàn)然 儼(yǎn)然 雪褥(rù)

瑟(sè)瑟有聲 塵芥( jiè )堆 形骸(hái) 臉頰(jiá)

沸反盈(yíng)天 賀家墺(ào) 絮絮(xù) 嗚咽(yè)

馴(xùn)熟 桌幃 wéi) 訕訕(shàn) 咀嚼(jǔ)(jué)

渣滓(zhā)(zǐ) 瞥(piē) 拗(niù)不過 蹙(cù)縮

門檻(kǎn) 窈(yǎo)陷 惴惴(zhuì) 歆享(xīn)( xiǎng )

牲醴(shēng)(lǐ) 蹣跚(pán)(shān)

2、字形積累(注意形近字的辨別)

寒暄 (喧譁) 煙靄(和藹) 走投無路 形骸 (驚駭 彈劾) 惴惴 (揣摩 湍急)

3、字義識記

儼然:形容莊重嚴肅。

訕訕:不好意思的樣子。

怔怔:呆愣的樣子。

怨府:大家怨恨所集中的對象。

沸反盈天:沸,滾翻;盈,充滿。聲音象水開鍋一樣沸騰翻滾,充滿了空間。形容人聲喧鬧,亂成一片。

四、快速閲讀課文,畫出課文中表示時間、地點的詞語。完成下面的表格,明確本文的情節內容。(師生互動合作完成)

敍述順 序情節內容時間

倒 敍序幕祝福景象與魯四老爺(1—2)

結局祥林嫂悽然死去 (3—33)三個半月

開端祥林嫂初到魯鎮 (34—53)兩年

發展祥林嫂被迫改嫁 (54—65)約兩年

高潮祥林嫂再到魯鎮 (66—110)五年

尾聲祝福景象與“我”的感受(111)

五、作者用倒敍的手法,回憶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説的整個思路是“現實——過去——現實”。請大家在課文中找出標誌作者思路轉換的句子。在結構上採取這種手法有什麼作用?(師生討論,教師總結)

“然而先前所見所聞她的半生事蹟的斷片,至此也聯成一片了。”

總結明確關鍵詞:造成懸念;形成對比,增添悲劇氣氛;突出主題。

倒敍的作用:將祥林嫂的悲慘結局一開始就呈現在讀者面前,設置了一系列懸念吸引讀者:祥林嫂過去是什麼人?為什麼死去?為什麼又會在死前提出那樣奇怪的問題?寫祥林嫂在富人們一片祝福聲中寂然死去,形成鮮明對比,造成了濃厚的悲劇氣氛,突出了小説的主題。

六、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初步理清祥林嫂的人生歷程。

2嘗試分析、歸納祥林嫂和魯四老爺這兩個人物形象。

第 二 課 時

教學步驟:

教學要點:重點分析祥林嫂和魯四老爺的形象。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小説的三要素:故事情節、人物、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1.小説的主題是靠人物形象來體現的。這一課文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們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運,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題。而作為人物形象又是通過故事情節──人和人之間的聯繫或衝突表現出來的。那麼,祥林嫂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就一起來探索和分析祥林嫂的形象。

2.先請一個學生講述祥林嫂的故事,然後再讓其他學生評析、補充。師生一起歸納、總結完成下面的“祥林嫂年譜”簡表。

祥林嫂年譜簡表

到魯鎮以前在衞家山和比自己小十歲的丈夫結婚,後來的一個春天沒有了丈夫。

到魯鎮一年二十六七歲,冬初逃到魯鎮做工,很勤勞。祝福時很忙。

到魯鎮二年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魯鎮三年衞婆子説她交了好運。阿毛兩歲。

到魯鎮四年第二任丈夫賀老六死。

到魯鎮五年春天阿毛被狼吃掉。秋天到魯鎮。年底祭祀時很閒。

到魯鎮六年柳媽建議她捐門檻。

到魯鎮七年秋天捐門檻。冬天祭祀,仍不被主人允許拿酒杯和筷子。

到魯鎮八年頭髮花白,記憶尤其壞,反應遲鈍。

到魯鎮九年被趕出魯四老爺家。淪為乞丐。

到魯鎮十三年問我三個問題。死亡 。

3.分析作者對祥林嫂眼睛的描寫部分,通過眼睛這一“窗户”透視人物的心靈。

“要極儉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出他的眼睛。”

——魯迅

先回顧:人物描寫的方法有 外貌 、 動作 、 語言 、 神態 、 心理 等。再引導學生分析小説出現的人物。魯迅説,刻畫一個人,最好是畫他的眼睛。

找出文章描寫祥林嫂外貌(特別是眼睛)的地方,畫上橫線,大聲朗讀一遍,並想一想有什麼變化?分別表現了她怎樣的特點?然後師生對話、互動,一起完成下列表格:

找 眼 睛論 特 點

初到魯鎮——順着眼安分

再到魯鎮 ——順着眼,眼角帶着淚再受打擊,內心痛苦

講阿毛故事——直着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 門 檻後——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讓祝福 ——失神、窈陷再受打擊

行 乞——眼珠間或一輪麻木

問有無靈魂——忽然發光一絲希望

小結:祥林嫂的性格特點,從作者對她眼睛的描寫可見祥林嫂悲慘命運的發展過程,生動具體地塑造了一個典型的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形象。

其形象特徵如下:

①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

②她勤勞、善良、安分守己,想依靠自己的努力勞動生存下去;

③但在舊社會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被踐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視,最終為舊社會吞噬。

三、探索、簡析魯四老爺形象。同學們結合課文想一想,作者是通過什麼描寫手法來塑造這個人物的呢?

1.間接描寫:魯四老爺的書房陳設的描寫。

敬奉“陳摶老祖”:是把他當作衞道的護法神;

對聯:崇信理學,是封建衞道士的化身;

幾部書:是個講理學的老監生。

這段書房環境描寫的作用是:點明瞭魯四老爺的政治身分和思想基礎,揭示了祥林嫂悲劇的社會環境。(地主階級、封建理學的衞道士從而揭示出他成為殺害祥林嫂的主兇的深刻的階級根源和思想根源)

2.直接描寫:重點分析他的動作和語言。

在祥林嫂的問題上,魯四老爺一共開過六次口,説了百十來個字,卻就把他保守、虛偽自私、陰險狠毒的性格特徵暴露得淋漓盡致。

①一處是:祥林嫂被搶走時,魯四老爺反應如何?兩次“可惡”,“然而”是什麼含義?

討論歸納:

魯四老爺估計祥林嫂是逃出來的,“皺一皺眉”表示反感,卻沒有絲毫同情心。尋人時,也仍然是“踱”。發現祥林嫂被搶走,魯四老爺説了兩次“可惡”,“然而”。我們細細分析一下就可以發現,裏面沒有絲毫是對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惡”的是婆婆“搶”的舉動,給自己帶來了麻煩。“然而”是書面語重轉連詞,後面隱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禮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當然,而且表示了魯四老爺的假斯文。第二次説可惡是針對衞老婆子的,對衞老婆子先薦祥林嫂然後又合夥劫她,鬧得沸反盈天,有損魯家的體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這樣比男人還勤快的勞動力是不容易的。

②一處是:罵祥林嫂是“謬種”,為什麼?

討論歸納:

魯四老爺是封建思想的堅決捍衞者,他反對社會的一切變革和破壞他所信奉的統治秩序的行為。女人再嫁,在封建理學的倫理觀念上,是女人最大的罪惡,魯四老爺是不能容忍的。這樣“罪惡深重”的女人“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時候”死去,不是更顯得與這個社會作對嗎?所以罵她是“謬種”。(補充“貞節”,理學的口號是“存天理,滅人慾”,夫權自然是“天理”,寡婦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慾”破壞了這個“天理”。理學提倡婦女守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寡婦再嫁當然不可以,就連未婚夫死了,也要為他守一輩子,甚至提出自殺殉死,併為這樣的婦女立牌坊。封建思想滅絕人性。)

小結:

通過上面兩個方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知道:魯四老爺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頑固,反對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他自私偽善,冷酷無情。他通過不允許祥林嫂參加“祝福”阻斷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直接導致祥林嫂慘死的人物。

四、小寫作:請你運用其中一種或幾種描寫人物的方法,刻畫一個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字數150左右。

第 三 課 時

教學要點:分析四嬸、柳媽和“老女人”“我”的形象。

教學步驟:

一、魯四嬸形象分析

師生對話互動明確:是“大户人家的太太”,頭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幹,祥林嫂被婆家綁架走以後,她害怕給自己家惹麻煩。以後惦念祥林嫂不是因為關心她的命運,而是自己的用人沒有祥林嫂那樣可心。以後祥林嫂再來,她“起初還躊躇”,後來倒是真心憐憫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沒有以前那樣靈活能幹了,四嬸開始“不滿”,進而“警告”,最後把祥林嫂趕出家門。可以説四嬸只是把祥林嫂當作一件工具,沒有把她當人來看。提問:四嬸前後兩次不讓祥林嫂動祭具,祥林嫂兩次反映大不相同,為什麼?比較一下“祥林嫂,你放着罷!”和“你放着罷,祥林嫂!”在表達上有什麼不同?

師生對話互動歸納:祥林嫂第一次是感到“疑惑”,她並不明白自己的“罪過”;而第二次她已經捐了“門檻”了,可以被“寬恕”了。可是四嬸的斷喝讓她明白自己永遠不能被這個冷漠的社會“接受”。她的精神崩潰了。

兩句話的語氣很不一樣,後者命令的意味更強烈,態度也更嚴厲。

二、柳媽形象分析

柳媽和魯迅的許多作品中的看客一樣,他們既是那個社會最底層的被壓迫被損害者,又不自覺地成了畸形的社會制度的維護者。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她成了殺害祥林嫂的幫兇,另一種角度來講她自己也是封建道德、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教師補充解釋:柳媽和祥林嫂一樣都是舊社會的受害者。雖然她臉上已經“打皺”,眼睛已經“乾枯”,可是在年節時還要給地主去幫工,可見,她也是一個受壓迫的勞動婦女。但是,由於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獄之類邪説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理學信條,所以她對祥林嫂改嫁時頭上留下的傷疤,採取奚落的態度。至於她講陰司故事給祥林嫂聽,則是出於善意,主觀願望還是想為祥林嫂尋求“贖罪”的辦法,救她跳出苦海,並非要置祥林嫂於死地,只是結果適得其反。她的主觀願望和客觀效果的矛盾説明柳媽是以剝削階級統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為指導,來尋求解救祥林嫂的“藥方”的,這不但不會產生“療效”的效果,反而給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難以支持的精神重壓,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淵之中。同情他人,也把他推向深淵,這更顯示出悲劇的可悲。柳媽正是這樣一個同情祥林嫂而又給她痛苦的人。

三、分析“老女人”羣像:

提問:“特意”“滿足”表現了老女人怎樣的心理?

教師引導,明確: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使國民在精神上受到極大的壓抑和迫害,造成民眾的愚昧和冷漠。這些老女人“特意”尋來,聽祥林嫂悲慘的故事,並不是真心地同情她,而是作為無聊生活的一種調劑。“一齊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淚,歎息一番”,獵奇之後得到一種“滿足”,以他人的痛苦,填補了自己空虛的生活。

提問:作者對眾人們的思想感情怎樣?

明確:“大家咀嚼鑑賞”阿毛的故事,更加反襯出祥林嫂的悲哀,表現了作者對民眾冷漠麻木的心靈的批判和憤激之情。

四、分析“我”這一形象:

“我”自詡是“新黨”,魯四老爺罵“新黨”時很不自在。但是這樣的“新黨”被成為乞丐的祥林嫂攔住時,首先想拿幾個銅板來打發她。當祥林嫂向“我”問三個問題時,“我”支支吾吾,不敢負責任。只是在祥林嫂死後心裏覺得“不安”,還顯出和魯四老爺那樣的“舊黨”不同吧。不過這樣的內疚也是暫時的。(小説中的“我”是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憎惡魯四老爺,同情祥林嫂。)

在小説的結構上,“我”又起着線索的作用。“我”是事件的見證人。

提問:對於祥林嫂的疑問,“我”是怎樣回答的?為什麼這樣回答?

明確:對祥林嫂提出的“魂靈的有無”的問題,“也許有”——自以為慰藉,不忍心增末路人的煩惱,而對於祥林嫂是一個似疑實斷的回答;“也未必”——意識到增添了祥林嫂的苦惱,只好吞吐,支吾其辭;“説不清”——怕負責任的含混之辭。其實“我”完全知道答案,知道是封建迷信,但在祥林嫂的面前,“我”卻始終沒有否定它,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時也反映了“我”的軟弱和無能。

五、佈置作業:利用網絡蒐集資料,思考“誰是殺害祥林嫂的兇手”這個問題,寫一份發言稿。下節課分小組研討交流。

第 四 課 時

教學要點:

1.研討“誰是害死祥林嫂的兇手”。

2.本文為什麼以“祝福”為題目?

教學步驟:

一、祥林嫂死了,那麼是誰害死了祥林嫂?

1.研討明確:大家(魯四老爺、四嬸、婆婆、大伯、衞老婆子、柳媽)都不是“現代法律意義上”的兇手,又都是兇手。迫害祥林嫂的人們,他們的行為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封建思想的驅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犧牲品,魯鎮上的人包括魯四老爺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犧牲品。

丁鈴説:“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把她往死裏趕,是一樣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2.根據本文,結合蒐集到的資料,談一談封建禮教、思想是怎樣殺害祥林嫂的?也即“封建禮教與思想為何能夠殺人?”

教師補充資料:

封建思想的核心組成部分

(1)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維護封建秩序,講“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父為妻綱”,不能破壞封建社會的尊卑秩序,在魯四老爺這樣的理學擁護者看來,像康有為那樣的改良,都是洪水猛獸,更不要説是變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壞了封建夫權秩序,魯四老爺自然是無比仇恨,斥為“謬種”。

(2)婦女的“三從”。 封建秩序對婦女的壓迫尤為深重,婦女沒有人身權利,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違背這一秩序的婦女,都被視為“罪人”。

封建禮教主要的內容:

(一)特權思想。 政治上的不平等,經濟上的不平等,血緣關係上的不平等,總是將一些人置於高位,讓他們擁有特權。在臣君關係中,君是特權者,在臣民關係中,臣是特權者,在夫婦關係中,夫是特權者;在父子關係中,父是特權者;在經濟生活中,地主是特權者。

(二)弱勢者單方面的義務。 封建禮教規定了在不平等的關係中居於低位的弱勢者,應履行單方面的義務,從而維護着居於高位的強勢者的特權。在這裏,沒有人人平等的觀念,強勢者享用弱勢者為其提供的服務,但是,強勢者決不為弱勢者履行義務,只有這樣,才能顯現出強勢者的特權。弱勢者單方面履行義務,其結果是,弱勢者的權利得不到保障,反而助長強勢者的特權惡性膨脹。

(三)男尊女卑。 經濟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女性缺乏獨立的經濟權利,導致了婦女處於低位。封建禮教對此加以肯定和維護。男尊女卑,一方面造成了男性在家庭中的驕橫,另一方面造成了對女性的壓迫和侵奪,這是產生罪惡和悲劇的一大根源。

(四)親疏有別。 中國人生活在血緣家庭和宗教集團之中,親疏有別、內外有別成為封建禮教的一個重要內容。

(五)專制主義。專制主義完全扼殺了人的自由和獨立性,人也就喪失了反省禮教的能力,陷入禮教操縱關係之中,這也是封建禮教的一大特色。人在這種探縱關係中,成為別人的工具,成為受害者和犧牲品,這就是封建禮教“吃人”的一面。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和歸納,師生總結歸納明確:

①、封建禮教以及相關的封建迷信思想。四叔、四嬸、柳媽是典型代表。他們嘲笑和歧視再嫁的祥林嫂,給祥林嫂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並最終導致精神崩潰。尤其是魯四老爺,他迂腐、保守、頑固,反對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他自私偽善,冷酷無情,是他通過不許祥林嫂參加“祝福”而阻斷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導致祥林嫂慘死的重要人物。

②、導致祥林嫂成為封建禮教的迫害對象的事件之一是被迫改嫁,這件事的主謀是祥林嫂的婆婆。婆婆這種做法,不是在維護封建禮教,如果是維護封建禮教——一女不事二夫,她就應該讓祥林嫂守節,她可以把祥林嫂抓回去,但不能強行出賣。因此,婆婆是一個封建禮教的破壞者,她使用了十分野蠻的手段來達到自家的功利目的,這反映的是她恃強凌弱,唯利是圖,道德淪落。婆婆代表了族權,雖然封建禮教並不允許這樣做,但祥林嫂的婆婆卻還做出這樣卑劣的事,這種行徑本應當受到當時社會輿論的譴責,但是卻沒有受到,這反映了社會道德的淪落。

③、導致祥林嫂成為封建禮教的迫害對象的事件之二是祥林嫂再次回到魯鎮。原因是祥林嫂被大伯趕了出來,無路可走,生計無着。房子是祥林嫂和第二人丈夫的共有財產,丈夫死後,祥林嫂本來應有居住權,但是卻被大伯給趕了出來。這裏面沒有道德可言,只有封建家族的恃強凌弱,唯利是圖,道德淪落,只是赤裸裸的掠奪。

④、導致祥林嫂成為封建禮教的迫害對象的事件之三是祥林嫂對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的接受認同。這個問題可以一分為二的看待,一方面是祥林嫂的愚昧,另一方面當時的環境缺少讓祥林嫂可以對抗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的精神資源,這種精神資源可能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思想意識,也可能是更加友善的人際關懷和精神安慰,可以減輕祥林嫂的不安的程度,而這兩種精神資源祥林嫂都沒有得到,所以在聽信了柳媽的灌輸之後,精神惶恐不安,苦悶異常。最後在捐門檻無效之後,精神不能自持,徹底崩潰。

小結:總之,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絕路的是當時黑暗的社會環境,吃人的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和毫無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內的恃強凌弱,以及周圍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終葬送了祥林嫂。魯迅表現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的用意,就是批判當時社會的腐朽與黑暗,也揭示了(包括祥林嫂在內)廣大民眾的病態靈魂。

二、作者以“祝福”為題目的意義

師生研討總結明確:

1.小説起於祝福,結於祝福,中間一再寫到祝福,情節的發展與祝福有着密切的關係。

2. 魯四老爺家正是通過祝福把祥林嫂逼上絕路的,祥林嫂又死於祝福歡笑聲中,通過這個標題,就把“兇人的愚妄的歡呼”和“悲慘的弱者的呼號”,鮮明地擺到讀者面前,形成強烈的對比,在表現主題方面就更增強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劇性。

3.另外,祝福是一種封建習俗。在舊社會,勞動人民無福可祝,無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為這祝福而逼上絕境的。可見,小説取名為《祝福》具有深刻含義。

三、學習了魯迅先生的這篇小説後,你有什麼感想?請你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後感言。下節課我們一塊交流和分享。

四、板書設計:

祝 福

祥林嫂的人生悲劇

快樂與幸福 苦難與不幸

逃出婆家在魯四老爺家做工

滿足,有笑影,白胖了

被婆家賣掉

拼死反抗

再婚:沒婆婆,丈夫有力氣

有自己的房子

生了兒子

胖了

丈夫死了,兒子被狼吃了

她又流落到魯四老爺家做工

被魯鎮的人歧視(阿毛、額頭上的疤)

被魯四老爺鄙視

對地獄的恐懼

捐門檻贖罪

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

參加祭祖儀式被拒絕

惴惴的,頭髮也花白了,最終

被趕出魯家,淪為乞丐

帶着疑問和恐懼貧困而死

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 篇12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反對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張在當時條件下的進步意義及其歷史侷限。教育學生不應只着眼於秦之興衰,而應學習作者把研究歷史與指導現實相結合的可貴精神,從而明白“以史為鑑”“古為今用”的意義,達到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目的。

2.學習課文從史實對比中引出結論的寫作方法;理解課文中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並結合單元知識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譯中恰當處理修辭格的知識。

教學設想

1.通過預習指導,使學生藉助課文的註釋、工具書和參考資料瞭解時代背景、作者簡況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講授課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張的歷史侷限時,不必在什麼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徵博引,同時對文中涉及的歷史人物及史實,也不要過多介紹。可在課外指導學生讀點通史或歷史故事(如《東周列國志》,雖是小説,但基本事件多見諸其書)。

3.文言文翻譯,是本單元主要知識點。在研習新課中要有意識設計必要的討論題,引導學生用單元知識短文所講的道理來解決疑難問題,獲取新知識。

4.本文邏輯嚴密,文辭優美,可利用錄音等手段指導學生反覆誦讀,在讀中體會文章氣勢之磅礴,説理之透徹。在熟讀基礎上背誦課文的後三段。

教學時數 3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1.預習全文,疏通文句,瞭解大意。

2.學習課文第一段。

導入新課

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毛澤東同志批評了那種“割斷歷史,只懂得希臘,不懂得中國,對於中國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團”的主觀主義學風,教導我們要“認真地研究歷史”,“不但要懂得中國的今天,還要懂得中國的昨天和前天”。為什麼要“認真地研究歷史”?一句話,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古為今用。對於這個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西漢賈誼就説過:“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他的史論《過秦論》就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寫的,通過總結秦不施仁義二世而亡的教訓,來諷諫漢朝統治者。雖然由於歷史侷限,作者不可能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和找出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但他針對當時現實而論史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我們學習。

預習指導

印發預習學案,以學生自學為主。

1.關於作者: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西漢著名政論家、文學家,最早的漢賦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眾著稱。20多歲時漢文帝召為博士,不久提升為太中大夫。後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議,觸犯權貴,被謫為長沙王太傅。四年後被召回,為文帝寵子樑懷王太傅。死時僅33歲。他的政論散文《過秦論》《陳政事疏》(也稱《治安策》)《論積貯疏》等,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治家的遠見卓識、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改革現實的堅決態度。他的文章峻拔鋒利,鍼砭時弊,淋漓酣暢,對後世散文創作很有影響。其文章,明人輯有《賈長沙集》,另傳有《新書》十卷。他的為人,很為司馬遷推崇,司馬遷把他和不同時代的屈原相提並論,撰寫了《屈原賈生列傳》。

2.時代背景:

春秋以來,戰亂頻仍,加之秦統一後的暴政、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社會經濟遭受了五百年來的特大破壞。農民大量流亡異鄉,不得耕作;還有些為生計所迫,賣妻鬻子或自賣為奴。戰亂使人口鋭減,商業蕭條。奸商囤積居奇,物價昂貴,米一石值萬錢,馬一匹達百金。新建立的西漢政權,府庫空虛,財政困難。史載當時:“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人民很需要休養生息。針對這種現實,為鞏固西漢政權,賈誼借“過秦”以“規漢”,主張施行仁政,“與民休息”。當然,賈誼所説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統治階級立場上的,不可能包括消滅剝削、消滅階級壓迫等內容,這是歷史的侷限、階級的侷限,我們不能苛求。

3.自讀課文及註釋,結合課文前“預習提示”疏通課文,並完成下面練習: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①合從( )締交 贏糧而景( )從( ) 因利乘( )便 萬乘( )之勢

②寧( )越 王侯將相寧( )有種乎 寧( )靜 樂( )毅 安樂( )

③翟( )景 墨翟( ) 召( )滑 累召( )不應 蒙恬( ) ?( )

④逡( )巡 鉏耰棘矜( ) 矜( )持 度( )長絮( )大 度( )德量力 內立法度( )

(2)根據以前學過的知識或查字典(如《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給課本上沒有註釋的下列加點字詞作解釋:

①務耕織( ) 守戰之具( )

②會盟( ) 重寶( )

③明智忠信( ) 尊賢而重土( )

④兼韓、魏……之眾( ) 杜赫之屬( )

⑤於是六國之士( ) 於是從散約敗( )

⑥開關延敵( ) 天下諸侯已困矣( )

⑦因利乘便( ) 延及孝文王( )

⑧享國之日淺( ) 陳利兵而誰何( )

⑨鑄以為金人十二( ) 自以為關中之固( )

⑩斬木為兵( ) 同年而語

○11天下非小弱也( ) 為天下笑者( )

(3)説明下列加點詞的用法:

①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②外連衡而鬥諸侯

③然陳涉甕矚繩樞之子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

(4)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各採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①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②秦無亡矢遺鏈之費( )

③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

④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 )

⑤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

(5)在橫線上填空:

①“內立法度,務耕織”句省略了主語 。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句中“以”後省略了賓語 。

③“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句,“一夫作難”指 ;“身死”後面省略了 詞 ;“為天下笑者,何也?”是 修辭句。

(6)選出對“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句中加點詞的運用解釋正確的一種:

A.句中加點詞的意義都不一樣,體現了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B.加點詞的意義都不一樣,體現了作者語彙豐富。

C.加點詞的意義都一樣,體現了作者用詞富於變化,避免雷同,讀來無呆板之感。

D.加點詞的意義都一樣,體現了作者語彙豐富。

(説明:預習提綱部分最好印發給學生,特別是作者和時代背景部分,教師不必再贅述。課本“預習提示”部分對本文結構、中心及文采已有簡要説明,要引導學生結合“提示”基本掌握課文的內容和主旨。)

「附」練習答案

(1)①zòng yíng cóng chéng shèng

②Nìng nìng níng yuè lè

③Zhái dí shào zhào tián xiān

④qūn qín jīn duó duó dù

(2)①致力,從事;防禦和進攻②諸侯間聚會而結盟;貴重③懂事理,有遠見;尊重④同時並有;類⑤介賓短語,在那時;介賓短語,從此⑥迎接;困窘,困厄⑦憑藉有利的形勢;延續⑧享有;時間短暫;陳列;鋒利;兵器⑨以,連詞;為,做;認為⑩樹木;兵器;論○11國家;變小,縮小;削弱,變弱;介詞,被;天下的人

(3)①名詞作狀語 ②使動用法 ③名詞作狀語 ④使動用法

(4)①誇張 ②誇張 ③誇張 ④比喻 ⑤借代

(5)①秦孝公 ②之 ③陳涉起義;介;於;設問

(6)C

研習新課

學習課文第1自然段:

1.朗讀指導:指名讓學生朗讀,然後放錄音或教師範讀本段,讓學生體會句中的邏輯停頓,從而明白較長的主語和謂語之間要有停頓,動詞和較長的賓語之間要有停頓,較長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語之間、較長的聯合成分之間也要有停頓,這是一般的規律。本段的動詞——“據”“擁”“有”之後要有停頓;“內”“外”之後還應有停頓。下面各段的朗讀指導仍圍繞邏輯停頓進行,教案不再贅述。

2.參看註釋,想想“有席捲……之心,……之意’伺如何翻譯,説説你從這句翻譯中受到什麼啟發。(讓學生回答,教師提示:讀單元知識短文第318頁的最後一段。)

3.提問:從註釋中我們知道,“席捲”“包舉”“囊括”都有“吞併”的意思,“宇內”“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麼,我們把課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換成“有吞併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為什麼要舍簡就繁呢?

明確:意在突出秦孝公吞併六國、獨佔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對諸侯各國虎視耽耽的情態、咄咄逼人的氣勢。同時也為後文寫孝公之後的歷代秦君的赫赫功業張本,為後文寫秦一統天下之後的頃刻覆亡形成對比並作了鋪墊。總之,根據表達的需要,這裏的繁筆增加了氣勢;同義短語的疊用,又使敍述生動形象。

4.文章從秦孝公寫起,為什麼不從孝公以前的一國君(如秦穆公)寫起?從本段哪些詞語可以看出這點?

明確:材料是為中心服務的。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思考和練習”一已讀到),而秦的攻奪天下正是從秦孝公開始的。關於這點,本段課文已經明白論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窺周室”告訴我們,孝公在攝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對“周室”亦只是暗中“窺伺”。後來由於“商君佐之”,才開始有了“席捲天下”的行動,雖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條件。

5.秦孝公在“攻”天下時,是否施行了“仁義”?

明確:賈誼所謂“仁義”,仍然是孔孟所説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內立法度”及縱橫家們的“鬥諸侯”。對後者,賈誼在《過秦論》(中)中稱為“酷刑法”“高詐力”,可見在賈誼看來,這並不是“仁義”。賈誼認為“夫兼併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之術也。”這也告訴我們,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賈誼的“仁義”的基礎上。

佈置作業:

1.完成“思考和練習”三、四兩題。

2.熟讀課文。

3.書面翻譯第1段。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1.研習課文第2、3自然段。

3.繼續重點講授文言文翻譯方面的知識。

3.從分析段內層次入手,學習運用材料為中心服務的技巧。

檢查講評作業:

重點講評文言翻譯中一些修辭方式的處理。本段突出強調兩點:其一,如上節所講,同義疊用的“凝縮”原則;其二,誇張修辭格的處理,即意譯或添加語詞而保留,如“拱手而取……”可譯成“毫不費力地奪取了……”或“拱手之間就奪取了……”

研習新課

1.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的譯文,其中有些地方譯得不正確,請指出來,並説説理由。

譯文:秦孝公死後,他的兒子惠文王,孫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業,沿襲前代的政策,在南邊奪取了漢中,在西邊攻取了巴、蜀,在東邊割佔了肥沃的土地,在北邊收復了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

明確:好的譯文標準是“信”“達”“雅”,即準確、通暢、優美生動。上面譯文在這三方面都有欠缺。其一,個別語詞不準確:“蒙故業”的“故”,澤為“原有(的)”為好;“因遺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西”“東”“北”譯成“在南邊”之類不能準確表現秦的擴張行徑,譯成“向南”“向西”等為好;“收”不是“收復”,和“取”同義。其二,不“達”、不“雅”:對於專名,直接“搬”過即可,不必把註釋當譯文抄在譯文中。譯文對“惠文、武、昭襄”及“要害之郡”的處理就有這方面的不足,結果使句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義。

2.指名讓學生口譯第2段,其他學生(或教師)訂正。

3.第2自然段的層次劃分有下面幾種意見,談談你的看法和理由:

(1)分4層:“孝公既沒……要害之郡”是第1層,“諸侯恐懼……已困矣”是第2層,“於是從散……弱國入朝”是第3層,其餘是第4層。

(2)分2層:“孝公既沒……弱國入朝”是第1層,其餘是第2層。

(3)“弱國入朝”前是一段,可分三層,分法如第一種意見前3層的劃分;“延及……國家無事”應單列一段。

提示:把孝公之後五位國君放在同一段中是有道理的,這隻要聯繫上下文就可明白:第1自然段寫秦孝公,這是秦攻奪天下的開端。第2自然段中的五位國君有共同的特點——“蒙故業,因遺策”,繼續執行孝公攻奪天下的既定國策,雖然孝文、莊襄因“享國之日淺”,無所建樹,但不等於放棄攻天下的“遺策”。總的説來,五位國君是在發展吞併天下的業績。第3自然段寫秦始皇,是秦攻奪天下雄心的實現,即標誌“攻”的階段的結束,下面轉入“守”天下的階段。所以第三種意見似不可取。第二種意見基本合理。作者按時間先後和建樹狀況把五位國君分為兩類來寫:前者評寫,後者略寫,但不管評略,二者的關係是並列的。為了學習方便,我們可以對第一層再分3個小層(分法如第一種意見前3層的劃分)。第一種分法實際上是把第一層的3個小層與第二大層並列,這在邏輯上是有毛病的。

(説明:若有學生問,作者為什麼把前三位國君合寫而不—一獨段分寫?亦可參看上面分析,從中找出答案。)

4 提問:在第2自然段第1大層中,3個小層是否都是寫秦的?有人説,第1小層寫秦攻各國,第2小層寫各國攻秦,第3小層寫雙方戰爭結果。這種説法對不對?結合課文加以説明。

明確:還可以有一種理解,3個小層都是寫秦的。第1小層,寫秦對諸侯各個擊破的“攻”。“南取”“西舉”“東割”“北收”,既説明了這點,又説明這種進“攻”所向披靡,任何一個諸侯都難於單獨與之抗衡,從而也説明了諸侯之所以“會盟而謀弱秦”的原因。第2小層,還是寫秦攻諸侯,“攻”取合起來的九國諸侯。九國之師的“叩關攻秦”不過是以攻為守,其實質還是守。面對九國聯軍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時的“君臣固守”,而是“開關延敵”,以“攻”對“攻”。第3小層寫秦擊潰九國之師後的影響,説明其席捲天下之勢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莊襄“享國之日淺”,那麼一統天下的宏圖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實現。

5.指名或集體誦讀第3自然段(有條件的可跟隨錄音讀幾遍),然後從本段挑出典型的例句,附上或正或誤的譯文,讓學生指出正誤,説明理由(可用小黑板出示例句,口述所附譯文)。

附例句並譯文(例句下A、B為譯文):

(1)振長策而御宇內。

A.舉起長鞭來驅趕天下諸侯。

B.舉起長鞭來奴役天下百姓。

(2)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A.用殘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百姓。

B.拿着敲和撲這些刑具來鞭打天下百姓。

(3)乃使蒙恬到北築長城而守藩籬。

A.於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築長城並且守衞邊防。

B.於是派蒙恬去築守像籬笆一樣重要的長城。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

A.收集天下的軍隊。把他們集中到咸陽,讓他們銷燬兵刃和箭頭,鑄成十二個金屬人。

B 收集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陽,(然後)銷燬這些兵器,鑄成十二個金屬人。

(5)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A (秦始皇)踏着華山作為城牆,憑藉黃河作為護城河,佔據億丈高的城堡,下臨不可測度的深淵,自以為十分堅固。

A.(秦始皇)憑藉華山和黃河,把他們看成城牆和護城河,佔據着這億丈高的華山城堡,其下又緊靠着深不可測的黃河,自以為就十分牢固。

提示:要做到譯文的“信、達、雅”,起碼要從以下幾點檢查:其一,文言文中的每個實詞、虛詞的意義是什麼,譯文中有沒有譯錯的語詞或遺漏的語詞;其二,譯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們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語法習慣;其三,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風格,各種修辭格的處理是否得當。

[附」參考答案

(1)A、B均有誤。A中“御”譯為“奴役”為好;B中“宇內”理解有誤,聯繫下面(2)句可知。(2)A為意譯,正確;B有誤,“敲撲”是借代用法,代指刑具,引申為刑罰,修辭問題未處理好。(3)A句正確;B有誤,藩籬比喻邊境、邊防,今人無“像籬笆一樣重要”的比喻説法。(4)A有誤,“兵”不指“軍隊”而指兵器,“之”亦應代指兵器,“鋒鎬”是借代,代指兵器;B正確。

(5)A有誤,原文“踐”不是課文注中的“踐履”(課文註釋有誤),而應是《康熙字典》引《釋文》的“踐,借也”當憑藉講;“城”作城牆、城堡為好,“固”的理解亦不妥。B正確。

6.提問:第3自然段講了秦始皇“攻”天下的業績和“守”天下的措施。試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寫其“攻”的,哪些是寫其“守”的。

明確:“士不敢彎弓以報怨”句之後為“守”,“報怨”句和其前為“攻”。“南取百越”北“卻匈奴”仍屬其“井吞八荒”之舉。

7.提問:第3自然段在寫秦由“攻”轉為“守”時從哪些方面寫了其“守”的措施,為什麼要寫這些?

提示:從政治、軍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寫其以暴政來作為“守”的措施。寫這些是為突出中心論點眼務的。

佈置作業:

1.背誦第3自然段。

2.書面翻譯課文的最後兩段。

第三教時

教學要點

1.研習第4、5自然段,瞭解作者對秦亡原因的見解,評説其進步性及侷限性。

2.學習本文從對比中引出結論的論證方法,進一步加強對文言詞句的理解和翻譯練習。

複習檢查:

1.背誦第3自然段。

2.檢查第4、5自然段的譯文,着重檢查容易誤譯的典型句子的翻澤。

[附]誤譯舉例

(1)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譯文:然而陳涉不過是一個用破甕遮住窗户,用繩子繫住户樞(這樣貧窮人家)的子弟,是甿、隸一類的(耕田)人,而且是被遷謫戍邊的征夫。

(2)才能不及中人。

澤文:才能不如中等人才。

(3)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

譯文:(他)又是腳踏在戍卒行軍的途中,又是在阡陌縱橫的行途中舉事。

(4)天下雲集響應。

譯文:天下人如同陰雲一樣集聚起來,如同回聲那樣應和他。

(5)?函之固,自若也。

譯文:?山與函谷關的險固,自然與以前相同。

(6)非及向時之士也。

譯文:(又)不及九國的士人。

(7)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譯文:一個匹夫發難而天子的七廟被毀壞。

説明:以上譯句均引自人教社《教參》,其中各有微瑕,試指正如下:(1)“甕牖”解釋如課本註釋,不當“用破甕遮住窗户”講。“甿”即耕田人,課本已有註解,譯文中括號內字多餘。(2)“中人”,課本注“平常的人”,能夠講通,譯文不必標新立異,應儘量與註釋吻合。(3)“躡足”應取引申義,“行伍”譯為“戍卒行軍途中”不妥,整個譯文不符合現代漢語習慣,不達不雅。(4)“雲”譯為“陰雲”與原句所表達情感不一致。(5)“自若”的“自”不是“自然”的意思,辭書注“自若”為“像自己原來的樣子,不變常態。”(見《古漢語常用字字典》)(6)“向時”應譯出,可譯為“不能趕上先前九國的土人”。(7)“夫”即“人”,“匹”,“一個”的意思,用“一個”限制“匹夫”,沒有必要。“七廟”屬借代,應在譯時直接用本體事物名詞“國家”。

檢查方法:可採用上面辦法或讓學生解釋有關文言詞,可以讓學生讀某句自己的譯文。在此基礎上由學生訂正或老師講評。

繼續研習新課:

1.第4自然段導讀:如課本“預習提示”所言,“寫陳涉起義,天下響應,迅速滅秦”。這和“過秦”有什麼關係?作者為什麼要評寫陳涉出身之低下、起義的倉淬、士卒的弱少、兵器的鈍劣以及“天下雲集響應”的形勢?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在閲讀時必須聯繫上下文,通過比較來探求,而不要孤立地就本段苦思冥想。為了幫助同學們學會這種比較,我們先來做如下練習:

(1)讀本段和上段有關內容,填寫下表:

地位 出身 軍隊數量 軍隊素質 武器狀況 地理條件

陳涉

秦始皇

(2)我們之所以將陳涉與始皇作比較,是因為陳涉起義時雖然“始皇既沒”,但“ ”,説明秦當時國勢未衰。從比較中可以看到,秦滅亡的原因不是因為陳涉 ,也不是因為秦國的 不強大和 條件發生了變化。

(3)從本段的“非有仲尼、墨翟之賢”可以看出陳涉起義的原因,不是上段中的秦“ ”;從本段對陳涉的地位、出身等敍述看,陳涉反秦的原因也不是上段所説的因為秦“ ”和“ ”,而是因為秦“ ”。

(4)從第2自然段中,知山東諸侯“會盟而謀弱秦”時,招致人才的辦法是“ ”;從本段“天下雲集響應,贏穆而景從”來看,“山東豪俊並起而亡秦族”的原因,並非是陳涉有“ ”之賢、“ ”之富,其原因是三段中的“ ”“ ”“ ”等,總之一句話,如下段所説的,是因為秦“ ”。

2第5自然段導讀:

課文“頂習提示”指出:“第五段轉入議論,分析秦滅亡的原因,得出結論。”作者是如何議論的?從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議論如“提示”所言,“用了對比手法”。作者如何運用對比手法?用來對比的材料分別見於上文哪一段?作者的結論是什麼?我們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該如何評價這一結論?這些都是我們閲讀時要加以注意的。下面我們仍通過練習來解決這些問題。

練習: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函之固,自若也。”這是作者進行比較的前提,也是排除秦亡是由於國家變小變弱的原因。這句話是對前文敍述事實的高度概括和所作的判斷。這些事實通過文中這些語句可看出來:第1段的“ ”及“ ”;第2段的:“ ”、“ ”及“ ”;第3段的:“ ”及“ ”;第4段的“ ”。

(2)陳涉與“九國”的比較,實質上仍是以秦之今與秦之昔的比較。從第2段中我們知道,昔日作為一國諸侯的秦,與擁有“ , ”的九國較量的結果是 而不是敗;而今與陳涉這位不能與九國“ ”的甿隸之人較量,竟然失敗!這就告訴人們:一個國家疆域廣大,實力雄厚,未必就是戰勝對手的永遠的和最起作用的因素。什麼是決定的因素呢?讀者在對比之後,不能不深思而發出“ ”的問話。

(3)如何評價作者關於秦滅亡的結論?

提示:①從科學性看這一結論是否嚴密,有無侷限性?戰國四君(孟嘗君、平原君等)“寬厚而愛人”,但結果如何?②從“仁政”的階級內容看有無侷限性?③從作者主張的客觀效果看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看其是否有進步性。

[附]練習答案

1.(1)

地位 出身 軍隊數量 軍隊素質 武器狀況 地理條件

陳涉 “甕牖樞之子人,遷徙之徒” “行伍之間” “數百” “疲弊之卒” “斬木為兵” “阡陌之中”

秦始皇 “至尊” 王侯之家 萬乘 “良將”“信臣精卒” “勁弩”“利兵”“據億萬丈之城”“全千里”

(2)餘威震於殊俗;力量強大;力量;地理。(3)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振長策而御宇內;隳名城,殺豪傑;執敲撲而鞭笞天下。(4)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土;仲尼、墨翟;陶朱、猗頓;振長策而御宇內;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殺豪傑;仁義不施。

2.(1)據?函之固,擁雍州之地;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南取……要害之郡;爭割地而路秦;宰割天下,分裂……入朝;吞二週……而報怨;踐華為城……誰何;餘威震於殊俗。

(2)十倍之地,百萬之師;勝;同年而語;何也。

(3)(略)

佈置作業(作業指導和補充練習):

1.完成“思考和練習”題。關於“思考和練習”第一題;這是關於如何正確理解本文中心論點的思考。我們可從這幾方面確定正確選項:(1)從選項的陳述主體和文章論述主體的一致性來判斷,因為文章的中心論點就是作者對評述主體的看法或主張,二者應一致。(2)文章的材料是為中心論點服務的,中心論點必須統帥材料,所以應從中心論點與材料是否統一來判斷。從本篇來説,就要看秦在攻取天下時是否施了“仁義”。據此,教參所供答案似欠妥。

2.補充作業:

(1)對“思考和練習”第三題作如下補充:

(2)翻譯下面句子: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②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

(3)以“思考和練習”第三題加點字為重點,自制文言字詞卡片,積累知識。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 篇13

教學目的:

通過學生自讀和老師指導,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並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評價,借鑑吸收。

1、理解、體味史鐵生對生命以及其苦難的感悟。

2、學會感受母愛、理解母愛。

3、理解地壇描寫與抒情的關係。品味作者沉靜、綿密、抒情的語言特點。

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和結構。

2、作者傳達怎樣的複雜感受。

3、反覆誦讀文章、討論與指導相結合。

課時安排:

一課時(自讀課)。

學生活動設計:

預習:

1、閲讀《我與地壇》全文,瞭解課文大意。

2、質疑,並談談自己的理解。

3、朗讀精選的部分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多媒體音樂《命運交響曲》,此曲洋溢着一種抗爭命運、抗爭苦難的激情。貝多芬也正因此頑強地扼住了命運的咽喉。這堂課我們也來學習一篇敍述抗爭命運挑戰艱辛的文章《我與地壇》,作者史鐵生。(多媒體,作者像)

二、本文標題是《我與地壇》,但是文章僅僅寫了我、地壇嗎?(還寫了母親,多媒體)現在請同學們搜尋文章,迅速找出文中第一次把“我”、“地壇”、“母親”三者聯繫在一起的句子。

第二部分的開頭一句: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多媒體顯示)

三、朗讀、分析、評價

(一)第一部分

1.“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作者是“跑”着去地壇的嗎?文章中如何敍説的?

(“它等待我出生……雙腿”)

2.“獨自”去地壇時,作者可不是掛着這般燦爛的笑容,找出文中描寫第一次去地壇的

句子。(“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自己的身影”)當時他的內心感受怎樣?找出關鍵詞句。

(“失魂落魄”、“看見自己的影子”———百無聊賴,孤獨,頹廢,殘廢自傷)

3.於是我們常常能在地壇,夕陽下,月光下,看到那個悽慘傷感的身影,找一找“總是”4.作者“總是”到地壇去,這説明地壇與作者之間一定有着什麼靈犀相通之處。作者由憔悴自憐、萎靡頹廢走向笑容如陽光般燦爛,地壇又起了什麼作用呢?先找一找地壇的特點,概括。(荒蕪,不衰敗,坦然)

朗讀寫“荒蕪”的句子:“四百多年來……自在坦蕩”分析作者對這種環境的情感。

可是“不衰敗”,依舊有生機,朗讀寫“不衰敗”的句子:“蜂兒……片刻不息”,渺小卑微的生物尚且活得很好,這又告訴我們什麼?(生命來到世界就是一種美麗,活,義無反顧)

坦然:地壇不管天氣怎樣,不管態度怎樣,都“坦然安卧”,由此,作者悟出了什麼了啟迪?

作者筆下的地壇歷經四百多年的變化,雖然昔日的輝煌已經不復存在,但她以頑強的生命力依然寧靜地存留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荒蕪但不衰敗”的事實,對於一個曾為生死問題苦苦思索的殘疾青年來説,肯定有所啟示。(生是一個不可辯駁的問題;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換句話説,應該考慮的只有怎樣好好活下去的問題。死,既然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必然降臨的事,那麼,生,就是我們每個人必須承擔的義務,苦難的角色同樣要有人去扮演,於此,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瀕於崩潰而頑強自救的靈魂。卡夫卡認為幸福就是把痛苦成功地變做快樂,史鐵生雖然還不到這種地步,但他至少已經扼制住了死神,並且讓痛苦停止呻吟!)

作者在述説自己面對生死抉擇時的所思所想,以一種平靜的語調向讀者作了傾訴,並且還提到了“上帝的安排”。作者真的相信有個上帝在安排自己的命運嗎?

(顯然不是。當一個人能夠豁達地面對死亡時,能夠以平靜的心態看待和談論死亡的時候,他當然就獲得了堅強活下去的自信。他的實際行動也告訴讀者,他相信的是自己與不幸的頑強抗爭,他相信的是自己的不懈拼搏。)

故園歷久而彌堅的活力正是激勵作者勇敢面對不幸,採取積極人生態度的取之不盡的源泉。於是“眼前的一切變得不再那麼可怕了”,地壇陪伴他度過最艱難的歲月,在死生間進行徹底的思考和痛苦的選擇,使“我”走出了陰影,坦然面對生活,擺脱了那頹廢、消極、殘廢自傷的心境,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他“決定活”下來了。所以作者説:“我常常要到那園子裏去。”

(上述分析通過學生讀議展開,教師適為點撥,注重學生感受)

(二)第二部分

(1)如果不是讀了史鐵生的這篇嘔心瀝血之作,我們很難想到自然與人之間會有如此不尋常的關係。導:作者説他“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請問擺在母親面前的到底是怎樣的一個難題?

配樂讀 2-3段,深沉而凝重的話語。

a矛盾:五個“知道”,“擔心”,不僅僅是“擔心”,還有“痛苦”、“驚恐”。兒子忽然失去了雙腿,母親又不能替代他,悲痛又無可奈何,心裏憂慮太多太多

b有一個細節就寫出了母親的這種心理痛苦,“有一回……反應”,心神不定,失魂落魄(讀,評)所以説母親也在受折磨,無處發泄的痛苦——活得最苦

(2)母親又是怎樣對待這個難題?沒有退縮、沒有消極的對待、更沒有放棄,而是“承擔”這“苦難”,堅毅地走下去,母親希望直到兒子找到一條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默默地支持着兒子,寬慰着兒子。(細節:“曾經有過…… ”)

由此可見,母親是一位“疼愛”而且能夠“理解”兒子的母親。是一位“註定”“活得最苦”的母親,而且是一位“意志堅忍”的母親。

(3)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給了生存的啟示:要堅強地承受苦難,要堅忍的生活下去。而這正給作者“怎樣活”遞了一把鑰匙。(速讀課文,找出下文中寫出母親給我“影響”的一句。)“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幺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光陰的流逝,在我的印象中愈鮮明深刻。”

(4)再讓我們去感受母親的痛苦,母親的堅忍,母愛的偉大!讀“現在……”(音樂:滿文軍《懂你》)

(5)母親給我的啟示,母愛的深沉與温馨,作者更多是在“現在我才想起”,“我不知道……”失去後才倍覺珍惜,母親走過的焦灼的路讓我懷念,於是拿起了筆紀念母親,紀念一種精神一份崇高。可見,這裏不僅寫出了母親這一輩子給了我生存的啟示,同時也是一首獻給母親的讚歌。回報母親,並不要很多,只是別讓等待太多,文中那一段“文稿”朗讀。

四.分析、評價,借鑑、吸收。

導:地壇的特殊環境給了作者這樣的生死觀的啟示。母親的生命歷程也給了作者那樣的生存啟示,那麼我想問同學們:你如何對待生死問題?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

為理想而活,為愛我的人而活,也為母親的驕傲而活等等。

作者經歷了深重的苦難,經歷了這般近乎致命的打擊後,才悟出這樣一個非常深刻的對待生命的道理。有句話這麼説“只有經歷痛苦,人才能變得深刻;只有經歷痛苦,人生才變得輝煌;只有經歷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但我想每個人不希望自己災難降臨,所以我又想問同學們:你是如何看待“苦難”的?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的?作業:以“感悟生活”為話題,課後作文。

板書:

地壇:荒蕪但並不衰敗 母親:疼愛,理解兒子

(註定)活得最苦

意志堅韌

作者:設想

生存的啟示

生,不再可以辯駁

決定活

死,不必急於求成

怎樣活 承受苦難,堅忍生活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 篇14

教學目的]

一、初步瞭解我國明末清初時期民主啟蒙思想發展的情況;瞭解民主啟蒙思想家黃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能對這些事件和人物作出評介。

二、積累有關文言文知識,提高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方法]

在教師的引導下,以自讀為主,結合討論,師生、生生互動。

由於此課難度不大,僅安排一課時時間,故按照比較常規的教學方法。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2分鐘)

清代龔自珍詩云:“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魯迅先生也有這樣的詩句:“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

“萬馬齊喑究可哀”“萬家墨面沒蒿萊”,這就是我國封建皇權統治時期社會的真實寫照。

比龔自珍略早些的17世紀中葉,明朝滅亡,另一個號稱“中央帝國”的王朝--滿清走向了它的“輝煌”。這個時期,帝制正盛,風雨如磐,誰要是對“天子”有一點點“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而就是有這樣一個人,在這腥風血雨、黑色恐怖的歲月,竟大膽地喊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號,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擲其皇冠,摧其御座,這是何等的勇氣,何等的氣魄!要知道,這可是輕則系身囹圄,重則身首異處、慘遭滅門的“罪行”啊!

喊出這個口號的人,就是黃宗羲。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喊出這個口號的戰鬥篇章--《原君》。

二、推出投影資料。(6-8分鐘)

可分成幾個專題,要求學生組成若干學習小組,在預習中分別從書籍或網絡中摘取有關內容,並製成教學幻燈片。課堂上可由學生展示講解。

內容:

1筆貝再現。(略)

2弊髡嘸蚩觶

黃宗羲(1601-1695)字太沖,號南雷,又號梨洲。浙江餘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出自官僚家庭,其父黃尊素因彈劾權奸魏忠賢而遭害,及長,遂承父志,參加並領導“復社”,堅持同魏忠賢餘黨進行鬥爭。清兵南下,曾組織“世忠營”進行抵抗。明亡以後,多次拒絕清廷徵召,於隱居中專事著述講學。所持政治思想主張,具有鮮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膽指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並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對清末改良主義維新派和資產階級革命派以一定影響。在文學方面,面對當時激烈的民族矛盾,極力主張反映歷史現實,抒寫真情實感,反對明代“七子”的模擬之風。所作詩文,多表現高尚節操之作。除《明夷待訪錄》單刊成集外,有《宋元學案》《明儒學案》《南雷文案》等。今人又編有《黃梨洲文集》。

3幣淮奇書--《明夷待訪錄》。(略)

三、引導學生逐段自讀課文。具體方法是:每段按規定時間,完成自讀--討論--質疑--釋疑四個過程;自讀,重在解決實詞、虛詞、句式、用法等語言方面問題;討論,重在解決內容理解方面問題;質疑,重在提出語言、內容兩方面的疑難問題;釋疑,是由教師集中解決共性問題。前三個過程學生為主,釋疑則由教師為主。自讀前教師要提出思考題,加以引導。

1鋇1段(4分鐘)

問題:文中的“自私”、“自利”與現在所説的“自私”、“自利”意思一樣嗎?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出發,你怎樣認識古之人君不願為君?

文言實詞虛詞:莫或猶夫(夫以千萬倍之勤勞、亦猶夫人之情也)

2鋇2段(6分鐘)

問題:後之人君把天下當作自己的產業,在長期過程中,其思想情態發生了什麼變化?

這一段是怎樣推理的?

文言實詞虛詞:然所曾為然則

文言句式:傳之子孫孰與仲多

3鋇3段(5分鐘)

問題:你怎樣認識伯夷、叔齊的“恥食周粟”?

文言實詞虛詞:寇讎稽私

4鋇4段(5分鐘)

文言實詞虛詞:緘若雖易

四、本文在論證上充分運用了歷史上翔實的事例和對比論證的方法,條理十分清晰。教師請大家用歸納提綱、列舉圖表等方法,對文中涉及的人物及行為,按照“人物”“行為”“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四項,對文章內容進行分析梳理(還要考慮它們之間的關係)。如:人物--禹;行為--入而不得去;直接原因--勤千萬倍,不享其利,非人情所欲居;根本原因--明乎為君之職分。(8分鐘)

示例:

人物行為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許由、務光去而不入

堯、舜入而又去

禹入而不得去勤千萬倍,

不享其利,

非人情所欲居明乎為君之職分

漢高帝利“產業”沾沾自喜

明太祖保“產業”喪心病狂

崇禎帝失“產業”悽悽惶惶

桀、紂享“產業”殘暴荒淫

小儒妄傳言為虎作倀以天下為莫

大之產業不明為君之職分

五、整理寫作特點。(5分鐘)

(見“課文説明”)

六、自由論壇。(時間長短視具體情況而定)

引導學生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寫作特點以及文言文有關知識等各方面談談自己看法。

七、佈置作業。

“理解鑑賞”一至五題。

高中語文個人閲讀計劃 篇15

近一個月的寒假時間,為同學們制定以下學習計劃:

一、讀書計劃。閲讀你喜歡的兩本名著,每天寫不少於500字的讀書筆記。

二、做好社會調查。調查內容:你所在村莊、社區裏你同齡人的讀書情況。調查

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法,並撰寫調查報告。

三、預習下學期的學習內容:《唐詩宋詞選讀》。注意做到:

1、先閲讀,結合註解,掃除字詞句障礙。

2、查閲資料,理解詩詞的大意。

3、 背誦積累你喜歡的經典語詞句。

4、找出疑問提出問題。

希望同學們在假期裏制定好作息時間和具體學習計劃,圓滿完成學習任務。